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齐鲁名师李秀伟报告会》视频心得体会
陈文嫱心得体会
做一名肯“下功夫”的教师听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陈文嫱周六一大早,我们几名老师来到乌市十一中聆听有关专业发展的讲座。
讲座的内容是听取山东教育厅考试与评价中心主任、山东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秀伟老师作的《一位乡村教师的成长之路》主题报告。
李秀伟老师曾是一位农村教师,在一般的学校里,在一般的课堂上,做着一名普通的老师。
他教过六年的小学、六年初中、六年高中,现在的李老师是一名大学老师,为什么这样一位从中国东部乡村走出来的老师能有这样的成绩,听了他的报告,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
作为一名研究教学的专家,李秀伟老师讲座上说到教师的任务不但是教学,而且还要研究教学,他是在教学与研究中成长、获益,才能走上今天的成功之路。
李老师针对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指导老师们自主进行研究,注重理解并顺应学生发展进行教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
李老师经常在全国各地听课、评课,他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形式、轻过程的弊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的例子深入浅出,让我发现这些教学过程就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管理习惯中。
李老师说自己是“搞理论研究”的,但他对教学理论的剖析是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的,是一个“接地气”的专家学者。
讲座过程中,李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钻研精神,一个农村小学教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进大学,他的付出是常人难以完成的。
他说到,年轻时候经常从晚上八点开始看书,等抬起头来了已经是第二天黎明,想想我自己,我也喜欢读书,但在工作一天后我甚至不能做到每晚的阅读,在周末总是被其他的事情占用了本该静心读书的时间。
转过头来想一想这匆匆过去的宝贵时光,想一想这美好体验的浪费,想一想虚度的夜晚和周末,我深知时间是给人成长的财富,阅读给人时间、空间、体验、精神支持,我敬佩李老师的刻苦精神,教书教到最后看的终究不是教学技巧的高低,而是意志力的考验。
李老师的孜孜不倦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听李秀伟报告有感
听李秀伟专家报告有感《关注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周六上午听了李秀伟老师的报告,我感触很深,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深深的认识到,只有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学习的根本。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最终还是事与愿违,直上到学生怒,教师急,往往迁怒于学生不认真学习,只是学生不喜欢老师,从而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我们的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示范做得如何优美,都无济于事。
成功的体验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大于失败的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则能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因材达标,使他们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主动地参与学习的信心。
对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意识,要积极引导,倍加呵护,促使他们在得意中不断追求成功。
而对学习技能有困难的学生,要个别细致地点拨,降低难度,对他们小小的成功,同样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自信心。
1、走进学生心灵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关爱。
当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学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更需要给予鼓励、关心和同情。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2、引导学生敢于说-----------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学习。
讨论能集思广益,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从而促使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同时又培养了合作精神。
李秀伟老师报告会学习体会
李秀伟老师报告会学习体会有幸聆听了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李秀伟教授的报告。
李教授作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空间》的报告,使我们受益匪浅,现就自己学习情况谈一下体会。
一、是对自己一些观念的颠覆。
李教授提出的一些观点,对我的观念进行了一次颠覆性的洗礼。
“大而空”就不好吗?“没有用”就不好吗?“研究是课程实施的本意”“改进是课程存在的根本”等一些观点,是对我原先一些观点颠覆性的改进。
“知行同步”是理想教学的起点,李教授谈到美国的课程专家在中小学,而不是在大学,因为中小学教师才是课程建设的主体。
“点到不止”更让我领悟到“点”到不止,才能完成从普通教师到名师的蜕变。
走进课堂做研究型教师,这是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想成为名师是每一名教师的梦想,但名师并非是由各级教育部门授予我们的一张名片。
当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开阔视野,提升理念;当我们深入自己的一“点”研究取得成果;当我们在研究中炼就了捕捉问题的灵敏、思考研究问题的习惯、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坚定的毅力,由此走上了一条积累与反思的笔墨人生时,我们才能说自己在渐渐向名师靠近。
二、在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中要用心。
李教授谈到了一个例子,说一位初一数学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带领学生学完了整个初中的课程。
经过特批他的学生参加中考。
竟然数学平均分高出该校三年级毕业生16分,因为该老师运用了“跨越式与简单化相结合”的方法。
还有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吕映红老师的赏评作文。
都可以看出老师们非常的用心,只有用心去教才能教好。
