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

合集下载

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

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

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同志们: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并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讨论与座谈。

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的学习谈一些认识和看法:一、今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时代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

自1986年以来,时隔17年之后,于XX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

去年1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

围绕农民增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农强农政策措施:首次对种粮农民普遍性实行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等。

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农民受益面之广、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没有的。

纵观全国的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虽然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

人多地少、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和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二是虽然粮价有所上涨,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

三是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

四是虽然农业投入增加较多,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

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是虽然农业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制改革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

六是虽然农村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

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的几个原则作者:潘海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是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农民。

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优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结合长期农业工作体会,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遵循几个原则。

因地制宜,科学搞好乡村振兴规划规划是引领、是发展方向。

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农村中仍未脱贫的人数较多。

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占有的社会公共资源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抵御自然、市场和政策的风险能力差。

尽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但农业仍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各种矛盾突出。

我省农业与全国一样仍长期处于弱质地位,困难和问题不少。

因此,必须从国情、省情出发,科学合理搞好发展规划,特别是“三农”优先发展的规划,各地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重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加速农业农村发展。

增加农业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各项基础设施我省农民占全省总人口的60%多,对于全省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农村的各种设施落后,基础薄弱。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落实中央、省的各项惠农政策,形成稳定长效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开支占整个财政开支的比重,按中央要求明确新增的财政收入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使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渐发生量和质的变化。

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革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优化资源配置

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一体化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

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使城乡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能够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人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职业培训,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如农业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让农民能够掌握实用的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

例如,为到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科技人员提供住房、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在农村能够安心工作,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还可以鼓励城市退休人员到农村发挥余热,将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带到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如道路、水电、通信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政府应优先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村道路畅通、水电供应稳定、通信网络覆盖全面。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PPP等模式,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

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加强农业装备的投入和更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如收割机、播种机、烘干机等,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此外,要加强农村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环节,减少农产品的损耗,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对当前农 业投入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农业投资 主要包括政府 财政投入 、金融机构对农业 的信贷支持 、 农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的投入以及部分工商资本和外资 。近几年来 , 江 西省各级农业部 门坚持 “ 多予 、 取、 少 结构不合理问题仍较突出 , 主要
资金管理部 门繁多 、 支农 职责和范 围不够 明确 , 门间缺少制 部
度化 的协调机 制 , 导致 资金多头管理 , 财力分散 、 重复立项 , 重 点不突出 , 使用效果差 。 第三 , 一些 资金专项设置不够规范或规 模过小 , 没有根据形势 的发展变化及时整合 , 影响 了使用效率 。 第 四 , 目绩效 管理滞后 , 项 财政支农资 金 “ 申报 、 重 轻管 理”的
农业和农村发展全局 的基础性 、 战略性 、 公益性项 目, 如动物 防 疫设施建设 、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农村劳动力培训 、 农业科技 的 研究 和推广 、 良种繁育与基地建设、 农产 品加工与流通 等 , 缺乏 足够 的投入保障。 ( ) 五 财政 支农 资金使 用管理不够规 范。 首先 , 支农 资金 管 理体 系不完善 , 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 赖上级政府 , 而设 区市 和 县 以下财政大多困难 , 以增加 农业投入 。 难 其次 , 各级政府支农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财政 支农资金投入 总量不足 。尽管财政支农 资金投入的绝 一 对规模有所扩 大 ,但财政支农投入 占财政支出和农业增加值 的比重 呈波动性下 降趋势 ,2 0 - 0 3 0 0 2 0 年江西省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投入 分别为3 .9 8 亿元 、3 . 亿元 、5 4 亿元和4 .8 8 54 8 47 7 亿元 ,分别 比上年 9 增 长- . %、- . 01 5 88 %、5 . 35 %和- 1 %,占财政支 出 的 比重 分别 为 1. 9 1. 、1 . 7 畅 25 %、1.%和1 . 6o 2 %;占农业增加值 的比重 分别为8o 6 ,%、 7O . %、5 %和86 . 7 . %。财政支农投入 占财政支 出的比重下 降 ,说明财 政支农总量不足不 仅表现 为存量投 入不 足 ,而且增 量投 入也不 足 。 由于财政支农投入主要用于农业 基础设施 建设 ,改 善农业生 产条件 ,其总量不 足就难 以保障改 善农业基础设施 、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资金需要 。

[练习]农村改革开放历程试题题库

[练习]农村改革开放历程试题题库

农村改革开放历程试题题库中等农村党建专业《农村改革开放历程》题库一、名词解释1.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

