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十章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
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4、分类: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境、灵感)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可公开检验原则(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二)分支学科繁茂发展1.基础: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人格、发展、比较、社会、变态、教育、咨询、管理、工业或组织、消费、医学、司法、运动、军事、健康心理学)第三节现代心理学的发展6、构造主义:心理活动的内容代表人物:[德]冯特(创始人)、铁钦纳(推广)基本观点: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法来研究人的直接经验,个体的直接经验要从内容、过程和原因进行研究;个体经验由人的感觉、意象、感情三种元素结合而成。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第一章导论1)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三个概念:个体、行为、心理。
2)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会涉及动物的行为和心理。
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个体。
3)行为:是指有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如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等。
4)人的脑电波就是利用脑电仪才能观察到。
5)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6)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所涉及的范围分成人和动物两部分。
对人的内在心理规律的研究包含人的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两部分;对动物心理的研究包括对动物的感觉、知觉、记忆、具体思维、情绪、模仿性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研究。
7)名词解释:正常心理指个体一般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异常心理主要指变态心理和缺陷心理。
变态心理是指偏离常态的心理,如焦虑、精神分裂症等。
缺陷心理是指有心理或生理缺陷人的心理,如智力落后儿童的心理、聋哑人心理等。
8)普通心理学的含义:是指概论性的、具有基础性质的心理学,也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课程,主要阐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心理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情趣,以及人格的主要特征等。
9)普通心理学包括的内容:心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需要与动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智力、人格心理。
10)种系发生:指从动物心理到人的心理的进化过程。
个体发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的变化。
需要:是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个人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动机:是指一种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11)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本成分,而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等都是需要的变化形态。
12)认知过程: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理解并把握事物之间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体验。
智力:是个体一般能力的综合,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和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章记忆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第二版)第十章记忆第十章记忆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原先的刺激不复存在时所保持的有关刺激、事件、意向、观念等信息的心理机能,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
(看到曾经看到过的人能回想起来)记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都有这一特点。
识记是记忆的开初阶段,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记忆过程。
识记具有选择性。
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储存。
回忆和再认是恢复经验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的提取二、记忆系统(图一)感觉记忆是保持感觉刺激的瞬时映象,其保持时间很短,大致不超过1~2秒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20秒,一般不超过一分钟,除非积极加以复述,否则信息回很快在短时间内遗忘。
(别人说了一个电话号码后,不复述马上就忘了)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一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
三、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中信息储存时间的不同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程序记忆:对习得行为和技能的记忆,包括基本条件反射和各种习得的动作陈述记忆:对事实信息的记忆,包括各种特定的事实情景记忆是每个人的自传性记录,存储着个人在特定时空情景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的基本事实知识的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语词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对事物的关系以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等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个体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过去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3、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內隐记忆无意识的记忆外显记忆意识到的记忆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脑损伤的研究(图二)1、纹状体是习惯的形成和刺激—反应间的联系的基础2、小脑损伤会损坏经典条件作用动作反应的获得,影响程序记忆3、杏仁核与海马组织负责事件、日期、名字等的表象记忆,也负责情绪记忆4、大脑皮质负责感觉记忆以及感觉间的关联记忆,其中颞下回皮质损伤会影响视觉的辨识和联想记忆,颞上回皮质的损伤会损害听觉识别记忆(二)脑成像研究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关于记忆神经基础的信息(三)记忆的神经过程研究任何心理过程都可以看做某特定神经回路的活动。
心理学导论 知识点框架和例题
心理学导论知识框架和题库温馨提示:在这里只列出每个章节重要的名词解释,但是书上一切黑体名词都是可以出题的,所以请大家都要看和记。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心理过程(知情意)、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反应变量、操作性定义、实验法、准实验法、霍桑效应、单双盲研究、问卷法、演绎法、质性研究法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述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2、简述心理的过程?*3、简述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的关系?**4、简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5、怎么理解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性、原则、学科性质)*6、简述实验法(或者其他研究方法)***7、简述某一流派极及其观点**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论述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3、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第二章起源名词解释感应性、感受性面容失认症、进化心理学、适应器论述简答此章节较少出题1、劳动和语言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生理基础名词解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本能行为、三角验证、裂脑、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简答题1.简述神经元的结构、类型及其作用*3简述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3.大脑皮层的主要分区及功能第四章环境基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影响、从众、服从、角色、社会促进、社会怠惰、去个性化、舆论、风俗、社会排斥论述简答题1.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表现在哪里?2.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3.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哪里4.服从的影响因素?***5.为什么会从众?***第五章毕生发展名词解释毕生发展、反应的交互作用(唤起、超前)、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聚合交叉研究、同化、顺应、依恋、自我同一性简答题1.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简述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3.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六章意识名词解释意识、意识流、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催眠简答题1.简述睡眠阶段及其特点*2.简述催眠的步骤。
