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合集下载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 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
• “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危机表现出来的,实 际上不过是表现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本 身的失常”。
• “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 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 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 所以乍看起来,好象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 用危机和货币危机”。
——马克思《‘科伦日报’第179号的社论》
企业先做大还是先做强?
• 做大做强是辩证关系,作大核心是上规模,做 强核心是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是辩证统一的。
• 怎么办?第一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第二培育 一个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体系,这两条我们 现在做到了。第三分析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 境是规模优先型还是效率优先型。先做大、再 做强是陷阱 <诺基亚公司马上消失了>;先做强、 再做大乃上策<华为公司>------转变经济发展 模式---健康安全发展
二、 《序言》的主要内容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之一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简短的 内容叙述了马克思本人转向政治经济学 方面研究的经过,同时这里面却包含着 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要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二、 《序言》的主要内容
• (2)马克思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的评判,必须 获得充分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农民在山上捡枯 树枝是否是盗窃?虽然主要的不是从经济方面,而是从政治和法 律方面揭露剥削阶级的本性,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已经 初步按照人们的经济地位来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看出 国家和法不过是大私有者的工具,公开表明自己站在备受压迫的 贫苦人民一边。这就说明,他对社会的观察已前进了一步。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著作的开篇之作,对于当代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以下是几个原因:1.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无限积累,这导致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的加剧。

这种剖析为我们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基础。

2.阐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是不可调和的,这在当代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序言提醒我们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并思考如何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公正。

3.引发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指出它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这引发了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序言提醒我们要反思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和限制,并探索更具包容性、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模式。

4.提供反抗和呼唤变革的动力:《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唤起了人们对社会变革和解放的渴望。

序言提醒我们要反抗压迫和剥削,呼唤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它激励着人们对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抗争,并推动着追求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努力。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它不仅有助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也引发了对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思考,同时提供了对抗不平等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和关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练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练习]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学习指导>一、应知、应会知识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背景链接>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

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

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

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的序言。

<内容精析>一、科学价值与意义(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孙月红)201409

(3)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社 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 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 社会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 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 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 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 人们的存在,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 定人们的意识。
《德意志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着眼 于历史主体性 凸显了社会规律性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即通过对大量 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 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 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
大学期间,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是法律,但他 主要兴趣是哲学和历史。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是 由于两方面现实斗争的推动。 一是《莱菌报》工作期间,尖锐地抨击了普 鲁士的社会政治制度,但又深深感到自己经济方 面知识的不足。 二是不满意当时流行于工人运动中的小资产 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肤浅言论,认为他们脱离 实际,陷入空想。 这两方面的现实,使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经济 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而要对 资产阶级经济制度进行解剖,就必须借助于政治 经济学。
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全部理 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 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 史观基础上的。”而历史唯物主义 的要点,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已经作了扼要的阐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的一致性:强调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地位
这种历史观始终站在 现实历史基础上,不 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 实践,而是从物质实 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 形成。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 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 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深刻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对当代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它的核心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成为全体劳动者的共有财产,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将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愈发尖锐,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指导,为我们应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非常透彻。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在这种体制下,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动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迅速,但生产关系却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过剩和失业的问题。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生产关系将由剥削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展望给予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使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著作,它将对我的思想和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导言》是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

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把他多年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作了经典的论述,包括,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分析、政治经济学所使用的科学抽象法等内容。

1.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是集中概括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著作。

马克思在《序言》阐述了自己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研究计划,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他最初设想的六册计划,在这里已经提出了“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这一目标,这一目标最终是在《资本论》中实现的。

马克思在《序言》中介绍了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是为了回答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尤其是被黑格尔看作“绝对观念”外化而成的法律、国家与现实的矛盾。

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他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种转变使他们认识到,国家、法律这事物不是人类理性发展的产物,而是“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 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系统集中地阐述了运用的新的世界观研究社会结构得出的结论,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社会的基本结构:一个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第二、社会形态的变化原因及机制;第三、社会意识形态与物质生活的关系;第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形态变化的终极原因;第五、社会形态变化的基本过程以及当前社会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在《序言》最后讲到:“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

”从马克思在《序言》中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的介绍,以及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对实践问题积极思考、研究,而给政治经济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如何在斗争实践中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而上升到新的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马克思于1859年1月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写作,并于1859年6月11日在柏林出版。

在这一年的6月4日马克思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西欧各国的确立,马克思便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想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巨著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然后叙述了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和经过。