三、要想教学好就得坚持。
“坚持”这是听李教授的报告的又一个关键词。
李教授谈到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照相机记录下一节课三张最美的相片,并让学生记下三个最精彩的回答。
通过一年的实践,积累了几百张相片,更有了十几万字的学生精彩回答。
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果。
听李秀伟老师报告有感
听李秀伟老师报告有感今天我们聆听了李秀伟老师关于教师成长的讲座。
李老师学者风范,记者风度,温文尔雅,侃侃而谈。
老师们都乐此不疲的听,受益匪浅。
报告中,李老师对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深受启发。
他提到了四点:第一,勤于思考,让思考进入我们的灵魂。
结合一个课例,他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要学的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通过思考将这些技巧和方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同时一定要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与哲学是不可分割的。
第二,善于学习,学而不思则殆。
他提到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出一种观点:真的给老师减轻压力、提高待遇就能解决教师的倦怠,提高幸福指数了吗?不是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尤其是我们这类特殊教育学校,本来压力不大,大家同样干得毫无劲头,为此我也做过这样一些调查。
同时,李老师也为我们推荐了一些书目,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第三,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
工作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是不能脱离工作的。
同样,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去深入思考。
即提倡校本教研,基于自己的问题研究。
第四,让写作成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有一句话“只要坚持每晚写1000字,每个老师都能成为教育家”。
李老师还鼓励老师们要敢于“让自己做自己当前还做不了的事情”既善于为自己提出挑战,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中一些转瞬即逝思想火花记录下来,才能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
听了李秀伟老师的报告,真的受益匪浅。
正因为是同龄人,他的经历也才更具有感召力,他让我相信:名师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出来的。
李老师说,教学之道,求真务实。
老师在教学之前要先教会学生做人!这一点,是值得广大同行人士深刻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我们往往把学生的成绩看得比什么也重要,反而把最重要的道德建设忽视了。
天天喊着“德、智、体”全面发展,又有几个学校和老师真正去做了?我们只看重“智”,而把“德、体”作为“智”的辅助,甚至忽视“德、体”的存在。
数学教学视频观后感
数学教学视频观后感四月二十五日下午,我们学校全体教师集中五楼会议室进行了业务学习观看专家报告视频。
看了视频后,感触颇深~感受了特级教师们的心路历程,感受了他们课堂的激情,领略了他们演讲的精彩李秀伟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录像中的李老师,从头到尾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活泼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思想。
在感受李老师激情与思想的真情告白中,我相信所有观看录像老师的眼睛都放射出了光芒,所有的心灵都已被她陶醉。
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
只要你务实肯干,积极向上,开拓创新,就会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而影响周围。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她教会了我们,如果要发展自己,就必须:用韧劲去学习多读书,多上网,可以再去大学深造等等,并且记录好学习笔记。
用闯劲去实践多请领导专家听课、评课,自己录音来审查,多创造机会上公开课来提高自己,多参加比赛来证明自己。
用恒劲去积累经验就是财富,我们要在教育中记录教育心得,在网上要多收集交流心得,特别要整理提升心得。
课堂观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得听评课活动,听完周卫老师的报告,我首先想到的是反思自己的听评课的现状和水平,自己的听评课能力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第一: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会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有时候是为了听课这项任务而去听课,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没有什么准备,第二:听课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听,对要从执教教师身上学习到什么没有什么整体计划,第三:没有考虑到听完课以后有没有什么需要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第四:写听课记录时只是随意记录在听课时的感受,比如某个环节创意较好,某个评价语比较有针对性,某个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等等一些零散不系统的感想,不能从某个视角很好地把握整节课的效果,第五:评课的时候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评课,像周老师所说得那样评课时套话多,随意性较强,因此,对于听评课这一业务活动我一直是比较抵触和惧怕的,不知怎样去做,不知怎样做才算好,听了周老师的报告,似乎有了一点感悟。
《与教学一起成长》学习体会
《与教学一起成长》学习体会莒县第六实验小学房鹏华10月25日,在莒县第四实验小学,我有幸聆听了由省课程专家李秀伟教授的专题报告《与教学一起成长》,内心受到了较为强烈的碰触。
首先,光是李教授的成长史,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材。
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至大学,这一路走来,这层层的攀升,为我们生动地解析了“与教学一起成长”的内涵。
通过李教授的讲解,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应以教学为载体,以课堂为园地,去反思、去实践、去总结、去改变,沿着这条我们教师应该走的路线,坚持下去,就必定会成长。
否则,便是园地打转。
谈到教学,李教授的一句“学习发生了吗”震撼了我。
是啊,我们在课堂上做着我们自己热为重要的事,但从未想过在学生那里,我们所做的“这有用吗”?以真至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提高了吗?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问问自己——“学习发生了吗”,将它作为衡量一节课的标准。
