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新发展

合集下载

试分析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试分析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试分析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社会科学系 2010级学前教育本科一班 20100310011 王培培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对于认知发展这个理论,最有影响并且相对完善的观点有三名伟大人物的观点,然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下面我就皮亚杰认知发展的主要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进行了分析。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遗传结构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的行为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他们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历程达成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从而获得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不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智力得到发展。

皮亚杰把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认识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认识结构与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

他认为每一个智慧活动都含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即图式。

图式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同化是主体把客体纳入自己的图式中,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

顺应是主体改造已有的图式以适应新的情境,引起图式的质的变化。

平衡,指由同化和顺应过程均衡所导致的主体结构同客体结构之间的某种相对稳定的适应状态。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

儿童遇到新事物,在认识过程中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如果成功,就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

反之,儿童就做出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接受新事物,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

儿童心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还把儿童认识的建构过程划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四个阶段。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范文(三篇)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范文(三篇)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范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在我学习皮亚杰的理论过程中,深入理解了儿童认知过程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也帮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就我学习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心得做一番分享。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发展的重点,而且一个阶段的成功发展是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提供了深入的解释,为我们了解儿童同龄人之间差异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首先,我对感知运动阶段的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官和身体活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的行动是无目的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

在这个阶段,我看到了儿童对于感觉和运动的高度关注和依赖。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基本协调和观察、探索的能力。

在我的观察中,我发现儿童在这一阶段往往会表现出对物体的主动探索,喜欢摸索、抓握和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等。

其次,我对前操作阶段的学习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前操作阶段是指2-7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开始具有内在的心理操作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通过内部想象和符号的使用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我的观察中,我发现2-4岁的儿童开始具备了模拟性的内部心理操作,他们能够在脑海中模拟和回忆之前的经历和行为。

而5-7岁的儿童则进一步发展了符号性的内部心理操作能力,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和表达外部事物。

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后两个阶段。

具体操作阶段是7-11岁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儿童开始具备了逻辑推理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思维操作,从而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认知发展论原理

认知发展论原理

认知发展论原理认知发展论是指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演变进行研究的理论。

从婴儿期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环境。

在婴儿期,人类的认知能力处于最初阶段。

婴儿对外界的认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实现。

他们通过观察和接触来了解世界,通过运动来探索和发现。

这一阶段的认知发展主要是基于感觉和运动的经验,婴儿逐渐学会了识别声音、触摸和视觉刺激,并能够通过各种动作来与环境进行交互。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

他们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他们开始学会分类、排序和比较,并能够理解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游戏,儿童逐渐掌握了社交技巧和合作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人的认知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青少年开始具备了更加复杂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并能够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考。

成人期是认知能力的巅峰阶段。

成人具备了更加成熟和全面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高级的思维活动和复杂的问题解决。

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认知策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做出明智的决策。

成人期的认知发展还包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即自我意识和社会认知。

总的来说,认知发展论强调了认知能力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发展。

从婴儿到成人,人的认知能力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个体的经验和学习来塑造和发展。

认知发展论的研究对教育和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和个体发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框架,由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张,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和学习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个体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与来获得新的认知能力和技能。

社会文化发展是指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知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的传递和演化。

2. 近似发展区域: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

近似发展区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在近似发展区域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可以促进个体的认知发展。

3. 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来获得新的认知能力。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交技能。

4. 基于任务的学习:维果茨基主张,学习应该以具体的任务为基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任务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过于困难,以保证儿童能够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完成任务。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根据该理论,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儿童在近似发展区域内发展其认知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水平和需求来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一些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如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探究式学习等,都是基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而设计的。

安全教育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

安全教育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

安全教育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全教育在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有效地进行安全教育,使学习者在面对各种安全风险时能够做出正确应对,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安全教育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理论,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认知发展理论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的理论,主要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安全教育中,应根据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他们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 惯性认知理论惯性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库恩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于已知事物的感知和认知具有惯性。