《序言》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作的经典的表述,这一对人类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一经获得便成为马克思全部研究工作的根本指南。

因而《序言》以其深邃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科学意义被载入史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的经典文本之一。

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解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6
“市民社会”概念
“市民社会”是前面所说的“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 ”。 这里的“市民社会”可以用“经济基础”的概念代替, 国家和法的形式则可以用“上层建筑”概念代替。“经济 基础”指“物质的生活关系”,正如上层建筑指“法的关 系和国家形式(关系)”一样。 由此就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他不是把“法的 关系”和“国家的形式”看作是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而 是把它们看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 ,而这种特殊 的“精神现象”根植于物质生产关系,换句话说,国家、 法等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19
基本内容
(四)《序言》结论
第四段是整个《序言》中最重要的一段,也是马克思主 义著作中引用率最高的段落之一。 它可以看成两个部分:
《序言》第四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20
基本内容
(四)《序言》结论 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 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 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 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 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 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 (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 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 稿时加的。
马克思在大学本科阶段开始是学法律的,后来发 现当时的法律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于是转变研 究方向,学习和研究欧洲古典哲学,获得了哲学博 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由 于发生了林木盗窃案,他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状 况,1843年至1857年,马克思潜心研究了15年的政 治经济学,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没有 读过大学,但投身于工人斗争,关心工人疾苦,研 究资本主义经济,也得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相同的 结论。
27
基本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一世研究资产阶级经济体制的顺序如下: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了划分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其他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明显的。

第一本书是关于资本的,第一本书由以下几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的流通,(3)普通资本。

前两章构成了本卷的内容。

我面前所有的资料都是形式上的专著,而且都是分几个时期写的,相隔很长一段时间。

目的不是去印刷,而是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能否按照上述方案进行系统梳理,要看环境。

我把草拟好的引言压了下来,因为仔细想一想,我觉得预先说出我想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害的。

如果读者真的想跟随我,他们必须下定决心,从个人上升到一般水平。

但在这里,我不妨谈谈我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我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作为哲学和历史之后的一门辅修科目。

从1842年到1843年,作为“莱茵周刊”的编辑,我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

莱茵省议会关于森林盗窃和房地产分析的讨论,时任莱茵省省长冯·沙佩尔先生与莱茵报关于摩泽尔农民状况的官方辩论,最后是关于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护的辩论,都是我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机。

另一方面,当美好的“前进”欲望大大超出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却可以听到哲学色彩淡薄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回声。

我曾对这种肤浅的言论表示反对,但同时,我在与奥格斯堡总报的辩论中坦承,我之前的研究不能让我判断法国思潮的内容。

我很高兴利用这样一种错觉,即《莱茵日报》出版商认为,对报纸采取温和态度,就可以撤销掉在标题上的死刑判决,从而从社会舞台回到研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讲解

内容简介
为此,他先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分成的三大阶级(资产阶级、土地所 有者阶级、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 件;然后再研究这三大阶级统一于一 个资产阶级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必 然结成关系,进行对外贸易,最后形 成世界市场。
内容简介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方法。 马克思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极为重 要的特点是,不是先说出结论,而是通 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剖析和研究,再得 出结论,这就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 法。马克思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 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 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 般”。
马克思说:“大体说来,亚细亚的, 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生产 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 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 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 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 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 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 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 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 告终。”
内容简介
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 因。 1842年至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 报》任主编,并开始碰到了“对所谓物质利 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1)“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2) “关于地产析分的辩论”。(3)关于“自 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现实原因:在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 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化。1842年9月—10月,《莱茵报》上曾发 表过一些表达18、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 有着“善良”的前进“愿望”,但只是一 种“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是一种 空泛无力、肤浅的言论。尽管如此,这些 思想还是遭到反动报刊《奥格斯堡总汇报》 的攻击。 为此,马克思写文章进行了反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读完这篇序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革命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上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

他的分析和预测在很多方面被历史所证实,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揭示其问题和矛盾,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帮助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的处境和使命,激发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是革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角色和命运,激励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

然而,读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遭遇了挫折和失败,有时也被用作实现个别政治利益的工具。

