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精选
小学奥数应用题讲义 4-统筹规划问题
统筹规划问题本讲学习任务:一、时间安排类问题二、货物调配类问题一、统筹规划的认知1.有一个正方形的城堡,共有12名士兵。
有一天,他们收到情报说:当天晚上会有4个敌人偷袭城市。
请问:他们能成功抵御敌人的偷袭吗?2.统筹规划的定义:完成一件事情,怎样做才能做到使用时间最少,或者所需费用最省,或者效果最好,等等。
诸如此类问题,我们统称为统筹规划问题。
二、时间安排类问题【例1】小云早晨起床,刷牙洗脸要3分钟,整理床铺要2分钟,背外语单词要12分钟,淘米要2分钟,烧饭要18分钟,吃饭要8分钟。
若小云要在7点30分前出门,请问:小云最迟能睡到什么时候【例2】一只平底锅只能煎两只饼,用它煎1只饼需要2分钟(正面、反面各煎一分钟),请问:煎3张饼最少要多少时间?发散一下:一只平底锅只能煎两只饼,用它煎1只饼需要2分钟(正面、反面各煎一分钟)。
请问:煎1993张饼最少要多少时间?【例3】6各人各拿一只水桶到水龙头接水,水龙头注满6个人的水桶所需时间分别是5分钟、4分钟、3分钟、10分钟、7分钟、6分钟。
现在只有一个水龙头可用,问怎样安排这6个人的打水次序,可使他们总等候的时间最短?发散一下:6各人各拿一只水桶到水龙头接水,水龙头注满6个人的水桶所需时间分别是5分钟、4分钟、3分钟、10分钟、7分钟、6分钟。
现在有两个水龙头可用,问怎样安排这6个人的打水次序,可使他们总等候的时间最短?三、货物调送类问题【例4】某工地A有20辆卡车,要把60车渣土从A运到B,把40车砖从C运到D(工地道路图如右图所示),问如何调用最省汽油?三、货物配送类问题设A1B1=a千米,B2B1=b千米,B2A2=c千米,如果从A1、A2各运1吨货物到B1、B2。
那么应该如何配送?【例5】一支勘探队在五个山头A、B、C、D、E设立了基地,人数如右图所示。
为调整使各基地人数相同,如何调动最方便?(调动时不考虑路程远近)【例6】如上图,在公路上A、B两地各有10吨、15吨麦子,问打麦场建在何处运费最少?(假定每吨小麦运输1千米费用是a元)。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1-34讲全
小学三年级奥数精品讲义目录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一)第二讲加减法的巧算(二)第三讲乘法的巧算第四讲配对求和第五讲找简单的数列规律第六讲图形的排列规律第七讲数图形第八讲分类枚举第九讲填符号组算式第十讲填数游戏第十一讲算式谜(一)第十二讲算式谜(二)第十三讲火柴棒游戏(一)第十四讲火柴棒游戏(二)第十五讲从数量的变化中找规律第十六讲数阵中的规律第十七讲时间与日期第十八讲推理第十九讲循环第二十讲最大和最小第二十一讲最短路线第二十二讲图形的分与合第二十三讲格点与面积第二十四讲一笔画第二十五讲移多补少与求平均数第二十六讲上楼梯与植树第二十七讲简单的倍数问题第二十八讲年龄问题第二十九讲鸡兔同笼问题第三十讲盈亏问题第三十一讲还原问题第三十二讲周长的计算第三十三讲等量代换第三十四讲一题多解第三十五讲总复习第一讲加减法的巧算森林王国的歌舞比赛进行得既紧张又激烈。
选手们为争夺冠军,都在舞台上发挥着自己的最好水平。
台下的工作人员小熊和小白兔正在统计着最后的得分。
由于他们对每个选手分数的及时通报,台下的观众频频为选手取得的好成绩而热烈鼓掌,同时,观众也带着更浓厚的兴趣边看边猜测谁能拿到冠军。
观众的情绪也影响着两位分数统计者。
只见分数一到小白兔手中,就像变魔术般地得出了答案。
等小熊满头大汗地算出来时,小白兔已欣赏了一阵比赛,结果每次小熊算得结果和小白兔是一样的。
小熊不禁问:“白兔弟弟,你这么快就算出了答案,有什么决窍吗?”小白兔说:“比如2号选手是93、95、98、96、88、89、87、91、93、91,去掉最高分98,去掉最低分87,剩下的都接近90为基准数,超过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不足90的表示成90-‘零头数’。
于是(93+95+96+88+89+91+93+91)÷8=90+(3+5+6―2―1+1+3+1)÷8=90+2=92。
你可以试一试。
”小熊照着小白兔说的去做,果然既快又对。
小学四年级奥数全册精品讲义
7.把一条长 15cm 的线段截为三段,使每条线段的长度是整数,用这三条线 段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当且仅当两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对应相等 时,我们称这两个三角形是相同的.)
