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作者:白玉路, 章振羽, 徐世昌, 林凤, Bai Yulu, Zhang Zhenyu, Xu Shichang, Lin Feng作者单位:白玉路,Bai Yulu(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16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章振羽,Zhang Zhenyu(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成都,610066), 徐世昌,Xu Shichang(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193), 林凤,Lin Feng(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沈阳,110161)刊名:植物保护英文刊名:PLANT PROTECTION年,卷(期):2010,36(4)被引用次数:3次1.Sun G L;Fahima T;Korol A K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the Yr15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of wheat originated in wild emmer wheat,Triticum dicoccoides[外文期刊] 1997(4)2.陈云芳;刘莉;杨文香33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Lr19分子检测[期刊论文]-分子植物育种 2008(05)3.Tsilo T J;Jin Y;Anderson J A Diagnostic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stem rust resistance gene Sr36 in diverse genetic backgrounds of wheat[外文期刊] 2008(1)4.刘燕;张增艳;辛志勇利用分子标记解析小麦新种质YW243的抗锈病基因[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6(02)5.Ochoa J;Frinking H D;Jacobs T H Postulation of virulence groups and resistance factors in the quinoa/downy mildew pathosystem usin.g material from Ecuador[外文期刊] 19996.Flor H H The complementary genetic systems in flax and flax rust[外文期刊] 19567.Flor H H Current status of the gene-for-gene concept 19718.Loegering W Q A second gene for resistance to 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in the red Egyptian2D wheat substitution line 19689.Loegering W Q;McIntosh R A;Burton C H Computer analysis of disease data to derive hypothetical genotypes for reaction of host varieties to pathogens 197110.Dinoor A;Peleg 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for resistance or virulence without genetic analysis by the aid of the gene-for-gene hypothesis 197211.Browder L E Specificity of the 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Triticum aestivum ' Bulgaria88 ' relationship[外文期刊] 197312.Browder L E;Eversmeyer M G Sorting of Puccinia recondita tritici infection-type data sets toward the gene-for-gene model[外文期刊] 198013.Dubin H J;Johnson R;Stubbs R Postulated geneafor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selected CIMMYT and related wheats[外文期刊] 198914.王凤乐;吴立人;谢水仙我国小麦重要抗源材料抗条锈基因推导及其成株抗病性分析 1994(02)15.Sharma S;Louwers J M;Karki C B Postulation of resistance genes to yellow rust in wild emmer wheat derivatives and advanced wheat lines from Nepal[外文期刊] 1995(3)16.牛永春;乔奇;吴立人豫鲁皖三省重要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0(02)17.夏先全;姚革;刘正德四川省常规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初报[期刊论文]-西南农业学报 2005(04)18.井长勤;丰慧根;刘涌涛92R137抗条锈病基因推导和SSR标记[期刊论文]-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4)19.Li Z F;Xia X C;Zhou X C Seedling and slow rusting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Chinese common wheats[外文期刊] 2006(10)20.Maqsood Qamar;S Diluawaz Abroad;A_sad Hussain Shah Postulation of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es in some Australian bread wheat cultivar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2008(06)21.何名召;王丽敏;徐世昌硬粒小麦-粗山羊草人工合成小麦C1108抗条锈病新基因的鉴定、基因推导与分子标记定位[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2007(07)22.金社林;李继平;贾秋珍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1号及致病类型洛13-E和洛13-D毒性基因推导 199623.胡长程我国36个小麦品种抗秆锈基因的推导 1988(05)24.Roelfa A P Genetic control of phenotypes in wheat stem rust 198825.曹远银;姚平;朱桂清中国41个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基因推导及其抗性稳定性初步分析 1994(04)26.曹远银;姚平;朱桂清中国小麦生产品种抗秆锈病基因推导 1996(06)27.张书绅;邱永春;姚平94个小麦重要抗源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1998(02)28.邱永春;张书绅;刘永丽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1999(03)29.Jin Y;Singh R P Resistance in U.S.wheat to recent eastern African isolates of Puccinia graminisf.sp.tritici with virulence to resistance gene Sr31[外文期刊] 2006(4)30.Amin K;Pathan Robert F Park Evaluation of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stem rust in European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7(1/2)31.Modawi R S;Browder L E;Heyne E G Use of infection-type data to identify genes for low reaction to Puccinia recondita in several winter wheat cuhivars[外文期刊] 198532.郭爱国;刘颖超;王焕如十八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基因的推导[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1991(增刊)33.陈万权;胡长程我国28个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的推导[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1993(03)34.郭爱国;刘颖超;朱之堉河北省21个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的推导 1993(01)35.王奎荣;陈万权;冯国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1997(03)36.杨文香21个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0(03)37.Dreiseitl A;Steffenson B J Postulation of leaf-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Czech and Slovak barley cultivars and breeding lines[外文期刊] 2000(3)38.Singh D;Park R F;McIntosh R A Postulation of leaf (brown)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70 wheat cultivars grown in the United Kingdom[外文期刊] 2001(2)39.Wamishe Y A;Milus E A Genes for aduh-plan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soft red winter wheat 200440.刘华梁;刘莉;杨文香Pavon76苗期抗小麦叶锈性基因的推导 2005(06)41.Oelke L M;Kolmer J A Genetics of leaf rust resistance in spring wheat cultivars Alsen and Norm 200542.刘莉;刘华梁;陈云芳小冰麦33苗期抗叶锈性鉴定及其抗性基因推导[期刊论文]-麦类作物学报 2006(05)43.Pathan Amin K;Park Robert F Evaluation of seedling and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European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6(3)44.袁海军;刘太国;陈万权中国47个小麦新品种(系)苗期抗叶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7(09)45.Browder L E Specificity of the Puccinia recondita f sp.Tritici:Triticum aestivum ' Bulgaria 88 ' relationship[外文期刊] 197346.Mebrate S A;Dehne H W;Pillen K Postulation of seedling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selected ethiopian and german bread wheat cu[tivars[外文期刊] 2008(02)47.刘志勇;王晓玲;杨作民小麦抗叶锈基因Lr9、Lr2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01)48.Ittu M Components of partial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in wheat 200049.李振歧;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 200250.McIntosh R A;Bariana H S;Park R F Aspects of wheat rust research in Australia[外文期刊] 2001(1/2)51.Pathan A K;Park R F;Wellings C R The expression and genetics of resistance to stripe (yellow)rust in three European and four New Zealand wheat cultivars[外文期刊] 2007(03)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种子2009,28(10)2.董淑静.许为钢.Dong Shujing.Xu Weigang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1.张玉薇.刘太国.刘博.高利.陈万权中国75个国审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植物保护学报 2014(1)2.章振羽.姬红丽.沈丽.徐世昌.倪建英.彭云良四川58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条锈基因推导及成株期抗性表现[期刊论文]-植物保护学报 2012(1)3.魏学军.张海涛.张娜.胡亚亚.谢欢.赵丽娟.杨文香粗山羊草苗期抗叶锈性离体鉴定及抗叶锈基因推导[期刊论文]-麦类作物学报 2013(5)引用本文格式:白玉路.章振羽.徐世昌.林凤.Bai Yulu.Zhang Zhenyu.Xu Shichang.Lin Feng小麦锈病抗性基因推导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保护 2010(4)。