家长会讲座分离焦虑课件
家长会讲座分离焦虑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基于《心理学导论》第十章“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的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分离焦虑这一主题,探讨幼儿在入园、入学等阶段常见的心理现象,以及如何正确引导家长理解和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离焦虑的定义、类型及表现,认识到分离焦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2. 掌握有效应对分离焦虑的策略,帮助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更好地支持和陪伴孩子。
3. 培养家长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让家长理解分离焦虑的本质,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重点:分离焦虑的定义、表现及其应对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图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幼儿入园时与父母分离的视频,让家长体验分离焦虑的感受,引发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分离焦虑的定义、类型、表现及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3.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分离焦虑对孩子和家庭的影响,引导家长认识到解决分离焦虑的重要性。
4. 应对策略分享(15分钟)分享有效应对分离焦虑的方法,如提前适应、积极沟通、情绪支持等。
5. 随堂练习(5分钟)家长分组讨论,针对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应对分离焦虑的具体措施。
6. 互动环节(10分钟)家长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分离焦虑的相关问题。
强调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克服分离焦虑。
六、板书设计1. 分离焦虑课件2. 内容:分离焦虑的定义、类型、表现分离焦虑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应对分离焦虑的有效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自己孩子是否存在分离焦虑,具体表现是什么?(2)针对孩子的分离焦虑,制定一个应对计划,包括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时间。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class10
Evolution & RationalityNext Wed Exam(rough breakdown) • INTRO: 4• BRAIN: 9• FREUD: 9• SKINNER: 9• COG DEV: 9• LANGUAGE 9• PERCEPTION/ATTENTION: 9• MEMORY: 9• LOVE: 7• EVOLUTION 4• RATIONALITY 4• EMOTION: 18= 100%Next Wed Exam• Lectures• Gray textbook• Norton readings (less detail)See old exam for examples …Review sessions • Monday, 2/26, 4-6 PM• Tuesday, 2/27, 6-8 PM Dunham labs 220Evolution & RationalityThe other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argument from DesignProblems with creationism• Pushes back the question• Evidence for evolution--fossils, vestigial characteristics, continuity with other animalsProblems with creationism• Pushes back the question• Evidence for evolution--fossils, vestigial characteristics, continuity with other animals• Occasional poor designProblems with creationism• Pushes back the question• Evidence for evolution--fossils, vestigial characteristics, continuity with other animals• Occasional poor designBut there was no alternative!!!Natural selection• Random variation• That gives rise to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And gets pass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Gives rise to "that perfection of structure that justly excites our imagination"But why are we talking about evolution in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class?Our cognitive mechanisms were evolved for the purpose of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They have been shaped by naturalselection to solve certainproblems.Evolution of the Brain • Perceiving the world•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members of our species• Getting nutrition & rest• Selecting and attracting mates• Learning about our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Making decisions• Choosing our allies and enemies• Figuring out the beliefs and desires of othersMisconceptions about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Natural selection causes animals, including humans, to want to “spread their genes”Misconceptions about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 Natural selection causes animals,including humans, to want to “spread their genes”--WRONG!--distinction between ultimate causation and proximate causation Misconceptions aboutevolution and psychology • Natural selection entails that everythingis adaptive• WRONG• There are:--adaptations--by-products and accidentsWho cares?Why should it matter to apsychologist how the mindevolved?Applying evolutionary theory to the mind is controversial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reactions in infants to sudden withdrawals of support and to sudden loud noises, the human being is entirely instinctless....Man isman because he has no instincts,because everything he is and hasbecome he has learned…from his culture, from the man-made part of the environment, from other human beings.