如果 M 位上放置标有数码“3”的纸片,一共有_____种不同的放置方法.
M
4.如下图,在 2×2 方格中,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穿过 3 个方格,在 3×3 方格中, 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穿过 5 个方格.那么 10×10 方格中,画一条直线最多可穿过 _____个方格.
5. 有一批长度分别为 1,2,3,4,5,6,7,8,9,10 和 11 厘米的细木条,它们的 数量都足够多,从中适当选取 3 根木条作为三条边.可围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规定 底边是 11 厘米长,你能围成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第一讲 加乘原理
加法原理:完成一件工作共有 N 类方法。在第一类方法中有 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 类方法中有 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N 类方法中有 m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工 作共有 N=m1+m2+m3+…+mn 种不同方法。
运用加法原理计数,关键在于合理分类,不重不漏。要求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都可以 独立地完成此任务;两类不同办法中的具体方法,互不相同(即分类不重);完成此任务的任 何一种方法,都属于某一类(即分类不漏)。合理分类也是运用加法原理解决问题的难点,不 同的问题,分类的标准往往不同,需要积累一定的解题经验。
这两个基本原理是排列和组合的基础,教学时要先通过生活中浅显的实例,如购物问题、 行程问题、搭配问题等,帮助孩子理解两个原理,再让孩子学习运用原理解决问题。
【全国通用】小学六年级奥数经典培训讲义——比的应用(二)
比的应用(二)姓名1、希望小学要种524棵树,按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
一班42人,二班45人,三班44人。
三个班各分得多少棵?2、有三户共用一个电表,张家、王家、李家分别有2盏、3盏、4盏灯,四月份共用电费59.4元,若按灯盏数计算,三家各应付多少电费?3、小明、小华、小丽三人跳绳一共81次,小明与小华跳绳次数的比为5︰8,小华与小丽跳绳次数比为4︰7,小明、小华、小丽跳绳各多少次?4、甲、乙两包盐的重量比是4︰1,如果从甲包取出10千克放入乙包后,甲、乙两包盐的重量比为7︰5,两包盐的重量总和是多少千克?5、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5人,二班有学生57人,从一班调多少人到二班,才能使一、二班人数的比是7︰9?6、甲、乙、丙三数的平均数是70,甲、乙、丙三数的比是5︰6︰3。
甲、乙、丙这三个数各是多少?7、某农场在一块60公顷的地里种了三种蔬菜,其中黄瓜与豆角的种植面积比是3︰2,豆角与茄子的种植面积比是4︰5,三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公顷?8、有两根绳子,较长的一根为10米。
两根绳子都剪掉同样的长度后,剩下部分的的长度比为2:1,两根绳子再次剪掉与上次剪掉的同样长度,剩下部分的长度比为3:1。
问:较短的那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9、两个相同的瓶子装满酒精溶液,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3:1,另一个瓶中酒精与水的体积之比是4:1,若把两瓶酒精溶液混合,混合液中酒精和水的体积之比是多少?10、有甲乙两杯含糖率不同的橙汁,甲杯橙汁重150克,乙杯橙汁重200克,现将两杯倒出等量的橙汁并交换倒入杯中,这时两杯中的含糖率相等,各倒出橙汁多少克?11、两块一样重的合金,一块合金中铜与锌的比是2:5,另一块合金中铜与锌的比是1:3,现将两块合金合成一块,求新合金中铜与锌的比。
12、将一条公路平均分给甲乙两个工程队,甲队已修的与剩下的比是2:1,乙队已修的与剩下的比是5:2,这条公路已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13、甲乙两个学生放学回家,甲要比乙多走1/5,而乙走的时间比甲少1/11,求甲乙的两个学生的速度比。
姚老师小学奥数讲义方法整理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第二讲尝试法解应用题时,按照自己认为可能的想法,通过尝试,探索规律,从而获得解题方法,叫做尝试法。
尝试法也叫“尝试探索法”。
一般来说,在尝试时可以提出假设、猜想,无论是假设或猜想,都要目的明确,尽可能恰当、合理,都要知道在假设、猜想和尝试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减少尝试的次数,提高解题的效率。
第三讲列举法解应用题时,为了解题的方便,把问题分为不重复、不遗漏的有限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解决,最终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这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或穷举法。
用列举法解应用题时,往往把题中的条件以列表的形式排列起来,有时也要画图。
第四讲综合法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数量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一直到解出应用题所求解的未知数量。
