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d6b509e281c758f5f61f676d.png)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生产关系是受生产力决定的。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便会同它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
这些生产关系原来是生产力的发展形式,这时,就变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必须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而改变原来的生产关系,就意味着社会革命的到来。
五、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社会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一般说来,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变革要快一些,而就全社会来说,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慢一些。
在社会变革时期,物质的、精神的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各种冲突。
对于这种冲突,不能以意识为根据来解释这种冲突,相反,意识的冲突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这样才能找到它的根源,看清冲突的本质,了解人们在这种冲突何以会有不同的态度。
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日社会的胎胞虽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提出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问题.革命的客观条件是陈旧过时的制度发生危机,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这个客观条件既包括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生产关系的状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3ee8bea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放下这一研究投身于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逃亡伦敦,从1850年秋重新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同《莱茵报》所展开的公开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而《序言》第四段是本文最重要的一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引用率最高的一段。
所以我们就在此着重分析本段。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可以概括为: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即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讨论过,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他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了一些环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1f1b380303d8ce2f00662396.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43497d6249649b6649d7477a.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4c2c5a4d910ef12d2bf9e767.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
卡尔·马克思一世研究资产阶级经济体制的顺序如下: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了划分为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状况,其他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明显的。
第一本书是关于资本的,第一本书由以下几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的流通,(3)普通资本。
前两章构成了本卷的内容。
我面前所有的资料都是形式上的专著,而且都是分几个时期写的,相隔很长一段时间。
目的不是去印刷,而是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能否按照上述方案进行系统梳理,要看环境。
我把草拟好的引言压了下来,因为仔细想一想,我觉得预先说出我想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害的。
如果读者真的想跟随我,他们必须下定决心,从个人上升到一般水平。
但在这里,我不妨谈谈我自己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我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作为哲学和历史之后的一门辅修科目。
从1842年到1843年,作为“莱茵周刊”的编辑,我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困难。
莱茵省议会关于森林盗窃和房地产分析的讨论,时任莱茵省省长冯·沙佩尔先生与莱茵报关于摩泽尔农民状况的官方辩论,最后是关于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护的辩论,都是我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机。
另一方面,当美好的“前进”欲望大大超出实际知识的时候,在“莱茵报”却可以听到哲学色彩淡薄的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回声。
我曾对这种肤浅的言论表示反对,但同时,我在与奥格斯堡总报的辩论中坦承,我之前的研究不能让我判断法国思潮的内容。
我很高兴利用这样一种错觉,即《莱茵日报》出版商认为,对报纸采取温和态度,就可以撤销掉在标题上的死刑判决,从而从社会舞台回到研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e8f2e03f01f69e3142329446.png)
治的和精神的生活全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有什么样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会有什
么样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在阶级社会
里,阶级之间的物质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政治
四、内容解读
(一)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1 、第一段,马克思指出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次序是“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 贸易,世界市场。”其中,前三项“研究现代资产 阶级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大地产主、雇 佣劳动者)的经济生活条件。后三者是资本推进和 扩张的次序。 2 、马克思说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四)用但丁《神曲》两句话结尾,表明 马克思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精神。
五、重要意义
1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因为 它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形成的最初 过程,指出了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 本方法是唯物史观。
2 、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因为他对 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基本原理的阐述
4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社会革命时,首先必须注 意区分物质性的经济条件方面的革命和精神性的意 识形态方面的变革的不同。同时必须注意研究社会 革命的时机和条件。
5、最后,马克思总结前述,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指出资产阶级生 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 主பைடு நூலகம்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一、写作背景
19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已在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在 德国也有一定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 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严重危害工人运动,革命斗 争的实践迫切需要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来正确认 识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无产阶级指明斗争方向。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重要,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 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并开始创立无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ece7aece8bd63186bcebbc2b.png)
观是研究的结果。
第8-9段表明研究唯物史观的坚定的态度。
8
思考题:
• 1、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是什么? • 2、 马克思在《序言》里论述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和基 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 3、 马克思是怎样揭示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 4、 如何认识“社会形态”的演进?如何认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马克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但丁〈神曲〉
1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 政治力量而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 切需要科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为此马克 思开始制定自己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857年世界 性的经济危机爆发这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 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日以继夜的进行研究和写 作并以《政治经济学》为名出版了其中的第一分册,并 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 2
5
(四)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第4段9行-结束) 1、关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原理(11-15行) (1)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2)社会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矛盾 2、阐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5-17行) 结论: 3、揭示社会革命的动力和根源(17行-P28第1行)
6
(四)唯物史观的经典阐述(第4段9行-结束)
• 5、 马克思怎样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6、 马克思怎样揭示革命的根源、阐述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 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 言](https://img.taocdn.com/s3/m/cc830612a76e58fafab00382.png)
意志力区分: 性质不同、方向不同、量的不同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每一点 都需要具体展开,可结合本科阶段学习 的内容来理解,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程?这对于认识两个“必然”有何意义?