甘肃陇南越夏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
甘肃陇南越夏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研究进展作者:曹世勤贾秋珍鲁清林张耀辉张勃孙振宇白斌黄瑾王万军来源:《寒旱农业科学》2022年第11期摘要:甘肃陇南是中国小麦条锈菌最大、最重要的越夏区,条锈病是发生于该区域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持续不断的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绿色、经济的措施。
为了持续控制该区域的条锈病、保障粮食安全,总结了自1995年以来甘肃陇南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优异抗条锈病种质资源材料的评价、挖掘、创新与利用;强化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强化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等建议。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陇南越夏区;进展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7-2172(2022)02-0104-07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2.02.002Advances on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t Breeding in Over-summeringRegion of Southern Gansu ProvinceCAO Shiqin 1, 2, 3, JIA Qiuzhen 2, 3, 4, LU Qinglin 1, ZHANG Yaohui 5,ZHANG Bo 2, 3, 4, SUN Zhenyu 2, 3, 4, BAI Bin 1, HUANG Jin 2, 3, 4, WANG Wanjun 5(1. Wheat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2. 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rop Pests in Tianshui,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 R. China,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 3. National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for Plant Protection at Gangu,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 R. China,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 4.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5. Tians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stitute, Gangu Gansu 741200, China)Abstract: Southern Gansu is the bigge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over-summering region for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Pst) in China, wheat stripe ru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liar diseases on wheat in this region. Breeding and planting resistant wheat varieties is one of the most green, economical methods to control wheat stripe rust in the field. To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ed control of wheat stripe rust and to ensure food safety, wheat stripe rust-resistant breeding achievements in southern Gansu were summarized since 1995, current issues were analazied,sugges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evaluation, excavation,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remium germplasm resources with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strength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al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gen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Wheat stripe rust;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 Over-summering region of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Advance甘肃陇南条锈菌越夏区是条锈西北越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1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常发异变区和条锈菌新小种的策源地[1 - 5 ]。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
【期刊名称】《寒旱农业科学》
【年(卷),期】2024(3)1
【摘要】条锈病流行对小麦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选育和种植持久抗性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为达到多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目标,必须不断发掘抗病种质、解析其抗病遗传机制并开发分子标记。
基于文献,对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涉及的抗病性、分子标记、基因定位方法和定位进展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涉及技术的现状、局限性及优势,从而为后续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发掘、多基因聚合和持久抗性小麦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布局提供技术指导,以降低西北麦区和小麦主产区条锈病流行的频率,进一步促进国家粮食安全。
【总页数】10页(P1-10)
【作者】杨芳萍;曹世勤;郭莹;杜久元;鲁清林;吕迎春;白斌;周刚;张文涛;马瑞;何瑞【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2.78份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系)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检测
3.分子标记技术在禾本科作物基因定位上的研究进展
4.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及分子标记辅助聚合育种
5.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
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小麦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其中,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麦转基因研究及其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小麦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人类食物来源的主要来源之一。
但是,小麦生产中经常出现各种病害,如赤霉病、白粉病、叶锈病等,给小麦种植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转基因小麦的出现,为小麦病害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目前,小麦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抗病性基因的发掘和应用,二是小麦的遗传改良。
在抗病性基因的发掘和应用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小麦抗病性基因的鉴定、筛选和功能分析。
例如,Wheat streak mosaic virus (WSMV) 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毒病害,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麦基因组的全面分析,发现了一些抗 WSMV 的基因,如TaPIMP1 和 TaPIMP2b,这些基因具有显著的抵抗 WSMV 的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拟南芥等模式植物,将小麦的抗病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进一步探讨小麦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作用规律。
在小麦的遗传改良方面,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小麦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国内外先进的品种的有效基因导入到国内小麦品种中,可以明显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
同时,研究人员还探索使用CRISPR-Cas9 技术,通过对小麦基因组的编辑和修饰,实现针对性的遗传改良,从而进一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病性。
二、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的现状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是小麦转基因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通过探究小麦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麦抗病性的本质和规律,为小麦的遗传改良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路线。
目前,小麦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即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小麦条锈病概况及其研究进展赵吴超黑龙江大学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 小麦条锈病严重危害小麦的生产安全。
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在完善病害循环过程中转主寄主的规律和小麦条锈病在流行与群体遗传方面的规律,并综述了我国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讨论了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的小麦条锈病研究与防控提供思路。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群体遗传;病害防控;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S435.12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005-03小麦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对人类生存十分重要。
而小麦锈病作为小麦的主要病害,长时间威胁着小麦生产,导致小麦产量下降。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小麦锈病也称“黄疸病”,包含小麦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早在公元前700年古罗马时代,欧洲就有记载。
而在17世纪晚期前,并没有将小麦条锈病与其他锈病区分开来,直到1777年Gadd和Bjerkander首次描述了这种病害,在1819年前由Schmit将这种真菌病害命名完成。
国内依据考古单位的研究推断,4 000~5 000年前就出现了小麦锈病,直到1836年《马首农谚》和1846年《齐民要术》出版才有小麦条锈病的记载。
国外几次比较严重的锈病危害,曾暴发在南非的1708—1710年。
