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研究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城市配置与规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6000字》
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城市配置与规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基于生活圈理论的城市配置与规划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生活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1)(1)日本:广义“生活圈” (1)(2)韩国:狭义“生活圈” (1)(3)理论及实践研究进展 (2)国内生活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2)生活圈理论研究及规划实践进展 (2)生活圈理论在设施配置中的应用实践进展 (3)相关研究述评 (4)产城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4)国外产城融合理论研究进展 (4)国内产城融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4)理论研究进展 (4)产城融合实践研究进展 (5)相关研究述评 (5)国外生活圈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1)日本:广义“生活圈”“生活圈”这一概念最早在日本颁布的《农村生活环境整备计划》中提出,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在平面上的分布”,也就是居民日常活动所构成的空间范围,并根据一定的距离标准对生活圈进行等级上的划分,这一概念也进一步衍生成为日本全面都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国土空间规划方法[18]。
20世纪60-70年代,在工业化与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日本出现了区域发展差距不断增大、资源过度集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为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日本自治省在1965年的“二全综”中率先提出“广域生活圈”这一概念,1975年的“三全综”中,在1969年“广域市町村圈”计划的基础上,提出在城市规划中纳入“地方生活圈”与“定住圈”的建设理念,生活圈规划开始真正深入到城市尺度[2]。
“三全综”中提出的构想包括定居圈-定住圈-邻里-街坊四个层面,定住圈以人群一日活动为时间范围,规划满足人群一日生活需求的出行空间范围,是生活圈规划组织的基本单元[19]。
以熊本市为例研究日本的生活圈规划实践。
熊本市以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为核心指导城市规划和生活圈构建,建设多核心集约化发展的城市[20],划分定居圈-定住圈-邻里生活圈三个生活圈层级,定居圈的规划核心是中心商业区,定住圈的规划核心是生活网点,两者通过公共交通网络相联系,邻里生活圈是最小层次的生活网点,重视利用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21](图2-1)。
城市新建居住区公共空间宜居性设计方法刍议
城市新建居住区公共空间宜居性设计方法刍议[摘要] 文章论述了新建居住区的宜居性设计方法,并对河北省廊坊市的代表性新建居住区的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旨在为新建居住区的宜居性设计有所补益[关键词] 新建居住区宜居性设计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从80年代的试点小区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居住区建设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走向成熟。
在现今城市的新建居住区中,设计者在总结以往设计成果的基础上,应重点突出居住区空间的宜居性特征营造,尤其是居住区的公共空间部分。
设计者通过增强其空间吸引力而引发居民的归属性心理,可营造居住区的舒适宜人的空间氛围,实现居住区整体的“家园”属性。
河北近年来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建造了大量新型城市居住区,在这些新建居住区中实现宜居性空间的构建,将提升建设行为和居民生活的质量,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1.宜居性空间针对性设计手法轴线、层次、聚焦点、围和感和结构等若干种空间设计手法可以增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宜人度,通过空间本身的吸引力来完善空间对行为发生和审美心理的引导,从而增强居住区的宜居性。
轴线轴线设计是一种视觉强烈和有力度的空间表达方式,通常会凌驾于其他组织元素之上。
它的本质是线形的,用来建立秩序,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或端点。
由于轴线设计理念更容易让人与形式拘泥、严谨联想到一起,它似乎被利用为更精细的方法来创造起伏的街景,来指引人们的视线,形成一种端点的连续性。
居住区规划中的公共空间内轴线的使用可以使空间变得有秩序易于识别,但是从宜居角度来说,轴线的上述缺点容易使相对轻松的居住空间变得缺乏人情味,从而伤害居住区的心理和行为的舒适度。
因此,可以通过改良的办法运用居住区的轴线来达到识别性强的目的,例如运用多条轴线、曲折的轴线来避免单条、直线型的轴线的刻板和无趣,同时使空间更适合人的活动的自由性和随意性。
层次层次,或者说设计纹理的渐变,在空间设计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用一系列各种尺度的空间或户外空间,不仅可以创造等系列不同的景观、而且能帮助设计者精确地描述出较小空间衬托下的更重要的空间。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成为了关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与城市形象的重要课题。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环境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注重环境的美学价值和生态功能。
本文将针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展开研究,探讨规划、景观、建筑三者的关系与整合设计策略。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1. 合理规划: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居住区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公共设施配置等。
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和舒适度。
2. 空间利用:在城市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合理的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
3. 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提高居住区的通行效率,确保居民出行便捷。
三、景观设计在居住区环境中的作用1. 绿化环境: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物,改善居住区的微气候,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
2. 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能够创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如休闲广场、儿童游乐场等,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3. 生态功能:良好的景观设计具有生态修复功能,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建筑设计与居住区环境的融合1. 建筑风格:建筑风格应与居住区的整体规划相协调,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
2.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应考虑建筑的采光、通风、保温等需求,同时注重立面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如与景观、道路、公共设施等的协调,营造和谐的居住环境。
五、整体设计策略1. 整合规划:将规划、景观、建筑三者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景观和建筑的设计,确保三者的协调统一。
2. 生态优先:在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居住区的生态质量。
3. 人本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居民的需求和感受,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宜居环境设计成为了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方面。
