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用-故都的秋 说课稿定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2-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2|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自读课文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大标题是“走进自然”,通过学习本篇散文,引领学生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彩多姿。
二、说目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真情,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据此,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三)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说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四、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
散文,必须通过诵读才能读出文本的内涵;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体味作者的情感。
2、研讨法。
对于文章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和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研讨进行分析,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往深一层想。
《故都的秋》说课稿、教案
故都的秋一、故都的秋景秋天是一个丰收、收获和感恩的季节。
在我国的故都,北京,秋天也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
在此时,整个城市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颜色,除了美丽的石板路和窄巷子,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故都的秋天带给我们的感受不仅仅是层层叠叠的金黄色叶子,还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
有许多历史古迹被渲染成了秋天所独有的颜色,它们散发着一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香气,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来到故都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故都北京的秋天景色和历史文化•了解故都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我国的国际旅游名城•能够描述和表达出故都的秋天景色所给予的情感•学习简单的摄影技巧并将其应用于秋天景色的拍摄中能力目标•通过参观、阅读和表达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创新思维应用于日常学习中,完成个性化的作品创作•培养学生感知自然、关注环保、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能力和精神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并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周围的人的良好习惯和品质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群体讨论法: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探讨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做法,培养创新思维;•手工制作法:让学生在制作中提升其动手能力,培养创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视觉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手段使得课堂更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1. 介绍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北京故都的秋天景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北京的秋天,完美的天空、犹如火焰般的枫叶、红墙黄瓦和小胡同里的水塘和平生活瞬间从记忆中呼唤而来,让人感到欣喜不已。
2. 让学生了解到文化是北京的又一独特之处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市,历史悠久而文化多彩。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于独特的饮食文化、紫禁城的历史、京剧文化等等。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作品,收录在《朝花夕拾》中。
这篇散文以故都南京为背景,通过描绘秋天的景物和作者的情感体验,展现了南京独特的秋味和风情。
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掌握本文的生字词和语法知识;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南京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中细腻的描写,感受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味和风情;同时,通过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创作背景,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说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破,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3. 赏析法:通过对文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感受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南京秋天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或学生齐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 再次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4. 词汇教学:讲解文中的生字词和语法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的秋意,描绘了故都北平的秋色、秋声、秋味,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鉴赏散文能力和提升审美素养的佳作。
在单元编排上,本文处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写景状物散文”,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品味作者的独特情感,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和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但对于郁达夫独特的抒情方式和细腻的笔触可能还不太熟悉。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中的写景特点和抒情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细腻、深沉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
(2)分析文中的写景技巧,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笔下“清、静、悲凉”的秋意与作者内心感受的关系。
(2)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故都的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故都的秋》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状况郁达夫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
作者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手法,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与作者无论是从年代上还是年岁上都相距甚远,对于体味秋之悲凉很容易流于表面。
所以本节课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感悟宁静美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这一单元为综合表达单元,教学上要求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为更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将单元教学要求做为第三课时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本节课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据此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味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阅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主要采取阅读感知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质疑思辨,补充信息,突破重点、难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课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审美追求和民族精神。
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题,通过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韵味和内涵。
1. 作用与地位《故都的秋》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高观察力和感悟力。
(3)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为学生提供文学鉴赏的范例。
2.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描绘故都的秋景,包括天空、街道、树木、湖泊等。
(2)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喜爱,以及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3)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抒发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和鉴赏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和分析能力。
(2)运用比较法、联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2)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对文学创作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散文阅读方法的掌握。
(3)对故都秋天的描绘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2)散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3)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与激发。
四、说教法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突出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展示与故都北京秋景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都的秋》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说课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几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在“自然情怀”的人文主题下选取了五篇写景散文。
《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经典作品之一,主要写了作者眼中北平的秋景,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热爱。
学习这篇文章,应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中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散文,对散文文体并不陌生。
