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7.8 认识梯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7.8 认识梯形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辨认梯形,并且能绘制梯形。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熟悉梯形的定义;2.帮助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梯形的性质;2.让学生能够准确绘制梯形。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整理好教材、教具和教具,并检查教具是否正常运转;2.安排好课堂环境,做好学生的具体带跑。

2. 导入新知识1.通过先导入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进入梯形的学习;2.通过幻灯片或者板书呈现梯形的定义,并简单介绍梯形的定义。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讨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提供问题导向,例如:什么是梯形?梯形和什么区别?4. 教师讲解1.教师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2.对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绘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3.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5. 练习题1.布置一些梯形的练习题目,让学生上台或者在课桌上练习;2.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对于练习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6. 练习板书1.教师将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经典题目整理出来,展示在板书上;2.教师对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讲解和解答。

7. 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不要求写作业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自我总结所学内容;2.鼓励学生家长配合,与孩子一起复习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绘制。

五、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梯形的掌握情况、绘图能力以及自我总结能力;2.帮助学生及时拔高梯形的难度,让他们更容易接轨学习;3.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六、教学总结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尽量将教材的内容全面地学给学生;2.帮助学生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知识,提高绘图能力;3.将教学评价和总结放到课后进行,以更准确地了解教学效果。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认识梯形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认识梯形苏教版

认识梯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梯形的特性。

难点: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作梯形的高。

教学过程一、初步认知1、复习引入: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特征是(揭示:两组对边平行)2、(幻灯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梯形实物),揭示课题:认识梯形。

3、生活感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的梯形。

二、操作体验,了解特征1、做梯形:你能做出一个梯形来吗?(学生四人一组用纸折、画、钉子板围等,给学生时间,然后汇报,展示结果。

)2、说特征:刚才你们在做梯形的时候发现梯形有特征吗?(指名3-4人回答,小结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3、比较异同: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先小组说,再指名2—3名学生回答)。

4、说出梯形各部分梯形的名称。

(分组自学课本第47页,教学梯形各部分名称指明:上底、下底、腰、高。

)5、分组画一画,量一量:利用点子图画出一个梯形,指出各部分名称并作高,然后量出上底和下底还有高的长度。

6、练习:(1)、幻灯出示:找梯形。

(2)、幻灯出示:指出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三、我会折,深化新知活动一:长方形或正方形,任选其一,沿直线折一次,变成一个梯形。

(说明:破坏一组平行线)板书:直角梯形活动二:把两个一样的长方形重叠,沿直线折一次,变成一个梯形。

然后把两个梯形对接成一个梯形。

(讨论交流、归纳小结:等腰梯形)小结: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是梯形的两种特殊形式。

四、拓展(游戏与拓展)要求:(1)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一种你熟悉的图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分类,并能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梯形。

2. 教学难点:理解并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梯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剪刀、彩纸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物,如梯子、滑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发学生对梯形的兴趣。

2. 探究梯形的特征- 让学生观察梯形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自己动手制作梯形,进一步巩固梯形的特征。

3. 梯形的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并让学生自己尝试分类。

-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类型梯形的特点。

4. 梯形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梯形的性质,如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边相等等。

-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验证梯形的性质,并尝试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对错误进行纠正,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6. 总结提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梯形,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梯形的特征: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梯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平面几何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习这个部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知识。

梯形作为一个新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既陌生又好奇。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认识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分类和梯形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发现梯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习《认识梯形》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多种平面图形,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梯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新的图形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恐惧感和挫败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识别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分类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梯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情景和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观察与操作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梯形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梯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案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案1
在教学《8、认识梯形》这一课时,我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教学。首先,我带领学生去学校的操场观看运动员跑道的图形,学生可以看到,运动员跑道的两端是直的,而两侧是斜的,这正好符合梯形的特征。通过这个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梯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梯形的兴趣。
接着,我选择了运动员跑道和一些梯子作为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梯形的特征。学生积极参与,纷纷说出梯形的特征。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梯形,并用彩纸、剪刀等工具进行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梯形的特征。
13.判断活动:我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这个活动可以巩固学生对梯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的比较强,能够很快地找出梯形的特征,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弱,对于梯形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给予了个别指导,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梯形的特征。
6.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梯形的特征,以及如何用符号表示梯形。
7.家庭作业(5分钟)
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应包括:梯形的定义、特征,以及各种梯形的名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教学情境分析:
3.操练(10分钟)
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用剪刀、彩纸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梯形。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并能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梯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梯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并能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能正确识别梯形。

