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从《晋灵公不君》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称谓的变化
从《晋灵公不君》谈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称谓的变化
梁鹏起
【期刊名称】《学苑教育》
【年(卷),期】2017(000)012
【摘要】《晋灵公不君》出自《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选篇.文中的国君基本上都简称“公”,只有一处“晋侯饮赵盾酒”称国君为“侯”.那么先秦文献中对国君的称谓到底有哪些变化呢?对于这类问题,由于金文材料自身的局限性,很难说明.先秦文献比较系统,我们从中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总页数】1页(P21-21)
【作者】梁鹏起
【作者单位】河北省蠡县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
【相关文献】
1.《晋灵公不君》主要人物浅析
2.《晋灵公不君》释义指瑕二例
3.《晋灵公不君》中"使妇人载以过朝"之"载"字释义述评
4.《晋灵公不君》的衬托艺术探析
5.论晋灵公不君悖论之后的原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晋灵公不君教学反思
晋灵公不君教学反思我认为要让你的课堂具有吸引力,就应该让学生40分钟里比较轻松。
不要讲太多、不要弄很难的试题、也不必给学生满堂灌。
我一般课堂都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时间自主学习时间。
可能我这种说法只适应语文课。
但我的意思就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很关键。
从事教学工作已将近9个年头,我经历了由老课程到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特别是几次教学评比活动的磨练,我对上完《晋灵公不君》也有了逐步的认识和反思。
1、站在讲台和走下讲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
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初为人师的头几年,特别是当班主任,总想保持教学的威严,于是,师生之间有了严格的界限,少了几分微笑,多了一些按部就班的程序,结果有些学生在周记中写道,真想看到老师走下讲台和我们谈心。
这时,我才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远离了工作对象就是远离工作本身,我开始走下讲台,体察他们的情感,融入他们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感到老师贴心的温暖,学生们亲其师,自然爱其道,课堂上充满了诗意和欢声笑语。
以平等的姿态让学生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大胆想敞开说,课堂变成了交流的平台。
2、讲什么和怎样讲。
以前,我总是过多地注重讲什么,并认为讲得越广越深越好,以至于花费大量的精力放在挖掘教辅材料上,但最后发现学生真正掌握得很少,而高效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精备讲什么,更要求教师细备怎样讲才能最高效。
要备怎样讲就要备学情,备学法,备学习目标,精心编制导学案。
在上《晋灵公不君》校内达标课时,按照“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步骤,一步步优化教学设计,摸清了学情,也提高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
实际上高效课堂课前的二次备课,课后的及时巩固以及课上讲什么和怎样讲都同等重要。
我想,忠于语文而又面对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
3、高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使课堂作为“主阵地”,主动承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诸多要义,以培养“完人”为目标,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生命的狂欢,成长的幸福,变“苦学”为“乐学”、肯学、会学、学会,实现真正的终身学习;教学中,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完整版)高二语文《晋灵公不君》翻译
《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
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
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
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
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
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
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
”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
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
”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
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
《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
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
赵盾多次进谏。
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
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
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
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
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
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
”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
”接着扶赵盾下堂。
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
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
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
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
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
