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 讲课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用典 课件25张
结尾两句化用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之意,略加变化,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 流水依然在眼前,而人面不知何处,唯 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清平乐·红笺小字 宋·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古诗鉴赏——用典
一、理解概念
用典,也叫“用事” ,指 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 援用前人诗文名 句、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 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二、用典类型
用典
1.明用 2.暗用 3.侧用 4.反用
1、明用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 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 归 心”之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 辅佐年幼成王一事, 说周公“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士。 ” 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 礼遇天下人 才的诚心。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鸿雁在云鱼在水:在古代传说中,鸿雁和 鲤鱼都能传递书信。
B、“鸿雁”“鱼”暗化鱼雁传书的典故,
写出主人公借助寄送书信来表达感情,但仍惆怅满怀。化用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 其四 清代:林则徐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 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 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 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请对本诗中用典的手法进行鉴赏分析。
【答题示例】 本诗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首联诗 人通过引用唐代名将郭震 向武则天呈《宝剑篇》并最 终深得武则天赏识,实现报国之志的典故,表现 诗人 对自己落拓不得志的遭遇的悲慨。 诗歌尾联用唐代马 周游长安、 宿新丰 酒店时,遭到店主冷淡,但最终 被唐太宗授予监察御史的故事,来对比自己 的不得志。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

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Opening the window of "allusion" in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design敲开古典诗词的“用典”之窗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修辞标点是借助于标点符号而进行的修辞活动,其作用是改变句界、明确层次、消除歧义、调整节奏、传达语气、突出重点、标明性质、产生含义。

本教案根据修辞标点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常常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障碍之一,就是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阙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词人多层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飒爽英姿,特别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风采跃然纸上,词人讴歌周瑜的丰功伟绩,折射出的是词人内心深处建功立业的真切渴望。

表现手法——用典

表现手法——用典

表现手法——用典
用典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事,另一类是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解说: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解说:“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用典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比如《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用典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表达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大西北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和为人类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礼赞。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解读与教学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解读与教学

