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巩固练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整合课件人民版
资产阶级 统治确立
船坚炮 利、战 斗力强
殖民 扩张
开放 进取、 勇于 开拓
对点训练 4.(2018河北保定摸底,10)朱元璋主持编撰的《皇明祖训》中写
道: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
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
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这反映了明初政府( ) 关闭
材料AB..中主邻关张国键平面信等前息对抱“四待有方世大诸界国夷各姿”“国态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为 中国C.患希”望反建映立出明平初等政外府交的天朝上国观念,在邻国面前抱有大国姿态,故A 项正D.确已;有明强初政烈府的在忧邻患国意面识前抱有大国姿态,没有平等对待,故B项错误;明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 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训练 2.(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二次联考,25)汉代“楚越之地……无 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 表明( )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对点训练 1.(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
记载:“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
揖志(指专心一致)。”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 )
A.激发了小农阶层追求社会财富的心理 关闭
材料B.“体皇现帝了之功商,鞅勤变劳本法事采。取上措农施除的末历,黔史首进是步富性。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指 C.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的稳定
关闭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同步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主题线索】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占主导,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主要表现】(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工艺精湛,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十分缓慢。
(3)商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兴起和繁荣。
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基本政策,它与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共同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17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93页)(对应学生用书第94~96页)一、发达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的人们用石刀、石斧砍树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依土地肥力变化而迁徙。
(2)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3)铁犁牛耕2.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2)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3)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3.耕作制度(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主预习】试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有何体现?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体现:(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石质、木质、骨质农具春秋战国——铁农具②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汉代以后——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的发展: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春秋后期——牛耕出现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战国时期——都江堰(成都平原)西汉时期——漕渠、白渠、坎儿井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产生时间?特点?评价?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容易满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较少的贸易交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评价: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局限——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统治者过度剥削或水旱灾害而破产。
三、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力角度)。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升华课件北师大版必修2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 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工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 工业的充足投入。 3.经营方式不断进步。从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 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 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我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但从明朝初年开始,明太祖为防止倭寇入侵 下令实行“海禁”。 (2)清朝初年,为对付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统治者又厉行“海禁”、迁 界,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导致了以后中国航海事业的衰落, 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断, 是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和社会思想意识封建、保守的主要根源。
3.“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相互关系
“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 产物,不但妨碍海外市场开拓,而且导致中国故步自封。这些都阻碍了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五、明清时期,中国和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不同发展状况
中国欧洲总体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并最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4.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 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 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大型农田灌溉工程相继兴建。铁器的普 及使精耕细作技术获得新的坚实基础。
(3)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4)明清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 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为解决人口激增带 来的民食问题,人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开辟新耕地,另一方面致力于增加 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更充分地利用现有农用地。
通史版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第2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而存在,但 工商业
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 结构 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 经济 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 政策 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
(4)两税法 天宝年间(唐玄宗年号),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租庸调 制也无法维持。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 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 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 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其实 行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但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正式被废除。
模块1
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总结
单元提能 主观题专项研究
单元提能
纵横关注主干知识
[知识体系构建]
[单元主题串讲]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方面
特点
农业生 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
产模式 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 土地制度
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演练】
1.(2020·辽宁中学检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民间
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按一定
方式分配给每个儿子。这一制度( C )
A.颠覆了宗法制的传统
B.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C.提高了土地自由流转率 D.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土地政策。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土 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由公有演变成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材料中“父 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按一定方式分配给每个儿子”有利于提高 土地自由流转率,所以 C 符合题意;A、B 材料没有体现;D 说法错误, 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形成,鸦片战争开始逐步瓦解。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6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2
农书对劳动人民实 践经验的总结与推 广
“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 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
政府的推动
-16-
设问 材料关键句
提取信息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民众重要的食物来 源
作
“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使中国人的食物结 构合理化
用 “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 推动了中国农业的
体现不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具有片面性,故D项错误。
关闭
C
解-析4-
答案
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
易的发展。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促使经济重心由
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
-15-
信息提取
设问 材料关键句
提取信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
于大豆的记载”
驯化
“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 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 南”
种植范围从中原推 广到南方
特 点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 食物”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 的实践经验”