宜居环境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物的设计,还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系统、绿化环境等方方面面。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宜居环境设计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多元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中的宜居环境设计需要基于多元化的规划理念,即在规划设计中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利益。
在城市规划中,要考虑到居民群体的多样性,包括不同年龄段、职业、收入水平等。
在公共设施、交通系统、绿化环境等方面,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宜居的城市环境。
在城市规划中还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和文化传统。
二、优化的公共设施城市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方面的设施。
在城市规划中,要优化公共设施的布局和设计,使其更加便利和舒适。
学校和医院的位置要与居民区接近,交通便利,同时要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减少噪音和污染。
还要注重公共设施的设计,使其更加人性化和美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完善的交通系统交通系统是城市宜居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交通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交通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使用。
还要注重非机动车和步行交通的便利性,增加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的设施,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可步行性。
要优化道路的布局和设计,减少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提高交通系统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四、丰富的绿化环境城市的绿化环境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绿化环境的布局和设计,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绿色空间比例。
还要注重绿化环境的设计,使其更加美观和舒适,增加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2024年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范文
《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议题。
时空间行为研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论工具,对于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出行模式以及空间分布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进行研究,旨在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时空间行为理论概述时空间行为理论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规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活动具有规律性,且这种规律性对城市生活圈的规划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方式等数据的分析,可以揭示城市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为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北京市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1. 出行时间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其中通勤出行占据较大比重。
2. 出行距离特征:北京市居民的出行距离以中短距离为主,但长距离出行也占有一定比例。
3. 出行方式特征: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但私家车、步行、骑行等出行方式也占据一定比例。
四、基于时空间行为的城市生活圈规划策略1. 优化交通网络:根据居民的出行时间、距离和方式,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2. 均衡资源配置:根据居民的时空间行为特征,合理配置城市资源,如教育、医疗、商业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3. 构建多层次生活圈:根据居民的出行距离和方式,构建多层次的生活圈,包括居住圈、工作圈、休闲圈等,以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的需求。
4. 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便捷性和舒适度,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五、北京市生活圈规划实践案例以北京市某新区为例,通过时空间行为分析,发现该区域居民的出行以中短距离为主,且公共交通是主要出行方式。
因此,在该区域的规划中,重点优化了交通网络,提高了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合理配置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城市设计与宜居社区建设的新思路
城市设计与宜居社区建设的新思路城市设计和宜居社区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两大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城市设计和宜居社区建设不仅涉及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还要考虑居民的生活、工作和社交需求。
在新时代,城市设计与宜居社区建设也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多元化的城市设计思路城市设计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城市功能不断拓展,城市要满足居民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多重需求。
为了使城市更加宜居,城市设计需要多元化的思路。
在设计城市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和功能需求,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例如,在商业区要考虑到商业、文化、娱乐等不同需求,同时兼顾环境和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在居民区需要考虑到生活、医疗、教育、社交、娱乐、健身等方面的需求。
在文化区要考虑到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创意设计等多重需求。
二、创新的宜居社区建设思路在建设宜居社区时,也需要创新的思路。
首先要考虑到社区环境的整体建设,特别是绿化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其次,需要考虑到社区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例如,是否需要配备共有办公区、儿童游乐区、健身房等。
还需要考虑到城市交通和环保等问题,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三、前瞻性城市设计的新思路在城市设计和宜居社区建设中,还需要前瞻性的思路。
需要预判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为未来的城市建设和社区发展做好准备。
例如,当前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
未来城市设计和宜居社区建设需要加强智能科技和绿色环保的应用,提高城市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较好地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和绿色环保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与宜居社区建设的新思路需要多元化、创新性和前瞻性。
这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打造宜居的城市与社区,为居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如何设计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
城市规划如何设计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
如何设计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如何设计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创造多样性的城市景观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应该充满丰富多样的景观。
可以通过合理的城市设计和规划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建筑物的风格和高度应该协调统一,以保持城市整体的美观性。