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解读与教学今天我们所说的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使事,是中国古代诗人,词人在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这些典故,往往经作者的灵心妙手而成为一种既经济又含蓄的表达方式.因此,对典故的理解和把握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把握.但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典故的讲解和学习是一件极占时间又让学生感觉麻烦的事睛.朱自清先生早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一文中就指出:”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山去的路.”可见,正确对待和解读诗词中的典故是极重要的.一,重视典故在古诗词中的作用1.诗词中使用典故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诗和词都是极简洁的文学形式.诗有格律,词有词牌,它们都是用极短小的篇幅承担着重大而深厚的内涵.虽然诗词中也有“赋”这一叙事性的表现手法,可以将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表达出来,但它一般只和”比兴”交相使用,而且更适用于古体诗,慢词等篇幅较长的诗歌形式. 诗词中使用典故可以使诗人避开大量的描述铺陈,来进行一种替代性的概括描写,精简其字又深《我的叔叔于勒》(苏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我们对菲利普夫: 妇的解读是自私贪婪,虚荣冷酷,? 势利庸俗,这样的人实在让人憎:恶,但是在课堂上有学生却为他: 们”鸣冤”.”于勒当初行为不正,? 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 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 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 那一部分”,可以看出于勒就是一: 个”坏蛋”,”流氓”,”无赖”,而且当时”我们”生活拮据,家里过得: 非常节俭,因为家里穷,姐姐们: ——24——教l吉i谤1支◎江苏同圭目厚其味.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在作品中将传统的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男性化的豪情之作,塑造了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壮士形象.上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出一幅声势壮大的打猎场面,情感充沛, 言辞豪迈.但在刻画人物形象时, 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进行详细描述,于是就用了一个”孙权射虎”的典故.孙权,乃三国时的大英雄.《三国志?吴书二》中曾记载他射杀猛虎之事:”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度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而在《江城子》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正有着和孙权一样的气概,也渴望着和孙权一样的壮举.于是, 借用典故,仅六字,就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欲亲身射虎的英姿,言约义丰,又给人广阔的想象余地.2.诗词中使用典故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典故的使用不仅使文字经济,而且还能避免直说.当诗人要在作品里表达不便明说或不必明说的感情时,典故便以一种具有哲理和美感内涵的凝聚形态表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容,并营造诗情画意.同样以苏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为例,下半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由打猎引申到”射天狼”,表现自己希望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而被长期流放,”有志不获骋”.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他矛盾,痛苦的复杂心绪.作者正是借用”冯唐”的故事将这种复杂的心绪表达出来.冯唐,是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老年的郎官,当时云中太守魏尚防御匈奴,功劳很大,却因为小过失受到重罚.冯唐向刘恒直言劝说,刘恒便派他带着符节去“老找不着对象”,本来把希望寄:结就是力量,只要齐心协力会度托在于勒身上,却遇到了更为穷:过难关的.”……由此可见,正确困潦倒的于勒.在这样的情况下?价值观的引导是必须的,这样的抛弃于勒也是人之常情,否则他:拓展延伸才是课堂的”节点”.们的生活将更困难,或者说接纳: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于勒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中的”拓展与延伸”环节的设计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展开: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辩论:”如果你是菲利普夫妇中一:不是外加麻油,而是如盐在水.这人,你将怎么对待于勒”?最终达:样才能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满成共识:”在家庭关系中亲情是最:鲜活生机,彰显和谐之美,让学生珍贵的,我们要有福同享,有难同:的语文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当.”“人的劣根性不是与生俱来:成长的气息,绽放智慧的花朵. 的,慢慢感化于勒会变化的.”“团:(作者单位:海安县南屏初中)文教学走2011年第11期赦免魏尚,复任云中太守.这个故事里饱含着辛酸,也浸透着幸运.作者借此将自己与魏尚相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复回朝廷;实现自己的理想,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 又蕴涵着怀才不遏的隐痛,为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和现实感.同时,也留给读者无限的联想和品味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3.诗词中使用典故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意境”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追求,圆融优美的意境,隐约朦胧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意”向来被认为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典故的象征,暗示作用正为创造这种境界提供了帮助.《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名篇,也是一首引起无数人种种猜测的谜一般的作品.其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中用的两个典故尤为奇妙.”庄生”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望帝”句用了《华阳国志》里的故事.望帝是古蜀国的皇帝,他禅位退隐,死后化为杜鹃,暮春啼鸣至于口中滴血, 呜叫声凄苦哀婉.两个典故似乎与诗题的关系并不密切,两者之间也没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但细细品味,又确乎感受到它们共同传达出的生命的迷惘感.人生如梦而死生难辨,青春易逝却醒睡不分,眷恋故土又魂魄空回.它们与后面的典故叠用.彼此间相互独立却又水乳交融,让读者深味着迷茫,悲哀,伤感,恍惚而又极美妙闳约的人生情绪.王蒙在《双飞翼?一篇锦瑟解人难》中盛赞此诗创造了”又寥廓又寂寞,又悲哀又温暖,又高贵又无奈,又阔大又深幽.又艳丽.又迷离又生动,又阻隔又亲切”的艺术境界.其中典故的巧妙使用功不可没.二,消除典故学习时的畏惧教l吉l铸1支心理典故因其表达效果上的曲折深婉而给解读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有些作品,典故堆垛, 搜奇猎新,生硬晦涩,使学习者掉进故纸堆里爬不出来,只能生吞活剥.但好的用典会使故事融化在诗句里,不露痕迹,就好像糖融化在水里一样,不见其迹而自有其味.因此,学习者大可不必望而却步.朱自清先生说:”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我们知道,从最早的《诗经》开始, “比兴”就是中国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比兴的作用在于表达的生动形象,同时,也都是用事物之间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来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而用典实际上也是起到同样的作用,它也是广义比喻的一种形式,不过是取材于过去的事物或前人的诗句而已.