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doc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剥削、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等问题,需要进行革命性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是私有制。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被少数人占有,而大多数人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种制度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困的扩散。
其次,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被迫接受低于其劳动价值的工资。
这种剥削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不满,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马克思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他认为,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导致阶级斗争。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从而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最后,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指导。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了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该书是世界著名的学术著作,也是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品。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劳动二重性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商品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转化成其他商品的形式,而劳动力则被视作商品。
1、商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他指出,劳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过程转化成商品,即劳动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但本质上它仍然是劳动。
商品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劳动而产生的,劳动是商品本质的内涵,商品不能脱离劳动而存在。
2、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的力量,也是被视作商品的物质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本质的力量,同时也可以被购买和出售,是一种被商品反映的物质形式。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劳动能力,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成为一种被商品用来交换的物质媒介。
3、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循环,劳动力将转化成商品,而商品将转化成劳动力。
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得到了实现。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唯一的财富来源,以及产生商品的动力。
因此,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循环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以劳动力为基础,商品又作为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展现出其观点,即商品的本质是劳动,劳动有二重性,劳动力和商品之间存在物质循环。
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同时也为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
一、介绍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包括其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机制、商品关系的特征、阶级矛盾和剥削的存在等方面。
本文将以此为基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剥削性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工人被迫卖出他们所能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而资本家则从中获取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
三、商品价值与交换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商品关系,商品的价值根据生产过程中所需劳动时间决定。
这种价值体系是通过商品的交换来表现的,即交换的双方通过互相出售和购买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
四、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周期性的危机,这是由于过剩生产不能得到消费而导致的,这也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到达了自身发展的极限。
五、阶级矛盾
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阶级矛盾,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掌握在一小部分资本家的手中,而广大的工人阶级则在剥削的压迫下生活。
这种阶级对立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政治的不稳定。
六、结论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其中的剥削、商品关系、危机和阶级矛盾等方面。
这些分析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简介(l85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写作与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57一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他为自己计划中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写的一篇《总导言》的草稿。
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及修改和发表,1902年从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首次发表在柏林的《新时代》杂志上。
中心思想《导言》是马克思多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它比其他著作更详细、全面和集中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及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阶级实质。
基本内容《导言》全篇分为四节,集中探讨了两个大问题。
(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一、二节)(l)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关系。
《导言》在第一节开头指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第18页)之后,以批判资产阶级在物质生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观点为线索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首先,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作为出发点的错误观点.确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定的让会关系下的生产。
马克思说明,“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十八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第18页)按照这种虚构,从事生产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第21页)他们所进行的生产也只是物的生产、或财富的生产,而不是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生产。
对此,马克思在强调生产社会性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刻批判。
他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
”(第18页)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进行生产。
全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都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同自然进行斗争的历史。
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工具极为简陋,个人离开集体无法生存口那时,进行生产的个人“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卡·马克思写于1858年8月—1859年1月1859年在柏林出版署名:卡尔·马克思原文是德文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版的扉页序言序言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2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经过。
全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7(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讯交换意见,他从另一9“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条道路(请参考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8)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钻研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思想体系的见解之间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8年初,马克思打算对自己十五年来经济学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加工,分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
1859年6月11日正式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这是马克思系统发表自己的经济学巨著的开始。
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发现了商品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细胞和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大贡献,马克思本人亦十分珍惜这部著作,说这是他一生的黄金时代中十五年的研究成果。
他希望这本书有助于战胜当时工人运动内部流行的蒲鲁东主义。
可是,在这部著作刚出版时,党内的许多同志不了解它的意义。
在党外,资产阶级的喉舌——各种报刊杂志却表现了从来未有的“缄默”,妄图借此把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扼杀在摇篮中。
这时恩格斯挺身而出,担当起粉碎敌人的缄默阴谋、传播马克思经济思想的重任。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恩格斯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写的评论。
他计划连续写三篇评论来宣传和评价马克思的这本书。
《人民报》于1859年8月6日和20日先后发表了头两篇,第三篇原计划介绍该书的经济内容,但未发表,手稿也未保存下来。
恩格斯在这两篇评论中,进一步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革命意义,认为唯物史观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同时,恩格斯详细阐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所主要采用的方法,即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