2.难点:让学生解决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梯形的实物或图片,用于导入和展示。

2.准备一些梯形的卡片,用于学生操练和巩固。

3.准备一些与梯形相关的问题,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梯形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梯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梯形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梯形有什么特征?它是如何定义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梯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准备好的梯形卡片进行操练。

教师提出一些关于梯形的问题,如“这个图形是梯形吗?为什么?”、“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分别是多少?”等,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和思考,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学期7.8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学期7.8 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认识梯形》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画出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尺、量角器等画图工具。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讨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练习、评价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说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老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3.导入新课揭题: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梯形。

(板书:认识梯形)二、探究新知。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图情况,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评议。

教师课件演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梯形。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里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学生自学教材的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梯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平面几何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学习这个章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的知识,但他们对梯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梯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画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梯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梯形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梯形的定义和性质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梯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梯形,了解梯形的性质,能够画出各种类型的梯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和画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梯形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识别梯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梯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梯形的特征。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梯形实物模型、图片以及相关视频资料。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纸质梯形模型,方便学生动手操作。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梯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画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实物,如楼梯、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引入梯形的概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梯形的定义,知道梯形的底和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特征,知道梯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梯形,理解梯形的底和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梯形图片,如楼梯、堤坝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

2. 探究梯形的特征(1)小组合作,探究梯形的特征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三角板和直尺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梯形,观察并讨论梯形的特征。

(2)小组汇报,总结梯形的特征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梯形的特征:梯形有两条平行的边,这两条平行边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梯形的高是从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另一条底边的垂线段。

3. 认识梯形的底和高(1)教师讲解,明确梯形的底和高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明确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2)学生举例,加深对梯形的底和高的理解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梯形,并指出它们的底和高。

4. 判断梯形(1)展示图形,判断是否为梯形教师展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梯形,并说明理由。

(2)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梯形,总结判断方法。

5. 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练习题,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2)拓展练习出示一些变式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梯形,并指出它们的底和高。

6.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教材习题完成教材习题,巩固梯形的概念及梯形的底和高。

2. 拓展阅读阅读有关梯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了解梯形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梯形的定义及梯形的底和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梯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以及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几何图形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探究能力。

但在认识梯形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梯形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分不够清晰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学会识别和分类梯形。

2.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梯形模型、其他四边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梯形和其他四边形的区别,引发学生对梯形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梯形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等。

同时,对比其他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的特殊性。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卡片组成不同类型的梯形,并尝试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巩固对梯形的认识。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梯形的特征,判断给出的图形是否为梯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梯形的认识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梯形的认识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梯形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底和高,会在梯形上画出高,并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梯形的定义,梯形的底和高,梯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梯形高的画法,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

(2)学生发现这些物体都有梯形的形状,引出课题——梯形的认识。

2. 探究梯形的定义(1)请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点,讨论并概括梯形的定义。

(3)教师总结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3. 认识梯形的底和高(1)引导学生观察梯形,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2)教师讲解梯形的底和高的定义。

(3)学生动手在梯形上画出高,并标出底和高。

4. 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5.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P84练习题1、2、3。

(2)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梯形的定义、底和高以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84练习题4、5)1. 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梯形的认识。

2. 家长签字,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掌握了梯形的定义,认识了梯形的底和高,学会了计算梯形的面积。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推导过程在“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梯形的认识”中,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7.8认识梯形和等腰梯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7.8认识梯形和等腰梯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7.8认识梯形和等腰梯形(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我今天要教学的内容是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八节,认识梯形和等腰梯形。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梯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等腰梯形的判定和性质。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梯形的概念,掌握梯形的性质,能够识别各种梯形,特别是等腰梯形,并且能够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把梯形的定义和性质,以及等腰梯形的判定和性质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对于作业设计,我会布置一些有关梯形的练习题,让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我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解答题目,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梯形的性质。