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
残暴的晋灵公读后启示
残暴的晋灵公读后启示《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暴君晋灵公弹射路人、杀厨子游尸等怪癖举止引起宰相赵盾的不满,赵盾屡次进谏却招来晋灵公的反感,引来杀身之祸。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启示有如下四点:1、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致命之处就是“皇权至上”。
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暴君有很多,例如夏桀,例如商纣王。
因为是“天子”,便可以为所欲为,把平民的生命视为草芥。
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多么残暴,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
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如此对比之下,可见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之处。
2、暴政存在,就有敢于直谏的勇士。
虽然暴君很多,但有暴君的地方就有谏士,一如比干,一如赵盾,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不屈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才得以延续几千年而从不间断。
3、要多做“善事”,多行“善举”。
很佩服赵盾,无数次被晋灵公暗算,却能一次次脱险,这和他大公无私、视民如己的“善举”是分不开的。
在生活中,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尽绵薄之力,说不定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就会得到援助之手,赵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他最终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但他的大义之举已经被我们所认可。
4、要知错就改。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犯错是往往是难免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及时改正,不一错再错,也许事情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要是晋灵公能及时听取赵盾的建议,也就不会被赵穿所杀;要是他能改正自己的残暴之举,很多人就不会无辜处死,历史上也会少一个暴君。
晋灵公好狗读后感
晋灵公好狗读后感读了“晋灵公好狗”的故事,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晋灵公身为一国之君,不好好治理国家,却沉迷于养狗,还因为狗而随意杀人,简直是荒唐至极!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本末倒置、玩物丧志的人。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邻居大叔,原本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收入稳定,家庭也还算和睦。
可后来他迷上了钓鱼,一开始只是周末偶尔去消遣一下,这倒也无可厚非。
但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痴迷,工作日也请假去钓鱼,对工作完全不上心。
家里人劝他收敛一点,他根本不听,还说钓鱼能让他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结果呢?由于他经常旷工,工作上频繁出错,被公司给辞退了。
没了工作的他,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更加沉迷于钓鱼,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顾。
他老婆气得回了娘家,孩子也对他充满了怨言。
他钓鱼的装备倒是越来越高级,什么鱼竿、鱼线、鱼饵,样样都要最好的。
可家里的经济状况却越来越糟糕,孩子的学费都快交不起了。
有一次我在路上碰到他,他面容憔悴,整个人瘦了一大圈。
我问他:“大叔,你这样值得吗?”他沉默了好久,才叹了口气说:“唉,我现在也后悔啊,可是已经陷得太深,出不来了。
”看看这位邻居大叔,再想想晋灵公,他们不都是因为沉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吗?晋灵公因为狗失去了民心,失去了臣子的忠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而邻居大叔因为钓鱼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的和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爱好,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如果因为爱好而忽略了自己的责任,忽略了身边人的感受,那这个爱好就不再是一种放松和享受,而是一种负担和灾难。
就像我自己,我喜欢打游戏,有时候也会玩得忘乎所以。
但每次当我意识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做的时候,我都会告诫自己要适可而止。
毕竟,游戏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不能让它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责任需要去承担,有太多的梦想需要去追求。
晋灵公不君的详细解释
晋灵公不君的详细解释
嘿,你知道晋灵公不君是咋回事不?晋灵公啊,那可真是个奇葩的
君主!他的行为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就说他那个奢侈无度吧,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肆修建宫室楼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像话吗?这就好比一个人家里没多少
积蓄,还非得去买那些超级贵的奢侈品,一点都不考虑后果啊!
还有他那个残暴不仁,简直让人发指!他看谁不顺眼就杀谁,就跟
那暴君没啥两样!有一次,一个厨师没把熊掌煮好,他就直接把人家
给杀了,哎呀呀,这是啥脾气啊!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因为别人没满
足他无理的要求,他就大发脾气打人一样,太过分了!
他还从高台上用弹弓弹人,看着人们躲避弹丸就哈哈大笑,这是正
常人干的事吗?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啊!
这跟那些调皮捣蛋专门捉弄人的坏孩子有啥区别?
赵盾多次劝谏他,他不听也就罢了,还反过来要杀赵盾,这不是恩
将仇报嘛!他派了个刺客去刺杀赵盾,还好赵盾命大逃过一劫。
这晋
灵公怎么能这样对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呢?这就好像别人对你掏心掏
肺的好,你却反咬人家一口,太让人寒心了!
后来,晋灵公又设下埋伏想杀赵盾,结果自己却被赵盾的堂弟赵穿
给杀了。
你说这是不是报应?这就跟那些作恶多端的人最终自食恶果
是一个道理啊!
