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枞阳县土地整理与地质环境保护
枞阳县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在省厅交流材料 2

枞阳县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经验交流材料现将我县在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主要做法报告如下:一、力求“三个到位”,强化工作措施,保障创建扎实推进一是领导重视,组织保障落实到位。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把之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高位推进,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县国土、财政、发改、住建、房产、审计、公检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活动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问题。
我局也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明确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利用股具体抓,各部门通力协作,扎实推进创建活动。
二是明确责任,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结合实际,制定了《枞阳县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任务分解安排的通知》,明确创建标准、方法措施和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经费。
三是规范管理,制度保障落实到位。
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责任机制的意见的通知》、《枞阳县目标管理工作综合考评办法》、《枞阳县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将节约集约利用工作与国土资源管理其他工作有机结合,规范管理,全力推进。
先后成立了县招商引资项目评估核准工作领导小组、县城乡规划委员会、县土地管理委员会,对全县所有项目用地的产业符合性、投资强度、建设规模和周期、规划条件、预期税收、环境评价、供地方式与价格、社会效益等进行审查,严格标准、规范约束,确保了全县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二、搭建“四个平台”,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创建氛围一是编印专题简报等宣传。
每月编印2期创建活动简报,及时报道我县创建工作部署、工作动态和进展情况,通报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做法。
编制《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宣传手册》,向全县机关、企事业、广大群众发放,为国土资源部来我县顺利开展创建活动面访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二篇)

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一、引言2024年是我国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关键年份。
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重要任务。
本文将总结2024年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的重点工作,分为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土地整理重点工作总结1. 高效利用集约用地。
2024年,要进一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土地整理与城市更新相结合,提升城市用地的密度和容积率,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同时,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向城市扩展区域转移,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2. 动态管理土地利用规划。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确保土地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完善土地利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土地利用的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 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管理。
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
同时,加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管理和规范,防止过度扩张和浪费。
4. 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
2024年将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
通过地下商业、地下停车场等项目的开发,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三、生态修复重点工作总结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4年要加强对湿地、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保障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加大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现象。
加强山区、荒漠化地区等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
3. 推动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地和公共空间的面积。
同时,推进城市水系修复和河道管理,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2024年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进行激励和奖励。
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向方维2杨琳

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向方维 2杨琳发布时间:2021-10-06T08:22:11.27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8期作者: 1向方维 2杨琳[导读] 中国幅员辽阔,其中土地面积作为人类主要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
1宣汉县普光自然资源所 636150;2宣汉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636150摘要:中国幅员辽阔,其中土地面积作为人类主要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必要物质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的广泛增长,其中,人口的快速增长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幅度提高,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是食物,而只有进行农业生产才能促进粮食生产。
由于近年来,对农业的过度开垦,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如下。
关键词: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是依据国家土地利用法,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为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按照国家以及相关政府的指示,按照土地规划要求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如果不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规划,最终可能导致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阻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更好贯彻国家以及政府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本文围绕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合理分析与总结。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一)生态平衡受到破坏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均土地资源占有率也在持续下降中,急速增加的人口会加剧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的需求量。
因此,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对保护生态多样性以及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这一整个过程中,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态景观设计计划,以及资金保障不足,会形成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以及面临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环境规划不统一、不协调,造成过度开垦的局面。
综合治理方案文本

