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单元—比多少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及归纳总结第3单元小数除法单元分析【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的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以及整理和复习。

教材在编排时通过晨练、编制中国结、买羽毛球等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出有关小数除法的一系列问题。

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试商的方法都与整数除法有关,因此教材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多处以加强提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探究的过程。

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既可使学生学习借助计算工具探索数学规律,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学习重、难点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整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等基础知识对学生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弄懂,那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也就水到渠成。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难点是不知道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数学思考:在探索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在小数除法简单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小数除法的计算原理。

教学难点: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课时划分】 12课时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3课时2.一个数除以小数……………………3课时3.商的近似数…………………………1课时4.循环小数……………………………1课时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课时6.解决问题……………………………2课时7.整理和复习…………………………1课时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1.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要重视概念的教学、算法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分数除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

教学时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真正发现算法,感悟算理。

教学解决问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进行分析和说理,从而在发挥直观形象思维作用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形结合的优势。

)第1课时倒数的认识教材第28页的内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研究、类推等数学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2.通过互助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习惯。

3.通过自行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倒数的方法。

难点:熟练正确地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倒数的一些特征。

课件。

师: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同学们的语文学得如何。

师:“吞”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吞——吴)“士”这个字读什么,如果把上下部分颠倒后是什么字?(士——干)有不少中国汉字存在这样的关系,在数学中也存在这种关系。

如38,如果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是哪个分数?(83)师:谁还能说出这样的数?师:像这样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颠倒之后就成另一个数,你能给这些上下颠倒的数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

(板书:倒数的认识)1.探究讨论,理解倒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的四个算式。

开展小组活动:算一算,找一找,这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3)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3)

小学数学人教新版六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一、教学内容1.倒数的认识2.分数除法的计算3.问题解决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3.使学生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并掌握模型、方程、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一)主要变化除了把“倒数”从“分数乘法”单元移过来和把“比”的内容另设单元以外,本单元还有两个较大的变化。

1.删去“分数除法意义”的相关例题。

考虑到学生对整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熟悉,修订后的教材不再单独设置有关“分数除法意义”的例题,只在相关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增加两类“问题解决”。

第一类是和倍、差倍问题(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以“几分之几”的形式出现的)。

在这类问题中,有两个未知量,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有两个。

例如,第41页例6中,两个未知量分别是“上半场得分”和“下半场得分”,两个数量关系分别是“上半场和下半场共得42分”和“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解决时,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 ,利用其中的一个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未知量,再利用另一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的未知数不同,列代数式和列方程所依据的数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完全不同。

例如,本例就可以列出如下一些方程。

设其中一个未知量为x如果设上半场:x 分 如果设下半场:x 分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下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下半场: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 上半场:(42-x )分 (依据“全场得42分”) 上半场:2x 分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即“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列出方程 42-x =x 或 x =2(42-x )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x +x =42 (依据“全场得42分”) x =(42-x ) 或42-x =2x (依据“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或“上2x +x =42(依据“全场得42分”)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2倍”)虽然这些方程之间可以通过变形互相转化,但其背后的思考角度是各不相同的。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试卷《比例》试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试卷《比例》试题

的比是( ),比值是( )。
⑸把两个比值都是1 的比,组成一个内项为 6 和 5 的比例是 (
3
)。
⑹6∶4=3∶(
), ( )∶ 1 =5∶ 1
5
8
⑺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 1 ,即图上1 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
3000000
米。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 两地距离是3.2 厘米,实际距离是(
)。
⑻┗─┻─┻─┻─┛ 是(
文本情感真实,富有哲理,语言优美,有美好的意境。教学时,力求体现自主阅读 , 自行探究,自我体验。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讲了 一件 什么事。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再引导学生抓住“三次笛声”这条主线,启发学生 体会在 不同环境下强强听到爷爷笛声的不同感受。指导学生通过找、画句子,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借助想象,互相交流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判断题。(每题2 分,共 10 分)
⑴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结果是0。
()
⑵ 在比例尺中,图上距离总是小于实际距离。 ( )
⑶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
⑷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
()
⑸方程和比例都是等式。
()
三、选择题。(每题2 分,共 10 分) ⑴一个比的前项缩小3 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
A.扩大3 倍
B.缩小3 倍
C.不变
⑵铺地面积一定,( )和用砖块数成反比例。
A.每块砖的边长 B.每块砖的面积 C.块砖的周长
⑶下面各组比中,第( )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①5∶6和 6∶5
②1 和 0.25
8 32
③8∶7 和 2∶1.75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1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案+学案)解决问题 教案

