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俘虏》看萧乾精神家园的建构
萧乾简介_萧乾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萧乾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 课⽂研讨 ⼀、整体感知 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这⽤来评价萧乾的《吆喝》⼀⽂再恰当不过了。
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这在⽆⼼⼈听来,或许顿⽣厌烦,⽽在有⽣活情趣的⼈听来,却是优美动⼈的⾳乐。
尤其是随着岁⽉的流逝,这⼀切都深深烙进⼼灵深处成为⼀种美好回忆的时候。
吆喝也是⼀种⽂化。
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化的赏析。
街头叫卖声,其实也包含着创造的成分,清纯悠扬的叫卖声似乎还包含着创作者的个性:有朴素的有华丽的。
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简的有繁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 ⽂章以平易⽽⼜不乏⽣动幽默的语⾔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的⼀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体味⽣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在结构安排上,本⽂也颇有独到之处。
在⽼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门,但作者介绍起来却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思路呢? ⽂章第4段实际上是个总领段落:“我⼩时候,⼀年四季不论刮风下⾬,胡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句从两个⽅⾯为全⽂⽴下了“主脑”。
⼀是“从早到晚”,⼀是“⼀年四季”。
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分精彩”。
按“⼀年四季”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的吆喝声。
最后,作者⼜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深⼊的理解。
经过作者如此⼀梳理,纷纭杂乱的各种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章的思路就显得⼗分清晰了。
⼆、问题研究 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很少介绍怎样“吆喝”? 在这⼀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
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必要⼀⼀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然能够体味到此起彼伏“没个停”的叫卖声。
解放初期海外归来作家的主体精神评析——以萧干为个案
恶 ,但 后一 个选 择还是 有相 当吸 引力 的 1 实际 ”[ 】 但
的情 况却 是 ,众 多在 国外学 习 、工 作 的作 家们 并没
有选 择在 国外定 居 .而是纷 纷在 14 年 前后 回到 了 99 2 世 纪五 六十年 代 .是新 中国一个 充满激 情 的 0 真诚 时代 .一 个追求 一致 的单纯 时代 .一个 昂扬 向 上 的理 想主义 时代 .作为 时代精 神敏锐 的感受 者 与
们的作 品 中真 实地记 录 了那 个独 特 的时 代和这 代人
的心灵—— 对 现实世 界 的 由衷歌 唱 、对 理想社 会 的
真诚期 待 、对 自我思 想 的 自觉拷 问与洗 涤 。特别是 那些放 弃优厚 的生 活条件从 海外 归来 的作家 .面对 经过半 个世纪 艰难探 索 和血雨腥 风洗礼 而诞 生的气 象一 新 的国家 .他们 没有 理 由不激动 .没有 理 由不 自豪 .没有理 由不放 声歌 唱 这 种激动 和 自豪 并不 是 因为个人利 益得 到满 足后 的感 激 .而是 出于知识 分子 启蒙 和救 亡理 想得 到实现后 发 自内心 的 由衷 赞 歌 .是他们 在 自觉 担 当社 会责 任 的理 想主 义和集 体
的 国民党共 同行动 .要 么 到 国外 去寻找 安逸之 地定 居下 来 尽 管 当 时许 多 人 对 国 民 党 的腐 败 感 大公 报》驻 欧特 派记者 赴欧
洲 。 1 4 年 夏 天 回 国 。在 欧 洲 度 过 了整 整 7 的 96 年
收 稿 日期 :2 0 — 3 2 09 0—0
作者简介 :王建斌( 7 一 , ,甘肃镇原人 , 1 4) 男 9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 院讲师 ,硕士。
7 8
时间 1 4 年英 国剑 桥大 学要 成立 中文 系 ,来 信邀 97
《俘虏国度》影评解说文案_有点烧脑
《俘虏国度》解说文案_有点烧脑.美国科幻/惊悚电影《俘虏国度》,于2019年上映,由鲁伯特·瓦耶特导演,EricaBeeney 鲁伯特·瓦耶特编剧,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在地球已被外星人占领了10年之后的芝加哥市区,一股反抗势力异军突起,与服从派的政府势力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场战斗由此而生。
这位特情局的BOSS跟这个老师妓女谋划了一场复仇计划,而且天衣无缝,使用了好几个旗子来完成这个计划。
本计划原来是复制了当年的特洛伊木马计划。
这场刺杀人类政府高官的计划其实是达到最后那个目的,首先把市长KO了,然后通过安排,把剩余高官腐败的一面揭露出来,然后这位特情局的BOSS当上了老大,也就是木马,因为只有这个位置的人才有权利接近外星人,所以,他们的计划成功了,木马带着一种类似于高科技的伪装炸弹进入外星人巢穴,计划给他们一次大的重创。
为什么说是特洛伊木马呢?片子开头不久就说明了一次,墙上的画,正是此马进城的画,后面也特写过一次,说墙上为什么只有一幅画?而且妓女老师开始也说过这样的话:小心敌人的礼物,后面这位BOSS也跟男孩说了相同的话。
特洛伊木马本来也暗指敌人用的殷勤奸计,然而,这幅画在片中出现还有另外一处意思,尤其是这位BOSS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那就是这些外星人的到来,虽然表面上让大家和平共处,但其实就像男孩哥哥说的那样,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地球资源,完事之后拍屁股走人,留下地球这个烂摊子。
看到那位主持人的演讲了吗?我们的自然资源的产量提高了近十倍,不难想象,这些资源主要就流向了外星人的仓库,然后运走了,他们运用一种善意的谎言来达到目的,自然资源产量的提高,毫无疑问会带动经济,所以,主持人才说我们的就业率很高,犯罪率也低了,但是贫富差距也被拉大了,这一点,。
精神分析法视域下萧乾小说中的自由梦和爱情梦
精神分析法视域下萧乾小说中的自由梦和爱情梦
周艺灵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9)005
【摘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作家的作品就像一个经过改装的梦,在<梦的解析>中他阐释了"梦的工作"的四个方式--凝缩、移置、象征和润饰.而萧乾的小说中的自由之梦正是以"凝缩"的方式聚集了一群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平等和爱;<梦之谷>则以"润饰"方式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装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场面,展示了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之梦.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周艺灵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大爱情怀如兰绽放——记常熟市梦兰村党委书记、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J], 高坡;李仲勋
2.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 [J], 李军
