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挑选有讲究

马头琴挑选有讲究
马头琴挑选有讲究

马头琴挑选有讲究

马头琴是蒙古族代表性乐器,因纯手工制作,所以价格不低廉,而现在马头琴又赢得很多爱好者的喜爱,选购马头琴成了一个大难题。不是专业人士,一般音乐爱好者对马头琴鉴别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大家拥有一把真正好的马头琴,下面简单说说购买马头琴时的鉴别方法:

1.马头琴的木料。马头琴的木料是色木(枫木,也叫五角枫),不管是多好的马头琴,它的主要木料都是色木。但色木分很多种,常用的马头琴木料有四种:南方普通色木,南方花色木,东北普通色木及东北花色木。

南方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因成长速度快而木质软,但白净。用它做的琴外观比较白(没有着色的部分)但音质不是很理想,高档马头琴不选用南方料。

东北色木(普通色木和花色木),一般生长时间为几百年(直径45CM以上,有的达到80CM),在严寒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坚硬的木质,但恶劣气候使年轮或颜色有了不一致的特点。用它做的马头琴音色悠远浑厚,尤其东北花色木做的马头琴外观漂亮,音色纯正,为马头琴之珍品。

花色木(也叫虎皮纹色木)是做乐器的高档木料,尤其东北花色木是做马头琴的最好木料,用它做的马头琴表面有

立体感,极为高贵。但对音质没有直接影响。

所以木料首选是东北色木,再就是南方色木,现在市场因色木(乐器专用料)的涨价,出现了很多花木或其他木料做的马头琴,这种琴从用料角度说不算正规的马头琴。

2.马头琴的工艺。马头琴不是谁都能做的,它有着蒙古族的独特风格,所以蒙古人做的马头琴才是正宗的马头琴,现在旅游点或一些场所出现有着类似玉雕形状马头的马头琴,虽然外观是马头,但绝对不是真正马头琴的外观。工艺精细度也有很大差异。尤其网上销售的马头琴,没有高清晰大图片效果的马头琴绝对不能买。

3.不能买一般商贩销售的,必须了解做琴师的情况、产量和信誉度。经销商中间必有利(尤其是网上),越便宜越不能买,真正马头琴的材料和工艺使其价格不会太低廉。

4.马头琴的指板通常是红木或乌木做的,乌木的档次较高,用其他木料做的均属非正规。面板要为桐木或白松木(鱼鳞松)。

5.共鸣箱的背板。一些厂家为了盈利把马头琴共鸣箱的背板用胶合板代替或整个共鸣箱用洋胶合板做,鉴别这种琴的办法是从面板孔看共鸣箱的里面结构。胶合板做的共鸣箱背板里面有贴层,很容易识别。

6.看售后服务。马头琴属稀有乐器,大多数地方没有马头琴配件或相关资料,所以要选择能为你提供比较满意的售

后服务的商家买马头琴是最明智的选择。

7.在平时的保养上,不要将马头琴放在过于潮湿和过热(太阳直接暴晒和冬天暖气附近)的地方。因为马头琴为木制品,而木材对潮湿与干燥和热涨冷缩的反应特别强烈。用完马头琴要把落在琴弓杆和面板上的松香粉沫擦拭干净,以保持清洁。用完琴弓要将弓毛放松,以防弓杆长时间受力变形弯曲。用完乐器请将它放回琴盒或琴套,养成良好习惯。

总的来说:如果有条件到场亲自买马头琴,想买真正的马头琴,应该:①不能买旅游点的马头琴。②不能买太便宜的马头琴。③问问售后再考虑买。如果网上购马头琴,那么:

①看到真正清晰大图片而保证是图片上的马头琴后再购买。

②找专业网站或专业厂家的网站再购买。③知道谁做的马头琴才能买,不明经销商的不能买。④既然你通过网上买,那你基本没有拜师学艺的条件,那么你必须考虑教学书、音频、视频教材等,还有一些马头琴演奏方面的音像材料。

