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7)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6)
地图第4课时[导入新课]方法 1 同学们,请回忆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学生回答)对,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构成一幅地图的三大要素,也是我们阅读、运用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今天我们就用这把“钥匙”打开地形图,去认识和辨别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地形.方法2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这些各种各样的地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地图上去认识、辨别它们呢?板书三、地形图的判读悬念设问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板书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1500米,这叫做甲地的海拔高度. 那么,乙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呢?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乙地相对于海平面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得出乙地的海拔高度为500米.提出问题从乙地看甲地的高度是多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甲地相对于乙地所作的垂线及数值,让学生自己分析回答.说明提问甲地相对于乙地1000米的垂直距离,这就是甲地相对于乙地的相对高度. 那么,图中1500米、500米表示的是海拔、1000米表示的是相对高度,请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分别应该如何表述?讨论小结教师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比较后进行小结板书.①三个高度的共同点都指的是垂直距离.②1500米和500米都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故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表述为:甲地海拔1500米,乙地海拔500米. 而1000米则是甲地高出乙地的垂直距离,故叫做相对高度,即甲地比乙地高1000米.③地图上,都是用海拔来表示地面某地点的高度.板书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解决问题前面提到的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呢?请同学们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确定正确答案:8848米是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4000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高出青藏高原表面的相对高度.设问过渡地球表面高低起伏不平,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现在我们运用地面高度,通过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 2.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或橡皮泥、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 然后按照课本P17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引导板书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动手和教师的解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地形实体和所绘成的地图之间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板书①等高线——在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并对照山体地形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讨论归纳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评价并归纳: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由此可见,运用等高线把一座高低起伏的山体在地图上反映出来了,因此,我们把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引导推理引导学生同理得出:在地图上把海洋深度相同各点连成的线,叫做等深线. 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情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标注深度——表示海底的深浅板书②等深线疏密状况——表示海底坡度大小提出问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通过等高线数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山地的高低,疏密的状况,可以辨别山地坡度的徒缓. 但是,山地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如山顶、山谷、陡崖等,它们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应该如何去辨认它们呢?指图交流先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小组重点讨论总结一个部位,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明.分析归纳在学生交流后,教师给予评价,并一边点击闪动各个部位,一边分析说,一边归纳板书.1.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等高线数值最大的地方,等高线呈封闭曲线,数值内大外小.2.山脊是指山岭的顶部,呈线状延伸,类似于房屋的屋脊或中脊,马背的脊梁.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等高线数值小的方向)凸出.3.山谷是山脊之间低洼的部分,也是呈线状延伸. 等高线弯曲的部分向高处(等高线数值大的方向)凹进.4.鞍部是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相对低下的部分,类似马鞍,因此而得名. 由一对等高线组成的中间部分.5.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又称峭壁. 多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加上符号表示.形象演示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一只手,五指并拢向下隆起扣在桌面上. 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 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 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 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然后再回到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表示上,加深学生对图上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选择使用.[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复述要点,强调海拔、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两个重点.●板书设计设计1设计2三、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①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2.等高线地形图●活动与探究以班或小组组织一次就近登山活动,辨认山顶、山脊、山谷等,辨别方向,体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 活动时还可以让爱好摄影的同学进行自然风光摄影比赛,爱好写作的同学进行游记小论文比赛等,使登山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地图》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地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图》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地图的种类、特点以及使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尚未养成,地图意识不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意识,提高学生使用地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图的种类、特点,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图,善于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使用方法。
2.难点:地图的阅读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图意识。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地图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地图阅读方法。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地图使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多种类型的地图,如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历史地图等。
2.制作课件,展示地图的阅读方法。
3.准备地图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图,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图的种类、特点,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张地图,分析地图的内容,讨论地图的使用方法。
4.巩固(5分钟)出示地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地图知识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地图解决问题?展示:学生收集的地图相关资料。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完成地图练习题,选择一张地图进行深入研究。
8.板书(5分钟)地图的种类、特点、使用方法。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1)