其次,城市中应该有多样性的公共绿地和公园,供人们休闲和娱乐。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人工湖泊和水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
二、注重城市交通规划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必须考虑到交通的流畅性和便捷性。
为此,城市规划者应该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设施。
首先,应该建设合理的道路网,包括主干道和支路,以方便人们的出行。
其次,城市中应该建设公共交通设施,如地铁、公交车和自行车道,以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此外,还可以建设步行街和人行天桥,提供方便的步行和通行环境。
三、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需要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来支持。
这包括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此外,还应该注重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保持城市的环境卫生。
同时,也应该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满足人们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需求。
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应该保留和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规划者应该在设计中考虑到这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可以将古老的建筑物修复和改造为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
此外,还可以建设一些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中心,展示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五、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应该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设施。
这包括教育、医疗、体育等方面的设施。
城市规划者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学校、医院和运动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也应该注重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保障人们的安全。
六、提倡可持续发展一个宜居的城市空间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者应该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问题。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整体规划与细节设计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借助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措施,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文化与历史保护的融入设计以及交通便利与步行友好的设计理念,也是构建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共空间与社区设施建设方面,更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宜居环境设计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更多注重宜居环境设计,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幸福感。
【关键词】城市规划、宜居环境设计、整体规划、细节设计、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文化保护、历史保护、交通便利、步行友好、公共空间、社区设施、城市发展、未来规划。
1. 引言1.1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可以指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
城市规划不仅关乎城市的外观和形象,更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让城市更加具有吸引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城市规划可以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避免盲目的发展和无序的扩张,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3. 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城市规划可以通过统筹城市资源,优化城市设施,提高城市的整体效益,实现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4. 保护城市环境和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可以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建筑和风貌,传承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才能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环境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核心要素,以期为未来的城市居住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规划——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1. 整体布局在居住区规划中,整体布局应遵循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的原则。
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居住、休闲、交通、绿化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
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文化、经济等社会因素,打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2. 功能分区功能分区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环节。
应根据居住需求,合理划分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区、休闲区、交通区等。
各功能区之间应保持适当的距离和联系,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同时保证居住区的安静与安全。
三、景观——绿化与公共空间设计1. 绿化设计绿化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种植乔木、灌木、草坪等,形成多层次的绿化空间,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绿化设计还应考虑景观的多样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2. 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是居民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应合理设置广场、公园、步行街等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的平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四、建筑——住宅设计与立面风格1. 住宅设计住宅设计应遵循舒适性、实用性、安全性的原则。
在户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保温等要素,以及不同居民的需求。
在空间布局上,应实现动静分离、干湿分离,提高居住的舒适度。
2. 立面风格立面风格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居住区的整体形象。
应根据地域文化、建筑风格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立面材料和色彩,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提升居住区的整体美感。
五、结语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景观和建筑等多个方面。
宜居社区生活圈导向下城市提升型规划设计张国俊
宜居社区生活圈导向下城市提升型规划设计张国俊发布时间:2021-08-24T02:31:19.136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10期作者:张国俊[导读] 宜居城市是一个融合了物质、空间、行为、交往、文化、心理等要素, 形成的“ 循环链” 的有机系统。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190摘要:宜居城市是一个融合了物质、空间、行为、交往、文化、心理等要素, 形成的“ 循环链” 的有机系统。
从当前宜居城市规划设计来看, 其最终表现为一种循环型城市社会体系、一个可以获得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的有机综合系统。
