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当代中国“啃老”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当代中国“啃老”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
作者:孔凡华
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0期
摘要“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近几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分析,认为“啃老族”是“亲子一体”心理作用下的产物;是“精英情结”的牺牲品;是“啃老族”自身角色转换失败的结果。同时,阐明“啃老族”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后,提出应对“啃老”问题的策略,主要有:转变旧有的亲子观,明确亲子间的责任和义务;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克服精英情结;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家庭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啃老啃老族心理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养老”,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家庭核心价值观,正渐渐地被“啃老”这一社会现象所颠覆。“啃老族”的出现,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理性看待“啃老族”的出现,探明“啃老族”产生的原因,积极应对“啃老”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我们应该减轻“啃老”给个人本身带来的不良影响,缓解“啃老”给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压力,让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本文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啃老”现象。
1 “啃老族”的现状分析
1.1关于“啃老族”的概念及现状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近几年来备受关注,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尤其是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研究者。但是,“啃老族”这一称呼并不是在我国独有,美国和日本等国也存在严重的“啃老”问题。“啃老族”一词最早见于英国,他们把那些到了就业年龄却仍要父母供养的人叫做“NEET族”,是指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aining ,翻译过来是“尼特族”,字面上是指义务教育结束后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在我国,“啃老”群体的年龄范围更加广泛,人数更多,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啃老族”群体的不断扩大,“啃老族”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家庭生活的最主要的因素。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山丹
(南开大学艺术系09级04班)
摘要:本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中关于价值观,物质观及时间观的观点,来分析关于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啃老族”。其中解释了关于“啃老族”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并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等方面发表了个人理解。
关键词:“啃老族”;就业;社会压力;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啃老族”是那些在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也不参加家务劳动,靠父母养活的年轻无业人员。他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无求职愿望”;二是“即使有求职愿望,却没有求职行动”。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因为收入低而不得不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就业者,也不同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失业后而积极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暂时不得不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他们纯粹是赖在父母怀里没有“断乳”的“成年孩子”。这群体并非当代中国特有。美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大量大学毕业后仍然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男女,他们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族”。有人说,“啃老族”只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其实,少量的“啃老族”增加的只是个人成本或者家庭成本,但是大规模的“啃老族”的存在就会使个人成本、家庭成本最后转化为社会成本,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艰难,当今“啃老族”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找出“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症结所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最新大学啃老现象调查实践报告
大学啃老现象调查实践报告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习惯用“某某族”来概括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价值诉求等独特而内在趋同的某一特定群体,我们看看下面的大学不文明现象调查实践报告吧。
一、大学校园族现象原因分析
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大学校园现象也呈现蔓延之势,从生活状态相关的宅一族、啃书族、玩乐族、生意族,到跟消费习惯相关的月光族,透支族,辣奢族,再到跟就业相关的考试族,毕嫁族,空巢族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1。大学生校园“族”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青年性和时代性两方面来说,从青年性来看,青年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也是一个转变期和不稳定期,是动荡多变躁动不安为特征的一个人生过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日益膨胀,,青年大学生的主体自我尚在形成过程中,他们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与寻找归属感的愿望就会反映在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另一方面,在这个变动不居的时代,人们固有的生活模式在消解,以往的思维方式正失效,社会许多群体的生活状态出现了“不稳定性”,“族”,“奴”现象正是其典型表现。由于高等教育转型,大学扩招,就业形势严峻,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群体中校园族群现象的盛行。
2。就业压力剧增引起的就业焦虑成为“族”现象产生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就就业压力的影响来看,20XX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0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平均规模达到近700万人。大学生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所产生的焦躁不安情绪体验。近几年就业压力常态化导致就业焦虑泛化,因就业压力产生的焦虑,情绪不稳定等现象普遍存在于大三,大四学生中,甚至逼向低年级大学生。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大背景下,有不少大学生才就读大学就开始担心就业。低年级学生的焦虑主要来自于种种“听说”,自己其实并未有过亲身经历,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脆弱问题。
分析00 后社会啃老的现象
分析00 后社会啃老的现象