这使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革命和解放。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治的和精神的生活全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有什么样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会有什
么样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在阶级社会
里,阶级之间的物质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政治
四、内容解读
(一)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1 、第一段,马克思指出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次序是“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 贸易,世界市场。”其中,前三项“研究现代资产 阶级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大地产主、雇 佣劳动者)的经济生活条件。后三者是资本推进和 扩张的次序。 2 、马克思说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四)用但丁《神曲》两句话结尾,表明 马克思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精神。
五、重要意义
1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因为 它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形成的最初 过程,指出了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 本方法是唯物史观。
2 、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因为他对 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基本原理的阐述
4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社会革命时,首先必须注 意区分物质性的经济条件方面的革命和精神性的意 识形态方面的变革的不同。同时必须注意研究社会 革命的时机和条件。
5、最后,马克思总结前述,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指出资产阶级生 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 主பைடு நூலகம்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一、写作背景
19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已在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在 德国也有一定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 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严重危害工人运动,革命斗 争的实践迫切需要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来正确认 识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无产阶级指明斗争方向。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重要,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 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并开始创立无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P.4段, 1-9行) ① 1843年5月,《莱茵报》被查封,开始 研究国家和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第一部 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 ② 1843年移居巴黎后开始研究经济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这时期的 初步成果 ③ 由于马克思的革命活动,被反动政府驱 逐巴黎,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继续研 究。并得出唯物史观的结论。
第一个“可能”——落后国家先革命成功再 建设社会主义。即可能跨越论。 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恩格斯把研究视 野扩展到东方国家。他们认为“像俄国这样 的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 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即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完备阶段,直 接走向社会主义。
1872年,也就是在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年, 马克思在《关于海牙代表大会》一文中又指出: “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新的劳 动 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 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 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我们 也不否认,有些国家,像美国、英国,…… 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是马 克思恩格斯提出第二个“可能”伟大思想的精辟 论
⑶ 对抗的的根源是什么? 在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就是私有制为基 础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私有制
⑷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后一个对抗 形式?
⑷ 为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最后一个对 抗形式?
因为,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决定。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表现 为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又表 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 这一矛盾,必须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 有制。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 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公有制为基础, 主要不表现为阶级的对抗。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 系是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4、提出两个“决不会”(P28第1-4行) 5、揭示资本主义必究经过,上述唯物史
观是研究的结果。
第8-9段表明研究唯物史观的坚定的态度。
8
思考题:
• 1、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是什么? • 2、 马克思在《序言》里论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基 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 3、 马克思是怎样揭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 4、 如何认识“社会形态”的演进?如何认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但丁〈神曲〉
1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 切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为此马克 思开始制定自己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857年世界 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 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日以继夜的进行研究和写 作并以《政治经济学》为名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并 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2
5
(四)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第4段9行-结束) 1、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11-15行) (1)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2)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矛盾 2、阐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5-17行) 结论: 3、揭示社会革命的动力和根源(17行-P28第1行)
6
(四)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第4段9行-结束)
• 5、 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6、 马克思怎样揭示革命的根源、阐述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认为伴随着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出现革命的新高潮。

他立即着手总结自己15年来经济研究的成果,以便从思想上武装战斗的工人阶级。

按照马克思的计划,他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命名的巨著共六分册:①资本;②土地所有制;③雇佣劳动;④国家;⑤对外贸易;⑥世界市场。

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一分册的前两章。

后来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这部巨著的原定计划,而着手写作《资本论》。

他把本书的内容加以概括写进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并把本书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3]内容简介编辑《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得出的革命结论,对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序言》具有巨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

《商品》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分析商品开始而不是从分析价值开始,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重大区别之一。

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是这二者的统一。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引起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克思由劳动二重性,进而考察了形成价值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D.李嘉图由于不理解这种性质,致使他看不到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定之间的联系,得出了错误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或简单流通》马克思在第二章中考察交换过程时,揭示了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而必然产生货币,阐明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马克思还详细地考察了货币的各个职能,并指出货币的职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四种生活”理论,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并分析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迪。

通过对这一理论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还能从中获得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启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详细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他强调,物质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决定了其他三种生活的形态和发展。

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复杂系统。

在当前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因此,重新审视和理解马克思的“四种生活”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现实启示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二、马克思的“四种生活”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四种生活”理论,这四种生活分别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马克思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在物质生活中,人们通过劳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

这种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又反过来影响和决定人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的灵魂。

在马克思看来,精神生活是人类对物质生活的反映和超越,它包括了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文化等方面。

精神生活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物质生活的发展,同时也对物质生活产生着反作用。

在精神生活中,人们通过思想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

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内容讲解《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