内蒙古的发展史

Nwei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马头琴教学计划

《马头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8号 《马头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积 累词语。 2、认识6个生字,1个多音字“中”,能按照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4个字,正确运笔, 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3.在随文识字过程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苏和和白马之间的感 情,了解马头琴的来历。 教学重点: 认识6个生字,1个多音字“中”,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苏和和白马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1、先听琴声,好听吗?这琴声非常悠扬,你想知道这乐曲是由哪种乐器弹奏出来的吗?(学 生答:马头琴)出示图片,这就是“马头琴”。关于马头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31课马头琴(板书课题) 3、课题中有一个字宝宝需要我们会认。学习“琴”字。(课件出示琴)看一看琴的演变, 用两个(王)代表多排的弦枕和弦线;用汉字有意思吧?谁能拼读并组词。 (今)代表共鸣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语文书翻到141页,老师来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同学们听得真认真,看来这真是个精彩的故事,请你用一、二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什么 事呢?(生答) 3、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借助课后的生字表圈 出文中的生字,并想办法和这些生字交朋友。标清自然段的序号。 4、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随文识字,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苏和、小白 马) 苏和捡到一匹什么样的小白马?(刚刚出生)他是怎样做的呢?(细心照料)小白马渐 渐长大了。(课件出示句子)你能把文中的“渐渐“换个词语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吗?谁能用 “渐渐”说个句子。你觉得苏和是个怎样的孩子?在这个照料的过程中,苏和付出了很多劳 动和心血,小白马得到了许多许多,它们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习二、三自然段: 1、小白马长大了,这天,草原上举行赛马会。苏和骑着小白马也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 2、轻声读课文的2、3自然段。 3、学习生字“配、骏、鞭” 认识哪个字宝宝就请大声读出他的名字,并帮他找个朋友。(随机学习生字)学习“配” 拼读并组词,读一读课文中带有这个生字的句子。理解句子。这句话是谁说的?(板书:王 爷) 学习“骏”拼读并组词,理解“骏马”的意思。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小白马跑得快?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

蒙古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的作用(林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但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明确的开发理念,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开发内容和模式选择上思路单一,通过对草原旅游文献探讨与个案研究发现产品开发低级,景点雷同性强,文化内涵不足是目前草原旅游开发中主要存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最主要的草原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提出草原旅游开发文化内涵提升的纵向结构层次和地域文化凸显的空间差异化开发策略,以更全面挖掘和提升内蒙古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蒙古文化内涵内蒙古旅游文化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回归自然旅游的出现与升温,草原旅游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学者对草原旅游的环境影响、资源条件分析、开发方向进行分析,尤其是生态旅游的开发关注较多,有的研究还试图引入新理论拓宽草原旅游研究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内蒙古、新疆、河北,也涉及南方草山。随着草原旅游的不断发展,经营者不断增多,景点雷同性增强,旅游者需求转变,提升和挖掘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成为草原旅游发展的迫切需要。虽有学者提及文化内涵的凸现,也有从民俗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学者关注草原文化研究,但缺乏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对开发中需要的文化内涵具体开发内容、开发结构的研究。但以上研究及其旅游文化涵突现的呼吁、文化旅游产品构建研究和其他相关探索对草原旅游文化内涵提升研究提供了相关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自古以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就活跃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后以主角的身分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草原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蒙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但由于认识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却一直没有很好地挖掘利用。这一现象已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到今天,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入手,发掘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并以此塑造内蒙古的人文形象,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品

《万马奔腾》教案

《万马奔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3、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4、对比欣赏二胡曲《赛马》和马头琴曲《万马奔腾》 5、创编舞蹈动作表演《万马奔腾》 教学重难点: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创设环境:用凳子围成两层半圆圈,形似蒙古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在上课之前那,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做,你来猜》。(老师来跳民族舞蹈:(1)藏族舞蹈《》(2)维吾尔族舞蹈《大阪城的姑娘》(3)蒙古族舞蹈《》 二、聆听《万马奔腾》 1、说的不错,大家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的人民为祖国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也是功不可没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