--Ashley Montagu, 1973Every aspect of life has a biological foundation in exactly the same sense,which is that unless it was biologically possible it wouldn’t exist.After that, it’s up for grabs.--Louis Menand, 2002Why evolution is relevant (I) •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reasoning, morality, etc. is deeply interestingWhy evolution is relevant (II) • It tells us what could be innate andspecialized, and what cannot• Some problems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and could lead to special adaptations --communication through speech, mateselection, child care …• Other problems are recent and our brainscannot be specialized to deal with them--written communication, continuedinteractions with strangers, driving a car,playing chess …Why evolution is relevant (III) • It tells us what sorts of human differences in human psychology to expectWhy evolution is relevant (IV) • Looking at somet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sign often leads to interesting insights about its current natureSurprising predictions• Timing of onset and offset• Types of foods avoided• Relationship with miscarriage and birth defectsWho are you most close to, most similar to, and most familiar with?Your Siblings X Your SiblingsIncest avoidance• Predicted by evolutionary biology • Instinctive (proximal vs. ultimate causation)Incest avoidance• Predicted by evolutionary biology • Instinctive (proximal vs. ultimate causation)• But how can you tell?A case-study in evolutionarypsychologyRationalityThere is no Nobel Prize inpsychology• Yes, but …We are not logical thinkers; we have evolved instead toreason using rough-and-ready heuristics Sometimes this can lead usastrayHeuristics• Framing effects (and loss aversion) • Ignorance of base rates• Availability bias• Confirmation bias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Imagine the US is preparing for the outbreak of an disease which is expected to kill 600 people. Two programs to combat this disease have been proposed.Program A: 200 of these people will be saved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 600people will be saved and a 2/3chance that nobody will be saved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Imagine the US is preparing for the outbreak of an disease which is expected to kill 600 people. Two programs to combat this disease have been proposed.Program A: 200 of these people will be saved 72% 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 600 28% people will be saved and a 2/3chance that nobody will be saved 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Imagine the US is preparing for the outbreak of an disease which is expected to kill 600 people. Two programs to combat this disease have been proposed.Program A: 200 of these people will be saved 72% 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 600 28% people will be saved and a 2/3chance that nobody will be savedProgram A: 400 of these people will die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nobody will die and a 2/3chance that everyone will die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Imagine the US is preparing for the outbreak of an disease which is expected to kill 600 people. Two programs to combat this disease have been proposed.Program A: 200 of these people will be saved 72% 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 600 28% people will be saved and a 2/3chance that nobody will be savedProgram A: 400 of these people will die 22% Program B: There is a 1/3 chance that 78% nobody will die and a 2/3chance that everyone will die 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80% FAT-FREE!Vulnerability to “Framing”effects20% FAT!Ignorance of “base rates” There are 70 engineers and 30 lawyers. John is chosen at random from this group.John is a 40-year-old married man with three children. He is conservative and cautious. He has no interest in politics, and is awkward around people. His hobbies include carpentry, sailing, and solving mathematical puzzles.What do you think John is? How confident are you?Ignorance of “base rates” There are 30 engineers and 70 lawyers. John is chosen at random from this group. John is a 40-year-old married man with three children. He is conservative and cautious. He has no interest in politics,and is awkward around people. His hobbies include carpentry, sailing, and solving mathematical puzzles.What do you think John is? How confident are you?Ignorance of “base rates” • There is a disease that strikes 1 in 1000 people • There is a test for a disease.• If you have the disease, the test will definitely say that you have it. There are no misses.• But the test is not perfect.