2024年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学案及教学反思全册1第3单元 分数除法(教案+学案)解决问题 教案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教材第35、第36页的内容。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和“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简单的实际问题。

2.借助线段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重点: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难点: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投影片。

1.口头分析。

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13。

航模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45。

汽车的数量相当于自行车数量的23。

2.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投影出示:一个儿童重35kg,他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

他体内的水分约是多少千克?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做。

学生反馈,汇报这道题如何画线段图。

(老师板演)学生分析,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求儿童体内的水分约是多少千克,也就是在求什么。

老师点明数量关系式:一个儿童的体重×45=这个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1.出示例4。

老师:你能从题中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学生找出题中的关键信息。

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和问题、单位“1”、数量关系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展示下面的线段图。

提问:在此题的数量关系式中,小明的体重是未知的,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这个数量关系式,即x×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3.解决问题。

老师:你会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吗?学生汇报的同时,老师板书补充完整解题过程。

老师引导学生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汇报检验方法。

请一名学生完整地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

4.出示例5。

学生读题,选择有用的信息。

根据“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这两个条件画出线段图。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试卷1(经典)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试卷1(经典)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试卷班级 姓名:一、直接写得数13 ÷112 = 47 ÷12= 89 ÷37 = 1÷34= 5÷1011 = 1411 ÷21= 58 ÷56 = 910 ÷35= 89 ÷83 = 310 ÷103 = 15 ×58 = 13 - 14= 二、填空1、 14:1化简比是( ),比值是( ) 2、将10克药粉溶解在100克水中,药与药水重量的比是( ):( ) 3、8÷7改写成比是( ),用分数表示是( )4、小红23小时走4千米,她每小时走( )千米,她走1千米平均用( )小时5、( ):24=38 =12÷( )=30()6、如果a 除以b 等于5除以6,那么b 就是a 的( )7、( )是40的45 ,45是( )的598、把89米长的电线平均剪成4段,求每段长是几米的算式是( ),或是( ) 9、学校给六年级买来45本儿童读物,按4:5分别借给一班和二班,一班得( )本,二班得( )本10、有12只羊共重432千克,写出样的总重量和只数的比是( ),这个比表示( )三、判断正误1、 35 ÷5=53×5 ( ) 2、4分米的15 和5分米的14相等 ( ) 3、比的后项不能是0 ( )4、两数相除,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编号填在括号里)1、 把0、2:10比化为最简整数比是( )(1)1:5 (2)2:100 (3)1:502、一条绳子剪去3米正好是13,这根绳子长是( )米 (1)1 (2)9 (3)33、与12÷45相等的式子是( ) (1)12÷5×4 (2)12÷4×5 (3)12×0、44、 从学校步行到电影院,甲要6分,乙要7分,甲与乙的速度比是( )(1)6:7 (2)7:6 (3)6:13五、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18 ×14÷78 (45 +310 )÷31056 ÷(12 +56 ) 34 ÷1516 ÷56六、 求未知数X58 X =40 X :47 =32 25 X = 49 ×38七、 解决问题1. 友谊超市有进口水果120千克,恰好是国产水果的45。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基本性质》集体备课

五云中心小学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时间:2011年10月9日地点:办公室主备人:张敏记录人:张敏内容:人教版数学第11册,第45页比的基本性质,例1和“做一做”及练习十一2及补充题。

发言人刘正中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

肖祥贵学生总结、归纳规律时要强调“0除外”,并说明理由。

张敏体会两面旗大小不同,形状相同,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与学生准备:教学情境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复习铺垫(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对于比你们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做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求比值?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2)师: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回忆说出: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2、抛出问题,引入新课师: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一知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出示:“6∶8”和“12∶16”,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式子中的两个比,思考:它们的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看)?什么不变?并在小组内交流。

