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精选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4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
三、德育目的1.通过老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p ,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老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展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p 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____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2020110923033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教师准备: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第一章: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掌握声音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振动与声音的产生频率与音调振幅与响度1.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小组讨论:探究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1.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
第二章: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2.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2.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传播原理。
第三章:声音的接收与处理3.1 教学目标:了解人耳对声音的接收原理。
掌握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
3.2 教学内容:人耳的听觉原理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3.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接收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解释声音的接收与处理原理。
第四章:声音的特性4.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
4.2 教学内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4.3 教学活动: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情况。
小组讨论: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4.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观察和小组讨论,学生应能识别和解释声音的特性。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5.1 教学目标:了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掌握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5.2 教学内容: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5.3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探究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案例分析:分析声音信号的处理和应用技术。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过程。
3. 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 声音产生的原理。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三、教学难点:1. 声音穿过物质的传播特点。
2. 声源与声音传播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板书笔、彩色粉笔。
2. 播放器、音乐CD或其他声源。
3. 实验材料:扩音器、橡皮球。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 教师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学生倾听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是否可以把声音看得见?步骤二:声音的产生1. 教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也会振动,这种振动通过空气以波浪的形式传播,形成声波。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扩音器、橡皮球。
教师演示如何产生声音,让学生操纵扩音器,用橡皮球堵住扩音器的出口,观察声音变化。
3. 教师解释:声音的产生需要有声源和介质(通常是空气)。
只有当声源振动时,才能产生声音。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1. 教师向学生解释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当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的振动会传递给空气中的分子,使得分子发生振动并传递给周围的分子,从而将声音传播出去。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源头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听到远处的声音?3. 教师解释: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逐渐衰减,距离越远声音越弱。
同时,障碍物会对声音产生阻碍和反射,使声音进一步传播。
步骤四:声音的应用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声源,如乐器等,让学生感受不同声源的声音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声音在通信、娱乐等方面有哪些应用?3. 教师展示不同的声音应用场景,如电话通信、电视广播等,让学生理解声音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六、课堂小结:1. 教师向学生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描述声音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3.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方式和特点。
2.声音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3.声音传播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测量。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示波器、声音发生器、信号发生器、喇叭等。
2.实验材料:弹簧、水杯、玻璃棒、铜筷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或者自然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二、声音的产生(30分钟)1.演示实验1:通过敲击铜筷子或敲击水杯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声音产生的方式。
2.引入产生声音的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会使空气分子发生前后振动,进而使声音的能量传播出去。
3.演示实验2: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产生和观测声音的振动波形,让学生理解声音是振动形式的传播。
并让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画出实验装置和记录实验现象。
4.小组讨论:请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一些能够产生声音的实物,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种物体进行展示和说明产生声音的原理。
三、声音的传播(30分钟)1.演示实验3:使用示波器观测铜筷子在不同媒质中传播声音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传播的方式。
2.引入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其中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演示实验4:利用玻璃棒传播声音的实验,测量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小组讨论:请学生们讨论声音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给出一些预测并互相进行验证。
四、实验设计与报告(40分钟)1.分组实验设计:让学生组成小组,自主设计一个关于声音的实验。
可以从声音的产生、传播、速度等方面进行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的传播需要的媒介。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三、教学准备1. 纸,铅笔。
2. 一根绷带。
3. 一个空的罐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他们曾经听到过的声音,让他们描述一下。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步骤二:声音的产生原理1. 解释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发生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跟随振动,从而产生声音。
2. 演示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用纸和铅笔制作一个简单的鼓,敲击鼓,让学生观察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步骤三:声音的传播方式1. 解释声音传播需要媒介,常见的媒介有固体、液体和气体。
2. 演示声音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实验:a. 将一根绷带系在学生的两只手中间,让学生拉紧绷带,然后敲击绷带,让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b. 将空罐子放在一段长绳的一端,让学生敲击罐子,然后让另一个学生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步骤四:归纳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提醒学生声音可以通过媒介的不同传播,不同媒介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五、教学延伸1.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不同媒介中声音传播的实例。
2. 提醒学生注意保护听力,不要长时间暴露在高音量的声音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安全问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 能够分析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运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珍惜与尊重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的掌握。
难点: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铃铛、弹簧、橡皮奶嘴、扩音器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与实验(25分钟)a.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10分钟)- 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
- 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传播,其中在空气中的传播最常见。
b. 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15分钟)实验1:用铃铛和弹簧做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验证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实验2:用橡皮奶嘴演示声音传播的方式,观察空气中的声音传播现象。
3. 声音传播介质的分析(10分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并总结常见的声音传播介质。