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首先将这一点介绍给学习者,打消他们的疑虑,使其面对典故就像面对现代汉语中“比喻”修辞格一样,有一种平和而轻松的心态.三,了解典故的几种形式典故是一种广义的比喻.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典故也有不同类型.1.是典故,本身又是生动的比喻.这种故事,有时不用知道其出处便能明白.如杜甫《古柏行》中”大厦如倾要栋梁”一句,原出自《晋书》中袁粲赞美王俭的话: “栝柏豫章虽小,已有栋梁之器.”此句暗用这一典故.但栋梁本身即是指可用之才,它既是历史故事,又是事物的比喻.这样的用典读者如果看出来,会更觉诗句意味深厚;若看不出来,也照样可以欣赏其形象,明白其旨意.再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其中“歧路”也用了《列子》中杨朱临歧谨文教学友2011年第11期而哭的典故,但因为”歧路”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故”用典使事”对作品意义的理解并不形成障碍. 2.古人的事迹.这种典故即是用古人的身世暗示自己的遭遇,以过去的情怀抒发今日的感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其中,”闻笛赋”暗指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首《思旧赋》.”烂柯人”出自《述异记》,晋人王质进山砍柴, 看见两个童子下棋,棋还没有下完,自己的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里,才知世上已过百年,相识故交都已死去.此诗是刘氏被贬22年后重又被朝廷召回.返回洛阳的途中所作.两个典故的使用,既表达了对同遭贬谪的旧友柳宗元等人的思念,又抒发了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世事蹉跎的感慨,厚重沉郁,感人至深.对于这类典故,就要清楚地知道其出处和故事原貌,才能正确了解作者的用意,体会其高妙.3.成辞.成辞是指诗词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作者将它们巧妙化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贴切自然.如同己出,就像杜甫笔下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时甚至让人忘了它的出处.它本身也常因新作的化用而光彩重生.北宋词人晏几道有一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后二句本出自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但将两首作品相比,不难看出,此二句放在晏几道词中更显和谐融贯,美丽晶莹的回忆交织寿限惘孤凄的梦境,今春双飞的无知燕穿越雨中,独立的有情人……这种难堪和伤感用”成词”表现出来,具有了更强的暗示作用和含蓄的艺术效果.仿佛卓文君只有再嫁一25—司马相如才能扬名于后世一样, 此句也是在被晏几道用过之后才成为千古名句.四,掌握典故的两种基本用法典故有正用和反用两种.正用即典故本来的意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旨具有一致性.反用,即反其意而用,来表达一种与典故本身相反的意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后二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意为招隐逸者出山.这里王维在描绘了山中傍晚秋雨后的清新幽丽景色后,以此二句收尾,表达的却是一种归隐之思.反其意而用, 不仅有力衬托山中景物之美,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渴望,更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意趣,读到此处,仿佛看到作者的莞尔一笑.五,注意典故解读中的几个问题1.典故的解读不可游离作品之外.典故的学习之所以让人感觉麻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往往只说明典故本身的意义,而忽略了它在本文里的作用.这样, 学生便只记得其出处而体会不了其用意.典故一旦游离作品,就变成了一个无头无脑的”断章”,生硬而晦涩,理解起来尚且困难,更谈不上欣赏了.2.要和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等其他信息有机结合.典故既是一种婉曲的表达方式,就会有许多言外之音,韵外之意,来表现作者特殊情景下的特殊心境.也就是说,诗人多用”典故”,不排除“不得已而为之”的因素.陈贻掀先生在谈到诗歌用典时曾说”都有缘故,并非完全故意为了求深求博”.因此,学习诗词中的典故时,应重视作品背景,作者经历的适时补充介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了周瑜的故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但如果在学习时只介一26一教i吉l铸1支绍周瑜的年少得志,春风得意,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作者后面的”人生如梦”的感慨.这时候适时地补讲作者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就能明白,42岁屡次被贬的苏东坡在24岁即任东吴统帅的周公瑾身上所寄寓的钦羡,仰慕,无奈和痛苦了.3.有多样化的解读方式.最常见的典故教学方法就是在讲解作品时,碰到一个讲一个,结果把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典故没讲透, 作品也丢了.其实,对待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典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学习王维的《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却用了两个典故:”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后二句中,用了谢安隐居会稽山和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故事, 用典简洁,也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如果教师能先用这两个故事作引子,让学生了解,讨论,然后再讲就会容易得多.施蛰存在谈到”典故”时曾有精辟的概述:”早期的诗,都用物作比喻……汉魏诗也是用物作比,晋代左思作《咏史》,阮籍作《咏怀》,才用历史事实作比兴手法,逐渐盛行起来……唐宋以后的诗人,以用物作比为肤浅,用事为高深渊博,于是用事的手法愈来愈复杂,有明用的,有暗用的;有正用的,有反用的……”几句话,理出了中国诗歌”用典”的轨迹.应该说,精彩贴切的典故是诗歌的一种特殊词汇,也是一种精美的意象.解读了它,也就解读了深邃的意蕴和作者的良苦用心.参考文献:①朱自清《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②施蛰存《唐诗百话》,华东师范大学版社2001年版.③陈贻l掀《关于李商隐》,《陈贻l掀文选》jB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作者单位:徐州高等师范学校)文教学支2011年第11期如何引领学古典诗词的”含蓄美”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现——”有言”与“无言”.”有言”侧重于”言外之意”的发掘.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言不尽意”;钟嵘《诗品序》中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皎然《诗式?重意之事例》中的”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无言”在哲学美学范畴里表现为”大音稀声”,”无言之美”,也可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类文学创作来彰显古典诗词的”含蓄美”.但笔者在唐宋词作中发现诸多”无言之伤”,也就是说作品中的种种”不语”带给抒情主人公和鉴赏者的往往不是愉悦和优美,而是伤痛和唏嘘.笔者试搜集这些个案,总结创作规律,探索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无言之伤”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含蓄美”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一,个案赏析1.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词作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一句的”无言之伤”很具代表性,颇值得品味.要达到抒情主人公面对”不语”的落英内心最全面而深刻的情感层面,就必须结合意象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无言之伤”.(1)女子因何而流泪?(2)为何而问花?(3)花儿什么反应?(4)如果你是该女子,对花儿的反应会作何感想?剥笋式的提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步步地挖掘也就渐渐走入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女子因花而有泪,见花残而感。