• It has a false positive rate of 5%(Even if you don’t have the disease, 5% of the time the test will say that you have it.)You take the test. It says you have the disease. What are the odds that you actually have the disease?Imagine 1000 people, all who take the testOn average, 1 will have the disease.This person will test positiveThis leaves 999 people who do not have the disease. The test will mistakenly say that 5% of these have the disease --about 50 of them.So for every 51 people who test positive,only 1 will have the disease1/51 = about 2%Availability Bias• Availability is an excellent cue to frequency. • But it can sometimes go wrong …___ NG___ INGMisled by the media …Potato Salad Attack!Confirmation Bias• Imagine that you serve on the jury of an only-child sole custody case after a messy divorce. • Parent A has an average income, average health, average working hours, a reasonable rapport with the child, and a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life• Parent B has an above-average income, minor health problems, lots of work-related travel,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and an extremely active social life.Which parent would you award custody to?Confirmation Bias• Imagine that you serve on the jury of an only-child sole custody case after a messy divorce. • Parent A has an average income, average health, average working hours, a reasonable rapport with the child, and a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life• Parent B has an above-average income, minor health problems, lots of work-related travel,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ld, and an extremely active social life.Which parent would you deny custody to?Confirmation biasConfirmation bias Wrong if D on one side and NOT 3 on the other sideConfirmation biasNeed to check D (to see if there is a 3 on the other side)Need to check 8 (to see if there is a D on the other side)Improvement in real-worldsituations Improvement in real-worldsituationsViolation if (under 21) on one side and beer on the other sideImprovement in real-worldsituationsNeed to check (under 21) (to see if there is beer on the other side)Need to check beer (to see if there is (under 21) on the other side)Reading ResponseChoose some aspect of humanpsychology that could plausiblybe a biological adaptation. Apply“reverse engineering” to it, and present a theory of why itevolved.Use your theory to make a novel prediction about its current nature.。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情绪
心理学导论复习要点之情绪第十章 :情绪一、情绪和感情的概括(一 )情绪和感情的含义1.情绪和感情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主观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响,它反应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情绪和感情的定义中包含了以下四个内容:①情绪和感情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绪和感情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或感觉;③情绪和感情都有其外面的表现(即表情都伴有生理上的变化。
;②情); ④情绪和感情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一样情绪状态的自我感觉。
每种情绪有不一样的主观体验,它们代表了人的不一样感觉,如快乐仍是难过等,构成了情绪的心理内容。
表情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答动作量化形式,包含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响。
它波及宽泛的神经构造,如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干、中央灰质、丘脑、杏仁核、下丘脑、蓝斑、松果体、前额皮层,及外周神经系统和内、外分泌腺等。
人们在情绪状态下,能自我觉知,可是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主控情绪的植物性神经系一致般不受个人意志所控制。
测谎仪就是依据情绪状态下个人不可以控制其生理变化的原理来设计的。
测谎仪主要丈量呼吸、汗腺及心跳等个体不可以自行控制的反响。
2.情绪的维度及其两级性情绪的维度是求情绪所拥有的特征,即它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
这些特征的变化都体现出两极对峙的状态,比若有爱就有恨,有喜就有悲等等,这就是情绪的两极对峙的特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 (提升人的活力 ) 和减力 (降低人的活力 )的两极 ;激动度有激动与沉静的两极 ;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 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二 )情绪和感情的功能1.适应功能:情绪和感情是有机体生计、发展和适应环境的手段,如动物碰到危险时产惟恐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感情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能够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升人的活动的效率。
赫布以为唤醒水平易绩效之间存在着倒U 型曲线的关系。
3.组织功能:情绪和感情对其余心理活动拥有组织的作用,表此刻,踊跃的情绪和感情活动起着协调解促使的作用,悲观的情绪和感情对活动起着崩溃和损坏的作用;4.信号功能:情绪和感情在人际间拥有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
心理学导论.pdfx
心理学导论精要提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一、个体心理全貌(一)心理倾向1、认知性心理倾向——注意2、情意性心理倾向——动机(二)心理过程1、认知性心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2、情意性心理过程——情绪、意志(三)心理特征1、认知性心理特征——智力2、情意性心理过程——人格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一)心理支配行为(二)行为表现心理三、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一)可复制性(二)可证伪性(三)系统性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一)描述(二)解释(三)预测(四)控制第二节 心理学任务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一、几种基本变量(一)刺激变量(二)机体变量(三)反应变量二、几种基本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三)个案法(四)测量法(五)实验法1.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无关变量)2.主试与被试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3.控制组与对照组第四节心理学流派* 注意:书中和各种材料不乏有对各种流派的各种总结,但是大家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个流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现实问题的流派解释,如练习题。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第二节:脑的三大机能系统第三节:脑机制的研究方法8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第一节环境的内容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情境(situation)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或觉察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第三节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群体人格、亚文化*第四节社会影响9从众、服从、社会促进、社会懈怠、去个性化、什么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人们为什么会从众?影响服从的因素?10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一)需要的含义(二)动机及其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11二、几个相关的概念(一)本能(二)内驱力(三)诱因三、需要和动机的分类(一)需要分类(二)动机种类四、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一)影响动机强度的因素(二)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2叶克斯-多得森定律13第四节 动机的理论一、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二、内驱力理论三、认知论的动机理论(一)弗罗姆的期望论(二)海德的归因论(三)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4第五节 价值观一、价值观及其特征(一)主观性(二)选择性(三)稳定性(四)社会历史性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一)兴趣(二)信念(三)理想15第六章感觉第一节概述*感觉的定义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不存在纯粹的感觉,感觉与知觉密不可分。