3.萧乾与田园梦——用精神分析法看萧乾小说中的田园梦 [J], 周艺灵
4.百年风雨梦几何--《风雨“中国梦”: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述评 [J],
贾庆军
5.精神分析法视域下萧乾小说中的自由梦和爱情梦 [J], 周艺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乾散文读后感
萧乾散文读后感萧乾中国现代记者、文学家、翻译家。
萧乾散文很有热点。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萧乾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萧乾散文读后感1一定是萧蔷的名字误导了我,让我鬼使神差地在《萧乾散文》的订购栏中打上了勾。
就这样,我的床头柜多了一本书——《萧乾散文》。
刚开始不知萧乾为何人,在网上查了之后才知道,他是蒙古族的,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最重要的是,他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还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二战记者。
可惜这颗伟大的心脏早已停止了跳动,享年90岁。
我刚拿到书的时候,看着单调的封面,简单的曲线勾勒成萧乾的面部轮廓,我不禁大失所望,心想:原来是个老头儿啊!可是他的照片所呈现给我的又是一位和蔼的老人。
当我翻开他的第一页时,我知道我被吸进去了。
萧乾的文字里浸透着他整个儿的灵魂,深深地触动着握书人的心灵。
他的笔下仿佛有一个鲜活的小人儿,它直言不讳,它胆大豪放,它真诚真挚,它热爱自然,它理智勇敢,它爱憎分明、敢爱敢恨。
当然,它也老当益壮。
散文的第一篇就是简单的两个字——《古城》。
这是作者在“九一八”的次年,郁闷之中为当时的北平画的一幅素描。
结合着天、地、鸟、人传神地向读者展示出当时人们的内心痛苦,中国东北人民悲哀的开始。
“古城自己仍如一位臃肿的老人,低头微微喘息着,噙着泪守着膝下这群无辜的孩子——”形象生动的拟人手法将当时人们对战争的无奈、对和平的渴望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短短的一篇却能够将“九一八”所产生的情愫精悍地通过文字传递了。
在萧乾爷爷面前,我感到我就像那干瘪了葱,不仅是焦黄的,而且是空心的!历史对于我还是很遥远的,他的渊博让我对我曾经因历史考试成绩优异而骄傲深感愧疚。
在散文的最后一篇文章《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次欧战的观感》中,他真实而又有序地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看法,或许是因为他老人家年少一腔热血曾经经历过的原因,他的头脑就好像是一台专攻历史与政治的机器,看得我心惊动魄,自叹不如啊!这是篇报告,又是一篇论文,又有详细的欧战概况,也又自己的观点。
老北京的小胡同作品读后感
If you don't believe in hard work and time, then time will be the first to let you dow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老北京的小胡同作品读后感老北京的小胡同作品读后感1“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
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
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
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
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
”萧乾笔下的北京胡同永远是如此地真实而鲜活。
我曾去过北京的胡同,青色的石板路、古朴的房屋建筑,都记载着历史的变迁,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
老北京的胡同不仅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
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老北京的生活气息就在这胡同的角落里,在这四合院的一砖一瓦里,在居民之间的邻里之情里。
仅有身处其中才有最深体会。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坚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北京始终拥有属于它自我的那一份灵魂的味道,它不一样于上海的灯红酒绿,也不一样于江南的安逸舒适,这皇城根下的古朴,这老城的慢节奏就是专属于北京的真实,我们来到北京,更多的是来寻找这份真实,而非是来观赏镶嵌在古老胡同中的现代化产物的。
在厚重复杂的土地利益面前,在物质文化膨大盛行的今日,我们需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来捍卫这份胡同文化,避免整个城市陷入为功利争抢土地而破坏传统的泥沼,更需要的是一份共识,让我们来共同维护城市的记忆和遗存。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1、《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重点句子解析与段落大意句子解析:1、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哐啷哐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这一夸张描写,表现了小镇上的人们为汤姆和贝琪的归来而高兴的心情,与上文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悲痛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由悲转喜,充满了戏剧色彩。
2、在孩子们回来后的半个小时,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同时还使劲握住撒切尔太太的手,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从中感受到人们此时高兴的心情,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他们有话“想说又说不出”,只剩下喜悦的泪水了。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自然段):人们因为两个孩子的失踪而感到悲伤。
第二部分(2~5自然段):两个孩子脱险归来,人们欢庆并探望孩子,汤姆向人们讲述在洞中的经历。
第三部分(6~16自然段):汤姆身体恢复后探望哈克和贝奇,得知洞口被封后告诉法官印江·乔埃在洞中。
2、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案A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
名记研究 萧乾
1966年,被揪斗,抄家,所藏图书、研究资料及 文稿全部丢失; 1979年平反,确认“右派”为错划; 1979年起,历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央文史馆馆长, 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1979年8月,已尽古稀之年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 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 请踏上了赴美征程,并应邀赴几座大学做巡回讲 学及参加文化团体座谈; 198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除了这种很正面的,萧乾还注意挖掘生活的 小细节,比如战时的英国妇女什么样、活宝 们什么样,富人们养了很多小动物,他有一 篇特写叫《活宝们在受难》,专门把笔伸向 那些人们养的猫啊狗啊在战时所遭受的一些 境遇,让你对战争的残酷得到认识、产生思 考。
1996年,他写的《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一 书出版了,里面有《中国记者在二战中的足 迹》,《一个中国记者对二战的观感》,《 顶天立地戴高乐》,《混世魔王希特勒》还 有写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对二战有了更深刻 的认识.
