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2 十六字令三首(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2 十六字令三首(2)∣




过程内容
改进意见
一、复习回顾:
1、背诵《十六字令三首》
2、字词复习: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未残(cán chán)犹(yóu yōu)
堕落(dòduò)巨澜(lán nán).
(2)形近字组词
酣()残()堕()赖()
柑()浅()坠()懒()
3、按原文内容填空。
这三首小令用()写出了山的高俊,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具
教学
内容
板块内容
第五单元第二课
课题
十六字令三首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进一步理解十六字令三首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2、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及诗人的博大胸怀。
3、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
2、体会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
峻峭峨翻越难一往无前壮志坚
真雄险真英勇
立地又顶天砥柱可擎天
教学后记:
用()写出了山的连绵起伏,
用()写出了山的险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首小令的意思。




过程内容
改进意见
二、课文延伸:想象画面,深入品读,见山见人。
(1)感受山的形象。
1把每首小令分别换成一个词,你想用哪个词来表达?
(学生表达教师总结并板书:峻峭巍峨、雄险、立地顶天)
2想象画面,联系民谣体会三高到难以翻越的程度。
(2)感受人的形象。
由“万马战犹酣”的酣,体会红军征战的酣畅。
(学生表达教师总结并板书:一往无前、英勇、砥柱擎天)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 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 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 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教学课时:1--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介绍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 字谣》。

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

此调为单调。

四句,十六字。

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2、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

他为中华民 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 人。

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 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 是比较典型的。

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 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 气。

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 16 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 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 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3、写作背景分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 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 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 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击溃了国 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 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公开课学案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本文里有两个成语分别是什么?2.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四、参考资料吴下阿蒙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军中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传授经书的官吗!只不过要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要说事务多,谁像我事务多?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十分有收效的地方。

”于是吕蒙开始进行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研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之后就应重新另眼看待他的才能,大哥知道这件事太迟了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而去。

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

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

”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梦中学习《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宗关于吕蒙的玄幻故事。

孙权劝吕蒙多学习经典,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而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

吕蒙经常因酒醉而坐在已逝世的孙策的旧座位上,有时更沉沉睡去。

一次在他沉睡中,竟然将《易经》诵读了一遍,然后惊醒。

众人问他惊醒的原因,他便说:“我刚才梦见伏羲、周文王、周公,与我谈论世代治乱兴衰之事,与及日月宇宙变化之理,无一不是精妙之极;他们不是只谈空话,纯粹诵读文章而已。

”于是大家都知道吕蒙曾经在睡梦中诵读《易经》之事。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资料红军长征过程(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资料红军长征过程(精品)

《十六字令三首》资料红军长征过程最初计划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之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改变政策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

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

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1935年两军会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制定统一的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

会议决定,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

7月上旬,红军连续翻越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四川松潘地区的毛儿盖。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十六字令三首》word学案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六上《十六字令三首》word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比较准确朗诵三首词,朗读时的抑扬顿挫和情感都比较到位。

2.初步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3.领略词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

4.体会词人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豪情。

二、学习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

2.感受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刻画高山的壮伟险峻。

3.能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作者的英雄豪情。

三、预习内容
1.用准确的符号标注停顿、重音。

2.完成下列问题。

①三首词各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②查阅本词写作的背景。

③找出本词运用的修辞手法。

四、学法运用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词的格式特点和节奏之美。

2.结合本词写作背景,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丰富想象。

五、学习内容
1.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2.能准确、流畅、声情并茂地朗读本词。

3.理解本词一些的字词句的意思。

①词中一些字词义:惊、澜、犹、酣、锷、残、堕、赖、拄。

②句子的含义:中学语文在线
③每首词的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④词人借山抒发的感情。

4.体会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本词修辞手法的运用。

六、巩固学识
(一)练习
见《同步课课练》
(二)拓展
见书本“学习建议”之“表达”。

十六字令三首PPT2 沪教版

十六字令三首PPT2 沪教版

读出韵 味
十六字令三首
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读出气 势
十六字令三首
1934—பைடு நூலகம்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之高耸,反衬出红军不畏险阻,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之壮伟,表现出红军雄姿英发, 勇敢善战的英雄形象。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山之险峻,表现出红军崇高坚韧 的革命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毛 泽 东
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
毛 泽 东
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 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 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 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 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 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 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 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 诗(词)人。

参考 “能 训” 中的 相关 资料
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 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 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 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 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 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 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 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 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 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 的评价,《十六字令•山》出来, 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 没有名篇的历史。
赖以拄其间。