《地图学》教案前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也被称作地球表层学. 对人类个体而言,地球几乎是一个无穷大的空间,难以一窥全貌,而地图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得以概括而全面的了解地球表面的开始.地图作为人类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对空间信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结果. 学习地图学本身是学习空间信息可视化的表达原理和方法,同时也是对地理学其他各门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辅助和支撑作用. 因此,《地图学》是地理学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地图学》对地学工作者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 我们学习《地图学》,主要是掌握基本的原理和规范,特别需要大家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相应的课堂练习、实验和实践活动,在日常学习、生活、学习中注意观察、领会前人地图编绘的技巧和特色,并将相关内容贯穿于你们其他各项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 在你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地学专业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工作区域的图件制作完成几乎就是工作顺利展开、甚至即将完成工作的标志,图件的制作水平是各项专业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地图学的科学概念它是脱胎于测量学与地理学,于近代形成一门科学体系,简而言之:地图是表现和反映地球表层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解、图像、图形……. 传统的意义,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实质与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地图编制与复制的科学.国际地图学会(ICA)(1973)定义:地图学是制作地图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以及把地图作为科学文件和艺术作品的研究. 在这个意义上,地图可以看作是以任何比例尺表示地球或任何量体的包括所有类型的地图,平面图、航图. 三维模型和地球仪. (lnternational Cartogra Phic Association ICA)此外,鲁滨逊(美),萨里谢夫(苏)文名有定义. 《辞海》(1980)定义“地图学是研究地图及其制作的理论,工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地图学》(1990)定义: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科学.二、地图的用途及重要性1. 在地学研究方面,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1)研究各种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 2)利用地图研究制图现象和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 3)利用地图研究各种制图现象的动态变化 4)利用地图对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和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5)利用地图进行预报预测(天气预报、地震预报)2、在国民经济建设方面1)区划 2)规划 3)利用地图进行资源的勘察设计、开发. 4)利用地图进行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 5)农业地籍管理、土地利用和改良/土壤. 6)涉及到经济建设的各种图件等3、地图在军事上的应用1)提供战区地形资料. 2)提供战区兵要资料与数据 3)提供现场勘察、侦察的手段或工具 4)为国防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形基础资料 5)提供标和图上作业的底图4、在文化教育方面1)教学地图 2)旅游地图 3)科普图4)旅游交通图,(导游图是无声导游或第二导游),科普图上述四大用途表明地图的功能十分强,用途十分广,深入了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因此,鲁迅先生早在本世初就说过“入其境,搜其市,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形图,非文明国. 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并地文土地等图,非文明国”——鲁迅,中国地质略论集外集拾遗,1903年)三、地图学研究和内容.1、地图的发展回顾4000a.B.P.禹铸《九鼎图》,4500年A.B.P.巴比伦地图. 公元前168年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驻军图、域邑图. 清代康熙年间《皇舆全览图》奠定了我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利用天文点与三角网结合进行). 现代数学基础的各种类型地图——电子地图.2、地图学研究的任务任务:提高地图科学水平→发挥地图功能的潜力――――地图是一种简化和抽象的空间模型.功能:1)地图的模拟功能;2)地图的信息负载功能——直接与间接信息,1-2亿个信息单位的信息载体.3)信息传输功能,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 地图模型的直观性,抽象性、合成性、几何相似性,地理对应性、比例尺的量测性等,是其它形状的模型不预备的.4)认识功能,利用图形表达事件,给人以特殊的感受. 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知识经济”,1998年又提出“数字地球”给地图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了发展的前景. 四、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1.理论地图学(9分支)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信息及其传递、地图感受、地图符号学、地图概括教学地图学、地图模式,综合制图理论.2.地图制图学(5个分支)普通地图制图学专题地图制图学遥感资料地图机助制图学、地图印刷学3.应用地图学(5个分支)~基本功能、~评价、~分析的方法论、~自动分析与处理、~应用.随着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其任务更加拓展―――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五、地图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虽然地图学脱离了地理学或测量学的范畴形成了独立的科学体系,但它与其它许多学科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测量学、地理学、数学、美学联系更为密切.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它其与其它许多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如计算机科学、电子学、遥感技术、信息科学,应用到地图学,使地图编制,地图整饰、地图制印出现了新变化,3S(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RS:Remote sensing)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成图周期,提高了地图的质量.第二节地图的基本特性和构成要素地图与地面照片,航片、卫片、风景画的区别,因其具有基本特性与构成要素一、地图的基本特性1、具有特殊的数学法则:运用地图投影:比例尺、坐标网、大地控制点(平面、高程).2、使用了地图语言表示事物1)在地图上分门别类的使用了地图符号,可清晰地表示地物的复杂轮廓;2)实地形体,但有重要重要意义的物体,也可以用特色符号突出表示.3)对事物的形态、质量、数量可以通过地图符号表达.4)地表以下或受到覆盖的物体亦可在地图上清晰表达.5)许多无形的自然社会现象,如政区界线、等温线、人口数,工农业产值的表达.3. 实施了制图综合一是分类,二是概括抽象概括(分类第一次综合)选取主要物体,简化轮廓图形,概括表示地图内容——二次综合4.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地图容纳和贮存了大量的数量巨大的信息,被使用者理解、提取和应用. 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可以纸地图、实体模型、电子地图、触觉地图,而从广义来说,地图图形即是数字模型二、地图的构成或要素1、数学要素2、地理要素:自然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及环境要素3、辅助要素(图外要素)基于以上,据此,提出地图的准确定义:地图是将地理环境诸要素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符号系统),经过制图综合(分类概括)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 它反映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与发展一、地图学历史回顾1.中国古代与近代地图发展4000a.BP最近铸九鼎→公元前168年马王堆(汉墓)三幅图→分章、准望、道里、高下、方邪、遇直裴芳制图立体《禹员地域图》→唐代贾耽(730-805年a.BP)《海内华吏图》宋代《禹迹图》计里画与元代扎丁豫丁,立代朱思本《舆地图》“广长七尺”→明代郑和《航海图集》→意大利传教士利窦→康熙年间《垡舆全览图》→同治年间《大清会典》1839-1915年杨敬宗敬《历代我国旷世纪学的历史沿草地图集舆地沿草险要图》→民国《中华民国分省地图》,1582年绘中国图,乾隆年间《乾隆内府图》其中郑和的图采用形象的“对景图”等. 清代初年康熙年间《皇舆全览图》是我国第一份全国性经纬网控制的实测地图.2.国外古代与近代地图发展4500a.B.P巴比伦陶片地图→公元90~168年托勤密《地理学指南》27幅地图并沿用至16世纪→中世纪大倒退宗教占支配地位→16世纪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麦哲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荷兰墨卡托投影编制海图→18世纪出现以军事为目的大比例尺地新图→1891年第五届国际地理会议上通过了编制100万之一地图的决议,出现各种专题图→20世纪出现飞机探测制图.二、现代地图学的进展1、现代地图及其制作的发展制图:手工―――机械、光学―――光化学(照相)―――计算机制图数学地图激光地图全息地图(照相地图)——三维地图声像地图光盘地图电子地图等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31日在加尼福尼亚科学中心召开的Open GIS Consortium年会上提出来的. 他认为,数字地球是指以地球坐标为依据的,是高分辨率的,由海量数据组成的,能立体表达的虚拟地球. 这是继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又一全球性的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虚拟地球—虚拟地球系统—虚拟现实系统模型,以各种实体对象提供一个可视化的虚拟环境.三维地图,最精确,也最危险——美国人绘制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精确地也是最美丽的地图,同时也是最危险的地图——为色彩斑斓的三维地图而深深陶醉.2.现代地图学理论研究发展了地图学理论: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传递论、地图感受论、地图符号论、地图模型论、地图认知理论、制图综合理论、第四节地图的分类和成图方法一、地图的分类1、按内容分类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二大类,普通地图:基本上以相同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地图.专题地图:突出而详细地表示某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或现象的地图.2、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图:>1:10万中比例尺图 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图<1:100万3、按包含的制图区域分类:自然区划图:大陆、海洋、世界图、自然区图政治行政区划图:国示图、省、市、县、乡图、月球图、火星图亦可列入.4、按用途分类:通用图:一览图、挂图专用图:航空图、旅游图、军事地图,历史地图.5、按使用方式分类:桌图:地形图、地图集等挂图:屏幕图——电子地图随身携带图:丝质地图、导游图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地图(二维地图)、立体地图(三维地图)7、按其它标志分类:按外形特征分:平面、立体、球状地图、彩色、单色地图按感受方式分:视觉地图、触觉地图、线划地图、数字地图、影像地图按结构分:单幅图、多幅图、地图集按基质分:纸质、丝质、塑料按信息可靠程度分:文献地图、假想地图、预报地图按实际需要分:调查地图、评价地图、方案地图二、地图的成图方法1.