在安全教育中,学习者对于既有的安全观念和行为模式容易产生惯性认知,抵制新的安全知识和行为准则。

因此,教育者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鼓励反思的方式,破除学习者的惯性认知,引导他们形成新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外部刺激和回馈来塑造和增强学习者的行为。

在安全教育中,可以采用激励和惩罚的方法,引导学习者形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同时,通过演示和模仿等方式,让学习者直接观察到正确的安全行为,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

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思维和理解过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心理活动。

在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提供问题、引导讨论和思考等方式,激发学习者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同时,提供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等教学材料,帮助学习者将安全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3.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在安全教育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合作学习等方式,促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共同探索和解决安全问题。

同时,通过分享经验和反思总结,帮助学习者从他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形成积极的安全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课件

认知学习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应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神经科学、 计算机科学等。
通过跨学科研究,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认知学习理论 的研究视野和领域。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究学习的本质和机制,为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 、更有效的指导。
认知学习理论的实践创新与完善
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应用认知学习理 论,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能 够主动地选择、组织、整合和运用信 息。
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学 习者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 活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起着关键 作用,新的知识必须与已有的认知结 构相联系才能被有效地理解和记忆。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 和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职业知识和 技能。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职 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继续教育与培训
提供继续教育与培训服务,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 识和技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同时也 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与培训来提高职业发展的质量 和水平。
它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地构 建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 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可以追溯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的传统心理学,强调知觉、记 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研究。
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学习理论逐渐受到冷落,但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局限性和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认知学习理论重新受到重视和发展。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的发展

学习理论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学习理论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三个方面探讨学习理论的发展,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行为主义的出现与发展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以行为为中心的过程。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学习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连接。

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和沃特森。

帕夫洛夫的狗实验是行为主义的重要实验之一,通过给狗提供食物和发出铃声等刺激,他发现狗能够形成条件反射。

沃特森则提出了“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这一著名理论。

他强调,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环境刺激之间的联系来形成的。

行为主义的发展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教育者开始将教学内容切分为一系列小的目标,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此外,行为主义的理论还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了授人以渔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和反馈来改进自己的技能。

二、认知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认知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思维和内部心理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知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他认为孩子在认知发展上经历了一个由感知到运用逻辑推理的过程。

他的实验揭示了儿童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的认知能力。

而维果茨基则提出了“近代心理发展区”这一概念,认为学习发展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和社会交往来达到的。

认知主义的兴起对教育实践带来了重要启示。

教育者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知识结构,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教学中,授课者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合作学习等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三、构建主义的提出与发展构建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新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构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瓦尔多。

皮亚杰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遗传认知学”,他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发展的,个体在学习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这种学习过程是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该理论揭示了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启示和评价。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波兰心理学家Jean Piaget提出的,他认为人类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认知能力处于一个相对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能力会逐渐发展和成熟。

皮亚杰将这一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1 感觉运动期(0-2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正在快速发育,他们的感知能力有限,主要通过触摸、嗅觉、味觉和听觉来探索周围的世界。

他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内在需求的驱使,如饥饿、疲劳和愉悦等。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吃饭、睡觉和嬉戏。

1.2 前操作期(2-6岁)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学会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需求。

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词汇和句子,并能进行基本的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言和思维能力,以及基本的数学和科学知识。

1.3 具体操作期(7-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概念,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形式操作期(12岁以上)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能够进行更为深入的抽象思考,他们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和假设,并能对这些概念进行论证和反驳。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和评价2.1 个性化教育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强调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速度和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心理学课程: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

大学心理学课程: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

大学心理学课程: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概述本文档将介绍大学心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将探索人类认知的发展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学习和教育。