指出马克思并不沿着客观进程详述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历史,而是从最基本、最常见的商品入手作逻辑分析,抓住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对内在的基本矛盾,然后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作逻辑的展开,从而揭示出该社会不可克服的一切矛盾,在这些矛盾的展开中,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的结论;而这个逻辑体系外部表现出来的,处处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事实。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思考问题以及理论研究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对于我们进行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
以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主要历程:
早期阶段:黑格尔的影响(1836-1843):在早期,马克思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思想的影响。
他与费尔巴哈等人共同讨论了一些社会理论问题,但这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费尔巴哈转变(1843-1845):马克思开始从黑格尔的理念中脱离,转向了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的更具体的分析。
他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马克思开始着手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但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没有涉及到详细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开始集中关注意识形态、超结构对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一时期的手稿涉及到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私有制和商品等问题的初步思考。
马克思开始提出他的劳动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的转向(1846-1848):马克思逐渐将注意力从哲学思考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他和恩格斯共同撰写了一些文章,开始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
《资本论》的撰写(1867-1883):这是马克思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但是他未能完成全部计划的三卷。
第一卷在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编辑出版,后续的两卷则是在恩格斯的编辑下完成的。
《资本论》对商品、货币、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
总体而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一个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过程,从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注逐渐过渡到对经济制度本身的深刻剖析。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马克思于1859年1月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写作,并于1859年6月11日在柏林出版。
在这一年的6月4日马克思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西欧各国的确立,马克思便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想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巨著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然后叙述了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和经过。
《序言》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作的经典的表述,这一对人类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一经获得便成为马克思全部研究工作的根本指南。
因而《序言》以其深邃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科学意义被载入史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的经典文本之一。
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他一生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的基础。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主要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始于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系统,它剥削工人阶级,导致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和矛盾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的灭亡。
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中,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将导致工人阶级的觉醒和革命,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实现劳动的自由和平等,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方案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是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他一生思想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程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矛盾,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我们思考社会的未来和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目•结论与展望录思想概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的形成背景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引发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劳动力成为商品,无产阶级日益壮大,这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著作对马克思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思想。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这一理论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提供了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劳动价值论商品与货币: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两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和职能。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利益对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这些内容为研究当代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对于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危机和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资本与剩余价值:马克思阐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则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二重性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揭示了货币的本质是商品关系的表现,而非物本身。
货币的本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起着调节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与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以及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推动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它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然而,在现代经济中,随着知识经济和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劳动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创意、知识和技能等无形的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这就需要我们对劳动价值论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以更好地解释这些新的经济现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反过来又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和科技飞速进步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比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的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此同时,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跨国公司的崛起也对生产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思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在应对危机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宏观经济调控、金融监管等,使得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程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们需要对这些新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在危机应对方面的机制和效果,以及其是否从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分析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第五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同时,《导言》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方法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 系的原理,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 经济关系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 济关系,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意义。
(2)《导言》论述的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原理,对 于我们正确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理顺生产与消 费、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分配与交换、 分配与消费、交换与消费的关系,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合理进行资源 配置,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分配不公问 题,拓宽流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大 的现实实践意义。
第五讲
一、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 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 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重要文献之一,被誉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取 得的奠基性的成果,它阐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 法,确定了整个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起点和逻辑进 程。