另外,李教授举的一个例子也很发人深省。
他说一个23岁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竟然茫然地问:“老师,我毕业后干什么?”李老师反问道:“你今年多大了?”二十三,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竟然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没有规划,这在美国是一个笑话,但在中国,却是成千上万。
看似笑话,但着实令人心痛——我们的教育干了什么?从小学到高中,学习就是做作业。
孩子已经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只是这么被动的赶着,追着,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然而,最伟大的智慧往往产生于闲暇。
因此,我们要减少那些重复的无意义的作业,让孩子多一些闲暇的时间,多一些思考的时间,有思想的孩子将来必定能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能有更优异的表现,因而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对此,我们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措施或做一些怎样的改变呢?那就从生本做起,从前置作业做起,多设计一些思考探究的作业,让学生从获得新知的惊喜中,从首席发言人的愉悦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当然,要做好以上几点,我们教师还要经常反思,逐步改进,贵在坚持,这样才能做到“与教学一起成长”。
听李秀伟老师的报告
听李秀伟老师的报告-------心得体会
张立新上周六上午,利用教研的时间,我校全体教师有幸观看了李秀伟老师在五中作的一次报告的,因为时间有限,只看了《我们需要学习的发生》部分。
本周,我又在教育局网站上看了《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部分。
听完李老师的报告,我受益匪浅,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应如何教学:第一步,思考学生。
第二步,思考学习。
第三步,教学改革。
如何改革,应从8个方面思考:1、经过教学,学生提高了吗?2、自己的教学打动自己了吗?3、生命力重要吗?4、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在运动吗?5、哪些事情是学生愿意做的?6、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吗?应该做到,没有充分的独立思考,不让学生交流,没有充分的交流不让学生讨论,没有充分的讨论不展示。
7、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吗?8、怎样来批评不完美?李老师报告中精彩的实例,很好的证明了他教育的成功,比如读书,自己不愿读的书不要强迫孩子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简单的道理,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践起来还需下点功夫。
在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部分,李老师讲了两个话题,1、境界提升的三个层次。
2、专业行走的自我实现。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讲到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这很好的诠释了教育的含义,也无形的提示广大教师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职责。
在李老师的报告中,我了解到他写过许多的著作,那都是他平
时教育的知识和实践的积累,他勤奋探索、乐于进取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多读书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用实际行动达到教师的境界,由技术到思想,心灵的深度,由思想到道德,影响的程度,由道德到审美,生命的向度。
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平原五中李秀伟报告感悟》
《平原五中李秀伟报告感悟》------李秀伟老师报告心得平原五中詹丛丛开学之初,我们学校邀请了潍坊市教科院研究员、齐鲁名师李秀伟老师来为我们做报告。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十分珍惜这次的学习的机会。
李老师共做了两场报告《我们需要学习的发生》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
虽然此次报告会时间很短,但李老师的讲座已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并使我对传统教育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和突破。
李教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精彩的讲座视频带给了我无尽的思考。
一遍遍暂停、一次次回放,不允许自己错过每一处知识和每一个观点。
报告中,李老师对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勤于思考,让思考进入我们的灵魂。
初入职场的第一年,我也曾像李老师那样会将教学中的点滴事例记录在案,但那也只是自己一时的心血来潮,根本就不会像李老师那样去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去思考、去总结,充其量只是在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时才会去翻看、去努力回想。
教学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的素材,我们应该通过思考将这些素材变成自己的东西。
同时,也不能忘记教育理论的学习。
虽说理论来自于实践,但理论也指导着实践。
第二,善于读书,让研究成为工作常态。
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教师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翻开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史,不难发现,名师都是一些热爱读书的“书虫”、“书迷”。
很惭愧,自己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读透一本理论书。
虽然,这三年来我也抄了七、八本业务学习笔记,但那些理论都是从眼睛和笔尖到了纸上,却很少进入到脑子里。
读都没有认真读,更不用提大段的背诵和做什么研究了,当李老师提到他背过几十篇人民日报社论时,我更是由衷地佩服他,同时也羞于自己的疏懒。
第三,让写作成为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无论工作有多繁忙,李老师每天都会坚持写1000的文章。
聆听名师报告心得
聆听名师报告心得为了聆听名师、感受名师、成为名师,我校领导于年2月13日特聘请齐鲁名师李为我校全体教师做了一天的报告。
用心听完李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
