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借鉴】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30讲.doc

合集下载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程30讲(经典讲解)

小学四年级奥数教程30讲(经典讲解)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第3讲高斯求和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第5讲弃九法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找规律(一)第8讲找规律(二)第9讲数字谜(一)第10讲数字谜(二)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第12讲年龄问题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第16讲数阵图(一)第17讲数阵图(二)第18讲数阵图(三)第19将乘法原理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还原问题(一)第23讲还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第25讲智取火柴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则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

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

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

于是得到总和=80×10+(6-2-3+3+11-=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

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三年级数学奥数基础课程教案(30讲全)

三年级数学奥数基础课程教案(30讲全)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第1讲加减法的巧算第2讲横式数字谜(一)第3讲竖式数字谜(一)第4讲竖式数字谜(二)第5讲找规律(一)第6讲找规律(二)第7讲加减法应用题第8讲乘除法应用题第9讲平均数第10讲植树问题第11讲巧数图形第12讲巧求周长第13讲火柴棍游戏(一)第14讲火柴棍游戏(二)第15讲趣题巧解第16讲数阵图(一)第17讲数阵图(二)第18讲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第19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第20讲乘、除法的运算律和性质第21讲乘法中的巧算第22讲横式数字谜(二)第23讲竖式数字谜(三)第24讲和倍应用题第25讲差倍应用题第26讲和差应用题第27讲巧用矩形面积公式第28讲一笔画(一)第29讲一笔画(二)第30讲包含与排除第2讲横式数字谜(一)在一个数学式子(横式或竖式)中擦去部分数字,或用字母、文字来代替部分数字的不完整的算式或竖式,叫做数字谜题目。

解数字谜题就是求出这些被擦去的数或用字母、文字代替的数的数值。

例如,求算式324+□=528中□所代表的数。

根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知,□=582-324=258。

又如,求右竖式中字母A,B所代表的数字。

显然个位数相减时必须借位,所以,由12-B=5知,B=12-5=7;由A-1=3知,A=3+1=4。

解数字谜问题既能增强数字运用能力,又能加深对运算的理解,还是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一讲介绍简单的算式(横式)数字谜的解法。

解横式数字谜,首先要熟知下面的运算规则:(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2)被减数-减数=差;(3)被乘数×乘数=积;(4)被除数÷除数=商。

由它们推演还可以得到以下运算规则:由(1),得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其次,要熟悉数字运算和拆分。

例如,8可用加法拆分为8=0+8=1+7=2+6=3+5=4+4;24可用乘法拆分为24=1×24=2×12=3×8=4×6(两个数之积)=1×2×12=2×2×6=…(三个数之积)=1×2×2×6=2×2×2×3=…(四个数之积)例1下列算式中,□,○,△,☆,*各代表什么数?(1)□+5=13-6;(2)28-○=15+7;(3)3×△=54;(4)☆÷3=87;(5)56÷*=7。

小学五年级奥数基础教程目30讲全

小学五年级奥数基础教程目30讲全

小学奥数根底教程(五年级) 第1讲数字迷〔一〕第2讲数字谜(二)第3讲定义新运算(一)第4讲定义新运算(二)第5讲数的整除性(一)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奇偶性〔一〕第8讲奇偶性〔二〕第9讲奇偶性〔三〕第10讲质数与合数第11讲分解质因数第12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第13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第14讲余数问题第15讲孙子问题与逐步约束法第16讲巧算24第17讲位置原那么第18讲最大最小第19讲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第20讲多边形的面积第21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第22 用割补法求面积第2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第24讲行程问题〔一〕第25讲行程问题〔二〕第26讲行程问题〔三〕第27讲逻辑问题〔一〕第28讲逻辑问题〔二〕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数字谜〔一〕数字谜的内容在三年级与四年级都讲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