群文阅读——初中古诗词鉴赏之用典

群文阅读——初中古诗词鉴赏之用典

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之用典教学设计《行路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商丘市睢阳区实验学校卢伟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用典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诗歌用典的作用和典故的来源。

3、能鉴赏诗歌中用典的运用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用典的作用和典故的来源。

教学难点:能鉴赏诗歌中用典的运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文本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行路难》《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三篇古诗词。

二、介绍用典的概念: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

什么是典故?《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

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

“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

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正用: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2、反用: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3、侧用:指从侧面取用典故,即故意避开典事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事的某一个侧面,从旁显示自己的用意三、用典的作用1 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2 方便于比况和寄意3 减少语辞之繁累4 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四、用典的典故来源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如陶渊明的《饮酒》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一、用典: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一)按内容分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二)按方式分1.明用和暗用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2、正用和反用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三、用典的作用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1.选择题2.主观题真题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作者】王建【朝代】唐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2)但得:只要。

(3)何所为:做什么。

(4)穿:破。

(5)空:仅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技巧之用典复习ppt课件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艺术技巧之用典复习ppt课件

他奋而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 祖逖在长江中的击楫中流的典故, 却成了后人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 利器。长江,承载了收复河山, 统一祖国的坚强意志。
颈联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 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陷害忠良 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 苍天有知。
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坦露了 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 途渺茫的事实面前的低沉情绪。如今作者几 经折磨, “苍颜华发”经历了这些痛苦之后, 即使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迟,何况是获罪 之人并无辞官之自由,更深一层写出了自己 贬官失意的懊悔心情。
牛刀小试二 题多景楼 王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 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 击楫声。 [注]多景楼,在江苏镇 江北固山甘露寺内。 问:该诗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 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本诗运用了祖逖“击楫中流”的 典故。晋朝祖逖南渡,曾中流击楫, 发誓北伐。诗中西风吹起,波涛声声 比作祖逖击楫的声音,情景结合在一 起,既抒发了诗人思古之幽情,又表 现了他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强烈愿 望。
俗!的) 感情。
Hale Waihona Puke 例由于五是:用汉代之贾事生讥讽李当商朝隐,
因宣室此求也贤是访借逐臣古,讽贾今生才的调手更法无。伦。
答可怜:用夜半典虚故前席,,用不汉问苍文生帝问鬼召神。 见问:贾用了谊什的么表故现事手法,?讥讽当
朝不用贤臣,抒怀才不
遇之恨。
牛刀小试一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答……:千淮用岩左老典名人都,以,为竹“有西过《佳黍春处离,风》解之十鞍悲少里也住。”初化程用。 过路问了春:”杜风用,了十牧表什里的么,现表尽诗现往荠句手麦日法青“?扬春青。州风十十里里长扬街州 娉杜的娉牧繁袅荣袅景十况三馀,,与词人今日所见 豆的蔻凄梢凉头情二形月初“尽。荠麦青青”形成 春对风比十,里寄扬寓州路着,词人昔盛今衰的 卷感上慨珠。帘总不如。