二战期间中国惟一的战地记者 ──萧乾
进入记者行业的原因:1935年7月从燕京大学毕业 进入《大公报》以后,一直从事新闻采访、写作。
受尊敬原因:萧乾属于天底下为数不多的最 勇敢的男人,这里讲的勇敢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明知有危险而临危不惧;二是内心自由 不受金钱、权力等物欲的驱使。
作为二战西欧战场上惟一的中国
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 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 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 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人民中国》(英文版) 副主编,《译文》杂志编辑部副主任,《人民 日报》文艺版顾问,《文艺报》副总编等职; 1954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筹备工作 ; 1957年,错划为“右派”; 196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1964年,摘掉“右派”帽子;
战俘、部队、记忆_《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800字
战俘、部队、记忆_《将军的部队》读后感1800字这是一部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短篇小说集,一共有八篇,分别是杨金远的《官司》、艾伟的《战俘》、阿成的《赵一曼女士》、尤凤伟的《木兰从军》、李浩的《将军的部队》、凡一平的《理发师》、薛忆沩的《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和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战俘》和《将军的部队》。
《战俘》这部作品发表时的初名是《中篇1或短篇2》。
也就是说,这篇小说可以拆成两个部分,《俘虏》和《忠诚》。
《俘虏》主要讲述了侦察兵我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被俘到后来逃脱的故事,这期间美国军队里看管俘虏的托马斯对战俘很好,还开导我,帮我克服了自杀的念头;《忠诚》则讲述了我回到部队以后的故事,我回到我们的部队,首先是我对组织的忠诚受到了考验,我认为自己对组织是忠诚的却不想诚实地告诉组织我被俘虏了,因为那样便意味着耻辱与可疑的变节,于是我变成了同志们的怀疑对象。
但偏偏是这个时候,被我枪杀的托马斯侥幸逃过一死反成了我们的俘虏,我则成了看管俘虏的人。
我和托马斯身份的调换让我极为不安,战俘们说的又是我不懂的英语,所以我唯恐托马斯告诉其他人我认识他,就对战俘百般虐待,甚至割下了托马斯的舌头。
托马斯是个那么天真善良的人,他对我的关怀早已超越了他们之间的敌对立场,而我却自认心安理得地对着他,扣下了扳机。
托马斯曾经说过,他之所以来管战俘是因为他不想杀人,如果让他杀人的话他会疯的,他的结局也正是应验了他的这句话,即使他已经对逃跑的俘虏起了杀心,却依然在看见我眼中一瞬的柔软之后放松下来。
但下一刻,血液飞溅。
他天真的眼睛中充斥着惊愕与疑问,大概是不明白为什么我在放松以后还是开了枪。
而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开了枪而且开完枪以后并没有感到不安,还对托马斯表示了不屑和鄙视:你这个美帝国主义走狗,资产阶级下流坯,我代表人民处决你。
最后我终于遵循自己的本心,在被美军包围以后放走了托马斯,准备与美军同归于尽。
读完以后,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各种情绪混合在一起的感觉,里面有对我的无法理解、对托马斯的怜惜和对我的情态侧面反映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人民思想的那种介于理。
著名作家萧乾的著名作品介绍
著名作家萧乾的著名作品介绍著名作家萧乾的著名作品介绍萧乾先生是世界闻名的记者,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著名作家萧乾的著名作品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萧乾的著名作品萧乾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也是一名记者和爱国人士。
萧乾的作品有《篱下集》、《梦之谷》等,翻译了《尤利西斯》、《莎士比亚故事集》等传世名著,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文学事业、翻译事业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篱下集》是萧乾早年写作的一本短篇小说,讲的是基于自身早年经历的故事,也是萧乾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在萧乾生命开始后的最初几年,他过的是如今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日子。
生来便只有孤儿寡母,七岁便孤身一人,直到16岁之前,萧乾过的都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也正是这段日子的艰苦磨练,才有了《篱下集》的问世。
以至于沈从文为这本书写了发自内心喜爱之情的题记。
除了萧乾自己本身的作品,他还是一名翻译家。