4. 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25分钟)a. 通过多媒体展示声音传播的实际应用场景,如扩音器、电话等。
b.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景中声音传播的介质和原理。
5. 实践与分享(25分钟)a. 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b.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分享分析过程和结论。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特点,鼓励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音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三个特征4. 声音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声音特征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理解声音的特征。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视频素材3.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铃等)、接收器(如耳朵、录音设备等)4. 练习题六、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定义2. 声源的种类3. 声音的产生原理4. 实验演示:不同声源产生的声音七、声音的传播1. 传播介质2. 声速3. 真空中的声音传播4. 实验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八、声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2. 响度3. 音色4. 实例分析:区分不同声音特征的实例九、声音的识别与处理1. 声音的数字化2. 音频文件格式3. 声音的编辑与处理软件4. 实例操作: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声音编辑十、声音的应用1. 语音通信2. 音乐创作与欣赏3. 噪声控制4. 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十一、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3. 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认知拓展十二、作业与练习1. 课后阅读材料: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科普文章2. 练习题:区分声音特征、声源识别等3.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十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2. 作业与练习评价3. 实验操作评价4. 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十四、拓展学习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研究2. 声音技术的发展趋势3. 声音在多领域应用的研究十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与视频素材2. 实验指导书与实验器材3. 参考书籍与在线资源4. 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记录六、声音的产生1. 声音的定义1.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1.2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2. 声源的种类2.1 自然声源:如雷声、鸟鸣等2.2 人工声源:如乐器、喇叭等3. 声音的产生原理3.1 振动产生声音3.2 声音的频率和振幅4. 实验演示:不同声源产生的声音七、声音的传播1. 传播介质1.1 气体、液体和固体介质1.2 真空不能传声2. 声速2.1 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2.2 不同介质中声速的比较3. 真空中的声音传播3.1 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3.2 太空中的声音传播4. 实验演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八、声音的三个特征1. 音调1.1 音调与声波频率有关1.2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 响度2.1 响度与声波振幅有关2.2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 音色3.1 音色与声波波形有关3.2 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调时音色不同4. 实例分析:区分不同声音特征的实例九、声音的识别与处理1. 声音的数字化1.1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1.2 数字音频文件格式2. 音频文件格式2.1 WAV、MP3、AC3等格式2.2 不同格式之间的比较和转换3. 声音的编辑与处理软件3.1 Audacity、Adobe Audition等软件3.2 声音剪辑、混音和效果处理4. 实例操作:使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声音编辑十、声音的应用1. 语音通信1.1 电话、对讲机等通信设备1.2 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2. 音乐创作与欣赏2.1 乐器演奏、录音和混音2.2 数字音乐制作和音乐分享平台3. 噪声控制3.1 降噪技术和噪声污染治理3.2 声音隐私保护和隔音设施4. 声音在科技领域的应用4.1 超声波技术在医疗、检测领域的应用4.2 声音在和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应用十一、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音的应用领域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学生对于声音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发现3. 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认知拓展声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声音科技的发展趋势十二、作业与练习1. 课后阅读材料: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科普文章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2. 练习题:区分声音特征、声源识别等巩固所学知识3.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记录并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十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与练习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程度3.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4. 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合作情况的评价十四、拓展学习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理论进展2. 声音技术的发展趋势数字音频技术、声音识别技术等的发展3. 声音在多领域应用的研究音乐、影视、游戏等领域的声音应用技术十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与视频素材辅助教学的数字资源2. 实验指导书与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所需的材料和设备3. 参考书籍与在线资源提供深入学习的声音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4. 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记录收集学生意见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
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探究物体传声的实验,估测声速。
教学准备教师:鼓一面、吉他一把、纸悄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强、闹铃一个、气球一个。
学生: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玻璃缸一个(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设计思路教材提供了教学的框架和资源,而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的逻辑处理却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
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以锻炼思维和提高能力为根本,以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教学设计的主旨。
一开始就进行情境创设。
通过让学生倾听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了几个学生活动。
1、声音的产生。
(1)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结论。
(2)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
2、声音的传播(1)通过讨论生活事例,以及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教师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让学生增进理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
2. 掌握声波的基本性质,如干涉和衍射。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声波的基本性质。
难点: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麦克风、尺子、音叉、橡胶球、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
(2)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
(4)声波的性质:干涉和衍射。
3. 例题讲解(1)讲解声波干涉现象:两列频率相同、振幅相同、方向相反的声波相互叠加,形成加强区和减弱区。
(2)讲解声波衍射现象:声波遇到障碍物时,能够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尺子拨动音叉,观察音叉振动产生的声音。
(2)让学生用橡胶球敲击桌子,观察声波的传播。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波性质等关键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产生:物体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2. 声波性质干涉:加强区和减弱区衍射: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原理及传播条件。
(2)解释声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 答案(1)声音产生原理:物体振动。
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3.学会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振动体的形式。
2.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介绍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声音的产生需要能量。
探讨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声音的传播规律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颗粒振动的过程。
2.声音的传播是波动形式。
介绍声波的概念,探讨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性。
2.讲解: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展思维,深化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不同音乐片段。
2.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到的声音特点。
第二步:讲解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体的形式。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2.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