你们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叙述来总结一下比中存在的这一规律吗?生总结归纳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0除外?2、举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小黑板出示:(1)16 :24 (2)3:4 (3)0.25 :0.5 (4)1/3:3/4 (5)4 :9让学生观察上面5个比说出:哪些比是整数比?哪些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你怎么判断它们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师:像3 :4,4 :9比的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的比,就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3单元 教案 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3单元 教案 人教版

3 运算定律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整数四则运算中的简单运用。

这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本单元内容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的知识里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加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1~例4),其中包括连减的性质;第二节是乘法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例5~例8),其中包括连除的性质和算法的合理选择与灵活运用。

探究和理解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而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已经有充分的认知经验。

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多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具体数据的讨论,上升到规律的发现与归纳,最终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

一般情况下,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合理选择算法,使计算变得简洁,但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运用对学生来说有难度。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一学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用好这些经验,完成知识学习的迁移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以生活应用为归属,增进学生的应用能力。

计算并非纯粹的计算,为什么要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情境图开展教学,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解决问题例5 教案(先学后教)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单元 解决问题例5 教案(先学后教)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教学目标:1、找出题中关键句,理清题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能画出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

3、根据等量关系式,正确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例4,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例5“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板书课题)过渡语: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大屏幕;二、出示学习目标。

(30秒)1、找出题中关键句,理清题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能画出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

3、根据等量关系式,正确列出方程解答应用题。

师:能顺利达标的请举手。

生:(举手)过渡语:为了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第38页的例5,并把书上的内容补充完整,思考:1、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2、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你能写出几种解法?(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做对检测题。

)四、看一看: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五、做一做:(一)提问(“做一做”前的准备)同学们,看完并看懂的请举手?接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谁能准确回答思考题。

1、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问题是什么?2、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你能写出几种解法?2、小结:“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应用题的解法:3、1、找准单位“1”。

4、2、明确分率及其对应的量。

5、3、单位“1”已知用乘法;单位“1”未知用方程。

6、(二)书面检测刚才大家回答的不错,下面比谁能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请练检测题1、一本书,我读了35页,还剩下 72 没有读,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学校足球队一共有30人,比篮球队人数多51,篮球队有多少人? 个性化设计:解题方法是先找准单位“1”的量,设为x ,再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最后检验。

六、议一议:(一)同桌交换试卷(二)出示标准答案(三)学生对照答案,打出对错(四)了解学情: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口头表扬(五)未全对的同学把自己的试卷交给老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比多少 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比多少 人教版

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时比多少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判断哪一组物体的数量多、少或一样多。

2. 学习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3.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数量。

(2)提问:哪一组物体的数量多?哪一组物体的数量少?它们是否一样多?(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教材例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学生尝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并使用“多”、“少”、“一样多”等词汇进行描述。

(3)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表述。

(4)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并板书知识点。

3. 实践活动(1)教师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2)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实践活动。

(3)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检查,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总结比较物体数量的方法,并复述“多”、“少”、“一样多”等词汇的使用。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案(共4篇)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大小》教案(共4篇)

第3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比多少》教学设计本课通过让学生初步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对应”思想;2.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1~5的数字卡片、5个小圆片、5根小棒。

一、创设情境1.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教师和学生一起做。

2.填字游戏,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引入新知(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要求:看图听故事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

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

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

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

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

(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角的度量

看量角器上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 50°)
( 55°)
量出下面两个角的度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50°
50°
你发现了什么?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量出下面各个角的度数。
30°
80°
120°
选择。
(1)从一点引出两条( B )组成所的图形叫
做叫角。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下午4时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的
度数是( )
A. 90° C B. 150° C. 120°
写出钟面上分针和时针所组成的角的度数。
(15些知识?
角的度量
30°
.1
1.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 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 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
下面哪个角大?大多少?用三角尺量一量、比一比。
1
2
∠2比∠1大。 用三角尺不能准确地量出∠2比∠1大多少。
认识1°
根据这一原理,人 们制作了度量角的
工具——量角器。 1°
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将其中1份所对的角作 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
认识量角器: 量角器是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
外圈刻度 内圈刻度
中心

0度刻度线
0 0
小组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 30°
.1
1.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 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 角的度数。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2的度数。
70°
.2
你能用自己的 话复述用量角 器量∠2的过程 吗?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3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课时6

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第3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课时6

尼罗河,发源于非洲东 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 地中海,全长6670公里。
3 亚马逊河
亚马逊河,发源于南美 洲北部热带地区,是世 界水量最大的河流,全 长6400公里。
3 (1)请你读出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长度:
尼罗河 6670公里: 六千六百七十公里 亚马逊河 6400公里: 六千四百公里
(2)比一比,尼罗河长还是亚马逊河长?