(P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常被表述为通过契约将集体公有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经营项目发包给农民家庭自主经营,在农民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单家独户难以承担的公共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P11)3. 包干到户包干到户不采取劳动工分的分配形式。

社员户根据所承包的生产资料的多寡,相应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出售各项农副产品的任务和上交生产队的公积金及公益金等提留,其余产品归社员所有。

(P12)4.双层经营体制双层经营体制有两个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二是集体统一经营,是以土地公有为纽带、以村为范围的、以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一种合作经营。

(P20)5.土地产权土地产权通常被定义为:有关土地这种财产的各项权利的总和,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各种单项权利。

因此,土地产权是一种权力束,可以被分解为多种权利,并具有一定的结构性。

(P23)6. 统购统销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对城市人口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P52)7.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农业生产诸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

(P71)8.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为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供必要和有利的物质和社会条件,保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P71)9.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谓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由于人多地少、季节性等原因,造成农村各业生产不需要的那部分劳动力,他们基本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

(P79)10.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是指闲置的那部分劳动力资源为了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开始由农村向城市、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这个过程被称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或转移。

建立健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建立健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国民经济发 展转为 内需拉动为 主 , 现又快又好 发展 。 实
技术 装备 落后 , 气候 变 化影 响加 剧 . 业 生产 经 营组 织化 农
程度低 ; 是农村 发展仍 然滞 后 , 乡基 础设施 差距较 大 , 二 城 社 会 事 业 发 展 差 距 较 大 , 乡 二 元 结 构 矛 盾 突 出 . 村 资 城 农
为 了从 根本 上解决 农业 农村 经济发 展 中的问题 . 客观 上 要求 建立健全 支持农 业农 村经 济发展 的长 效机 制 , 农 使 业 稳定 发 展和 农 民持 续增 收 能够 得 到长期 有 效 的体制 机 制 支持 。不仅如 此 , 研究 建立 健全 支持农 业农村 经济发 展 的长效 机制 ,促 进农业 稳定 发展 和农 民持续 增收 问题 , 已 远 远超 出农业农 村经 济发展 本身 , 我 国宏观 经济结 构调 对 整 具有 重要意义 , 同时也 是应 对 当前 国内外经 济形势 发展 急剧变化 , 拉动农 村 内需 为经济 增长注 入持续 动力, 我 国 使


问题 的提 出
不 断 扩 大 ,0 7年 我 国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达 到 4 4 20 10元 . 际 实
进 入 新 世 纪 以 来 , 然 我 国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保 持 较 快 发 虽 展 , 食 连 年 增 产 , 业 生 产 全 面 发 展 且 活 力 不 断增 强 , 粮 农 农
和谐 社会 、 实现 全面 小康 所 面 临 的突 出问题 , 过 于农业 莫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 没 有 农 业 的 牢 固 基 础 . 不 可 能 有 我 国经 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 价 抵 消 , 之 农 民 外 出 务 工 由 于 全 球 金 融 动 荡 引 发 的 大 加 环 境 改 变 而 增 速 减 缓 . 民增 收 渠 道 减 少 . 民 收 入 难 以 农 农 稳 定 增 长 。最 后 , 村 社 会 保 障 制 度 还 不 够 完 善 , 农 民 未 农 使 来 消 费 支 出 预 期 增 加 , 化 了 农 民 的 储 蓄 倾 向 。 响 了 农 强 影 村 的消费水 平 。

财政支农政策分析

财政支农政策分析

2、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诺斯认为,市场机制在影响人的行为决定、资源配置 与 经济绩效的诸因素中固然是重要的,但同时市场本身很难克 服“外资性”这一问题,究其根源就是制度的不合理。农业 巨大的正外部性使得农业本身需要在制度上得到更大的扶持。
3、经济成长理论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 按照科学技术、工业发展水 平、产业结构和主导部门的演变特征,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 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历史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即传 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 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系
1、严格按照《预算法》规定实施 2、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3、做好跟踪调研监督。 4、探索“省直管县,乡财县管”的财政支农体系。
4、公共物品理论
政府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部门,主要提供公共物品,而私 人物品则由私人部门提供。不过,介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之间还有一种就是混合商品,例如农业,相应地农业就是混 合产业了。混合商品多数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私人联合提 供。 财政支农的特点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活动为农业发展提供 财力,引导资源合理流向,努力实现社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 配置。市场经济下的初次分配往往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出现贫富分化现象,进而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
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财政支出对农业投入总量偏小
2、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1)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部分不到位。 (2)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农资金偏少。 (3)财政支农用于农业劳动力培养方面的资金偏少。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评估体系不够科学合理,所以 一直未能形成合理的财政支农资金支出比例,这是财政支农资 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财政支农管理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导致各种名目的 支出都纳入财政支农的计算体系。没有标准,什么都能往财政 支农上靠拢,什么都能归到财政支农上;没有标准,全国各地 财政支农效果都是“非常明显”,都是“使当地农民生活又上 一个台阶”;没有标准,既管不住干部又管不住资金,造成了 财政支农资金的严重分流。