-13-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 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 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 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 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 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总结课件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单元总结
专题整合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专题连线·理清脉络
二、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成长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②农民自身因素:拥 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③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受到沉重的封建剥削,农业始终维持着 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 统治的腐败,每遇天灾人祸,小农经济都面临破产的危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2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ppt
[真题链接] (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 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思考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 民身份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解读] 材料三体现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经济发展对社会 产生的影响。
[提示] 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农业生 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 繁;宋朝不抑兼并,均田制崩溃,租佃制盛行等。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 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 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 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也得 到了更多的使用。然而,由于雇工经营存在着“亏本折利,不 数年家资荡尽”的情形,多数地主仍选择了租佃方式。在这种 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 一定的承退佃自由。 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权属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命题 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的
立意 土地制度
审题干 关键信息是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户数比例的74.1%
找题眼
解题 思路
审设问 本题的设问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因此要根据题干中的 找关联 数据信息分析各个选项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_土__地__国__有__制___。 (2) 国 王 层 层 分 封 土 地 , 受 封 者 世 代 享 用 , 但 不 得 _转__让__与__买__卖__,并向国王交纳贡赋。 (3)庶民和奴隶_集__体__耕__种___,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总结提升(六)课件人民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 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 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本题为古今贯通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 其主题是“人口膨胀问题”,涉及古代明清和近代晚清时期的时段。 第 二 步 : 紧 扣 主 题 审 题 : 题 目 所 给 第 (1) 问 实 际 就 是 回 答 “ 为 什 么”“是什么”,依据材料,迁移所学知识,分段落提取材料关键信息, 迁移清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时代背景,第一小问原因, 从社会秩序稳固、政府政策、生产技术、作物品种推广、土地开垦等方 面回答;第二小问影响,从环境破坏、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第(2)问回 答“是什么”“怎么样”。根据材料信息,迁移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 流及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等知识,第一小问,从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 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
观点二 明朝后期尚未产生促进社会转型的近代性的因素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的古 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在我国的古代社会 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 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 分歧。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选 C。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 A 项错误;“资本主义 萌芽”体现在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故 B 项错误;“其余或换钱易粟”, 表明家庭手工业与市场联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是国家财政 收入的主要来源,故 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3.考向: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016·10 月浙江选考,T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①反映的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属于手工业领域的成就;②③反映
的是农业领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④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的内容。故②③符合题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_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_立__井__水__车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_高__转__筒__车__。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以及自由的雇 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 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1) 新 石 器 时 代 : 纺 织 技 术 已 经 萌 芽 , 纺 织 原 料 最 初 是 用 麻 和 葛 , 出 现 人 工 育 蚕 和 _丝__织__技__术__。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 (3)汉代: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_丝__国_____”之称。 (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_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_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___黄__道__婆__革新纺织工艺,_棉__布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_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_ 开始产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必修2 专题整合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
A.隋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答案]C
B.唐朝长安城
D.明朝苏州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解析]从材料“御街一直南去”中可了解到这一城市是都 城,D项排除。材料“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 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反映街道两旁 店铺林立,说明“市”已打破了空间限制。根据所学,北宋时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时 空 定 位
技能突破
整合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时空定位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整合归纳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1.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特征的认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整体地位:手工业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但是生产水 平高度发达,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广受欢迎和赞
成才之路 ·历史
人民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人民版 ·历史
专题一
专题整合
1.1.1 集合的概念
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明朝中后期以后,江南手工业较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B .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只装订不密封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农耕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4.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C.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25.如图是汉代徐州画像石。
它反映了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6.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纷纷种植具有较高价值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一些以经济作物为原料的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棉纺织业、丝织业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副业。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讲义:2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
[主干整合] 1.生产技术——由粗放生产到精耕细作 (1)耕作方式 ①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石犁,依肥力变化而迁徙。 ②石器锄耕: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 石锄、石犁。 ③铁犁牛耕
(2)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①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释疑重难]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②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③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④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 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2)影响因素 ①有利因素 第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第二、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三、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②不利因素 第一、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 能力十分薄弱。 第二、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
高考 地理 历史