公认难懂的世界名著《尤利西斯》中文版便出自萧乾和他的妻子文洁若之手。
文洁若在后来的回忆中称,这段翻译岁月是她和萧乾在一起的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每天早上都在各自的'书桌上展开工作,一坐就是十六七个钟头,睡觉也是直接倒头就睡,连衣服都懒得脱。
由于难度太大,夫妇俩一天只能翻一页,毫无间隔地工作了四年,终于将这本名震全球的意识流代表作完整地翻译出来了。
萧乾的作品是一种难得的朴素与高雅、白描又艺术的结合体,沈从文说他和自己一样是个“乡下人”,只有乡下人才能写出这种充满欢喜的文字来,流畅异常,朴素异常,朝气异常。
萧乾的人物简介萧乾出生于1910年,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文学家。
他毕业于中国燕京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也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和翻译家。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萧乾简介。
萧乾是一名蒙古人,早年经历十分艰苦,作为一名遗腹子,尚未出生父亲便已逝去,到了13岁,含辛茹苦养他长大的母亲也去世了。
之后他在亲戚的帮助下,半工半读,读书时用功,工作时努力,到中学毕业时,也算有了学问也有了生活下去的本事。
试析新闻手段对萧乾小说的渗入
【 摘
要l萧乾 的记者经历尤其是记者期间从 事的新闻写作 , 小说特别是后期的小说创作手法有着深 对其
捌的影响, 以说后期小说创作融 了新闻手段。他注重“ 可 小事” 以小见大, 通过小的故事情节来体现 当时社会时 代的大背景 , 大主题 ; 群像 式的人物塑造 方式 , 打破 以往的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的格局 , 以一 系列的人 物特 点来
作 为一名新 闻记 者 , 萧乾熟知 新闻写作通常 是从“ 小
事 ” 人手 , 以小见大 , 取材于小 , 着眼于大。通过小 的新闻 事件来反映大 的社会现实主题 。“ ” 小 是事情小 , 常不起 通 眼, 比较 平凡 , 引不起大家的注意 。“ 是主题重大 , 着 大” 有 较强的普遍性 、 针对性和指导性 。 寓意深刻 , 意义深远 。这
陷的 “ ・ 九 一八 ” 事变 的社会状况 , 体现小说 主人公赵同学 对帝国主义的愤恨 以及那股为家报仇 , 捍卫祖 国的民族气
概。“ 以一枚邮票牵 引出充塞天地的 ‘ 还我山河 ’ 的爱国感
采用 的手段 、 方法在无形中对萧乾小说叙事的渗人 , 使得这
一
情, 一些场面令人联想到都德的《 最后一课》堪称三十年 ,
新闻报道的基本 表现 手法被萧乾延用到小说 创作当中。
他善于把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平常小事 , 放在大背景 中去识
别、 观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析 , 分 写成 小说 , 映当时的社会 情况 , 反 针砭 时
弊。 表现社会 重大 主题的时代意义。
小说< 邮票》 写了 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出于集 我”
展现小说 中的人物形象; 萧乾采用新闻特写 中常用的电影镜头的写法 , 使小说 故事情节充满动态的镜 头感。新闻
萧乾
3、坚持进步的编辑方针 • 萧乾认为所编的刊物应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这是萧乾 在报刊编辑活动中一贯坚持的。《文艺》“原先它穿的仿 佛是士大夫的长袍马褂……我经管后,新一代作家群成为 中坚力量,可以说穿的是学生装。在香港复刊后不久,学 生服也穿不住了。随着大时代形势的演变,刊物换上了戎 装”。 1938年8月13日,萧乾在香港《大公报· 文艺》复 刊词中说:“《文艺》过去从不登萎靡文章,现在仅仅那 样就不够了,我们要把文章变成信念和力量。”《文艺》 刊登了大量反映战争、宣传抗战、鼓舞斗志的文章。
• 1962年,译作《里柯克讽刺小品选》出版。 • 1964年,摘掉“右派”帽子。 • 1966年,被揪斗,抄家,所藏图书、研究资料及文稿全部 丢失。 • 1978年,开始着手翻译易卜生诗剧《培尔· 金特》。 • 1979年平反,确认“右派”为错划。4月编选《萧乾散文 特写选》,并写长篇文学回忆录《未带地图的旅人》作为 代序。5月开始着手编辑《杨刚文集》。杨是中国新闻史 上的一传奇女子。 • 1980年,发表又一篇文学回忆录《一本褪色的相册》。 • 1982年,发表散文《挚友、益友和畏友巴金》,发表其又 一篇长篇文学回忆录《在洋山洋水面前》。 • 1987年5月,《北京城杂忆》出版。 • 1989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 1990年8月,与文洁若开始翻译《尤利西斯》,历时四年。 • 1999年2月11日逝世。
• • • • • • • •
西欧战场特写选 1986,新华 负芨剑桥(散文集)1986,三联、香港三联 北京城杂忆(散文集)1987,人民日报出版社 搬家史(散文集)1987,湖南人民 未带地图的旅人(回忆录)1988,文联 断层扫描(小说、散文集)1988,花城 英国版画集 编选,1947,晨光 杨刚文集 编选,1984,人文
《活的中国》:萧乾的贡献与所受的影响
埃德加 ・ 斯诺编译的《 活的中国》 13 于 96年 1 由伦敦 乔 治 . 勒 普 书 店 出 版 , 是 第 一 部 0月 哈 这
在欧 洲 出版 的较 为全 面系统 介 绍我 国现代 进步 短 篇小 说 的著作 , 后 还 被 部 分 转 译成 了其 他 外 国 此 文字 , 至到上 个 世纪 8 代仍 有美 国汉 学家 据 甚 0年