对加快发展共和县农业经济的认识和思考

对加快发展共和县农业经济的认识和思考

村级道路硬化 。重点抓好 电网线路改造 ,解决农村用 电高峰期电力供应紧缺的矛盾 。
32 继 续 巩 固 种 植 业 的 重 要 地位 。加 大农 业 结 构 调 -
整 力度
道 狭 窄 ,尚未 与农 户形 成 稳 固 的风 险共 担 、利 益 共 享 关 系 ,产业 链 延伸 困难 ,产 品 的加 工 深度 不 够 ,转 化
市场发育程度不高 ,信息传播渠道单一 ,农牧 民
难 以 获 得 准 确 的供 求 信 息 。市 场 中介 组 织 发 展 缓 慢 ,
尼头 企 业 和农 民合作 组织 量 少 质差 ,与农 民 的联 系松
提高 良种补助标准等措施建立 良种基地 。在龙羊峡 、
塘格 木 、恰 卜 等 乡镇 发 展订 单 农业 。 是加 大设 施 恰
足 的问题 ;从应届水产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聘愿意到
理 、水产养殖及资源管理专业 ,利用青海大学的基础
高原工作 、有创业精神和实干精神 的大学生 ,通过实
践选拔优秀人才 ,尽快建立一支懂经营 、会管理 、具 有敬业和创新精神的渔业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队伍。
() 制 定优 惠政 策 ,支持 养 殖渔 业 龙 头企 业 、养 4
济 、增 加 农 民收 入 的新途 径 和新 举 措 ,农 业 经 济进 人 了最 快最好 的发展 时期 。2 1 ,全 县实 现地 区 生产 0 0年 总值 2 .2 元 ,同 比增长 l 31 亿 2%;完 成 县属 固定 资 产
作 ,共举办农 牧 民技 能培训班 17期 ,培训农 牧 民 1
种 2 2t 作 物播 种面 积 3 . 0 4,农 89 亩 ,建立 各类 农 作 6万
物 良种 基地 21 亩 ,完成 订单 农业 3 5 .万 4 0亩 ,种植 蔬 菜 10 5 0亩 ,预 防农 田有 害生 物 2 5万 亩 。牧业 生 产 继

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简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作者:陈斌斌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摘要:名山农场现有耕地面积26.5万亩,水田面积13.2万亩。

旱田面积13.3万亩,人口1.1万,职工9898名。

2012年,在管理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农场克服并战胜了诸多自然灾害,夺取了全年农业产值佳绩,使农场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总体水平低于与全国先进地区,因此,增加农业科技股投入,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进行农业科技政策制度创新则成为改造名山农场地区农业的重要途径。

关健词: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必由之路。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树立科学发展观1、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树立。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物质条件、现代经营、新型农民来改造、装备、推进与发展农业。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2、重点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

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基本农田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3、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巩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1、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2、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措施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业稳定发展;优化农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改革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管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缩小城乡差距等。

标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措施;新农村建设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济,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位;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也着重描绘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宏伟蓝图,并要求全党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以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本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旨在为有关涉农领导干部提供决策参考。