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了解他们的音乐以及特有的民族乐器,咱们先来聆听一首乐曲吧!看你能听出来作品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告诉老师。播放乐曲(第一遍聆听) 2、这就是由蒙古族特有的乐器马头琴演奏的《万马奔腾》。 3、说到马头琴,你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生自由交流,师补充) 马头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等。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云南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聚居地区。 4、关于马头琴的来历还有个小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播放视频) 5、现在知道蒙古族人民为什么喜欢马头琴了吧,让我们再回到《万马奔腾》这首曲子上来,介绍作者(出示照片) 这首马头琴曲由我国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所创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齐·宝力高——马头琴演奏家。蒙古族人,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现任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 6、乐曲创作背景 针对这首乐曲,作者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作者看到一匹烈马背负着它的主人飞驰向前。这匹马以最快的速度,竭尽全力冲向终点。当他们冲过终点的时候,这匹马突然倒地而死。马的主人抱着它的头痛哭不止。这件事深深地触动着作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马头琴制作大揭密 文/敖特尔爸爸 相信大家对蒙古族不会陌生,蒙古族都能歌善舞(我除外,呵呵),蒙古族 的音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长调和呼麦,另外就是马头琴。99年我曾花用了3个 月的时间制作了50把马头琴,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完成,非常的累,关于马头琴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家都比较感兴趣,下面我把制作过程简单地向 大家介绍一下,以此了解一二: 马头琴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蒙古语叫它"潮尔"。马头琴从它产生那天起,就成为蒙古民族喜爱的乐器而广 为流传,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已成为蒙古民族文化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琴头上有雕刻精致的马头,弦槽后开,两侧各置一弦轴,两条马尾弦分别用40、60根长马尾合成。琴弓用藤或木制杆,两端系以一束马尾。用马尾弓摩擦马尾弦,发出的声音优美、浑厚、悠扬、动听,这在古 今中外拉弦乐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 马头琴由琴杆、琴弓、音箱三部分构成,音箱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琴首多 为龙头上面雕马头,后来多为马头的形象。最初的马头琴,音箱和琴杆用木材 制成,音箱正背面蒙羊皮或马皮。琴弦用两束马尾、琴弓用树枝和马尾制成。 由于马头琴音域宽广、音色浑厚而深沉,泛音丰富,为演奏者提供了可以尽情 发挥演奏技巧的条件,因此,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欢快曲调往往能使人振奋、 激动,如泣如诉的曲调令人感伤。演奏采取坐姿,琴箱夹于两腿间,琴杆偏向 左侧。马头琴细弦在里、粗弦在外,音域一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而深沉。 琴弓在弦外拉奏,弓法多变,指法丰富,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 几十年来,马头琴经过无数演奏家和艺人的不断研究、改进,并吸取其它 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之长处,逐步发展成现代的马头琴。琴杆、音箱的侧、背板,采用传音共鸣性能优良的长白山色木或川滇枫木制作,面板用桐木或鱼鳞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马头琴项目)—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简介: 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 民喜爱的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 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 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 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 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琴。” 乐器概述: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 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它的名称、造型、音色和演奏方法也各不相同。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作“莫林胡兀尔”,而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则叫做“潮尔”。还有“胡兀尔”、“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叫法。队内蒙古外,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也有流行。 文化艺术: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历史追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