关键词:宜居社区生活圈;城市提升型规划设计前言随着城市经济、文化等生态发展的日益完善,宜居生活圈成为城市社区规划建设的新理念。
打造宜居社区生活圈,不仅能够更好的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有效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够有利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社区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宜居生活圈生活圈指的是居民围绕着家庭生活所构建的活动或行为空间范围。
生活圈有多种多样的时空特征与表现,也具有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
对生活圈概念的理解关键是站在居民活动空间的角度对居民的具体活动以及活动需求进行分析和解读。
而“宜居生活圈”指的是“生活圈” 所应当具备的特点与功能,是针对构建什么样的生活圈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般而言,对宜居生活圈研究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视角:即设施服务能力,水绿生态网络和特色交通体系。
不论站在何种视角来进行宜居生活圈的研究,都是从满足人的需求角度出发,依据相应规范与标准对单一用地规划进行综合性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衡量标准。
二、宜居社区生活圈导向下城市提升型规划设计宜居性也可以理解为市民的“ 生活质量” 的问题。
可持续性则指可以持续获得我们或期待的生活质量的能力, 也就是在实践中, 我们是否能持续改进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福利与质量。
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
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居住区不仅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还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要对选址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评估。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应尽量避免在生态敏感区域或灾害易发区域建设。
同时,要考虑周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如交通、教育、医疗等,以确保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在规划过程中,合理的功能分区是必不可少的。
要将居住、商业、休闲、绿化等功能区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整体。
例如,可以在居住区周边规划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和消费;设置休闲公园和运动场所,满足居民的休闲和健身需求。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体系,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同时,要配备充足的停车位,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营造是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的核心之一。
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地貌,保留原有的植被和水体,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地率。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此外,还可以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生态居住区的设计要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需求和体验。
在建筑设计方面,要考虑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通风,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采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外观设计,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形成美观的城市景观。
户型设计要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合理规划房间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
注重室内的功能分区,如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居住区设计的重要环节。
要打造富有特色的景观空间,如中央花园、小区步道、水景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和交流的场所。
城市生活圈规划分析
城市生活圈规划分析摘要:目前城市规划正逐步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城市生活圈因其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城市生活圈规划逐渐被视为促进城市规划转型的强有力基石。
本文以城市生活圈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模式,包含基础生活圈、通勤生活圈、扩展生活圈以及协同生活圈,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方法,主要包含真实掌握城市生活圈的现状、打造层级丰富的城市生活圈以及推进城市生活圈的整合化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活圈;规划;模式;方法1.引言近年来,相关城市规划学者开始对“以物为本”、“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发展观展开反思,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逐步得到重视。
城市规划的思路逐步由注重城市经济空间的建设转变为注重居民空间的建设,由注重数量规模的递增转变为注重城市内涵的提升,由单一的空间型规划转变为“时空一体化”规划。
在上述背景下,城市生活圈的规划及完善将逐步成为未来城市规划转型的落脚点,城市生活圈规划服务于居民生活,规划重点涉及到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以及社会规划,城市生活圈规划的核心宗旨在于提高公共资源的均等化以及精准化、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克服现有城市圈规划具备的“一次性”、“静态性”、“割裂性”等缺陷。
1.城市生活圈的规划模式1.基础生活圈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其所在社区息息相关,也可以说,社区是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最重要的空间。
在社区规划中,往往通过社区周边以及社区内部布置的基础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通过邻近社区的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包含公园、卫生所、幼儿园、大型商超)等实现邻近社区之间的生活圈重叠,进一步构建形成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生活圈。
然而,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往往存在着基础生活圈中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资源配置过于分散、基础设施布置远离于组团中心而可达性欠佳、基础设施数量不足等问题,致使社区边缘空间的可达性降低,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全部居民的使用需求,最终导致生活圈发生倾斜。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摘要:本文围绕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进行研究,通过综合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紧密结合,对居住区的功能、空间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是创造宜居、美观、和谐的居住环境,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质的居住区不仅需要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在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规划、景观和建筑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进行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
二、规划方面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是整体设计的第一步,它关系到居住区的布局、交通组织、空间分布以及公共设施的配置等。
合理的规划能确保居住区的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首先,要进行科学的人口分布和空间规划。