第十章 气质
第十章气质第一节气质概述一、什么是气质气质(temperament)一词源于拉丁语temperamerturm,原意是掺合、混合,按比例把佐料调和到一起。
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气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秉性、脾气等较为近似。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活泼好动,非常开朗;有的人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较为内向;有的人情绪表现大起大落,有的人情绪则显得细腻深刻。
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差异,往往是不同气质类型发生作用的结果。
现代心理学将气质界定为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
这些特点不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等的影响。
气质是个人最一般的心理特征,它影响到一个人的活动的所有方面。
首先,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外部动力特点。
气质不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心理原因,因此不是个性的内部动力因素,它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活动,也不决定一个人的活动的具体方向。
气质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显露于外的动力特点,如心理活动的速度与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分别在感知觉、情绪、性格等心理现象中表现出来,例如,知觉速度的快慢、情绪的起伏变化、性格的内向还是外向等。
由于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特点,因此在个体心理活动的一切方面均有可能受到气质的影响。
巴甫洛夫说:“气质是每一个人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了一定的烙印”。
其次,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受先天的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部分。
气质不同于性格和能力,它较多的受到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影响,因此具有较多的先天性。
一些研究发现,从我们一出生,我们就表现出较大的气质方面的差异。
托马斯(1970)通过测定婴幼儿对刺激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反应等,追踪研究了气质的早期表现。
结果表明:在儿童生命的最初几天内,气质就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这些差异显然不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由于先天的神经系统和其他的先天特性影响的结果。
斯卡特(1969)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也发现,同卵双生子较异卵双生子的气质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
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 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 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考研必备资料: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笔记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第一章绪论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也叫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情绪过程: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如肌肉运动、腺体分泌等)和外在心理性的(如言语、表情等)。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
刺激变量:(Stimulus variables,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Organismic variables,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Response variables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两种。
书面调查(问卷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口头调查(晤谈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PPT课件
第三十五页,共70页。
(2)条件反射
▪ 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biànhuà),在无条件反 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 起来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
《心理学》——导论(dǎo lùn)
第三十六页,共70页。
心理(xīnlǐ)视窗-经典性条件反射
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导论(dǎo Leabharlann ùn)第二十一页,共70页。
一、心理(xīnlǐ)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证据 ▪ 动物演化 ▪ 个体发展 ▪ 医学(yīxué)临床案例
《心理学》——导论(dǎo lùn)
第二十二页,共70页。
2、神经系统 的结构与功能 (shénjīngxìtǒng)
反 馈
(fǎ nk uì)
效应器
传入 N (chuán rù)
N中枢
(zhōngshū)
传出N
《心理学》——导论
第三十四页,共70页。
4、反射(fǎnshè)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 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
而获得(huòdé)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 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的作用。
《心理学》——导论(dǎo lùn)
第二页,共70页。
目录(mùlù)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 的本质 (xīnlǐ)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自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心理学与教育
《心理学》——导论(dǎo lùn)
第三页,共70页。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 对象 (yánjiū)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10章 记 忆)【圣才出品】
第10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统考2011研)A.1小时内B.2-12小时C.13-24小时D.24小时后【答案】D2.根据米勒(G.Miller)的研究,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统考2010研)A.3±2组块B.5±2组块C.7±2组块D.9±2组块【答案】C3.学生在考试时,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主要是()。
(统考2010研)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答案】C4.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是()。
(统考2009研)A.脑机能定位说B.突触生长说C.反响回路说D.记忆分子说【答案】C5.长时记忆最主要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08研)A.视觉编码B.听觉编码C.语义编码D.形象编码【答案】C6.在对系列呈现的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
这种现象称为()。
(统考2008研)A.首因效应B.启动效应C.词优效应D.近因效应【答案】D7.小王正在向他的室友演示一个新的计算机程序。
当他告诉他的室友怎样启动软件和创建文档时,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