行初译 , 还帮助斯诺直接与“ 左翼” 作家进行沟通 与交往 。在 与斯 诺交 往的过程 中, 萧乾也 受益匪浅 , 斯诺 的翻译观 以及
新 闻观都对萧乾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 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 向。
关键词 :斯诺 ;《 活的中国》 ;萧乾 ;贡献 ;影 响
中图分类号 :I0 . 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4 3 ( 0 2 0 0 1 0 0 3— 70 2 1 )4~ 0 3— 5
多数 情 况 下 , 已 尽 可 能 地 保 存 了 原 作 的 词 我
作给《 活的 中国》 配发的相关评 论而对鲁迅就 中 国现代 文学各 方 面发展 进行 采访 的 问题 表 。斯诺
基 " 』L 至
0
情 ” I。此 时 , 乾正 扮演 着 斯 诺 学生 和助 手 的 ¨6 萧
角色 , 值得追 问的是 : 萧乾在此书编译过程中作 出 了哪些 贡 献 , 在 哪些方 面受 到 了影 响与启迪 ? 又
斯 诺是 在 13 90年 “ 联 ” 立 后 知道 鲁 迅 名 左 成 字 的 。 当读 了有 关 鲁 迅 作 品 后 , 认 为鲁 迅 的作 他 品“ 主要 是他 所 生 活 的那 个 环境 的产 物 。他 笔 下
通 过萧 乾认识 的 , 那么郑 振铎 也可 能有 这层关 系 。
战俘文学的人性荷载
战俘文 学是 军事 文学 析分 之下 的一个 发展 支流 . 是 它 以战争 中的 当事 双方 为描 写对 象 . 体现他 们 的 内心 矛盾 和 人性 、 情感 。 达作者 对 战争 本 质的综 合认 知 。 表 传达 人性 处 于战争 这个异 化情境 中 真实 面 目的文学 古 往今来 , 凡有 激 烈 的战争 . 定产 生 战俘 的处 理 大 必 问题 。 始部族 间干 戈相见 . 原 被俘 者多半 随后 被杀死 祭旗 然而 随着 生产力 水 平 的提 高 。 力 资源 的 匮乏 。 人 这些 战 俘 被改造 成奴隶 当这两 个对 立 的军事 团体或 种族 以一方 征 服另一 方的军 事结果 结束 战争进 程 时 . 却有 可能开 启 了文
后世题 咏的永 恒素 材 , 至 被 马克思 、 宁赋 予 了崇 高 的 甚 列
历史评 价。
如果 说斯 巴达克 式 的英雄 主义是 人性 的表 象 的话 . 那
么背后 支撑起它 的便 是 一脉相 承 、深 沉厚重 的民族情 结 ,
这是人 之所 以构 成 “ 会 的人” 社 的基本 要 素之一 这一 点 从
被 押 到 日本 的 仓 津 岛 成 了劳 工 .去 修 建 秘 密 的 军 事 工 程— —0 5 o 3工程 。不 同的 政治立场 、 阶级立 场构 成 了国共 两 党 战俘 的迥 然相 异 的形 象 、 思想 与情感 正如马 克思 、 恩 格 斯 在《 共产 党 宣 言》 里所 指 出 的 。 们 “ 他 始终 处 于相 互 对 立 的 地位 、 行 不 断 的 、 进 有时 隐蔽 、 有时 公 开 的斗 争 ” 【 , 就 习 是 这样一 群代 表 了当 时中 国阶级社会 状态 的劳工 . 恶劣 在 的劳 工营 中 , 共 同 的战俘 身分 下 , 然 能 够表 现 出 本来 在 依 的阶级 属性 。 民党官 兵待遇 的悬殊 , 国 士兵 的蛮横 . 已经 在 非 常狭小 的空间里 仍然抢 夺着 床铺 . 产党 官 兵却 平易 而共 近人 , 近 民众 。 心 劳工群体 的生存 与 自由。 贴 关 如果仅 仅是 差 异性 的存 生并 不能揭 示 出人 性 的复杂 性 不 同阶级属 在 性 的 双方 共 同面 对生 存 的险境 、 民族 的耻 辱 、 国家 的 危亡 时 , 种对 立 就逐 渐为 渴 求生 存 、 民族 大 义 而牺 牲 个体 这 为 生 命 的果 决 所替代 。也 正如 马克思 、 格斯 所 揭示 的 ,人 恩 “ 们 的 观念 、 点和 概念 , 观 一句 话 , 们 的意 识 , 人 随着 人 们 的 生 活 条件 、 人们 的社会 关 系 、 人们 的社会 存 在 的改 变 而 改
试论萧乾的创作与编辑
味” 而被誉 为“ 京派 ” 的代表作 家之 一 , 2 0世纪 4 J D 年代 萧乾作 为< 大公报》 驻英 特派员兼 战地随军记者亲赴欧洲战场 , 成为 当 时西欧 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 独特 的人 生体 验和战地经历使 得 萧乾 的创作机具个 人 的风格 和气质 。在文学 创作上 萧乾继 承 了文学研究会主张“ 为人生” 的创作态度 , 强调作者的心理感 受, 使文学创作具有生气和灵魂 ; 在编辑工作 中萧乾提 出要 “ 重 视编者 、 作者 以及读者 之间 的互 动 , 坚 持进步的编辑方 针和 以 创新之举措增强刊物的功效” 的方法 。然 而纵观萧乾的创作历 程 便会发现他的创作思想和编辑 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 , 他 的 变 化是多元 的, 你无 法准确地说 出他 的变化所在 , 但却 可 以在 变 化中发现他的特点所在。
的 线 索 和脉 络 。
[ 关键词 ] 萧乾 ; 创作 ; 编辑
[ 中图分类号]1 2 0 6
[ 文献标识码]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1 2 — 0 7 8 2 0世纪 3 O年代的 中国文坛 上 , 萧乾的作品以其独特的“ 京
不矛盾 。
方面 , 萧乾 的这类作品深刻的反映社会 现实 。萧 乾 由于 其 自身多重身份的原 因, 在散文创作和新 闻特写 中时 常相互渗
一