2、嘎达梅林 教学设计

2、嘎达梅林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嘎达梅林》。 2、认识马头琴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教学目标: 1、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熟练演唱歌曲。 2、认识马头琴,初步感受其深沉、浑厚的音色和独特的草原气息。 3、简单了解蒙古族相关的风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认识并欣赏马头琴演奏的“嘎达梅林” 2.能学会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马头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蒙古民歌《我从草原来》风光片。 二、师生音乐问好。 三、故事导入新课、交流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歌曲大家熟悉吗?它是那个民族的歌曲,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大家对蒙古族都有那些了解呢?谁来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师:同学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在刚才的歌曲中还有一样蒙古族乐器,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四、讲马头琴的故事,认识马头琴。 1、认识马头琴。(课件出示马头琴图片)。 师: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乐器,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它是蒙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乐器,马头琴的声音非常好听,马头琴的琴声甘美、浑厚、悠扬、动听,表现了蒙古牧人的深沉情怀。马头琴的由来还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2、讲述马头琴的故事。(课件出示音话结合)。 五、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也许是浸染了马的灵性,其音色空灵中有奇绝之境,感人肺腑。马头琴,尤可模仿马的嘶鸣,萧萧然,几可乱真。马语中常有悲声,而马头琴也如马语,深情悲悯之情,令倾诉者翻卷衷肠。有人曾经说过: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曲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这话十分贴切,当一首悠扬的马头琴曲在人们耳边奏响时,你随着那旋律闭目冥思吧……下面我们来欣赏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1、播放马头琴独奏曲《嘎达梅林》。 师:欣赏了刚才的乐曲,他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在音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乐曲中透露着一些悲壮。 2、我仿佛看到了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关于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 我国是最早发并记录岩画的国家,在众多的岩群中,阴山岩画以数量众多、造型动、想象丰富的特性向们展示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位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阴山脉中,东起乌拉特中旗的其尔山,西至磴口县的布敦德沟,横跨广阔的山和草原。 阴山岩画的创作可以溯到一万多年前,而关于它的记早在公元五世纪,北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写的《水经》中就有了对它的记载:“河水又,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里,山石之上,自然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也”。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认知美的现,同时让我们对远古人们当时游牧生活状况有一定的解。岩画中不同物种的出现,还可让我们对当时的自地理环境进行推断因此,它也成为研究当地气候变迁一个重要标志。山岩画的历史文化意义丰富,他的容丰富多彩,反映时当地人们的远古生,阴山岩画是出于巫术的种目的和对生存的渴望记录了当时原始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宗教信仰、种族的衍生息等丰富的内容。一从内容上分析阴山岩画的历史文化义阴山岩画动物题材居多,要有:狐、狼、虎、豹子、马绵羊、野兔等各种生物,有比较复杂的的猎人狩猎场的呈现。在较晚的时候,还出现一些更为复杂的放牧画面,反着人类的进化以及生逐渐富足,对于吃不完的或者较容易驯化的动物开始了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场、生活环境,体现人们对生存繁衍的重要性认知分析这些动物题材所蕴含的文内涵对于解读阴山岩的文化意义非常重要。根据面上动物的相貌及轮廓特,我们可以对动物

的生存条件作相应判断,不同时不同动物族群的出现,也可以断当时阴山地区的气候变化、被情况。比如:具有地特色的物种,有助我们分析当地的生态境。虎、熊、豹子这类动物的呈,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阴山区为林木环境,狼之类的物则是在草原活动等有的画面上还会有梅花鹿等这些惯生活在山地森林或林,又喜欢凉和湿,这些物说明了阴山地区过去森林覆盖面是非常广的。野马、野、鸵鸟等喜欢干冷气候则可以推断当时阴和他周围的地带具有广的草原或者荒漠。通过析阴山动物岩画的样貌、名,可以推断这些岩画的作画年代以及当时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点等。 阴岩画中还有大量的神格面具岩,他深刻体现着岩画的文化内涵神格面具岩画,作为原始宗教内容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显了原始宗教对于大自然动植物、鬼神、生育的崇。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况下制作岩画成为人们于神灵崇拜的形式之。其中的生育神面具画反映了当时人们于生殖器的崇拜以及生命繁重要性的认识。 如阴山生育神面具岩中,有一幅图上方是一个面图形,下方三角形是女性阴,上下两个图形是有关系的,下女阴形是对上图性质的暗示,幅岩画表现的就是生育女。天神神格面具岩画常用猴子的孔或简单的人面表示天神其周围布满一簇簇小穴,表示个个星座,这说明远时代牧民对于天神的崇拜。山岩画中还有大量的鹿神具岩画,他都是在人面面插上鹿角。在中国代鹿有驱灾纳祥的吉祥之物,在古阴山地区的远古居民崇鹿,因此头戴鹿面具表现对鹿神的崇敬之情免费论下载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阴山中发现了辆岩画,随后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发