(中山大学2007研)A.程序性记忆B.语义记忆C.情景记忆D.陈述性记忆【答案】A8.在下列选项中,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和回忆的重要条件的是()。
A.识记B.保持C.再认D.再现【答案】B【解析】①识记既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
②保持是记忆过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巩固和储存,即已经识记了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
它既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
③再现是从头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使之能够被利用的过程,是记忆和保持的结果和经验,包括回忆和再认两种主要形式。
9.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再现的心理过程是()。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1版)词汇
心理学导论导言1.SQ4R法/SQ4Rmethod 学习中的一种基于以下的积极的阅读技巧:概览,提问,阅读,复核,联想,复习2.积极听课者/Active listener 能够集中注意力,不分心,并积极主动地从授课者那里捕捉信息的人3.分散复习法/Spaced practice 把时间分为一些相对较短的时间段的复习方法4.集中复习法/Massed practice 长时间,不间断的复习方法5.记忆术/Memonic 记忆的一种辅助手段或策略6.自测/Self-testing 通过自我提问,评估学习效果7.过度学习/Overlearning 在认为自己已达到掌握了知识的程度后要继续学下去8.自律学习法/Self-regulated learning 积极主动,自我导向的学习9.周时间表/Weekly time schedule 以一周为单位,分配学习、工作和休闲活动时间的书面计划10.学期时间表/Term schedule 标明了本学期每一门课程中主要活动日期的书面计划11.具体目标/Specific goal 定义清晰,结果可测的目标第一章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12.心理学/Psychology 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13.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发现适用于做人类行为的原则14.描述/Description 科学研究中的命名和分类过程15.了解/Understanding 在心理学中,它是通过阐述行为的原因而获得的16.预测/Prediction 对行为进行准确预言的能力17.控制/Control 改变条件,以影响行为18.刺激/Stimulus 有机体感觉到的任何一种物理能量19.内省法/Introspection 通过检验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了解内心活动的方法20.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一种思想流派,它把感觉和个人体验分解在一个个基本要素来加以分析21.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一种心理学派,关注的是各种行为和心理机能在人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2.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 达尔文理论中提出的生物进化原则之一,即只有那些适应环境能力最强的植物和动物才能在进化过程中得以保存23.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一种心理学派,强调研究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24.反应/Response 肌肉或腺体的活动,以及其他可确认的行为25.认知行为主义/Cognitive behaviorism 将行为原则与认知(知觉、思维、预测)结合在一起解释行为的方法26.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一种心理学派,强调将思维、学习和知觉作为整体加以研究,而不是分解开27.无意识/Unconscious 指精神世界中“意识”之外的部分,尤其是个体意识不到的冲动和欲望28.压抑/Repression 无意识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记忆、思维或冲动被排除出意识之外29.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 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方法,注重对无意识冲突的研究30.新弗洛伊德学派/Neo-Freudian 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基本理论,但对部分理论加以修正,以适合自己观念的心理学家31.心理动力学理论/Psychodynamic theory 强调内部冲突、动机和无意识力量的行为理论32.人本主义/Humanism 一种心理理论,强调对人的经验、人的问题、人的潜能和人的理想的研究33.宿命论/Determinism 这种信条认为,一切选择和和为完全都是前世早已安排好的结果34.自由意志/Free will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有能力自由地做出选择和决定35.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过程36.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对人类的优点、美德和有效机能的研究37.文化相对性/Cultural relativity 这种观点认为,对人们行为的判断必须与其所属文化中的价值相联系38.社会规范/Social norm 定义各团体中可接受和可预期的成员行为的默认准则39.心理学家/Psychologist 在心理学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接受过高等训练的专业工作者40.临床心理学家/Clinical psychologist 对心理和行为障碍等开展研究或治疗的专业心理学家41.咨询心理学家/Counseling psychologist 治疗轻度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专业心理学家42.精神病医生/Psychiatrist 受过心理和情绪障碍诊断及治疗专业训练的医生43.心理分析家/Psychoanalyst 接受过心理分析训练的心理专业人员(通常是医生)44.咨询顾问/Counselor 帮助心理问题并不严重者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如婚姻、择业和学习等方面的咨询顾问45.负责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工作者/Psychiatric social worker 在心理诊所或精神病医院工作的用社会科学原理帮助病人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46.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 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对假设的真实性进行的检验47.假设/Hypothesis 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或对各种变量之间关系的科学猜测48.操作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 通过陈述测量的行为或过程,对一个科学概念给出定义,如“饥饿”可以被定义为“食物剥夺的时间(小时数)”49.理论/Theory 为解释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系统观点,以总结现有数据并预测未来的观察50.自然观察法/Naturalistic observation 观察并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51.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 通过测量来发现事件之间关系的方法52.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对行为进行研究的方法53.临床法/Clinical method 在心理诊所中,研究心理和治疗问题的方法54.调查法/Survey method 采用问卷和调查技术,了解大众民意的方法55.观察者效应/Observer effect 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有人在观察自己而发生的行为改变56.拟人化错误/Anthropomorphic error 这种错误倾向于对观察结果和知觉加以歪曲,使其满足自己的预期57.观察记录/Observational record 对被观察事件的详细总结或对被观察行为的录像记录58.相关/Correlation 两个事件、两种测量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致而有序的关系59.相关研究/Correlation study 测量两个两个以上事件或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非实验性研究方法60.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从-1.00到+1.00之间的统计指数,以表示相关的方向和强度61.正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 统计关系,即一种测量的增加伴随着另一种测量的增加,或一种测量的减少伴随着另一种的减少62.负相关/Negative correlation 统计关系,一种测量的增加伴随着另一种的减少63.因果关系/Causation 即某种行为导致了某种结果64.线性关系/Linear relationship 作图时,变量间呈现直线形式的关系65.曲线关系/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作图时,变量间呈现曲线形式的关系66.实验/Experiment 验证某个事实或原则的正式试验67.实验被试/Experimental subject 在实验中作为行为观察对象的人或动物68.变量/Variable 任何一种可以变化的条件,如测量、事件或状态69.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 作为引发行为变化的可能原因,而在实验中被加以研究的条件。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心理学导论》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知识点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