实测成图法:图根据控制测量→细部测量→绘制成图→制印2.编绘成图法:编辑准备工作→编绘→清绘→制印3.计算机辅助成图法:输入前管理→数字化计算机处理→图形输出→地图制印4.遥感影像成图法:资料准备→图像处理→图像镶嵌→图像判读→地图要素转绘→地图整饰→地图制印思考问题1.什么是地图?地图的作用?地图的分类.2.什么是地图学?地图的发展历史阶段.3.地图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理论重点)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坐标系一、地球的形状及大小1.大地水准面:地球物理表面假想将静止的平均海水面,延伸到大陆内部,形成一个连续不断的,与地球比较接近的球体,并视为地球的形体,其表面称之为大地水准面.图2-12.旋转椭球体:地球的数学表面选用一个与大地球体相近的,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表达的旋转椭球来代替地球旋转是一个椭圆绕其短轴旋转而成的. 它是测量与制图的基础. 凡是局部地区(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大地水准面符合得最好的旋转椭球,称之为“参考椭球”.3.地球大小及几个椭球数据:1952年前采用海福特椭球 a=6378.388 b=6356.9 f=1:297.01953年后采用克检索夫斯基 a=6378.245 b=6356.863 f=1:298.3(1980年前使用)1975年国际椭球(推荐值) a=6378.14 f=1:298.257(现用)1980年国际椭球(推荐值) a=6378.137 f=1:298.257第二节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一、坐标系及大地控制点:1.地理座标系及其意义,经纬度具有深刻的地理意义.它标示物体在地面上的位置,显示其地理方位,表示时差,此外,经纬线还标示许多地理现象所处的地理带.图2-1 地球的经线和纬线1)经线:所有含有地轴的平面与椭球体的交线叫经线或子午线. 经度:过A点的小平面与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本初子午所夹的二面角叫A 点的经度(λ)东经、西经2)纬线:所有垂直于地轴的平面与椭球体面的交线,称为纬线. 纬度:A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交角叫做A点的纬度(φ)北纬、南纬、.3)地理坐标的获取方法:——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二种P14经纬度(λ.φ)由大地控制网逐点推称各控制点的坐标,称大地经纬度(A,B)地图制图中多用(λ.φ). 我国的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大地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代替1954北京坐标系.2.平面坐标系1)平面极坐标系:M(r.θ)2)平面直角坐标系:χ=r*cosθ y=r*sinθ3.高程系及高程控制点绝对高程: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海拔;相对高程:地面点到任一水准面的高度;高差:地面上两点的高程差.我国高程的起算面是黄海平均海水面. 1956年在青岛设立了水准原点,其他各控制点的绝对高程都是根据青岛水准原点推算的,称此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国务院1959年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水面》. 《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水面》上升29毫米.图2-2 地面点的高程我国的大地控制网我国面积辽阔,在约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测图工作,需要分成若干单元测区,而且测量的精度又要符合统一要求,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地控制网. 控制网分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大地坐标:在地面上建立一系列相连接的三角形,量取一段精确的距离作为起算边,在这个边的两端点,采用天文观测的方法确定其点位(经度、纬度和方位角),用精密测角仪器测定各三角形的角值,根据起算边的边长和点位,就可以推算出其他各点的坐标. 这样推算出的坐标,称为大地坐标.我国1954年在北京设立了大地坐标原点,由此计算出来的各大地控制点的坐标,称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 我国1986年宣布在陕西省泾阳县设立了新的大地坐标原点,并采用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协会推荐的大地参考椭球体,由此计算出来的各大地控制点坐标,称为1980年大地坐标系.4.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海军和空军从60年代开始筹划,从1973年开始实施并于90年代初完成了GPS全球定位系统.1)卫星 24颗位置,距地面20183km轨道高度12h(2周/日)周期运行. 6条轨道按轨道面夹角60°间距分开,每条轨道与赤道高角55°每颗卫星上发射2种频率无线电使用于定位.2)控制系统印度洋的Diego Garcia 大西洋的Ascension,太平洋的Kwaialein,夏威夷及美国本工的Colorado Springs 五个监测站组成,Colorado Springs 监测总站. 功能:监测卫星运行状况,确定其轨道和卫星上原子钟的工作状态,传送信息到各卫星上.3)用户,使用适当的接收机下载卫星信号码及载相符并撮传播的信息,将下载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码与接收机产生的复制码匹配比较,便可确定接收机至卫星的距离,如计算出4颗或更多的卫星一地距离,再与卫星位置相结合,便可确定接收机无线所在地心坐标.第三节地图投影的基本概念一、地图投影的概念地球椭球体表面曲面→将不可展的曲面展绘于平面,必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地理坐示与平面坐标的关系.地图投影:在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投影的实质是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经纬网上点的坐标(λ.φ),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到平面对座的坐标上来(λ.φ). 经纬线网是绘制地图的“基础”,它是地图制作遵循的主要数学法则.图2-3 地图投影变形二、投影变形将地球椭形球面(或球面)投影到平面上,对重叠部份“压缩”、对展开部份“拉伸”,显然经过压缩与拉伸后必然产生变形.长度变形、面积变形、角度变形以地球为例举例.1.变形椭圆为了定量地分析和研究地图投影变形的情况,法国数学家底索(Tissot )1881年提出了变形椭圆理论,他通过实验和数学推导表明,球面上的微小圆投影后将变成椭圆(除在特殊情况下仍为圆以外)用以说明投影变形的性质和大小,这种椭圆被称为变形椭圆.图2-4微分圆表示投影变形2.长度变形长度比(u )是指投影平面上的微分线段ds 1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分线段ds 之比. U=dsds 1说明:长度比地图比例尺不同. 当u=1时, 无变形;u >1时变形为正,投影后长度增大;u <1时,变形为负,投影长度减小.3.面积变形面积比就是投影平面上的微分面积Df1与球面上相应的微分面积dF 之比 P==21χπab =ab 或 P=mn Sin θ 当P=1 投影后不增不减;当P >1变形为正,投影后面积增大;当P <1变形为负;投影后面积减小.4.角度变形投影平面上任意两方向线所夹之角与球面上相应的两方向线夹角之差称为角度变形.若已知经线长度比m , 纬线长度比n ,及经纬线夹角θ, 则角度最大变形公式为Sin 2ω=θθmnSin n m mnSin n m 222222=+-+ 三、投影分类1、按变形性质分类:1)等角投影: 投影平面上任意的方向线上的夹角与球面上相应夹角相等,即角度变形△α=0,ω自然亦为0. 等角投影后,即一点上任何方向的长度比都相等,球面上的微分圆投影后仍为圆,在小区城内,该投影能保持投影图形与实地相似,故又称正形投影. 但在不同地点的长度比是不同的,球面上微分圆投影后或为变形椭圆,大区城内,该投影的图形与实地并不相似,球面上微分圆投影面积变形大. 多用于编绘航海图,洋流图与风向图.2、等积投影投影平面上任意一块面积与椭球面上相应的面积相等,即面积变形等于零,亦即为了保持等积条件,必须使P=1,由于等积投影要保持面积相等,所以,等积投影的不同点上,变形椭圆的长轴不断伸长,短轴不断缩短,形状变化较大,角度变形亦比较大. 一般常用于绘制对面积程度要求较高的自然地图和经济地图,如政区图土地利用图.3.任意投影投影后既有长度变形,亦有角度与面积变形,但角度变形小于等积投影,面积变形小于等角投影. 特例:等距投影:投影上在某些特定方向上无变形,一般沿经线方向保持不变形. 多用于面积变形,角度变形都不大的地图,如一般参考用图和教学地图.二.按构成方法分类1.几何投影把球面上经纬网按一定的条件投影到一个可展几何面上,然后将几何面展成平面构成的投影. a.方位投影 以平面为投影面,使之与球面相切或相剖(正轴方位投影、横轴、斜轴等). b.圆柱投影 以圆柱为投影面,使之与球面相切或相割,经纬网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沿圆柱的一条母线剪开,展成平面而构成. (正轴圆柱投影、横轴、斜轴、正轴割圆柱投影.标准纬线:(切) 双标准纬线(割)c.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之与球面相切或相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网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展成平面构成,(正轴圆锥投影、横轴、斜轴、正轴割圆锥).2. 条件投影非几何投影,它不借助几何面,而是根据某些条件用数学解析的方法将球面上的经纬线网转绘到平面上而构成的投影.a.伪方位投影 纬线为同心圆,中央经线直线,其余纬线均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图2-24)b.伪圆柱投影c.伪圆锥投影d.多圆锥投影图2-5 几何投影示意图第四节方位投影一、方位投影的构成方位投影以平面为投影面,分正、横、斜、轴方位投影,在方位投影的中心(切点或割线的圆)无变形)过投影中心的大圆孤为直线,同时从中心到到任何点的方位角在图上保持不变,故称为方位投影. 主要用作半球圆和圆形轮廓地区的图.1.正轴方位投影,切点在极点(φ=90. )经线为①正轴多角方位投影②正轴等积方位投影. 从一点向外放射的直线来,纬线为以切点为圆心的同心圆. 投影中心为各经线的交点,所以投影后的夹角δ与经差λ相等即δ=λ,并且因为经线和纬线相互直交. 主要作两极地图.2.横轴方位投影,切点在赤道(φ=0. )除经过切点的经线和赤道投影的直线外,其余经纬线都是曲线,主要用于东、西半球图.3.斜轴方位投影切点在任意纬度(0. <φ<90. =除经过切点的经线投影为直线外,其余经纬线都为曲线,主要用于编大陆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全球航空图以及机场为中心的航行半径图,地震带的范围图,大城市交通图等.此外,要求理解:等距方位投影、横轴斜轴等距方位投影,横轴斜轴高距方位投影、等角方位投影(平射方位投影,球面方位投影)等.第五节圆柱投影与伪圆住投影一、圆柱投影的构成及其变形分布规律1.构成:按构成方式:正、横、斜轴圆柱投影. 按变形性质:等角、等积和任投影三种. 等角投影运用广泛,等积投影运用很少.2.特点:圆柱投影的经纬线都是平行直线,在绘制圆柱投影时用直角坐标法,纵坐标χ=f(φ),它的函数形式随投影不同而异;横坐标y,正轴圆柱χ是纬度的函数,y与经差成正比,y=cλχ=f (φ)和经度差入有关,①切圆柱把赤道按比例尺缩小后,按经度差等分;②割圆柱,需要等分相割的两条纬线,在等分点绘出经线,在等分点绘出经线,纬线要按具体投影关系绘出.3.变形分布规律:在正圆柱投影图上,凡是距赤道或距相到两条纬线距离相等的地点,变形数量相同,其等变形线呈平行线状分布.二、墨卡托投影1569年墨卡托创制,该投影保持等角性质,故又称等角正圆柱投影.1.墨卡托投影的条件使地图上没有角度变形,即为了保持等角,必须使地图上每一点的经线比例尺和纬线比例尺相等,也即图上其他纬线都与赤道长度相等,它们的局部比例尺随纬度增大而增大,俞到高纬度地区局部比例尺(符合主比例尺)愈大. 例如:在φ60°经线比(m)纬线比(n)都扩大2倍,面积比例扩大4倍. 在φ80°经线比(m)纬线比(n)都扩大近6倍,面积比例扩大了33倍. 所以在墨卡托投影图上,纬线80°以上地方通常不绘出来2.墨卡托投影的特点,所有经线与纬线都是直线且正交,随着纬度的啬,纬线间距加大,该投影无角度变形,面积变形自赤道(赤道为Vp=0)随纬度增加面积变形扩大.3.等角航线. 由于墨卡托投影无角度变形,且经线为平行直线,所以等角航线表现为直线.等角航线:地球表面上与经线相交成相同角度的曲线. 地球表面上除经线与纬线以外的等角航线,都是以极点的渐近点的螺旋曲线. 它在墨卡托投影图上表现为直线. 这一特性对航海具有重要意义.三、伪圆柱投影多为等积伪圆柱投影,非几何投影,是借助几何面,根据某些条件的数学方法将球面上的经纬网转绘到平面上构成的.。