在计数器上对应的位置:
万千百 十个
拨一拨
2个千,9个百, 3个十,2个一。
二千九百 三十二。
千百 十个
2932
拨一拨
9个千,0个百, 4个十,0个一。
九千零四十。
千 百 十个
9 04 0
拨一拨
一千零一。
千百 十个
左图有( 1 )个千, ( 0 )个百, ( 0 )个十, ( 1 )个一。
千百十个
99
千百十个
100
再添1个珠子是多少? 这是多少呢?
999个珠子再添 上1个是1000个。
千百十个
999
千百十个
10 0 0
九百九十九再添一个是一千。
有多少个 ?
一个一个地数, 数10个是1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条一条地数, 数10条是一片, 一片有100个。
按照一定方法数。
一片一片地数,数 10片是一千。10 个一百是一千。
九千九一百万九十九
九千九百九十九 再添1个是一万。
数一数。
由1000个 组成。
一 万 一 一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千 千千 千 千 千 千 千 千 千
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比多少》教案(优秀5篇)

《比多少》教案(优秀5篇)

《比多少》教案(优秀5篇)《比多少》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2、在活动中会用语言表达多少和一样多的数量关系。

3、愿意和同伴一起活动,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准备:1、娃娃图片2、帽子、围巾、口罩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出示图片师: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出门要带上帽子、围巾好口罩。

二、帽子和围巾比较多少。

1、师:图上有什么?(帽子和围巾)有几顶帽子?(2顶帽子)用数字几来表示?2、几条围巾?(3条围巾)用数字几来表示?3、帽子和围巾哪个多?三、围巾和口罩比较多少数学《比多少》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教育目标的的实现都为后续学习准备的,所以为了我们班在今后能把数学能力发展的更好,我设计本次活动《比多少》,让幼儿通过操作学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活动目标:1.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在四个以内的两集合间元素的多少。

2.能够一个接一个地感知集合中的元素。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相应的图片若干、“比多少”操作材料人手一份;“等量判断”操作卡等。

活动过程:一、经验准备游戏:抢椅子让幼儿分组上来玩抢椅子的游戏,幼儿人数和椅子的数量在4以内,并相差一个。

提问:刚才玩抢椅子游戏的时候,一个小朋友坐几张椅子?椅子多还是小朋友多?为什么?你有办法变成一样多吗?二、集体探索1、出示教具:数数,花园里开了几朵花?(4朵),蝴蝶飞来了,请小朋友帮助蝴蝶找朋友,一只蝴蝶找一朵花做朋友。

(幼儿个别操作)蝴蝶多,还是花多?你怎么看出来的?我们给多的放个花片做标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教学课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时《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教学课件
(1- )x = 9
10
9
x = 9÷
10
x = 10 答:这桶水重10千克。
一个机械加工厂,九月份生产一种零件1000个,比原计划
1
多生产 。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个?
4
下面是东东的解答过程,他算对了吗?
分析:
1
1000× =250(个)
4
答:比原计划多生产250个
零件。
应把原计划生产的数量
看作单位“1”。
4
红花的朵数-黄花的朵数=黄花朵数的
(2)一批货物,运走了
1
4
3
7
,还剩下 t,这批货物重多少吨?
10
10
3
7
原货物的重量-原货物的 =
t
10 10
在通常情况下,体积相等的冰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少
1
。现有一块重9kg的冰,如果有一桶水的体积和
10
这块冰的体积相等,这桶水有多重?
解:设这桶水重x千克。
1
解:设爸爸的工资是x元。
-
1
=2500
5
4
=2500
5
=3125
答:爸爸每月的工资为3125元。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
1.先弄清题目意思
2.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的关键
3.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方程
4.解方程
5.检验
3
分数除法
在九月份“推普周”活动中,六年级有 42 名同学参
加了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比五年级参加的人
1
数多 ,五年级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诗词朗诵比赛?
6
1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第6课时 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创新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3单元 第6课时 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创新课件】

