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茶文化简史[2][优质PPT]
中国茶文化简介ppt课件(PPT2)

制作工艺
02
杀青、揉捻、渥堆发酵、干燥四个基本工序,其中渥堆发酵是
黑茶制作的关键。
品质特点
03
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陈醇,滋味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韵
”。
11
03
茶具鉴赏与使用技巧
2024/1/26
12
茶具种类与特点
01
02
03
04
紫砂茶具
江苏宜兴紫砂泥制成,透气性 好,泡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
散。
2024/1/26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茶文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 也促进了书法、绘画等艺 术领域的发展。
对国际交流的影响
中国茶文化作为东方文明 的代表之一,对世界文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6
02
茶叶品种与制作工艺
2024/1/26
瓷等,釉质细腻,透 光性强,能真实反映茶汤色泽
。
玻璃茶具
透明度高,可观赏茶叶在水中 舒展的姿态和茶汤清澈透明的
色泽。
金属茶具
银、铜、铁等金属制成,密封 性好,多用于煮水泡茶。
2024/1/26
13
茶具选购与保养方法
选购要点
根据茶叶种类和泡茶方式选择适合的 茶具;注意茶具的质地、色泽、声音 等。
新茶可直接冲泡。
品茗技巧及评价标准
观汤色
清澈透明,无浑浊和沉淀物。
2024/1/26
闻香气
纯正无异味,根据茶叶种类有 不同香气表现。
尝滋味
口感醇厚,回甘持久,无苦涩 和异味。
看叶底
叶质柔软肥厚,色泽明亮,无 杂质和破损。
19
05
茶道精神与禅意体验
2024/1/26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2)

注水
将热水注入茶壶中,注意水温 、注水方式和时间,以保证茶
叶充分泡开。
闷香
让茶叶在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使茶叶充分吸收水分和释放
香气。
品茶的方法与感受
闻香
将茶杯端起,深吸一口气,感 受茶叶的香气和味道。
品尝
小甘甜、 苦涩、鲜爽等特点。
观色
观察茶水的颜色和透明度,判 断茶叶的新鲜度和加工工艺。
黑茶
总结词
后发酵茶,色泽深褐,味道醇厚回甘 。
详细描述
黑茶主要产于湖南、湖北、浙江等地 区。其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揉捻、渥 堆和干燥。黑茶具有助消化、降脂减 肥等功效,如普洱茶等。
白茶
总结词
轻微发酵的茶,色泽银白,口感清爽鲜美。
详细描述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地区。其制作工艺包括萎凋和干燥。白茶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等功效,如白毫银针等。
谢谢观看
功能。
茶盘
用于放置茶具和茶叶, 有木制、竹制、石制等 材质,具有排水、防滑
等功能。
茶漏
用于过滤茶叶渣,有金 属、陶瓷等材质,具有 过滤、防止茶叶进入茶
杯等功能。
泡茶的技巧与艺术
01
02
03
04
温壶温杯
在泡制茶叶前,先将茶壶和茶 杯加热,以提高茶叶的温度和
香气。
下茶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注意茶叶 的量和放置方式,以保证茶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6
目录
• 中国茶文化概述 • 茶叶种类与制作工艺 • 茶具与茶艺 • 茶与文学艺术 • 中国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茶文化概述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茶文化的起源
茶文化简介PPT

为什么冷茶不易 多喝?