在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

这就是我今天的教学计划,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一定能够理解和掌握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计划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是梯形的定义和性质的掌握。

梯形是一个四边形,其中有两条平行边,被称为上底和下底,而另外两条边则被称为腰。

梯形的两条腰不一定是相等的,这是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重要区别。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实例和几何图形的性质,理解并记住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是等腰梯形的判定和性质。

等腰梯形是指有两条腰相等的梯形。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判断一个梯形是否为等腰梯形,以及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如,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上下底边平行等。

第三个重点是灵活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梯形的性质来解决。

例如,计算梯形的面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否为梯形,或者找出等腰梯形的对角线长度等。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梯形的物体,对梯形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梯形的系统认识还不够,对梯形的性质和分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究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梯形的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梯形的特征,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教学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特征,讲解梯形的性质和分类,并通过例题演示梯形的运用。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学设计1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平面几何图形认识的一部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梯形,以及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物图片和几何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平面图形,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梯形这一图形,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认识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识别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能用语言描述梯形,学会用字母表示梯形的各条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学会用语言描述梯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梯形实物、图片、几何模型、剪刀、彩笔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笔、剪刀等。

3.课件: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梯形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回答,并简要介绍梯形的特征。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8课时“认识梯形”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认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画梯形,并为后续的梯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发现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对各种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梯形的特征把握不准,容易与其它四边形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梯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生活中的梯形,并能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交流分享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图片,如楼梯、梯子等。

2.准备一些纸质梯形模型,供学生操作。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图片,如楼梯、梯子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新图形的感觉。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纸质梯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

教师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总结梯形的特征,板书梯形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纸质梯形模型,让学生亲自操作,尝试找出梯形的特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 认识梯形 | 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梯形,知道梯形的特征,理解梯形的分类,并能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特征,理解梯形的分类。

2. 教学难点: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梯形模型、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2. 学具:每人一份梯形模型、三角板、直尺、量角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梯形的特征。

(2)教师讲解梯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梯形的特征。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梯形的分类,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

3. 梯形的性质(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梯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线相等、内角和为360°等。

(2)教师讲解并演示梯形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梯形的运用(1)引导学生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梯形的面积、判断梯形的类别等。

(2)教师讲解并演示梯形的运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分类,并能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板书设计1. 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案2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认识梯形》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能区分梯形和其它四边形。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四边形的特征,对四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梯形的身影无处不在,如梯子、屋顶等。

因此,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

但如何准确地描述梯形的特征,学生还需要通过操作、交流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特征,能准确地描述梯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导入-实物展示-操作交流-总结提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梯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梯形实物、图片、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梯形实物或图片,以便进行观察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物,如梯子、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梯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见过的梯形。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梯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梯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发现梯形有四条边,其中两条平行,两条不平行。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剪刀将梯形实物或图片剪下来,然后进行拼组。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梯形拼出不同的图形。

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梯形的特征。

4.巩固(10分钟)发放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每组有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个梯形和一个图形,需要将梯形拼到图形上。

看哪组拼得又快又正确。

通过游戏,巩固学生对梯形的认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梯形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梯形的应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8《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8《梯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8《梯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8《梯形》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梯形是一个四边形,其中两边是平行的,另外两边不平行。

通过学习梯形,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四边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性质,并为后续学习其他多边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梯形这个概念,他们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识别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梯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梯形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物操作和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梯形的特征。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梯形的实物模型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学生准备一些梯形的纸片,用于观察和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梯形物品,如梯子、屋顶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回答出它们都有两条平行的边,教师进而引入梯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梯形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梯形有哪些特征?学生可能回答出梯形有两条平行的边,两条不平行边,四个角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认识梯形|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认识梯形|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8认识梯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梯形的定义,掌握梯形的特征。

