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和Hcy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和Hcy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前 后 实 验 组 患 者 各 项 指 标 的 变化 情 况 。 结 果 实验 组 患者 治 疗前 Hc y值 为 1 7 . 7 土3 . 6/ , mo l / L, 纤溶 酶 原 激 活 剂 ( t - P A) 值
为2 9 . 4 ±7 . 9“ mo l / L , NT — p r o B N P值 为 3 2 1 2 . 8 士2 5 1 1 . 4 n g / L 以 及 纤 溶 酶 原 激 活物 抑 制 剂 ( P AI - 1 ) 值为 1 3 0 . 1 士1 7 . 8
u mo l / L, ATp p值 为 2 , 4 . 3 ±2 . 6 s 。对 照组 Hc y值 为 7 . 2 土2 2 . 1 ̄ mo l / L, t — PA 值 为 1 5 . 1 士3 . 7 t , mo l / L, NT— p r o B NP值 为 1 9 8 . 7 ±1 1 4 . 8 n g / L, PAI 一 1值 为 6 7 . 8±7 . 9 ̄ . mo l / L, AP TT值 为 3 7 . 8 土4 . 5 s 。 实验 组 治 疗 后 Hc y值 为 1 2 . 2 士1 . 5 t t mo l / L, t - PA 值 为 1 8 . 2 ±2 . 3“ mo l / L, NT- p r o B NP值 为 3 4 8 . 7 士l 9 4 . 8 n g / L, P AI _ 1值 为 7 8 . 6 士9 . 8 t  ̄ mo l / L, APTT 值 为 3 2 . 2
王 禺, 李 秀娥 , 赵 曼 , 赵
摘 要: 目的
雅, 李 宁 ( 西 安市 第一 医 院检验 科 , 西安
7 1 0 0 0 2 )
探 讨 B型 脑 钠 钛 前 体 ( N T — p r o B N P ) 、 同型 半 胱 氨 酸 ( He y ) 及 部 分 凝 血 纤 溶 指 标 在 急 性 脑梗 死 ( A C I ) 患者 中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NSE、GST的检濒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NSE、GST的检濒及其临床意义
p t nsb  ̄r n f rt ame t ai t e ea dat r t n .M eh d rm c mb r2 0 oDe e e 01 n o rh s t , o f me oa f e e e t o s F o De e e 0 9 t c mb r2 i u opi c n r d att o 1 l a i l 5 a e fa uec rb a nacin c rb a na cin go p. ee td t a e o no rh s i o u d ro ame i 0 c s so c t ee rlifr t ee rlifr t r u S lce hes mep r d i u op t t n eg d— o o i l a c e a n to n o fr e 0 c s sa oma o to ru fh aty p o l . E wa ee td b lcrc e l- ] a x mi ain a d c n m d 4 a e sa n r lc nr lgo p o e h e pe NS sd tce y ee to h miu i l
[ sr c] jcieT vs gt lo S n S eet na di l ia s nf a c fauecrba ifrt n Ab ta t Obe t oi et aebo dN E a dG T dtci n t c nc l i icn eo c t ee rl naci v n i o s i g i o
z HU me Ya i
D p r n f l ia a oa r, C Hopt f ig uC t i h j n rvne Pn h 3 4 0 , hn e at t i cl brt y T M s i o n h i Z ei gPo ic , ig u 2 0 C ia me o C n L o l a P yn a 1

血浆与血清样本果糖胺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血浆与血清样本果糖胺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血浆与血清样本果糖胺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杨琳;肖光军;杨洪;刘艳婷;杨娜;曹丹【摘要】目的观察血浆对果糖胺(FMN)检测结果的影响,并探讨血浆能否用于FMN的检测以及能否使用血清样本的参考区间解释血浆样本的检测结果.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EP9-A2文件要求进行血浆与血清FMN检测结果的比对及偏倚评估.结果血浆样本FMN检测结果显著低于血清样本(P<0.001),其回归方程为Y=0.8757X+0.0844,相关系数r=0.978,血浆样本在1.00 mmol/L、1.50 mmol/L、2.00 mmol/L、2.50 mmol/L和3.00 mmol/L这5个浓度水平处的相对偏倚(SE%)分别为-3.99、-6.80、-8.21、-9.05和-9.62.结论实验室可使用肝素钠抗凝血浆代替血清进行FMN检测,但需根据其服务人群建立血浆样本的参考区间.【期刊名称】《医学信息》【年(卷),期】2018(031)019【总页数】3页(P158-160)【关键词】血清;血浆;果糖胺;偏倚评估【作者】杨琳;肖光军;杨洪;刘艳婷;杨娜;曹丹【作者单位】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遂宁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四川遂宁 629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果糖胺(fructosamine,FMN)为血液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所产生的衍生物,由于血液中糖化白蛋白(ALB)的半衰期短(19 d),因此可反映机体最近2~3周内血糖的平均水平,其浓度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FMN具有实验室检测方便、成本低、不易受饮食和药物影响等优点,现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1,2]。