《表达技巧之用典、比兴》

《表达技巧之用典、比兴》
高三语文备课组
(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 算 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 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 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问:“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备课组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问:试从比兴的角度赏析全诗。
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后庭花》是用典,此曲为亡国之音,表面上是讽刺歌女, 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
(2) 用语——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加深 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高三语文备课组
高三语文备课组
答题步骤
(1)明技巧: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 运用表达技巧 (3)析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 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请鉴赏“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使用的表现手法。
高三语文备课组
①明技巧:用典, ②释运用:作者借用齐景公游山流泪的典 故,“何必”二字,展现了诗人是反其意 而用之, ③析效果: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 俗,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

反用典故
高三语文备课组
表现手法: (五)比兴
定义: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打比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典的作用答题格式

用典的作用答题格式

用典的作用答题格式
用典是指在文章或演讲中使用典故、引用名言或故事来支持论点或丰
富表达,以增强说服力、提高文章或演讲的可信度和魅力。

用典的作用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说服力
例如在演讲中,如果要讲述勤劳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劝学篇》中的“勤奋如蜜蜂采蜜,让你的生活充满甜蜜”,这样一来,演讲者的观点就
得到了科学的论证和前人的认可,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

2.提高文章或演讲的可信度
3.丰富表达,增加趣味
用典可以丰富文章或演讲的表达方式,增加其趣味性和吸引力。

典故、名言或故事都经过历史的检验和文化的沉淀,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引用它们,可以给文章或演讲带来一种高雅的气质,增添趣味和情感。

4.加深主题的内涵
用典可以加深文章或演讲的主题内涵,使其更富有思想和艺术性。


过引用与主题相关的典故、名言或故事,可以增强作品或演讲的深度和内涵,使其更具有思辨性和感悟性。

总之,用典是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法,能够增强文章或演讲的说服力和
可信度,丰富表达方式,增加趣味和魅力,并加深作品或演讲的主题内涵。

因此,合理运用典故、名言和故事,能够使文章或演讲更具实力和感染力,达到更好的效果。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古诗中的用典手法赏析——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专题公开课

古诗中的用典手法赏析——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专题公开课

8.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0.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在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用典的作用】
1.可以增强说服力
例:为了说服当权者北伐要做好准备,诗人引用了刘义隆的故事。
2.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例: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铜雀:曹操建铜雀台,是其休闲娱乐场所。
4.燕然未勒:东汉名将窦宪北击匈奴,在燕然山上勒铭纪念,以彰显战功。
5. 冯唐持节:文帝派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过,恢复其云中太守的官职。
【再来一组】
1.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使表意含蓄,富有意蕴
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使语言简练、典雅,耐人寻味
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任务二:学以致用——赏析下列古诗中的用典手法。
日暮倚仗江边(金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总结
鉴赏 用典
1.典故本身的内涵
2.作者用典的意图和表达 的情绪
用典入诗,如盐着水
——古诗词用典手法赏析
【典】指有来历的人、地、事、物或词语。用典时则 不注明出处。
【考考你的学问】指出下列诗句中所用之典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 杜牧《泊秦淮》)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 王绩《野望》)

用典,助力学生读懂经典的有效途径

用典,助力学生读懂经典的有效途径

曾经带领学生感悟李白的诗歌《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这平常的一首诗歌,遇到了“永嘉”“东山谢安石”这些字典、词典中查不到的解释。

这是古代诗歌和散文中常见的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典故用得适当,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

