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细讲之为政第二

• 1、学:学习,后觉效先觉也,读圣贤书 • 2、思:研究,思考,寻思其中的义理 • 3、罔:迷惘,迷惑而无收获,另解:诬罔圣人之义 • 4、殆:一解,危殆、危险;二解,疑,无所依据,则疑而不
音字。 • 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
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 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 • 夫子尊贤容众 • 另一解 • 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
• 重要启示 • 1、人世间永远是美丑、善恶、邪正并存的 • 易经只有乾坤两卦为纯阳、纯阴,其余都是有阳有阴 • 阴阳相对,曲直互生 • 2、追求公正、秉公办事,是原则,必须的 • 绝对的公正是不存在的 • 3、君子尊贤而容众 • 前后脉络 • 上句:子张学干禄 • 本句:哀公问 • 下句:季康子问 • 都是谈为政之道
•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 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 故告之以此。”
• 子贡问,如何为君子。孔子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此意是说,君子先其言而行,行之而后,其言从之。」「从 之」的意思,就是言从其行。如此,言行相符,即是君子。
• 子张学干禄。 • 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干,求也。禄,仕者之
奉也。 •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
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行寡之行,去声。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程子曰:“尤,罪自外至者也。悔,理自内出者也。”愚 谓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 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 进之也。程子曰:“修天爵则人爵至,君子言行能谨,得 禄之道也。子张学干禄,故告之以此,使定其心而不为利 禄动,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或疑如此亦有不得禄者,孔子 盖曰耕也馁在其中,惟理可为者为之而已矣。”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

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原文与解析《论语·为政二》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本文将对该篇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
原文如下: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析:在这段原文中,孔子谈到了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以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北辰是指北极星,它位于天空的固定位置,始终指向北方。
孔子用北辰来比喻政治者应该具备的德行和道德标准,也就是政治者应该像北辰一样稳定、坚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引导其他众多的星星(即人民)共同前进。
这段原文中的“为政以德”是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一个政治家必须以德行为基础,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
政治家如果能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就能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以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孔子的这个观点意味着,政治家要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只有政治家本身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总结:通过对《论语·为政二》这段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治理国家的观点和建议。
孔子认为,一个政治家应该以德行为基础,用自己的德行来治理国家。
他用北辰作比喻,形容了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应该采取的态度。
政治家应该像北辰一样在政治舞台上稳定地居于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道德光芒照亮其他人。
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政治家的德行和道德标准,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够成为国家的榜样,引领整个国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通过理解和应用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态度。
只有通过德行的塑造和道德标准的引领,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和国家。
论语·为政第二

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第一则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1、为政以德:2、共:拱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4、众星拱辰【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本章讲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第二则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蔽:概括,总结。
2、思无邪:纯正。
3、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本章是孔子来评价诗经第三则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守规矩)本章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
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
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第四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立:站得住,就是自立。
2、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5、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6、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论语第二为政篇

为政篇第二论语目录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2 子曰:“君子不器。
”2.13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18 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为政第二 (原文、译文、解读)

《论语》2为政第二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章主要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应用问题,孔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他的思想深入了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
因此,这一篇可以说是学而篇的进一步理解。
【原文】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在自己的位置众星就会四面环绕着它。
”【说明】孔子的思想反复强调“仁”,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这里说的意思就是执政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修养道德确立自己的领导威信,以威信治理国家,就会实现无为而治的局面。
反映的是孔子的典型的德治天下的思想。
【原文】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说明】孔子晚年删订《诗经》,是因为他看到了诗歌的兴观群怨的功能,他的思想中认为人的成长和生命发展要“兴于诗”,足见孔子对诗歌的重视。
因此,也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删订《诗经》时把握的一个原则。
所以,有人译成:删订《诗经》三百篇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思想纯正。
【原文】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用刑罚去规范民众,老百姓就可免于犯罪,但他们却不知道羞耻;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但会懂得羞耻,还会自觉的遵守法律走在正途上。
”【说明】孔子注重人的心灵修养,所以治世他也看中以礼服人、道德化人的作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凡事一旦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事情就好办了。
内心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效果是不会好的。
【原文】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向学,三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人生立场,四十岁的时候不再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道运行的规律,六十岁的时候,就没有我不中听的事情了,到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背法度了。
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为政篇第二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lsquo;思想纯正rsquo;。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知道有不能由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
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
(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论语》解读——为政篇第二(以德为政)课件(共69张PPT)