李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辅以详实生动的案例。
听着李老师的报告,感受着他实实在在从平凡中走来的成长历程,顿觉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李老师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十几年间一跃而成为齐鲁名师,在山东省教育界已颇有名气,创造了一段个人成长的神话,给了我们每个普通人以很大的启迪。
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成为名师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看你认准目标后有没有恒心,能不能坚持!如果将一件事认真做下去,锲而不舍用心做下去,明天的名师或许就是你!李老师的一些教育观点引人思考,激发共鸣。
如“人的一生中智商基本是不变的,受后天的影响不大”“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主要来源于情商,情商主要是后天培养的。
”这几句话对我震撼很大。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进一步明确了智商与情商的概念与关系:“情商()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情商主要指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合作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指心理素质,指一个人运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纵行为的能力。
智商就是。
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创造、记忆等能力。
情商和智商都重要,两者不是线性关系,一方高而另一方低是绝对不行的。
因此,我认为,当智商足够高时,成就高低主要看情商。
两者要并行发展,让它们互补而不产生冲突。
情商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的学习方式,而是经过自我评估、自己定目标,再往目标迈进。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一直以来偏离了方向“重智商而轻情商”?现在社会上不是还在不断叫嚣着开发孩子智力,开发婴幼儿智力,开发孕期胎儿智力吗?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于是应时应景地出现了很多开发孩子智力的辅导班、培训班、速成班,家长们也跟风似的牵着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叩问心扉-听李秀伟讲座心得
叩问心扉——听李秀伟讲座心得听完李秀伟的关于《我们需要学习的发生》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讲座,我的心灵受到一定的触动,我开始一次次叩问自己的心扉.....一、是否该有所改变从初入职场时的懵懂无知、茫然无措,渐渐成长为业务比较熟练,教育教学比较顺手的“老手”,我已经习惯了用固有的经验去判断和出力教育教学中的新状况。
然而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学生也因成长环境的改变变化着,惯性的思维和处理方式其实已经不能很好的匹配了,因此,我确实“需要学习的发生,需要不断地成长了”。
二、是否应学会在教学中研究我也曾跟李秀伟一样,把教学中的点滴事例或片段记录在案,在书写之中思考,然而那只是我一时的心血来潮,只是我在研修时为了完成作业才极力去回忆去组织语言,更别提像他那样当做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了。
教学中,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录回味思考的素材,在研究中确实能够体会到很多乐趣的,我也确实品尝过那种滋味。
今后,我应该“学会在教学中研究,以教学的名义投身科研”。
三、是否应在教育教学中享受快乐李秀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忙碌的,但是他也说自己是快乐的,从他的淡定谈吐之中可见一斑。
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确是工作时千头万绪的、是繁重不堪的,但是加入我们用一种更加开阔的胸怀去面对,我们也会收获很多快乐的。
学生的顽皮淘气行为是天真直率的表现值得我们快乐,学生的无知犯错是发展的起点值得我们快乐,学生一时的停滞不前是积蓄更多力量绽放值得我们快乐,只要我们带着快乐心态看世界,处处皆快乐。
四、是否应广泛阅读,读写结合国人的贫乏阅读量是不争的事实,李秀伟及众多教育名家的成功经历也足以告诉我们读写的重要性。
更何况身为教师的我们,总是要求学生要多读书,多练笔,岂不是更应该做出表率吗?读书是和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们的专业成长离不开积累和思考。
积累成功时的经验,反思失败时的不足,。
实现专业成长,我们确实需要广泛的阅读,潜心的写作。
李秀伟的讲座视频处处充满智慧,特别耐人深思,我一次次叩问心扉,一盏盏心灯被点燃,未来我的教学路充满了光明。
听李秀伟老师报告有感
听李秀伟老师报告有感“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
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徘徊,却没有因之自然生成教学理论。
直到走上教育科研之路后,我才慢慢懂得,如果让实践不再徘徊于单纯的低级行动过程,就需要在实践中能够反问实践、反思实践,由此建构实践中应有的理论内涵,并进而建构自我。
这是一个从教学技术,到教学思想,到教学道德,最终回归生命自由的教学与成长历程。
”----李秀伟昨天一天的时间用心听了李秀伟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
他通过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刻剖析,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与教学一起成长和在课题中成长两个方面以自己独特的见解来为我们诠释了教育教学,李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辅以翔实生动的案例,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下面我说自己的一点感受:一、平凡中自我的实现以前也听过好多专家的报告,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听了李老师的报告心里有一种“冲动的”的感觉。
在以往的教学生涯里,名师们都是高高在上,是我仰视的对象,也是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所无法企及的。
而今天李老师真切的回忆着他从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齐鲁名师的亲身经历,让我真真切切的触摸到了由一个普通教师走向名师的历程。
原来名师就诞生于我们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原来名师也曾经在挫折与磨难中浸润过,原来名师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付出,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给了我一种“冲动”,一种自信。