2. 学会识别梯形,并能区分梯形与其他四边形。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梯形的定义和特征2. 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3. 梯形的分类4. 梯形的性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梯形的定义和特征,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2. 教学难点:梯形的分类,梯形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梯形实物,如梯子、滑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这种图形叫做梯形。

”2. 探究梯形的特征- 让学生观察梯形的模型,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特征。

- 学生汇报梯形的特征,教师总结并板书:“梯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其中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3. 梯形与其他四边形的区别- 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梯形,哪些不是梯形。

- 学生汇报区分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两组对边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 梯形的分类-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梯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梯形可以分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

”5. 梯形的性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梯形的性质,如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性质在梯形中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梯形的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

”6. 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梯形的定义、特征、分类和性质。

8. 布置作业-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8 认识梯形 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7.8 认识梯形丨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梯形并能分析其特点;2.能够通过图形和字母表示梯形;3.掌握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定义和特点;2.教学难点: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课件,梯形相关的图片和句子;2.操纵杆,圆规、直尺等绘图工具;3.纸和笔。

四、教学过程1. 梯形的引入教师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导他们认识到梯形是一个有趣的图形。

2. 认识梯形1.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讲解梯形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找出梯形;2.学生通过绘图的方式再次熟悉梯形的定义和形状;3.通过图片展示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发现梯形的特点。

3. 梯形的表示方法1.教师告诉学生梯形的表示方法;2.教师出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自己尝试将其表示成梯形。

4. 梯形的性质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梯形的性质:1. 对边平行;2. 底角相等;3. 上下底线段平行;2.教师出示相关的图片进行解释。

5. 梯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1.解释计算梯形周长的公式;2.通过相关的示例进行计算,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3.解释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4.通过相关的示例进行计算,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

6. 练习1.让学生根据相关图片计算梯形的周长和面积;2.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困难。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逐渐认识到了梯形,掌握了梯形的定义、特点,表示方法以及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既有板书、讲解,也有图像展示和学生操纵杆绘制图形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梯形》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

3.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画出梯形的高。

教具准备:课件、三角尺、量角器等画图工具。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讨论、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练习、评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

提问:你能说说图片上这些物体的名称吗?这些物体上都有相同的什么图形?
2、课件出示从物体上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老师指出:像上面这样的四边形是梯形。

3.导入新课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梯形。

(板书:认识梯形)
二、探究新知。

1、画梯形。

引导: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一些梯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梯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个梯形。

(1)组织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出梯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图情况,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

(2)展示学生画好的梯形,进行评议。

教师课件演示,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梯形。

2、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梯形的特点。

引导思考:同学们可以将梯形和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比较,看一看、说一说梯形有哪些特点?
(1)学生独立观察梯形,再在小组里说说梯形有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梯形的特点:梯形也是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不相等。

3、概括、总结梯形的定义。

(1)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到了梯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自学教材的90页的一段话。

(2)组织交流。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互相平行的一组分别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是梯形的腰。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一个梯形,并引导学生认出梯形的上底、
下底和腰。

4、认识梯形的高。

(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

布置任务:在教材第89页方格纸上画好的梯形的底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线。

学生在教材的梯形图上进行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交流讨论,学习画图的方法。

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

(3)认识梯形的高。

教师课件出示,接着介绍:从梯形一条边上的
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一边介绍,一边在图上标出“高”。

(4)画高。

组织学生画出方格纸上梯形的高,并分别量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毫米。

完成后,让学生指一指:画出的高分别垂直于哪一组对边。

5、认识等腰梯形。

(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

引导:观察这个梯形,你有什么发现?用尺子
量一量教材第90页的梯形图,验证一下你的发现。

(2)交流发现。

学生量得出这个梯形的长度相等。

师明确指出:这个梯形中的两条腰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种比较特殊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梯形。

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判断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在梯形上标出上底、下底和腰。

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的第2题。

(1)学生动手画一画。

(2)投影展示学生画的高。

组织学生评价。

教师随机介绍直角梯形。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呢?今天我们认识了梯形,其实啊,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梯形,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就不难发现,好了,这节课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二课时认识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从梯形一条底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