一、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提法,最早见于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对新的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江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建立江西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当前江西农 业投入现 状与 问囊 分析
- 、 3 2 、 7 0元 、6. 元 和 7 9 4 .占农 民家庭 元 5 . 元 5 . 23 43 58 3 3 5. 元 9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江 西 农 业 投 资 主 要 来 源 于 政 府 财 政 投 人 均 纯 收 人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1 3 、78 、7 % 、08 和 8 % 1.% 1 . 2 . 9 % 人 、 融 机 构 对 农 业 的 信 贷 支 持 、 户 和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的 投 1 . 。 民 家 庭 经 营 费 用 投 人 的 绝 对 额 虽 然 有 所 增 加 , 其 金 农 9% 农 7 但 人 以及 部 分 工 商 资本 和 外 资 近 几 年 . 加 快 农 业 发 展 、 加 占纯 收 人 的 比重 不 但 没 有 上 升 , 而 有 所 下 降 。农 村 实 行 家 为 增 反 农 民收 人 . 西 各 级 党 委 和 政 府 坚 持 “ 予 、 取 、 活 ” 方 庭 承 包 经 营 后 , 村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的 经 济 实 力 下 降 , 农 业 江 多 少 放 的 农 对 针 . 取 减 免 税 费 、 加 投 人 等 政 策 措 施 . 农 业 投 人 有 了 较 { 投 人 明 显 不 足 ,即 使 经 济 条 件 较 好 的农 村 集 体 经 济 组 织 , 采 增 使 的 大 幅 度 的 增 长 . 农 业 投 人 总 量 不 足 与 结 构 不 合 理 问 题 仍 然 出 于 对 经 济 利 益 的 追 求 , 将 资 金 主 要 投 向 了非 农 领 域 。 农 但 也 比较 突 出 .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 主 户 和集 体 经 济 组 织 投 人增 长 有 限 , 农 户 只 能 维 持 简 单 再 生 使 1 政 府 财 政 支 农 资 金 投 入 总 量 不 足 尽 管 改 革 开 放 以来 产 、 放 经 营 , 重 影 响 到 江 西 农 业 发 展 的 后 劲 。 。 粗 严 江 西 财 政 支 农 资 金 投 人 的 绝 对 规模 有 所 扩 大 . 其 占 财 政 支 但 4财 政 支 农 资 金 投 人 结 构 不 尽 合 理 。财 政 支 农 资 金 直 接 . 出 和农 业 总 产 值 的 比重 呈 波 动 性 下 降 趋 势 统 计 资 料 显 示 . 用 于 流 通 环 节 的 补 贴 过 多 , 于 农 民可 以 直 接 和 长 远 受 益 的 用 2 0 ~ 04 年 江 西 省 财 政 支 出 中 用 于 农 业 的 投 人 分 别 为 中 小 型 基 础 建 设 的 比 重 较 小 。 20 ~ 0 4年 . 西 财 政 用 于 00 2 0 00 20 江 3. 88 元 、54 9亿 3 .8亿 元 、44 亿 元 、79 5 .7 4 .8亿 元 和 6 . 49 4亿 元 . 流 通 环 节 的 各 种 补 贴 分 别 为 l.8 元 、86 1 亿 9 1. 5亿 元 、1 3亿 l. 5 分 别 比 上 年 增 长 一 . % 、88 、35 、 l 、 和 3 . . 元 、 11 元 和 l 4 01 5 一 、% 5 . 一 l % % 9 55 占 % l 3亿 1 4亿 元 ,分 别 占 财 政 用 于 农 业 支 出 的 财 政 支 出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1 . 、25 、60 、26 和 3 . 、2 % 、 1 % 、32 和 1.1 ; 政 用 于农 业 基 本 建 74 1 . % % 1. % 1. % 08 5 . 2 . 2 . % 5 2 % 76 % 财 1.% ; 占农 业 总 产 值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80 、. 、.% 、. 43 . 7 % 57 86 % 0 % 设 的 支 出 分 别 为 1 . 元 、02亿 元 、2 7 4亿 1. 2 . 元 、3亿 元 和 9亿 1 和 62 . % 2 0 04年 与 1 8 9 0年 相 比 . 政 支 农 投 人 占财 政 支 出 89亿 元 , 占 财 政 支 农 投 人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4 .% 、8 % 、 财 . 47 2 . 7 和 农 业 总 产 值 的 比重 分 别 下 降 31和 1 . . 百 分 点 这 说 明 4 .% 、71 8个 21 2 .%和 1 . ; 财 政 用 于 农 业 科 技 三 项 费 用 支 出 分 37 % 江 西 财 政 支 农 总 量 不 足 不 仅 表 现 为 存 量 投 人 不 足 . 且 增 量 别 为 0 9亿 兀 、.1 元 、.1 元 、.7亿 元 和 03 而 . 0 01 亿 01 亿 01 I 2亿 元 , 投 人也不 足 . 由此 导 致 农 户 无 力 承 担 农 业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及 维 !占财 政 支 农 投 人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02 、.1 、.% 、.5 和 . 03 % 02 03 % % 护 . 产条件恶化 . 生 抵卸 自然灾 害的能力 下降 . 削弱 了江 西农 00 %。 .9 财政支农 资金投 人结构不尽 合理 , 使一些 关系江西 农 业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业 和 农 村 发 展 全 局 的 基 础 性 、 略 性 、 益 性 项 目 . 粮 食 品 战 公 如 2金 融 机 构 对 农 业 的信 贷 支 持 弱 化 。 近 年 来 , 融 机 构 质 改 良 、 大 病 虫 害 控 制 、 会 化 服 务 体 系 等 缺 乏 足 够 的 投 . 金 重 社 对 江 西 农 业 的 信 贷 支 持 呈 弱 化 趋 势 . 仅 表 现 为农 业 贷 款 占 : 保 障 。 不 人