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文化娱乐区等。
其次,要注重交通的便利性,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确保居住区内外交通的顺畅。
此外,公共设施的配置也是规划的重要一环,包括学校、医院、公园等,应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景观设计方面景观设计是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居住区的绿化、水景、道路景观等。
优美的景观设计能提升居住区的整体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等,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人文因素则涉及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应在设计中体现出来。
同时,要注重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水景的设计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建造人工湖、溪流等来增加居住区的自然美感。
四、建筑设计方面建筑设计是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建筑的外观、功能、空间布局等方面。
优质的建筑设计能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为居民提供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
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是指在城市规划中考虑人们的生活品质、健康和福祉的设计策略。
宜居环境的设计策略涵盖了建筑设计、交通规划、绿化景观和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方面,旨在创造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舒适、安全、健康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宜居环境的设计策略包括合理规划的建筑布局。
城市规划应该合理规划建筑的布局和高度,避免高密度建筑的集中,保证室内光照和通风条件。
建筑设计应考虑人们的实际需求,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办公环境,包括充足的采光和通风、合理的温度控制、低噪音和低辐射等。
宜居环境的设计策略还包括便捷的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交通网络,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和鼓励步行和骑行的交通环境。
应提供充足的停车位和便捷的停车设施,方便市民出行。
也要考虑到交通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交通对空气质量和噪音的污染。
宜居环境的设计策略还应注重绿化景观和生态保护。
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和公园,提供舒适的休闲和娱乐场所,增加城市人与自然的接触。
应推广植物覆盖和绿色屋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还需要加强生态保护,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和可持续。
宜居环境的设计策略还包括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和设计。
城市规划应合理规划公共空间,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和商业设施,促进社交互动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还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安全设计,提供安全、舒适的公共环境。
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和残疾人群体的需求,提供包容性的空间设计。
上海宜居生活圈构筑中的老旧小区公共设施再设计研究
参考内容二
标题:建筑小区尺度下LID措施前期条件对径流调控效果影响模拟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表水径流污染和城市内涝等问题日益严 重。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低影响开发(LID)理念和措施逐渐被引入到城市规划 和建设中。LID措施通过分散式的雨水管理和利用,有效地减少了暴雨时期的径 流量,
3、加强相关政策和技术支持,推广LID理念和技术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应 用,促进水资源的参考相关研究和实地考察,设定模拟的参数 和条件。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不同LID措施在不同前期条件下的径流调控效 果进行模拟。
结果与讨论
1、前期条件对径流调控效果的 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的前期条件对LID措施的径流调控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前期场地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渗透性对LID措施的效果有明显的影响。如 果这些条件较差,那么即使采取了LID措施,也难以有效地减少径流量。因此, 在实施LID措施前,需要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
6、更新配套设施:对于老旧小区的配套设施如照明系统、指示牌、安全监 控等进行更新和增设,提高小区整体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7、空间利用和多功能性设计:对于一些特定的空间,可以通过多功能设计 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例如在空地上设置可移动的桌椅,方便居民进行休闲和社交 活动。
8、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再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小区与城市规划的协 调性,不仅要满足居民的需求,也要与城市的发展相一致。
四、结论
通过对南京老旧小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老旧小区的整治和提升需要综合硬 件设施、环境质量和社区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只有以宜居为导向,综合规划, 才能实现老旧小区的整治与提升。此外,还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例如制定相 关法规和政策
,提供资金支持等,以推动老旧小区的整治工作顺利进行。
城市居住区规划优化居住区布局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城市居住区规划优化居住区布局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随着城市发展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居住区规划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优化居住区布局是为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对城市生活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优化居住区布局。
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它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合理的规划能够提高居住区的功能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首先,规划要考虑到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城市的人口密度不应过高,而应根据居民的需求和资源的分布合理安排居住区的位置。
其次,规划要注重居住区的空间布局。
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居住区的实用性和环境美观度。
最后,规划要考虑到居住区与其他城市设施的关系。
居住区应该与学校、医院、交通系统等配套设施相连,方便居民的生活。
为了优化居住区布局,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来扩大居住区的面积。
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确保居住区的分布均匀。
其次,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改进现有的居住区布局。
通过学习其他城市的规划经验,可以避免同样的错误,提高居住区的质量。
第三,政府应该加大对居住区规划的投入。
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制定更科学的规划方案。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市民参与居住区规划,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优化居住区布局的目标。
优化居住区布局不仅要考虑到居民的物质需求,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精神需求。