“啃老族”是类特殊的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过程中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激烈碰撞的产物。“啃老”已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并已从一种家庭现象逐渐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颠覆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价值观。伴随着“啃老族”群体日益扩大,以及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一、“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个人因素,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每件事情的产生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啃老族”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有些是对职业和收入预期过高,谋求不到中意的岗位而宁愿失业在家;没有一技之长,文化低,好吃懒做,或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宁愿在家“啃”父母;有的则是平时享受惯了,吃不了苦;有的是因种种原因拒绝参加工作和独立生活,结果其原有知识、技能也就渐渐与时代脱节,等到想就业已很难,于是最终失业在家,堂而皇之地继续“啃老”;还有的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缺乏真才实学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其次是家庭因素,家庭作为人生经历的第一站,是早期社会化的启蒙地,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过程中,00后都比较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关注00后是否吃饱穿暖,父母通常很少关注孩子的心里在想什么,更不会关注孩子是否有什么心理疾病。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00后提什么要求父母都想方设
法满足,这就使得孩子在精神上依赖父母,经济上无法独立。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坚持唯学习论,只要成绩好就行,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思想使得孩子们只是认真的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00后不关心社会上的事,对外界的事一无所知。 00后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关心现在社会上需要什么。在家中00后是小公主、小皇帝,衣食无忧,没有责任心。以至于成人后进入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只好成为“啃老族”。
我国“啃老族”现象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有正式 工作 、 没有在受教育和接受培训 的群体 , 也 必须依靠家人 才能生存 的年轻人 。1 9 9 8年在法 国新 闻类 周刊《 快报 》 的一 篇
渐庞大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群体主要表现 出以下几个特点 :
中所出现的新兴产物 。这种现 象的 出现, 已不仅是 个人的 问题 , 也是 家庭和社会 的问题 。教育的缺失和不当、 烈的社会竞争 、 激 沉重的生存压力、 自身的认识 不足等都是其产生的原 因。“ 对 啃 老” 已经成 为一种危害社会的 不和谐 因素 , 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
其 自身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
( ) 一 家庭 教 育 的偏 差
家庭是一个人 成长最 主要 的环境 , 因此 家庭 教育对孩子 的 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 生 育政策 , 中国出现 了许 多独生子女家庭 。中国人的家庭观 念 让 本来就 比较重, 父母 觉得 自己忙碌一生都是为了孩 子, 而现在孩 子只有一个 , 父母唯恐 自己不 能把最好的给他( , 她) 于是百般 呵 护、 有求必应 。过分 的溺 爱 , 孩子缺乏独立 精神 , 成 了依 附 让 养 心理 ; 而一 味在物质上满足孩 子、 舍不得让孩 子吃苦 , 使父母忽
作文素材啃老族范文
作文素材啃老族范文
啃老族"有这样一些人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家居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这样的一群人叫"啃老族",也叫"傍老族",他们的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据调查,这一现象在中国已相当普遍。
据中国媒体调查,目前"啃老族"主要有以下六类人:
一是大学毕业生,因就业挑剔而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约占20﹪;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他们觉得在家里很舒服。占10﹪左右;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着。占10﹪;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占30﹪。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资料
啃老族的来历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
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啃老族的心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使他们不愿意从事较低的薪资工作,感觉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部分被称为草莓族的青年吃不了苦,太辛劳的工作不愿去从事,要求工作轻松钱又多,就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读书。啃老族的特性可分为四类"追求梦想型、丧失自信型、自闭型和家庭溺爱型"。追求梦想型:对于自己的现实工作有理想,非要达理想才能满足自己所需,会有一直转换工作的情形。丧失自信型:因一次的工作经验失败,对往后就业会有挫折感,信心遭受打击,不敢再面对就业。自闭型:从小与社会接触环境自然隔阂造成。家庭溺爱型:从小受到家人的期待,认真读书只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拥有高学历却不懂自己将来打算,遂成米虫的心态。啃老族的概况"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啃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啃老族的生活状态曾有一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这帮"啃老族"的生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
“啃老族”现象的分析“啃老族”现象的分析“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 经的场所。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教化下,孩子逐渐形成独特个性, 适应社会生活。另外,社会化强调一种互动。家庭中的一对主要关系就是亲子之间的互动。因 此在父母传授、教育、引导的同时,孩子也在主动接受和学习。父母的引导正确与否,关系到 子女社会化的方向正确与否;孩子的主动认知和态度行为的形成合乎社会规范与否,也关系到 其社会化的成败。城市 NEET 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 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我们不妨先来关注一个个案。小静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条件比较优裕,自小受到娇宠, 连学校打扫卫生都是父母代劳。小静 2002 年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成为一名高级白领,做一份 “压力不大,薪水不低,离家近,舒舒服服”的工作。但 4 年里,她面试了多家单位,都不合 心意。但总是在家靠父母养着,小静也感到难堪。但小静的爸妈却总劝她说,没关系,找不到 称心如意的工作,咱不去上那个班也行,家里养得起!但对于未来,小静真的没有什么信心去 面对。……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家庭社会化的主体是子女,关键在父母,父母和子女共 同构成了家庭社会化中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家庭社会化是失败的,那么原因也要从这 两者中去寻找,不能只简单地归因于其中一方。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首先来看子女。成为 NEET 成员的人,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 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 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 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 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所谓“精神成人”,实际上指的就是 一个人如何由生命个体成长为价值主体的过程;是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形成自己独立而完整 的个性和人格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实现精神成人,绝不可能寄希望于外在的施舍或赐予,唯有 通过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在价值潜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则,一个人不管他的生理年 龄多大,坐拥多少薪水、物质财富,一旦丧失这种“求诸己”的人格价值取向与精神坐标,就 很难走出“精神哺乳期”。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 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 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 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自 己子女实施传统的“养身之道”,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 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 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涵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