通过深入了解认知发展和相关学习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与知识获取的方式。

认知发展理论皮雅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传感运动期(Sensorimotor Stage)•前运算期(Preoperational Stage)•具体运算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形式运算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区分近似开发区和正式开放区•知识转移与社交互动的重要性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派(Behaviorism)•来自Pavlov、Watson、Skinner等行为主义者的观点•强调刺激─反应关系,奖励和惩罚对于学习行为产生影响构建主义学派(Constructivism)•Piaget和Vygotsky等学者提出的观点•学习是通过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来实现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Bandura提出的观点•学习不仅通过个人认知,还受到社会因素和观察他人行为的影响认知发展与学习实践教育实践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应用•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认知能力,根据其程度适应教学方法•提供适当的挑战与支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对教师角色的影响•不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成为指导者、引导者和启迪者•设计具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结论大学心理学课程中关于认知发展和学习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过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原则和理论,我们可以成为更有意义、刺激和有效果的教育者,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作为学习者和认知发展的个体的经验。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理论——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学习理论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人类学习的过程、方法和规律。

在学习理论中,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认知上的发展和变化,而学习策略则关注学习者如何有效地获取、整合和应用知识。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它们的关系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一个自发的、积极的过程,是在不断的适应和平衡中产生和发展的,才能活动主体逐步建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摄取、意象摄取、逻辑摄取和形式操作四个阶段,认为这些阶段是按照生理年龄在每一阶段内部的平衡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同时,另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研究认知发展的“区域性发展理论”,他强调,在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中孩子要“借助”他们的亲近者和教育者来完成。

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策略都会得到改变。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不断的认知发展中,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因此,逐步了解认知发展对学习策略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个体为达成学习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计划和方法。

学习策略的类型繁多,包括自我监控策略、记忆策略、阅读策略、写作策略、交流策略等。

不同的学习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据统计,高效的学习策略往往是内化的,有一定的通用性和迁移性。

学习策略的内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策略是教育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并观察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方式,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加以指导。

通过学习策略的使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策略方面,广泛研究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学习策略的类型、内涵和特点,二是研究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发展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认知心理学正在经历着迅猛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旨在研究人类思维、学习、记忆、意识等心理过程,为探索人类思维和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跨学科的融合与应用、实证研究的多样性和数据科学的发展。

一、理论和方法的创新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理论和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其中,认知神经科学是最为显著的创新之一。

认知神经科学基于神经科学的一系列技术手段,通过测量和研究大脑的神经活动,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神经机制和运作方式。

通过结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引领认知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在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推动下,认知心理学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和丰富。

例如,相关研究更加关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成分和复杂的心理反应。

新的研究工具,包括他们的应用范围和方法,也正在不断发展。

二、跨学科的融合与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第二个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的融合和应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所需的数据和技术,需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经验和技术。

在理论和方法上,认知心理学已经与计算机科学、数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学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这些交叉领域的研究不仅为认知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还为解决许多复杂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突破口。

跨学科的融合也让认知心理学得以更好地应用,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工业和商业等领域。

例如,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社会了解学习和教育过程,并为改善教育环境和推动平等教育制度作出贡献。

在医疗领域,认知心理学可以帮助医学专业人员诊断和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并改善障碍者的治疗保障。

在工业和商业领域,认知心理学可以用来改善产品设计,解决生产和营销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和社会价值。

三、实证研究的多样性认知心理学的第三个发展趋势是实证研究的多样性。

认知心理学对许多实验方法有强烈的需要。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内涵及运用[资料]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内涵及运用[资料]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内涵及运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 J.S.Bruner) 提出的。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一、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非常强调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己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 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在布鲁纳看来, 认知结构是指由人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认知结构可以看成编码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有“一套感知的类目”、“比较抽象的概念”、“主观臆测或意象”。

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 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 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因此, 他十分重视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为认知结构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组织, 并形成一个模式。

认知结构的形成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二)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己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 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新知识同己有知识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可能同学生的己有知识相违背, 或相替代, 或者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

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转化是对新知识的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以适应新的任务,并获得更多和更深刻的知识。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 通过评价可以核对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否适合新的任务, 或者运用得是否正确。