二、用教育的高度善待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
教育远大于教学,我们不仅给予学生知识,还有知识以外的许许多多。
教师要真诚关爱每一位学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需要尊重和关爱。
当这些需要得以满足时,就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
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学生就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真诚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人。
听李秀伟报告体会
思维引领成长——听李秀伟老师报告有感最近有幸聆听了李秀伟老师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讲座——《与教学一起成长》,虽然讲座的时间不长,但对我的触动一直延续到现在。
至今还记得李老师引用弗洛姆的一段话:生命仅有一个意义,那就是生命本身。
通往人生幸福最近的路就是道德。
这样的话语之所以仍然留在耳边,是因为李老师的课不同于以往的学术讲座,他关注到了活生生的人,更有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深层的思考,并且善于在教学和研究中成长,我想这也许就是李老师成就卓越的原因吧。
李老师以自身的经历为背景,对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
下面我就将自己的一些体会阐述一下:第一,要善于学习,并且学而常思。
李老师在讲座中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位成绩优秀的学生,高考完要填报志愿,可是对自己要学什么专业完全无知。
家长对此也不以为意,他们认为孩子的高考志愿并非有决定的意义,今后读研的专业好好填报就可以了。
李老师以此为例,谈到我们中国的孩子前二十年一直都在学习读书,可是真正学到的就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而对自己了解多少,以致到了二十多岁依旧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规划。
其实这在中国的学生中很普遍,听到这个事例,我就在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吗?我的回答是没有,至少可以说规划很不明晰。
正因如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趋于缓慢,只有我们规划好未来,才会清楚每天要做的事,而今天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明天我们才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清楚自己的方向,才能善于学习,学而常思,思而有获。
第二,教学相长,学会在教学中研究。
李老师从一线的教学经验中谈到,他在教学时经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其实我们也经常听课的,但听的方式不同,我们缺少的是反复和反思。
李秀伟老师经常是同一节课听多个老师讲,再回来研究这节课如何上好,写总结、做笔记,日积月累就形成经验。
他觉得每节课的反思与积累也至关重要。
对于这点,我还真是深有体会,每次听其他老师上课,总觉得很多方面值得学习,脑袋里的思路逐步清晰,而且在听课时,会不时做换位思考,总结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听“齐鲁名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心得体会
听“齐鲁名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齐鲁名师专业成长报告会”,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一,名师的经验分享对于我个人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他们在教学过程
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以及他们采取的解决办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工作中的难
点和重点所在。
通过倾听他们的经验分享,我不仅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还了解到了一些专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方向。
第二,名师的成功案例让我看到了专业成长的潜力和可能性。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只
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就有可能在教育领域取得杰出的成就。
这给
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动力,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
第三,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使我受益匪浅。
在报告会的间隙,我与其他参会教师进
行了深入的交流,我们分享了彼此的教学经验和观点。
这些交流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有了新的启发。
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动,我感受到了教育
领域的团队合作和互相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参加“齐鲁名师专业成长报告会”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它
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提高了我的教学能力,激发了我对专业成长的热情。
我将把这
些收获应用到我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看名师讲课视频学习体会(精选多篇)
观看名师讲课视频学习体会(精选多篇)第一篇:观看名师讲课视频学习体会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
最重要的是,名师启发了我,课堂是个有魅力的地方。
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的教育思想,目睹他的教学风采,也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20XX年正月12日观看了主维山名师的精彩视频,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
同时我还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他对学生、对教育、对英语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
我通过认真聆听专家的报告和名师的示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要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必须放下身段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并能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让他在轻松的氛围下接受知识,这样才能体现高效的课堂。