啃老族原因分析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子女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许多父母本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即使是在多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老族”。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啃老族”。
3、城市NEET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
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
一旦入不敷出,这些人就会转身向父母申请支援。父母则很少能眼睁睁看着子女生活拮据,通常会尽力提供帮助。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面子观。壮年人啃老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他们认为自己岁数不小,与年轻人共同寻找工作,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差、安于现状的表现。面对社会的竞争,人到中年的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害怕失败;二是父母的保护。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因此不能流露出责备的语气,怕伤及子女的自尊,不能不给子女留面子。而事实上,现代社会要求人理性化,人的自立自强,要求客观公正,这种面子观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传统的面子观在转型社会的现代与传统的轨道的夹缝中生存,不免产生了“啃老”类的社会问题。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
论文导读: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关评论。但是尚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原因,审视当代中国的“啃老族”现象。关键词:“啃老族”,原因,对策
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中联的一份提案使“啃老族”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啃老族”,是一个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的新词汇,也是个舶来品。他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用来比喻大学毕业后,以薪水少等理由拒绝工作的年轻人。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地,“啃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的“啃老族”又称“NEET”族,它发源于英国,以后逐渐被世界其它国家所接受并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啃老族”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分布范围更加广泛,由此带来了许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许多社会学家预测,伴随着未来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如今,“啃老族”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已经做出题目为青年“傍老族”现象分析报告;有关网络、报纸、杂志等各媒体也纷纷对“啃老族”这一群体进行观察与采访,并就其原因和对策做出相
关评论。
一、“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分析
本该在经济上自立、并且能够赡养老人的成年人却成了“啃老族”,看似属于“私人领域”,但随着家庭问题向社会“外溢”,其影响不在只局限于家庭本身,还影响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年期比人的任何时期都更富有朝气,精力更充沛,情绪更饱满,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欲与表现欲,都是很强烈的,正是从依附走向独立,走向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那么与之相悖的“啃老族”的形成原因何在呢?在社会学中,行动是一个专业术语,即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行动的第一要素就是行动的目标,即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同时也是采取行动的原因或动机。一个人采取某一行动总会有其原因和动机,“啃老”行为也是一样。论文检测,原因。若要理解“啃老”这一行动的原因,必须将其放到该群体形成、发展的整个系统中去分析。换言之,即用生态系统理论从微观、中观、宏观等视角来求证,以求获得合理的解释。
“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初探的开题报告
“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初探的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啃老族”指的是不愿意独立生活的年轻人,尤其是30、40岁的年轻人,在家
中依赖父母或祖辈生活,不负担经济责任或社会责任。这种现象在当前社会中愈发普遍,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这种思想和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
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啃老族”现象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为青少年的自主独立、社会责任感的思想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 研究内容
本文将对“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啃老族”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啃老族”现象背后反映的思想政治问题
(3)针对“啃老族”现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的研究
(4)“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分析
4. 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调研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了解不同观点对“啃老族”问题的解读。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啃老族”现象的具体情况,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理设计和有效实施。
5. 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啃老族”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思想问题。在现实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措施,提高青
少年的自主独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相
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大学生“啃老族”的心理原因以及对老年人的心理伤害
大学生“啃老族”的心理原因以及对老年人的心理伤害
作者:祁洁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4期
摘要:目前,“啃老族”已成为国内一种常见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也逐渐的成为了“啃老族”,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是对我们教育的一个挑战,本文尝试从“啃老族”的构成,产生“啃老族“现象的心理原因、啃老对老年人的心理伤害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并尝试性提出了如何消除大学生“啃老族”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啃老族” 心理原因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高速发展起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全社会共同努力,老年人的保障逐步改善,广大老年人安居乐业,安享晚年。但与之共生的是“啃老族”的产生与不断增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近年来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有65%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的现象,有30%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一部分大学生也加入了“啃老族”这个群体,并有发展扩大的趋势,这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压力和负担。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1%。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以及独生子女逐渐成年,中国的啃老族队伍还将扩大,而中国将在十年后进入老年化社会,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啃老”已经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了社会问题,其负面影响日渐突出,对家庭的和谐具有潜在的威胁,对本应安度晚年的老年人来说不仅造成经济上的严重负担,而且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种伤害。“啃老”现象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来说,啃老族还将冲击中国本来就脆弱的养老体制,极大地浪费人力资源,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他们,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消除这一不良现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啃老族真实案例