评价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而这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视了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的比较研究
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比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
为主义学习理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理论
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比较:认知主义学
习理论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关注学习
者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自我实现、自
• 情境创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帮助学习者建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问题提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者的思考,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学习反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予学习者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帮助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 与其他学习理论相结合,发展出多元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0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与基本原理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核心观点
基本假设: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内部认知
过程的结果
核心观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
者的主动学习和意义建构
• 学习者通过感知、记忆、思考等认知
• 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
0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 优点: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如尊重学习者、关注学习过程、促进意义建构等
• 尊重学习者: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
• 关注学习过程: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等
• 信息加工模型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信息
注意选择信息,通过记忆存储信息,通

学前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学前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在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发展理论是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的理论,通过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可以指导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策略的制定。

本文将介绍几种学前教育学中较为重要的认知发展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1 认知结构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的,呈现出连续而又不断转换的特点。

他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儿童都具有独特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

1.2 认知冲突与发展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冲突的概念,他认为儿童在认知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是推动认知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儿童遇到新的认知情境时,他们会通过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冲突、矛盾,从而调整和重建原有认知结构,实现认知水平的提高。

1.3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认知冲突情境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教师可以布置探索性和情境化的任务,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思考,从而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1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

他提出了“更高的心理功能先于内在化”这一概念,即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先通过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思维方式,然后将这些外部的经验、思维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能力。

2.2 社会互动与认知发展维果茨基将学习视为社会互动的过程,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合作、互动和分享经验来实现认知水平的提高。

他的理论强调了教师和同伴互动的重要性,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社会互动,儿童可以获得比独立学习更多的认知收益。

2.3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活动,促使儿童与他人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教育学中的认知发展理论是指一系列关于人类思维、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框架。

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知能力的逐步发展和演变,从而对教育和学习过程产生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经典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知运动期,婴幼儿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与世界进行互动,建立了基本的感知和动作模式。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发展符号表征能力,但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物体和操作,缺乏逻辑推理能力。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具体操作,但仍然受限于具体情境。

最后,在形式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学习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

维果茨基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近发展区域”和“区分发展”。

近发展区域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当的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而区分发展是指一个人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他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在近发展区域内进行,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渐达到区分发展的水平。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

3. 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桑德斯的认知结构理论强调了知识的组织和构建过程。

他认为,个体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是基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

桑德斯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即个体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理解,而认知结构又由概念、观念和关系构成。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标准(三篇)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标准(三篇)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标准学习心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引言:皮亚杰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认识到了理论的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心得:理论背景、基本原则、理论框架、理论启示以及批判和发展。

一、理论背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基于他的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

他在观察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由此,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理论,试图解释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的观察研究包括观察儿童的游戏、对物体的操作行为以及语言的使用等等。

他还通过实验研究来验证自己的理论,例如通过给儿童设置问题和任务,观察儿童的解决思路和策略。

这些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

二、基本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孩子是积极地主动参与认知活动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2. 孩子的思维是逐渐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3.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内在的、演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 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的,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思维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相互衔接的关系。

三、理论框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主要通过运动和感官来认识世界,还没有具体的概念和符号的运用能力。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表示和操作对象,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类别。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操作符号,可以理解和执行一些具体的操作,例如加减乘除、分类和排列等。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具有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能力,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

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

在心理学领域,人们常谈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往往是以阶段为基础,以儿童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不同方式为依据,并在不同阶段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几个重要的儿童认知理论。

1. 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Jean 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之一。

他认为,儿童在不断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分别是感知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感知期阶段在出生后的早期,儿童主要通过感官来接受和理解世界。

前操作期阶段在2岁后,儿童开始建立自己的思维世界。

具体操作期阶段在7-12岁时,儿童开始可以利用逻辑、因果、分类等概念来思考问题。

最后,形式操作期阶段在12岁后,儿童可以通过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2. 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他强调了交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孩子是通过与成人和更有经验的同龄人交流和互动来学习和成长的。

在Vygotsky的理论中,重要的概念为“区域发展”的概念,这是指一个人可以通过成人或其他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在并没有达到独立学习的能力时完成某些任务。

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3. Jerome Bruner的发现性学习理论Jerome Bruner的发现性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理解是通过发现性的方式获得的。