运用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应明确通过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能从已知逐步推到未知,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思考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比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第五讲分析法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的解题方法叫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应用题时,如果解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或其中的一个条件)是未知的,就要分别求解找出这两个(或一个)条件,一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
小学四年级奥数精品讲义(1-20)
世纪教育内部资料奥数四年级目录第1讲找规律(一) 1 第2讲找规律(二) 4第3讲简单推理 6第4讲应用题(一) 8第5讲算式谜(一) 10第6讲算式谜(二) 12第7讲最优化问题 15第8讲巧妙求和(一) 16第9讲变化规律(一) 18第10讲变化规律(二) 19第11讲错中求解 21第12讲简单列举 23第13讲和倍问题 25第14讲植树问题 27第15讲图形问题 29第16讲巧妙求和(二) 32第17讲数图形(一) 34第18讲数数图形(二) 35第19讲应用题(二) 37第20讲速算与巧算 402013小学四年级奥数暑期精品讲义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 ),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 ),22,26(2)3,6,9,12,( ),18,21(3)33,28,23,( ),13,( ),3(4)55,49,43,( ),31,( ),19(5)3,6,12,( ),48,( ),192(6)2,6,18,( ),162,( )(7)128,64,32,( ),8,( ),2(8)19,3,17,3,15,3,( ),( ),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四)
第三十一讲 分解质因数法通过把一个合数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质因数, 来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叫做分解质因数法。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在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有用, 在学习有理数的运 算、因式分解、解方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
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可为一些数 学问题提供新颖的解法,有益于开辟解题思路,启迪创造性思维。
例 1 一块正方体木块,体积是1331立方厘米。
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多 少厘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1331分解质因数:1331=11×11×11答:这块正方体木块的棱长是11厘米。
例 2 一个数的平方等于324,求这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324分解质因数:324= 2×2×3×3×3×3=(2×3×3)×(2×3×3)=18×18答:这个数是18。
例 3 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462,求这两个数。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把462分解质因数:462=2×3×7×11=(3×7)×(2×11)=21×22答:这两个数是21和22。
*例 4ABC×D=1673,在这个乘法算式中,A、B、C、D代表不同的数字,ABC 是一个三位数。
求ABC代表什么数?(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因为ABC×D=1673,ABC是一个三位数,所以可把1673分解质因数,然 后把质因数组合成一个三位数与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 这个三位数就是ABC所代 表的数。
1673=239×7答:ABC代表239。
例 5 一块正方形田地, 面积是2304平方米, 这块田地的周长是多少米?(适 于六年级程度)解:先把2304分解质因数,并把分解后所得的质因数分成积相同的两组质 因数,每组质因数的积就是正方形的边长。
(完整版)小学五年级下因数与倍数奥数辅导讲义
因数和倍数奥数辅导讲义
能否从中选择5张卡片,使它们上面的数字之和等于20?为什么?
拓展一:在五角星上的圆圈内共填10个数,如图所示,选出5个数,要使它们的和等于10,你能做到吗?为什么?
拓展二: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非零自然数,然后擦去一个数换成其他两个数的和,这样继续操作下去,最后得到44,66,100,那么原来写的三个数能否为1,3,5?
拓展三:在黑板上写出三个非零自然数,然后擦去一个数换成其他两个数的和减1,这样继续操作下去,最后得到17,1967,1983,那么原来写的三个数能否为2,2,2?
例6:9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着,每次“翻动”其中4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的“翻动”,使9只杯子的杯口全部朝下?
拓展一:8只杯口朝下的杯子,每次翻动6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动,使杯口全部朝上?