人教地理七上《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1)
第三节地图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知道地图的三要素.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表示形式及大小比较;能正确运用比例并能换算图上和实际距离(重点)3、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等确定方向,认识一些常用的图例. (重难点)二、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地图分析,使学习过程变成应用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投影片、自制图例卡片、有关挂图;学生准备:直尺、搜集有关图例教学过程评价补充[导入新课]投影“台湾岛”图(或看课本P16图1.22)[讲授新课]一地图的基本要素自主学习探究题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呢?2.让学生测量本教室的长和宽,并绘一幅本教室的平面图3.什么是比例尺,表示形式,大小比较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展示交流1.比例尺、方向和图例2.学生绘图结果,大小肯定不大一致,公式中,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厘米,实地距离一般是千米. 所以计算时单位必须统一时才可计算.3.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形式:①线段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如②数字式:即写成1:M或者1M③文字式: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4.大小比较: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所以比较前应先统一换算成数字式.表示范围大或小内容详略大比例尺小详小比例尺大略自主学习探究题1.图1.23中有几种方向?2.图1.24中如何判断方向.小组学习探究,学生活动展示交流1.一般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3.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巩固练习1、用这三种表示方式来表示刚才所绘制的教室地图的比例尺?数字式:160或1:60线段式: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6米.2、在课本P13图1.22 “台湾岛”图上计算台北到高雄的实地距离(288千米)方法:先用直尺量出二市直线距离约7.2厘米,在据比例尺计算出二市的直线实地距离约是288千米.3、读图回答⑴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⑵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4、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课堂小结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板书设计评价补充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地图基本要素1比例尺定义-公式表示形式比较与运用2方向一般定向指向标定向经纬网定向3图例与注记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图》教案
七年级上复习课一第二章地图》【课型】复习课【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5.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复习目标】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基本知识。
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的距离;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掌握比例尺三种形式的相互转化;学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掌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地图;养成利用图例和注记查找地理事物,确定旅行路线的习惯。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不同地形部位、地势高低起伏、地形类型和坡度陡缓。
3.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4.通过绘图、计算、比较以及用地图设计线路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本部分知识,但对一些重点的内容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学设计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建构,选择综合性较强的典型习题,进行解题思路和方法强化训练。
把学生感觉困难的知识点进一步的归纳、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综合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复习过程】一、知识框架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网络,并找到知识间内在联系,使目标更明确。
二、知识梳理(一)地图的基本要素______、 _______ 、 ________。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箭头指北;方法是平移指向标: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同步训练1:例1.读上图,回答:⑴甲、乙、丙图分别按哪种情况判定方向?点拨: 甲图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 ; 乙图按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丙图按经纬线判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10)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教学目标: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教学重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我们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学生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绝对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板书: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讲解:在地图上,必须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补充:我们如果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 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补充:强调一下,必须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最好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 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高低情况.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板书: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做练习巩固:写出地形名称:⑴⑵⑶⑷⑸⑹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高低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2000~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 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 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 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 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 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课堂小结: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板书设计:一、地形图的判读1、地面高度的确定: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⑴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⑵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陡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3、分层设色地形图4、地形剖面图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中图地理七上《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2)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了解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掌握半球的划分.3、了解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4、了解地图的三要素,掌握如何运用比例尺和判断方向.5、了解高度的计算方法,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地图三要素.【教学用具】教学挂图和投影片【教学过程】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大小:半径、周长,体积.(补充)了解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特别注意生活中能够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意义.2、在地球上认识经纬网.列表:经纬线的特点(强调)这是本章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经纬度的确定和半球的划分,能够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经纬度和所在的半球.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列表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现象.(强调)这是本章的另外一个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自转的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能够看懂公转示意图,找出每个位置地球的节气和昼夜情况.4、地图的基本要素.(提问)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比例尺:表示:文字式,线段式,数字式特点: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标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补充)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5、地形图的判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区别.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山地500米以上坡度陡峻平原低于200米平坦广阔高原较高地面平坦,边缘陡峭盆地没有一定标准中间低,四周高丘陵较低起伏不大,坡度和缓看图分析比较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强调)重点主要山脊和山谷的判读,山脊是向海拔低处弯曲,山谷是向海拔高处弯曲,这是一个重点内容,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6、地图的应用.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地图类型,能够在不同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地图.了解新兴的高科技地图的产生和应用. 地形图的应用.总结:本章是一个重点单元,内容重要,难度大,需要认真学习,反复练习,才能适应考察的要求.【作业设计】经纬度的划分,自转和公转的现象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年级七科目地理时间标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心发言人成员一、教材分析《地球和地图》这一部分作为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地理的第一部分内容,空间性强,难点较多。
