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剥削、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等问题,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是私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而大多数人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种制度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困的扩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被迫接受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
这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不满,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导致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指导。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
一、介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包括其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商品关系的特征、阶级矛盾和剥削的存在等方面。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剥削性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人被迫卖出他们所能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
三、商品价值与交换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商品关系,商品的价值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劳动时间决定。
这种价值体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表现的,即交换的双方通过互相出售和购买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四、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周期性的危机,这是由于过剩生产不能得到消费而导致的,这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到达了自身发展的极限。
五、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则在剥削的压迫下生活。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政治的不稳定。
六、结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剥削、商品关系、危机和阶级矛盾等方面。
这些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卡·马克思写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1859年在柏林出版署名:卡尔·马克思原文是德文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版的扉页序言序言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2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经过。
全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7(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条道路(请参考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8)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8年初,马克思打算对自己十五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加工,分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
1859年6月11日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细胞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本人亦十分珍惜这部著作,说这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中十五年的研究成果。
他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可是,在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不了解它的意义。
在党外,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了从来未有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
这时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评论。
他计划连续写三篇评论来宣传和评价马克思的这本书。
《人民报》于1859年8月6日和20日先后发表了头两篇,第三篇原计划介绍该书的经济内容,但未发表,手稿也未保存下来。
恩格斯在这两篇评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革命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同时,恩格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所主要采用的方法,即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指出马克思并不沿着客观进程详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是从最基本、最常见的商品入手作逻辑分析,抓住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对内在的基本矛盾,然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作逻辑的展开,从而揭示出该社会不可克服的一切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结论;而这个逻辑体系外部表现出来的,处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事实。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思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
早期阶段:黑格尔的影响(1836-1843):在早期,马克思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他与费尔巴哈等人共同讨论了一些社会理论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费尔巴哈转变(1843-1845):马克思开始从黑格尔的理念中脱离,转向了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更具体的分析。
他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开始着手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但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没有涉及到详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集中关注意识形态、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时期的手稿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私有制和商品等问题的初步思考。
马克思开始提出他的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转向(1846-1848):马克思逐渐将注意力从哲学思考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些文章,开始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资本论》的撰写(1867-1883):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是他未能完成全部计划的三卷。
第一卷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后续的两卷则是在恩格斯的编辑下完成的。
《资本论》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一个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从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经济制度本身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克思主义词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Introduction to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撰写的“总的导言”。
写于1857年8月下旬,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
1903年3月,卡尔·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第21卷(1902—1903年)第Ⅰ册第23~25期。
中译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2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北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
马克思利用过去15年经济学研究积累的思想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导言》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首先明确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他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将分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而从孤立的个人生产出发,研究物质生产以及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该是“物质生产”,研究“物质生产”应该将其放在具体的社会发展阶段上。
即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脱离具体历史阶段的“生产一般”和“一般生产”,而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
这种具体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辩证统一的环节。
这四个环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决定和支配地位,其他要素也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生产。
所以,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重点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其次,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他仔细地考察了经济学史上经济学家们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积极成果,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创立了自己构建经济学体系的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
内容简介
为此,他先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分成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 有者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 件;然后再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一 个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必 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 成世界市场。