参加活动的所有老师都深受震撼和鼓舞。
原来名师真不愧是名师淡定而精彩,丰富而不华丽,诙谐而幽默,轻松而愉快。
下面我就本次活动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俗话说良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丰富有趣的课堂热身,能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的心智,使学生重塑自信,觉得英语课学、易学,产生兴趣,减少焦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主维山名师的示课中,他用了近十分钟来进行warm up。
他用了学生十分喜欢的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因此我教师一定要巧设开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也就让学生后面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更容易、更有趣了。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尽显风采,丰富多样的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纯正的口语,跟学生聊天一样,不由自主引入新课,是课非课,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学习话语。
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地吸引住,当然就张开了嘴巴,进入了英语的氛围。
听李秀伟报告有感
听李秀伟报告有感听了李秀伟老师的报告,感触颇深。
李老师的报告内容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辅以翔实生动的案例,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倾听者的教育,要放飞课堂,给学生一个初试羽翼的天空,而不是使课堂成为囚禁心灵的场所。
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绝,反而是沉默是金。
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成为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家园,一直是我们的理想,也是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
本来属于谁的,归还与谁。
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学生。
还,意思为“回、归、归还” 。
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地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学习的,老师还必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 。
当我们需要和想还的时候,老师自身的认识,一种认为老师需要有充足的储备,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现还给学生之后,老师收不回来的“尴尬” ,觉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师“身份”的。
其实,我认为这恰恰是“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
所以,“还” 的意识应该有,更应该有一种平等、宽容的认识。
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
要有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充满灵性,每天都有新的风景。
不仅如此,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不断跳出课堂,跳出老师的“手掌心” 。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老师讲,就是听老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1.把思考的权利与机会还给学生。
数学向来被称之为“思维的体操” ,这句话背后掩盖了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数学思考。
过去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教师心里有数,千方百计,使出浑身解数,暗示诱导学生说出某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这种“挤牙膏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起来,因为学生回答的所谓的“问题”并不具有挑战性。
《李伟奇心得体会五篇》
《李伟奇心得体会五篇》第一篇:李伟奇心得体会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教材培训心得体会草箐小学李卫祁xx年10月11日我参加了全乡小学语文教材研讨会。
大会由教研室杨永春老师主持和总结。
大会共进行了两个醒目的议题:11日上午进行了四节教学示范课分别由杨永春老师进行低年级识字教学,以及由石兆学老师进行高段阅读教学《在大海中永生》。
然后由杨永春老师进行总结,下午由杨永春老师进行了讲座。
通过本次培训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1、进入情境,突出情感因素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
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
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代入情感,激励思维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
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
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
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1 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
谈谈我对李秀伟老师讲科研的理解与体会
谈谈我对李秀伟老师讲科研的理解与体会通过此次朝阳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会在自己的业质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下面我谈谈对此次重点讲座的科研的理解与体会。
第一,科研是一种信仰,来自于历练自我。
我常常自嘲,自己没有高起点的学历,没有超于常人的才智,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是两个字:听话。
1999年齐健教授对全省的中小学教师提出写案例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听到了,关键是一写就是17年,李秀伟老师,常常坐在桌前,梳理自己的日常教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李老师一年200万字的教学案例,平均每天4000到5000字的书写,我知道这不是真正意义上严格的科研,但这已经成为我内心的一种信仰和追求。