4、隔夜茶一般来说茶 的浓度高主要成份入茶 ,茶中含有大量的咖啡 因、茶碱等,多饮会导 致失眠头痛耳鸣眼花, 对肠胃也不好。
全民娱乐-----泡茶馆
茶马古道你知道多少
今天人们说得最多的两条茶马古道则是自唐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五十年 代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前仍在发挥作用,即从四川、云南翻越横断山 脉、青藏高原到达拉萨,并一直延伸到印度、尼泊尔的茶马交易之路——— 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南起普洱茶产地的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经由大理、丽 江、迪庆、昌都、林芝等地到达拉萨。 川藏茶马古道,东起四川雅安,经由甘孜、昌都、林芝等到达拉萨。 吐蕃与唐朝自公元696年起,开始在今四川成都等地进行以茶马交易为主 要内容的互市,直至20世纪五十年代,其间跨越了1200余年,历经唐、宋、 元、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等不同朝代和历史时期,茶马古道一直是联结 西藏和内地的纽带。 “茶马古道”,涉及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雅安、康定、 甘孜、昌都、林芝、拉萨、江孜、日喀则、亚东等地。
关于龙井的两个传说
18棵御茶树的传说
龙井虾仁的传说 据传,龙井虾仁这道名菜 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有一 次,乾隆便衣遨游西湖时,下 起了小雨,乾隆只得就近到一 茶农家中避雨。龙井茶农热情 好客,主人为他奉上香醇味鲜 的龙井茶,乾隆品尝到如此好 茶,喜出望外,心想要是带一 些回宫里就好了,可又不好意 思开口向茶农要。于是,趁主 人不注意时,抓了一把茶叶, 藏在便服内的龙袍口袋里。 雨过天晴,乾隆辞别了茶 农,继续游览西湖。雨后的西 湖分外美丽,乾隆流连于美景 ,直到黄昏时分才来到一家小 酒馆用膳。点了几个小菜,其中有一道是清炒虾仁。点好菜后,乾隆口渴,想 起口袋里的龙井茶,便撩起便服取茶给店小二。店小二看到龙袍一角,吓了一 跳,拿了茶叶奔进厨房,正在炒虾仁的厨师听说皇帝到了,惊慌之中把小二拿 的茶叶当做葱花撒进虾仁里,店小二又在慌乱之中将"茶叶炒虾仁"端给乾隆。饥 肠辘辘的乾隆看到此菜虾仁洁白鲜嫩,茶叶碧绿清香,胃口大开,一尝之下, 更是清香可口,连连称道:“好菜!好菜!” 从此以后,这道慌乱之中炒出来的龙井虾仁,就成为杭州名菜。
第一章 茶文化认知 《茶艺》PPT课件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所著的《茶的ilson)所著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2)、俄国学
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所著的《植物科学》(1893)、法国学
1
2
3
4
5
茶文化的表象
是茶艺
研究中国茶文化,首先要研究 中国的茶艺。茶艺是指茶冲泡 的艺术和品饮的艺术,是品茶 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 活动过程的总称。在实践中, 茶艺不仅仅指技法,还包括整 个饮茶过程中的美学意境和环 境。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 形态:一是潇洒自如的家庭茶 艺;二是营业性的茶艺;三是 表演性的茶艺。
中记载:“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
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可见,在汉代宫廷中喝
茶已很普遍。野生茶相当难得且产量少,只限于皇室或富家享受,因此在汉代,饮茶是一件
1. 1
茶的历史
1.1.2 茶饮的历史
➢ 5)晋代禅茶一味:“禅茶一味”的精神源于九江庐山。《庐山志》中记载:东汉时庐山梵宫寺院多达 370余座,僧侣云集。僧人们攀危崖、冒飞泉,采摘具有上好品质的庐山野茶,以充饥渴。《庐山小志》
者金奈尔(D.Genine)所著的《植物自然分类》(1893)、苏联学者杰姆
哈捷所著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1960),以及日本学者志村乔、桥
本实的研究报告中,都肯定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 1
茶的历史
1.1.1 茶树溯源
1)茶 树 原 产 地 之 争
➢ 特别是志村乔和桥本实结合自己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的经验,对中印茶树的染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CHAPTER定义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内涵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谱、茶诗、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茶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茶被用作药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饮品。
发展随着历史的演进,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与儒、释、道等思想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茶道精神。
传承与创新当代茶文化在传承古代茶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和发展。
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等。
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如福建的铁观音、云南的普洱茶、浙江的龙井茶等。
国际传播中国茶文化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还传播到海外,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等,都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的地域特色CHAPTER乌龙茶半发酵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如铁观音、大红袍等。
绿茶不经过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绿色,如龙井、碧螺春等。
红茶全发酵茶,茶色乌黑油润,如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
黑茶后发酵茶,经过长时间的陈化,如普洱、六堡茶等。
白茶轻微发酵,保持茶叶原有的白色,如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茶叶的主要品种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防止霉变,提高茶叶香气。
控制温度和湿度,使茶叶发生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特定品质。
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促进茶汁液的挤出和均匀分布。
采摘选择适当的采摘时间和部位,保证茶叶原料的品质。
杀青通过高温破坏茶叶中的酶活性,停止发酵过程。
茶叶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品质鉴别观察茶叶的条索、色泽、整碎、净度等外观特征。
品尝茶汤的滋味、香气、汤色、叶底等内在品质。
通过感官审评、理化分析等方法对茶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
注意茶叶的贮存环境和方法,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第一章茶文化基础知识ppt课件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第四节 中国茶文化精神
❖ 茶文化,指茶事活动中形成的精神文化。 广义的茶文化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专指其“精神财富” 的部分,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 会现象。
思考: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区别?