例如用猜测、拼凑、排除、枚举等方法解题。

数字谜涉与的知识多,思考性强,所以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这两讲除了复习稳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讲述数字谜的代数解法与小数的除法竖式问题。

例1 把+,-,×,÷四个运算符号,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运算符号只准使用一次〕:〔5○13○7〕○〔17○9〕=12。

分析与解:因为运算结果是整数,在四那么运算中只有除法运算可能出现分数,所以应首先确定“÷〞的位置。

当“÷〞在第一个○内时,因为除数是13,要想得到整数,只有第二个括号内是13的倍数,此时只有下面一种填法,不合题意。

〔5÷13-7〕×〔17+9〕。

当“÷〞在第二或第四个○内时,运算结果不可能是整数。

当“÷〞在第三个○内时,可得下面的填法:〔5+13×7〕÷〔17-9〕=12。

例2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中的□中,使等式成立:□□□×□□=□□×□□=5568。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目30讲全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第2讲速算与巧算(二)第3讲高斯求和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第5讲弃九法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找规律(一)第8讲找规律(二)第9讲数字谜(一)第10讲数字谜(二)第11讲归一问题与归总问题第12讲年龄问题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与假设法第14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一)第15讲盈亏问题与比较法(二)第16讲数阵图(一)第17讲数阵图(二)第18讲数阵图(三)第19将乘法原理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还原问题(一)第23讲还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第25讲智取火柴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则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速算与巧算(一)计算是数学的基础,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

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则运算的速算与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与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与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

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如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与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

于是得到总和=80×10+(6-2-3+3+11-=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与80的差逐一累加。

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

第一讲:数的认识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认识,包括数的读法、数的编写方法和数的顺序等内容。

通过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讲:数的比较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比较,包括数的大小比较和数的排序等内容。

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和排序,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大小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讲:数的加减法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加法和减法,包括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加减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运算能力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讲:数的运算律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运算律,包括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借位等内容。

通过学习运算律,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运算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讲:数的乘法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乘法,包括数的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乘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乘法运算能力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讲:数的除法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除法,包括数的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通过除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除法运算能力的理解和掌握。

第七讲:数的整除和余数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整除和余数,包括整除的概念、整除的规律和余数的计算等内容。

通过学习整除和余数,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整除和余数的理解和掌握。

第八讲:数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包括倍数的概念、倍数的计算方法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和掌握。

第九讲: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包括约数的概念、约数的计算方法和最大公约数的求法等内容。

通过学习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帮助学生培养对数的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理解和掌握。

第十讲:数的分数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分数,包括分数的概念、分数的读法和分数的计算等内容。

通过学习分数,帮助学生培养对分数的理解和掌握。

第十一讲:数的比例本讲主要介绍了数的比例,包括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计算和比例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学习比例,帮助学生培养对比例的理解和掌握。

小学数学3年级培优奥数讲义 第30讲 一题多解(含解析)

小学数学3年级培优奥数讲义 第30讲  一题多解(含解析)

第30讲一题多解学习目标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散思维。

知识梳理一题多解是指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答同一道题的思考方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使头脑更灵活。

典例分析例1、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周种树,每边种8棵,每个顶点种一棵,每两棵树之间距离都相等。

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树?例2、一瓶花生油连瓶一共重800克,吃掉一半油,连瓶一起称,还剩550克。

瓶里原有多少克油?空瓶重多少克?例3、甲班有42人,乙班有35人,开学时来了25位新同学,怎样分才能使两班学生人数相等?例4、从小青家经小红和小强家到学校有450米,从小青家到小强家有390米,从学校到小红家有320米。