1794年在瑞典暴发的小麦锈病;1804年发生在英国的小麦锈病流行;1786年在印度暴发的小麦锈病,对小麦的损失十分严重。
而在国内,1939~1940年暴发于福建、四川两省的小麦条锈病,分别使小麦减产10%~15%和60%。
新中国成立后,锈病危害以条锈病为主,曾在1950、1956、1958、1960、1962、1964年暴发大流行,发病面积可达333万~667万hm2。
尤其是1950、1964、1990、2002、2017年爆暴发的5次国内大流行,发病面积均超过550万 hm2,共计损失小麦138亿 kg。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遗传改良策略研究
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及遗传改良策略研究小麦作为我国的主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小麦生产中常常遭受到各种病害侵扰,其中小麦条锈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
小麦条锈病不仅能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损失,而且会对粮食供给和食品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对小麦条锈病进行研究及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条锈病菌是一种生存能力强、多寄主、广泛分布的植物病原真菌。
病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疫情,影响严重。
病菌可经由空气传播、种子传播和残基传播等途径,对小麦造成极大的危害。
二、小麦条锈病的病害特点小麦条锈病的危害主要在于它能够迅速地扩散和传播,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病害发生更为严重。
小麦条锈病的病害会导致小麦叶片上长出椭圆形、淡黄色或者褐色的小斑点。
病斑在发病初期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逐渐扩大,颜色逐渐变为红色或褐色,最终病斑整体呈现出条形。
严重的情况下,在小麦的叶片上就会长出大片的病斑,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这些病斑最终会导致小麦减产,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三、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在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中,早期主要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病害。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菌逐渐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导致药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
因此,对小麦条锈病的遗传改良成为了更加重要的策略。
目前,小麦条锈病的抗性主要分为遗传抗性和免疫抗性两种类型。
遗传抗性是指小麦对病菌有一定的遗传抗性,主要表现为不同品种之间在抗病程度上存在差异。
免疫抗性是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小麦对于特定病菌和目标病害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和基因组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小麦条锈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目前,学者们在小麦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改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例如,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进行改良,或者利用育种技术选育出抗病的小麦品种等。
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张晶摘要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
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
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小麦条诱病病菌生理小种品种抗病性遗传抗病育种1、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1.1、标样来源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Hbrid46。
1.3、鉴定方法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
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Z HANG i — i NI i y YU in L i Z Jn xa, U L — a, L a g, U L , HANG a — ig W ANG e g z i Z Hu n yn , F n — h , HAO o g s a Sn—hn
( a g h uAc d myo giutr n oet ce c s C n zo He e 0 1 0 , h n ) C n z o a e f r l e a d F rs y S in e , a gh u, b i 6 0 1 C i a A c u r
Ke r s y wo d :wh a ; ti e r s ;e itn e b e d n e t sr u t r s a c r e i g p s
群体互作动态 、 品种抗性持久度估 测 、 小种适合度
1发 生 状 况 和 研 究 进 程
测 量 、 敏 和 高 温 抗 性 、 久 抗 性 等 方 面 也 进 行 温 持
了探索 。 0年代末成 功引进和推广了特效药剂粉 7 锈 宁。
随着分子生物学 的不 断发展 , 病程 超微 结构 、 病 菌 变 异 机 制 、 病 基 因推 导 、 育 及 分 子 标 记 、 抗 转
近 等 基 因 系创 建 等 研 究 也 取 得 良好 进 展 。 目前 , 国 内外 学 者 正 致 力 于 小 麦 抗 病 基 因 的 分 子 标 记 研
从 2 0世 纪 5 代 开始 ,小 麦 条 锈 病 研 究 范 0年 围不 断 拓 宽 , 平 不 断 提 高 。5 水 0年 代 后 期 相 继 开 展 了小 种 动 态 监 测 、 性 丧 失 等 研 究 , 后 紧密 配 抗 随
2 1利 用轮 回选 择 法 创 建 小 麦抗 条 锈 近 等 基 因 系 .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概述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两种真菌病害,长期以来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这两种病害不仅导致小麦叶片和茎秆受损,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更严重者会直接导致小麦减产和品质下降,给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
对于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研究,尤其是成株抗性研究,一直是全球农业科研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成株抗性是小麦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通过挖掘和利用小麦自身的抗性基因,培育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是实现小麦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手段,不断深入地揭示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病机理和抗性机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成株抗性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现有的抗性基因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抗性不稳定、持久性不强等问题;新的优势生理小种的不断出现,也对现有品种的抗病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性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提高抗性品种的选育效率,同时加强环境因素对抗性影响的研究,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抗性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相信未来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小麦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概述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是两种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对全球小麦种植区域构成严重威胁。
这两种病害不仅会导致小麦产量的大幅下降,还会影响其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小麦条锈病,又称黄疸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严重时甚至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
条锈病的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终叶片干枯死亡。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刊名:种子英文刊名:SEED年,卷(期):2009,28(10)参考文献(45条)1.Sun Q;Wei Y;Ni Z Microsatellite marker for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 Yr 5 in wheat introgressed from spelt wheat[外文期刊] 2002(06)2.Eriksen L;Afshari F;Christiansen M J Yr 32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yellow) rust present in the wheat cultivar Carstens V[外文期刊] 2004(03)3.Lin F;Chen X M Molecular mapping of genes for race-specific overall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eultivar Express 2008(06)4.朱晓娜;陈耀锋;曹婷小麦抗条锈基因聚合及抗条中32号基因分子标记筛选[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5.房体麟;程颖;李根桥小麦条锈病抗源S 2199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及其与Yr 5的关系[期刊论文]-作物学报2008(03)6.周艳丽;蔺瑞明;张建周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维尔中抗条锈病基因YrVir 1的微卫星标记[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8(04)7.陈尚安;董玉琛;周荣华小麦野生近缘植物抗病性鉴定 1990(01)8.姚占军;蔺瑞明;徐世昌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Lee中抗性基因Yr7的微卫星标记[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2006(06)9.李振歧;曾士迈中国小麦锈病 200210.Lin F;Chen X M Genetics and molecular mapping of genes for race-specific all-stage resistance and non-race-specific high-temperature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spring wheat cultivar Alpowa[外文期刊] 2007(07)11.William H M;Singh R P;Huerta-Espino J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 loci conferring adult plant resistance to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in spring wheat 2006(08)12.Kuraparthy V;Chhuneja P;Dhaliwal H S Characterization and mapping of cryptic alien introgression from Aegilops geniculata with new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Lr 57 and Yr40 in wheat [外文期刊] 2007(08)13.Zahravi M 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 of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e Yr33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using microsatellite markers 200314.Luo P G;Hu X Y;Ren Z L Allelic analysis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on wheat chromosome 2 BS 2008(11)15.