农村税费改革后制约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因素及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制约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因素及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制约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因素及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制约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的因素及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前不久,驻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湖北省政协委员到本省咸宁市就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视察。

他们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上的作用与效果是明显的,农民负担正逐年下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也正逐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但由于农业、农民的自身特点,通过减税减负相对增收,这种增收程度是有限的,是短暂的,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

之所以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收入仍然只是保持这种低水平的增长,不难看出,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除了负担,还有很多其它的客观、直接的因素。

通过对近些年来咸宁农民收入的起伏变化来比较分析,他们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困惑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1、农产品价格波动性较大。

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过去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靠政府提高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价格,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现在再靠提价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不现实。

多年来咸宁(全国如此)农民收入之所以增长缓慢,根本原因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

这些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主要农产品产量逐年下降,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出现了销售困难,市场价格连续下跌,由短缺变为过剩,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而同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如2001年比上年上涨了2。

3%,2002年又上涨了1。

8%。

尤其是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迅速上涨,一定程度的抵销了中央和省的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据咸安区反映,今年上半年,农资价格平均上涨15%。

农民算了一笔帐,一亩水稻因农资价格上涨,每亩要多开支20元以上。

农资价格的上涨给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农业的产出效益较低。

导致农业效益低的最根本原因是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村基本制度建设与农业稳定增长——山东省平度市农村1987—1996年综合性制度

农村基本制度建设与农业稳定增长——山东省平度市农村1987—1996年综合性制度

Evd n e r m m p e e sv y tm x e i e to i g u Ci i e c sfo Co r h n ie S se E p rm n fP n d t y, S a d n r vn ed rn 9 7 —1 9 h n o g P o i c u g 1 8 — 9 6 i
Ab t a t U i g me h n s t e r sr c : sn c a im h o y,t i h ss a ay e o t e c mp e e sv n t u in li n v t n v r o h h s t e i n lz s h w h o r h n ie isi t a n o a i s o e c me te t o o c n it fp n ia —a e t ic e Ho s h l s o s i t y tm c u l e .Mo e v r h a e —d t f i g u o f c r cp l g n n e t u e od Re p n i l y S s l o i s h b i e a t ai d z r o e .t e p n l aa o n d P C t i c h gi ut r eo m d p e s d i h s a e k d l n y i n te f s 1 e r f h u e i sn e t e a rc l a r fr a o t d i u e t i p rt ma e mo e a sso rt 0 y a so e Ho s - y ul s n p o al h i t h l e p n i i t y t m a d te s c n 0 y a s o h o rh n i e s se c n t cin T i a ay i r v ae o d R s o sbl y S se n h e o d 1 e r f te c mp e e sv y tm o s u t . hs n lss e e l d i r o t a ,t e c nrb t n o e Ho s h l s o sbl y S se t h g iut r lg o h o 9 8 —1 8 s5 . 9 . h t h o t u i ft u e od Re p n i i t y tm o te a rc l a rwt f 1 7 i o h i u 9 7 wa 9 5 % W h l t e c nrb t n f r te a r u t r lr fr r m 9 7 t 9 6 wa 8 0 % . T e eo e h y tm e 1 1 o i h o t u i o h g i l a eo r f0 1 8 o 1 9 s 6 . 6 e i o c u n h rf r .t e s se r f T f o I s l od re o o sp o e o b f ci e mal le c n my i r v d t e ef t . h e v Ke r s:g iu t r l c n mis y t m n o ain;p n i a —a e t n e t e c mp t i t y wo d a rc l a o o c ;s se i n v t u e o i r cp l g n ;ic n i o ai l y v bi

(国土资发[2009]2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发[2009]2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9]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解放军土地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 009]1号)明确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对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明晰土地产权、规范集体土地流转、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把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9]1号文件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项工作。