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在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出现高血糖状态的概率很高, 应激性高血糖现象是导致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糖增高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而高血糖现象是并发脑血管疾病一个十分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可以导致脑血管疾病发病甚至加重[1]。

为了对患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血糖与果糖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鉴别,使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使患者出现高血糖现象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6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其中包括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再抽取60例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病例,对所有患者的血糖和果糖胺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总结。

现将总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两年时间里,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脑血管病和健康检查的临床患者病例各60例,其中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包括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各30例,患者年龄在49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62.7岁;其中包括56例男性患者和64例女性患者;患者糖尿病患者病程在1至18年之间,平均病程7.3年;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将抽样中的60例在我院就诊的患有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定义为A组,将其中30例糖尿病患者定义为a组,39例无糖尿病患者定义为b组;将同期60例健康体检患者定义为B组。

对所有患者的血糖和果糖胺水平进行测定,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总结。

1.3 检测患者晨起在空腹状态下采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患者的血糖含量进行检测。

采用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法对患者的果糖胺水平进行检测,仪器设备和试剂为罗氏MODULAR DPP模块及配套试剂。

血清果糖胺分析对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增高原因的鉴别诊断

血清果糖胺分析对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增高原因的鉴别诊断

1 1 病侧选择 选 择我院内科住 院血糖增 高的急性脑 血管
病患 者 4 6例。男 2 8例, 1 女 8倒 , 年龄 5 ~8 1 l岁 分 为二 组: 脑血管病伴 糖尿病组 1 9例. 8例, 1 例. 男 女 1 年龄 5 ~7 1 7 岁; 脑血管病无糖尿 病史组 2 7例. 2 男 0例, 7例, 女 年龄 5 ~ 3 8 1岁; 照组 为体检正常的体检 者 4 对 0例, 1 男 8倒 , 2 女 2例,
血清 果糖胺分 析对急性脑血管病血糖增高原因的鉴别诊断
613 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 姚齐龙 120
中国分类号 R 4 73 文献标识码 B
测定结果表 明. 糖尿病 继发脑 血管病 组果 糖胺测 定水平 与对 照组 、 无糖尿病 史脑血管病组 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 P<0 0 )而无糖尿 病史 脑血 管病组 的血 清果 糖胺测 定水 1; 平与对照组 比较, 则差异无显著性( P>00 ) 见表 1 5 。 3 讨论 血清果糖胺是血浆蛋 白质与葡 萄糖分子在非酶糖基 化过 程中形成的醛 酮缩台物. 代谢周期 与血清蛋 白相 同. 半衰期较 短, 约为 1 d 果糖胺在 血 中形成多 少取决 于血 糖浓度 和作 7 用时间. 生成 量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 可有效 地反映患者过去 1 ~2周 内平 均 血糖 的水平 , 且不 受临 时血 糖浓 度 波动 的髟 啃. 为临床糖尿病患者的诊 断和较 长时 间血糖 控制水平 的研 究 . 供了一个很好的指标“ . 提 J对糖屎病 患者的血糖监控很有 意义, 为临床制定短期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率实验结果 表明. 糖尿 病组 果糖胺测定值 明显增高, 与对 照组 比较差异有高度显 著性 , 提示糖尿病患 者在继 发脑血管 病前 3周 已有血糖增高 。而 无糖尿 病史脑血 管病 组, 果糖胺