本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仪和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部分内容。
其中,应用《经纬网》准确定位, 《地球的自转》体会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昼与黑夜的交替出现.从《地球的公转》体会四季更替以及五带的划分。
以上四部分有机相连形成一个知识整体.二、学情分析心理特征方面:学生刚上初中,都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开始可能普遍很积极,求知欲望强,但是心理却很脆弱遭受挫折很容易失去信心;这个阶段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差,以感性认识为主;学习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持久性也都比较有限。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基础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地球仪的作用,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认识地图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身边实际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读图、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课堂有针对性的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5)
地图第3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这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板书地图的基本因素——图例[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3图1.22中有关图例的文字说明,以及课本P14第3自然段,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组织活动 1.让学生看课本P14图1.24“一些常用图例”,自己想办法尽快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2.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教师给予指导启发,如点状的符号有哪些?分别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线状的呢?面状的呢?等等.3.教师可用电脑逐个展示各种图例,让学生辨认,也可用课前准备的“图例卡片”,进行“找朋友”或“对号入座”等游戏.4.组织学生进行绘制自己居住房间平面图的比赛,看谁画的又符合实际又美观,图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设计的图例等要素.评价点拨展示若干学生绘制的平面图,点拨评价后说明记住图例固然很好,但地图一般都附有图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记硬背,关键是要掌握识图的方法和步骤. 结合绘图中的问题,强调在绘图和填图时,图例要规范准确,特别是注记,应该字体清晰匀正,大小合适,排列应“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点状事物不离点,线状事物也是线,面状事物不出面.小结过渡同学们,比例尺、方向、图例是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阅读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与地图“对话”,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板书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1.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阅读材料“地图家族一览”,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列举说明.评价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评价后小结点拨.①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图,如气候分布图、农作物分布图、工业区或工业城市分布图、铁路、公路分布图、旅游景点分布图、商业中心分布图、政区图、军事地图等.②根据地图的内容,通常可以划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类. 普通地图是反映自然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地图,概括程度高,多为小比例尺地图. 专题地图则是根据专门用途着重反映一种或几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地图.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在地图绘制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许多新型的地图,地图家族中新贵族不断涌现,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使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成了现实,人们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传输和获取地理信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方便.④根据目的和需要,选择和使用地图,查找和获得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好习惯. 特别是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地图,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地图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图学好地理呢?讨论引导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地图在自己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体会后进一步引导:1.运用地图的方法——上课时要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养成读图、用图的好习惯.2.运用地图的步骤:①看和指——在图上找到所学地名,指出它的位置.②读和写——生疏地名反复读,同音、近形、近义的地名要多写.③想和说——看到的事物要多动脑想,想好以后要表达出来,能够“看图说话”,把“哑图”变为“活图”.④变和画——变是指在地图上获取的信息,要善于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画是指要多动手进行画图练习. 如照着画、默着画、反着画(如图上画的是南半球某种现象,你就画北半球相反的某种现象)、繁化简、图配文、创新画等.总之,学地理,在脑海里时时、事事都要装有一幅活地图,逐步建立空间概念.反馈练习 1.电脑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件事,让各小组去组织分配的活动,看看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为什么?2.各小组再去韩国汉城乘坐地铁,让学生完成课本P21活动2.[课堂小结]根据以下电脑展示,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地图基本要素的内容,强调养成运用地图的好习惯.●板书设计设计1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设计2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文字3.图例符号②听说印度和巴基斯坦又发生了冲突,我们组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市区交通图③星期天我们组想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学校比较远,我们得想一想怎样乘车?城市旅游图数字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活动与探究每个学习小组,用16开纸把学校的平面图设计出来,以“我为学校提建议”为形式设计未来的学校建设方案;或以“我浪费时间了吗”为主题,结合现有城市地图分析本组同学上学的路线是否最为简捷. 地图上要有自己设计的图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绘图小组同学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评比,看哪个组绘的最准确、最美观.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4)