但对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的理解并不深入,停留在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上,尚未能理解作者情感对景物选择的作用。
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思考郁达夫为何没有详细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写牵牛花、槐蕊、秋雨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立如下:1、品味故都秋日的清、静、悲凉,通过鉴赏意象和语言来品味文本的诗意。
2、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理解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3、学习写景抒情的手法技巧。
三、教法学法遵循“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紧密结合课文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能力,在教学上我采取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在学法上则注重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阅读体会。
四、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说教学过程。
我分为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巩固小结和作业布置五个部分。
首先是导入。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0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
引导学生能通过__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__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
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__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
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__的基调和底色。
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
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__的骨架。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课文,是郁达夫先生的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本文通过对“秋晨的天空、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等画面描写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
学习本文可以逐渐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感受散文情景融合的艺术之美。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自主性也不断增强,具备一定的散文鉴赏能力,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层面,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三、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形象,学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悲凉、伤感的情绪。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把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设置为我的教学重点。
把体会作者内心情感作为我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中我将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来组织教学。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诱惑力。
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诗句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秋天,一个奇妙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杜甫眼中的秋。
今天,就跟着老师一起去看一看作者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呢?顺势板书课题。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教材《故都的秋》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由著名作家郁达夫所著。
本文在教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现代散文的较高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文学审美价值。
通过对故都北京的秋景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
2. 增强学生对故都文化的了解: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让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主要内容:本文以描绘故都北京的秋景为主线,通过对天空、街道、园林、寺庙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画面。
同时,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演讲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故都的秋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理解作者对故都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美好人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如何运用比较阅读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
《故都的秋》说课稿(优选15篇)《故都的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高中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本课又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散文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教师要适当引导、培养人文意识,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三、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情感与价值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五、教学方法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为此我考虑到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心理特征,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有助于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美,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感,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设疑、讨论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1、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朗诵收集到的关于秋天的诗文。
如诗: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
《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故都的秋》语文说课稿「篇一」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
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
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
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一、背景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以来都是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每年的秋天,故都的景色变得格外迷人,成为了文化创作的重要题材。
本次说课将围绕“故都的秋”这一主题,探讨如何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现故都的秋色之美。
二、材料1. 《秋水》——白居易水满西园滴翠微,夕阳无语照乘船。
夜深犹怕渔人报,茅店谁家犬吠连。
2.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三秋》——苏轼云物凄凉拖翠色,宫殿辉煌閟深轨。
草枯鹰眼疑无路,谷响乌声不敢知。
三、策略1. 讲授材料技巧在讲授本次材料时,需要注意以下技巧:(1)《秋水》对景色的描绘非常细腻,可以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深秋的雕琢和霜冷之美。
(2)《登高》通过猿鸟的嘶鸣和天地的广袤描绘出深秋的悲壮和无限。
(3)《三秋》通过云物、殿阁、草枯等元素概括了这个季节的特点,传递出深秋的萧索和孤独。
让学生能够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本次讲授的重要技巧。
2. 情感的引导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深秋所传递的情感,如孤独、萧索、慷慨、感怀等。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鼓励学生发掘自己心中的情感,思考过与生活中的烦恼、迷茫、孤独等的关系。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阅读感受和面对情感和思考的能力。
3. 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阅读故都秋季的文学作品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感受深秋的魅力。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的文学作品吸收文化传统,结合个人的感受和性格等因素自由创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故都深秋带给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训练(15分钟)(1)播放故都秋季的图片,让学生体验秋季的美景。
(2)呈现材料,读出诗句让学生体验诗人的艺术魅力,领会深秋带来的情感。
2. 课堂讲授(40分钟)(1)让学生就材料中的诗句进行感性理解和分析,让学生学会领会不同诗歌中的内涵和特点。
(2)讲解材料中的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艺术手法。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
《故都的秋》优秀说课稿(通用12篇)《故都的秋》优秀篇1《故都的秋》说课稿梧州七中语文组刘静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简析《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
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
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一)学情介绍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
一、故都的背景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在北京的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颐和园、圆明园、紫禁城等皆是见证它古迹和奇观的文化遗产。
故都的秋天,笔者身临其中,不禁感到无限的感伤。
二、故都的气息
在北京的秋天,一股优美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
你可以在这里走进任何一家公园,感受到这座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
站在人海中,凝望着红墙黄瓦,不由得感到无限温馨。
三、故都的景色
故都的秋天,自然景色变得异常美丽。