内容简介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方法。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重 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 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 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 法。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 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 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 般”。
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 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 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 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 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 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 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 告终。”
内容简介
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 因。 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 报》任主编,并开始碰到了“对所谓物质利 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1)“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2) “关于地产析分的辩论”。(3)关于“自 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现实原因: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化。1842年9月—10月,《莱茵报》上曾发 表过一些表达18、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 有着“善良”的前进“愿望”,但只是一 种“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一种 空泛无力、肤浅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 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奥格斯堡总汇报》 的攻击。 为此,马克思写文章进行了反击。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弗兰茨·敦克尔出版社版一德国人早已证明,在一切科学领域内,他们与其余的文明民族不相上下,在大部分领域内甚至胜过它们。
只有一门科学,在它的大师们当中,没有一个德国人的名字,这就是政治经济学。
原因很清楚。
政治经济学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分析,因此它以发达的资产阶级关系为前提,而在德国,这种关系自从宗教改革战争和农民战争46,特别是自从三十年战争47以来的几百年间,都没有可能产生。
荷兰同帝国的脱离48,把德国从世界贸易中排挤出来,使它的工业发展一开始就限于极小的规模;当德国人如此艰辛如此缓慢地从内战的破坏中恢复过来的时候,当他们把从来就不很大的全部市民精力耗费于毫无结果的斗争,以反对每个小邦主和帝国小贵族强加在他们臣民的产业上的关税壁垒和专横的贸易条例的时候,当帝国城市在行会习气和贵族骄横中衰落下去的时候,荷兰、英国和法国在世界贸易中取得了首要地位,开拓了一个又一个的殖民地,使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达到最高度的繁荣,直到最后,英国由于蒸汽使它的煤铁矿有了价值,站到现代资产阶级发展的最前列。
但是,陈腐可笑的中世纪残余直到1830年还束缚着德国资产阶级的物质发展,当还需要同这种残余进行斗争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德国的政治经济学。
只是随着关税同盟49的建立,德国人才能够理解政治经济学。
从这时起,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学才实际上开始输入,以适应德国资产阶级的需要。
不久,学者和官僚就抓住了输入的材料,用一种并不替“德意志精神”特别增光的方式把它加工改造。
于是,从那些耍笔杆的投机家、商人、学究和官僚的杂凑班里,产生了德国的经济学著作,这种著作就其乏味、肤浅、空洞、冗长和抄袭情况来说,只有德国的长篇小说才能与之相比。
在那些讲求实际的人们当中,最先形成了产业家的保护关税派。
他们的权威是李斯特,虽然他的全部洋洋大作是从大陆体系50的理论创立者法国人费里埃那里抄来的,但是总不失为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最优秀的作品51。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他一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的基础。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主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始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系统,它剥削工人阶级,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将导致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革命,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实现劳动的自由和平等,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案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一生思想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我们思考社会的未来和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的一部分。
•
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
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
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
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
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
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
里·亨利·查理等人,制造种种庸俗经济理论掩盖资
本主义社会的解决矛盾,企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说
成是自古就有的,把资本主义国家说成是超历史的。
此处,还有一些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蒲鲁东·皮
埃尔·约瑟夫,他们也揭露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但
是主要地是企图使历史回到小商品生产时代。
•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深入发展,迫切需要批判各
的演说》、《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1848
年起,由于《新莱茵报》的出版和欧洲大陆风
起云涌的工人运动,使马克思中断了政治经济
学研究工作,1850年马克思到伦敦后才开始继
续这一研究工作。
•
马克思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
英国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详尽地考察了资
本主义经济关系,仔细钻研了社会经济文献和
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材料,写了大量笔记和手稿。•2.现实意义 Nhomakorabea•
《导言》的写作离现在已有近
一个半世纪了,但是它仍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 (1)《导言》虽然是论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但 在它论述的每一个论题中都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也是在论述 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典范,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 概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思维方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思维方式1、马克思是革命家,他首先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形态的问题,他认为人的存在形态有三种关系,第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对应的是自然经济时期,奴隶对奴隶主,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商品经济社会,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形态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做出了肯定的评价,一方面是创造了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形态他认为相较于自然经济时期人和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是进步的,是解放的。
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本身,奴隶就是奴隶主的财产,地主和农民是半人身依附关系,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他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属于地主的,他创造出的劳动产品相当一部分归地主所有,这是一种半人身依附关系。
这种剥削关系都是显现在外的,都是明显的,都是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看到的剥削。
但是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和这种不太一样,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商品交换活动,工人出卖劳动力,但是资本家付给你工资,也就是说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这个进步,也就是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实质上剥削了工人,可是他的这种剥削再也不能像奴隶主剥削努力那样直接的赤裸裸的剥削,因为工人、无产阶级他们首先是自由人。
你想要剥削他,你必须首先出钱去买他的劳动力,这是马克思对他的积极性和进步性的,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考量。
2、但马克思同时指出了资本主义状态下人的存在形态的暂时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这种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没有能够实现人的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他认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处于什么状况中呢?人处在一种受生产过程统治、受生产关系束缚,而不是相反的状态,马克思把它称之为“异化”的状态。
异化,指的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东西不受人的控制,反过来压迫和统治人。
所以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状态下的是,生产过程和社会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的生产方式,可是人们自己组织起来的生产方式却不受人的控制,反而反过来控制人。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的经济学著作之一,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关系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却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他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马克思还对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解释,如商品、价值、货币等。
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单元,而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比例。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政治经济学批判》简介