透形 成独特 的创 作风格 , 其作 品大都深刻 的反 映了社会现 实。 在他的特写作品中 , 无论是如实报 道鲁西和苏北 的水灾情 形还 是真实 的反 映岭东 的抗 战 的情景 , 都 真实 地展 现出社 会 的面 貌 。萧乾的散文大都属 于抒情散文 , 然而 即便是抒发 内心 情感
萧乾小说创作的生存之思——以《篱下集》、《栗子》为考察中心
分类号学校代码密级学号-******-******萧乾小说创作的生存之思——以《篱下集》、《栗子》为考察中心SurvivalThinkingofXiaoQian’sFiction——T0《Lixiaji>>《比i》astheCenter研究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肖贝李树槐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二零一一年五月摘要本文主要是以萧乾的小说集《篱下集》和《栗子》为考察中心,通过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从生存现象学角度,结合萧乾自身的生存经历、思想接受、社会环境等,来分析研究他是如何的审视社会、人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精神思考历程。
论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从其生存体验来阐述其“虚无"思想产生的缘由、根基。
萧乾受京派作家指点,受京派追求的忧郁、孤寂的审美基调影响,创作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忧郁、孤寂,加之他童年悲苦的生活经历,促使其对人本质的怀疑和对生命虚无感的体认。
第二章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其“虚无’’的表现。
萧乾《篱下集》的创作主要取材于下层贫苦的社会民众,并非像大多数作家从阶级论出发、从社会压迫出发,对这些下层人采取一种同情、怜悯的眼光,他立足于这些人物之中,去观照这些人物身上本身存在的人性之恶,人性冷漠与自私,和作品主人公不可更改的悲剧命运,因而才有了同阶级兄弟姐妹之间的压迫,亲人、乡亲、朋友等对于可怜之人的无情漠视。
从此悲凉、惨痛的生存之中,见证“人间的压迫’’与“无爱的生存之境",从此两个角度来体现萧乾内心深处藏匿的“虚无"思想。
第三章重点论述萧乾走向反抗之路的具体原因以及在作品中是如何来体现这种对现实的反抗的。
直接萌生于黑暗社会现实的“虚无"感,随着民族危机、社会抗战呼声高涨的推动,京派文人的提倡,挚T友的再三鼓舞,从此而来的《栗子》集超越生命的虚无,在与悲惨的人生命运的搏击中,表现出人的觉醒,反抗意识的增强。
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现实,文本中列强凭借宗教对中国进行文化、政治侵略,塑造虚伪教徒形象,通过对它们的深入鞭挞,来凸显对黑暗现实的反抗,表现人性的崇高与爱国之情。
萧乾战地报道风格及当代价值分析
第11卷第8期Vol.11 No.849萧乾战地报道风格及当代价值分析徐昌昊(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1943年,《大公报》记者萧乾只身闯入二战欧洲战场,以笔为枪,不畏血雨,向祖国发回弥足珍贵的前线报道,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随军记者的新闻理想和职业素养。
通过解读萧乾经典的战地作品,本文从选材特点、采写风格、思想情感三方面分析其自成一派的报道风格及其时代价值。
关键词:萧乾;战地记者;报道特色;风格成因;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049-02萧乾作为享誉中外的作家、记者、翻译家为大家熟知,事实上还是一名战地记者。
1943年,为采写到一手资料,33岁的萧乾毅然从剑桥大学肄业,在炮火隆隆和英报围绕中,竖起《大公报》驻伦敦办事处的招牌,成为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东方随军记者。
真实且动人,文艺但有力,形象又鼓舞,幽默却沉重……源于脚力、眼力、笔力和脑力,萧乾在采写编评中融多种反差于一体,风格鲜明,在当下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选材特点“为了报道大轰炸下的伦敦,空袭警报一解除,我就踩着还在冒烟的废墟,踏访落过炸弹的地带。
”[1]出于职业本能,他不但紧随异国军队,挺进战火前线,命悬一线,而且扎根后方底层,洞察难民生活悲喜,通讯不断。
(一)脚跟扎底层萧乾的报道思路广阔,取材涉猎丰富,凡与战争关联的生命个体,如《妇女在战争中》中救护与慰劳的妇女、军事化管理的童子军,《到莱茵前线去》中卖绣花边的老人、低首讨钱的聋人,都曾落在他的笔尖案头。
《血红的九月》中,萧乾用简单的直接引语,复述了一个妇人思念前线儿子的故事:“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在海军,两个在陆军。
我爱所有的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比利时人……我都爱。
”[2]三言两语,却饱含深意。
同时,萧乾也常视角独特,另辟蹊径。
《南德的暮秋》中虽死不倒的奶牛,《欧战杂忆》中胃口刁钻的猫咪,也曾占据报道的一隅。
沈从文和萧乾从师生到陌路
沈从文和萧乾:从师生到陌路核心提示:沈从文得知此事后,极为不高兴,当即给萧乾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指责他多管闲事。