诗歌教学实践分享:《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诗歌教学实践分享:《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以来都很注重诗歌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推荐了一种备受青睐的诗歌教学方法——《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们的诗歌欣赏能力,又能锻炼他们的写作技巧。

下面我将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帮助到需要的老师们。

第一部分:《十六字令三首》的诗歌欣赏《十六字令三首》是一种古体诗歌,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只由16个字组成,格式为“句型十四字,韵脚二字”。

三首诗合称为“十六字令三首”,它们分别是《春晓》、《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下面是这三首诗的详细内容:1.《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是一首表现春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句式,抒情自然,情感真挚。

2.《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是一首表现秋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七言句式,情感深沉,感人至深。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是一首表现秋天自然景色的诗歌。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句式,意境深远,令人感慨。

通过以上三首诗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欣赏到不同时间和季节的美好景色,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

第二部分:《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练习在学生们充分了解这三首诗歌的同时,我们也要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也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最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练习《十六字令三首》写作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1.语言简练,表达精准。

2.诗歌主旨明确,情感真实,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3.遵从诗歌的格式,用韵脚来缀接。

4.注意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和情感表达,以达到言志于心的目的。

通过对每一个点的练习,学生们将不断提高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机会,让他们展示他们的作品,从中学习和分享,增加班级团结和合作。

2019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2019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

十六字令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体会诗人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解读作者借山抒发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清正廉洁的万丈豪情。

[%*#~^] 教学课时:1--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课前的阅读课,推荐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相关诗词,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1、介绍十六字令《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

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

此调为单调。

四句,十六字。

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2、学生交流介绍毛泽东及其作品。

教师补充并小结: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

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

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

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

[*~%^&]3、写作背景分析: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十六字令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结合注释,说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六字令三首》的基础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字令三首》。

二、新课学习(一)感受山的形象1.读成一个词。

字面意思解释出来了,你们能不能把每首小令的16个字分别读成1个词呀?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16个字读成1个词。

板书:峻峭,巍峨,雄险,立地,顶天。

2.读成一幅画。

都说“诗中有画”,毛泽东这三首小令画面感特别强,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从小令中读出的词,再仔细读一读这三首小令,一边读一边想象,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1)第一首小令生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提示:说一说是哪个词或者哪句话给你这种印象,启发你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引导生抓“离天三尺三”中“三尺三”这一数字及夸张的修辞方法,体会山的高大、巍峨、峻峭;联系民谣体会山高到了难以翻越的程度,板书:翻越难。

师引导生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第一首小令。

(2)第2首小令生描绘画面后,有感情地读第二首小令。

引导生关注“海”“江”“澜”,提问:写山的小令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带“氵”的字?引导生体会到,毛泽东以化静为动的艺术夸张,把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写活了,写出了山磅礴的气势、雄浑的力量;联系上文“快马加鞭未下鞍”,体会静态的山在马背诗人毛泽东眼中动了起来,层峦起伏的千山万岭仿佛“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在此基础上引导生有感情地读。

(3)第三首小令生描绘想象到的画面,师请生想象着画面有感情朗读第三首小令。

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过关习题第二课时

新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三首》过关习题第二课时

《十六字令三首》习题一、基础过关1.默写《十六字令三首》中的任意一首。

2.翻译《十六字令三首》中的任意一首。

二、综合训练阅读《清平乐·会昌》,回答下列问题: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会昌城外高峰,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战士指看南粤,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东溟:南粤:欲晓:2.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

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

三、拓展应用阅读回答。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1.这三首小令里押韵的字有2.诗中以夸张的手法极写山之高的句子是3.诗中比喻手法表现群山东动感的句子是4.这首诗中的山不仅是的代表,而且象征了。

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1.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常熟市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常熟市二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
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3、出示毛泽东的其他关于山的作品,说说毛泽东的诗的艺术特点?并从本课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词句?(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2)、“惊回首”中“惊”字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2、第二首赏析要点:
4、全班齐读。
四、朗读赏析、拓展深化:
㈠整体感知
1、说一说这三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山持抱的是怎么样的情感态度?(赞美)
2、了解大意
〈<十六字令>〉是只有16个字的小令,篇幅短窄,很难装进许多内容,尤其是豪放之作,更不容易利用这一形式。此调古代作品流传至今者殊少,佳作更罕见.这道理简单,字数过少,没有回旋余地,虽有长才,也无所施展其技,写不好,无疑是当然的。然而,毛泽东这三首例外。它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丰义。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十六字令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词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大家都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成立的么?那么大家知道毛泽东除了是革命家,他还是个诗人么?接下来我们来读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二、新课学习(一)揭题,初读小令,读准字音。