从小红家到小强家有多少米?例5、小青以均匀的速度在公路上散步,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0根电线杆共用了12分钟,如果她走24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线杆?例6、一个打字员15分钟打了1800个字,照这样的速度,1小时能打多少个字?例7、一艘轮船4小时航行108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继续航行270千米,共需多少小时?例8、幸福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还够买几个篮球?例9、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例10、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开出2.5小时,行了15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再行驶3小时到达乙地。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实战演练➢课堂狙击1、在一个正方形的菜地四周围篱笆,每个顶点插一根,每两根篱笆之间的距离相等,每边有12根篱笆,四周一共围了多少根篱笆?2、有一个三角形花圃周围种松树,每个顶点种一棵,每边种10棵,每两颗之间距相等,四周一共种了多少棵?3、少先队员表演节目,围成一个正方形,每个顶点站1人,已知每边站6人,一共站了多少人?4、一袋大米,连袋共重50千克,吃掉一半后,连袋剩下27千克,大米重多少千克?袋重多少千克?5、一筐苹果连筐共重85千克,倒去一半后,连筐共重45千克,苹果和筐各重多少千克?6、甲班有42人,乙班有35人,开学时来了25位新同学,怎样分才能使两班学生人数相等?7、小明有18枝铅笔,小红有15枝铅笔,妈妈又买了13枝铅笔,怎样分,才能使两人铅笔一样多?➢课后反击1、甲仓库有粮食420吨,乙仓库有粮食370吨,又运来粮食180吨,怎样分才能使两仓库粮食一样多?2、有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有苹果25千克,乙筐有苹果18千克,又买来13千克苹果,怎样分才能使两筐苹果一样多?3、池塘边种了150棵柏树,种的杨树的棵树比柏树多45棵,种的柳树的棵树比杨树多32棵。

小学4年级奥数教案、讲义30讲之第1讲-寻找规律

小学4年级奥数教案、讲义30讲之第1讲-寻找规律

小学4年级奥数教案讲义30讲之第1讲-寻找规律一、教学目标发现排列规律,并依据规律填写数字或算式。

二、知识梳理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如自然数列:1,2,3,4,……双数列:2,4,6,8,……我们研究数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数列中数排列的规律,并依据这个规律来填写空缺的数。

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对于较复杂的按规律填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1.对于几列数组成的一组数变化规律的分析,需要我们灵活地思考,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知识,一种方法不行,就要及时调整思路,换一种方法再分析;2.对于那些分布在某些图中的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往往与这些数在图形中的特殊位置有关,这是我们解这类题的突破口。

3.对于找到的规律,应该适合这组数中的所有数或这组算式中的所有算式。

三、典例分析考点一:发现数列规律例1、填上合适的数。

(1)3,6,9,12,(),()(2)1,2,4,7,11,(),()(3)2,6,18,54,(),()【解析】(1)前一个数加上3就等于后一个数,也就是相邻两个数的差都是3.根据这一规律,可以后推知括号里填15和18.(2)第一个数增加1等于第二个数,第二个数增加2等于第三个数,也就是每相邻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4....,这样下一个数应比11大5,填16;再下一个数应比16大6,填22.(3)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162和486例2、找出规律,再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15,2,12,2,9,2,(),()(2)21,4,18,5,15,6,(),()(3)3,4,7,3,4,10 , 3 , 4 ,13,(),()(4)187,286,385,(),()【解析】(1)第一个数减3是第三个数,第三个数减3是第5个数,第二、第四、第六个数不变。

五年级数学奥数基础课程教案(30讲)

五年级数学奥数基础课程教案(30讲)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第1讲数字迷(一)第2讲数字谜(二)第3讲定义新运算(一)第4讲定义新运算(二)第5讲数的整除性(一)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奇偶性(一)第8讲奇偶性(二)第9讲奇偶性(三)第10讲质数与合数第11讲分解质因数第12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第13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第14讲余数问题第15讲孙子问题与逐步约束法第16讲巧算24第17讲位置原则第18讲最大最小第19讲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第20讲多边形的面积第21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第22 用割补法求面积第2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第24讲行程问题(一)第25讲行程问题(二)第26讲行程问题(三)第27讲逻辑问题(一)第28讲逻辑问题(二)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数字谜(一)数字谜的内容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讲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