邓其明;周宇爝;蒋昭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Xa4和Xa23的聚合及其效应分析[期刊论文]-作物学报2005(09)16.Sanchez A C;Brar D S;Huang N Sequence tagged si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three bacterial blight resistance genes in rice[外文期刊] 200017.曾祥艳;张增艳;杜丽璞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2005(12)18.罗瑛皓;陈新民;夏兰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DH材料的分子标记鉴定[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2005(05)19.何光明;孙传清;付永彩水稻抗衰老IPT基因与抗白叶枯病基因Xa 23的聚合研究[期刊论文]-遗传学报 2004(08)20.杨敏娜;徐智斌;王美南小麦品种中梁88375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作图[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8(10)21.宋晓贺;侯璐;杨敏娜小麦-滨麦易位系M 8657-1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2008(06)22.Zhang H Q;Jia J Z;Yang H SSR mapp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from Ae.tauschii[期刊论文]-Yichuan Xuebao 2008(04)23.Zhang H;Lang J;Ma S Genetic analysis and SSR mapping on an new stem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Y 206 in Aegilops tauschii[期刊论文]-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8(08)24.张海泉;郎杰;马同锁粗山羊草抗条锈病鉴定及抗病基因YrY212 SSR标记[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9)25.周新力;吴会杰;张如佳来自簇毛麦抗条锈病新基因的SSR标记[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8(01)26.王金平;王洪刚;赵瑾小滨麦易位系山农0096抗条锈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和染色体定位[期刊论文]-分子植物育种2008(03)27.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1999(01)28.翁东旭;徐世昌;蔺瑞明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抗条锈病基因Yr9的微卫星标记[期刊论文]-遗传学报 2005(09)29.杨敏娜;徐智斌;王美南小麦品种中梁22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分子作图[期刊论文]-作物学报 2008(07)30.Li Y;Niu Y C;Chen X M Mapping a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C 591 in wheat variety C 591 with SSR and AFLP markers 2009(02)31.Wang Y B;Xu S C;Xu Z A microsatellite marker linked to the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V 23 in the wheat variety Vilmorin23 2006(03)32.Li Z F;Zheng T C;He Z H Molecular tagg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ZH 84 in Chinese wheat line Zhou 8425 B[外文期刊] 2006(06)33.Li G Q;Li Z F;Yang W Y Molecular mapping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CH 42 in Chinese wheat cultivar Chuanmai 42 and its allelism with Yr24 and Yr26[外文期刊] 2006(08)34.Mcdonald D B;Mcintosh R A;Wellings C R Cytogenetical studies in wheat XIX.Location and linkage studies on gene Yr27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yellow) rust[外文期刊] 2004(03)35.William M;Singh R P;Huerta-Espino J Molecular marker mapping of leaf rust resistance gene lr 46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 29 in wheat[外文期刊] 2003(02)36.Suenaga K;Singh R P;Huerta-Espino J Microsatellite markers for genes lr 34/yr 18 and othe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for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in bread wheat[外文期刊] 2003(07) 37.Chicaiza O;Khan I A;Zhang X Registration of Five Wheat Isogenic Lines for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Registration by CSSA 200638.Wang L;Ma J;Zhou R Molecular tagging of the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 Yr 10 in commonwheat,P1178383 (Triticum aestivum L.)[外文期刊] 2002(01)39.Ma J;Zhou R;Dong Y Molecular mapping and detection of the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 Yr 26 in40.Weng D X;Xu S C;Lin R M Microsatellite marker linked with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e Yr 9 in wheat[期刊论文]-Acta Genetica Sinica 2005(09)41.Singh R P;Nelson J C;Sorrells M E Mapping Yr28 and other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in wheat 200042.Marais G F;Pretorius Z A;WeLlings C R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transferred to common wheat from Triticum dicoccoides 2005(01)43.Marais G F;Mccallum B;Snyman J E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Lr 54 and Yr 37 transferred to wheat from Aegilops kotschyi[外文期刊] 2005(06)44.Marais G F;Mccallum B;Marais A S Leaf rust and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s derived from Aegilops sharonensis[外文期刊] 2006(03)45.Bariana H S;Parry N;Barclay I R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ipe rust resistance gene Yr 34 in common wheat[外文期刊] 2006(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zhongz200910016.aspx。
抗条锈病小麦的育种
抗条锈病小麦的育种摘要: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可藉气流作高空远距离传播,分布面广,流行性强,危害严重的一种病害。
在中国,尤其是西北麦区,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面-l盏的最严重问题。
筛选和培育抗锈基因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
国内外经验证明:采用“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最为有效。
本文简单介绍了在小麦育种中针对条锈菌的存在问题以及抗病育种的策略,综述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上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运用。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抗病育种策略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铆如)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一抗病品种培育在小麦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小麦,主要在小麦叶片上重复侵染并迅速扩大危害范围,导致植物养分消耗,叶片干枯死亡,从而失去光合作用能力,最终影响小麦产量。
据统计,2002年小麦条锈病在我国大流行,受灾面积约660万平方米,造成小麦大面积严重减产,有些地区甚至颗粒无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条锈病流行区的主栽品种由于抗性的丧失,已经进行了5~7次品种更替。
1991—1993年,在四川、甘肃等地区发现条中30、条中31小种以及H46和水源致病类型等生理小种,使一些主栽品种丧失了抗病性。
近年来产生的条中32生理小种,毒性谱宽,致病性强,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已成为目前小麦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
品种防治是人类长期以来向小麦调休作斗争的主要手段,品种防治的优点是经济、易行和有效,很容易被农民接受,因而可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发挥明显效益。
但是国内外的生产实践反复证明,品种的抗锈病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由于病菌多变,一个抗锈品种在生产上应用一定年限之后往往会丧失其抗锈病,失去在生产商的应用价值。
二抗病品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多抗、兼抗问题。
小麦抗锈育种取得重大突破
高小麦的产量。
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更快速、准确地鉴定和选择具 有优良抗锈性状的种质资源。
基因编辑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等在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有 望实现精确、高效的抗锈基因编辑。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可以用于发掘与抗锈性状紧密相关的基因和位 点,为抗锈育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传统育种方法
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锈 性的小麦品种,结合杂交 和诱变等技术手段进行新 品种的培育。
基因工程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锈 基因导入小麦中,实现抗 锈性的遗传改良。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 编辑技术对小麦抗锈基因 进行精准编辑和改良,提 高抗锈性和产量。
03
重大突破的介绍
04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抗锈基因的遗传机制
01
进一步解析小麦抗锈基因的遗传机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抗
锈育种的过程。
抗锈基因的多样性
02
研究不同抗锈基因的多样性,有助于发掘更多具有潜力的抗锈
基因,提高抗锈育种的效率。
抗锈性与产量的关系
03
研究抗锈性与小麦产量的关系,有助于在保持抗锈性的同时提
目前可用于抗锈育种的材料有限,且抗锈性状与其它优良 性状有时难以兼顾。这使得抗锈育种工作需要更多的创新 和努力。
如何评估抗锈育种的效果?