❖ 中国茶道融合了佛பைடு நூலகம்儒、道三家思想,而突 出了道家的随意性,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 心理,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 一。[日本茶道是严格程式化的、繁琐的]
❖ 中国茶道讲究从茶事活动中获得畅适和愉快 的感受,这种怡悦性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 “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 茶文化区别于一般饮食文化,除了满足人们 的生理需要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的心理 需求。
❖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概括如下: 一、以茶雅心– 陶冶个人情操 二、以茶敬客– 协调人际关系 三、以茶行道– 净化社会风气
茶礼,指品茗中的礼仪文化。
❖先何为来为是看茶苏一一 礼东般个 ?坡人“一,苏次不东去太坡到客与一气茶个的”寺说的院:小,“故没坐事有!,报”了名冲解号小一,沙下主弥持说以: “茶!”通过几句交谈,觉得苏东坡学识谈吐非寻 常人等,便说:“请坐!”又对小沙弥说:“敬 茶!”当听说来人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遂躬身说: “请上坐!”、“看好茶!”后请求苏东坡题联。 苏东坡不好推辞,便随手按主持的话写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好茶。”主持好不尴尬。
❖ 日本茶道是室内传统艺术,是在特殊场所、特定时间举 行的艺术仪式,通过繁琐与制式 化的流程和手法完成,一场正式 的日本茶道持续大约四个小时。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茶艺表演通常按照准备、净具、置茶、冲泡、倒茶、品茗等 步骤进行。
茶叶品鉴方法与标准
茶叶品鉴方法
茶叶品鉴包括干看、湿看和品尝三个环节。干看主要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和香 气;湿看主要观察茶叶的汤色、滋味和叶底;品尝则是通过口感体验来判断茶叶 的品质。
茶叶品鉴标准
茶叶品鉴的标准包括条索、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和叶底等几个方面,根据不 同品种的茶叶特点,评判其品质优劣。
茶席是用来摆放茶具和茶 叶的场所,需注意席面的 整洁和有序,同时要保证 空气流通。
泡茶礼仪
在泡茶过程中,需注意仪 态端庄、动作轻柔,同时 要关注客人的需求,及时 为客人倒茶。
品茶礼仪
品茶时需注意礼仪规范, 如不一口喝光、不吸气、 不吧唧嘴等。
04
中国茶艺表演与品鉴
茶艺表演形式与流程
茶艺表演形式
茶艺表演通常包括茶艺表演解说、茶艺表演音乐、茶艺表演 动作和茶艺表演道具等环节。
茶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茶文化的特点
中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包 括茶道精神、茶艺表演、茶馆文 化等。
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 化,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茶艺与茶道精神
茶艺
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选茶、泡茶、品茶等环节,是一门高 雅的艺术。
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强调的是一种宁静、淡泊、高雅的人生态度。
中国茶文化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国茶文化简介 • 中国茶叶种类与特点 • 中国茶器与茶具 • 中国茶艺表演与品鉴 • 中国茶文化与生活 • 中国茶文化传承与发展
01
中国茶文化简介
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茶文化简史.pptx

3
茶馆文化
有插花、字画 等文化元素; 文人雅士聚集
地
4
点茶文化 斗茶 5
茶叶文化属性凸显
2.4 繁荣时期
1
2
3
点
茶
研磨
调膏
击拂
水调成
糊状。
向盏中注入沸 水,与此同时 用茶筅搅动, 茶末上浮,形
成粥面。
2.4 繁荣时期
天
点
目
茶
建 盏
北宋蔡襄《茶录》载 :“茶色白,宜黑盏, 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 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
2.5 成熟稳定时期
明清
散茶大量生产
工艺:蒸青 → 炒青 饮用方式:煎煮 → 冲泡
1
其他茶类的发展
花茶 乌龙茶 红茶
2
2.5 成熟稳定时期
时间:每年正月初三至十六
三
地点:重华宫
清
• 现代茶艺
THANK YOU
中华茶艺
项目一:茶艺概述
引言· 茶文化简史
茶文化简史
2.1 传说时期 2.2 萌芽时期 2.3 发展兴盛时期 2.4 繁荣时期 2.5 成熟稳定时期 2.6 衰退时期 2.7 复苏与再发展时期
任务二
2.1 传说时期
距今4000-5000年的原始社会 • 《神农本草经》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 茶的利用——药用(解毒)
2.2 萌芽时期
先秦 & 汉魏晋南北朝