现就围绕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切实保护耕地,为农业稳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一)严格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和审计,落实耕地保护责任。

各地要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下称《纲要》)确立的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作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国土资源部已将省级政府目标考核结果,作为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实施计划奖惩的重要依据。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协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尽快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今年3月至4月份,各省(区、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政府的领导下继续组织开展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的自查工作,国土资源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抽查。

(二)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实行永久保护。

各地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好基本农田布局,对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行永久保护。

永久基本农田要设立统一保护标志,建立公开查询系统,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议

建立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投入增长机制的建议
刘建波
( 潍坊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 山东 潍坊 2 16 ) 6 0 1
摘 要: 当前制约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最大障碍, 不在城市, 而在农村。而农村经济 的 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的支持。在支农资金 的来源渠道 中,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 建 立稳 定 的政 府财 政支 农 资金 投 入 增长 机 制, 政府 财 政 工作 中 需要认 真 对 待和 研 如何 是
中 央农 业 基本 建设 投入 总量 的 7 %。19 — 20 0 96 0 0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逐年增加 , 但其 占财政 支出
的 比重 只是 维持 在 8%左 右 。
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2 0 3 亿元 , 占同期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 1. 三 4 %。 3 是在政府农业投入中, 直接用于流通环节 的补贴

我 国政 府 财 政 支农 资 金 使 用 与管 理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1 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数量偏少 、 改革开放以来 , 国对财政支农资金 的投人 我 数量进行 了探索 ,支农资金的数量也不断增加 , 特别 是“ 九五” 时期政府财 政支农 资金投 入 的增 长幅度较大 , 但与我国农业 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 求相 比,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 总量仍是偏低的。
20 0 6年 1月
过高。 98 19 年以来 , 政府财政支农投人中, 每年用 于粮 、 、 、 棉 油 糖流通 的补贴在 50 0 0 —70亿元之 间, 占政 府农 业支 持 总量 的 3%以上 。而 一些 关 0
系 农 业 发展 全 局 的基 础 性 、 战略 性 、 益性 项 目, 公
9 1 .3
9. 78

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上传时间2007-01-18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也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那么,目前我们应该如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我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

增加农业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强化农业基础的迫切需要。

必须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

(1)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

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

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

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2)要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

要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

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和品种。

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

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

同时,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

(3)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给予保费补贴。

(4)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2012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2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2012中央一号文件解读作者:来源:《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01期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产销衔接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八年增产,农民收入也实现“八连快”。

这一喜人成绩离不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其背后更体现了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撑。

刚刚印发的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强调持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的同时,将“大幅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摆在了突出位置上。

透过这一重要文件,今年我国农业投入将有何新动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将有哪些新亮点?解读1:夯实粮食增产资金保障粮食增产离不开财政资金支持。

从2003年中央财政2000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迈上新台阶。

为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外,为更好调动农民群众种粮、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进一步加大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中央财政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积极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为夺取农业好收成、促进农民较快增收、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加大扶持粮食生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资金保障力度,努力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626.2亿元增加到8579.7亿元,年均增长21.8%,其中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从1029亿元增加到4575亿元。

财政部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有望达到10408亿元,增长21.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浅探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浅探

审批权 限 .弱化 了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金 融机构经营 能力及信 贷投放
力 度 ,县级 支行对 本 地 区的 中小 企业 贷 款只 有调 查 权 。没有 审批权 ,信 贷员 变成 了 “ 带信员 ” 。另一 方 面 ,国有商业银 行贷款 门槛高 、评级 严格 ,县域企业 大都难 以满 足银 行的要求 ,受贷款条 件的限制 ,县域
贷 ”的情绪 。
( ) 金融生态外部因素的限制 二 1社会诚 信环境欠佳 ,信 用观念淡薄 。主要表现 .
在 :一 是 还 款意 识 差 :二 是 征 信 体 系 建设 滞 后 ,缺 乏
信 用激励 、惩罚 机制 :三是提供 虚假 信息 ,套取银行
经营机制 ,实 现农 村信用社 自身 良性循 环 ;发展农业 保险 ,分散农村信 贷风险 ;探索建立农村存 款保险机 制 ,保 障农户存 款与农村金融机构 的可持续发展 :培 育 和规范农 村小额 贷款组织 ,规范 和引导 民间借 贷 ,
( ) 金融生态的内部因素的制约 一 1金融机构信贷 管理制度 的约束 。一方 面 ,国有 .
独 资 商 业 银 行 实 行 了贷 款 集 中 管 理 模 式 ,上 收 了 贷 款
要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减 少对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的干预 ,建立 良好 的信用 维护
机制 .制 止 逃 废 金 融 债 务 行 为 的 发 生 ,支 持 银 行 处 理 不 良 资 产 和 化 解 金 融 风 险 工 作 。搭 建 政 银 企 协 作 平 台 ,促 进 了解 和 合 作 。稳 定 、完 善 和 强 化 各 项 支 农 政 策 .建 立 稳 定 的农 业 投 入 增 长 机 制 ,切 实 加 强 农 业 综 合 生 产 能 力 建 设 ,促 进 农 村 经 济 社 会 全 面 发 展 。 f )进 一 步 加 强 社 会 信 用 和 中介 体 系 建 设 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朱 利 发展农业,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增加投入。