孔门文学科的高材生。 ②色:脸色、态度。色难:子女侍奉父 母把做到经常和颜悦色作为难事。 ③弟子:年幼者,此指子 女。 ④先生:年长者,此指父母。馔(zhuàn):饮食吃喝。 ⑤ 曾:副词,竟然,难道。
【语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儿子对父母行“孝”最难在脸色。
【解读】 本章谈以己之心推人之心的孝道。 本章文字,注释颇多分歧。分歧的原因,关键在代词“其”,一
般说代词,应有先行词(或词语),或先行句子,或一定的语言环境。 这个句子先行词语模糊,语境不完整,所以让历代注疏家犯难。
A说:“其”指的是“子女忧父母之疾”; B说:“其”指的是“子女”,意思是“父母忧子女之疾”。 A说符合问“孝”的本意;B说此“孝”当以己之心推父母之心, 可理解为:“你把父母为你疾病担心忧虑的心情,反过来,用于对待 父母,就是最大的孝了。” 孟武伯,出身贵族,骄奢淫逸,有声色犬马诸多切身之疾。孔子 认为,为人子,有诸多不义的行为,是最大的不孝。借武伯问孝之机, 婉转教育并训诫武伯。 “…唯…之…”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惟…是…”的结构 一样。
后人将此则作为孔子一生的年谱研究。孔子自述一生,不论授业 还是出仕,唯以学为重,并善始令终。三十有“立”后,十年便订 一个奋斗目标,激励自己十年上一个台阶,不断进取。事实上孔子 同时也给我们规划了人生目标,提出了言行准则,成为人们规范自 身的德行标准。
【原文】 2.5孟懿子问孝①,子曰:“无违。”樊迟御②,子告之曰:
【解读】 本章是孔子给“孝”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养而不敬,无异于养犬马,非孝也。孝的核心是“敬”。“养”
是“敬”的表现形式,也是“敬”的起点。孔子教育子游不单要对 父母履行赡养的义务,不能满足于“正在做”,而要反省自己: “做”是否是发自内心的敬爱之举,是否用“做”来表达自己的崇 敬、感恩之心,是否是用“做”来申明自己明父母之志、承父母之 愿的决心。唯有这样的“敬养”才能与养犬饲马的“宠养”加以原 则上的区别。
论语为政篇第二繁体

论语为政篇第二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遊問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幹祿。
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擧直錯諸枉,則民服;擧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擧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识人(用人)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回也不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人师表 心性
品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君子
君子不器
博与专 职业主义 理想主义 先做再说, 言行一致, 诚实守信。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 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政在为人 言行之道 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 枉措诸直,则民不服。
子张
为仕 学干禄
哀公
为君 何为则民服
政在选臣 举措之道
道
季康子
为大夫 临之以庄则敬, 孝慈则忠,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政在立身 举止之道 使民敬、忠以劝
孔子
为民 子奚不为政
《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政在齐家 齐家之道
\\
论语
为政第二
周晓菲
德政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
德
正也。从攴从正。本义匡正。 行道而有得于心也。
《诗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德治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法治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一生学历(进学次第)
十五 三十 四十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踰矩
信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天下之道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十世可知也?
所因:万世不可易之常道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 常(仁义礼智信)
夏
商
周
当为 不当为
不当为而为 当为而不为
非其鬼而祭之, 谄也。
君子以正直交于神明, 无所求于鬼者,方可 以质鬼神而无愧。 以死生守其节义,不畏 其难为者,乃可以有 所不为而保其贞。 《四书训义》
见义不为, 无勇也。
\\
北京中医药大学
周晓菲
周晓菲
五十Leabharlann 六十七十孝
无違 -生,事之以礼; 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人之事亲,自始至终, 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 也至矣。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
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 母之所敬亦敬之。 -孟子:曾子养曾希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 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 -深爱-和气-愉色-惋容
团结与勾结。
为学亦为政
为学为政的方法: 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笃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学为政的立场: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为学为政的态度: 谦虚诚恳,实事求是。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