啃老族真实案例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啃老族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啃老族,指的是那些已经成年,却仍然依赖父母生活、不愿意独立生活的人群。他们不愿意自食其力,依赖父母供养,甚至在父母退休后,依然依赖父母生活。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啃老族的真实案例。
小明,2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父母供养他的生活。他虽然有求职意愿,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不愿意出去工作。父母为了他的未来着想,一直在劝他独立生活,但小明总是觉得家里舒适,不愿意外出奔波。他的父母也因此感到烦恼和无奈。
小红,28岁,已经结婚多年,却一直和丈夫住在公婆家中。她不愿意和丈夫独立生活,总是依赖公婆照顾自己的生活。她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丈夫虽然有意愿和她独立生活,但小红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
小李,30岁,虽然已经有了工作,但却一直住在父母家中,依赖父母照顾自己的生活。他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总是把父母当作依靠。父母为了他的未来着想,一直在劝他独立生活,但小李总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不愿意承担太多的责任。
以上这些案例,都反映了啃老族的一些普遍特征,不愿意独立生活,依赖父母
供养,不愿意承担家庭责任,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啃老族现象的存在,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也阻碍了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对于啃老族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家庭教育要从小培
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食其力的重要性。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
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
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啃老族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啃老族,指的是那些年过而立、却依然依赖父母经济支持的成年人。本文将对啃老族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调查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啃老族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500名受访者参与。调查对象包括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涵盖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二、调查结果
1. 啃老族比例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存在啃老问题。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啃老族现象在社会中广泛存在。
2. 原因复杂多样
针对啃老现象的原因,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随着房价、教育费用等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许多年轻人难以承担起自己的生活开销。同时,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变得困难,导致许多年轻人无法独立生活。
另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年轻人在追求个人梦想的过程中,选择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他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为了生计而奔波。这种心态也成为啃老族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影响深远
啃老族现象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个人方面,啃老族容易失去独
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主性和责任感。他们依赖父母的经济支持,
缺乏经济独立性,无法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社会方面,啃老族现象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影响了家庭和谐。同时,啃老族对
啃老族调查报告
啃老族调查报告
篇一:对大学生“啃老族”现象的研究报告
应用伦理学研究报告
课题:对大学生“啃老族”现象的研究小组成员:王安琪、梅润智、周欢研究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老师:陈金华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不再是找到好工作的保证,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啃老”现象。这是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冲击,同时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对青年人自身会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家庭的,个人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不足。要改善这种现象,要从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指导等方面入手。背景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这样一批人。他们年轻,有一定学历,却处于事业状态,靠父母的收入生活。他们就是“啃老族”,又叫做nEET族。nEET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是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ning的缩写。目前,在英国,美国,日本,法国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啃老族。目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啃老族”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根据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一组调查数据,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供养着。这其中既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有“创业幻想”的年轻人。还有低学历,低技能的年轻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毕
业生中的“啃老”现象。高校毕业生的“啃老”现状
高校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成为“啃老族”呢?一些毕业生觉得之前的工作工资太低,工作内容又无聊,还没有发展前途。还不如辞职,在家调整调整状态,说不定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这一调整就没了期限,工作一直没有找到,成了在家赋闲的“啃老族”。有的毕业生在几次找工作失意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本科生的工资太低了,要再次深造才有前途。于是他们回到学校考研。随着考研失败,他们再次成为了失业者。很多人在就业的时候都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想去的公司嫌自己学历低,又没有工作经验,而愿意录用自己的公司,自己又看不上。现实的工作于理想状态的相距甚远导致了一部分人选择成为了“啃老族”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张延丽的研究,目前,高学历的“啃老族”主要有四种类型1:一、追求梦想型。他们把工作的选择作为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追求,一旦出现理想的职业就会很快融入社会。二、丧失自信型。他们缺少自信,总是给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既想就业又怕碰壁,十分矛盾。三、隐居型。他们缺乏与人的交流。害怕复杂的人际关系,宁肯呆在家里也不愿意外出工作。四、享受型。他们好逸恶劳。在家坐享其成,有着不工作也能拥有安逸生活的资本。同时害怕吃苦。