农业投入从广义上讲,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农业的各项投资,国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的农业贷款,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及外商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投入和劳动投入。

但是,按照经济学严格的划分,投入从性质上还分为:开发性投入即中长期投资,也就是基础性投资;一般生产经营性投入即短期资金,也就是流动资金。

在增加农业投入的过程中,这二者都是很重要的。

本文仅就农业投入中的中长期投入问题谈谈看法。

一、农业投入中要增加中长期投入比重 从中国的实际经济运行过程看,农业投入主要靠4个渠道,即:国家各级财政;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

从这4个渠道对农业投入的分析看,我们感到中长期投入比重过低。

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1)8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的比重下降过快。

据统计,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在国家用于农业支出中的比重,从“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期间的40%左右,下降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20%左右,详见下表。

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亿元)②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亿元)②占①的比重(%)一五99.5840.9141%二五238.65126.6244%三五230.4598.4542%四五401.22174.7543%五五693.55238.0334%六五658.48158.5724%七五1167.77247.7021% 1979—19922885.14672.7623%这说明,8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帐较多,国家财政农业投入中,中长期投入比重过低。

同样,据农业部统计,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有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也是下降的。

如1993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在国有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仅占2.8%,1994年下降到2.5%,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2)农业银行贷款中短期货款比重过高。

农业银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金融机构,在整个农业贷款中占大头,是支持农业的主要信贷渠道。

但是,从贷款期限分析,农业短期贷款比重过大,长期贷款比重较小。

下表为国家银行工农业贷款长短期比重:7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5/1996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工业贷款短期(%)长期(%)农业贷款短期(%)长期(%)1993年703077231994年693187131995年9月71298812 由于农业贷款短期比重过高,从农业贷款结构上不利于农业中长期投入。

(3)农户对农业的投入中,也是长期投入比重小。

据统计,农户生产性固定资产投入占总支出的比重为: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平均每个农民年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元)18.4416.8918.7016.6620.5225.1422.97占总支出(%)4.84.03.82.53.93.4 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费用和生产性固定资产购买支出为507元,其中属于短期投入的生产经营性费用为461元,用于中长期投入的包括购买固定资产投入的只有46元,还不足50元。

从上述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业投入中的中长期投入比重过低,这是不利于农业稳定长期发展的。

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农业投入的规律是既要有一定的投入规模,也要有一定的投入超前度,这样才能使农业投入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

但在我国农业投入中,中长期投入比重过低,大部分都是当年生产经营投入,没有一定的超前度,这是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

另外,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农业投入的回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农业生产周期长和基础设施形成生产力需要较长时间,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投入占用时间长。

因此,要顺应这些特点,增加中长期投入比重。

由于农业中长期投入比重过低,造成了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失修,带病动转,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要下决心增加农业中长期投入,提高农业投入中中长期投入的比重。

否则,不利于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三、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成为农业中长期投入的主体 1994年,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决定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这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进展,过去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改为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组织密切合作的新的农村金融体制。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

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业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认为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承担在体制转轨中本应由正常金融体系承担的,而现阶段由于条件和政策的制约,不得不由国家承担的一般生产经营性贷款,如国家收购农副产品的贷款,现在这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利益的存在,导致社会资金不愿或较少流向农业中长期投入、基础性投入以及扶持贫困地区的投入,为此国家承担着主要的基础性投入任务。

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农村政策性金融主要是承担这方面的业务。

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主要业务是:办理第一方面政策性金融业务,如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贷款;粮棉、油收购贷款及调销、批发、初加工贷款。

