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全国名校历史模拟试题专题考点分类汇编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5高考历史(人民版)大一轮专题回顾: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整合通史概览历史时段通史线索历史特征先秦时期(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等级森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1840年)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经历了两汉时期继承和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皇权至上,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横向链接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中国西方经济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政治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思想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近代科学产生例1宗法制—-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
备战高考名校历史模拟好题汇编: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2014·黑龙江阶段性统一考试)商朝的王位继承,自第二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这一继承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使政权趋向严密C.有利于社会稳定D.易导致权力纷争【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下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一继承制度的弊端在于“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
”即王位世袭制下以兄终弟及为主,易导致“弟”与“子”之争夺,D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A项说法错误;B项“严密”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应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2.(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3.(2014·北京朝阳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等级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答案】C【解析】解题依据材料中的“贵族色彩”、“共主”、“地方分权体制”等信息反映了西周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分封制,故选C。
2015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14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4课标Ⅱ,24,4分)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C2.(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答案A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2014课标Ⅰ,24,4分)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4.(2014安徽文综,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
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图示如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分)(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5.(2014山东文综,14,4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思维导图][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
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大宗、小宗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4)作用:①目的: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
②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
(4)作用:①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核心词: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废丞相、军机处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
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内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历史卷(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90分钟100分)第I卷(25小题,50分)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这无疑是对氏族民主传统最严重的冲击……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BA.确立了传位于贤能人的禅让制B.开启了王位家族世袭的传统C.最早确立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D.建立了王权专制的政治制度2.《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史记·殷本纪》也记载了商代统治者的说法:商的祖先“契”,是其母吞食了神鸟的卵而降生的,所以是天神之子。
材料实质上反映出B A. 商王朝统治者愚昧无知 B. 商代的王权和神权相结合C. 商王的祖先从事养禽业D. 历史上存在丑化商王的现象3.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开发边远地区。
为实现材料中的“有机结合”,周代最初分封时CA.主要对商朝的后代进行分封B.首先分封对周朝有功的大臣C.将同姓宗族作为分封的主体D.承认地方部落首领的既有权力4.在西周还处于部落时期,古公少子季历继承了王位,而嫡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出奔长江三角洲,后来建立了吴国。
季历传位于嫡长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又传位于嫡长子姬发(周武王)。
这一记载从一个侧面说明CA.西周常因王位继承引发政局动荡B.王位世袭制自西周开始正式形成C.西周逐步建立起嫡长子继承制D.西周时期中原逐步出现分封制5.据历史记载,西周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地区华夏族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狄、戎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反映出分封制AA.推动了华夏族与少数民族融合B.使周边少数民族汉化C.加快了诸侯国的社会发展进程D.使中原周边少数民族消亡6.“西周时期的‘裂土封建’,是采取了宗族殖民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以王室子弟为主体的,由其垄断政治权力和社会资源的“家天下”。
新高三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材料2: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 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而为后。后 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 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 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 亡矣。” 思考:材料中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 矣”的感叹?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制 度有什么作用?
隋唐 三 省 六 部 制 科 举
宋元 行 省 制 度
明清
宰相制 度废除; 内阁的 出现; 清朝军 机处设 置;
早期政治 制度特点
郡县制;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形成;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 1分封目的、对象,主要诸侯国 )分封对象: 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结合地 图 2)最核心内容: ),受封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分封土地(含权利、义务) 2. 3分封制的影响,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3. 分封制崩溃的原因 4) 影响: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形成了对周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 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的是 C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北京丰台区期末考试】历史典故“烽火 戏诸侯”讲述了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 而至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 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B.
2.思考:在西周,除了以上制度外,还有其他著 讨论2: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名的制度吗?这一制度与分封制之间关系如何?