01
田间试验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田间试验,观察和比较不同品种的抗锈性表现。
这是评估抗锈育种效果最直接的方法。
02
人工接种试验
通过人工接种锈病菌,模拟发病条件进行试验,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品种
抗锈病小麦的选育
抗锈病小麦的选育
标题:抗锈病小麦的选育研究
一、引言
锈病是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严重,严重影响了全球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选育抗锈病的小麦品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二、抗锈病小麦的重要性
锈病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一旦发生,会对小麦的叶片、叶鞘和穗部造成损害,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收。
抗锈病小麦的选育,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三、抗锈病小麦的选育方法
1. 传统选育法:通过对大量小麦品种进行田间试验,筛选出抗锈病表现良好的品种,然后进行杂交和回交,以获得新的抗锈病品种。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基因组中的抗锈病基因进行定位和鉴定,然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快速准确地选育出抗锈病的小麦品种。
3.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直接在小麦基因组中插入或替换抗锈病基因,从而快速高效地培育出抗锈病的小麦品种。
四、抗锈病小麦的选育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抗锈病小麦的选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一些具有高抗锈病性的小麦新品种已经成功选育出来,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结论
抗锈病小麦的选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科研人员持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
我们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的抗锈病小麦品种被选育出来,为全球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六、参考文献
[待补充]
注:此文档仅为框架性内容,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和数据进行填充和修改。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综述进展・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Progre ss of Studie s on Chromo somal Location and MolecularMarkers of Yellow Rust Re sistance Gene s in Wheat马渐新 周荣华 董玉琛 贾继增Ma Jianxin Zhou Ronghua Dong Yushen Jia Jizeng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Institute of Crop G ermplasm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 ey Laboratory of Crop G ermplasm&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081摘 要: 本文综述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染色体定位及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并对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潜力作了比较分析,特别是对SSR、ISSR、AFL P等新型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分子标记Abstract: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chromosomal location and molecular markers of yellow rust resistance genes in wheat was summarized mainly in this paper.at the same time,application of several main molecular tagging techneques in wheat was comparatively analysed,especially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novel molecular markers,SSR,ISSR and AFL P in studies on wheat genetics and breeding was discussed.K ey words: Wheat;yellow rust;gene location;molecular marker 条锈病(Pucci nia st riif orm is f.sp.t ritic)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西北欧、美国西北部、南美、肯尼亚、印度、中东和地中海一带均有发生。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
小麦条锈病的研究进展作者:张金霞钮力亚于亮陆莉张焕英王奉芝赵松山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08年第04期摘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状况和研究现状,对通过一般育种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小麦抗条锈育种和品种选育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条锈;抗性育种中图分类号:S435.12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500(2008)04-0049-04 1发生状况和研究进程小麦条锈病是由Puccinia striformis Westend引起的小麦叶部病害,小麦条锈病属低温病害,主要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越夏,由于其具有长距离气流传播的特点,可在越夏区及与之毗邻的小麦种植区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小麦条锈病一直是威胁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和淮北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的最重要病害之一,1950年、1964年和1990年曾3次大面积发生,分别造成60亿,30亿和26亿kg的产量损失。
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佳途径,但新小种和其他致病类型的出现使品种抗性屡屡“丧失”。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生了7次小麦大面积丧失抗性的情况,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延长抗性品种寿命的各种对策。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小麦条锈病研究范围不断拓宽,水平不断提高。
50年代后期相继开展了小种动态监测、抗性丧失等研究,随后紧密配合抗锈育种,连续推出一系列抗病良种。
六七十年代在流行学方面开展了模拟模型研究,例如病害发生、损失估计、大区流行等。