例如用猜想、拼凑、排除、枚举等方法解题。

数字谜涉及的知识多,思考性强,所以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这两讲除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讲述数字谜的代数解法及小数的除法竖式问题。

例1 把+,-,×,÷四个运算符号,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运算符号只准使用一次):(5○13○7)○(17○9)=12。

分析与解:因为运算结果是整数,在四则运算中只有除法运算可能出现分数,所以应首先确定“÷”的位置。

当“÷”在第一个○内时,因为除数是13,要想得到整数,只有第二个括号内是13的倍数,此时只有下面一种填法,不合题意。

(5÷13-7)×(17+9)。

当“÷”在第二或第四个○内时,运算结果不可能是整数。

当“÷”在第三个○内时,可得下面的填法:(5+13×7)÷(17-9)=12。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30讲(五年级)(教师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30讲(五年级)(教师版)

小学奥数基础教程(五年级)第1讲数字迷(一)第16讲巧算24第2讲数字谜(二) 第17讲位置原则第3讲定义新运算(一) 第18讲最大最小第4讲定义新运算(二) 第19讲图形的分割与拼接第5讲数的整除性(一) 第20讲多边形的面积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 第21讲用等量代换求面积第7讲奇偶性(一)第22讲用割补法求面积第8讲奇偶性(二)第23讲列方程解应用题第9讲奇偶性(三)第24讲行程问题(一)第10讲质数与合数第25讲行程问题(二)第11讲分解质因数第26讲行程问题(三)第12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一)第27讲逻辑问题(一)第13讲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二)第28讲逻辑问题(二)第14讲余数问题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15讲孙子问题与逐步约束法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数字谜(一)数字谜的内容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讲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

例如用猜想、拼凑、排除、枚举等方法解题。

数字谜涉及的知识多,思考性强,所以很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这两讲除了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外,还要讲述数字谜的代数解法及小数的除法竖式问题。

例1 把+,-,×,÷四个运算符号,分别填入下面等式的○内,使等式成立(每个运算符号只准使用一次):(5○13○7)○(17○9)=12。

分析与解:因为运算结果是整数,在四则运算中只有除法运算可能出现分数,所以应首先确定“÷”的位置。

当“÷”在第一个○内时,因为除数是13,要想得到整数,只有第二个括号内是13的倍数,此时只有下面一种填法,不合题意。

(5÷13-7)×(17+9)。

当“÷”在第二或第四个○内时,运算结果不可能是整数。

当“÷”在第三个○内时,可得下面的填法:(5+13×7)÷(17-9)=12。

例2 将1~9这九个数字分别填入下式中的□中,使等式成立:□□□×□□=□□×□□=5568。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

小学(xiǎoxué)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六年级)目30讲全[1]第1讲比较(bǐjiào)分数的大小第2讲巧求分数(fēnshù)第3讲分数运算(yùn suàn)的技巧第4讲循环小数(xún huán xiǎo shù)与分数第5讲工程问题(一)第6讲工程问题(二)第7讲巧用单位“1”第8讲比和比例第9讲百分数第10讲商业中的数学第11讲圆与扇形第12讲圆柱与圆锥第13讲立体图形(一)第14讲立体图形(二)第15讲棋盘的覆盖第16讲找规律第17讲操作问题第18讲取整计算第19讲近似值与估算第20讲数值代入法第21讲枚举法第22讲列表法第23讲图解法第24讲时钟问题第25讲时间问题第26讲牛吃草问题第27讲运筹学初步(chūbù)〔一〕第28讲运筹学初步(chūbù)〔二〕第29讲运筹学初步(chūbù)〔三〕第30讲趣题巧解第一(dìyī)讲比较分数的大小同学们从一开始接触数学(shùxué),就有比较数的大小问题。

比较整数、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比较简单,而比较分数的大小就不那么简单了,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方法。