位1”, “单位1”不同,需要重新计算。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求这数”的问题的解法:
方程法: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 “单位‘1’的量×(1±几分之几)=已知量”或
“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已知量”,
设单位“1”的量为 x,列方程解答。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求这数”的问题的解法:
15
小明:
?千克
35千克
是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
爸爸的体重×(1- 8 )=小明的体重
15
爸爸的体重×(1- 8 )=小明的体重
15
解:设小明爸爸的体重是x kg。
x

1-
8 15


35
7 x 35 15
x 35 15 7
x 75
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是都是依据分 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4
(2)某校今年的人数比去年少
1 8

(去年人数 )× (1 1 )= ( 今年人数 )
8
3.看图解决问题。 (1)
(2)
600 (1 1 ) 480(元)
4
200 (1 1) 250(箱)
5
4.解决问题。
(1)今年国庆黄金周,故宫博物院第一天共接待游客
8.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算术法:先找到题中单位“1”的量,计算 出已知量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或 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倍,再根据 分数除法的意义列除法算式解答。
作 业 请完成教材第40页练习八第6题,第7题、 第8题、第9题、第10题。
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 重,那么对不对呢?都可以怎样检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比多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字的具体含义。

2.能够正确运用“比”的概念进行数值比较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比”的概念。

2.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

难点
1.理解“比”对于数值大小的判断。

2.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小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3.其他:课堂练习题、教学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介绍“比”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解释。

2.利用小黑板上的图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第二课时
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比赛,通过比大小来增强学生对“比”概念的掌握。

2.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比”的用法。

第三课时
1.进行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比如比拼学生身高、年龄等,引导学生将“比”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

2.拓展“比”的应用领域,如比较价格、时间等。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在掌握“比”的概念上是否存在困难,需要进行重点辅导。

2.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式。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学生将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数值比较和判断,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问题解决第2课时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_西师大版《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2节问题解决第2课时有关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分数除法意义和运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求那个是多少的应用题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例题中的两道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乘、除法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对比,加深学生对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明白得。

明确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运算;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用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比练习,把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解答简单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发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问题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习迁移和知识的融会贯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培养学生的分析、判定、推理能力和反思意识,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照等量关系式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究发觉成为学生自身进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猎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要紧采纳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看推理能力,同时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点,因此我要紧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一定对
问题:1. 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2. 小猴说得一定对吗?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17页,做一做。 第19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比大小
一、复习旧知
(一)数一数,写一写。



(二)比一比,谁写得最好。
二、学习“>”“<”和“=”
(一)故事情境,引出问题。
问题:每只小猴子吃1个梨、 1个桃、 1根香蕉,这些水果 够分吗?
二、学习“>”“<”和“=”
(二)操作感受,体会关系。
3=3
等号
读作:3等于3
操作:摆一摆,把想法表示出来。 指导:有 1只小猴,就有1个桃,有3只小猴也有3个桃,小猴 和桃的数量同样多,我们就说3等于3 ,这个符号叫 反馈:(出示学生摆的)谁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 等号。
指导:有1只小猴,就有1个梨,小猴没有了,还多1个梨, 3只小猴,4个梨,小猴的数量比梨的数量少,我们 就说3小于4,这个符号叫小于号。
三、指导“>”“<”和“=”书写
三、指导“>”“<”和“=”书写
三、指导“>”“<”和“=”书写
四、巩固练习
(一)数一数,比一比。
2
1
2
5
四、巩固练习
(二)动脑筋。
二、学习“>”“<”和“=”
(二)操作感受,体会关系。
3 >2
大于号
读作:3大于2
指导:有1只小猴,就有1根香蕉,第3只小猴没有香蕉பைடு நூலகம் 3只小猴,2根香蕉,小猴的数量比香蕉的数量多, 我们就说3大于2,这个符号叫大于号。
二、学习“>”“<”和“=”
(二)操作感受,体会关系。
3<4
小于号
读作:3小于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