学生读懂这些典故,更容易感悟古代诗歌散文的传情达意。

1.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

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或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永王东巡歌》这首诗,用典精审,比拟恰当。

李白连用两典,炼意传神,情境俱现,明白晓达。

在安史之乱中,永王出师东巡。

此时,李白也应邀跟随左右,创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内容重在歌颂永王军容威武,劝勉永王勤王救危。

这首诗中“永嘉”是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

中原大批士族相率南奔,避乱。

李白写此诗正是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后迅速攻破洛阳、长安,士人君子多向江东避难,与永嘉时事十分相似。

“东山谢安石”是说东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东山再起,临危受命,于谈笑间大破前秦百万之师。

这里引用了东晋谢安指挥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在典故的引领之下,比较容易感悟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场景。

以谢安自比,表现了辅佐王室、平定战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是诗人代表后人对谢安功业和才能的推崇和赞赏。

类似的用典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的引用。

北宋黄庭坚《清明》:“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明代愈汝为《过绵山吊介子推》:“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明代林魁《寒食题介子祠》:“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知道《左传》“介之推不言禄”的故事,就不难读懂后人借诗歌对介之推忠诚性格和淡泊名利情怀的吟咏赞扬。

用典微课

用典微课
用典的目的,因为它和诗歌中表达的思想 内容有密切的关系。
2.体会诗人用典的意图 诗人对往事的
重提,肯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情的媒 介。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 的。只有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 情感所在。
用典分析举例
•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1、这个典故的本义是孙仲谋即孙权,三国
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 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 卫了家园。
3、 运用典故,还可以使语言典雅精炼。辛弃疾《永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卒章显其志,词人最后想说自 己虽然老了,还期望为国效力,收复中原,可是朝廷一味 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词中只用了“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便曲尽其义,既简洁明了,又 不失其雅。
怎样来分析典故
1.了解典故内容的本身 才能理解诗人
• 2、涵咏意象和炼字。这句中的“无觅”是 无处寻找,指像孙权这样的英雄再无处可 寻了。
• 3、寻觅情感。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 对孙权的敬仰之情和渴望像孙权一样建功 立业之情。
分析典故的方法
• 1、还原典故本身的含义。 • 2、涵咏典故中的意象和炼字。 • 3、寻觅感情。
谢谢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用典
学习目标
·了解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学故事、神话传说和前人妙语警 句的引用,借此来表达作者的 思想情感。
用典有何妙处
1、 增强说服力,即援引古事或古人的话来证明自己的 观点是古已有之,自己的话是正确的。
2、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 ,效果更好。王勃《滕王阁序》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 时”之句。这里王勃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来 影射他自己的不得志和受贬斥的遭遇,发泄他“时运不齐 ,命途多舛”的感慨。其实是不满很深的话,但由于用了 典故,表达得非常委婉。

《鉴赏知识 用典》教学设计

《鉴赏知识 用典》教学设计

唐诗宋词鉴赏鉴赏知识——用典教案【教学目标】1、根据已学知识,归纳总结用典的特点。

2、熟知命题规律和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

3、能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正确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用典手法的相关知识,解读要求。

2、熟练掌握解题思路,用“自我诊疗法”有效提高答题技巧。

2、规范答题思维,掌握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解读考情,典例解析,随堂诊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2、讲练结合法:例题解析,随堂巩固练习,随讲随练,随错随改,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就找到了一条鉴赏古诗词的捷径。

二、考点阐释1、考纲在线——《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中,鉴赏能力的能力层级是D级,对“鉴赏”的定义是“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2、考情透析——2019年辽宁省高考语文将继续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仍然是高考的热门模块,其中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

用典则是常见的表达技巧之一。

三、知识回顾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体会用典手法的运用。

1、齐背课文,回忆所学。

2、词中都写到了谁,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3、用简洁、完整的一句话概括一下词中每个典故的内容。

参考答案:(1)孙权败曹军(2)刘裕建政权(3)刘义隆北伐惨败(4)拓跋焘击败刘义隆(5)廉颇不得重用4、作者用典与京口有什么联系?是否属天马行空?回顾写作背景: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