记得2009年,我的三本书《教育言无言》《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教师教学的八大智慧》分别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我的四部教育学著作《课程开发论》《教学发生学》《教师成长记》《学生乐之说》也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实,从来不是为写书,就是从自己的教学案例反思素材中梳理得来。
反思和书写已经成为一种生命深处的需求,上周连续参加了由孙伟省长主持召开的四场山东省高考改革座谈会,从上周六到今天凌晨,4天时间,我系统整理撰写的学术材料有18万字还多,这也构成了我的研究。
李老师的辛苦付出终于有了成绩。
对我个人的影响非常大,也触动我的心灵。
第二,科研是一种学术,来自于专业献身。
马克斯·韦伯提倡并实践着“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生路径,一个大学教师,自然是要“以学术为志业”的,“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宋史·吴潜传》),我深知自己的学识肤浅,才更需要有学术的思维。
在我的成长和工作过程中,可以放弃的是学术以外的东西,必须坚守的是学术之内的探究。
齐健教授常说我在生活上丢三落四、逍遥潇洒,但是,每当研究一个项目、思考一个问题、形成一项成果的时候,就完全是向自己的极限状态精益求精的。
教育现代化正走向我们——衢州培训学习心得
教育现代化正走向我们——衢州培训学习心得11月15、16日,我与另外两名同事到衢州兴华中学参加“全国微课、翻转课堂、数课教学实践学习活动”。
两天来,我们聆听了山东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秀伟、成都龙祥路小学校长谭江玲、山东昌乐一中副校长张福涛及上海金山第二实验小学夏宏和沈君花所做的报告,内心震撼不小,感触颇深。
李秀伟教授的报告题为《数课正在到来——大数据下的课堂教学变革》,报告会较系统地阐述了当前信息社会背景下,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所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距离,海量的信息也闯进人们的生活,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也迎来变革。
深奥的理论需要慢慢消化,感性的、易于理解的已经印记在心。
李教授以美国一节科学课堂教学为例,让与会者感受未来课堂的模式。
看完视频,大家都唏嘘不已,惊呼原来未来的课堂将变成这样!课堂上,师生都有1台平板电脑,黑板是大触屏,还有1台3D打印机。
上课内容是《桥》,老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桥,随着老师按在屏上拖动,一幅幅图片流畅滑过,孩子们好奇地观看各种各样的桥,有的瞪着大眼,有的张着大口,足见孩子们被丰富多彩的桥迷住了。
老师在大屏幕上笔图标上一点,指头在屏幕上划过,桥也很快造成。
学生在ipad 找到桥的图片进行欣赏,并与老师的ipad相连,老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哪些学生选择的答案,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送请求信息,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请求,走过去帮忙。
当一个学生的设计图在屏幕上展现时,三维动画演示重物压桥致坍塌的过程,随着滚动条的滑动,重物的重量数值在不停的变化,于是这名学生讲ipad 拿上讲堂,将摄像头对准屏幕上被压垮的桥,然后连线到造桥专家,得到指点。
紧接着学生又进行讨论和设计,并用3D打印机打出造桥的零件,小组同学共同搭桥,并做了承重能力测试,有桥塌了的吃惊,也有搭桥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真让人耳目一新啊!未来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整节课孩子都是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师生、生生、人机、室内外的互动,让学生敢于动脑,敢于操作,并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李秀伟报告学习体会
李秀伟报告体会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李秀伟做的报告视频。
李秀伟,一个从小学课堂,走进中学课堂,又从中学课堂走进大学课堂的老师,他的经历令人感到惊奇称叹。
而他的经历,他所取得的成就,在我们艳羡的同时,更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一、争做课程开发的建设者。
新的课程改革正处在积极推进过程中,为适应这个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了培养更加高素质、高水平的祖国未来建设人才,语文课程资源必须与时俱进,吸收时代因素,丰富自身内容。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需要有比较敏感的触觉,感受这时代的气息,把握学生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努力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开发更加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能够在依托更加富有活力的载体,可以更加顺畅的进行。
二、关注学生的需求,焕发教育生命力。
李教授列举的一些反面教育事例,如课堂上老师与学生问答式的低效互动交流,对孩子缺点的百般抱怨却难以寻求良方妙计,不计时效的自言自语授课方式等都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现象。
我们确实在很多时候,对学生的内心需求,对他们的所感所想忽视了,以至于我们的教育难入学生的心灵,我们的说教苍白而无力。
因此,我们要改变现状,需要用心去关注学生的行为举止,感受他们的心理微妙变化,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安慰,少一些斥责,少一些说教,让教育润物无声,让劝告入耳入心。
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孩子心窗。
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全体,我们常说要把爱送给每个孩子,可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有所偏颇,有所失衡。
正如李秀伟所说,面向全体不是每堂课给予每个学生相同的提问机会,不是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同样次数的点拨,我们可以适当地对那些更需要帮助,更需要指导的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多一些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摆脱学困的现状,更好的融入这个温暖的班级体。
如此一来,整个班级才能有更加健康,稳步的发展。
李秀伟的经历让人羡慕,李秀伟的言语警醒人心,对于我而言,应该更多的学会细观静思。