地图第2课时[导入新课]方法1 地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交通旅游、行军打仗、资源调查、天气预报等,往往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人们会读地图、用地图,那么,识辨地图上的方向,是读图、用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方法2 利用上节课布置的“活动与探究”问题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谈谈收集到的在自然界和生活中人们辨别方向的方法,教师评价后也可列举一些. 继而设问:在地图上如何来辨别方向呢?板书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启发引导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同样在地图上适用. 然后让学生说说地平面上有哪八个方向?电脑展示鼠标点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逐个点击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确认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读图回答电脑展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回答:①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东南)②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西北)③孔雀馆在金丝猴馆的什么方向?(正西)④在这幅无经纬线、也无其他指示方向的地图上,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动物园导游图点拨归纳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在这种一般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读图讨论电脑展示“某村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该图与刚才的“动物导游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以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和归纳公路方向的变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某村平面图想一想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点拨归纳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评价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 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读图回答电脑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①A在D的什么方向?②D在C的什么方向?③B在D的什么方向?点拨归纳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 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网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 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 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①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别. 如图中:A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A在D的北方,D在A的南方. 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②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 如图中:C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C在D的东方,D在C的西方. 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③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 如图中:D在B的西南方,B在D的东北方. 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一是假设组合法a.先看B、D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B——东,D——西;b.再看B、D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B——北,D——南;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d.二者的相对位置:B在D的东北方,D在B的西南方.二是定位组合法,如B在D的什么方向?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b.以D确定B在D的右上方;c.D点向右——东,向上——北;d.组合右上——东北,的以,B在D的东北方向.提出问题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引导分析电脑展示下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 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甲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顺西(A)逆东(B).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乙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顺东(A)逆西(B).反馈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15活动1、2.[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提纲进行简单小结,强调重点在于运用.●板书设计设计12.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地图②有指向标的地图③有经纬网的地图设计2设计3地图的基本要素一般地图定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有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有经纬网地图→经线示南北,纬线示东西内北外南以北极为中心顺西逆东以极地为中心地图内南外北以南极为中心顺东逆西●活动与探究下图中为某村路标:已知该村正西为火车站;(F)向东有影剧院、农机站;(E、D)向南为百货商场及乡政府;(B、A)向北通往县城并经过学校;(G、H)向西北经过农产品加工厂去林场;(C、I)该村东南有海滨浴场. (J)请将下列指路标牌字母代号分别注在路标上,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出该村的路标(高度为10厘米).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图——地图上的方向教案中图版
- 地图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利用地图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 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地图寻找目的地和规划行程
九.课堂
1. 课堂评价
- 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概念、坐标系统和方向判断方法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技能提升:学生将提高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地图软件和其他工具进行方向的判断和比例尺的换算。他们也将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高使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将发展地理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地图信息,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将树立正确的地理人地观念,认识到地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关注地理信息的意识,并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将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对地图的学习将激发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探究欲望。通过地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提高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度,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图》【 教案】
《地图》本节教材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在地图上辨认方向,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量算距离;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认识多样的地图等。
教材用“地图的途”和“地图的方向”展开,旨在落实学生对地图技能的掌握,落实课程标准要求。
知识与技能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4.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过程与方法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方法获取地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树立地理与社会全局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教学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第一课时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提问: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学生:缩小了10倍提问: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提问: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
人教地理七上《地图的阅读》同课异构教案 (7)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工具.2、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技能目标: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提问: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二、教学新课:板书:二、选择适用的地图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获取信息师提问:请你们当参谋,选择合适的地图(学案第9页第5题):(1)七年(3)班要搞一次郊外的山地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2)2011年3月12日宣布,日本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 刘玲想知道福岛的位置. (需要日本政区图)(3)到广州想参观南越王墓.(需要广州市交通旅游图)学生讨论回答: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生:想知道福岛的位置,需要日本政区图.生:到广州想参观南越王墓,需要广州交通旅游图.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第22——23页,回答下列问题.小明暑假去云南旅游. 在他旅游的整个过程中,一直有不同的地图与他相伴.(1)出行前,小明找到一张中国交通图. 这张图能为小明的出行提供哪些帮助?生:查阅中国交通图,可以知道去往云南的交通线路.(2)到了云南昆明,小明想要住宿,他需要哪种地图?生:需要昆明城市图.(3)小明除了要在昆明游览,还想去云南其他著名景区游览,他需要哪些地图?生:需要云南省旅游图.(4)小明到了某著名景区后,要确定景点的旅游线路,他需要哪种地图?生:需要景点导游图.练习:阅读惠州市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地图上找到步行街,数码街,惠州西湖,高榜山等.(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市内到火车北站,要经过哪几条道路?(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乘车方案. )(3)在地图上标火车北站到惠州学院的最短路线.(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师讲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板书:2.地图的发展师讲解: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三、课堂小结:选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板书设计:第三节地图的阅读二、选择适用的地图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获取信息2.地图的发展反馈练习:1、周末小磊约请几名同学骑自行车到郊外踏青,他们需选择的地图是()A、城市人口分布图B、城市气候图C、城市商业网图D、城市道路网图2、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小华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他选用了“世界政治地图”;北京真大啊!小玲想知道故宫在什么位置,她选用了“北京城市图”;小月去青岛市探访同学,她选用了“青岛市地形图”;阿梅去庐山旅游,她选用了“庐山风景区导游图”. 哪位同学选择的地图不适用?()A、小华B、小玲C、小月D、阿梅3、奥运会期间,贝贝打算趁着观看比赛的同时,顺便游览一下北京的风景名胜,贝贝携带的地图最适合的是()A、世界政区图B、中国政区图C、北京交通旅游图D、北京人口分布图4、听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又发生了冲突,我想知道这两个地方在哪里,应该选择()A、世界政区图B、中国政区图C、世界地形图D、世界气候图5、5、星期天快到了,我想去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应该选择()A、中国政区图B、城市交通旅游图C、城市地形图D、城市气候图参考答案:1、D 2、C 3、C 4、A 5、B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人教地理七上《地球和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2)