用典的三种情况

用典的三种情况

用典的三种情况用典,是指在文章或言谈中引用典故、格言、谚语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用典既能展示个人的博学多才,又能让读者对文中的观点产生共鸣。

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别从教育、友情和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用典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

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途径。

用典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反复巩固知识,才能真正掌握。

这就像是打磨一块石头,只有经过反复的摩擦,才能使其变得光滑。

在教育中,用典还可以用来激励学生。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告诉学生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并加以借鉴。

同时,我们也可以引用“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谚语,鼓励学生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努力发掘自己的才华。

二、友情友情是人生中重要的情感纽带,用典在表达友情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红楼梦》中的“黄粱一梦”,形容一段美好的友谊。

这句话意味着友情虽然美好,但往往是短暂的,就像一场梦境一样,转瞬即逝。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告诉朋友们要珍惜眼前的友谊,不要轻易放弃。

我们还可以引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形容真挚的友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地建立长久的友谊。

三、领导领导是一种重要的能力,用典在领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强调领导者要了解自己和团队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我们还可以引用“以德服人”的典故,来告诉领导者要以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来影响和带领团队。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之道,非丝不织。

”领导者要做到身体力行,才能赢得团队的尊重和信任。

用典在教育、友情和领导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用典故、格言和谚语等,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表达力,同时也可以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因此,在写作或言谈中,合理运用用典是非常重要的。

跟爷爷学用典演讲稿范文

跟爷爷学用典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我学习用典的心得与体会。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爷爷,是他用一生的智慧与经验,教会了我如何运用典故,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自信与坚定。

题目:跟爷爷学用典一、引言“用典”,顾名思义,就是引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典故,源于古代文献、诗词、成语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用典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与才情的体现。

今天,我要向大家讲述的是我与爷爷学习用典的故事。

二、学习用典的缘起我爷爷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一生热爱文学,尤其擅长运用典故。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爷爷总是喜欢给我们讲故事,那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典故,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熏陶。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件困扰我的事情,心情非常沮丧。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

爷爷听后,微笑着说:“孩子,遇到困难时,要学会用典故来化解。

”于是,他给我讲了一个关于“精卫填海”的故事。

听完故事,我仿佛看到了精卫鸟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顿时心情好了许多。

从那以后,我开始对用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渐渐明白了学习用典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用典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还能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跟爷爷学习用典的历程1. 深入了解典故为了更好地学习用典,我首先向爷爷请教,了解典故的来源、意义和运用方法。

爷爷告诉我,典故的来源有很多,如《诗经》、《楚辞》、先秦诸子等。

他还告诉我,学习典故要广泛涉猎,不仅要了解其字面意思,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 理解典故的运用爷爷教导我,用典要恰到好处,不能生搬硬套。

他告诉我,用典要遵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原则,使典故与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相得益彰。

他还让我多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中学到如何运用典故。

3. 模仿与创作在学习过程中,我尝试着模仿爷爷运用典故的方式,将典故融入到自己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中。

同时,我也尝试着创作一些具有典故特色的作文和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借典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题得法】
青 衣
【链接高考】(2017年全国卷二)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
: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 、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青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 ,安肯衣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 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 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 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青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 谨慎,平衣安归来。
• 现象三:2017年9月新学期开始后,全国小学和初中 都将统一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强调经 典性、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 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文言篇目大幅增加。

现象四:2018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在近三年64篇 的基础青衣 上增加10篇。
【高考备考方向】
• 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我们 应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 分。
• <针对训练>

泊岳阳楼下

杜甫
•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青 衣
14.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 泽浩瀚,山城高耸。
E.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 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 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青 衣
【得法】客观题选项陷阱设置点
A 典故出处错误 B 不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 C 曲解典故本身的意义
青 衣
• <提升训练>

潭州
青 衣
<针对训练2>
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 吴激(南宋)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 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 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问:词人化用了哪些诗句?抒发怎样的心情?
青 衣
• 【写作背景】
• 在北宋覆亡前后,有一批著名才子如宇文虚中、 吴激、高士谈等人,以宋臣身份而流仕于金,风 雪穷边,故国万里,内心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 据洪迈《容斋题跋》记载此词本事(真实的事 迹):“ 先公(洪皓)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