有一天在路上,两人偶然相遇,萧乾还想解释,不想沈从文劈头就是一句:你知不知道我正在申请入党?房子的事你少管,我的政治前途你负得了责吗?萧乾哑然,呆立良久,惊愕不已。
沈从文用毛笔在菜单上写下菜名,萧乾唤住转身欲走的伙计:“这个菜单您给我吧,我再给您抄一遍。
”萧乾的第一个文学师傅是沈从文,他们结识于1931年。
当时,萧乾正在辅仁大学同安澜合编《中国简报》,经国文课教师杨振声介绍,去采访沈从文。
已是著名小说家的沈从文对这位文学青年十分热情,头一次见面便请他到东安市场下馆子吃饭。
沈从文从伙计手里要过菜单,用毛笔在上面写起菜名。
萧乾很崇拜这位作家,见他写的一手秀逸的书法,急忙唤住转身欲走的伙计,说:“这个菜单您给我吧,我再给您抄一遍。
”沈从文冲他一摆手,说:“要菜单干吗?以后我会给你写信,写很长的信。
”打这以后,还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给萧乾写过很多信,而且总是以“乾弟”相称,透出亲情般的关爱。
他们的友谊由此开始。
1932年夏,萧乾因实在无法忍受心地善良但脾气暴躁、喜怒无常的雷德曼,而离开辅仁大学南下福州,跑到苍前山英华中学教国语。
雷德曼是位爱尔兰裔美国神父,萧乾读辅仁英文系时,他是英文系主任,培养起萧乾对爱尔兰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的爱好。
萧乾觉得雷德曼好像是爱尔兰的苏曼殊,他不光酒喝得冲,而且完全沉浸在19世纪爱尔兰浪漫主义文学里。
萧乾时常听他吟诵叶芝的诗,或朗读约翰·沁、奥凯西以及葛瑞果蕊夫人的剧本。
1933年夏秋,萧乾由福州回到北平,即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
没过多久,他就收到沈从文一封信。
秉乾弟:见某日报上,载有燕大编级生一个你的名字,猜想你到了北平。
我已从青岛跑来北平,目前住西城西斜街五十五号甲杨先生家里,想出城来找你,可一时不能出城。
你看有事进了城,爱依然骑你那自行车到处跑,高兴跑到我住处来玩玩。
从现代小说美学角度分析萧乾的小说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现代小说美学角度分析萧乾的小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40501从现代小说美学角度分析萧乾的小说宋海婷摘要:萧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创作个性鲜明,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家。
他是带着真诚开始自己的小说创作的,他始终认为:一个对人生,对现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很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
从独特性和作家创作演化的角度评说萧乾,从现代小说美学角度来阐释萧乾的小说,有助于揭示萧乾小说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更深层价值与意义。
本文从五部分进行论述:一、引言。
对于萧乾研究来说,不拘泥于萧乾在现代文学流派史上如何“定位”,单就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而论,也应当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对萧乾小说艺术独特性的褒扬,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学评论中已见端倪。
对萧乾小说作出全面而深入研究的,是在新时期萧乾“复出”以后。
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首先是萧乾作为小说家的一面,小说研究便也成了重头戏。
从独特性和作家创作演化的角度评说萧乾,也许是比较妥当的。
二、视角的艺术。
他最初发表的作品多是写自己章年时代生活的悲苦及下层劳苦人民的生活的艰辛,收入《篱下集》与《栗子》中的小说有不少的篇目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艺术视角即儿童的眼光来展示人生世相,世态炎凉的。
作家以其惊人的敏感与丰富的儿时感想将目光投向了儿童,想借他们本真的眼睛来表露自己一种最为真实质朴的感情。
我们也就从中读出一种难能可贵的自然与率真。
儿章视角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本身就具有审美文化内涵,而在其出现,发展直到成熟的各个阶段又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风貌。
如果将五四时期看作是童心崇拜期,三十年代是儿童视角的发展期,四十年代是成熟期,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萧乾作为一位以儿童视角为其小说中主要叙事手段的作家,又恰好处于这一表达方式的发展时期,他是否具有某种过渡意义?萧乾以儿童视角为其叙事策略的小说,无疑具有一种过渡特征,即一方面五四新文学当中儿童文学的出现与发展为三十年代出现以自己幼少年时代体验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提供了理论准备和现实依据,另一方面这类作品又为四十年代出现的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客观地抓住现代儿章心理的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 在盂兰节的灯河里脉脉流淌。 (- 》 f i虏 是作家 一辈子 的心 事 , 是故 事本 身 , 是故 事 不 而 中呈现 出来 的几个形象 : 昏、 黄 童年 、 和铁柱儿。 猫 首先 ,俘虏》 一篇 黄 昏胡同里幽丽的诗章 : 《 是 七月的黄 昏。秋在 孩 子 的心坎 上 点 了一盏盏 小 萤