(3)心理学研究的的对象。
(4)心理学研究方法。
2、领会(1)心理过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
(2)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及特点。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基础一、学习知识点1、神经元。
2、神经系统。
3、内分泌系统。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系统组成成分。
(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机能。
(4)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
(5)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2、领会(1)神经元。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机能定位。
3、简单应用(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机制与功能。
(2)大脑的中枢神经机能与功能定位。
第三章学习和条件反射一、学习知识点1、学习的概念。
2、学习的基本特征。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4、学习理论。
第四章意识和意识状态一、学习知识点1、心理的发展和发展。
2、意识。
3、注意。
4、注意的品质。
5、注意的认知理论。
二、学习要求1、识记(1)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2)反射及其反射种类。
(3)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涵义。
(4)学习的认知理论。
(5)观察学习。
2、领会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区别。
3、简单应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联系。
4、综合应用学习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二、学习要求1、识记(1)意识的内涵。
(2)注意的内涵与特征。
(3)注意的种类。
(4)注意的品质。
2、领会(1)注意的定义和特征。
(2)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3)注意的品质。
(4)注意的认知理论。
3、简单应用(1)注意的功能。
(2)注意的品质及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4、综合应用注意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第五章感觉一、学习知识点1、感觉的概念。
2、感觉测量。
心理学导论第十章知觉知识点总结
知觉到的现在 在、知觉到的现在是相同的。
弗雷斯提出知觉到的现在可以持续
2~5 秒。
弗雷斯建立了时间知觉研究框架:从
瞬时体验过渡到持续体验的延续性
组织、从同时体验过渡到相继体验的
顺序性组织,是绵延事件的基本结
构。
对上述这两类组织的时间知觉阈限
顺序和持续
的测定揭示了两者的分离:顺序阈限
略高于持续阈限,但二者并非一个连
b) 原型假说:与模板假说相对,认为原型
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
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最常见)的
例证。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
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c) 特征假说: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
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
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
圆形相匹配。
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指知觉者的经验、期望、
电影、动画片的制作原理
自主运动 在暗室中注视一个静止的亮点,注视一段时间后,光
点会古怪的动荡起来,称为自主运动。
诱导运动 周围其他物体运动,使本来静止的物体看上去在运
动,称为诱导运动。
运动后效 大多数运动都会产生朝相反方向运动的运动后效。
瀑布效应
8、 错觉 (P329)
①含义 ②种类
③ 产生原因
错觉,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 知觉。 视错觉、颜色错觉、运动错觉、几何错觉(方向错觉、线条弯曲 错觉、线条长短错觉、面积大小错觉) 无定论 客观上,知觉的情境发生了变化,但是人却以原先的知觉模式进 行感知; 主观上,可以与过去的经验有关; 情绪、态度也会使人产生错觉; 可能是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加工,不需要已有的经验、期望、动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言语【学习目标】 (2)【学习建议】 (2)【学习重点】 (2)【关键词】 (2)第一节言语概述 (4)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 (4)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 (5)三、言语的种类 (7)四、思维与言语和语言的关系 (9)五、言语的生理机制 (10)第二节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理解 (12)一、言语的感知与理解 (12)第三节词汇和句子理解 (16)一、词汇理解 (16)二、句子理解 (16)第四节言语发展 (18)一、儿童言语发展阶段 (18)二、言语发展理论 (19)第五节第二语言的学习 (21)一、双语教育 (21)二、第二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 (21)三、第二语言的教学 (21)【学习目标】了解和掌握言语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言语种类、言语的生理机制以及言语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了解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词汇和句子理解以及言语的发展过程。
能够运用言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言语产生与获得和使用的过程。
【学习建议】理解和掌握言语的含义、言语活动类型、人类言语的生理机制、言语的感知与理解、言语获得的基本理论和言语产生过程、言语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运用言语原理解决实际的问题。
【学习重点】1.言语是一个人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考和社会交往的行为过程。
通过言语活动,理解对方语言和利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言语具有的功能有:交际功能、符号功能和概括功能。
言语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开放性、规则性、离散性和个体性。
3.按照言语活动分类,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口头言语包括对话和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具有展开性、随意性和计划性特征。
内部言语有两个特征是隐蔽性和简约性。
4.言语认知包含言语感知和言语理解,是一个人在接受他人的言语刺激时,对其语音、语调等进行识别、辨认并将其转变为具有符号意义的过程。
言语感知包括口头言语感知和书面言语感知,它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文字材料提供的字词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包括单词再认和句子阅读。
5.言语知觉是个体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以听觉为基础,对说话者发出的语流信息进行译码加工以达到识别话语的过程,包括言语知觉的听觉阶段、语音阶段和音位阶段。
6.句子理解是在对词的理解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并在过去经验的参与下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句子理解是多种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的复杂结合。
7.句法是规定句子中词的排列以及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表现方式的规则体系。
在句子理解过程中的句法策略有词序策略、词类策略、虚词策略和词缀策略。
句法建构主要有三个基本原则:标准句原则、最小依附原则和后关闭原则。
8.言语发展又称言语获得,涉及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母语及其理解能力的获得、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获得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言语(speech)外部言语(external speech)内部言语(inner speech)言语发展(speech development)言语理解(speech comprehension)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词优效应(word superiority effect)布洛卡中枢(motor-speech area)第一节 言语概述一、语言和言语的含义(一)什么是语言和言语1.什么是语言语言按层次结构进行组织。