1.读题解题:知道什么是“十六字令”吗?2.自由朗读《十六字令三首》,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读,其他同学在心里跟着读。

4.强调本课三个生字“澜”“酣”“堕”和两个容易读错的字“锷”“拄”,齐读这几个字及所在的句子。

(二)再读,发现格律,读出韵味。

1.字音读准了,怎样能够读得更有味道呢?请大家把这三首小令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一下,除了每首小令共有十六个字,你还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师根据学生发现的特点,相机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节奏;押韵的字读得饱满一些;“山”字读出题目的感觉。

2.生练读。

师指读、评价,引导学生齐读。

3.默读,结合注释,读懂词意。

三首小令我们已经读了几遍,读得多了,能好懂一些。

现在,请大家默读这三首小令。

(三)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

1.创作背景。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改来改去的。

他所指的没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2.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沪教版语文六上十六字令三首

沪教版语文六上十六字令三首

一个“未”字,表现出红军战士坚 强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而这一句也描绘出 红军战马奔腾穿山 而过的英姿,而不 是民谣中的屈服于 山,下得马来。
这三首小令的共同特点是字 面上都在写山。而实际上都“着 笔在此,寓旨于彼”。象征着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 形象崇高,顶天立地;力量强大, 战无不胜;积极乐观,永葆斗志。
创作背景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 于长征路上,时间范围就 是1934年10月到1935年10 月之间,肯定是反复推敲, 改来改去的。他所指的没 有哪一座具体的山,而是 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 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 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 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 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表现了出色的才华。 是人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至70年代末 期,已发表的毛泽东诗词共43首。其中,诗14首, 词29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作的24首,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作的19首。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 三”。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 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 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 点回望时山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 很近了。毛泽东在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 格。人要低头,马过要下鞍。这里实际 在讴歌伟大的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 红军。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山啊, 刺穿苍天锋刃依然尖 锐。 天似要塌下, 雄峰却 独撑其间。
结合“刺”“拄”,体会山的 坚固陡峭,象征着红军战士顶天立 地的形象,他们就像这锐利的山峰 一样,无坚不摧,又像这雄伟 的高峰可擎欲堕之天,他们 是我们民族的中流砥柱擎 起了中华民族和平的蓝 天。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精选习题第一课时

2017-2018年沪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十六字令》精选习题第一课时

《十六令诗三首》习题一、基础过关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巨澜()酣()锷()堕()拄()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二、综合训练读《十六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

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

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三、拓展应用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磅礴——云崖——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沪教版语文六上第三单元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课件(20张)(共20张PPT)

沪教版语文六上第三单元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学课件(20张)(共20张PPT)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读出气势:பைடு நூலகம்
十六字令 三首
山,
毛泽东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沉浸文本,理解内容:
• 思考: • 1、第一首小令描写了山的什么特点?
山的高耸 • 2、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山的特点?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6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6日星期四2021/8/262021/8/262021/8/26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62021/8/262021/8/268/26/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62021/8/26August 26,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62021/8/262021/8/262021/8/26
年10月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红军第一 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 个省,最远行程约两万五千里。
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 后有几路追兵,上有敌机轰炸,部队必须快速前 行。在此期间毛泽东作下《十六字令 三首》。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寄情山水第10课《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十六字令三首》1教学目标1、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2重点难点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

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3.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简介毛泽东,长征。

二、吟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散读,找出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2.指导朗读:(1)韵字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

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

读好重音。

(如:未下鞍惊回首三尺三等)三、学习第一首小令1.分析意象:“山”与“人”(1)“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山的形象?明确:山的特点:高耸入云、巍峨险峻“离天三尺三”直接描写山的“高”,“惊回首”的“惊”间接描写山的“险”(2)“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凸现了怎样的形象?明确:(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

•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凸现了行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

(3)本首小令写山还是写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本首小令“山”“人”合一,由山衬人,由人写山,在山的形象中寄寓着作者满腔的英雄豪情(4)写作特色: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四、学习第二首小令(1)“山”是怎样的形象?明确:连绵起伏,逶迤不绝。

(化静为动)(2)“人”是怎样的形象?明确:展现出战场上万马奔腾的气势,革命战士壮怀激烈、奋勇杀敌的精神风貌,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3)哪些关键词句凸现了“山”“人”的形象?明确:“倒”“翻”“卷”“奔腾急”“战犹酣”(4)比较阅读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字令三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想像这三首小令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小令,注意长短句的节奏。

2.难点: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1个生字。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2.对文章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四、参考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
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求学时的毛泽东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

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

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

1933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

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毛泽东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撰写《论持久战》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

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

同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

5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
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

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

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

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