马头琴文化

一、马头琴 近年来,乌审旗委、政府围绕创建“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镇”,组织实施“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发展战略,制定出台了《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养一批(3000人以上)马头琴音乐初级人才队伍,培训一批(10000人左右)民间马头琴音乐爱好者,培育一批马头琴(生产销售、人才输送、音乐演奏、系列产品研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以马头琴文化元素为主的标志性建筑,打造一批马头琴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带动群众文化、公益文化、文化产业、城市文化景观体系的全面发展,把我旗建成集传承保护、推广普及、人才培训和生产制作“四个基地”于一体的“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具体情况如下: 一、普及工作深入开展。一是完成了全旗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及旗直机关的普查、调研和宣传、动员工作。二是注册成立了“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成立了9个“马头琴文化协会”;组建了62支“马头琴文化独贵龙”,拥有成员1500多人;登记备案马头琴文化户3000户;在教育系统成立了12个马头琴音乐兴趣小组,成员2100多人,搭建起了以“中国马头琴学会乌审旗分会”为龙头,各协会为纽带,“马头琴文化独贵龙”为支点,马头琴文化户为基础的普及网络机构。三是成立了乌审旗马头琴音乐培训学

校,到目前为止已完成了100多个班次7100多人的培训。同时在6个苏木镇和部分嘎查村设立了民间培训校点并启动了培训工作,旗直机关以系统、部门为单位的培训工作正在展开,部分学校将马头琴音乐列为音乐课必修课程。四是在普及培训的同时,组织专家编写乌审旗马头琴音乐演奏教材,并建起了马头琴“四库一系统”,即全国“马头琴人物资料信息库”、“演奏曲目集群库”、“文献资料搜集库”、“制作企业信息库”和“检索系统”的基本框架,致力打造全国马头琴信息最为完整的数据体系。五是组建了成员40多人的马头琴乐团,并多次代表我旗参加区内外大型演出活动,2010年赴香港参加第十三届香港世界“金紫荆花奖”文艺大赛荣获7项大奖。2011年,组织300人马头琴队伍代表乌审旗参加鄂尔多斯市撤盟建市10周年《凯歌十年》大型演出,组织400人马头琴代表队参加成陵旅游周活动和“溜圆白骏马”宴等全市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新年马头琴音乐晚会,元宵节500人马头琴音乐齐奏、庆祝建党90周年等大型演出活动15场。新创作《乌审叙事曲》、《绿色乌审畅想曲》、《祝酒歌》等大型合奏曲10部,齐奏曲14首,编写中小学马头琴音乐教科书并印发2500册。为基层、学校、企业下乡演出50多场,政府无偿投放马头琴器乐7100多把。 二、品牌打造工作有序推进。一是被中国民协命名“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中国马头琴文化研究中心”、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改革的总体规划,内蒙古作为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对发展文化产业寄予了厚望,提出创建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构想。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如何壮大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大区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认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才能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 一、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总称。按照我国文化产业的界定标准,国家统计局利用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资料,对各省市区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等指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54亿元,从业人员11.1万,资产总额78.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85.7亿元。从增加值来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内蒙古GDP的1.07%,与全国2.15%的平均比重比较,低1.0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高达6.37%;最低的是河北省为0.89%。从总体上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比重维系在1.0-2.0%之间。 根据有关数据和现有的情况汇集,初步分析内蒙古文化产业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文化产业总体上呈逐步加快趋势 初步测算,2005年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2004年增加8.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5%,较之上年略有下降。比重下降的原因在内蒙古GDP的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仍是第二产业,尽管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敌不过第二产业。 随着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新型文化消费观念逐渐兴起,对精神文化需求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不断加大。2001―2005年内蒙古平均每人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为548元、679元、770元、859元和969元;农牧民为214元、230元、256元、292元和309元,呈逐步上升并继续扩大趋势。 (二)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发展壮大 内蒙古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近些年来,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点的文物、文学、艺术、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文化事业,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内蒙古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匈奴、鲜卑、契丹、蒙古等各北方民族的地上地下文物古迹遍布内蒙古,馆藏文物和散布各地的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首屈一指,现已发现各种文化遗存1.5万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概况 内蒙古的历史及由来 内蒙古自治区自古以来就是以北方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家园。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黄帝曾北逐荤粥。战国时,以东胡、匈奴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逐渐兴起。秦汉时,匈奴、乌桓、鲜卑等族活跃在北方历史舞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诸族进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新时期,拓跋鲜卑统一了北方十六国。隋唐时,出现在北方的有突厥、回纥、契丹、室韦、奚等民族。辽夏金时期,兴起于北方草原的契丹、党项和女真民族相继称雄,占据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内蒙古地理及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上部,有一块狭长的横跨东北、华北、西北的区域。这个区域,看似一只矫健的雄鹰,振羽展翅,雄踞在祖国的边疆;又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昂首奋蹄,驰骋在祖国的北方。这个区域,就是辽阔、美丽、富饶的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国的第二大高原.东起茫茫的兴安岭,西至阿拉善戈壁,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接壤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广阔的水面、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无穷的地下宝藏,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