1,5-脱水葡萄糖醇、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

1,5-脱水葡萄糖醇、果糖胺和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
组别

2组血清1,5-AG、FMN和全血Hb舢C 水平比较
HCs组(1/=80)DM组(n=75)
血清1,5-AG水平DM组显著低于HC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M组血清FMN
水平和全血H心C水平均显著高于HCs组,差异
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与HCs组比较,*R-P<0.Ol。
Seventy five DM patients and 80 healthy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as
group and HCs
group respectively.Serum levels of 1.5一AG and
FMN
and blood HbAlc levels were detecte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nd blood I-IbAlc level were sig- in diagnosis ef—
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DM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HCs
group(P<0.05).Analysis
ficiency of three indicators showed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was 85.33%by using 1.5一AG highest specificity was 95.00%by using HbAlc.Conclusion
观察2组血清1,5一AG,血清FMN和全血 I/bAle水平差异;分别以71.9 ttmol/L(1,5一AG)、
2.1mmol/L(FMN)、7.18%(H斛c)作为诊断的
临界值,对1,5-AG、FMN和HbAIc检测的阳性率 进行比较,评价3种标志物在糖尿病诊断中价值。 2结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通过检查和测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太前体(NT-proBNP)浓度等水平变化,探究NT-proBNP浓度变化情况与和患者病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提供医学借鉴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80例(实验组),与另外选取的8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并分析两组的血清NT-proBNP浓度[1]。

结果实验组中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其血浆NT-proBNP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

结论 NT-proBNP浓度的检测以及其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观察和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一大指标。

【关键词】脑梗塞氨基末端脑钠太前体(NT-proBNP)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12-02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一般在休息时发病,常使人猝不及防,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极为关键。

B型钠尿肽(BNP)是一种新型钠尿肽,它可以促进排钠,利尿以及扩张血管等等,极大地方便了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作为反映心功能的指标。

而NT-proBNP与之相比,半衰期更长,心衰时水平升高幅度更大,因此更具临床意义。

这次开展的测量NT-proBNP浓度,比较水平变化结果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选择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8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结果进行了回归性分析,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这次研究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神经内科治疗的患者80例(实验组),主要以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8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39~65岁,平均年龄为54.2±2.3岁。

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项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3项生化指标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 一般资料 选择 2 0 0 9 年 9月 至 2 0 1 1 年 9月 在 本 院住 院
1 。不 同梗 死 面 积 的 患 者 病 情 进 展 有 所 不 同 , 梗 死 面 积 大 的 患 者病情有进展的较梗 死面积 小得多 ,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P<
而 血栓 性疾 病 的诊 断 、 治 疗 显 得 尤 为 重要 。血 栓 性 疾 病 病 理 过 程 主 要 有 血 管 内皮 损 伤 、 血 小 板 功 能 亢 进 及 血 液 流 变 学 改 变 等¨ 2 ] 。有研 究 表 明 大 脑 内 B型 脑 钠 肽 ( B N P ) 含量虽然很低 , 但 其对外周 B N P 的调节 有很 大影 响l 3 ] 。超敏 c反应 蛋 白( h s — C R P ) 是 反 映 血 管 内 皮炎 性 重 要 生 物 学 标 志 。I ) _ 二 聚体 ( D - D) 是 纤 维 蛋 白的 特 异 性 降解 产 物 , 只 要 机 体 血 管 内 有纤 维溶 解 活 动或活化的血栓形成 , D - D就 会 升 高[ 4 ] 。
的 生存 质量 造 成 严 重 的影 响 , 是社 会 和 家庭 的沉 重 负 担 _ 1 ] 。因
不 同 梗死 面积 患 者 的 血 清 B N P 、 D - D、 h s — C R P水 平 比较 ,
大 面 积 梗 死 和 中 面 积梗 死 患 者 的 B NP 、 D - D、 h s — C R P水 平 较 小 面 积 梗 死 患 者 明显 增 高 , 差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见 表
梁顺 容 , 王希平 , 黄子安
( 广 东省 江 门 市 五 邑 中 医 院检 验 科 , 目的 探 讨 中 老 年 患 者血 清 中 的 B 型 脑钠 肽 ( B NP ) 、 【 ) _ 二聚体 ( D - D) 、 超 敏 c反 应 蛋 白( h s — C R P ) 水 平 的 变化 及 其 在

葡萄糖检查的临床意义

葡萄糖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葡萄糖是什么?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2.8mmol/24h),用普通方法检测为阴性。

当血糖浓度超过8.88mmol/L时,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尿糖试验呈阳性的尿液称为糖尿。

尿糖主要指葡萄糖,也有微量乳糖、半乳糖、果糖、戊糖、蔗糖等。

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阈。

检测尿糖的方法有试带法(试纸条法/干化学法)、班氏法、薄层层析法等。

现多数医院、体检中心及家用等一般都采用试带法(即用试纸条检测),试带法的原理是葡萄糖氧化酶法,其灵敏度一般在1.67mmol/L~2.78mmol/L范围,特异性较好,而且简便快速。