笔者在慕田峪长城上游走时,发现山街林立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这里的红枫叶,不但鲜艳而美,更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四、故都的风尚
在故都的秋天,不仅有风景的美丽,更有文化的沉淀。
正值国庆节,许多市民聚集在故宫前,看升旗仪式,颂扬祖国的繁荣昌盛。
因为故都,民俗风情不断地演化和创新,生生不息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故都的秋天,无论你是来自哪里的旅人,这座城市都能为你带来独特的视觉和精神享受。
让我们珍爱这座城市,爱护环境,为故都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必修二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结构脉络。
2.通过分析五幅秋景图,品味本文明白简洁的语言特色。
3.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和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以情驭景,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四季中有没有人最喜欢秋季?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有一位作家也很喜欢秋季,他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只为了“留住北国的秋天”。
北国的秋天对于他有着什么样的意义,他为何甘愿折寿也要留住秋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郁达夫的脚步走近他笔下的散文,感受《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秋日图景。
二、解题释义,读懂题目“故都的秋”,实际上指“北平的秋”。
但二者不能换。
北平作为三朝都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故”有“从前、过去”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故乡”“故人”。
称为“故都”,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配乐朗读,标段分层播放配乐朗读,让同学标注读音,划分段落分清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2)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第二部分(3—12)重点描述故都的秋的特点并发表议论。
第三部分(13—14)再次对比两种秋天,强调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明确:向往、迷恋、眷恋。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故都的秋》是著名作家林语堂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故都南京秋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这篇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南京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分析文中描绘故都秋天的特点和手法;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情操陶冶习惯。
四、说教学方法1.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4. 多媒体展示: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故都南京的秋景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文化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故都南京的秋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精读重点段落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特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 角色扮演:选择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
故都的秋说课大赛模版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 种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设置问题、布置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 学习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音频等 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氛围良好
课堂氛围应积极、互动,能够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学 生实际需求。
03
04
教学方法得当
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反馈与改进
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 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反馈数据
创新点及实施计划
01
创新点:首次将故都的秋与现代文学、历史、地理等多学 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整 合。
02
实施计划
03
1. 组织教师团队,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
04
2. 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 。
05
3. 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 动。
提升专业素养
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 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 素养和教学能力。
03
交流与分享
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 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 法,丰富自己的教学策略。
04
持续改进
将反思和提升贯穿于整个教学 过程,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设 计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 生的学习成果。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等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高中语文必修的五本书中,只有两个单元是散文单元,必修一第三单元是写人记事散文,本单元是写景状物散文,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本单元内容,让学生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二、说学情
前一课学生学过《荷塘月色》,初中阶段学过《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状物散文,对写景状物散文有一定的了解,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鉴赏散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和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与情感。
(2)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学习散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的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幽思和孤独感。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依据新课标“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我把本课的重、难点都定为:学习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四、说教法
教授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诵读法
2.探究讨论法
3.教师点拨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对课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一)导入
以几幅不同地点的秋天的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特定的审美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积极地审美状态中去。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同学介绍作者郁达夫,主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作适当补充。
(设置依据新课标“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
2.找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段落,教师点评。
(设计依据:新课标“能用普通话流畅
地朗读课文,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赏析课文
1.提问: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清、静、悲凉
2.分组讨论: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五福秋景图,给每幅图画起个名字,并挑出一幅
你最喜欢的图画来说明,它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设置依据:新课标“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
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点拨。
第一幅:秋园静观
视觉碧绿的天色---------清
听觉驯鸽的飞声---------静
第二幅:秋槐落蕊
触觉-------四周环境非常安静-------- 静
扫帚的细纹-------清
第三幅:秋蝉悲声
蝉秋蝉的叫声极其衰弱-----------悲凉
第四幅:秋雨话凉
“灰沉沉的”“凉风”“天可真凉”“一层秋雨一层凉”
悲凉---------天气凉,心情凉(联系背景)
第五幅:秋果奇景
淡绿微黄------冷色系------于作者心情相符,仍围绕“清、静、悲凉”
(设计意图:学生之间的讨论,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的鉴赏,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当他们用语言描绘出清新典雅的画面时,能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
(四)、小结
让学生作简单的文章写作手法的小结,教师做总结。
(设置依据:新课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加深领悟。
)
教师总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清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心里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景,自然就蒙上了一层主观色彩。
秋的客观色彩和作者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五)拓展训练
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同学们的家乡也有非常美丽的景色,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家乡的美景吧!
选取家乡的一处景物,写一段文字,要求对景物的描写中要融入自己的感情。
(设置依据:新课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依据个人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
找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教师适当点评。
(六)布置作业
把本文和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作对比阅读,比较两篇写景散文在写作手法和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
(设置依据:新课标“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提高文化品味”。
)
六、说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以情驭景秋园静观
静秋槐落蕊
悲情景交融秋蝉悲声
凉秋雨话凉
以景显情秋果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