罗斯交界,国境线长达4221公里.土壤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相当于我国江苏省土地面积的11倍多;相当于英国土地面积的4倍,法国土地面积的两倍。 内蒙古人文发展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就在歌声里。内蒙古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自东向西有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阿拉善草原。那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和库布其沙漠,由响沙向游人诉说着种种神秘……那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美丽的河流湖泊、晶莹的北国风光、茂密的森林和神圣的口岸,无一不让游人留连忘返。内蒙古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向往的绿色天堂,沉寂的草原正在沸腾起来!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部边陲,民族众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古代文化。内蒙古素有“歌乡”、“舞海”的美称,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源远流长,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巨幅画卷中璀璨夺目的篇章。历史上曾留下了《蒙古秘史》、《江格尔》、《格斯尔》等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及歌舞、乐器、绘画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及及当代名家,历史上有成吉思汗、俺答汗、三娘子,当代有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旭日干等众多著名人物。首府呼和浩特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各种召庙50多座,最为著名的是大召、席力图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另有昭君墓、万部华严经塔、金刚座舍利宝塔、哈素海、清公主府、绥远城将军衙署等。城郊有不少草原旅游点,那里芳草萋萋,牛羊遍地,鸟语花香,富有浓郁的塞外风情。 ,

马头琴的概述

马头琴论述 班级:/// 学号:/// 专业:/// 姓名:///

摘要: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并且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马头琴历史概述演奏歌曲 正文 (一)乐器概述 马头琴(mǎ tóu qín),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 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 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 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郭 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牧区的人们听说钢花喷,蒙古包里拉起了马头 琴。”[1] 对于它名字的由来,是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清史稿》载:"胡琴,刳桐为质,二弦,龙首,方柄。槽椭而下锐,冒以革,槽外设木如簪头似扣弦, 龙首下为山口,凿空纳弦,绾以两轴,左右各一,以木系马尾八十一茎扎之"。 可知,马头琴原来也有龙首。此早在《元史》卷71《礼乐志》有载:"胡琴制 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为马尾。"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 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 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当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 胡琴当时最长的也是二尺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 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有人头、骷髅、 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 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 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 头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 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 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二)历史追溯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 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是其前身。明清时期用于宫廷乐队。马头琴是 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 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 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托布秀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 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 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大家谈】 浅谈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发展 敖特根巴雅尔 (内蒙古展览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文章从内蒙古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学术界的文化行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谈了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088(2013)01-0178-01 1政府部门对文化发展的总体决策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早在“十一五”前就及时作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决策,把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开创性地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加大文化财政投人,加速文化基础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民族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使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民族文化事业充满无限生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态势,实现了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为总体目标的历史性跨越。 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提出并实施文化建设的“九大工程”,具体阐明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发展战略和保障措施。进入“十一五”之后,根据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总体目标,按照理论先导、规划预案、项目跟进的基本思路,再次提出以实施“九个一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全区上下一起抓、一起落实、一起考核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努力加大文化财政投人,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相关政策的支持、有效措施的采取和大量资金的投入,使全区各地重点文化工程、大型文化设施以及各项民族文化事业,以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和速度迅速崛起。目前,“九大工程”和“九个一批”任务正在逐一变成现实,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文化软实力。 2学术界的文化行动 2011年,启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学术和文化建设工程,形成思想武装的架构和理论先导的声势,论证了草原文化是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大力开发草原文化资源,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草原文化产业优势,充分发挥草原文化产业化的后发优势,使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有核心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学术界对草原文化地位、特征与精神的基本认定,以及对草原文化及其产业化所进行的一系列高端策划、系统规划与文化创意,不仅为全区各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而且使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的形象和影响在国内外得以迅速传播与彰显,草原文化作为内蒙古最具内涵的文化名片已享誉国内外。 3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2012年,自治区投资1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一大批具有文化展示、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和文化经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地标建成并投人使用,成为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的里程碑。特别是作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全区博物馆从原有的十几座发展到现在的50座。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居委会)的五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与此同时,自治区全面整合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积极鼓励出名作、塑名剧、创名牌、推名人,使一大批独具风范的草原文化品牌诞生,并走出草原、享誉全国、蜚声世界。 以保护为先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下大力气夯实文化资源的转化基础,永续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价值,彻底杜绝因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片面性利用、建设性破坏、垄断性牟利所导致的糟蹋、浪费、闲置甚至毁灭文化资源的不良现象。站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加强现有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加强蒙古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加强革命文物、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和草原文化产业化开发中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古迹的保护。通过维护和管理,实现各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充实、改造和提升,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完 871内蒙古水利2013年第1期(总第143期)