血糖来源血液中的糖份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英文简写Glu)。

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

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9mmol/L~6.1mmol/L。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称为高血糖。

血糖浓度低于3.9mmol/L称为血糖减低,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称为低血糖。

糖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

人们摄入食物(米、面、蔬菜、水果)等,经过消化系统消化后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通过血液输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的细胞,为细胞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能量。

葡萄糖作为能量的来源,如果一时消耗不了,则转化为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正常情况下肝脏可储存70~120克糖,约占肝重的6~10%。

机体所能储存的糖原是有限的,如果摄入的糖份过多,多余的糖即转变为脂肪储存。

在正常的情况下,当机体所摄入的食物在体内被消化吸收完毕后,储存的糖原即成为糖的正常来源,维持血糖的正常浓度。

在长时间剧烈运动、或者长时间没有补充食物情况下,肝糖原也会被消耗完。

此时机体将会分解脂肪来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脂肪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转化成能为细胞生理活动所需的糖。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必须要糖来维持生存,必要时人体将分泌激素,把人体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肤甚至脏器)摧毁,将其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糖,以维持生存。

果糖胺测定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糖原因的相关性探讨

果糖胺测定与急性脑血管病高血糖原因的相关性探讨

1032 附表 正常对照组 , 合并DM 患者组及 无DM 组血糖和 FA 测定结果 ( θ x ± s, mm o l� L )
组 别 合并DM 组 无DM 组 对照组
F P n 35 33 50
陕西医学杂志 2008 年 8 月第 37 卷第 8 期 本研究结果表 明, 合并糖尿病的脑 血管病组 FA 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与空腹血糖增高呈正 相关 , 说明该组患者在继发脑血管病前 3 周内已有高 血糖状态; 而无糖尿病的患者组 FA 水平与正常对照 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与血糖并无相关性 , 表明该患 者组脑血管病前 3 周内的血糖水平并不高, 高血糖状 态系因脑血管病后应激性反应引起的; 糖尿病组的 FA 水平与无糖尿病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说明 FA 测 定可作为检测脑血管病患者病前是否有糖尿病的方 法。 综上所述, FA 检测可以作为鉴别急性脑血管病 患者血糖增高是应激性的还是糖尿病性的重要依据 , 也可作为检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 理想的方法。 此法简便快速, 且不受进食影响, 与血糖 联合检测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上选择不同的治 疗措施, 抗脑水肿或降低血糖、 防止高渗性昏迷以及监 测病情, 估计预后, 降低病死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1]
具有可比性。 2 标本采集 取空腹血 3m l, 分离血清后分别进 行 FA 与血糖含量检测。 3 检测方法 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含 量, 试剂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 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 氧化酶法, FA 测定采用硝基四氮唑蓝 (NB T ) 还原法, 试剂由南京威特曼公司提供。 仪器应用美国 A e roset A bbo t ( 美国雅培) 全自动分析仪。 4 统计学分析 应用 SP SS1 1. 5软件统计, 组间比 较采用方差分析和 q 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直线回归 分析 , 以 P < 0. 01 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 果 1 各组空腹血糖、 果糖胺水平测定结 果 见附 表。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 无糖 尿病的脑血管病组及 与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血 糖、 FA 水平有差异 ( F = 577. 7, F = 125. 7, P < 0. 01) ; q 检验 显示: 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的血糖、 FA 水平与正常 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q = 2. 15, q = 1. 54, P < 0. 01) , 与无糖尿病脑血管病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 q = 1. 45, q = 1. 43, P < 0. 01) ; 但是无糖尿病组的 FA 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 (q = 0. 88, P > 0. 05) 。 2 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 与 FA 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r = 0. 653 , P < 0 . 01) 。而无 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 FA 水平无显著性相关 ( r = 0 . 36 7, P > 0 . 05)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和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和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酶法和乳胶免疫 比浊法检 测4 8例 AC 患者及 5 I 0例健康 对照
者 的血 糖 与 H —C P水 平 。 s R
C P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 白, R 在体外 能促进氧化 应激
反应 , 导 组 织 因子 释 放 ; 在 体 内则 通 过 P C E K和 J K 诱 而 K 、R N 磷 酸化 刺 激 N D H 氧 化 酶 诱 导 氧 化 应 激 , 且 通 过 上 调 A P 并 P C、3 、 P J K、 O K p 8 MA K、N R S和 N F—kp a ap B诱 导 组 织 因子 促
刺激血糖升高 , 或潜 在 糖 尿 病 的显 现 … 。在 本 研 究 中共 有 4 l 例 患 者 血 糖 明显 升 高 , 中有 7例 存 在 糖 代 谢 异 常 , 发 生 其 其
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 住院患 者 , 中男 2 其 8例 , 2 女 O例 ;
平均年龄 ( 74±9 3 岁 , 病时 问均在 7 5. .) 发 2b以内 , 均符合
13 统 计 学 处 理 .
计 量 资 料 以 -s 示 , 比 较 采 用 t 4 表 - 其 检
验 分 析 , 有 统 计 由 S S 3 0软 件 处 理 , < .5为 差 异 具 所 P S1. P 00
有 统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凝血活性 , 阻断 F 受 体 、 C 3 c 使 D 2和 C 6 D 4的作用 消失 』 。
C P 有不同程度地 升高 , R) 因此本研 究拟 观察 A I C 患者 血 中 的血糖和 Hs R —C P水平变化 , 探讨两者在判 断病情及评估预
后 中 的临 床 意 义 。 1 资料 与方 法