前言枞阳县雄姿石艺有限公司为保护和改善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矿山地质环境,防治矿山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最终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委托我队承担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方案编制任务。
一、方案编制依据(一)法律、法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地质灾害防治条例》4、《土地复垦规定》5、《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6、《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二)标准、定额1、《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试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5月。
2、《安徽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规程》(试行)安徽省国土资源厅2008年3月。
3、《土地复垦技术标准》UDC-TD。
4、《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国土资2001)255号。
5、《2000年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安徽省估价表》。
6、《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财建字[2005]169号文。
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国土资财[2001]41号。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设计规范》DZ/T0219-2006。
(三)基础资料1、《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普查地质报告》(2007年5月,枞阳县国土资源局);2、《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2008年5月,铜陵市紫金矿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所);3、《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建设工程安全预评价报告》,(2008年6月,池州市正信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4、《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开采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09年5月,江苏久力咨询有限公司);5、《枞阳县周潭镇七井建筑石料矿露天开采初步设计》(2009年7月,铜陵化工集团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二、方案编制目的、任务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因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有效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受损土地使用功能和生态环境,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枞阳白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枞阳县白湖乡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 (4)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结构 (4)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5)第三节土地利用主要问题 (5)第二章土地利用目标 (7)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8)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8)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9)第四章主要用地安排 (11)第一节落实耕地保护任务 (11)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11)第三节建设用地安排 (13)第四节土地整治 (15)第五节土地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6)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9)第一节土地用途分区 (19)第二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23)第六章村土地利用控制 (26)第二节指标分解原则与方法 (26)第三节各村主要控制指标分解情况 (26)第四节村级土地利用管制要求 (27)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29)第八章附则 (31)附表 (32)附表1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32)附表2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33)附表3 枞阳县白湖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34)附表4 枞阳县白湖乡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 (35)附表5 枞阳县白湖乡耕地保护控制指标表 (36)附表6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表 (37)附表7 枞阳县白湖乡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37)附表8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 (38)附表9 枞阳县白湖乡土地整治统计表 (39)单位:公顷 (39)附图 (40)附图1 白湖乡土地利用现状图(2005年) (40)附图2 白湖乡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 (40)附图3 白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40)附图4 白湖乡建设用地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图 (40)附图5 白湖乡土地整治规划图 (40)前言一、乡域概况白湖乡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北部,与庐江县毗邻,全乡总面积6059.70公顷,耕地面积2149.20公顷。
枞阳县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枞阳县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吴志龙(安徽省枞阳县土地整理中心,安徽枞阳246700)摘要以枞阳县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工程的实践为例,介绍土地整理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质量通病类型。
认为,通过落实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各自质量管理责任制,特别是协调镇村参与质量监督这一做法有效的改进了质量,探索出一套符合枞阳县情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供借鉴或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1-100-03基金项目枞阳县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吴志龙(1972-),男,安徽枞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土地整理和水利工程设计、建设管理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1-12-26安徽省枞阳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808.1km 2,人口94万人,已利用土地13.46万hm 2,其中“低、荒”地达9.79万hm 2,人均耕地不足667m 2。
自2005年以来,共获批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9个,累计批复投资金额17284.39万元,建设总规模6042.96hm 2,新增耕地面积630.68hm 2。
随着项目的实施推进,土地整理后效益已凸现,实践已经证明,土地整理符合中央提出的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要求,是一条走集约利用,内部挖潜,永续利用土地资源的好路子,对加强和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持粮食的稳产、高产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1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理论基础1.1工程质量管理基本理论国家标准(GB /T19000-2008)对质量下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现行通俗的是从用户的角度去定义质量,认为质量是用户对一个产品(包括相关的服务)满足程度的度量,也就是对投入物到产出物这一过程中的满意度,具体到工程质量而言,就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满足质量技术规范的程度,其质量体系包括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因素。
枞阳县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情况汇报1

枞阳县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情况汇报省国土厅: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落实共同责任机制,破解保障发展、资源保护双重压力难题,不断总结探索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合理有序开发的新机制,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现将枞阳县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枞阳县基本情况我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县域面积180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8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97万。
2011年末,耕地保有量为61382.64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1281.2公顷。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五大战略”,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
为此,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托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平台,强化宣传教育,创新体制机制,落实监管措施,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至2010年,我县连续三年实现卫片执法检查“零约谈”、“零问责”目标。
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被授予“安徽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荣誉称号。
县国土资源局也连续七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目标管理先进集体”。
2011年我县代表安徽省接受国家五部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核查组检查;县国土局代表安徽省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接受国土资源部“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检查。
各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二、工作措施和成效(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把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模范县创建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县监察、国土、财政、发改、住建、房产、审计、公检法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召开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活动的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细化、量化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落实创建活动经费。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结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结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还支撑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和挑战,如地质灾害的频发、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等。
因此,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一)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一类,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巨大。
例如,在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导致山体稳定性下降,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在地震带,地震的发生往往会给当地的地质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引发次生地质灾害。
(二)矿产资源过度开采长期以来,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巨大,导致了过度开采的现象。
过度开采不仅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枯竭,还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例如,地下采矿会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露天采矿会破坏地表植被和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三)水资源污染和短缺水资源是地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我国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同时,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尤其是在一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四)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排放、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等,导致了土壤污染的加剧。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还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如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等。
二、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发生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通过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