对于两个不同的分数,有分母相同,分子相同以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三种情况,其中前两种情况判别大小的方法是;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大;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那个分数比较小。

第三种情况,即分子、分母都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常是采用通分的方法,使它们的分母相同,化为第一种情况,再比较大小。

由于要比较的分数千差万别,所以通分的方法不一定是最简捷的。

下面我们介绍另外几种方法。

1,“通分子”。

当两个已知分数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大,而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比较小时,可以把它们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大小,这种方法比通分的方法简便。

如果我们把课本里的通分称为“通分母”,那么这里讲的方法可以称为“通分子”。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三年级)目30讲全本教程旨在帮助三年级学生打好数学奥数的基础,通过30讲全面介绍奥数的各个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奥数考试。

第一讲:加法与减法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方法。

通过丰富的例题训练,掌握快速计算的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第二讲:乘法与除法乘法与除法是数学中的重要运算方法,本讲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乘法和除法的计算,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乘除法问题。

第三讲:倍数与约数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学习倍数与约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实例的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第四讲:分数的认识与比较分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本讲我们将学习分数的基本认识和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掌握分数的运算技巧。

第五讲: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分类几何图形是奥数中的常见考点,本讲我们将学习几何图形的基本认识和分类方法,通过练习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讲:面积与周长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不同形状图形的面积和周长,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计算,加深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理解。

第七讲:正方形与矩形正方形与矩形是几何图形中的常见形状,本讲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正方形和矩形的面积和周长,并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第八讲:圆的基本概念与计算圆是几何图形中的一种特殊形状,本讲我们将学习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的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理解。

第九讲:长方体与立方体长方体与立方体是立体几何中的重要概念,本讲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长方体和立方体的体积,并通过实例进行练习。

第十讲:时间与钟表在这一讲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读取时间和解答与时间相关的问题,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解题能力。

第十一讲:逻辑推理与判断逻辑推理与判断是奥数中的重要考点,本讲我们将学习不同类型的逻辑题目,并通过解题练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目30讲全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目30讲全本章主要内容有:1.加法的拆分和组合:将一个数拆分成几个数相加,或将几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数。

例如:7=4+3,或者2+5=72.减法的逆运算:从一个数中减去几个数,或者几个数相减得到一个数。

例如:9-4=5,或者8-3-2=33.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对于加法,先将个位数相加,然后将十位数相加,最后将得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得到结果。

对于减法,先将个位数相减,如果不够减,则向十位借1,然后将十位数相减。

例如:57+23=80,或者65-38=274.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两位数的运算类似,只是需要将百位数也相加或相减。

例如:243+137=380,或者574-238=3365.数量的估算和比较:通过近似计算来估算一个数的大小,或者将两个数进行比较。

例如:估算52+38,可以先计算50+40,得到90;比较98和73,可以根据个位数进行比较,发现8比3大,因此98比73大。

6.乘法的基本性质:乘法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即a*b=b*a,(a*b)*c=a*(b*c)。

例如:3*4=4*3=12,(2*3)*4=2*(3*4)=247.乘法的应用:求面积和周长。

例如,长为5米,宽为3米的矩形的面积为15平方米,周长为16米。

8.乘法表的学习:通过背诵乘法表,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背诵2的乘法表:2*1=2,2*2=4,2*3=6,依次类推。

9.除法的基本性质:除法满足除法的唯一性和传递性。

例如:如果a/b=c,那么a=b*c;如果a/b=c,b/d=e,那么a/d=c*e。

10.除法的应用:求长度和宽度。

例如,一个面积为12平方米,宽度为4米的矩形,求其长度为多少。

11.多位数的乘法和除法:与两位数的运算类似,只是需要将各位数分别相乘或相除。

例如,231*4=924,或者925/5=185通过学习以上内容,学生将对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他们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30讲