2.现实意义 《导言》的写作离现在已有近一个 半世纪了,但是它仍具有重大的理论 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导言》虽然是论述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但在它论述的每一个论题中都闪耀着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是运用辩证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经济规律的典范,也 是在论述经济规律中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典范,可以说《导言》就是马克思 主义经济哲学概论,这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和发 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哲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三,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的孤立的个人 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原始社会,进行生产的个 人,最初是在氏族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 后来是在家庭中,在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 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中结成社会关系而存在的, 根本不可能独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单 个的人“成为一定的狭隘人群的附属物’’ (107.1),即是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的附属 物,也没有孤立的个人可言。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的经济学著作之一,是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该著作中,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关系的科学,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却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观点和理论,如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等。
他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问题,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此外,马克思还对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解释,如商品、价值、货币等。
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单元,而价值则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比例。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卡尔·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主要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以下是对他的批判的详细解释:1. 商品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在商品社会中,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实际使用效用,而价值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2. 商品的交换价值:马克思对商品的交换价值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
劳动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然而,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社会中,劳动价值被转化为交换价值,从而导致了商品的货币形式的出现。
3. 商品的货币形式:马克思批判了商品的货币形式。
他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交换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独特的特征,如可分割性、持久性和稀缺性。
4. 商品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对商品的剩余价值进行了批判。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劳动。
他批判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行为,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马克思对商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商品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剥削问题。
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商品》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并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为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导致了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远远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危机。
由于生产的盲目扩张和市场需求的有限性,经常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
这些危机不仅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各个资本家在市场上为了争夺利润而激烈竞争,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
在分配领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也是不公平的。
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者则相对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往往只是表面的,在经济关系中,工人实际上处于不平等和被压迫的地位。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
它承认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例如促进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
但同时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以及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被少数资本家所占有,而广大劳动者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
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社会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指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剩余价值的产生。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之一。
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时,所支付的工资仅仅能够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然而,工人在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得到的工资。
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马克思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商品拜物教现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似乎是由其自身的属性所决定,而掩盖了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们往往只关注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忽略了其生产过程中所蕴含的劳动和社会关系。
这种商品拜物教使得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产生了扭曲,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内容。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
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断扩大生产,导致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
当危机来临,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马克思认为,这种周期性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彻底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规律。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这导致了资本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日益加剧。
同时,资本积累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但这种变革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反而加深了社会的矛盾。
马克思主 义政 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为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而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的目的不再是满足人们的直接需求,而是为了获取利润。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然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却成为了资本积累和剥削的工具。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采取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采用新技术等手段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贫困化和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工人只有劳动力可以出卖。
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地进行生产扩张和竞争,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危机不仅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内容。
在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是极不公平的。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获取了大部分的社会财富,而工人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和资本家都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和对市场的判断来进行生产和投资,缺乏统一的计划和协调。
这就导致了生产的过剩和不足、资源的浪费以及经济的波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的批判将作为古典经济学之哲学基础的实证主义标识出来,是为了凸显下述一点:马克思正是在古典经济学停留于事实和现象的地方继续向前推进,实现了对实证主义的批判性超越,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的语境和路径极为关键。
众所周知,马克思走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道路与他对黑格尔式思维方式的抛弃和批判密切相关。
黑格尔哲学虽然开辟了一条走向现实事物的道路,但终究是流于抽象的,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体系越是完善,它对事物的歪曲就越是严重,因为体系的完善只是来自于逻辑的考虑,而非对现实事物考察的结果。
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的工作不是使思维体现在政治规定中,而是使现存的政治规定消散于抽象的思想。