拓展二:桌子上放着7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动其中的3枚硬币。
能够经过若干次翻动,使硬币正面全部朝下,反面全部朝上?。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之-列举法-通用版
第三讲列举法解应用题时,为了解题的方便,把问题分为不重复、不遗漏的有限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加以分析、解决,最终达到解决整个问题的目的。
这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列举法也叫枚举法或穷举法。
用列举法解应用题时,往往把题中的条件以列表的形式排列起来,有时也要画图。
例1 一本书共100页,在排页码时要用多少个数字是6的铅字?(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把个位是6和十位是6的数一个一个地列举出来,数一数。
个位是6的数字有:6、16、26、36、46、56、66、76、86、96,共10个。
十位是6的数字有:60、61、62、63、64、65、66、67、68、69,共10个。
10+10=20(个)答:在排页码时要用20个数字是6的铅字。
*例2从A市到B市有3条路,从B市到C市有两条路。
从A市经过B市到C市有几种走法?(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作图3-1,然后把每一种走法一一列举出来。
第一种走法:A ① B ④ C第二种走法:A ① B ⑤ C第三种走法:A ② B ④ C第四种走法:A ② B ⑤ C第五种走法:A ③ B ④ C第六种走法:A ③ B ⑤ C答:从A市经过B市到C市共有6种走法。
*例3 9○13○7=10014○2○5=□把+、-、×、÷四种运算符号分别填在适当的圆圈中(每种运算符号只能用一次),并在长方形中填上适当的整数,使上面的两个等式都成立。
这时长方形中的数是几?(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把+、-、×、÷四种运算符号填在四个圆圈里,有许多不同的填法,要是逐一讨论怎样填会特别麻烦。
如果用些简单的推理,排除不可能的填法,就能使问题得到简捷的解答。
先看第一个式子:9○13○7=100如果在两个圆圈内填上“÷”号,等式右端就要出现小于100的分数;如果在两个圆圈内仅填“+”、“-”号,等式右端得出的数也小于100,所以在两个圆圈内不能同时填“÷”号,也不能同时填“+”、“-”号。
小学二升三年级奥数教程讲义
小学二升三年级奥数教程讲义第一章:整数与小数在小学二年级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整数和小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在三年级的奥数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整数与小数的应用和技巧。
1.1 四则运算的拓展在二年级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的加减乘除法。
在三年级的奥数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四则运算的技巧。
例如,计算:17.5 + 3.8 - 6.2 × 2 + 4.6 ÷ 2步骤:1. 先进行乘法和除法运算:6.2 × 2 = 12.4 ;4.6 ÷ 2 = 2.32. 再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17.5 +3.8 - 12.4 + 2.3 = 11.2答案:11.21.2 解决实际问题整数和小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问题如下:李华和韩梅梅在银行存钱,李华存了35.6 元,韩梅梅存了28.9 元。
请问他们两个一共存了多少钱?解决方法:将两个数相加即可:35.6 + 28.9 = 64.5 (元)答案:64.5 元第二章:图形与几何在小学二年级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图形形状和几何概念。
在三年级的奥数学习中,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图形的性质和相关的计算技巧。
2.1 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在三年级的奥数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例如,对于矩形和圆形,我们将学习使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矩形的面积和周长:已知矩形的长为 5cm,宽为 3cm,求其面积和周长。
解决方法:面积 = 长 ×宽 = 5cm × 3cm = 15cm²周长 = 2 × (长 + 宽) = 2 × (5cm + 3cm) = 16cm答案:面积为 15cm²,周长为 16cm2.2 解决几何问题在三年级的奥数学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应用几何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问题如下:小明想要围绕一个圆形花坛铺一圈砖,已知该花坛的直径为 4m,每块砖的边长为 20cm,请问他至少需要多少块砖?解决方法:首先计算圆的周长:周长= π × 直径 = 3.14 × 4m = 12.56m然后将周长转换为厘米:12.56m × 100cm/m = 1256cm最后用周长除以砖的边长:1256cm ÷ 20cm = 62.8,约为 63 块砖答案:至少需要 63 块砖第三章:逻辑推理与解决问题在小学二年级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全)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例6 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1966+1976+1986+1996+2006=1966×5+10×(1+2+3+4)=9830+100=99301966+1976+1986+1996+2006=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135二136三137四142五143六144(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 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小学奥数讲义:长方体与正方体
小学奥数讲义:长方体与正方体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要点】1、正方体棱长和=棱长×12 长方体棱长和=(长+宽+高)×4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表面积在计算时的特殊情况:(1)一般情况需要计算6个面的面积;(2)有时只要计算5个面的面积:如计算游泳池粉刷,游泳池贴瓷砖,浴缸,教室、房间的粉刷面积,无盖的盒子……(3)有时只要计算4个面的面积:如计算饮料的包装纸,通风管……(4)有时只要计算1个面的面积:如游泳池的占地面积,冰箱、洗衣机的占地面积……3、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长方体体积=长×宽×高通用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精选例题】1、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