冠心病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

冠心病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

m ltsadp tnswt crnr er dsaeicmpi tdwt da e sm lts (.8 1 0mm l , . _ . )mo L elu n ai t i ooayh a i s o l ae i i t elu 95 _ . ) o L ( 1+ 6 m l i e h t e m c h be i + 3 / 5 60 0 / w s s n i nl hge h n te nr lc nr ru f.8 05 t l ) 00 .T e l e o e m f coa n a a i ic t i rta h omo o t lgo p 47 ± . o / . . g fa y h o 5 o L P< 5 h e l fsr ' tsmi w s v u i u e s nf a t i e ai twt oo a erdsaecmpi t i ibts elu (8 _ 21 o Ita en r o i icnl hg rnpt ns i crn r ha i s o l a dwt daee m lts 2 0 6 ) m l h nt om l g i y h i e h y t e ce h i + x / h cn o g u ( _ 5l o L < . .hr a ra df rn e i tel e o srm f coa n e enp t n i o t l r p 10 3 )m l , 00 T eew sget iee cs n h e l f eu r tsmi b t e a et wt r o 8+ x /P 5 f v u e w i s h cr a er dsaecm lae i i e sm lts n a et o l wt oo a er dsae f< . ) u e a oo r ha i s o pi tdwt da t elu dp t ns ny i crn r ha i s p 0 5. thr w s ny t e c h be i a i h y t e o B t e

果糖胺(GSP)检测

果糖胺(GSP)检测

果糖胺(GSP)检测
【用途】
果糖胺(FRUCT)的测定反映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可了解患者过去1-2周内平均血糖的水平。

增高,则表明为糖尿病。

【原理】
血清葡萄糖与血清蛋白分子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的酮胺结构(果糖胺)在碱性环境中还原硝基四氮唑蓝生成染料。

以糖化血清蛋白为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色测定。

【标本要求】
不溶血的血清标本,也可用肝素抗凝血浆。

标本在2~8℃可保存一周,不推荐冰冻保存测定标本。

【仪器】仪器为拜尔DVIA 1650生化分析仪。

【试剂】
1.试剂组成:硝基四氮唑蓝、碳酸盐、稳定剂
2.储存:试剂应在2~8℃条件下避光保存,运输中应防潮、防水、注意保持低温。

【测定步骤】
1.
2.计算结果:
FRUCT浓度=[△A(样本)/△A(标准)]×标准浓度
【性能特性】
1.线性:0-4000μmol/L
2.精密度:批内精密度C V≤6.0%,批间相对极差≤8.0%
3.试剂空白吸光度<0.15
【参考范围】健康成人:1.65~2.15mmol/L
【注意事项】
1.试剂和样本可因仪器要求不同,按比例增减。