–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
–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步:实验1.设计实验:使用弦线和音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为什么能传播?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
2.查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噪音污染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1 振动与声音1.2 乐器的声音产生2. 声音的传播2.1 空气传播2.2 液体传播2.3 固体传播3. 声音的特征3.1 音调3.2 响度3.3 音色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声音的产生: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介绍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和固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声音特征相关的现象。
五、课后作业:2. 思考如何改变声音的特征。
3. 观察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超声波和次声波: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回声和原声:讲解回声的产生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声音的数字化:简要介绍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和意义。
七、课堂小实验:1. 制作简易乐器,如笛子、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2. 利用玻璃杯、水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
八、案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隔音措施,如隔音墙、隔音窗等。
2. 探讨噪声控制的意义和措施,如降低工业噪声、禁止大声喧哗等。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音特征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重要性。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设计思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声音部分的第一节,又是初二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始阶段,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教师质疑、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等实验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重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难点】:主要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材内容的要求和对学生学情实际的分析,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本知识。
(2)会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培养交流、表达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 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 0.1m/ 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 变化?请写出 3 个合理场景.
分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在假设条件下, 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 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 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 由于 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 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 其实, 本题重点考查 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 340m/ 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 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 根 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 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 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 人们面对高 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 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 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 (2) 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3)发 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 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 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 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 理吗?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 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 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 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 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 与人们 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 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 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 音呢?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介质 空气 无 水 水 课桌
现象 听到闹铃声 听不到闹铃声 听到闹铃声 听到石头敲击声 听到敲击(嘀嗒)声
结论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音叉 桌面 桌面
铅笔在白纸上留下波浪线 桌面发声时细砂会跳动 桌面发声时水面上会激起水波
振动 发声的 音叉在 振动 发声的 桌面在 振动 发声的 桌面在 振动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 1.指导学生看教材 12 页图 1.1-1 、13 页 1.1-2 ,是什么物体 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 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 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 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 面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 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物 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 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 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 设计思想 】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 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 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 而《声 音的产生和传播》 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因此,本 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 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 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 中。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 时, V 声=340 米/ 秒 25 0C 时, V 声=346 米/ 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 V 固>V 液> V 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 0C 时, 340 米/ 秒(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0C时, V 声=340 米/ 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四、知识应用 例 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 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 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 音叉、小锤、铁架台、 带有细线的乒乓球、 水槽、 水、真空玻璃罩、 抽气机、 烧杯。
【学生准备 】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 袋等。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 奇的超声波等。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 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 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提出问题: 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 1.1—6 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物 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 教学 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 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 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请根据以 上结论估算一下, 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 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 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 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 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 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3.课外实践:分小组设计测量声速的方法,并实际测量。
文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 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 距离较远, 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 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 声区分开; 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 不到 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 会使原声加强。
【教学 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