关系:分封制是商周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 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 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 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 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015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近三年真题+模拟)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看,这种建筑的方整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学的“中正有序”的主张,故B项正确。
1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考古发现能够佐证文献材料的真伪,
即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能说明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故A项错误,D
项正确;B、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4.(2013年山东文综,9)《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
案为D。
3.(2013年浙江文综,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
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分 政治文明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试题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3年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
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由“《周礼·考工记》”判断描写的是周代王城的建筑
风格。A、D两项在周朝尚未出现;C项“敬天”的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由材料信息
)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整合 人民版
2015《金版新学案》高中历史(人民版)总复习专题整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中国政治制度经历的第一次转折——从以王权为核心的分封制、宗法制到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
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
2.郡县制(1)形成及演变: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地方行政区划形式;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
(2)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使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教材深度解析与整合 专题一 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政治史专题一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夏商周政治制度概述(1)夏朝(公元前2070年建立):①王位世袭制:禹将自己的位子传给儿子启。
从此,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②影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商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③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3)西周: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②周王采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一套比商朝更为严密的控制体系。
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是在保证王权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2)渊源:由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演变而来。
(3)原因:①西周疆域广阔,需要加强统治,巩固固政权;②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4)内容:①受封者: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和氏族首领,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
其中,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周王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②义务:受封诸侯有服从周王命令、随从作战、镇守疆土、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再行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利。
④分封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5)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疆域。
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6)消极影响: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强的独立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安徽省2015年高考大市一模二模三模历史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安徽淮北二模·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安徽合肥一模·1)《钱氏家训·家庭》载:“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A.道德修养B.等级差异C.宗法观念D.乡风民俗【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解析】材料中主要介绍家族宗族观念,没有提及道德修养的教育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等级差异观念,故B项错误;‚家庭‛‚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家富提携宗族‛等信息说明强调的是宗族观念,与古代宗法观念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乡风民俗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3.(2015·安徽黄山一模·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推荐下载】2015年高三年级重点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张小只高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读书2015年高三年级重点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为方便广大考生复习,精品学习网整理了2015年高三年级重点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希望能助各位考生一臂之力。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主要原因 ①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②西周后期,周王的直接辖地越来越小,王权衰弱,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壮大,维持分封制的宗法血缘关系松弛。 ③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促进了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政治上:秦朝结束分裂,成为统一的封建王朝。 (2)经济上:封建的小农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思想文化上:战国时期法家的集权思想。 2.内容 (1)创立皇帝制度 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 总揽。 皇权至上 。 ②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________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论证】 主题一 分封制的对象及义务 史料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 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 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孟子•梁惠王下》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问题精要】 1.西周分封制有哪些突出特点?导致后来分封制趋 向瓦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突出特点 ①分封对象方面,以同姓贵族为主体。 ②以土地和人口为纽带,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层层 分封,等级森严。 ③周天子是周王室的最高统治者,而诸侯在其封地有 相对的独立性。 ④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考点训练: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版)
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专题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基础达标】1、雍正八年因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张廷玉)手定……军机处地处隆宗门内,严禁外人进入,且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有几间值班用的平房。
此设置①强化了君主专制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④保障了决策机密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具有“简、速、密”等特点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行政运行成本,保障了决策机密性,故②③④三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①正确,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2、《吕氏春秋》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为太子。
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C.纣父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3、中国科举考试自隋朝开皇年间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历经1300多年。
从下表中可推出的合理的结论是唐代至清代状元地理分布表地区唐五代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北方小计40 6 28 6 14 5 11 10南方小计17 10 27 74 2 78 88(注:南北方以淮河为界。