城市的居住区不仅仅是住房的集中地,还应该是居民生活的舒适空间。
为了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可以在居住区内增加公园、休闲设施等公共空间。
这些公共空间能够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供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
此外,应该注重居住区的绿化和环境保护。
绿化可以改善居住区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可以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系统,维护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优化是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基础。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功能性、实用性和美观度。
居住区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居住区景观规划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对居住区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当前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
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调研范围涵盖了城市各个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情况。
三、调研结果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 缺乏绿化空间:大部分居住区的绿化空间有限,缺乏公园和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
2. 建筑设计单一:居住区建筑设计缺乏多样性,大部分建筑外观相似,缺乏个性化和创意。
3. 缺乏活动场所:居住区内缺乏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居民生活娱乐的选择相对有限。
四、改进建议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增加绿化空间:在居住区内增加公园和绿化带,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居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2. 多样化建筑设计:鼓励居住区内建筑的多样性,引入不同风格和特色,增加城市的视觉吸引力。
3. 增设活动场所: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如儿童游乐设施、运动场地等,丰富居民的生活娱乐选择。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居住区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今后的居住区景观规划提供参考和指导,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品质。
《2024年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范文
《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研究——规划·景观·建筑》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如何创造一个和谐、舒适且宜居的城市居住区,成为了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规划、景观、建筑三个方面对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1. 土地利用规划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是关键的一环。
要根据居住区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等因素,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公园等公共空间。
2. 交通组织规划交通组织规划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考虑居住区内外交通的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合理规划道路系统、交通设施和停车设施。
同时,要遵循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1. 绿地系统设计绿地系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合理布置公园、广场、庭院等公共绿地,提高绿地的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同时,要注重绿地的功能性和观赏性,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
2. 水景设计水景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亮点之一。
要充分利用自然水源,合理布置水景,创造宜人的水环境。
同时,要注重水体的净化和保护,确保水体的生态健康。
四、建筑设计与环境融合1. 建筑风格与文化融合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历史背景和现代生活需求,将建筑风格与文化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外观和立面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建筑与环境互动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要通过合理的布局、采光、通风等手段,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创造宜人的室内外环境。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提高建筑的能效比和环保性能。
五、结论城市居住区环境整体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规划、景观、建筑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在规划方面,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交通组织;在景观设计方面,要打造宜人的绿地系统和水景环境;在建筑设计与环境融合方面,要注重建筑风格与文化的融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生活圈规划设计调研案例
生活圈规划设计调研案例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公共空间案例松江新城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五个新城之一,始终坚持“科创、人文、生态”的卓越价值取向,着眼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赋能治理,建设人民向往的新城。
为提升松江新城公共服务能级,打造松江新城公共服务品牌。
现聚焦于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品质,紧握“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展契机,以邻里中心为载体,积极探索个性化生活新方式,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置下沉至街坊,以应对未来生活方式的变化,打造未来社区。
松江新城公共空间规划工作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打造,聚焦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以老百姓的获得感为最高衡量标准。
通过“均衡布局、综合设置、集中打造”的方式,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总体目标,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的发展愿景,增加社区交流空间、促进社区多元融合、激发社区发展活力,从而营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和开放集约的空间格局。
项目基本信息ART.01金地丰盛道项目位于上海市松江新城CBD核心板块,紧邻松江新城商务核心区。
周边配套完善,住宅社区成熟,南临中山二小,上下学人流密集。
用地面积:10.58万㎡;容积率:2.0;地上建筑:21.68万㎡;业态:商业配套、商品住宅、保障房。
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居委会用房≥200㎡(计容),日间照料中心≥400m²(不计容),老年活动室≥400m²(不计容),养育托管点≥600m²(不计容),生活服务点≥200m²(不计容)。
地块内设置两条公共通道:南北向宽度不小于12米,东西向宽度不小于6米,长度不小于200米。
地块内设置两块面积均为1000平的广场/绿地(短边不小于25米,24小时对外开放)。
项目前期定位与规划。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
浅析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在城市规划中,宜居环境设计策略至关重要。
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能够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求,保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社区安全、文化氛围浓厚、人文环境良好的城市。