《政治经济学批判》简介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K.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
写成于1857~1858年,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
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
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是一种旨在挑战和批判现有政治经济秩序的方法,它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立,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的本质。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始终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的产生和变化是由于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决定的。
2. 宏观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强调从宏观角度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认为单个现象的解释只有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中来解释才有意义。
3. 阶级分析: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变化的基本动力,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都受阶级力量的影响。
4. 生产关系剖析: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作为研究的核心,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本质、资产阶级利润追求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等方面进行批判分析。
5. 历史比较: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强调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理性的差异和特征。
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角色,为未来的社会变革
提供指导意义。
它强调批判和变革的精神,常常运用多种学科和方法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从而促进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以下是对他的批判的详细解释:1. 商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商品社会中,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实际使用效用,而价值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
劳动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然而,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社会中,劳动价值被转化为交换价值,从而导致了商品的货币形式的出现。
3. 商品的货币形式:马克思批判了商品的货币形式。
他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交换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如可分割性、持久性和稀缺性。
4. 商品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商品的剩余价值进行了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他批判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商品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
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主义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一系列著作。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在这一早期著作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观念。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和剥削,关注了劳动者的自由和人的解放。
此时,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人的自由和社会公正方面。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关注社会结构中的阶级矛盾,强调经济力量对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3.《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后续卷在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著作系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
其中,马克思深入研究了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等概念。
他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4.《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1885年和1894年由恩格斯编辑出版):这两卷延续了第一卷的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做了更为深入的分析。
第二卷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的循环过程,而第三卷则着重于资本主义的总体规律、金融资本和世界市场。
5.马克思的其他著作:除了《资本论》,马克思还有许多其他著作,如《雇佣劳动和资本》《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了他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对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其理论在实践中也引发了不同的解释和争议,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仍然为理解和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著作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以
《资本论》最为著名。
马克思在本书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
其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
品生产和无组织的雇佣劳动。
在这种经济制度下,劳动力变成了商品,工人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导致劳动者贫穷而
资本家富有。
而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率,资本家必然要追求更广泛的
市场和更低的成本,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和对人民的剥削。
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发展可能导致商品过剩和生产不足,这就是资本主义危机
的深层次原因。
而资本主义制度先天性的分配不公和经济不稳定性,
也会导致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才能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实现经济公平和社会
稳定。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经典著作,对现代经
济学和政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展现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制
度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卡尔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内容要点
内容要点
马克思在《导言》中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他指出:“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8页)。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孤立的个人出发研究物质生产 和借研究“生产一般”把资产阶级生产说成是永恒的错误观点。提出了要社会地、历史地考察物质生产。他指出: “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说到生产,总是 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同前,第46卷上,第18、22页)。马克思实际上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应 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 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仅仅限于描述它们之间的表面,以及形而上 学地割裂这四个环节内在的错误观点,阐述了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提出了生产对其他环节居于 首位的原理。他说:“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 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同前,第46卷上,第37页)。他并认为在一切有机整体内部,不同要 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导言》中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政治经济学,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 科学方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一个浑沌的整体,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在思维中把这个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但是,当这种研究工作一旦完成,则行程必须倒转过来。在阐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时,必须从最简单 的关系和规定,即从抽象出发,然后上升到具体。马克思也考察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时所经历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是经济学在它产生时期在历史上走过的道路。
发表经过
发表经过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 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 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 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页)。《导言》在马克 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K.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动,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理解这个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
众所周知,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相关。
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仅仅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事物考察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
哲学的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
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