我觉得啊,晋灵公这样的君主,就是个反面教材!一个君主,应该
以民为本,要懂得关爱百姓,而不是只知道自己享乐,随意残害臣民。
他的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也给我们后人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明
白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是多么重要!。
论晋灵公不君
论晋灵公不君公元前636年,自骊姬之乱后一直颠沛流离、流亡他国19年的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
面对老弟惠公留下的烂摊子,文公勤于修政、励精图治“安排百官,赋职任功,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耇老,礼宾旅,友故旧。
”短短两三年晋国一跃变为诸侯强国。
之后伐卫灭曹、平王叔带乱、解齐、宋围,城濮之战一举奠定中原霸主地位,襄王赐酒策命候伯并赏“大辂之服”“彤弓彤矢”。
“践土之盟"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出谷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何其得意!文公卒,襄公即位。
襄公有识人之明,从谏如流,采取“垂拱而治”的政策,以“崤之战”“箕之战”“泜水之役”挫了秦、狄、楚三国锐气,使霸业更为稳固,并顺利的将其推向又一个高峰。
但霸业传至灵公手里,就一切都变味了。
襄公死的时候太子夷皋(即后来灵公)还在襁褓,当时赵盾执政,认为太子尚小,并且襄公的弟弟姬雍贤德,因此欲姬雍其为君。
后夷皋的母亲穆嬴闹到了朝廷,认为自己和儿子都没有什么过错,应当立夷皋为君。
赵盾与其他大臣们鉴于襄公的遗托又受不了穆嬴的纠缠就立了夷皋,是为灵公。
这个灵公称得上养在深闺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受尽宠爱娇惯,从小作威作福,却没受过做一个合格国君的严格素质教育。
即位后荒淫无道,败坏朝纲,最后自己也落得为臣子所杀,并给了一个无道的谥号--灵,甚至死后也历代不列祀典的下场。
可以说他是个称职的不君之君,说他不君有三。
一不君:“残暴不仁,草菅人命”。
《大学》有言:“为人君,止于仁”而晋灵公恰恰是个暴君,“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我们知道熊掌本来就难熟,不然楚成王不会以吃最后一次熊掌为名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救兵。
而厨师仅仅是因为没把熊掌煮熟,就被灵王所杀,尸体放筐里让宫女们抬出去。
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有次灵公认为自己的狗捕获到了狐狸而高兴,竟下令国人:“有犯吾狗者刖之。
”厨师没煮熟熊掌就杀了他,冒犯了自己的狗就要断人足,何等残暴!为人君应当以尧舜为榜样,修明自己的德行,并施以仁德之政,做到事事以民为先“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晋灵公读后感
晋灵公读后感《晋灵公读后感》是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读后感文章。
晋灵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时期虽然有一些政绩,但更多的是被后人所诟病和批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探讨晋灵公这位历史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
首先,晋灵公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是相当复杂的。
在《春秋左传》中,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有人说他是一个明君,有人说他是一个昏君。
这种评价的不一致性,也让我们对晋灵公的形象产生了一些疑惑。
但正是这种复杂性,也让我们更加有兴趣去了解他,去探究他的为人和执政风格。
其次,晋灵公在位时期的政绩也是有一些的。
他在位期间,曾经进行了一些改革,试图提高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水平。
然而,由于他的执政手法不当,导致了晋国的国势逐渐衰落。
这也让我们对晋灵公的政绩产生了一些疑问,他到底是一个明君还是昏君呢?这也需要我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来得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
再次,晋灵公的个人品行也是备受争议的。
在《春秋左传》中,有关于他放纵淫乐,不善政事的记载,这也让我们对他的为人产生了一些质疑。
然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也需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来对他的个人品行进行客观的评价。
最后,通过阅读《晋灵公读后感》,我们对晋灵公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形象是复杂的,他的政绩是有一些的,他的个人品行也备受争议。
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对他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对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反思和思考当下的社会现实。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来汲取更多的智慧和启示,为我们的未来道路指引更加明确的方向。
读《晋灵公不君》有感
读《晋灵公不君》有感记得高二时,我们上了中国经典文化研读。
其中一章便是春秋笔法,选的便是《晋灵公不君》。
当时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因为它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也十分精彩,同时给了我许多启示。
忠义之士文中塑造了几位忠义之士,士季,赵盾,鉏麑,提弥明。