如何设计出宜居环境,是城市规划工作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设计要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使得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区平衡发展。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可以使城市中心区域不臃肿,外围区域不过于荒芜。
城市中心区域的商业、文化、教育等设施齐全,方便居民生活;外围区域保留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景观,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提高城市绿化率城市宜居环境需要大量的植被来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绿化率,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保护环境。
通过增加公园、绿化带、行道树等绿化设施的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增加居民出行的便利性。
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还可以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城市安全管理保障城市的安全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可以有效维护城市的社会稳定,降低犯罪率,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加强城市安全管理还可以有效防范自然灾害,保护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倡导绿色出行倡导绿色出行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策略。
通过推广公共交通,鼓励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可以减少汽车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倡导绿色出行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资源浪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六、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宜居环境中,文化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促进城市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促进城市文化建设还可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到城市工作生活。
七、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保障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9)10-0008-02城市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研究收稿日期:2019-01-25作者简介:李琳琳(1980-),女,高级规划师;赵彬(1976-),男,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李琳琳赵彬(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摘要:生活圈设计已日益成为城市规划工作的热点,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宜居生活圈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工作中予以实践。
以涡阳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为例,提出宜居生活圈设计方法构建、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全程互动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期对中小城市宜居生活圈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宜居生活圈,城市新区,涡阳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1概述目前,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城市宜居品质的提高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
无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是有关文件都重点提及了宜居的概念,突出了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
宜居生活圈的建设探索成为了城市工作的一项抓手。
许多城市都建立了宜居生活圈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城市建设工作中予以实践。
文章结合涡阳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生活圈构建体系方法。
2生活圈内涵“生活圈”是指居民以家为中心,通勤、教育、日常购物、社会交往、休闲运动和医疗保健等各种活动的组织所形成的行为空间。
“生活圈”时空尺度突出,关键点是以人为本,塑造流线和空间来贴合城市交往活动。
国内关于生活圈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由于学界接受程度较低,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学者的主要观点包括从人居视角提出以家、住区、城市为核心的三级生活圈结构,强调生活圈中的城市生活环境质量评价;从城市结构系统方面,提出以单位、同类型单位、区为基本单元构成的基础生活圈、低级生活圈和高级生活圈;从出行时间成本角度,根据居民出行方式与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习惯确定初级生活圈、基础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和日常生活圈四个圈层等。
自2016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生活圈成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即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min 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问题等基本公共服务,也使得生活圈的研究回归公众的视野。
3涡阳县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实践涡阳县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研究对象,以公众参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征求居民对所居住区域宜居生活程度的评价,做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严重与城市规模不符、人性化街道空间缺失造成慢行环境较差、空间景观结构有待优化带来环境特色不显和新城文化尚未形成造成区域认同不高”四个方面主要问题的研判。
设计以宜居生活圈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方法对用地布局进行优化,并与同时在编的控规进行反馈校核,以促进总规意图的实现。
提出宜居生活圈设计方法构建、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全程互动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以此来提升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品质,解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新区的配套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
3.1宜居生活圈设计的方法探索3.1.1区分对象,搭建体系规划研究区分服务人口规模的差别搭建了两级宜居生活圈体系,明确了分级设施清单,以多要素标准来校核各类设施用地布局情况。
一级生活圈为片区级宜居生活圈,服务半径为2km 3km ,作为整个涡阳城南新区的片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20万人左右,部分设施作为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补充,兼顾中心城区50万人口需求。
强调混合业态,塑造活力片区。
涡阳城南新区即作为片区级宜居生活圈。
二级生活圈为社区级宜居生活圈,服务半径为800m 1km 左右,每个社区级生活圈满足3万人 5万人左右居民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社区级服务中心结合片区生活型道路或骨干绿带布置,居民在此范围可获得较综合全面的日常生活和休闲服务。
部分基础设施以300m 500m 半径加密布置,做好对社区生活服务能力的补充和完善。
强调生活相关要素之间的互动,做到乐活街区。
规划将涡阳城南新区划分为五个社区,每个社区对应一个社区级宜居生活圈。
社区级生活圈公共服务配套结合各社区中心配置,确保各社区中心以公共交通到达城区的便捷度高,鼓励生活圈中心结合交通转换设施综合开发。