【唐】李商隐
• 潭州官舍暮楼空,今古无端入望中。
•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 陶公战舰空滩雨,贾傅承尘①破庙风。
• 目断故园人不至,松醪一醉与谁同。
• 【注】①承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 遮布挡灰,名曰“承尘”。
青 衣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同桌互查预习学案 上的情景名句填空部分, 每错一字,课下整理情 景名句十句。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锦瑟》中用典的四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青 衣
【常识必备】
用典指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 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 某种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的手法。
典故的内容 用典的目的 用典的效果
青 衣
【常识必备】
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事:即把( )、( 以( )或( )。
)浓缩化为诗句,借
用句:即( )前人诗句,可以( )前人 现成诗句,也可以在原句基础上( )一字或数 字,或是只( )其中的某些词语。
青 衣
【考查形式】
1.情景名句默写。 2.读懂诗歌,把握作者情感,能判断客观
题选项正误。 3.赏析诗歌中用典这一表达技巧的主观题。
青 衣
【基础应牢】
博闻强识 精益求精
博闻强识
本环节被点名的同学 随意选择一组答题,
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深沉而婉转
青 衣
<针对训练1> 经梧州 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 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chá) 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问:诗中“泣长沙”采取了怎样的写法?抒发了作者 怎样青 的心情?

【参考答案】
“泣长沙”是用典的写法。 •用西汉贾谊(又称贾长沙)的典故, •表明自己在流放中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 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 这一典 故的运用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
E.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 一些语句青衣成为成语。
• 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C项 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 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 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D项 “表达了词人要向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这一表 述不当)
青 衣
感谢您的关注
青 衣
然归来也无物可寻了,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悲。
• “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青”抒发漂泊之感,悲伤之意。

苦学有感 2015级12班 李屹
绿屏半掩遮羞颜,修竹躬坐小池边。 谢氏子弟今安在?枯坐青案笔下难。 披星戴月染尘埃,半盏浊黄台前开。 何日醉卧东山侧,不羡陶翁不羡仙。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 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 一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 归隐生活的向往。
D.结尾化用杜甫诗句“李白斗酒诗百篇”,表达了词人要向 李白学习写诗的愿望。
家集,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 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 激,作词记之,闻者挥涕。”
青 衣
【参考答案】
• “犹唱”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以南朝指北宋,谓北宋之灭亡 已成千古伤心事了,今遇故宋女子犹唱旧时歌曲, 今人感慨系之。
• “旧时”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 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江山易主,人事已非,燕子纵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 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 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 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每日寄语】
• 任何没有方向、不注重效率的努力,在本 质上就是一种敷衍塞责!
•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有远见的人让路。
青 衣
• 现象一: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作文“中华名句用 用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材料。
• 现象二:全国Ⅲ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为载体。
• 作者在后四句中借苏武、荆轲、项羽的典故 委婉表达自己的心声:借苏武来表达被留仕 北的悔恨与屈辱,借荆轲来表达不能返乡的 悲愤,借霸王项羽别虞姬来表达壮志难酬的
遗恨。 后四句巧妙、恰当的用典可以 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更凝练。
青 衣
【得法】用典抒情答题要义
1.知道典故及其内容。 2.知道用典的目的。 3.知道用典抒情题的答题框架: 典故+情感(诗人的或今人的)+效果
要求流利说出每组 列出的三个典故的含义。
博闻强识










游刃有余 长风破浪 叨陪鲤对

长缨 投笔 长城

执牛耳 处涸辙 射天狼

莼羹鲈脍 东山高卧 喜托龙门

廉颇老矣 死当结草 击楫中流

画眉 抱柱 锦书

南浦 劳歌 班马

献芹 谢家 陶朱

折桂 汗青 精卫
精益求精
<典型例题>
•拟Leabharlann 怀(其二十六)•庾信
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庾信,南朝梁文学家。公元554年奉命出使西魏。 梁亡,庾信因文才出众被强留在长安做官,最终未能 回到故土。
• 作者青衣在后四句用典抒情,请简要赏析。
【答题模板】
青 衣


青 衣
• 【课后作业】

临江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