2、试说明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 3、恩格斯提出历史是“合力”作用的结 果,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的?掌握这 一思想有何意义? 4、阐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并联 系实际说明其现实意义 。 5、为什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经济 决定论?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两种历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对立的历 史观 两种历史观对立的表现:第一,何为 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二,谁是历史的 创造者;第三,历史发展有无规律; 第四,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 不同回答。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回答,是解决其 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解决其 他问题的基本路线和方向,从而也是划分不同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高度概括了人 类社会的两大类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 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体力、智力、
个性交往能力潜方向的发展 自由的发展——自主地发展、自觉 自愿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212d2a537cd184254b353592.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9世纪50年代后期,马克思认为伴随着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必然会出现革命的新高潮。
他立即着手总结自己15年来经济研究的成果,以便从思想上武装战斗的工人阶级。
按照马克思的计划,他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命名的巨著共六分册:①资本;②土地所有制;③雇佣劳动;④国家;⑤对外贸易;⑥世界市场。
本书是这部巨著的第一分册的前两章。
后来马克思改变了写作这部巨著的原定计划,而着手写作《资本论》。
他把本书的内容加以概括写进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并把本书称为《资本论》的“初篇”。
[3]内容简介编辑《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马克思在序言中得出的革命结论,对指导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序言》具有巨大的独立的科学价值。
《商品》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从分析商品开始而不是从分析价值开始,这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理论的重大区别之一。
马克思揭示了商品具有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是这二者的统一。
商品具有二因素是由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引起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也是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区别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克思由劳动二重性,进而考察了形成价值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D.李嘉图由于不理解这种性质,致使他看不到货币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规定之间的联系,得出了错误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或简单流通》马克思在第二章中考察交换过程时,揭示了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而必然产生货币,阐明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马克思还详细地考察了货币的各个职能,并指出货币的职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22802b0f7cd184254b35359d.png)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讲解一、历史背景马克思1843年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整整用了40年时间,耗费了他毕生的精力。
1859年写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是马克思用了15年时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初步成果。
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在这部著作里,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他的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为剩余介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说“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菌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1-82页。
)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
在德国,过去自治公社的残余延续下来,森林草地为公社所有,由农民共同使用,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
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
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十五万宗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四分之三。
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
马克思站在被压迫的农民一边,为农民辩护,痛斥反动统治阶级把立法作为保护其利益的工具,揭露了莱菌省议会的反动本质。
但是这件事对马克思震动很大,它使马克思深思:为什么法总是保护有产者利益而使贫苦农民吃亏?1842年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同当时的菜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展开了论战。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04f52bc0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1.png)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
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内容讲解《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里仅概要介绍第二方面的主要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
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dc1367333968011ca3009126.png)
这里阐述三层意思: 1、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过程,是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 社会。 2、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 历史上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 这种对抗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 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
3、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 义必然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 律。 资产阶级பைடு நூலகம்方面创造社会化的生 产力,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创造了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又为 资本主义的灭亡造就了掘墓人。
这就是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于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三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 用,使整个社会由低级向发展, 这是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的规律。
其次,马克思突出了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 时,……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 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马克思又说:“这些生产关系的总 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 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 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 现实基础。”这就阐明了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社会矛盾运动 的过程。他指出:“社会的物质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 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 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 语)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 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 或快地发生变革。”
接着在《共产党宣言》、《关于 自由贸易演说》、《雇佣劳动与 资本》,特别是在《哲学的贫困》 等著作中,批判了法国小资产阶 级的改良主义观点,进一步阐述 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 理,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制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https://img.taocdn.com/s3/m/96aeab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4.png)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恩选集》第一卷桑延海总结一个人,如果曾在天堂的幻想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在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性的地方,只去寻找它自身的假象,只去寻找非人了。
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
就是说,宗教时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但是,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1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性。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2 当旧制度作为现存的世界制度同新生的世界进行斗争的时候,旧制度犯的是世界历史性的错误,而不止个人的错误。
因而旧制度的灭亡也是悲剧性的。
5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且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9-10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11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他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
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自己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经作为社会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
(无产阶级是世界的社会的原则)15-16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节选)》导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产党宣言(节选)》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a601c56f9b6648d7c1c746d9.png)
五、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性
马恩认为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 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 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 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则建立在工人的自 相竞争之上。生产力进步与工人的赤贫的强烈对比 使工人趋于联合。 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 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消失了。因而资产阶级的灭 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 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 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共产党宣言(节选)》
——资本者与无产者
一、概要
在本章中,马克思与恩格斯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观点,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对 立的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产生、发展和斗争的过程,最终揭示了 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结 局。
二、对阶级斗争的分析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 的历史。 在回顾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后, 马恩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有着不 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阶级对立趋于简单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 两大敌对的、互相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
组员观点二
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然存在着较为稳定的发 展状态: 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主义社会形 态所容纳的生产力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 另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创造的物质 条件,很好地用于了协调阶级斗争与对抗以 及协调生产关系。比如:福利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节选)
作者:卡尔·马克思
来源:《当代党员》2018年第05期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