啃老族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啃老族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啃老族的形成原因:
现在的啃老族之所以会诞生,多半是因为子女儿时过于受到父母的溺爱所致。啃老族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导致他们失去了在生活和社会中的独立自理能力,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这种原生家庭的溺爱式教育,会让他们一直处在父母的羽翼和庇护下,无法承担起一个成年人的责任。
其次,在啃老一族中,很多人都是属于家中的独生子女。因为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他们会受到父母的百般宠溺和包办,但却因此失去了自我分辨和判断的能力。所以,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因为缺乏独立面对他人和社会的自信和能力,使得他们在与外人交流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而在溺爱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也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很难获得社会上其他人的认可。
可以说,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的偏差,因为父母过度溺爱和干涉孩子,导致他们即使长大了,也很难实现独立。另一方面,“啃老族”的形成,也和中国式父母的“周瑜打黄盖”的心态分不开。一方面,孩子十分沉溺于对父母的“拿来主义”,另一方面,父母也心甘情愿的被孩子“啃”。这样一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孩子就更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去工作了。
啃老族的解决方法
1、父母转变传统的亲子观念
实际上,我们要想让子女改变,最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观念。正如上文所述,如果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话,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会主动的寻求改变。所以,父母要意识到这个传统的亲子观念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溺爱孩子,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调整年轻人的认知
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城市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城市啃老族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中国城市啃老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发展又有了莫大的关系,发展不健全的职业教育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都是导致啃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市啃老个体社会化传统市场经济
“啃老族”是指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个体社会化不健全
1、个体社会化的缺陷
啃老族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报告
学生姓名佟彤
指导老师吕秀峰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系
学号 120922226
啃老族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120922226 佟彤
摘要:近几年来,啃老族一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了一个受人关注的群体.
所谓啃老族, 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即成年后不能独立,仍然依赖父母生活的人.中国的啃老队伍将不断扩大, 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这并非危言耸听,现实表明“啃老”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关键字:啃老族;大学生;独生子女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目的:分析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及原因,从而寻求解决对策.
问题现状:
每一百个成年人中就有三十人在靠父母养活,这种畸形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环顾四周,我们身边的啃老族并不鲜见。主要有这样六类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
“啃老族”为何难就业?
表现上看"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身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呵护,没有受过任何的委屈,适应社会能力较差,大多数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多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穿衣是否保暖,膳食是否均衡,从而忽略了孩子人格发展是否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和家庭责任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教育,造就了孩子"在父母眼中永远都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里。很难让孩子从家庭,父母的教育中得到解放。
此外,随着物质条件的越来越好,人们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有条件的家庭都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即使是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寒门养贵子"。在就业上,因为社会的岗位有限,再加之对学位的要求甚高,那些从小在就在高起点长大的孩子,虽然暂时离开父母的保护圈,但遇到挫折与困难,还是希望回到父母的羽翼下躲避风雨。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就业能动性没有得到提高,而是执着于"公务员","白领精英"等职务或是"沿海城市"省会城市""开放城市"到热门区域。就业期望和社会需求量大。县城及中小型企业需求量大,很大部分的毕业大学生不愿去生产线工作,择业观念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群体竞争优势,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即使没有去工作,也不愿去急需人才的县城,中小型企业,乃至贫困地区及西部地区,因此,"啃老族"现象越来越严重。
中国产生啃老原因
第一、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这让年轻人认为,接受父母的援助是利索应当的;第二、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的阶段,生活成本急剧上升,这就促使了年轻人伸手向父母寻求帮助。然而,从更深的分析可以看出,年轻人成为啃老族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来源于人的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而这些青年人由于平时沉溺在种种其它安逸的活动,从而没有了正常社会生产与实践,这使得他们没有办法确立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第一、由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决定的,目前我国社会财富的有限性导致必然有一部分人处于分配的弱势;第二、由社会制度不健全造成的。目前,我国分配机制较多看重市场主导机制,国家调控分配机制介入力量不够。
从啃老族现象反思教育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
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第三、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家庭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
解决方法:
首先要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政府应在宏观层面就教育、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导向着手进行调整,以缓解啃老现象日趋严峻的趋势。”政府可考虑成立专门机构帮助青壮年就业,相关部门也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就业心理辅导、社会培训等,帮助啃老群体以健康心态找准定位,掌握一技之长,尽快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我国的住房政策也亟须调整。要真正解决‘房价啃老’现象,恐怕还是得依靠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此外,应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校专业设置,使年轻人的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问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