第二方面的政策性金融业务也有一些,但在整个资产中比重不大,如扶贫贴息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小型农、林、牧、水利基建和技改贷款。

从当前看,做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不给农民打白条,是农业发展银行的一项最主要的职责任务。

这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农副产品资金供应和管理的重要指示的组织保障,对稳定农村经济大局、维护社会安定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从长远看,赋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农村经济中长期投入8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5/1996的主要任务也是必然的。

这主要由于:(1)从农业中长期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看,政策性银行承担着主要任务。

这是由于国家财政能力限,不可能满足农村经济中长期投入的资金需求。

同时,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商业性经营实体,也不可能大量以低于市场利率的水平进行低息或无息中长期投入。

因此,无论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看,还是从发展中国家以至国际性金融组织来看,都有一个政策性金融组织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2)从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金融资产性质看,作为政策性金融贷款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本质上属于短期贷款,它的周转和期限相对一般生产性贷款更快、更短。

今后随着农副产品价格放开,国家承担的农副产品收购贷款量会趋于减少。

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要逐步转向以中长期投入为主的营运机制,资产负债结构也要做出相应调整。

(3)市场经济要讲效益,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要讲效益。

要改变国家财政支农资金中,中长期投入直接拨款无偿使用的方式。

今后,凡是有盈利的大中型农业项目投入,应实行“有效有收,周转使用,还本付息(费)”的方式。

具体说,财政支农资金一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中长期投入由农业发展银行投放和经营管理,国家超脱出来,专事农业资金投入的宏观管理。

这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而且可以大量节省财政资金,以更少的资金办更多的事。

(4)由于地区差异,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自我筹集农业投入的能力也不同。

从实际情况看,东部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就更加恶化了原来需要大量中长期投入的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基础环境。

改善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一靠财政转移性支付体系的建立,二靠中、西部地区自己的发展。

不过,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可以改善这种状况,国际经验已证明了这点。

在财政转移性支付还未建立的条件下,国家可以主要通过政策性银行,也就是通过农业发展银行向中、西部地区提供条件较为优惠的中长期贷款。

这就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基础环境的改善。

因此,在农村金融体制进一步改革中,如何把农业发展银行培育为中长期投入的主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例如,农业发展银行除国拨资本外还可以吸收各省、市、自治区缴纳认购的股份,从资本构成、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及项目监管等方面,借鉴世界银行的经验,使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承担起向农业、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提供农业中长期开发性投入资金的任务,真正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成中国农业的开发银行。

三、稳定政策,引导农户增加中长期投入 农村改革大大改变了农村面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实行农户土地承包政策后,农户已取代集体经济成为农业投入的主体。

但是如何引导农户增加中长期投入呢?从前一段反映的问题看,农户增加投入特别是中长期投入主要取决于土地政策和农副产品价格。

国务院农研中心的同志曾根据中国土地制度的现状,指出阻碍农户增加投入的几个障碍。

一是承包土地面积的不确定,使农户不能预期几年后是否会继续或失去所经营的土地,这关系到得还是丧失所进行的投资;二是土地边界的不确定性,因为土地总面积不变,但地快变动也会影响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农民怕土地调整后,原有对土地的投资能否得到补偿。

这些问题不解决,或没有较为明确的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农户得不到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的利益,就不会增加对土地对农业的长期投入。

尽管国家将土地承包期定为15年不变,1993年又改为30年不变,但实际上农户承包的土地都经常处于变动状态。

农业部同志1991年对全国274个村进行抽样调查:自从确立家庭经营方式以来,有219个村进行过耕地调整,占总数的80%;只调整过1次的占32.4%;调整过2次的占38140%,调整过3次的占16%;调整过5次以上的占9.6%。

这种3—5年间就对农户承包的土地进行户际调整的做法,使农户缺乏稳定感,不能为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预期,势必造成农户以短期投入来替代长期投入的状况。

农户投入短期化倾向明显,有的对土地实行短期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地地力衰减,不利于农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改变土地承包期限过短和土地使用经营权的频繁更迭,使农户对土地承包有相对稳定的预期。

由于增人等非经济因素需要调整时,尽量不要通过改变土地承包期或调整承包土地的方式来实现。

要采取有效措施,使农户真正得到因为增加投入而得到的土地地力增值的好处。

只有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才能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增加中长期投入。

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建立和市场导向的改革,农民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多地受经济规律支配,对农业的投入更是这样。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改革的问题,方方面面都论述过,国家也格外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