按人数排列:北方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南方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①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唐朝以后人才分布的基本特点②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③南宋是南北方人才分布出现根本性变化的转折时期④中国古代人才分布的变化与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基本吻合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4、下列图表是根据贵池县志整理出来的“池州建制沿革”简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时期池州行政建制沿革春秋属于吴国秦朝为鄣郡所辖汉朝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
2015高考历史真题分项解析: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含解析)
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01.(2015年浙江卷文综14)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影响【名师点睛】“宗法制及其影响”是浙江高考常考查的一个基本知识点,本题是以选择支还带有有一定的文言文,这样使题目显得古香古色,很有可读性,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宗法制及其影响)非常精准,并且四个选择支中均采取了文言文形式,可谓是短小精悍,题目不难,但所要考查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提高重要的知识点的时候掌握的“准确度”。
02.(2015年江苏卷历史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 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西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与郡县制区别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01.(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决策产生的方式。
2015高考历史(岳麓版)大一轮专项排查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易错排查】1.长子一定是嫡长子。
(×) 点拨“嫡子”是相对于“庶子”而言的,是由母亲地位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子”,偏房所生为“庶子”,诸“嫡子”中长子为“嫡长子”。
因此,偏房所生的长子不是嫡长子。
2.分封制和宗法制都规定了西周的贵族等级制度,内容相同。
(×) 点拨两者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
3.秦朝是郡县制的建立者,并将其推广到全国。
(×) 点拨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很长时间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
秦朝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因此,郡县制不是秦朝建立的。
4.秦朝既是君主专制国家,也是中央集权国家。
(√) 5.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体制是相似的。
(×) 点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在形式上有相似之处,都体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但两者本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而三权分立则是民主政治的产物。
6.在唐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吏的唯一方式。
(×) 点拨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
7.明朝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都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 点拨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职责是只备顾问,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近代西方内阁为法定机构,是国家决策管理机构,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成果。
易错排查矫正练常考易错点误认为“封建”就是封建制度;对封建皇权制度的加强不能从整体上认识;混淆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明代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差异认识不清。
1.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B.王位继承制度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答案 A解析材料提到了“周天子”,西周的“封建”并非指封建制度,而是指封邦建国,据此可以判断答案为A。
【百年学典】2015高中历史(广东专用)学业水平演练: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练一一、单项选择题Ⅰ1.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监察制2.(2013年陕西学业)《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又把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
由此可以看出西周推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3.(2013年海南学业)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举行了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这表明西周实行()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位世袭,皇权至上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行同伦5.下图所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是()A.刺史B.三公九卿C.行省D.三省六部6.(2013年6月山东学业)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描述的是()A.尚书省B.中书省C.内阁D.军机处8.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二、单项选择题Ⅱ9.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举孝廉,父别居”10.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B.唐朝皇帝的秘书机构C.清朝地方的自治机构D.宋朝朝廷的朝贡藩属11.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学生版)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1A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学生版)一、选择题1、对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赵、韩、魏三家诸侯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同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C、春秋末,晋国大权渐渐落在几个诸侯手里,是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2、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C、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D、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4、“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着最高的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5、在著名的福建土楼——承启楼前有一幅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易结种人伦”。
该楹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源于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6、“良夜颐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妃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察举制7、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A、分封制B、封建社会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度8、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
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原因、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权专制的最高点C、有力地加强了明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是明初统治者汲取前代历史经验的结果9、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湖南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湖南怀化二模·24)右图是西周初期的分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周建立之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镐京的东北部、东部、东南部,而统治中心的渭水流域及西面、北面几乎没有。
其如此封侯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扩展周王朝的疆域B.监督商族残余势力C.利于周朝文化远播D.防范诸侯割据称雄【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周朝兴起于今陕西渭水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周武王东征,灭掉了东方大国商,因此商的旧势力范围在东南、东、东北三个方向。
分封诸侯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不是扩展周王朝的疆域,故A项错误;分封诸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这些地区,监督商族残余势力,故B项正确;分封诸侯主要涉及政治领域,与文化传播无关,故C项错误;诸侯割据发生在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的弊端,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5·湖南衡阳二模·24)“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