(1)如果从这个长方体上切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是多少?(2)如果将这个长方体切成若干个大小一样的正方体(不许有剩余),最少能切多少块?(3)如果用若干个这样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长方体?2、把一个长16厘米,宽6厘米,高8厘米的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最小是多少平方厘米?3、一个长方体,如果长减少2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一个长方体纸盒,长8厘米,宽是长的43,高是宽的一半。
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5、一个体积为160立方厘米的长方体中两个侧面的面积分别为20厘米,32厘米,如图,求这个长方体底面的面积(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6、一个底面长为25厘米,宽为2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盛有水。
当把一个正方体木块放入水中时,木块的12部分没入水中,此时水面升高了1厘米。
【小学一年级奥数讲义】第五章 找规律 按规律填下去 ——典型案例及解析
【小学一年级奥数讲义】第五章找规律按规律填下去【专题导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类题,根据已知的数,找出不知道的数,填在“○”里或“□”里。
这就需要根据这些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推算,找出规律,得到应该填的数。
通过这样的练习,你不仅可以感到学数学有无穷的乐趣,而且还长知识、长智慧。
一些数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让我们填上空缺的数,是我们这一讲练习的主要内容。
在填数时,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前后两个数或间隔的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或者找出图形中各数的排列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找到并填出空缺的数。
【典型例题】【B1】按规律填数。
(1)2、4、6、8、、12、14(2)1、4、7、、13、、、解答:(1)10 (2)10、16、19、22【试一试】括号里应填几?为什么?(1)2、5、8、()、14、()(2)18、14、10、()、2解答:(1)11、17(2)6【B2】根据规律填数。
(1)1、2、4、5、7、8、10、()、()(2)20、18、17、15、14、()、()、()、()解答:(1)11、13(2)12、11、9、8【试一试】仔细观察找出规律,再填数。
(1)1、6、7、12、13、()、()(2)2、3、5、6、8、9、()、()解答:(1)18、19(2)11、12【B3】按规律填数。
(1)2、3、5、8、13、()(2)15、10、13、10、11、10、()、()、7、10解答:(1)21(2)9、10【试一试】按规律填数(1)1、13、2、14、3、15、()、()(2)10、20、11、19、12、18、()、()(3)5、6、11、17、28、()、()解答:(1)4、16(2)13、17(3)45、73【A1】空格中应填什么数?解答:12、15【试一试】根据第一个图中三个数的关系,在下面5个图中的空格里填上合适的数。
解答:80、36、31、35、40【A2】找出规律,“?”处应填几?解答:24【试一试】下面五角星里的数字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你能填出“?”里的数吗?解答:10课外作业家长签名:1、想想填填。
小学四年级下册同步奥数讲义(第一讲)
四年级奥数班讲义第一讲:小数加、减法知识点:应用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相关运算定律:a-b-c=a-(b+c)a-(b-c)=a-b+c一、活用定律,简便计算。
(例题讲解)(1)1.25+3.7+0.75 (2)29.98+1.69-19.98 (3)26.85-(6.85+3.5)(4)17.28-3.64+2.72-6.36 (5)58.36-(8.36-7.47) (6)14.68-(2.58-5.32)课堂练习:(1)3.58+2.67+6.42+2.33 (2)10.89-(0.67+0.89) (3)5.36-4.28+4.64-2.72 (4)28.39-(8.39-4.68)二、利用分数、小数互化巧算。
(例题讲解)(1)1+0.1+0.01+0.001+0.0001+0.00001(2)101+1001+10001+100001+1000001(3)105+1006+10007+100008+1000009课堂练习:2+0.3+0.04+0.005+0.0006+0.00007102+1002+10002+100002+1000002101+1002+10003+100004+10000051-101-1002-10003-100004-1000005三、解决问题。
1、(1)(例题讲解)小明与小强去书店买书,小明带了19.65元,比小强多带2.85元,他们两人一共带了多少钱?(2)(课堂练习)修路队第一天修路1.07千米,比第二天少修0.45千米,这个修路队两天一共修了多少千米?2、(1)(例题讲解)有两个仓库,第一个仓库存放粮食68.62吨,从第一个仓库运1.51吨到第二个仓库,这样两个仓库的粮食同样多,第二个仓库原有粮多少吨?(2)(课堂练习)有两条绳子,第一条长15.63米,从第一条上剪2.52米接到第二条上,这样两绳了就一样长了。
(完整版)小学数学奥数方法讲义40讲(全)
第一讲观察法
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
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
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小学奥数应用题讲义 2-还原问题
应用题专题能力进阶二级还原问题还原问题一、核心思想→逆推二、学校内容线框图→一个数进过加减乘除等变成另外一个数,求原数?线段图→一堆物品拿走一半多5,再拿走一半少3等,已知结果,求原数?图表法→多个人,总数一定,你给我,我给他等,已知结果,求原来每个人有多少?一、线框图【例1】小新在做一道加法题,由于粗心,将个位上的5看作9,把十位上的8看做3,结果所得的和是123,正确答案是多少呢?【例2】学学和思思在游玩时,遇到一位小神仙,他们问这位神仙:“你一定不到100岁吧!”谁知这位神仙摇摇头说:“你们算算吧!把我的年龄加上75,再除以5,然后减去15,再乘以10,恰好是2000岁。