4.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 (1)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 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②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2)租佃关系 ①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②过程 a.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b.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c.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 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d.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特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模块二第6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高效整合(对应学生用书第116页)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认读导引】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制度因素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政策因素(1)“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
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古代商业的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安徽安庆二模)《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解析:A 据材料可知,韩宣子与郑商人的商业交易须请示“君大夫”子产,且子产以政治盟誓为由而反对,导致交易失败,说明私商商业行为受到封建领主制约,故A项正确。
B项“处处”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中的郑商人能与韩宣子私自交易,应为私商,故C项错误;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定产品的产运销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制度,而材料表明私商可以经营玉器,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模)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记载,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南方商业发展超过北方B.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C.此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D.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解析:D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实现南移,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C;材料提到洛阳、巴蜀、建康和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发展信息,说明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故选D。
3.(2018·北京东城区模拟)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
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
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解析:A 据材料可知,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通过联姻的方式跻身上层社会,甚至进入官僚队伍,这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社会阶层的变动,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中的“控制”“放弃”“主流”材料均未体现,且与史实不符,故均排除。
4.(2018·江苏镇江一模)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有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著名店铺。
这些店铺虽以妇女闻名,但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十分完备B.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摒弃C.北宋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D.市的发展已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解析:C 据材料可知,诸多店铺以妇女闻名,说明妇女的社会认可度提高,故C项正确。
A项中“完备”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A项;“前台售卖的以男性为主”体现“女主内,男主外”的传统观念尤在,故B项中“摒弃”表述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2018·北京石景山区测试)《析津志》所载,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即达30余种。
其中,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穷汉市、鹅鸭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今北京积水潭北的钟、鼓楼一带,这是因为南方来的漕运船只皆停泊在积水潭上的缘故。
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A.南北方物资交流频繁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C.北京水资源非常丰富D.元朝对外贸易十分广泛解析:A 据材料可知,北京积水潭是元大都城内外水运交通的枢纽,同时也是南方来的漕运船只在北京的唯一物资集散地,促进了南货北销。
元大都城内外商业行市种类繁多,可见一斑,故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政府政策变化及水资源是否丰富,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主题是元大都城内外商业即国内贸易,故D项错误。
6.(2018·安徽合肥一模)明代苏州府嘉定县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
这主要缘于当时( )A.种棉技术的进步B.货币作用的增强C.赋税制度的变革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D 据材料“种棉多于种稻,征输的漕粮即以售布收入折银征收”可知,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且进入市场以折银征税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这主要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种棉技术”“货币作用”,故A、B两项与材料无关。
折银征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C项。
7.(2018·湖南岳阳质检)《大清律例》载,“若有将兑换现银票存该铺钱文侵蚀,或托故借人银两闭门逃走者,立将铺户拘拿押追。
逾期不归,杖一百、徙三年。
”此规定主要反映了清朝( )A.法律带有野蛮色彩B.已经出现钱庄票号C.仍然推行抑商政策D.重视规范商业行为解析:D 据材料可知,清朝法律对钱庄票号侵蚀钱文行为予以重罚,这体现了法律对商业行为的严格规定,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中的“野蛮色彩”“出现”“抑商”与材料主旨不符。
8.(2018·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月考)据史料记载,广州、博罗、四会等附近有大城,有市、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而且三地都处江边,四会则控制着现在的佛山、南海、高明、三水等地,是西北江的交汇处,也是货物流通的枢纽。
这些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交通枢纽对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性B.广东与中原的经济来往频繁C.官方对商品贸易进行严格管理D.广东瓷器经河道运输至中原地区解析:A 根据题意可知,强调的是交通枢纽处有政府的管理、在货物流通中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三地都处江边”“官员和机构对陶瓷贸易进行管理”涉及海上丝绸之路,应属对外贸易,B、D两项排除;材料提到官方对商品贸易的管理,但并未提到严格管理,而是为了凸显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
9.(2018·河北武邑一模)唐代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千里河烟直,青槐夹岸长。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农村市场获得发展B.海上贸易居于主导C.坊市界限已经打破D.区间贩运异常繁荣解析:A 草市属于农村集市,材料体现的是农村集市的繁荣,故选A;唐朝仍以农业为主,海上贸易不可能居主导地位,排除B;坊市界限被打破是在宋代,排除C;材料中并未提及区间贩运,排除D。
10.(2018·东北四市联考)宋《梦粱录》记载:“(中秋节当天)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盖金吾不禁故也。
”材料主要反映了这一时期( )A.民间的奢靡风气盛行B.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C.私商成为了商人主体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解析:B 据材料可知,中秋节城市中饮食娱乐彻夜不禁,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功能的不断完善,故B项正确。
奢靡风气是指相互攀比,铺张浪费,崇尚金钱等,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私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了商人的主体,故C项错误;宋代坊市制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
11.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立法规定,凡携带“铜钱出外界,一贯以上,为首者处死”。
但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因为宋钱“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
这反映出南宋( )A.海关管理不严B.铜产量大幅减少C.经济实力雄厚D.理学观念很薄弱解析:C 材料中政府严厉禁止铜钱通过走私流往海外,故A错误;南宋政府禁止走私铜钱不是因为铜产量的减少,而是为了缓解铜钱外流对本国经济的不利影响,故B错误;据材料宋钱“每是一贯之数,可以易蕃货百贯之物”可知,宋钱对蕃货的购买力很强,宋钱几乎获得了地区性的国际货币地位,再结合“民间走私铜钱出境的活动屡禁不止”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经济实力雄厚,故C正确;D在材料中没体现,故排除。
12.(2018·江苏六市二调)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晚明海外贸易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晚明政府禁止民间海外贸易B.白银自吕宋流入中国C.西方殖民者垄断东西方商路D.中国商人主导对外贸易解析:B 据材料可知,三则不同史籍记载的共同信息是晚明对吕宋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商人获利颇丰,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故B项正确。
A项中“禁止”与材料“故商人回澳……”矛盾,C 项中“垄断”、D项中“主导”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A、C、D三项。
二、非选择题13.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反映出传统中国商人的历史命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
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
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
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
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
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
——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徽商研究》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
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
……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
……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
(2)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
(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的社会力量。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
解析:第(1)问,可从“‘屠酤里中’……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发愤远游……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投资科举”“乐助公益”归纳;第二小问,由去向分析其心理。
第(3)问,从商人与封建政治势力的关系、财富的流向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经历: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荣归故里,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
(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
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
(3)说明: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
14.(2018·东北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商业发展和繁荣,中国的富庶地区有着较高的生活水准,然而,明清时候的中国,技术创新并没有鼓励性的回报,理论极不发达;最重要的是,新儒家意识形态没有面临重大的挑战,而商人无法利用他们的财富来获取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权力从而抗衡国家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