2.间隔时间可按仪器不同进行调整,但为减少样本中还原性
物质的干扰,延迟时间不应低于300秒。

3.当病人存在低蛋白血症时(如大量输液后,怀孕等)测值
可能偏低。

反应废液应稀释后再倾倒或经过污水处理后排放.。

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糖代谢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中的糖代谢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响糖代谢。
03
血液透析对患者的内分泌系 统产生影响,可能导致糖代
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率
糖代谢异常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发生 率较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程、 透析龄等因素有关。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 发生率更高,可能与患者的营养不良 、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
糖代谢异常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 对患者的糖代谢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04
糖代谢指标测定的临床意 义
对糖尿病的诊断和监测
01
血糖水平
02
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水平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通过定期测定糖代谢指标,可以 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患者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对于评估 糖尿病病情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 (2hPG)是反映短期血糖波动的重 要指标,对于指导胰岛素治疗和调 整饮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糖波动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 变等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控制血糖波动对于改善患者预后 具有重要意义。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01
需要进一步研究血液透析患者 中糖代谢指标与心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关系, 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对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评估
糖化血红蛋白与死亡率
研究表明,血液透析患者中糖化血红 蛋白水平较高者,死亡风险增加,因 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 后的指标之一。
血糖波动与心血管事件
血糖波动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密 切相关,通过监测血糖波动,可以评 估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血清hs-CRP测定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血清hs-CRP测定对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
sv r if ci a em du n i r p P< . 5 , h a e t w r fl w du r n e r n oe i i vl e ee n rt nt ni t e im a d m l go ( 0 0 ) tep t ns ee o o e pf ey a dt s t h hl e a o h nh d u i l oo a h wh e g
患者 易患 动脉 硬 化 性疾 病 。糖 尿 病 血 脂 代 谢 紊 乱 促 进 脂质 沉 积 , 致 动 脉 粥 硬 化 发 生 、 展 , 动 导 发 而
m/ , g L 明显高 于 腔 隙 性 脑 梗 死 ( 死 灶 <15m) 梗 .c
3 4例 患者 的( . 6± . 0 mg L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5 1 31 ) / ,
( 隙性 脑梗 死 )4例 。根 据全 国第 四届 脑血 管病 腔 3 学术 会 议 修 订 的 临 床 神 经 功 能 缺 损 程 度 评 分 ( D ) 准 , 型( N S标 轻 0~1 5分 ) 2 组 6例 , 中型 (6~ 1
1 临 床 资 料
1 1 一般 资 料 . 收集 本 院 20 06年 2月至 20 09年
3 0分 ) 3 组 0例 , 型 ( 1~ 5分 ) 2 重 3 4 组 2例 。
6月糖 尿 病并 发 脑 梗 死 患者 8 8例 , 4 男 8例 , 4 女 0 例, 年龄 4 5~8 4岁 ; 颅 C 头 T扫描 显 示 梗死 部 位 在 基底 节 区 4 2例 、 叶 6例 、 叶 3例 、 叶 6例 、 顶 枕 额 颞 叶1 0侧 、 脑 5例 、 发 性 l 。所 有病 例 均 符 丘 多 6例
和进 展有 关 的 促 炎 因子 , 预 测 未 来 心 脑 血 管 事 可 件 的发 生 J 。作 者 自 2 0 0 6年 2月 至 2 0 0 9年 6月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关键词】脑梗死;果糖胺;血糖;糖尿病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升高[1],可能为患者发病前有糖尿病而未得到控制,或为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所致,临床上往往难以鉴别,给制定具体治疗措施带来了困难。

为了判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原因和鉴别脑梗死高血糖状态,我们对脑梗死患者血清果糖胺(FTM)及血糖水平进行了检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FTM联合血糖水平测定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原因的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

①脑梗死组:35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35~72岁,按文献标准[3]诊断并经CT证实;②健康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30~70岁,同期体检健康者;③疾病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3~7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同期住院患者。

1.2 标本采集住院患者均在入院48 h内采集07:00时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健康对照组来我院体检科体检空腹采血2 ml。

标本采集后立即检测或在2 h 内定时分离血清快速冷冻至-20℃。

1.3 方法FTM测定采用终点法,试剂由北京九强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以FTM>280 μmol/L为上限。

血糖检测采用己糖激酶法,试剂由科华生物公司提供,以血糖>6.2 mmol/L为上限。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FTM、血糖检测结果各组FTM、血糖检测结果见表1。

梗死组的FTM、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的FTM、血糖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FTM、血糖阳性率各组间FTM及血糖结果异常情况见表2。

POCT在临床检测项目中的应用建议

POCT在临床检测项目中的应用建议

POCT在临床检测项目中的应用建议一、POCT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检测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建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 rome,ACS)是常见的急诊和心血管疾病,ACS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采用POCT 方式有助于快速检测心脏标志物。

临床医疗单位应采取适当措施,合理应用POCT,保证检测质量,使患者及时得到诊治。

建议9 急诊室工作人员、心脏科医生、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共同合作,建立运用POCT检测心脏标志物以评估ACS患者的操作规程。