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这里阐述三层意思: 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过程,是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 社会。 2、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 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 这种对抗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 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 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律。 资产阶级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创造社会化的生 产力,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又为 资本主义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 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向发展,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 时,……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 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又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 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 现实基础。”这就阐明了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社会矛盾运动 的过程。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 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
接着在《共产党宣言》、《关于 自由贸易演说》、《雇佣劳动与 资本》,特别是在《哲学的贫困》 等著作中,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 级的改良主义观点,进一步阐述 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 理,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读马克思于1859年1月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写作,并于1859年6月11日在柏林出版。

在这一年的6月4日马克思为本书写了一篇《序言》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上。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在西欧各国的确立,马克思便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并想写一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巨著来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以此帮助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介绍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然后叙述了自己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动因和经过。

《序言》最重要的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作的经典的表述,这一对人类历史本质及其规律的深刻理解一经获得便成为马克思全部研究工作的根本指南。

因而《序言》以其深邃的理论价值和独立的科学意义被载入史册,成为马克思主义最具影响的经典文本之一。

原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31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32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33。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34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35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5,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36,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自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37(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以后,我同他不断通信交换意见,他从另一条道路(参看他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得出同我一样的结果,当1845年春他也住在布鲁塞尔时,我们决定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这个心愿是以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哲学的形式来实现的。

两厚册八开本的原稿38早已送到威斯特伐利亚的出版所,后来我们才接到通知说,由于情况改变,不能付印。

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在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出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2。

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②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我用德文写的关于《雇佣劳动》39一书,汇集了我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40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讲演,这本书的印刷由于二月革命41和我因此被迫离开比利时而中断。

我以上简短的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

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69—587页。

——编者注2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1—198页。

——编者注“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44卡尔·马克思1859年1月于伦敦载于1859年在柏林出版的原文是德文《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7—11页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1—35页注释:29 这是马克思为他在1858年11月一18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所写的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马克思在写作这本书以前,进行了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定了自己的经济学说的原理。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厂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马克思在世时,《政治经济学批判》没有再版,只有序言是个例外,它曾于1859年6月4日发表在伦敦德文报纸《人民报》(见注54)上,但发表时作了某些删节。

30 马克思所说的全部材料,是指他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一些准备材料、大纲及摘录笔记等。

31 指马克思为他当时计划写的庞大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写的总的《导言》(见本卷第1—30页)。

32《莱茵报》是《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的简称,是德国的一家日报,青年黑格尔派的喉舌,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科隆出版。

该报是莱茵省一些反对普兽士专制政体的资产阶级人士伯·腊韦等创办的,编辑是伯·腊韦和阿·鲁膝堡,发行负责人是路·舒尔茨和格·荣克。

1842年4月起马克思为该报撰稿,同年10月起成为该报编辑之一。

《莱茵报》也发表了恩格斯的许多文章。

在马克思担任编辑期间,该报日益具有明显的革命民主主义性质。

政府对《莱茵报》进行了特别严格的检查,1843年4月1日把它封闭了。

34《奥格斯堡总汇报》简称《总汇报》,是德国保守派的日报,1798年创刊;1810年至1882年在奥格斯堡出版。

1842年发表了捏造的空想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其《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揭露了这种捏造,该文发表在1842年10月《莱茵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30—134页)。

35 《德法年鉴》是由马克思提议创办、由阿·卢格和马克思在巴黎编辑出版的德文刊物。

仅仅在1844年2月出版过一期双刊号。

其中刊载有马克思的著作《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见本选集第1卷第1—15页),以及恩格斯的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6625页)和《英国状况。

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26—655页)。

这些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革命民主主义最终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杂志停刊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和资产阶级激进分子卢格之间存在原则分歧。

36 驱逐马克思和巴黎《前进报》其他撰稿人离开巴黎的命令是由法国内务大臣汤·沙·杜沙特尔于1845年1月11日签署的。

由巴黎警察局长德累赛尔签发的驱逐令于1月25日送交马克思,限其在一周内离开巴黎。

37 指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96—625页)。

38 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1—640页)。

39 指马克思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见本选集第1卷第340—380页)。

41 二月革命是指1848年2月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民上革命。

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推行极端反动的政策,反对任何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加剧对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剥削,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

1848年2月,22日至24日巴黎爆发了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派的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积极参加了这次革命,但革命果实却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