而后在寄主和病原群体互作动态、品种抗性持久度估测、小种适合度测量、温敏和高温抗性、持久抗性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
70年代末成功引进和推广了特效药剂粉锈宁。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病程超微结构、病菌变异机制、抗病基因推导、转育及分子标记、近等基因系创建等研究也取得良好进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正致力于小麦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一方面通过寻找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直接或间接地定位抗病基因;另一方面应用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把多个基因聚合在同一个品种中,从而实现抗源积累,提高抗病育种的使用年限。
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
小麦条锈病国内外研究概况读书报告1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进展英国人Biffen(1905)首次研究报道了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病遗传,证明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从而揭开了小麦抗条锈病遗传研究的序幕。
此后一些学者对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进行了广泛研究。
Straib(1962 年)报道了 3 个小麦品种对 5 个条锈菌致病类型抗病基因间的关系。
1962 年Lupton 和Macer 对7 个小麦品种的抗条锈性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用Yr 系统来命名抗条锈基因。
1978 年Röbbelen和Sharp发表了抗条锈性遗传专著,总结了从20 世纪初到70 年代中期抗条锈性的遗传研究(李振岐,曾士迈2002)。
中国在20 世纪40 年代蔡旭用玉皮和矮粒多和 3 个感病品种杂交,研究了小麦抗条锈的遗传方式。
汪可宁1963 年报道了1955-1958 年间有关亲本选择、杂交方法和个体选择的原则研究结果。
70 年代后国内开始对一大批小麦抗条锈材料进行了研究,对一些重要品种的抗条锈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确定了部分抗条锈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具体位点。
这些研究对抗条锈育种和控制病害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对植物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鉴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同工酶标记、染色体原位杂交和DNA 分子标记新技术为植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更快速、更精确的技术支持。
2小麦抗源抗条锈基因的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许多抗条锈基因已被发掘。
国际上正式命名的小麦抗条锈基因共67个(Yr1-Yr67);暂时被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共40个,分别分布在小麦的不同染色体上,除了1A和3A染色体外。
这些抗病基因中有苗期抗病基因,如Yr15,Yr17和Yr47等,成株期抗病基因如Y r18,Yr29和Yr36等。
另外,有多于140个QTL位点被定位在小麦基因组上,它们分布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这些QTL位点对小麦条锈病抗性有不同的贡献率。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的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引言: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其富含营养、产量丰富而备受关注。
然而,小麦的生产过程中常常受到条锈病的严重威胁,导致产量大幅下降。
因此,研究小麦对条锈病的抗性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中一种重要的抗条锈病基因YrC25进行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本研究选用了一套含有YrC25抗性基因的小麦遗传资源库作为实验材料。
该资源库包含了100个小麦自交系,分别被分为抗病和感病两组。
1.2. 方法1.2.1. 遗传分析通过同源分析和连锁分析,确定YrC25基因的遗传方式和位置。
首先,收集每个自交系的离种子,进行杂交实验,观察杂交后代的抗病性状。
然后,利用克隆群体技术构建遗传图谱,确定YrC25基因的位置。
1.2.2. 分子标记通过已知的分子标记技术,探索和开发与YrC25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首先,从小麦基因组中选择与YrC25基因可能连锁的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
然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凝胶电泳技术,检测扩增产物的大小等特征。
2. 结果与讨论2.1. 遗传分析结果通过杂交实验以及同源分析,发现YrC25基因遗传方式为显性,即只需要一个来自父本的YrC25基因即可表现出抗病性。
此外,连锁分析结果显示,YrC25位于第7条小麦染色体上,与其他抗条锈病基因呈现明显的连锁关系。
2.2. 分子标记结果通过PCR扩增和凝胶电泳技术,成功开发了一个与YrC25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该分子标记的大小与YrC25基因的存在或缺失呈正相关。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该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定小麦品种是否携带YrC25基因,从而对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病性的预测。
3. 结论本研究通过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C25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YrC25基因为显性遗传,位于小麦第7染色体上。
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里勃留拉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
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里勃留拉抗条锈基因的分子标记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小麦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条锈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条锈病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培育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一直是小麦育种的重点。
在小麦品种中,里勃拉是一种具有抗条锈病特性的小麦品种,它来源于埃及自然种群。
长期以来,里勃拉一直被认为是小麦抗条锈病的重要基因资源。
然而,里勃拉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机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阐明。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里勃拉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通过分子标记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鉴定小麦品种中的抗条锈病基因,并为后续的小麦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研究人员首先利用PCR技术选择了一批具有抗条锈病特性的里勃拉材料进行分析。