⑨所以,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合思辨、让事物适合观点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点和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不过,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所以被古典经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仅仅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
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不过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所以就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
前者是符合事实的,后者也是符合事实的,但两者却存有明显的冲突,而古典经济学居然对如此明显的冲突毫无注重,除了阶级利益所决定的立场之外,这不能不说是局限于事实范围的实证主义眼光造成的谬误。
令人费解的是,当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之后,紧接着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下了一段似乎是赞成实证主义的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⑩这段话因为出现了“实证科学”的字眼而引起了学者们关于马克思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争论,而在作者看来,单从概念的角度无法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科学”的理解,而应该从理论研究的实际表现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使用“实证科学”、“现实生活面前”、“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等明显具有实证色彩的概念,主要用意是与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相区别。
既然黑格尔哲学是以抽象概念凌驾于现实生活的方式歪曲了现实生活,那么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拨,马克思哲学从黑格尔哲学的反面,即以从现实生活出发解释概念这种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方式,就是十分自然的,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式哲学话语中往往带有实证色彩概念的原因。
不过,这个点并不能成为马克思赞同实证主义的理由,因为正像恩格斯指出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所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当马克思论及黑格尔式哲学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批判思辨哲学,还没有合适的语境来阐发对于实证主义的理解,但是只要有合适的语境,他对实证主义的同样批判的态度也就明显起来。
具体来说,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的批判能够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一个是观点层面的批评性阐述。
同样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在这里,马克思既批判了唯心主义者单纯依靠想象来研究历史的抽象方式,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者单纯依靠事实来研究历史的实证方式。
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不过是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按照它们外表上显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加以分类、加以叙述,并列入简单系统的概念规定中”。
这就注定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根源。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把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称作“粗率的经验主义”,并指出这种“粗率的经验主义,已变为错误的形而上学、经院主义,挖空心思要由简单的、形式的抽象,直接从一般规律,引出各种不可否认的经验现象,或用狡辩,说它们本来和这个规律相一致。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那种从事实出发再到事实的实证主义方式是持批评态度的。
另一个是方法层面的历史性研究。
马克思深知,对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的抛弃并不能克服实证主义,更不能超越实证主义,只有揭示出古典经济学囿于事实范围而无法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和本质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现实,也才能超越实证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与古典经济学相同的地方是:都从经验事实出发,分道扬镳的地方在于:古典经济学始终对经验事实实行直观描述和实证考察,它们所找到的经济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经验事实的肯定性理解基础上,而《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建立在对经验事实的“暂时性”理解基础上,对每一种经济形式都是从其持续的运动中去理解,这样,当古典经济学以事实之名一再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化、超历史化的时候,马克思却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暂时性的、充满自否定精神的历史性事物。
可见,马克思是通过历史性的研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视野,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
“批判”是《资本论》一书的重要关键词,如何理解这里的“批判”关系到能否准确地把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字面来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指将批判矛头对准古典经济学,即使用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不过这种理解还仅仅理论工具主义的理解,即把批判当做政治经济学的工具,这意味着批判被作为工具使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处于一种纯粹形式的地位,能够脱离具体的内容。
换言之,批判与政治经济学仍然是外在的,即使脱离了批判,政治经济学仍然成其为政治经济学。
很明显,《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理论工具意义上的批判,而是理论本质意义上的批判,即作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
作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本质的意义上来理解批判,政治经济学以批判作为自己得以可能的根本规定而体现于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这表明批判已经成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结构和本体基础,政治经济学与批判是内在结合的,如果失去了批判,那么它就不成其为《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阐述就表达了从理论本质意义来理解批判的观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持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它表达出马克思通过辩证法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本质的理解,而不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具的理解。
只有从本质而非工具的意义上去理解批判,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实际上,正是《资本论》在理论本质的意义上实现了批判,《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才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以批判为内在结构和本体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这是我们把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关键之点。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从批判的视角、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层面切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由此才展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理过程、内在机制及其历史极限。
能够说,《资本论》的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和观点结论都需要在批判的意义上才能合理理解,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展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实意蕴。
首先,《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在批判的价值立场上。
即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个点看起来像是以客观化的方式对待研究对象,但是对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必然会引申出价值问题。
马克思深知,用来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评价尺度不能是抽象的价值诉求,而理应是经济的事实和严格的逻辑,只有在对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上,价值目标的提出才是有意义、可行的。
马克思提醒读者:“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水准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马克思将价值诉求奠基于客观分析之上的做法使得其价值立场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同时,经由《资本论》的研究,科学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暂时性”产物,这样马克思必然采取与古典经济学家们辩护的价值立场截然相反的立场:批判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指出:“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
”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之时,资本家及其理论代表总会反思危机之前所施行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不过所有的反思都是建立在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良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前提上。
就此来说,资本家及其理论代表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还远远没有达到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辩证法理解水平,而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彻底地从“持续的运动”中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和命运,由此体现在价值立场上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其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在批判的研究方法上。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灵魂和核心是辩证法,而《资本论》的辩证法在本质上又是批判的,所以《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批判性质也就容易理解了。
不过这些还是形式化的说明,问题仍然有待展开,我们就以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中的“抽象”为例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