”小朋友,你知道这位神仙现在有多少岁吗?【例3】科学课上,老师说:“土星直径为地球直径的9倍多4800千米,土星直径除以24等于水星直径,水星直径加上2000千米是火星直径,火星直径除以2减去500千米等于月亮的直径,月亮的直径是3000千米。
”请你算一算,地球的直径是多少?【例4】(第五届走美杯)电脑按照指示进行运算:如果数据是偶数,就将它除以2;如果数据是奇数,就将它加3。
这样继续进行了三次得出结果为27。
原来的数据可能是(填出所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线段图【例5】一群蚂蚁搬家,原存一堆食物,第一天运出总数的一半少12克,第二天运出剩下的一半少12克,结果窝里还剩下43克。
问蚂蚁家原有食物多少克?【例6】电工组买来一捆电线,工人们第一天用去全长的一半多5米,第二天用去余下的一半少8米,第三天用去14米,最后还剩10米。
这捆电线原来有多少米?【例7】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35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一半多20米,第三天修了余下的一半多20米,还剩下360米没有修,问:这条路全长多少米?三、图表法【例8】有18块砖,哥哥和弟弟争着去搬,弟弟抢在前面,刚摆好砖,哥哥赶到了,哥哥看弟弟搬得太多,就抢过一半,弟弟不肯,又从哥哥那儿抢走一半,这时爸爸走过来,他从哥哥那拿走一半少2块,从弟弟那儿拿走一半多2块,结果是爸爸比哥哥多搬了3块,哥哥比弟弟多搬了3块。
【小学五年级奥数讲义】包含与排除(容斥原理)
【小学五年级奥数讲义】包含与排除(容斥原理)一、专题简析:集合是指具有某种属性的事物的全体,它是数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如某班全体学生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0、1、2、3、4、5、6、7、8、9便组成一个数字集合。
组成集合的每个事物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
如某班全体学生组成一个集合,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数字集合中有10个元素。
两个集合中可以做加法运算,把两个集合A、B合并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新的集合C。
计算集合C的元素的个数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包含与排除:先把A、B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再“排除”A、B两集合的公共元素的个数,减去加了两次的元素,即:C=A+B-AB。
在解包含与排除问题时,要善于使用形象的图示帮助理解题意,搞清数量关系的逻辑关系。
有些语言不易表达清楚的关系,用了适当的图形就显得很直观、很清楚,因而容易进行计算。
二、精讲精练例1五年级96名学生都订了报纸,有64人订了少年报,有48人订了小学生报。
两种报纸都订的有多少人?练习一1、一个班的52人都在做语文和数学作业。
有32人做完了语文作业,有35人做完了数学作业。
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2、五年级有122人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得优。
其中语文得优的有65人,数学得优的有87人。
语文、数学都得优的有多少人?例2:某校教师至少懂得英语和日语中的一种语言。
已知有35人懂英语,34人懂日语,两种语言都懂的有21人。
这个学校共有多少名教师?练习二1、某校的每个学生至少爱体育和文娱中的一种活动。
已知有900人爱好体育活动,有850人爱好文娱活动,其中260人两种活动都爱好。
这个学校共有学生多少人?2、某班在一次测验中有26人语文获优,有30人数学获优,其中语文、数学双优的有12人,另外还有8人语文、数学均未获优。
这个班共有多少人?例3: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共有250人参加。
其中参加象棋组和乒乓球组的同学不同时活动,参加象棋组的有83人,参加乒乓球组的有86人,这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25人。
小学奥数系统讲义完整版
小学奥数系统复习讲义(完整版)小学奥数大约80个知识点,可分成5大类,数论和行程是重点也是难点第一部分计算能力万丈高楼平地起,计算能力任何时候都是学好数学的根基,必须高度重视! 基本公式1 .运算顺序第一级:括号:()T T{ }第二级:X+: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第三级:+ —: 同一级别可以交换运算次序2. 去括号①a+(b+ c)=a + b + c a+ (b —c)=a + b— c②a—(b+ c)=a — b — c a— (b —c)=a—b+ c③a>(b疋)=a花比a>(b -c)=a以弋④a—b >0)=a —a—b 弋)=a —xc3 .分配律/结合律乘法:a (b + c) = a b+ a>ca>b+ a>c = a (b + c)除法:(a+ b) —= a —+ b—ca—:+ b—c = (a + b)—4 .两个必须掌握的性质两个数的和一定,则两数越相近,积越大5 .几个计算公式__ 2 2 2完全平方和(差)公式:( a±b) = a ±ab+b2 2平方差公式: a -b = (a+b)(a-b)求和公式一:1+2+3+ ....... +n =两个数的积一定,则两数越分散,和越大求和公式二:1 +1 22 +3 2+……n =3 3 3 3求和公式三:1 +2 +3 +……n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速算巧算基本方法凑整法、改变运算次序法、连续数求和、基准法、分组法、拆分法7.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拆分与裂项】,【换元法】,【错位相消法】,【构造法】等较难的计算方法。
拆分裂项公式:等差数列公式:简单等比公式:例题分析1. 393+404+397+398+405+401+400+399+391+4022. 比较下面A,B 两数的大小:A=2009X 2009,B=2008X 20103. 99讣9创x 99 —99 4 199—99结果末尾有多少个零?訐胆,.p “站-1 ?4. 100 + 99+ 98 —97 —96 —95+ ……+ 10+ 9 + 8—7 —6—5+ 4 + 3+ 2 —1巩固练习5. 376 + 385 + 391 + 380 + 377 + 389 + 383 + 374 + 366 + 3786. 1 —50+2 —50+3 —50+50 - 50 2010二二呦10第二部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点列表7. 9999999 >2009 7777 >333 出1118. 99*.**.+ 9 乂gg.*・*.*9 + -99*—..* 9 =99Ti9. 比较下面A,B两数的大小:归一问题A =987654321 >23456789;B =987654322 >2345678810. 1996 + 1994 —1992 —1990 + 1988 + 1986 —1984 —1982 + 1980 + 1978—1976 —1974 + 1972 + 1970…… + 4 + 2【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岀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岀所要求的数量。