茶叶普及
南方地区(饮用) 黄河流域 (食用)
1
茶叶买卖
王褒《僮约》
“武阳买茶” “烹茶净具”
2
认识转变
《荈赋》
第一章茶文化简史

唐肃宗至德、乾元年间(公元756~759年),茶马交 易开始后,饮茶在西北地区迅速传播开来,由此饮 茶之风传到塞外的西北边疆。唐太宗贞观15年(公 元641年),文成公主出嫁藏王松赞干布,带去当时 湖南岳州的名茶‚灉湖含膏‛ ,把饮茶的习俗带到 了西藏。至此,茶已经成为‚举国之饮‛ 。
在神农时代(公元前2737~公元前2697年),我国的先人们就 已经发现并利用茶。1975年,云南省博物馆提供了宾川羊树村 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一块红土泥块,泥块中的果实印痕标本, 经专家鉴定为茶树果实。近年在对商周时代甲骨文的考古研究 中,发现了有关采茶的记载。据《华阳国志》等史籍的记载, 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周代,巴蜀一带已经有了人工种植的茶 树,并用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西汉时期,四川成都附近的一 些地方已经成为重要的茶叶产区,茶叶已经商品化。四川是我 国最早的茶叶产销和消费中心。从秦、汉到两晋,四川一直是 我国茶叶生产和消费最主要的地区。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在 《 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陆 羽在《茶经》中列举五种‚茶‛字的形、音,即:茶(Cha)、 槚(Jia)、蔎(Sha)、荈(Cha)、茗(Ming)。前四种‚茶‛ 字均首见于蜀人著作中,其发音也都源于巴蜀方言。
三 饮茶风习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公元前59 年)王褒《僮约》 中有:‚烹荼尽 具‛和‚武阳买荼‛的记载,说明茶已经成为当时 士大夫阶层经常饮用的饮料,因此,烹煮茶叶和清 洗茶具是日常的家务劳动。文中 ‚武阳买茶‛中的 武阳,即今之四川彭山县一带,距成都不远,而据 史籍记载,四川成都一带的诸多郡县在西汉时已经 是有名的产茶区了,武阳则是当时的茶叶市场。
第二节 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一 茶的发现 关于茶的发现和饮茶的起源,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十 分准确的说法。 。陆羽依据《神农本草》等古代文献的记载,认为 饮茶起源于神农时代,《 茶经.一之源》指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后世 谈及茶的起源时,也多将神农列为发现和利用茶的 第一人。
茶文化的起源传播与发展讲义(PPT 29张)

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茶树。
此外,我国四川、广西、广东、湖南等地,都先
后发现了高度在10m以上的野生大茶树。
西双版纳勐海 “茶树王”,原树 高32m,直径0.9m, 树龄有1700余年。
鐘鳴谷應
普洱县困卢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普洱县板山千余年野生古茶树
中。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级延伸、分化,导致了茶树的种内变异, 发展成了热带、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 种茶树。
同时,云南、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受冰河期灾害较轻,因而一些野生大茶树 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的起源中心。 西南三省是茶树变异和资源最多的地方,当属茶树起源中心。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2)从地质变迁来看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2.茶树原产地的考证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茶树: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
我国的山茶属植物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四川、
云南、贵州一带。
鉴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二、茶树的起源-原产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大量 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都证明了中国是茶 树的原产地。
古今野生大茶树的发现和分布 茶树原布
《桐君录》:“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
《中国茶文化》主要讲解内容
绪论 第一章
茶的起源、传播与发展 第二章 茶叶的分类与加工 第三章 茶叶的品质评定 第四章 饮茶与健康 第五章 茶具艺术 第六章 茶的品饮艺术 第七章 中国的茶俗文化 第八章 茶艺与茶道
茶文化介绍ppt课件

出现率为17.82%(清乾隆时期) 《儿女英雄传》出现率为11.07%(清嘉庆时期) 《官场现形记》出现率为9.5%(清光绪时期)
你知道吗?