宏阔、 结构 复杂育 人 , 小小说 以篇 幅短小 、 内容精 炼夺人 ; 小 说 有“ ” “ , 精 有 简” 精致 的小说 以情节 曲折 、 一唱三叠感 人 , 简 约的小说 以人物单 纯、 结构单一怡人 ; 小说有 “ ” “ ”远 远 有 近 ,
天的歌 , 把静 黑的天 空交托 给避 了一 天暑 的蝙 蝠, 游
整个 小说基本 都是在 这种伴 着蝉 唱和莹火 虫舞蹈 的暮 色 中展开的 : 人们 纳 凉 , 孩 子们 游戏 , 大 小 铁柱 儿 与荔 子 争
吵, 铁柱儿 抓走荔 子的咪咪 , 黄 昏又如情人 一般守 约地来 当“
+ 作者 简介 ] [ 孙艳艳 , 内蒙古 民族大学传媒学 院副教授 , 中央民族 大学少数民族 语言文学 系 2 1 0 0年在读博士 。
这部小说 的偏爱 。在 此期间 ,9 7 14 年和 15 9 5年 , 他还分别用 小说 中男女 主人 公 的名 字 为 自己的一 儿一 女命 名 , 且在 并
《 篱下集》 《 、断层扫描》 《 作 四式》 、创பைடு நூலகம்等小说 集 中还 多次 收录 。 可 以说 ,俘虏》 《 就是 由萧 乾刨 生并倾 注 了一生情 感 的孩子 , 是萧乾做 了一辈 子的“ 仲夏夜之梦 ” 。 从读者 的角度来 看 , 小说 有 “ ” “ ” 大小说 以视野 大 有 小 ,
灯。插上 了蝙蝠的翅膀 , 配上金钟 儿 的音乐 。蝉 唱完 了
一
用作 家的话 说 , 是他 的短 篇小说 中“ 这 惟一 不含 任何社 会意义 的” …虽然“ 意识 形态的尺子来衡量 ” 它肯定是败 , 用 , 笔 ,然而这又是 充满 了我 对童年 依恋 之情 的败笔 。 【 创作 “ ”2 J 这篇小说 时作 者只有 2 4岁 , 但直到 8 6岁 , 他依 然表 现出对
・
3 ・ 7
了” , 时 铁柱 归还咪 咪 , 又一个 暮色里 , 男少女们 高兴地 而 少 放灯 , 笑声在灯影 中回荡 ……
以情窦初开 的少男 少女 在盂 兰节 的绚丽 灯海 中实现 和解 而 结束 。
郊外 的森林 。他说 ,在小说中 , ” “ 我想再 现黄 昏时分 ‘ 大院 ’ 里 触及视觉 、 听觉 和嗅觉 的一切景 象。天上 飞来 飞去 的蝙蝠 、 草棵里唧唧悲吟 的秋虫 , 它们 边打 盹儿边 拍着蚊 子 , 孩子 们 则 满‘ 大院 ’ 跑来跑去 , 做着种种游戏O …小说 以短短 四千余 t l 字, 用诗一般的语言叙述 了一个 简单的故事 , 童心 、 童趣 在那
的皈 依 的 渴 望 。
[ 关键词] 萧乾 ; 小说 ;俘虏》 审美理想 《 ;
[ 中图分类号]I 747 ( 2 .2 0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 2521 ) — 07 4 17 —01(0 10 03 —0 5
萧乾 的短 篇小说 《 俘虏 》 描写 的是一 班少男 少女 为盂 兰 节准备 提灯 游行的仪仗 , 女主人公 由对立 而转 向友好 的过 男 程 。故事在颇具 《 七侠 五义 》 中绿林 好汉 派头 的男孩 儿铁柱 儿与矜持 害羞 的女 孩 儿荔 子 产生 矛盾 中展 开 , 以一 只名 叫 “ 咪” 咪 的小猫被 捉去 沦为 “ 虏” 到最终 得到 释放为 线索 , 俘 ,
灵性 的小猫 失而复得的命运的为线索 , 精心 建构 了一 个简单而充满诗意精神 家园: 一是对稳 定生活 的强烈追 求, 二是对人与人之 间简单和谐 的关系的渴望 , 三是对兼具诗人情趣 和侠客血 性的完美性格 的向往 。从 中可
以看到萧乾对 朴素、 人道 、 和谐 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的向往 以及这颗半 生漂泊、 几经沉浮的心灵需要找到灵魂
断地呼应着o J  ̄ . 4
的小说如隔水 听箫 , 美不胜 收, 读来尽是理 想 , 近的小说如松
下 饮酒 , 芳香四溢 , 品来全是生活。
《 俘虏》 就是 一篇 “ 文 、 小说 , 切 、 近” 小 真 醇美 , 是作 家童
年 生活的精彩 回味。在他 的 童年 印象 中 ,那 个破 烂平 房 围 “ 起 的 、 草丛 生的 ‘ 茅 大院 ’ 个魅 力无穷 的所 在 , 是 就像是 雅典
水似地 , 它们在黑 暗之流里起伏 地飘泳 。萤火虫点 了 任
那盏钻 向梦境 的火炬 , 辞 劳苦地 拜 访各 角落 的 孩子 不 们, 把他们逗得拾起 了头 , 拍起 了手 , 舞蹈起来 。 多少不 知名的虫子都 向有 大小 亮光 的地 方扑 了来 , 壳 的, 硬 软 囊的, 的, 红 豆青 的, 花生味 的, 瓜味 的, 香 各色各样 的小 昆虫一齐 出游 了。墙壁 里, 陈根 下 , 茵 蟋蟀 们低低地 、 间
21 0 1年 9月 第 3 7卷 第 5期
内蒙 古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版 )
ora o nr n oaUn e i r ai aie ( oi c ne un f n e g l i r t f t nli S c l i cs l I Mo i v syo N o ts aS e
S p.0 1 e t2 1 V0 . 7 No 5 13 .
从《 俘虏 》 看萧乾精神家 园的建构
孙 艳艳
( 中央民族大学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系, 北京 10 8 ) 0 0 1
[ 摘
要] 蒙古族作 家萧乾的小说 《 俘虏》 过对黄昏意象的精 心铺设 、 通 童年生活的单纯展 示并以一只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