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义-江苏省启东中学高考历史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试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温故·习新〗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2)具体原因:

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2、主要派别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等。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历史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知识点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儒学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的五经)、

《乐》

2.战国――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

(1)孟子(亚圣)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思想。

③伦理观:主张“人之性恶”(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3)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②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知识点三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创始人,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①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战国,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威震慑臣民,提出系统法治理论;

(2)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

3.墨家:战国,墨子,代表平民百姓愿望。

(1)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的去爱所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