14
制茶工艺 —以唐代为例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 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 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 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 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
具使繁农它具令团叶下武减国, 发饮重为不有,茶茶诏二轻明这 生茶劳造公划在,为废十贡君位
,
7
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各地纷纷举办茶文化节,国际茶会和学术讨论。 新型茶艺馆在各大中城市涌现。 茶艺表演事业的发展。 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丰硕成果。 茶文化杂志的出版。 一批以茶事查实为题材的作品问世。 茶艺教育的兴起。
15
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 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 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 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 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 公诸社会。方法并列如下:
采茶 蒸茶 捣茶 拍茶 焙茶 穿茶 藏茶
16
一、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 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 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 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 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 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 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 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 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 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 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 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8
古人讲究以茶会友,佳茗、 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 雅俗共赏,“寒夜客来茶当 酒”,沏茶小憩,虽不如酒后 意气风发,却能带来一片祥和, 使主客双方曲尽情意,谈艺论 道,不亦乐乎。 所以对茶的描 述茶在文学作品屡见不鲜
茶文化第一章PPT幻灯片

大紅袍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 于福建的武夷山
婺绿:江西婺源的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冲泡
后汤色黄绿明亮,熟栗香高长鲜爽,滋味浓醇回甘。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金黄毫多而显露,滋味浓醇鲜爽 ,冲泡
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 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平水珠茶是浙江的独特产品 ,也称圆茶。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
润、身骨重实,活象一粒粒墨绿色的珍珠。用沸水冲泡时,粒粒珠 茶释放展开,别有趣味,冲泡后的茶汤香高味浓,珠茶的另一特点
是经久耐泡。
其他名茶
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黄金桂
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抗旱能力强,为安溪四大名茶之一。叶 型椭圆,尖端突尖,叶色较绿,叶质较脆,锯齿尖锐,型 似鹰嘴,叶背和叶芽毫毛较多,品种较好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不发酵茶 绿茶
半发酵茶 青茶(乌龙茶)
全发酵 后发酵 茶茶
红茶 黑茶
0% 15% 20% 30% 40% 70% 95% 80%
龙井、碧 螺春等
清茶
茉莉 冻顶 花茶 茶
铁观 音
白毫 乌龙
红茶
普洱茶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1.不发酵茶(学名:绿茶类):
龙井、碧螺春、珠茶、眉茶、煎茶和一般绿茶。
白毫銀針
黄茶
女儿环茶
世界茶王----【千两茶】
高约 150cm ‧圆周约 72 cm ‧直径约 24 cm ‧重量逾千两 ‧市价人民币约7万元
普洱沱茶
普洱方茶
茶之种类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茶的颜色分类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时:
白瓷特色:早在唐代就有“假玉 器”之称。
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 白里泛青,雅致悦目,并有影青刻花、 印花和褐色点彩装饰。
紫砂茶具的造型:几何体型;自然型;筋 纹型。
紫砂茶具的创作风格:文人壶[重气质,单 纯朴素];民风壶[山水人物,虫鱼花鸟]; 外贸壶[包金边,加制金银提梁]
明代:制壶大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 朋-号称“四名家”。在之后,有号称“壶 家三大妙手”的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
明:时大彬雕漆紫砂壶