可见,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解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会促进制度变革,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湖南岳阳二模·24)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解析】根据材料“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等信息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关系项结合,故A项正确;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只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只涉及宗法制,故C项错误;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只涉及礼乐制度,故D项错误。
2015年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真题分类汇编(含解析)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 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5届湖北浠水县实验高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春秋战国时期,平民和贵族的地位发生了如图所示的变化。
其原因是①分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②私学兴起,平民有学习和提升的机会③科举制度盛行,平民有升迁的机会④市镇经济发达,市民经济力量壮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2015届浙江桐乡第一中学等四校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节之。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①“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②“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③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④《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2015届浙江温州市十校联合体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4.(2015届甘肃天水市秦安二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曾以“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为题,从政治文明的高度,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史论结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同时,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 )A.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似D.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5.(2015届贵州遵义市航天高中高三上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6.(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7.(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秦始皇为破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的困局,采取的主要举措是A.奖励耕战,实现统一 B.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C.南平越族,北伐匈奴 D.推行郡县,建立集权制8.(2015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卷)“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灵魂,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秦始皇的哪些措施属于首创①确立皇帝制度②推行郡县制③修筑长城④统一文字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9.(2015届浙江严州中学高三1月段测历史试卷)《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10.(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上期期末模拟联考历史试卷)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11.(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孙中山在谈到科举取士时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认为A.举荐制度在历史上没有进步性B.科举考试是我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C.唐宋考试制度过于严厉推行难度较大D.八股取士值得推崇12.(2015届江西南昌市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中国古代“纳谏”好像含有限君权的因素,但实际上所谓“纳谏”离开君主的主导就无法运转,因为劝谏最终依赖于君主的德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A.君主纳谏的结果是限制君权B.劝谏是官僚享有的权利C.君主纳谏的前提是维护君权D.官僚劝谏约束了君权13.(2015届山东桓台县第二中学高三1月检测历史试卷)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14.(2015届江苏盐城市时杨中学高三1月调研历史试卷)下为汉至唐前期东南地区行政区划设置分布简表根据表中东南行政区划设置变化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古代行政区划不断向东南拓展 B.人口和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C.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D.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15.(2015届浙江杭州地区七校高三上期期末模拟联考历史试卷)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
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又与臣下反复讨论后做出决策。
据此可知密折制( )A.体现古代官僚体制的完善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途径C.逐渐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能D.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16.(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末历史试卷)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 .君主集权加强B .皇权逐渐衰弱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17.(2015届陕西宝鸡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清朝前期,通过《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适应于边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正式立法)确定盟旗制度为蒙古地区的基本行政制度,各旗在自己的范围内行使清廷授予的权力。
这体现清朝前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A. 沿用元朝的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政策B. 依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C. 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相结合D.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8.(2015届四川省名校联盟高三测试文综历史试卷)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办事程序。
据此不能得出A .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B .办事程序较为严密C .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D .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19.(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A .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B .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C .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D .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20.(2015届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 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金 元明 清 高层政区 州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 B.不同集团和阶级的利益之争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二、非选择题21.(2015届四川德阳市高三第一次诊断历史试卷)(24分)知识分子是时代和社会的脊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末到战国时期,下层平民中大量受过教育的“士”或进入诸侯大夫的机构,或独立于社会,形成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从孔子起到秦代干政的韩非、李斯是一类,自庄子起到秦末的鸡冠子(注:道家代表,终身不仕)又是一类,如果说春秋早期和中期,这批文化知识的拥有者大多还只能做卿大夫的家臣,像孔子的弟子,那么,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士”如何处理与社会政治活动的关系。
(4分)并说明当时“士”的“思想”出现“独立的发展空间”有何有利条件。
(4分)材料二独立人格在传统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他工具。
——许纪霖《大时代中的知识人》(2)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一,古代知识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并指出出现这一变化的因素。
(4分)材料三士集道统与政统于一身……他们必须既议政又参政。
民初知识分子大体上认同于士这一社会角色,也力图继承士的社会责任;但他们相对要超然一些,多数是像胡适一样倾向于“讲学复议政”,即停止在议政阶段,作“社会的良。
”,把直接参政置于第二位。
更有人试图将学术与政治分开,干脆钻进象牙塔,像胡适所说的“回到故纸堆中去”,不问世事。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3)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二,概括民初知识分子对于承担社会责任在认识上的变化。
(2分)结合20世纪初的相关史实,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4分)(4)“知识分子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
”任举一历史人物,论证这一观点。
(4分)22.(2015届江西崇义中学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