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是句子,句子可分为短语、单词、词素和音位等不同层次。
每个层次包含着一定的语言成分,并将这些成分组织起来的语言规则。
2.什么是言语(二)言语与语言的关系1.言语与语言的区别(1)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2)语言是交际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交际活动的过程;(3)言语能力的欠缺,不是语言的缺陷。
2.言语与语言的联系(1)言语离不开语言;(2)语言离不开言语。
它是由人们共同约感情的过程,因此,言语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心理上二、语言和言语的特征(一)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创新性语言具有两种组织水平,一个是无意义的声音水平,另一个是有意义的声音水平,即词、词的片断和词的组合。
语言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人们使用有限数量的词汇与合并这些词汇的语法规则,从而产生了或理解了无限数量的句子,这些语句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说过的或听到过的。
2.语言的结构性语言的创新性受到语法的制约,任何语言符号都不能够离散地、孤立地存在,例如,自造的文字,颠三倒四的表述,显然是不能为人们所理解,为社会所接受。
因此,语言是作为由语法规则组织起来的有结构整体存在的。
3.语言的意义性语言的意义又称为语义,任何一个词汇或一个句子,都具有一定含义,并需要传递一定的意义,语言的意义性特征,使得人们之间通过言语交流能够相互了解和理解。
因此,那些不能传递任何意义的语言都不能称为语言。
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随着劳动过程而产生的,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具有社会制约性。
语言的社会性还体现在人们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以及那些约定俗成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否则就会失去作为人际交流功能的作用。
同时,语言又是一种个体活动,带有许多特定色彩。
(二)言语的功能和特征1.言语的功能(1)言语的交际功能言语的交际功能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言语活动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过程。
它是言语活动的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功能。
(2)符号功能语言的特征 社会性 创新性 结构性 意义性言语的符号功能是指言语中的词总是标志客观事物的一定对象或现象。
任何民族,在其语言中的某个词与它所标志的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在长期的互相交往过程中确定与固定下来的,它们为本民族的人们所了解,并具有相对稳定性。
(3)概括功能言语的概括功能是指言语不仅标志客观事物的个别对象或现象,还可以标示某类事物的许多现象。
人类借助词才有可能进行抽象思维,从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掌握客观事物发展发展的规律。
2.言语的特征(1)言语的目的性言语具有目的性特征,盲目的言语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人们使用语言,正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交际的需要。
(2)言语的开放性言语的开放性特征,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使用种类繁多的句子,每个句子都是由声音和单词构成,因此,言语活动中就有无限扩展的语言信息的特点。
(3)言语的规则性言语具有规则性特征,任何具有意义的言语活动都受到语言规则制约。
人们在说话、写作、交际时,只有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才能正常顺利地进行,否则就会无法理解双方的思想和感情。
(4)言语的离散性言语具有离散性的特征,说话时所运用的语词,实质上是由一系列离散的数种有限的单元所构成。
(5)言语的个体性言语具有个体性特征。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言语则是个体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个体差异性和多变性。
言语的特征三、言语的种类言语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
外部言语服从于交际的目的,因而结构比较严谨、连贯、完整,关键是能够正确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实现自己与交际对方的思想与感情的交流。
因此,外部言语需要做到前后连贯、意思完整,并且必须严格遵循语法规则,以及使用词汇的准确性。
外部言语又分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种。
内部言语的特点是不针对别人,只对自己,可以配合自己的思维和促进思维活动的有效进行;不发出声音,具有内隐性,尤其是言语的结构不定型,因此具有高度的简缩特点,结构比较松散,往往是不连贯,不完整,并不受语法规则的约束,词句的随意性较大。
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外部言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内部言语。
同样,内部言语也可以外化为外部言语。
(一)外部言语1.口头言语口头言语是指在大脑言语运动中枢的调节与控制下,个体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旨在面对面与他人交谈或演讲的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活动。
口头言语包括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其中除了语言成分外,还包括了增强语言信息和语义内涵的语调、节奏、停顿等超音的韵律成分。
因此,口头言语活动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交际对方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语内容和表达形式。
(1)对话言语对话言语是指由两个或几个人直接进行交际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辩论、质疑等都属于对话言语。
对话言语是人类最基本的言语形式,人们在劳动中,由于交际的需要,以及知识经验的交流,产生并发展了言语,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其它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言语。
对话言语具有四个特点:他人看得见或听得见的语音或文字符号的内部言语是指伴随着思维活动产生的不出声的❑合作性;❑情境性;❑简略性;❑反应性。
(2)独自言语独白言语是指由个人独自进行并完成的言语。
讲演、授课、作报告等,都是独自言语。
独自言语是在对话言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于系统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独自言语和对话言语不同。
首先,独自言语要求连贯,前后呼应,语法结构严谨、完整、具有逻辑性,这样才能系统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其次,独自言语主要是说话者自己吐露语句,谈论自己欲说的主题或想法,没有交谈者的应答支持。
最后,独自言语要求说者事先具有某种准备和计划。
独自言语与独白言语不同。
独白言语是一种非交际性的、没有他人在场时的言语,是个体在言语发展过程的某个时期出现的自言自语的现象。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个体以文字形式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言语。
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书面言语是在口头言语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书面言语是经过专门的训练逐渐掌握的,一般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儿童对书面言语的学习和掌握主要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识字是儿童从口头言语过渡到书面言语的起始和基本环节,是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系统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书面言语具有三个特征:❑展开性。
书面言语由于无法借助于身体的表情动作来加强其表现力,因此除了需要借助言语本身的丰富外,还需以充分展开的形式和适当的修辞加以表述,读者则是根据上下文言语来体验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
❑随意性。
人们在写作时,允许字勘句酌;阅读时,可以反复琢磨,因此,书面言语可以随意地加以控制和调节来感知书面言语。
❑计划性。
书面言语的计划性是指在述说某些思想或表达某种感情前,在脑中的酝酿与计划,这些重要作用常体现在提纲或腹稿等形式中。
(二)内部言语内部言语是一种伴随个体思维活动和感情的不出声的言语。
内部言语是和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觉行动等众多联系的高级言语活动,具有非交际性、隐蔽性、语法不规范、表达简练和不连贯等特点。
内部言语有两大特征:1.隐蔽性内部言语的最显著特征是不出声。
因此,隐蔽性成为内部言语最重要的特点。
人们在考虑问题、打腹稿时运用的就是内部言语。
2.简约性与外部言语用完整的语句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直接交流不同,内部言语不是用来直接交际的。
因此,它很少有修饰或解释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