这种方式是基于儿童的好奇心和自主性为基础的。

Bruner的理论提倡儿童应该学习如何探究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通过发现性学习,儿童会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互动学习,这种方式是先导式的,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可以驱使他们去探究问题并对其进行解决。

这种方式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但也需要有成人的引导和支持。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进步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进步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进步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相对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对学习的本质、学习是什么、学习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说明。

学习的行为主义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华生、巴浦洛夫和斯金纳等。

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苛勒、托尔曼、布鲁纳、奥苏尔贝、加涅等。

该学派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

一、从试误到顿悟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联结是只情景和反应直接的联结)。

并且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①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②练习律(联结的强度决定于联结的频次,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次越多,则联结得越强;反之,则变得越弱);③效果律。

而与之相反的格式塔关于学习本质的观点是学习并不是形成S-R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景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与情景,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而获得的成功。

顿悟的优点:1.顿悟是对问题情境的内在关系的掌握,可有助于迁移;2.顿悟本身就是一种奖励;3.顿悟学习的结果不容易遗忘。

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首先,坚持用整体观的角度来审视人的学习,力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理念,具有积极性;其次,将顿悟看做学习的重要方式,更能反映人类学习的特性;再次,看到了学习过程中中介变量的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向旧的传统挑战,并未以后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从经典、操作条件反射到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的巴浦洛夫提出来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到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中间有了很大的突破。

行为主义强调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过程。

重点在于强化的训练。

而托尔曼则认为人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整体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接受、处理和保存信息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主张学习是一种通过自身加工信息的方式来建立新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今天,这一理论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学说之一。

1.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条件反射,它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协调和领悟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该是参与性的,个体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取新信息和知识。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的、主观的、构造性的和协作性的过程。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建构知识,而不是被知识灌输。

它认为,个体通过与外界交互并接收、处理并重新组织信息来建立新知识和理解。

因此,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感知、思考、记忆、理解、推理和创新等方面。

2. 认知学习理论的实践应用认知学习理论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应用十分广泛。

教育家们使用认知学习理论的策略来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例如,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单元,通过给予反馈来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引导问题来鼓励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等方法。

在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方面,认知学习理论也提供了很多方法。

例如,帮助学习者发展记忆技能,如建立良好的记忆策略和使用记忆辅助工具;帮助学习者发展思考技能,如鼓励学习者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帮助学习者发展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如鼓励学习者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验。

3. 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限制认知学习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和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进展是连接主义学习理论的涌现和认知负荷理论的发展。

连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神经网络和非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一种神经元连接强度和层次性变化的产物。

认知负荷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信息加工和认知负荷水平的影响以及拆分任务的策略等。

然而,认知学习理论在其应用和理论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比如,它无法解释并承认个体差异,即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和结果方面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

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研究着如何促进和优化学习的过程。

通过深入了解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的相关知识,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育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和原理。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学习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

其中,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实现的。

而认知主义学派则更加关注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认为学习是通过内部的认知过程实现的。

另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获取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思考、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中最为著名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该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教育者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的关系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

学习理论提供了指导教学实践的原则和方法,而认知发展理论则揭示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发展轨迹。

理解学习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而认知发展理论则可以帮助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教授数学知识时,可以运用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过举例和练习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同时,也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符合认知发展理论的要求。

总结起来,教育学中的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可以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新发展
一、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来探索学习规律的学习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

因此,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
1912年,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也称 完形心理学 ) 在德国产生, 主要代表人物有魏特墨(M Wertheimer)、考夫卡(K Koffka) 和苛勒( W Kohler)。

格式塔 是德语 Gestalt 的音译, 意为 能动的整体 。

该学派主张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意识经验中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 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意识经验不等于感觉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学习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构造完形( 格式塔), 学习是由于 完形 的出现、通过顿悟突然实现的;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对刺激的直接反应和动作是知觉历程的自然持续, 受知觉支配而不受预定联结的支配。

苛勒的顿悟学习说是格式塔派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他从1913年到1920年,对黑猩猩进行了7年的实验研究,1917年发表了经典著作《人猿的智慧》。