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第一篇: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观看李秀伟老师讲座心得体会开学之初,有幸聆听了齐鲁名师李秀伟老师关于我们需要学习的发生和教师成长的专业命题的讲座,令我深有感触。
李老师首先借助名言告诉我们:真正高贵的人不是优于别人的人,而是优于过去自己的人。
做为一名教师,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由自己的优化带来工作的优化,学生的优化。
李老师指明各种教学改革的目的都是通过改革教学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脱离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来适应教学的改革最终都会自生自灭。
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但现实中好像只有走上了工作岗位,脱离了全日制学习的人才会体会当时在校学习是多么快乐。
如果能通过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本身的快乐,那这样的老师就是成功的。
李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对学生的思考,指出影响学生学习的除了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各种智力因素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同样至关重要。
而反思我们的教学,真正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少之又少,多数教师都是一味强调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观察力、开拓思维能力等,却忽略了学生们内心的情意走向,学生们都是在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怎能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本身的快乐?“真正的学习是不会被遗忘的。
”真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学习会让学生们铭记终生,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我们所推崇的,所追求的学习。
李老师的讲座给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在此之前,相信不只我一人会将一节课多做几道题,多学一些知识,多获得一些方法当做高效课堂。
李老师告诉我们高效课堂不是高效工厂,不能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数量来衡量。
关于高效课堂,李老师引领我们对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学生提高了吗?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才是教学的本质。
学生的提高并不仅是指一节课的收获,高效课堂不是短短的一堂课或几堂课,而是一个长期的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面对全体学生,也要专门拿出几节课给某几个学生,耐心引导,短暂的停留为了走得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齐鲁名师李秀伟报告会》视频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在学校大会议室集体观看了《齐鲁名师李秀伟报告会》视频,颇有感触。
李老师是齐鲁名师,在潍坊教育界颇有名气,他对教育的执著令人敬佩,他说“一件小事坚持做下去就是一件大事”,这也许是他对自己所作的一个最好的总结。
李老师是教育的有心人,是我们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
他敏锐地抓住了教育的细节,认真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
他的报告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教学过程当成研究、提高的过程,也就是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
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2.把研究的过程放到教学中去,做一名研究型教师,不能脱离教学实际,这样的研究成果才能促进教学,有实际价值,否则便成了纸上谈兵。
3.把同样的事情做到与众不同就有收获,学习他人经验不能照抄照搬,千篇一律。
教学要有自己的特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材施教才会有成效。
4.把教科研的重点放在难度大的事情上。
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怕失败和挫折,不怕苦不怕累,不畏困难。
5.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上升到思想和理论的高度上,高标准
严要求,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最好。
李老师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只有有思想,会分析问题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他还为我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读书三境界”,并告诉我们成功的前提是读书和写作。
李老师的简历很简单:1999年以前就是一位教过初中和小学的普通教师,但就凭他对教育的痴迷和热爱成为了现在的教育专家。
今天观看李老师的视频让我们受益匪浅,他的执着追求与成功也激励着我们在教书育人这条路上一直勇敢地走下去,直至有“成功的体验”。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李秀伟老师有很多的专著,有时间一定要好好研读。
比如《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以大量鲜活的实证性案例研究为突出特点,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基本特征,分别从不同的方面阐释、揭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职业精神境界、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学校管理,专业引领以及教师成功的规律,试图搭建一座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将其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理论的一种实践性解读,是贴近基层一线实际,专门针对基层中小学教师如何“以校为本”实现专业发展的专题性系列研究著作。
在网上搜寻之后令人惊叹,感其影响如此之大,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李老师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一书将对我们会很有帮助。
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在日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