哲学的因素不是事物本身的逻辑,而是逻辑本身的事物。
不是用逻辑来论证国家,而是用国家来论证逻辑”。
⑨因此,当马克思经过对物质利益问题的苦恼和疑问之后,开始抛弃那种让现实适应思辨、让事物适应观念的思维方式,而转向了对现实事物的直接把握,马克思开始走一条与黑格尔思辨哲学完全相反的道路:不是从观念和体系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这条道路便是政治经济学的道路。
不过,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并不当然地等同于“从现实生活出发”,因为马克思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根本无法揭示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例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古典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并采用它的语言和规律,但最后却得出了与它截然相反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极为重视经济事实,像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互相分离,都是确定无疑的事实,因此被古典经济学当作理论前提,但是古典经济学只是囿于经济事实的范围来说明经济规律,并把资本家的利益作为不可触犯的最高原则,从来不曾说明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分离以及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分离是如何产生的,由此也就导致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等更为真实的经济事实的掩盖。
试举一例,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劳动的主体理应享受产品,然而同样按照古典经济学的逻辑,劳动者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因此就只能获得劳动(力)的价值。
前者是符合事实的,后者也是符合事实的,但两者却存在明显的冲突,而古典经济学居然对如此明显的冲突毫无关注,除了阶级利益所决定的立场之外,这不能不说是局限于事实范围的实证主义眼光造成的谬误。
令人费解的是,当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之后,紧接着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下了一段似乎是赞成实证主义的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
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
”⑩这段话因为出现了“实证科学”的字眼而引起了学者们关于马克思哲学或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是哲学还是“真正的实证科学”的争论,而在笔者看来,单从概念的角度无法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科学”的理解,而应该从理论研究的实际表现把握马克思对“实证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使用“实证科学”、“现实生活面前”、“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等明显具有实证色彩的概念,主要用意是与黑格尔式的思辨哲学相区别。
既然黑格尔哲学是以抽象概念凌驾于现实生活的方式歪曲了现实生活,那么作为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拨,马克思哲学从黑格尔哲学的反面,即以从现实生活出发解释概念这种方式来表述自己的研究方式,就是十分自然的,这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式哲学话语中往往带有实证色彩概念的原因。
然而,这一点并不能成为马克思赞同实证主义的理由,因为正像恩格斯指出的:“我们在反驳我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所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
”当马克思论及黑格尔式哲学的时候,主要的任务是批判思辨哲学,还没有合适的语境来阐发对于实证主义的理解,但是只要有合适的语境,他对实证主义的同样批判的态度也就明显起来。
具体来说,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的批判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一个是观点层面的批评性阐述。
同样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在这里,马克思既批判了唯心主义者单纯依靠想象来研究历史的抽象方式,也批判了经验主义者单纯依靠事实来研究历史的实证方式。
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古典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不过是把日常生活过程中的某些现象按照它们外表上显现出来的样子加以描写、加以分类、加以叙述,并列入简单系统的概念规定中”。
这就注定不能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根源。
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把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称作“粗率的经验主义”,并指出这种“粗率的经验主义,已变为错误的形而上学、经院主义,挖空心思要由简单的、形式的抽象,直接从一般规律,引出各种不可否认的经验现象,或用狡辩,说它们本来和这个规律相一致。
”由此可见,马克思对那种从事实出发再到事实的实证主义方式是持批评态度的。
另一个是方法层面的历史性研究。
马克思深知,对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的抛弃并不能克服实证主义,更不能超越实证主义,只有揭示出古典经济学囿于事实范围而无法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和本质规律,才能真正把握经济现实,也才能超越实证主义。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与古典经济学相同的地方是:都从经验事实出发,分道扬镳的地方在于:古典经济学始终对经验事实进行直观描述和实证考察,它们所找到的经济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经验事实的肯定性理解基础上,而《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建立在对经验事实的“暂时性”理解基础上,对每一种经济形式都是从其不断的运动中去理解,这样,当古典经济学以事实之名一再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化、超历史化的时候,马克思却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是一个暂时性的、充满自否定精神的历史性事物。
可见,马克思是通过历史性的研究克服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视野,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的实证主义。
三、作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实意蕴“批判”是《资本论》一书的重要关键词,如何理解这里的“批判”关系到能否正确地把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字面来看,政治经济学批判是指将批判矛头对准古典经济学,即运用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不过这种理解还只是理论工具主义的理解,即把批判当做政治经济学的工具,这意味着批判被作为工具运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处于一种纯粹形式的地位,可以脱离具体的内容。
换言之,批判与政治经济学仍然是外在的,即使脱离了批判,政治经济学仍然成其为政治经济学。
很明显,《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理论工具意义上的批判,而是理论本质意义上的批判,即作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
作为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本质的意义上来理解批判,政治经济学以批判作为自己得以可能的根本规定而体现于对古典经济学的分析,这表明批判已经成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内在结构和本体基础,政治经济学与批判是内在结合的,如果失去了批判,那么它就不成其为《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
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阐述就表达了从理论本质意义来理解批判的观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这段话非常重要,因为它表达出马克思通过辩证法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本质的理解,而不是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工具的理解。
只有从本质而非工具的意义上去理解批判,我们才能科学地理解《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实际上,正是《资本论》在理论本质的意义上实现了批判,《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才不再是单纯的政治经济学,而是以批判为内在结构和本体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这是我们把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的关键之点。
《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就是从批判的视角、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层面切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由此才展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理过程、内在机制及其历史极限。
可以说,《资本论》的价值立场、研究方法和观点结论都需要在批判的意义上才能合理理解,下面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全面展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真实意蕴。
首先,《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在批判的价值立场上。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一点看起来像是以客观化的方式对待研究对象,但是对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分析必然会引申出价值问题。
马克思深知,用来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评价尺度不能是抽象的价值诉求,而应当是经济的事实和严格的逻辑,只有在对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上,价值目标的提出才是有意义、可行的。
马克思提醒读者:“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马克思将价值诉求奠基于客观分析之上的做法使得其价值立场具备了科学的基础。
同时,经由《资本论》的研究,科学意义上的“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既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暂时性”产物,这样马克思必然采取与古典经济学家们辩护的价值立场截然相反的立场:批判的价值立场。
马克思指出:“使实际的资产者最深切地感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矛盾的运动的,是现代工业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各个变动,而这种变动的顶点就是普遍危机。
”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之时,资本家及其理论代表总会反思危机之前所施行的各种经济和社会政策,然而所有的反思都是建立在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良资产阶级生产制度的前提上。
就此而言,资本家及其理论代表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还远远没有达到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辩证法理解水平,而与之相对的是,马克思彻底地从“不断的运动”中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地位和命运,由此体现在价值立场上必然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其次,《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现在批判的研究方法上。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的灵魂和核心是辩证法,而《资本论》的辩证法在本质上又是批判的,因此《资本论》研究方法的批判性质也就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