他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动物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决不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通过“顿悟”解决了问题。

所谓顿悟就是对整个情境以及对象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考夫卡则认为,解决成就性问题的学习过程实际是改造旧的“完形”形成新的“完形”的过程。

他们用新的“完形”的形成来解释动物的学习,并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二)托尔曼的学习理论
托尔曼受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影响, 强调行为的整体性, 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行为。

他在认知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他的符号学习说和潜伏学习说具有较大影响。

1.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都是有目的的,动物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食物,保存自己。

而人的学习是对情境的认知。

学习者认清达到目的的途径和手段,就在头脑中形成了认知结构。

这样,认知和目的就成为他的学习理论中两个重要的中介变量。

所以把他的学习理论称为认知—目的说。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认知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形成认知结构,而不是学习由刺激引起的运动反应。

因此,又把他的学习理论叫做符号学习理论。

2.潜伏学习说
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其目的是研究强化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证明,动物在没有强化物的条件下也能学习,不过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而已,所以托尔曼把这种现象叫“潜伏学习”。

托尔曼认为,潜伏学习的效果正是有机体在追求目标时运用已有“认知结构”的结果。

(三)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认知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J . 皮亚杰、美国的心理学家J . S. 布鲁纳。

他们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它是学习者全部观念或某一知识领域内观念
的内容和组织。

他们认为, 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 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 即认知结构。

皮亚杰指出, 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所谓图式就是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环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 能够主动利用已有的图式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这就是同
化。

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它时, 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时, 这就是顺应。

学习不在于被动地形成反应, 而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二、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
近20年来,心理学家们普遍意识到,以往的学习理论大都从动物的实验中概括出来。

即使是在动物学习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也不能原封不动地搬到人的学习中来。

因此,他们开始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探讨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课堂学习,从而使认知学习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 J.S Bruner) 早期受到皮亚杰的影响, 后来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学说。

布鲁纳力图将认知发展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包括习得新信息(理解新知识) 、转换和评价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学习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发现学习法( discov-erylearning) 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谓发现,不只局限于发现人类未知的事物的活动, 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学生获得的知识, 尽管是人类已知的事物,如果是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引发出来的,那么对学生来说, 仍是一种 发现 。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 1 ) 提高智慧的潜力。

( 2 ) 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 3 ) 学会发现。

( 4 ) 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说
奥苏贝尔按照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他的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学习,而多数的意义学习则是通过同化实现的。

所谓同化就是把新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他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因为他所学的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的观念相互发生了影响,产生同化作用,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习材料的理解,反对机械学习和死记硬背,主张扩大学习者的知识领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些对于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是他把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把技能,特别是智力技能和品德的学习排斥在外,这是非常片面的。

3.加涅的认知—指导说
加涅的学习理论是在联结主义和格式塔派心理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说的观点和方法,经过大量的研究,逐渐形成起来的。

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者内部状况和外部条件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的统一体。

学习就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越来越复杂的认知结构。

加涅反复强调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类: 一类是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完成学习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另一类是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包括怎样安排教学内容、怎样将其传
递给学生、怎样给予反馈以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等。

加涅将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八类, 即: 信号学习, 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 语言的联合, 多重辨别学习, 概念学习,原理学习, 解决问题。

后来, 他又把学习结果分为五种,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加涅认为这五种学习结果是跨学科的, 学校的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后来, 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学生学习的实际过程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教学设计, 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由八个阶段组成, 依次是: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在每个学习阶段, 学习者的大脑里都发生一个或更多的内部加工, 直到学习者用一种外显的操作去反映为止。

加涅的认知—指导说注意学习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已有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重视有规律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学习结构模式的构想,这些都对实际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但他把教学的目标仅仅归结为掌握知识,这是不全面的。

参考文献:
[1]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谢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J]. 教学研究,2006(10).
[3]李莒霄. 认知学习理论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 教育探索, 2006(8).
[4]邹萍. 认知学习理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启示[J]. 文化学刊, 20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