小学数学奥数基础教程四年级30讲

小学奥数根底教程〔四年级〕第1讲速算及巧算〔一〕第2讲速算及巧算〔二〕第3讲高斯求和第4讲 4,8,9整除的数的特征第5讲弃九法第6讲数的整除性〔二〕第7讲找规律〔一〕第8讲找规律〔二〕第9讲数字谜〔一〕第10讲数字谜〔二〕第11讲归一问题及归总问题第12讲年龄问题第13讲鸡兔同笼问题及假设法第14讲盈亏问题及比拟法〔一〕第15讲盈亏问题及比拟法〔二〕第16讲数阵图〔一〕第17讲数阵图〔二〕第18讲数阵图〔三〕第19将乘法原理第20讲加法原理〔一〕第21讲加法原理〔二〕第22讲复原问题〔一〕第23讲复原问题〔二〕第24讲页码问题第25讲智取火柴第26讲逻辑问题〔一〕第27讲逻辑问题〔二〕第28讲最不利原那么第29讲抽屉原理〔一〕第30讲抽屉原理〔二〕第1讲速算及巧算〔一〕计算是数学的根底,小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本领。

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既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既能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更可以锻炼记忆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开展。

我们在三年级已经讲过一些四那么运算的速算及巧算的方法,本讲和下一讲主要介绍加法的基准数法和乘法的补同及同补速算法。

例1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10名同学,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分数〕如下:86,78,77,83,91,74,92,69,84,75。

求这10名同学的总分。

分析及解:通常的做法是将这10个数直接相加,但这些数杂乱无章,直接相加既繁且易错。

观察这些数不难发现,这些数虽然大小不等,但相差不大。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基准〞,比方以“80〞作基准,这10个数及80的差如下:6,-2,-3,3,11,-6,12,-11,4,-5,其中“-〞号表示这个数比80小。

于是得到总和=80×10+〔6-2-3+3+11-=800+9=809。

实际计算时只需口算,将这些数及80的差逐一累加。

为了清楚起见,将这一过程表示如下:通过口算,得到差数累加为9,再加上80×10,就可口算出结果为809。

小学奥数 五年级奥数竞赛班 讲义 [第30讲]多人相遇与追及(二)

小学奥数 五年级奥数竞赛班 讲义 [第30讲]多人相遇与追及(二)

1多人相遇与追及(二)A 、B 、C 、D 四个小镇之间的道路如下图所示,其中A 、O 两镇相距20千米,B 、O 两镇相距30千米。

某天甲、乙两人同时从B 镇出发,甲到达O 镇后再向A 镇走,到达A 镇后又立刻返回,而乙到达O 镇后直接向C 行进。

丙从C 镇与甲、乙两人同时出发,在距离O 镇15千米处与乙相遇。

当丙到达O 镇后又向A 镇前行,在与O 镇相距6千米的地方与甲相遇。

已知甲、乙的速度比为8∶9,求O 、C 两镇之间的距离。

如图,A 、B 两地相距54千米,D 是AB 的中点。

甲、乙、丙三人骑车分别同时从A 、B 、C 三地出发,甲骑车去B 地,乙骑车去A 地,丙总是经过D 之后往甲、乙、两人将要相遇的地方骑,结果三人在距离D 地5400米的E 点相遇。

如果乙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3倍,那么丙必须提前52分钟出发三人才能相遇,否则甲、乙相遇的时候,丙还差6600米才到D 。

请问:甲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2008年希望杯第六届六年级二试第16题,15分)如下图所示的三条圆形跑道,每条跑道的长都是0.5千米,A、B、C三位运动员同时从交点O出发,分别沿三条跑道跑步,他们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4千米,每小时8千米,每小时6千米。

问:从出发到三人第一次相遇,他们共跑了多少千米?(第4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初赛第13题)图中的两个圆只有一个公共点A,大圆直径48厘米,小圆直径30厘米。