【民间传说(十五)】马头琴的来历莫干剑

马头琴的来历 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放牛娃,名字叫苏和。 一天,太阳下山了,天慢慢地黑下来了,苏和才赶着羊回家。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前面路边有个毛茸茸的东西,走近一看,啊,原来是一匹刚生下来的小白马,多可怜啊,苏和就把它抱回家去养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白马一天天长大了,浑身雪白,又美丽又健壮,人人见了人人爱。苏和更是爱得不得了,每天骑着小白马去放羊,他们真象一对好朋友,一时一刻也分不开。 一年,草原上的王爷举行赛马会,四面八方的人都去参加。苏和对他心爱得小白马说:“小白马,小白马,人家都去参加赛马会,咱们也去,好吗?”小白马不会说话,一边点着头,一边咴咴地叫,好象在说:“咱们也去,咱们也去!”苏和别说有多高兴了,他带上干粮,骑着小白马也去参加了。 赛马会开始了,好多身强力壮的小伙子,骑着棕色的、黑色的、黄色的马在草原上奔跑,可谁也没有苏和的小白马跑得快。小白马象一道闪电,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 王爷一看,得第一名的是个穷小子,心里很不高兴,他让人把苏和叫来,对他说:“你是个穷小子,不配骑这样好的马。喏,我给你三个金元宝,把这匹小白马卖给我。你回去吧!”苏和怎么舍得他心爱的小白马啊,他对王爷说:“我是来赛马的,不是来卖马的!”说着牵了小白马就走。 王爷一听发了火:“你这个放羊的穷小子,敢顶撞我王爷!来人啊!拉下去狠狠地打!”苏和挨了一顿打,被王爷赶了回去。 王爷抢了苏和的小白马,就想在别人面前显一显。第二天,王爷摆了酒席,请了许多许多客人,王爷对大家说:“我刚得了匹小白马,奔跑起来,就象一道闪电,谁也比不过它。你们好好瞧着。” 他说完话,就骑上了小白马,可是小白马一动也不动,王爷生气了,就拿鞭子打它,这一打可不得了,小白马猛得一跳,把王爷摔了个四脚朝天,小白马撒开腿就跑,去找它的小主人苏和了。 “捉住它,捉住它!”王爷从地上爬起来,没命地喊着。可是谁也追不上它,王爷接着喊:“别让它跑了。用箭射死它!” 几十支箭,嗖嗖嗖嗖,向小白马射去。小白马让箭射中了,血不断地流出来。可是小白马很勇敢,它忍着痛,一个劲地向前跑,一直跑到小主人苏和家。 苏和给打得浑身上下都是伤,躺着一动也不动,心里正想着他的小白马,忽然听见一阵咴咴咴的叫声,啊,是小白马,是小白马,是小白马回来了。他忍住痛,一个翻身爬起来,打开门一看,真的是小白马回来了,可是小白马呀,雪白的毛都让血染红了,它亲了亲小主人苏和的脸,倒在地上就死了。 小白马死了,苏和几夜都睡不着觉,心里不停地说着:“小白马回来吧!小白马回来吧!”一天晚上,苏和刚一睡着,看见小白马回来了。苏和搂着小白马的脖子,亲了又亲,说:“小白马,我真想你啊!”小白马轻轻地说:“我的小主人,我也真想你啊!你拿我身上的东西做一把琴吧!这样,我们就永远在一起了。” 相关整本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0511197115.html,/ebook/76e9de6e312b3169a451a474.html 苏和睁开眼睛一看,小白马不见了,原来刚才是在做梦呢。他含着眼泪拿小白马的骨头做了一把琴,拿它的筋做弦,拿它的尾巴骨做弓,琴杆顶上雕刻了个马头。这就是马头琴的来历。从此,苏和天天拉琴,拉了许多好听的曲子,远远听起来,就象小白马在唱歌。 其它的牧民听到这优美的曲子,都学着苏和的琴的样子,用木头做了许多马头琴,他们