做工十分细腻,充分显示了 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水平。 特别是壶身靠视线一面雕刻 而成的“高士品茗图”十分 传神,使品茗者更能体察到 饮茶的乐趣。在这幅图中, 天空的云彩,对面的群山, 近旁的大树和流水,展现了 一派具有超脱凡尘野趣的品 茗环境。而高士半倚方桌, 茶童近旁奉茶,更加平添了 “茶不醉人人自醉”的气氛。
供春—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学使《吴 仕》的书僮,在陪伴主人于金沙寺读书期间,向 寺里僧人学的制作紫砂壶的技艺,终成一代壶艺 宗师:其壶(世称[供春壶] ),当时既有“供春之壶 ,贵于金玉”的赞誉。色泽古朴幽暗呈栗色,光 洁可鉴;造型敦厚周正,新颖精巧,温雅大方; 质地薄而坚实。
紫砂壶和一般陶器不同,其里外都不敷釉。 紫砂壶泡茶好处:
具。 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
前59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 具 “。
1990年浙江上虞出土了一批东汉时期(公 元25—220年)的碗、杯、壶、盏等器具, 在一个青瓷储茶瓮底座上有“荼”字,考
古学家认为这是世界上 最早的茶具,
东汉 陶茶碗
所以茶具的
出现最迟始
于汉代。
简便式:用清水洗净,再用开水烫洗,放一般的 茶叶泡后倒掉。
⑵ 旧壶:一般是每次泡完茶后用清水洗净,自 然阴干。
2、景德镇瓷茶具: 我国茶具最早以陶器为主。瓷
器发明之后,陶质茶具就逐渐为瓷质茶 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为白瓷茶具、 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白瓷:以江西景德镇[全国瓷业中心, 有中国瓷都之称]最为著名。其次是湖南 醴li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 等也各具特色。
清:惠孟臣朱泥 梨壶
这件惠孟臣梨
壶,以朱泥为原 料,在造型上匠 心独具,制作上 精工极巧,大有 独领风骚之感, 堪称古代紫砂壶 中的珍品之作。
清-陈鸣远梅干壶
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壶盖 有行书“鸣远”印章,至今被视为珍藏。
•东坡提梁壶
精美紫砂茶具
鼠
牛
虎
龙
马
羊
茶壶盖上的妙文
多少年来,人们常常在茶盖上刻着“也、 可、以、清、心”五个字。不少人不知奥 妙所在。其实,这是一种回文体。只要顺 时针方向,无论从哪一个字开始读,都能 成句,且意义完全相同,都说明饮茶的益 处。
景瓷茶具特征:
薄如纸,白如玉,声如馨,明如镜 以此泡茶,愈显汤色青翠,味甘香浓。
①白瓷茶具 :
唐代:饮茶之风大盛 ,形成了一批以 生产茶具为主的著名窑场 ,《唐国史补》 载,河南巩县瓷窑在烧制茶具的同时,还 塑造了“茶神”陆羽的瓷像,客商每购茶 具若干件,即赠送一座瓷像,以招揽生意。 河北任丘的邢窑[北方-白瓷]、浙江余姚的 越窑[南方-青色-茶汤显绿]、湖南的长沙窑、 四川大邑窑,也都产白瓷茶具。
章茶文化简史[2]
第四节 茶具的起源与演变
一、茶具的起源
(一)茶具的发展
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 共用的,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 饮食器具为土缶(fou) ,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 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 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 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
明:时大彬三足圆壶
壶的底部有三只小足,与壶身有机结合,浑然 一体,无粘接之感。壶嘴外撇,与柄对称。在 壶柄下方的腹面上,横排阴刻“大彬”楷书。 壶的通体呈褐色,面上有浅 色针装颗粒,虽不细腻,却 有“银砂闪点”之誉, 后人称之 为“砂粗质古肌理匀”。
清代:最著名的当属惠孟臣、陈鸣远、陈 曼生、杨彭年、吴大徵等人。
二、茶具分类及其特征
(一)茶具分类
1、按用途可划分为:茶杯、茶碗、茶壶、 茶盖、茶碟、托盘等饮茶用具。
2、按茶艺冲泡要求可划分为:煮水器、备 茶器、泡茶器、盛茶器、涤洁器等。
3、按茶具的质地可划分为:陶土茶具、瓷 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 竹木茶具、搪瓷茶具、玉石茶具等
(二)茶具特征
茶具:亦称茶器或茗器。通指人们在泡茶、
饮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器具。
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 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現,但食具和包括茶 具、酒具在內的饮具之间,区分並不十分 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內,两者是共用的。
专用茶具的出现
茶学界公认最早的有关茶具的文学记载 是西晉(公元265-316年) 左思 (約公元250約305年)的《嬌女詩》,其中有“心为荼
①经久使用,还能汲附茶叶,蕴蓄茶味。
②传热不快,不致烫手;即使冷热聚变,也 不会破裂;还可直接放在炉灶上煨炖。
③热天盛茶,不易酸馊;
④紫砂茶具还具有造形简练大方,色调淳朴 古雅的特点 。
[陶土-紫砂壶的主要泥料杂于夹泥之层,故有“岩中岩,泥中泥”之 称。可塑性较好经再三精选,反复锤炼,加工成型,然后放入1100℃ 至1200℃的高温隧道窑内烧炼成陶。]
如何养护紫砂壶?
答:⑴ 新壶在使用前,必须做一番处理,目前 常用的处理法可分
为两种,其一为传统式,其二为简便式。
传统式:取一口不带异味的锅,装水淹进紫砂壶 二厘米以上,然后放放紫砂壶;用小火慢慢加热 至沸,放入一大把重火烘焙的茶叶煮三分钟,然 后将茶叶捞起再用小火煮三十分钟,取出茶壶自 然阴干。
在纷繁多姿茶具艺术宝库中,紫砂乃一枝独 秀.它主要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一带。
1、陶瓷茶具:
⑴陶茶具【陶器中的佼佼者】首推宜兴紫 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崛起,成为 别树一织的优秀茶具,明清时代大为流行 (遂使紫砂陶具风行天下)多种
紫砂茶壶的首创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沙寺】 里的一个和尚。但真正使紫砂壶声名远播并使紫 砂壶制作走上艺术化道路的一代宗师是明代的供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