通过对这些材料进行遗传标记分析,发现了一些与抗条锈病相关的分子标记位点。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分子标记位点位于小麦基因组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可能与抗条锈病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分子标记位点与抗条锈病基因的关联性,研究人员利用克隆和测序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分子标记位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几个可能与抗条锈病基因相关的候选基因。
这些候选基因编码了一些与抗病性相关的蛋白质,包括一些抗菌蛋白、调节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等。
进一步的功能分析显示,这些候选基因在小麦抗条锈病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初步认为里勃拉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分子水平上,尚未深入揭示抗条锈病基因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其他抗病基因的相互作用关系。
因此,今后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
综上所述,里勃拉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为小麦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分子标记的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鉴定小麦品种中的抗条锈病基因,并为培育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
近年来,叶锈病给小麦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些小麦抗叶锈病基因,从而取得了
一定的研究进展。
首先,科学家们对小麦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并找到了一些抗病基因。
其中,基因Yr27是小麦对黄条叶锈病的一个强大的抗性基因,它
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了基因Yr5,它可以对抗茎锈病。
这些抗病基因成为小麦抗病育种的基础。
其次,科学家们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将这些抗病基因优良的性状
导入到其他小麦品种中,从而实现了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例如,在
引入Yr27基因的小麦品种中,可以明显地减少叶锈病的发生率,提高
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科学家们还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深入研究了这些小麦
抗病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他们研究了这些基因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和
调控机制,为深入揭示小麦的抗病机制打下了基础。
这些研究有助于
人类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规律,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植物天然
的抗病基因。
综上所述,小麦抗叶锈病基因的研究对小麦的生产和育种具有重
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麦的抗病
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为人类提供更加丰富的粮食资源。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生物学研究方法综述
体。15 年印度的 S a a nn 99 wm i t a 首次通过单体分析将小麦 nh
品种 Ke . m t的 3 隐胜基 因分别定 位 在第 469 染 lnc e i o a 个 、、 条 色体 上l 。到 目 为止 , 已发 现并 命 名 ( 5 J 前 业 或定 位 ) 6 多 了 0 个抗秆 锈病基 因 , 多个抗 叶锈 病 基 因 , 多个抗 条 锈病 基 6 o 3 0 因l。Sa 继续创建 了整套 的小 麦双端体 , 6 es J r 通过端 体分析 可 将基 因进一 步定位在某 一染 色体臂 上 , 并测定 基 因与着 丝粒
su 瑚 r ft sa c n t oo yT c iu fW h atS p s ssa c n 砌 y o heRee r h o heBilg ehnq e o e eRu tReitn eGe e
GeC a gbne l (u h n -i ta L &eA ae yo  ̄ r utrl c ne ,u , .n420 ) cdm f gi l a Si csL &eHea 600 c u e
小 麦抗 锈 性遗 传研 究 中发 现 , 麦 的抗 小
锈性遗传 同样遵循孟 德尔 经典遗传 学法 则 。应 用杂 交方 法 , 使某一抗 病品种 与不含任何抗 性基 因 的品种 杂交 ( 对法 ) 配 ,
或两个抗 病 品种 ( 双列 法 ) 交 得到 杂交 后代 ( , 使 其 自 杂 F)再 交生成 F、 、4 F 代 群体 , 2 F 、5 或 究方法
通过 系谱 或亲本 中是否含有 该基 因来 验证 l。 4 13 非整倍 体法 . 1 4 ,e s 9 年 Sa 创制 了所 有可 能的 2 种 单 5 r 1
体、 缺体 、 三体 和 四体小麦非 整倍体 材料 , 为小麦抗 病基 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认为, 较高温度可诱导品种抗性, 其抗性表现为 较低的反应型, 抗病效能高且没有小种专化性。高 温诱导的抗病可能是持久抗性。 %’ 世纪 &’ 年代, 人们逐渐认识到抗性不仅为一个基因控制, 还有多 基因现象, 包括基因累加、 超亲和基因抑制现象。徐 世昌等 在研究抗源京核 ""$$ 的抗性遗传特点时 发现, 该抗源至少含有 $ 对显性主效、 % 对隐性微效
9期
李跃建等: 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P
锈菌优势小种的演变对小麦抗病性的丧失的影响。 结果表明, 病源菌毒性变异是导致品种丧失抗性的 主要原因。故必须不断发现和使用新的抗病基因, 通过抗病育种, 不断培育出新的抗病品种。
抗条锈病基因, 均为核遗传。主效基因对温度不敏 感, 呈不完全显性。显性纯合、 杂合和隐性纯合时, 分别控制 ’ F ’; ’N ; F % N 和 8 N F 9 侵染型。微效基 因受高温诱导表达, 并对主效基因有修饰作用。微
& & ! 李跃建!, , 朱华忠!, , 刘世贵!,
(! , 四川大学生命学院, 四川 成都 四川 成都 (!""$!; &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摘
要: 小麦条锈病是直接影响小麦高产、 稳产关键性病害之一, 也是世界性病害。已发现 *" 个 ! " 抗病基因, 且定位在相应染
抗性基因的不同组合影响抗性表现。迄今已有 &" 多个植物的抗病基因被克隆出来, 但 色体上。有些 ! " 基因的表达受环境影响; 克隆的抗条锈病基因很少。钙离子通道和激酶等在抗病基因的信号传导中起作用。抗性基因多带有 -./ 和 011 等结构。复制、 重组、 转座子在调节区和编码区插入或切割等都可使抗性基因进化。用 1203 已找到 ! " !) 和 ! " !%& 个抗病基因标记, 且进行了 定位。用 1435 发现 ! " %、 用 4203 找到 ! " )、 只有 ! " !" 的抗性蛋白被发 ! " !) 和 67)& 标记, ! " !" 和 ! " 7)& 连锁标记。目前, 现, 叫 “亮氨酸拉链—核苷酸连接位点富含亮氨酸蛋白” 。 关键词: 小麦抗条锈病; 基因; 表达; 分子标记; 抗性蛋白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4