两只甲虫同时从A 点出发,按箭头所指的方向以相同速度分别沿两个圆爬行。

问:当小圆上的甲虫爬了几圈时,两只甲虫相距最远?甲、乙、丙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立即下山,不断往返运动。

已知山坡长360米,甲、乙、丙的速度比为6∶5∶4,并且甲、乙、丙的下山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1.5倍。

经过一段时间后,甲到达山顶时,看见乙正在下山,此时乙距离山脚不到180米(乙不在山脚)。

求此时丙离山顶的距离。

在线测试题温馨提示:请在线作答,以便及时反馈孩子的薄弱环节!1.池塘周围有一条道路,A 、B 、C 三人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A 和B 往逆时针方向走,C 往顺时针方向走,A 以每分钟80米、B 以每分钟65米的速度行走,C 在出发后的20分钟遇到A ,再过2分钟遇到B ,池塘的周长是()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观察法————————————————姚老师数学乐园广安岳池姚文国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K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解: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

例3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仔细观察图中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只有中心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来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面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都是什么情况?(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五个角(图1-10)。

例5甲、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个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的每个数字都相同,并且两人中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比另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大一半,这个数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首先要确定这个三位数一定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然就没法考虑了。

甲看到的数与乙看到的数不同,这就是说,这个三位数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1、6、8、9这五个数字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这个三位数在正看、倒看时,表示的数值不同,显然这个三位数不能是000,也不能是111和888,只可能是666或999。

如果这个数是666,当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666时,另一个人看到的一定是999,999-666=333,333正好是666的一半。

所以这个数是666,也可以是999。

K例61966、1976、1986、1996、20KK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把五个数直接相加,虽然可以求出正确答案,但因数字大,计算起来容易出错。

如果仔细观察这五个数可发现,第一个数是1966,第二个数比它大10,第三个数比它大20,第四个数比它大30,第五个数比它大40。

因此,这道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KK=1966×5+10×(1+2+3+4)=9830+100=9930这五个数还有另一个特点:中间的数是1986,第一个数1966比中间的数1986小20,最后一个数20KK比中间的数1986大20,1966和20KK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986。

1976和1996的平均数也是1986。

这样,中间的数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这道题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KK=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400÷25=(400×4)÷(25×4)=400×4÷100=16不难看出,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25(2)900÷25=(600×4)÷(25×4)=(900×4)÷(25×4)=600×4÷100=900×4÷100=24=36(3)1400÷25(4)1800÷25=(1400×4)÷(25×4)=(1800×4)÷(25×4)=1400×4÷100=1800×4÷100=56=72(5)7250÷25=(7250×4)÷(25×4)=29000÷100=290K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假定不知道这几个数,而知道上面观察的结果,以及框内六个数的和是87,要求出这几个数,就要先求出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87-1-2-7-8-9)÷6=60÷6=10求出第一个数是10,往下的各数也就不难求了。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837-1-2-7-8-9)÷6=810÷6=135第二个数是:135+1=136第三个数是:135+2=137第四个数是:135+7=142第五个数是:135+8=143第六个数是:135+9=144答略。

(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11=(10+11+12)÷318=(17+18+19)÷3所以上横行与下横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7÷3=29由此可得,和是837的六个数中,横向排列的上、下两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37÷3=279因为上、下两个数之差是7,所以假定上面的数是P,则下面的数是P+7。

P+(P+7)=2792P+7=2792P=279-7=272P=272÷2=136P+7=136+7=143因为上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36,所以,第一个数是:136-1=135第三个数是:135+2=137因为下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43,所以,第四个数是:143-1=142第六个数是:142+2=144答略。

K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2)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2=9(个)(图1-13)。

(3)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两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1=8(个)(图1-14)。

(4)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三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7(个)(图1-15)。

例10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图1-16),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S。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我们知道,底面半径为γ,高为h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2πγ2+2πγh。

本题的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

如果分别求出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把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加在一起,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才能得到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很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