地球和地图【教材分析】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谈话式【教学过程】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一、地理课学习些什么?用屏幕显示课本中的问题,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①为什么地球上会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②为什么亚洲的大河流多呈放射状分布?③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地方人口稠密,另一些地方却荒无人烟?④为什么中东是世界上一个长期的热点问题?⑤为什么中国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⑥为什么珠江三角洲能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哨?⑦为什么新疆需要开展绿洲农业?⑧为什么中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一下子答不上来,老师没必要把这些问题讲透,在留有悬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再举几个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而后告诉学生,上边问题会在以后的地理课中解决.二、学习地理有什么用?问:下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根据图中的注解,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图中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日本人的饮食有浓烈的“海的味道”.●我国云南的壮观的梯田.●在意大利威尼斯,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 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 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 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 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 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三、怎样学好地理?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补充课本中的几条:1、要熟练运用图表工具.2、要联系实际、勤于应用.3、要放开手脚、拓宽视野.【教学后记】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地理同课异构教案
地理同课异构教案教案标题:地理同课异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3. 培养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1. 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地理学科的教学资源和参考书籍;3. 地理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和安全措施。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地理景观图片或播放一段与地理相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2. 介绍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如地球、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等,并解释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介绍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如地理分区、地形地貌、人口与城市等,并讲解其研究方法和工具。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案例,如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气候变化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地理学科的应用和意义。
四、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主题,如城市发展、自然资源利用等,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份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五、拓展延伸(10分钟)提供一些地理学科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总结反思(5分钟)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思考,提问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完成的小组报告和展示效果;3.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相关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_中图版(57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_中图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中图地理七上《地图》同课异构教案 (8)
第三节 地图教学目标: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节 地图 第一课时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 地图提问: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 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 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实地距离图上距离学生活动:1数 字 式 线 段 式文 字 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0 50千米 1:500000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知道?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3)图中的甲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丙点在乙点的什么方向?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甲点在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乙点的正东方向提问: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P19“C图-a”,谁发现了这张图与 “C图-c”有什么不同?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汽车沿什么方向行驶? 黑板画板图: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 、C 、D 各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2)假如图中B 、C 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学生:B 点在A 点的正东方,C 点在A 点的正南方,D 点在A 点的西北方向.提醒学生: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 、C 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比例尺=即:1:4500000 板书:3、一般定向法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实地距离图上距离千米厘米902厘米厘米9000000245000001 图 2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提问: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 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课后小结: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分小组观测校园内的主要地理事物,绘制一张校园平面图.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地图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二、地图上的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实地距离图上距离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知率达100%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四、学程与导程活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五、笔记与板书提纲(一)降水与生活1、什么是降水2、降水量的测定(二)降水的季节变化(三)降水的分布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六、练习与拓展选题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七、个别与重点辅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与点评记录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篇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7篇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1我们所在的大洲—亚洲本单元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将上册所学的海陆分布,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大洲,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地区和国家提供基础知识和具体方法。
本册教材只安排了一个大洲—亚洲。