3.1.2明晰清单,差异引导规划通过公共服务分类分级体系的构建和不同人群居住及公共服务需求分析来搭建宜居生活体系框架,按照“预控市级设施区块、搭建区级网络、校核区级设施、完善社区网络和补齐社区设施”的递进关系逐步细化空间设计。
强调关注道路网络、水绿网络、社区生活网络的交织节点的作用。
例如,在区级骨干绿道和交通性干道的交织节点落实市、区两级公益性服务设施项目,以便于休闲步行可达和特殊时段疏散便捷。
又如,在步行为先的生活街道和社区绿地的交织节点附近布局各类教育设施,以保证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促进社区生活流线的内部循环以及按照总规居住区范围划分和规模设定,对应完善基本生活圈的便民服务设施,做到完备供给。
3.1.3集聚布局,协同规划规划注重公共设施与开敞空间的耦合,设施布局尽可能贴近绿带,并集聚于规划的生活性街道,分析各类设施相互影响与联动效果、推动用地功能混合,打造常态、活力街区网络,见表1。
3.2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规划尝试以新区街道为载体落实宜居生活圈。
在对比传统与当代街巷空间动态变化(如表2所示)的基础上,提出街道作用四个方面转变的构想,包括:从主要重视机动车通行转向关注人的·8·第45卷第10期2019年4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45No.10Apr.2019DOI:10.13719/14-1279/tu.2019.10.004交流和生活方式、从工程性设计转向街道空间设计、从道路红线管控转向街道空间管控、从强调交通效能转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
表1两级生活圈内绿带设置要素及作用一览表区级宜居生活圈功能要素:鼓励区级以上公共设施或者公园绿地依托本圈串联依托资源:区内重要生态骨干网络(水、绿、步行联系)建设形式:设立独立路权的休闲慢行空间,强调步行环境友好空间要求:宽50m 80m (含水系),两侧以乔木为主积极作用:汇集慢行交通流,提高绿化空间使用效率,打造交流场所校核区级以上公共设施和公园绿地的布局,增强使用效率,促进空间体系疏密有致,形成休闲生活带社区级宜居生活圈功能要素:鼓励小学、幼儿园、社区公共设施或者街头绿地串联,均衡布局依托资源:区内生活性次干道或者支路,两侧控制必要绿化林荫道成网络建设形式:与人行道系统、绿化带、后退用地红线空间结合设置,不强调独立路权,生活氛围浓郁空间要求:宽20m 30m (不含水系或道路红线),道路两侧或者一侧布置积极作用:组织社区网络,设置公交站点,吸引便利生活步行出行补充新区生活网络,健全社区服务,增大交往空间。
提供安全、积极的步行体会,形成便利生活带表2传统与当代街巷空间的比较一览表项目传统街巷空间当代城市街道功能复合功能:聚会、购物、休息、阅读、饮茶、通行单一功能:交通性为主主要交通方式步行汽车公共空间交流为主,公共空间丰富交通为先,公共空间失落外部环境步行交通为主,人们的步行活动是一种积极主观的行为,街道空间的活动以人为主,富有活力步行交通受限,街道仅剩下交通功能和不得已而为之的步行活动。
街道空间充斥着停车、废气、噪声、视觉污染之类的恼人因素地域特色街道的外貌、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独具特色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出现断层,文化缺失,街道的特色逐渐在消退历史文脉街巷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组成街巷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城市之间相互抄袭,街道的个性、变化、传统、特定氛围正在消失。
差异性越来越小,趋同性越来越大街道凝聚力居民互相接触以及守望,沟通交流频繁,街道作为聚会和信息交流场所的功能增强了整个街区的凝聚力,增加了人际关系的稳定性居民相聚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一传统作用子街道空间中完全衰落,场所精神逐渐衰退,居民互动交流衰减,人际关系淡漠3.2.1明确设计要素,区分设计类型规划通过对街道相关“步行与活动空间、交通功能设施、附属功能设施和沿街建筑界面”四类要素的分析,明确了宜居生活导向下街道整体设计的思路。
按照道路主导功能,区分为“商业、生活服务、交通和综合性”街道,结合两侧设施功能,对断面进行相应的路权设计,以促进宜居设施要素的汇集。
3.2.2促进绿色出行,做好转换协调规划通过完善公交网络、塑造慢行优势空间和优化转换便捷的公交站点位置等方法来促进绿色出行。
明确了公交站点要布局在公交线路与宜居生活街道的相交处,方便换乘;同时结合城南新区内主要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空间布置。
公共自行车服务半径为200m ,作为对公交系统的补充与完善,促进自行车租赁网点优化布局解决通勤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
3.2.3保障慢行舒适,探索细节细化从减少机动车活动干扰,打造慢行舒适的街区出发,规划对交叉口转弯半径进行了缩减,在增加地块可用面积和切实实践以人为本的街区方面做出探索。
3.3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的全程互动3.3.1全程控规反馈互动,促进本次规划落地实施本次规划不拘泥于非法定规划的属性,在项目的全过程积极与控规反馈互动,提高了法定规划的科学性。
在项目前期开展针对性的主题调研,在中期立足空间与交往进行用地布局优化,在后期绘制反馈给控规的特色图则。
3.3.2项目导向策划细化,提高地块划分经济性规划结合当地的项目导向对用地功能策划细化,提高了地块划分的经济性。
在城市新中心区块的细化中,研究针对不同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场所需求预留了不同的业态空间,按照小街区的理念加密支路网、细分地块,组织商业界面。
3.3.3强化功能复合引导,支撑城市精细化管控为强化与生活配套相关功能的复合引导,规划提出了街区内功能符合和地块内建筑使用混合的管控建议,明确复合比例,为城市精细化管控提供支撑,也促进了社区就业的供给。
3.3.4设立宜居生活要素图则,便于控规聚焦规划为了全面表达宜居生活要素的落实,创新地设计社区宜居生活圈分图则,通过聚焦开放空间、聚焦服务设施、聚焦慢行保障和聚焦人文精神四类聚焦,创新清单式图则控制方法,做到对控规基本编制单元管控的补充。
4结语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尤其对于尚未成形的城市新区发展,宜居生活圈的建立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以涡阳城南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为例,提出宜居生活圈设计方法构建、以新区街道为载体的协同设计、设计研究与法定控规全程互动三方面的设计策略,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对新时期中小城市宜居生活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参考文献:[1]程蓉.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空间治理对策[J ].规划师,2018(5):115-121.[2]李萌.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对策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2017(1):111-118.[3]廖远涛,胡嘉佩,周岱霖,等.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实施途径研究[J ].规划师,2018(7):94-99.[4]林逸凡.全龄段共享视角下的城市生活圈构建优化研究———以成都新都区基础公服圈规划为例[A ].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 ].2018.[5]孙道胜,柴彦威.城市社区生活圈体系及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优化———以北京市清河街道为例[J ].城市规划,2017(9):7-14.Research of livable life circle design in new urban dstrictLi Linlin Zhao Bin(Jiangsu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Nanjing 210036,China )Abstract :Life circle design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spot in urban planning.Many cities have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livable life circle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 in specific design and urban construction.Taking the design of livable life circle in Guoyang Chengnan New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design strategies :the construction of livable life circle design method ,the collaborative design of streets in the new area ,the design research and the full interaction of statutory regulations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livable life circle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Key words :livable life circle ,new urban district ,Guoyang·9·第45卷第10期2019年4月李琳琳等:城市新区宜居生活圈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