该操作规程应便于急诊室或医院的其他地方运用POCT检测心脏标志物,或除外急性心肌梗死时,适用于ACS患者住院期间症状变化时POCT检测。

建议10 急诊室工作人员、心脏科医生、医院管理人员以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在使用POCT检测心脏标志物时应共同合作,采用质量保证措施,以利于ACS患者诊断治疗中医疗差错的减少和治疗效果的改进。

POCT方式检测心脏标志物应控制TAT在1h之内,最好能30min内完成。

采用POCT的方式检测心肌肌钙蛋白(cTn)时应选用可定量检测cTn的方法。

检测结果应与本医院中心化检测的结果相一致,否则应以中心化检测的结果为准。

必须指出的是,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对早期诊断和危险分层意义重大,特别是作为临床诊断ACS的重要标志物cTnI和cTnT。

POCT方式检测cTn 的分析敏感性与医院检验部门采用大中型免疫分析仪进行的中心化检测的分析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可能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需求,一些cTn已经增高而POCT 检测值为“阴性”的患者可能会因此被漏诊而延误早期诊断和治疗,因此对可疑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POCT仪器检测cTn时一定要慎重。

应尽可能选择分析敏感性高的POCT仪器。

另一方面,生产厂商应将提高POCT方式检测cTn的分析敏感性放在重要位置。

建议11 日常医疗活动中,对ACS患者的采血时间可参考患者到急诊的就诊时间和胸痛发作时间。

止血敏对果糖胺测定有正干扰

止血敏对果糖胺测定有正干扰

止血敏对果糖胺测定有正干扰
朱德文
【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
【年(卷),期】2005(23)6
【摘要】我们用硝基四氮唑蓝(NBT)比色法测定1例胃出血患者血清果糖胺(FMN)高达8.54mmol/L,而血清葡萄糖仅6.54mmol/L,两者关系显然不符,考虑与药物干扰有关。

经试验除与已知的维生素C干扰有关外,止血药酚磺乙胺(止血敏)对NBT法测FMN亦有严重干扰。

于是我们做了止血敏干扰测定FMN的体内、外试验,发现静脉注射止血敏后一定时间内,或血清含有一定浓度止血敏,可导致NBT法FMN值假性升高。

【总页数】1页(P474)
【作者】朱德文
【作者单位】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建湖,2247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
【相关文献】
1.酚磺乙胺对果糖胺测定的干扰 [J], 朱德文
2.利福平和止血敏对血清果糖胺测定的影响 [J], 王素芳
3.维生素C对血清果糖胺测定的干扰 [J], 李洪臣
4.果糖胺测定标准参照物的合成及果糖胺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张秀云;徐辉;李才
5.果糖胺测定标准参照物的合成及果糖胺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张秀云;徐辉;李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葡萄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相关分析

血清葡萄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相关分析

血清葡萄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相关分析发表时间:2019-06-04T14:55:13.2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2月下第4期作者:顾丽军[导读] 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高血糖予以有效反映,当体内血糖水平提高也会相应提高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葡萄糖水平。

上海浦东新区孙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210【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进行体检的120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水平正常与否分为两组,血糖高组55名,血糖正常组65例。

对两组研究人员的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并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血糖高组研究人员的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血清正常组,而血清葡萄糖明显低于血清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高血糖予以有效反映,当体内血糖水平提高也会相应提高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清葡萄糖水平。

【关键词】血清葡萄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相关性糖尿病是因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疾病,常常会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减少而致使脂肪、糖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有研究表明,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糖尿病患病与否进行诊断[1]。

鉴于此,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进行体检的120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水平正常与否分为两组,所有研究人员血清葡萄糖、果糖胺与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并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进行体检的120名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糖水平正常与否分为两组,血糖高组55名,血糖正常组65例。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 ,2 01 4,l 1( 7): 4 3 — 4 4 .
【 1 8 】 S o u s s i M S,J e b a l i M A,L e Ma n a c h Y, e t a 1 . C e n t r a l v e n o u s
s a t u r a t i o n i s n o t a n a he r n a t i v c t o mi x e d v e n o u s s a t u r a t i o n d u r i n g
2 7( z 1) : 2 2 3 .
【 1 2 1 刘兆 润 ,吴 国刚 ,张殿 红 ,等 . 中心静脉血 氧饱 和度监 测在重
症加 强治 疗病 房 中的 临床应 用 [ J 】 . 中 国呼吸 与危 重监 护杂 志 ,
2 0 1 1 ,1 0( 2) : 1 9 4 —1 9 6 .
术 期 的风 险 [ J 】 . 中 山大学 学报 ( 医 学科 学版 ) ,2 0 1 2 ,3 3( 6 ) :
7 9 2 — 7 9 6.
【 l 1 ] 武宽 ,郭涛 ,王 义军 ,等 . 中心静脉 血氧饱 和度监 测在 非体外 循 环 冠状 动 脉旁 路移 植术 中 的应 用 『 J 1 . 中 国循 环 杂 志 , 01 2 3 ,
胆 红素 、D D表达水平最高 ,在住 院时血清 中胆 红素 、D D表 达水平次之 ,治疗 后血清 中胆红 素、D D水平 最低 ,差异
有统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 P e a r s o n 分析法 结果显示 ,血清 中胆 红素水平 与 D D水 平呈正相 关 ( r = O . 6 8 9 ,P = 0 . 0 O 6 o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测定的临床应用【关键词】脑梗死;果糖胺;血糖;糖尿病
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升高[1],可能为患者发病前有糖尿病而未得到控制,或为急性期脑梗死应激性所致,临床上往往难以鉴别,给制定具体治疗措施带来了困难。