小学奥数数论讲义 11-完全平方数强化篇
完全平方数一、完全平方数常用的三条性质1.完全平方数的末位数字必须是:0,1,4,5,6,9。
2.完全平方数分解质因数后每个质因子都必须有偶数个。
推论:完全平方数的约数一定有奇数个;有奇数个约数的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
3.完全平方数除以3的余数只可能为为0或1;偶数的平方是4的倍数,奇数的平方除以4余1。
二、基本公式平方差公式:a2-b2=(a+b)(a-b)三、两个特殊的完全平方数7744(四位数中唯一一个前两位数字相同,后两位数字也相同);1444(后三位数字相同的数中最小的)。
【例 1】下面是一个算式:1+1⨯2+1⨯2⨯3+1⨯2⨯3⨯4+1⨯2⨯3⨯4⨯5+1⨯2⨯3⨯4⨯5⨯6。
这个算式的得数能否是某个数的平方。
【巩固】8,88,888,8888…中有完全平方数吗?【例 2】已知3528 a恰是自然数b的平方数,a的最小值是。
【巩固】已知m,n都是自然数,且n2=126m,则n的最小值为。
【例 3】12+22+32+…+20012+20022除以4的余数是。
【巩固】A是由2002个“4”组成的多位数,即4444,A是不是某个自然数B的平方?如果是,写2002个4出B;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例 4】一个数减去100是一个平方数,减去63也是一个平方数,问这个数是多少?【巩固】能否找到这么一个数,它加上24,和减去30所得的两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例 5】两数乘积为2800,而且已知其中一数的约数个数比另一数的约数个数多1,那么这两个数分别是 、 。
【巩固】两数乘积为1080,而且已知其中一数的约数个数比另一数的约数个数多1,那么这两个数分别是 、 。
〖答案〗【例 1】 不能【巩固】 无【例 2】 2【巩固】 42【例 3】 1【巩固】 A =2002个44444=22⨯2002个11111,如果A 是完全平方数,需要2002个11111也是完全平方数,而2002个11111除以4余3;所以A 不是某个自然数的平方【例 4】 424【巩固】 不能【例 5】 24,52⨯7【巩固】 36,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观察法在解答数学题时,第一步是观察。
观察是基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
小学数学教材,特别重视培养观察力,把培养观察力作为开发与培养学生智力的第一步。
观察法,是通过观察题目中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题目的结构特点及图形的特征,从而发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把题目解答出来的一种解题方法。
观察要有次序,要看得仔细、看得真切,在观察中要动脑,要想出道理、找出规律。
*例1(适于一年级程度)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
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
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
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解: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
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
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图1-5)。
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18-5-9=4,在横下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4(图1-5)。
图1-5是填完数字后的幻方。
例2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
(适于二年级程度)6、16、26、____、____、____、____。
9、18、27、____、____、____、____。
80、73、66、____、____、____、____。
解:观察6、16、26这三个数可发现,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
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
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律是: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
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
例3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图1-6的方框中,使图中所有的不等号均成立。
(适于三年级程度)解:仔细观察图中不等号及方框的排列规律可发现:只有中心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小于周围的四个数,看来在中心的方框中应填入最小的数1。
再看它周围的方框和不等号,只有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的数大于相邻的两个方框中的数,其它方框中的数都是一个比一个大,而且方框中的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越来越小。
所以,在左下角的那个方框中应填9,在它右邻的方框中应填2,在2右面的方框中填3,在3上面的方框中填4,以后依次填5、6、7、8。
图1-7是填完数字的图形。
例4从一个长方形上剪去一个角后,它还剩下几个角?(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此题不少学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
”我们认真观察一下,从一个长方形的纸上剪去一个角,都怎么剪?都是什么情况?(1)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角的顶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三个角(图1-8)。
(2)从一个角的顶点向对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四个角(图1-9)。
(3)从一个边上任意一点向邻边上任意一点剪去一个角,剩下五个角(图1-10)。
例5甲、乙两个人面对面地坐着,两个人中间放着一个三位数。
这个三位数的每个数字都相同,并且两人中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比另一个人看到的这个数大一半,这个数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首先要确定这个三位数一定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不然就没法考虑了。