[#] 基因提供精确的信息。 E<7>BD V 等 用克隆法已克
隆的 抗 病 基 因 有 抗 水 稻 白 叶 枯 病 基 因 )$ %$ 和 抗大麦白粉病基因 * $’ 等。 )$ $、 % O $ O % 抗性基因的信号传导途径 抗病基因的信 号 传 导 途 径 了 解 不 多, 但仍获得一些有用信
N 效基因隐性纯合时, 抗性为 ’; 主效基因 杂 F %N , 合、 微效基因显性纯合、 杂合或隐性基因纯合重组,
!
!"!
小麦抗条锈性基因和遗传表达机制
小麦抗条锈基因 小麦抗条锈基因主要来自普通小麦和小麦的近
均表现为高抗或免疫。
缘种属。研究表明,! " ! 来自斯卑 尔 脱 小 麦,! " " 来自顶芒山羊草, ! " # 来自黑麦, ! " $! 来自以色列 野生二粒小麦。其余的 %& 个抗性基因均是从普通 小麦中发现的。从小麦近缘种属中获得的基因大都 是通过染色体工程, 结合回交转育而获得的。迄今, 染色体工程仍是导入外源性基因的主要方法。但抗 条锈病转基因育种在小麦上成功报道的不多。目 前, 用转座子标签法和图位克隆法已从玉米、 马铃 薯、 番茄和拟南芥中克隆出 %’ 多个抗病基因。但由 于这种方法只能用在基因组小、 具有高分辨率的物 理图谱和遗传图谱的植物上, 而在基因组高度复杂、 染色体数量多的小麦上很难应用。当人们发现克隆 的抗病基因都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同源序列, 即 ()、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子标记和 (**、 +,- 和 -. / 后, 基因克隆方法, 即 *012 法。 345657 用 (**、 +$8! 和 -. / 序列作为引物, 在含 ! " 基因的品种和 ! " 的近等基因系中扩增, 得到 9 个 *01: 与 ! " # 连 锁。这些工作为今后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克隆和育种 奠定了一定基础。 !"# 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机制 %’ 世纪初, ,5;;<7 在英国剑桥用硬粒小麦 *5=<> 和普通小麦 *<? @57 A 杂交, 发现小麦田间成株抗性 由单隐性基因控制。$#8’ 年, *B?CD; 在温室中研究 小麦品种 E457<2<$&& 时, 发现其苗期的抗性基因为 单显性。在已命名的 ! " $ F ! " " 基因中, 大多表现 为显性遗传, 但 ! " %、 ! " & 和 ! " # 在某些遗传背景 下表现为隐性遗传。另外, ! " & 对小种 8%G$%" 表 现为隐性遗传, 对 8%G8% 却表现为显性遗传。 HBI [%] J57 等 发现 ! " & 还具有光敏和温敏抗性。 KC47I
收稿日期: &""& # "* # !+ 基金项目: 四川省科技厅 “十五” 育种攻关项目 作者简介: 李跃建 (!’(" # ) , 男, 研究员, 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主 要从事小麦育种及科研管理工作。!为通讯作者
中 ! 号生理小种出现, 使碧码 ! 号丧失抗性, !’+) 年前后, 条中 !’ 号小种流行, 使关中地区、 陇南地区 和四川、 云南等广泛种植的阿波丧失抗性。这二次 条锈病流行造成小麦减产 !"\ 以上。四川自 !’%" 年起育成和推广繁 ( 后, 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 !" 多 四川连续暴发条锈病 年, 但 !’’(、 !’’’ 和 &""& 年, 流行, 即使用农药防治, 也导致减产 )\ 左右, 尤其 是 &""& 年, 条锈病使不少地方绝收。 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 最经济、 最安全 的防病措施, 因此, 全世界都极其重视抗病育种。刘 [!] 正德 研究了 !’’! ] !’’% 年四川主要小麦品种抗 性变化情况, 发现品种抗性丧失的速度很快, 一般只 有几年。王凤乐用 !’)+ ] !’’& 年我国 &! +!$ 份小 麦条锈菌标样的鉴定资料, 分析了不同时期小麦条
观点, 这种诱导是从植物对外来病原物的特异信号 分子或激发子 (<Q5M5>CD) 的识别开始的。激发子由病 原菌的无毒基因 ( L=5DBQ<7M< A<7<, 编码, 植 L=D 基因) 物的抗病基因 ( ?52<L2< D<252>L7M< A<7<, 基因) 编码 * 激发子受体。 # 基因对 $% " 基因显性互作时, 植物 才产生抗性。 $##% 年, 第一个克隆的植物 # 基因 是来自玉米的 RSQ。到目前为止, 已从植物中分离 克隆出 %’ 多个 # 基因。 # 基因的克隆主要为转座 子标 记 ( >DL72TC2C7 >LAA57 A ) 和定位克隆 ( TC25>5C7LQ 技术。 MQC757 A) 由于发现了玉米 0M U H2 和 -T S 转座子家族在 其他植物中也有转座功能, 使转座子标记技术能有 效地用在其它植物上。研究发现, 将转座子 .IH+0 插入到拟分离的目标基因内部或附近, 让该目标范 就可以从 围基因发生突变, 再用插入 H&玉米圆斑病基因 RSQ 和抗番茄 ["] 叶霉病基因 & ’ ( #、 。 &’( 9 等 克隆法要求有高密度的分子标记图谱, 尤其对 基因组较小的一些植物如拟南芥、 水稻和番茄等, 高 密度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有利于为准确克隆目标
!"#"$%&’ $()$*&" +, -+."&/.$% 01+.+23 $*( 4%$*#2"*" 0%""(1*2 +, 5’"$4 %"#1#4$*&" 4+ !"##$%$& ’()$$ *+),$’
& & ! , , 08 69:;<=>?!, @7A 79>;BCD?E!, 08A /C=;E9=!,
’(
西 南 农 业 学 报 /D9MCS:LM HC=?> ^D9K?>I DF 4EK=G9IM9K>I /G=:?G:L
&""& 年 !) 卷 $ 期 _DI, !) -D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小麦抗条锈病分子生物学和转基因育种研究进展
(! , 0=F: /G=:?G: HDII:E:, /=GC9>? A?=J:KL=MN, HC:?EO9 (!""$!, HC=?>; & , /=GC9>? 4G>O:PN DF 4EK=G9IM9K>I /G=:?G:L, HC:?EO9 (!""((, HC=?>)
60#4%$&4: QC:>M LMK=R: K9LM S>L D?: DF SDKIO;S=O: T:N O=L:>L:L, SC=GC >FF:GM:O C=EC >?O LM>UI: N=:IOL DF SC:>M V WC: LM9O=:L LCDS:O *" K:; L=LM>?M E:?: ! " S:K: FD9?O >?O IDG>M:O D? MC: GDKK:LRD?O=?E GCKDPDLDP:LV AR MD ?DS , K:L=LM>?M E:?:L FKDP PDK: MC>? &" RI>?ML S:K: GID?:O, U9M GID?:L DF K:L=LM>?M E:?: MD LMK=R: K9LM S:K: F:S V H>& X R>MCS>NL >?O Y=?>L: RI>N:O KDI:L =? L=E?>I GD?O9GM=D? DF K:L=LM>?M E:?:V >?O K:L=LM>?M E:?: GD9IO :JDIJ: UN MC: =?L:KM=D? >?O GI:>J>E: DF K:RI=G>M=D?, K:; ZDLM DF K:L=LM>?M E:?: C>O MC: LMK9GM9K:L DF -./ >?O 011, GDPU=?>M=D? >?O MK>?LRDLD? =? K:E9I>MDKN K:E=D? >?O GDO=?E K:E=D? V & K:L=LM>?M E:?:L ! " !) >?O ! " !% S:K: P>KT:O >?O IDG>M:O 9L=?E 1203, ! " !%, ! " !) >?O ! "# )& S:K: P>KT:O 9L=?E 1435, >?O MC: I=?T:O P>KT:KL DF ! " !),! " !" >?O ! "# )& S:K: DUM>=?:O 9L=?E 4203 V 4M RK:L:?M, K:L=LM>?M RKDM:=? DF ! " !" S>L D?IN O:M:KP=?:O, SC=GC ?>P:O >FM:K 0:9G=?: LI=O: F>LM:?:K # ?9GI:DM=O:L U=?O=?E L=M: K=GC =? 0:9G=?:V 7"3 5+%(#: SC:>M; K:L=LM>?G: MD $ % &’"(()*" +(& ; :[RK:LL=D?; PDI:G9I>K P>KT:K; K:L=LM>?M RKDM:=?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