为了判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原因和鉴别脑梗死高血糖状态,我们对脑梗死患者血清果糖胺(FTM)及血糖水平进行了检测,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探讨FTM联合血糖水平测定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糖原因的临床应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

①脑梗死组:35例,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22例,女13例,年龄35~72岁,按文献标准[3]诊断并经CT证实;②健康对照组:48例,男23例,女25例,年龄30~70岁,同期体检健康者;③疾病对照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3~70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同期住院患者。

1.2 标本采集住院患者均在入院48 h内采集07:00时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健康对照组来我院体检科体检空腹采血2 ml。

标本采集后立即检测或在2 h 内定时分离血清快速冷冻至-20℃。

1.3 方法FTM测定采用终点法,试剂由北京九强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以FTM>280 μmol/L为上限。

血糖检测采用己糖激酶法,试剂由科华生物公司提供,以血糖>6.2 mmol/L为上限。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设计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TM、血糖检测结果各组FTM、血糖检测结果见表1。

梗死组的FTM、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的FTM、血糖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FTM、血糖阳性率各组间FTM及血糖结果异常情况见表2。

脑梗死组FTM、血糖异常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FTM、血糖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组血糖异常率明显高于FTM异常率(P<0.05)。

表2
3 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并不少见,其原因可分为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两类。

糖尿病性血糖升高出现在脑梗死发生之前,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4],而非糖尿病性可由应激性、输液及药物等原因引起,其中以应激性最多[2]。

两种类型的血糖升高对脑梗死的治疗措施和预后有很大的不同。

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性高血糖易于混淆,而正确区别两者是脑梗死抢救的关键所在,单以脑梗死后的血糖水平为依据进行两者的区别显然已失去了准确性和科学性。

FTM是血清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及其他蛋白分子末端的氨基上发生非酶促反应,形成具有酮胺链的糖化蛋白,可反映最近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临时血糖波动的影响[5],检测简便,精度高,因而被认为是糖尿病及血糖水平判定极有价值的一项指标[6]。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血清FTM、血糖检测值及异常率均高于两对照组,表明FTM和血糖异常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FTM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

研究还发现脑梗死组血糖异常率明显高于FTM异常率系因脑梗死应激反应重,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高之故,进一步证实了脑梗死存在应激性高血糖。

FTM和血糖均异常者,提示发病前有糖尿病,其血糖高既有糖尿病之故亦有应激反应之因,病情重、预后差;血糖高而FTM正常者,说明脑损伤重,应激反应为血糖升高的原因,病情重、预后差;FTM高而血糖正常者,病前有糖尿病,近期血糖控制,脑损伤轻,应激性高血糖不明显,病情较上两组轻,预后好。

据此我们认为,FTM联合血糖检测是判断急性脑梗死血糖增高原因的可信指标,可作为判断脑应激反应水平,估计脑损害轻重,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任善玲,余明娇,张晓琴.高血糖对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临床内科杂志,1998,15(2):91-92.
2 Woo E,Ma JT,Robineon JD,et al.Hyperglycemia is a stress response in acute stroke.Stroke,2000,19:1359.
3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79.
4 Meng Q,Wang J,Wang Z.A study on the risk factor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s complic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Zhonghua Liuxingbingxue Zazhi.2001,22:208-211.
5 钱士均.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
6 Mula-Abed WA,Al-Naemi AH.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validity of serum fructosamine assay as a iagnostic test in a screening program for diabetes mellitus.Saudi Med J,2003,24:477-4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