甲看到的数与乙看到的数不同,这就是说,这个三位数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在阿拉伯数字中,只有0、1、6、8、9这五个数字正看、倒看都表示数。
这个三位数在正看、倒看时,表示的数值不同,显然这个三位数不能是000,也不能是111和888,只可能是666或999。
如果这个数是666,当其中一个人看到的是666时,另一个人看到的一定是999,999-666=333,333正好是666的一半。
所以这个数是666,也可以是999。
*例61966、1976、1986、1996、2006这五个数的总和是多少?(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道题可以有多种解法,把五个数直接相加,虽然可以求出正确答案,但因数字大,计算起来容易出错。
如果仔细观察这五个数可发现,第一个数是1966,第二个数比它大10,第三个数比它大20,第四个数比它大30,第五个数比它大40。
因此,这道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66×5+10×(1+2+3+4)=9830+100=9930这五个数还有另一个特点:中间的数是1986,第一个数1966比中间的数1986小20,最后一个数2006比中间的数1986大20,1966和2006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986。
1976和1996的平均数也是1986。
这样,中间的数1986是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这道题还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计算:1966+1976+1986+1996+2006=1986×5=9930例7你能从400÷25=(400×4)÷(25×4)=400×4÷100=16中得到启发,很快算出(1)600÷25(2)900÷25(3)1400÷25(4)1800÷25(5)7250÷25的得数吗?(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算式:400÷25=(400×4)÷(25×4)=400×4÷100=16不难看出,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4,目的是将除数变成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
这样做的根据是“被除数和除数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进行这种变化的好处就是当除数变成了1后面带有0的整百数以后,就可以很快求出商。
按照这个规律,可迅速算出下列除法的商。
(1)600÷25(2)900÷25=(600×4)÷(25×4) =(900×4)÷(25×4)=600×4÷100=900×4÷100=24 =36(3)1400÷25(4)1800÷25=(1400×4)÷(25×4) =(1800×4)÷(25×4)=1400×4÷100=1800×4÷100=56 =72(5)7250÷25=(7250×4)÷(25×4)=29000÷100=290*例8把1~1000的数字如图1-11那样排列,再如图中那样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六个数,这六个数的和是87。
如果用同样的方法(横着三个数,竖着两个数)框出的六个数的和是837,这六个数都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第二个数比第一个数大1,第三个数比第一个数大2,第四个数比第一个数大7,第五个数比第一个数大8,第六个数比第一个数大9。
假定不知道这几个数,而知道上面观察的结果,以及框内六个数的和是87,要求出这几个数,就要先求出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87-1-2-7-8-9)÷6=60÷6=10求出第一个数是10,往下的各数也就不难求了。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框出的六个数之和是837,这六个数之中后面的五个数也一定分别比第一个数大1、2、7、8、9,所以,这六个数中的第一个数是:(837-1-2-7-8-9)÷6=810÷6=135第二个数是:135+1=136第三个数是:135+2=137第四个数是:135+7=142第五个数是:135+8=143第六个数是:135+9=144答略。
(2)观察框内的六个数可知:①上、下两数之差都是7;②方框中间坚行的11和18,分别是上横行与下横行三个数的中间数。
11=(10+11+12)÷318=(17+18+19)÷3所以上横行与下横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7÷3=29由此可得,和是837的六个数中,横向排列的上、下两行两个中间数的和是:837÷3=279因为上、下两个数之差是7,所以假定上面的数是x,则下面的数是x+7。
x+(x+7)=2792x+7=2792x=279-7=272x=272÷2=136x+7=136+7=143因为上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36,所以,第一个数是:136-1=135第三个数是:135+2=137因为下一横行中间的数是143,所以,第四个数是:143-1=142第六个数是:142+2=144答略。
*例9有一个长方体木块,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几个顶点?(适于五年级程度)解:(1)锯去一个顶点(图1-12),因为正方体原来有8个顶点,锯去一个顶点后,增加了三个顶点,所以,8-1+3=10即锯去一个顶点后还有10个顶点。
(2)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2=9(个)(图1-13)。
(3)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两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1=8(个)(图1-14)。
(4)如果锯开的截面通过长方体的三个顶点,则剩下的顶点是8-1=7(个)(图1-15)。
例10将高都是1米,底面半径分别是1.5米、1米和0.5米的三个圆柱组成一个物体(图1-16),求这个物体的表面积S。
(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我们知道,底面半径为γ,高为h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2πγ2+2πγh。
本题的物体由三个圆柱组成。
如果分别求出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把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加在一起,然后减去重叠部分的面积,才能得到这个物体的表面积,这种计算方法很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