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第一章 教育观

合集下载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命题考点:教育观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命题考点:教育观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命题考点:教育观第一节教育观人们无论是从事理论工作,或是从事实践工作,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从事教育工作也不例外。

为了使师范生或者是即将进入教师队伍行列的同行对教育观有个较为全面而准确的认识,本节主要从什么是教育观,教育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怎样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评价我国的教育现状来阐述。

命题点1:教育观与素质教育(一)教育观的定义教育观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教育观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

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共识,分享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什么是素质及素质教育1.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

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素质。

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发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

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

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1教育学生教师观

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1教育学生教师观

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1.1教育观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要求考生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理解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对于这些内容应重点记忆与理解。

第一节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及小学素质教育等概念;2.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点教育观
教育观是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一个教师对于教育的认识和观念
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教学风格和教育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教育观进行
深入了解和学习。

首先,教育观是指教师对于教育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教育是一种有
目的的社会现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过程。

教育观
是教师对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


同的教育观会导致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效果。

其次,教育观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而不断变化。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有积极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全
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
提升自己,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最后,教育观还包括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教育并非简单的
灌输和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培
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教育观是教师综合素质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提高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学习和深化对教
育观的理解,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为学生的成长和
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广大教师能够重视教育观,不断提升自己
的教育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从教师资格历年考题来看,综合素质的职业理念是材料分析题必考模块,现整理出职业理念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学生考生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全面性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4)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 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 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选择题: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2.素质教育在于纠正“应试教育”。

3.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4.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把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素质”。

2.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一)内涵:(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个性教育,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是一种发展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素质教育的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基础教育处于学生个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2.促进学生心里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二节学生观一、选择题:1.教育公正是教育活动中的体现,是所有的学生教育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民族、个性、性别、文化、地域、家庭。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是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教资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考点及习题

教资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考点及习题

教资小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考点及习题一、组织架构二、知识内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第二节学生/儿童观第三节教师观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和素质教育(一)教育观教育观是指关于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基本观念体系。

教育观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活水平的制约,并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影响。

具体地说,教育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

”这表明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1.全体性:“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基础性”相对于专业(职业)性、定向性而言。

3.发展性:“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

4.全面性:“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5.未来性:“教育要不断创新”。

6.多元性:价值取向是多元的。

(四)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单选+材料分析】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6.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口诀:双全双发展,个性与创新二、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一)宏观层面上——国家政策的保障(二)中观层面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2.新课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三)微观层面上——学校具体改革措施1.学校管理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3.中小学班主任工作4.校园文化氛围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四、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的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章节知识点第一章 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知识点:一、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4.素质教育的要求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发展,最终主要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之中。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努力从多方面人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现象有三个内涵: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形式的客观存在。

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第二节学生观知识点: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必背知识点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全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全面)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骤变与适应”④任务关注提起申诉的人必须是受教育者或其监护人,被申诉人是学校或教师,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第五十六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教科书审查人员参与或者变相参与教科书编写的,由县级以上人民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二)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1.教师的基本权利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处理师生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爱、尊重、负责、公正公平、保护、杜绝伤害二、正确处理与家长的关系家长也是教师责任与义务的对象处理家长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尊重、协作三、正确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教师个体离不开集体,集体教育活动又通过每一位老师的劳动实现处理同事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尊重、理解、协作四、正确处理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教师必然在一定教育管理者的管理之下开展职业活动。

但是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意味地位的不平等,只是分工不同。

处理教育管理者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尊重、支持第四部分文化素养第一章历史文化素养第一节中国历史1.古代史★★★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2018上: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曾经实行过“变法”,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是——商鞅2016下:某官员出身寒徽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下列选项中,该官员生活的朝代可能是——唐代2015下: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与松赞干布,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朝代是——唐朝2015上:“鸿雁传书”这一典故源自——苏武牧羊2014下: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最后灭亡的诸侯国是——齐2013下:下列选项中,一举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2013上:下列对丝绸之路的描述正确的是——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2013上:下列朝代中,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的是——秦2013上:揭开中日全面战争序幕的是——七七事变2012下:下列选项中,与“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有关的一项是——吕蒙2.近代史2017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现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综合素质第一章: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第一节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布,在指导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纲要》把国家教育的战略主题确定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育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育观

教育观”属于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模块知识。

该知识在选择题及材料分析题中进行考查。

教育观是社会中人们对教育所持的观点看法。

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四)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 面向全体学生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例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班主任马老师常对学生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

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呆子’。

”这表明马老师具有()A. 开拓创新的理念B. 素质教育的理念C. 自主发展的意识D. 因材施教的意识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养成与能力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A. 全面性B. 阶段性C. 独立性D. 片面性3.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一所中学开发了一组研学旅行项目,安排本校地理老师作为研学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学任务。

该做法体现的教育观是()A. 关注学生的差异性B. 关注育人的实践性C.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D. 重视学生的操作性4. 李老师带领学生到社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地域文化,回校后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开发了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课程资源。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必过

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必过

小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大总结------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完整的个体?(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能?3、(习?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Ⅰ.教师学习的内容:?①?学习能力学习?②?专业知识学习?③?教育理论学习?④?信息技术学习?Ⅱ.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Ⅲ.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①?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②?参加校本学习?③?参加各类成人教育?④?借助媒体学习? Ⅳ.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③?传播终身学习观念???(1)培育(2?(3)(1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5、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1)教师职业的责任?①?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②?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③?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⑤?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2)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角色相似)?①?教师是文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内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内容整理

一、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是以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为重点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二)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1. 从教育者为中心
2. 从教会学生知识
3. 从重结论轻过程
4. 从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教师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1.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师德的灵魂。

4. ——教师的天职。

5.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 ——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真题:第一章教育观
1.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
D.同一性取向
【答案】C
【解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
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
【答案】A
3.每当学生请教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时,李老师总是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而雷老师则会耐心地给学生解答。

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反映了(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
A.职业知识的差异
B.职业理念的差异
C.职业能力的差异
D.职业认同的差异
【答案】B
4.对于课堂上能引发争议的问题,高老师总是事先进行试验,检验各种假设,这突出体现了高老师具有( )。

【2013上半年小学、幼儿园】
A.求真务实的精神
B.团队协作的意识
C.独立自主意识
D.人文关怀意识
【答案】A
5.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优秀教师总是能给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支撑他们这样做的关键因素是其( )。

【2013上半年小学、幼儿园】
A.敬业精神
B.教学水平
C.知识水平
D.教学风格
【答案】A
【解析】教学风格是在一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符合自身个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

比如有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等等
6.针对环境污染,张老师带领本组老师编写保护环境学生读本,这体现了张老师是( )。

【2012下半年小学、幼儿园】
A.课堂教学组织者
B.课堂教学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
D.课堂教学管理者
【答案】B
【解析】张老师带领本组老师编写读本,体现了张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观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故选B。

7.材料:
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王老师走进教堂,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

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后来,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作文。

问题:请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王老师的教学行为。

(14分)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
【答案】王老师的行为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对雪景进行细致观察,直观感知,独立地分析、探索来实现写作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

在此过程中,教师完全承担着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不是将自己的教师意志强加于学生之上,而是照顾学生的情绪与主观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自然知识、写作技能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