打造马头琴文化 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打造马头琴文化弘扬民族艺术瑰宝 法库县四家子乡蒙古族中心小学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马头琴的发展面临困境,甚至濒临失传,保护和传承马头琴文化迫在眉睫!让当代孩子了解马头琴、热爱马头琴、自己动手练习马头琴,保护、传承马头琴,能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我校决定以民族艺术为抓手,以马头琴文化为依托,以点带面把马头琴引进校园,整合固定音乐课程,在校本化实施中开展马头琴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民族艺术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立足民族文化,重视民族传承 (一)马头琴简介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音色介于小提琴和中提琴之间。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马头琴从唐、宋时期的胡琴发展而成,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马头琴多用于独奏、与四胡等乐器的合奏及民歌、说书的伴奏。为民歌伴奏时,多用三度、四度颤音模仿歌唱,常模拟马的嘶鸣。

在2003年与2005年,蒙古族传统乐器马头琴及马头琴艺术先后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重点保护和继承、发展的文化艺术类型。 (二)马头琴历史渊源 蒙古族马头琴历史悠久,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马头琴就已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马头琴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不同流派,这些流派又与蒙古族内部和外部的聚散离合以及历史变迁密切相关。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显然,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火必思逐渐衰退,马头琴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蒙古乐器的主角。 (三)马头琴对青少年的影响与教育功能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离不开青少年的认同、认可、接受和传承。

内蒙古历史与文化教案上册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地方课程内蒙古历史与文化 教 案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天苍苍野茫茫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草原以及草原的种类。 (二)教学难点及重点。 重点:学生了解内蒙古的个大草原的特点,面积。 难点:各大草原的历史文化。 教学方法:多媒体 课型:授课。 教具:ppt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首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在中华大地上一直传承了上千年各种所描绘。歌中所描绘的雄阔雄浑壮阔的景象,苍茫绮丽的风光,正是地处祖国北疆后毫无边际的内蒙古大草原,呈现出的多彩画面,茫茫草原和壮丽的山川,大漠是古代北方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一方热土,也是内蒙古历史与文化形成壮大,进而走向辉煌的渊源,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一节《茫茫草原》。 二、过程 首先让我们了解神奇的内蒙古大草原,内蒙古大草原特点是神奇而壮丽碧色连天,一望无际,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中一共有呼伦贝尔草原,还有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八百四十万公顷是内蒙古重要的处牧业基地。 锡林郭勒草原面积与一期一千九百万公顷是内蒙古面积最大的一典型草原为主的草原。那么这里也是博客和蒙古长长大调整掉繁荣胜景的故乡,那么对于草原他。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那么指的就是草原。在草原文化中。草原中是有厚重的文化几千年来草原先民及其子孙子孙草原游牧民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那么都包括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双剑文化等你农耕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狼图腾英图腾等便成为历史上曹艳丽化精神内涵的闪光点 (四)小结: 内蒙古大草原包括了呼伦贝尔草原,有锡林郭勒草原。那么对于草原,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以及有介绍了厚重的草原文化。其中包括了科尔沁草原文化。 (五)板书 第一节茫茫草原。 一、内蒙古大草原:包括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 二、草原是北方游民北方游牧民族的绿色家园。 三、厚重的草原文化。 (六)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学习了内蒙古大草原。充分体现了我们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以及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