亚洲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地理要素把握大洲地理,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1课“世界第一大洲”用过读图,人物对话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即从半球位置,洲际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让学生运用地图说明其他任何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第2课“世界的季风气候区”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从宏观上把握展现一个大洲气候特征的样板,同时设置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归纳:亚洲气候特点奠定基础。
第3课“人口最多的大洲”首先讲述了亚洲人口的数量,自然增长率,人口分布,并更具相关图文资料,让学生描述对亚洲人口的总体印象。
第4课“经济发展的差异”运用相关资料说明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说明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居住的大洲亚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4、根据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说出亚洲主要的气候类型,归纳气候的主要特点,并能分析原因。
5、了解季风气候带来的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对人类的影响。
6、通过相关统计图表,了解亚洲人口数量,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理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较快的大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图第二课时
提出问题导入: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1、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2、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3、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 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一、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 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比例尺所示范围内容反映
比例尺愈大愈小愈详细
比例尺愈小愈大愈简略
练习:做P21读图活动1巩固: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城区地图”,量算从文化宫到美术馆的直线距离;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
1.量算P21G图中河流的曲线距离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提问过渡:
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
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
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
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承转: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板书:二、地图的种类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板书: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导入: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
国地形图,
我们要会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提问: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们出主意. (学生讨论回答)
(1)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到郊外的梅岭进行游玩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2)印度在2001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 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需要世界政区图)
(3)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需要交通图)
板书:四、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3-P24文字后,让学生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 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布置作业:做P21读图活动2、3
板书设计:
一、比例尺的大小
1.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2. 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所示范围、内容详略关系: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四、地图的发展
1. 遥感图像
2. 电子地图
3.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本节教材是自然地理中关于气候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分析现象和问题,并利用所学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降水的分布差异. 认
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利用雨量器和量杯等仪器,测出降水量,运用图表资料,说出降
水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学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探讨,小组合作发现问题,解决疑难,发展智能. 举
例说明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组织调查降水(本地区)的特点,及与南通生产、生活的关系,
关心家乡的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 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 认同率达100%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分布不容易理解和归纳,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偏
离,应着重在图的阅读分析上下功夫.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南通地区降水资料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录像:降水的各种类型,某地特大暴雨造成的损失.
2、引出问题: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你从中有何感想?
地理新课标要求将学生从科学世界回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创设这一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地理现象,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二)合作交流,分析影响
设置多张小卡片,每张小卡片上都有描述降水的句子,参照第一张小卡片,用实例或者推测的方法,在其他小卡片的空白处写出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值得肯定. 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阅读图表,自主学习,展开讨论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阅读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
回答该图反映了哪些地理信息.
2、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分析判断推理世界各地年降水量分布的规
律.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进行讨论.
(四)绘制图表,提高能力
用资料中给出的降水量数据,参照“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步骤,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
在以上两个教学情景场中,教师适时启发,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并始终以学为主线,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经历和活动的框架,重视学生的领悟与感受过程,优化深化教学情景,为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一)降水与生活
1、什么是降水
2、降水量的测定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三)降水的分布
1、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1、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两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下面我谈谈关于设计此教案时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新观念下的教学设计核心是“课标”的要求,教师在课前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策划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这一载体,使之和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环境背景相吻合,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本教案设计中,我更多地思考怎样灵活处理教材,充分考虑本人教学特色、学生特点和现实环境特征,设计营造出耳目一新的课堂教学. 只有此时,教师的作用才大大提升,教什么,怎样教,更多的取决于教师,而不是教材,作为教师,我在教学设计的创造中也得到更多的喜悦体验.
2、从“施工图纸”式向“预案”式的教案变革
教学过程是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而“施工图”式的教案,必然是教师按设计来提问,学生作答,从指导思想上就忽视学生的问题发现,
学生也就只可被动相随. 久之,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积极性被削弱. “没有问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学常常以问而起”所以设计本教案时,我采用“预案”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随问而动,在争论质疑中,最后做到“拨云见日”,解惑释疑,甚至有时可以没有真正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再探究,好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持续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