他们的结局似乎都不是人们期待中忠义之士应有的结局。
赵盾遭两次谋杀最后逃亡、鉏麑触槐而死、提弥明护主冤死。
士季的下场不知,但从赵盾的下场来看应该好不到哪去。
赵盾继承赵衰事业,为晋国服务,其忠心天地可鉴,身为中将军,尽心尽力辅佐晋灵公。
奈何烂泥扶不上墙,最后还弄得自己满身脏。
鉏麑虽然只是一个杀手但“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之言,让一个不逊于荊轲的英雄形象生动的浮现在我眼前。
士季冒死进谏,提弥明护主而亡。
他们的忠义之心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起了引人注目的浪花。
然而历史给我们开了个大玩笑。
他们之中只有一个的结局没有那么悲惨。
正如庄子《胠箧》中“龙逢斩,比干剖,子胥糜”此三者皆忠义之士,而死的确实那么的凄惨。
古往今来亦是有很多忠义之士的下场和他们相差无几。
身为臣子,忠君忠民是本职,同时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品质。
历史将铭记他们。
愚忠与否?赵盾两次遭国君的谋杀,最后还被扣上了弑君的帽子。
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位一心为国为民的忠臣来说是凄惨的。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心为国最后却落了个被奸人害死的下场。
我们评价他是愚忠。
那赵盾是不是呢?我认为不是的。
首先,赵盾身为中将军,手握大权,但襄公死后没有私心,支持公子雍上位,而不是现在的晋灵公。
其次,赵盾更为的忠国,忠民,而不只是忠君。
之所以在晋灵公要杀他后依然没有发动政变,是因为一旦发动政变,势必会影响晋国格局,周边国家可能趁虚而入,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
《郑伯克段于鄢》中,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了这样一段话“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从这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臣子忠的是国,是民,而不是君。
关于晋灵公不君全部解析 晋灵公不君翻译古诗
关于晋灵公不君全部解析晋灵公不君翻译古诗《晋灵公不君》此篇为儒家著作之典范。
“仁义礼智信”是其根本。
在春秋战国之时,晋灵公不仁而无德,是作为儒家学派反面宣扬的典型篇章。
自古以来,无仁、无德难以得心。
如若残暴不仁,必定会消亡殆尽。
一、晋灵公而作为一国之君的晋灵公。
在位期间,其大行不仁之事。
其内心为怪癖,心胸之狭隘,昏庸且无能,表现得一览无遗。
虽然是在帝王之家,但是没有得帝王之气。
无气度,更无格局。
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励精图治、也不体恤民情。
此君王,不过为一傀儡而已。
在此治理下,忠不成忠,奸亦成奸。
社会乱象。
官逼民反。
二、心性及动向其人的性格是扭曲的。
因为其人无志向,更无远见及目标。
所以其心思都在无聊当中,虚度光阴。
并且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人们的痛苦之上,此等君王又怎谈何治理天下。
本就是一位昏君,智障之人,长久以往,民心溃散,国不成国。
没有任何法治规范来约束其行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不能以身治国,其民心必将效仿。
久之,必成为祸害也。
更没有举贤为用。
其本身没有长远的规划,胸无大志。
成天无所事事,只有拿臣民当牲畜来戏弄,才能解其堕落之心智。
虽得暂时的欢愉,其实已埋下动乱的种子。
其人视国法如儿戏,视民众如牲畜。
随意践踏,随意戏耍。
让其民众惶惶而不可终日,视其为虎狼。
其人又怎能立于长久,又怎能立于尊上。
三、儒学君主封建制度,虽以君王为体系为核心,为最高统治者。
如若不行仁义之治,不行德政的话,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损耗。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停滞不前。
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水深火热。
所以君主不仁不德,是国家的灾难,人们的痛苦。
由此,儒家学派大力的宣扬仁德之政。
是国家,人民苦难中的一盏明灯。
从黑暗引入光明,使其有所顿悟。
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事例加以传播,推行仁德之政。
以民众之心来淹没其残暴之势,起到抛砖引玉,逼其就范之效果。
封建君王虽为至高,但水涨成势,势必夷为平顺。
四、形式及特征此晋灵公虽贵为帝胄,但除了迂腐就是残暴。
观公开课《晋灵公不君》有感
观公开课《晋灵公不君》有感在上这堂课之前,石柳老师基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焉》等篇目,已经对《左传》的高超的叙事艺术有所把握的基础上,准备了一张调查问卷发给学生,来了解学生想通过这堂课学习哪些新的知识以及学生对《左传》中一些知识的把握程度,例如对《左传》评价人物的主要方法“春秋笔法”的了解程度。
然后根据问卷反馈的情况有侧重的备课,设置课程内容。
这一方式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备课的,作为一名已经带过两届高中生的不算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自认为对课本知识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现在的备课大都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咀嚼教材教参,很少有课前背学生学情的,多数都是自己根据学生平时上课的情况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大概的,模糊的认识,根据这点大致的认识来把教参中的重点,把考试经验中积累起来的高考中的重点灌输给学生。
但这样做的效果有时却不是那么的好,时常会出现我认为重点的知识,反复强调的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没有掌握,一个知识讲完了,过一段时间重新提起,学生知道的寥寥无几。
我会时常感慨“为什么这些学生教也教不会呢?”看了这堂课我开始深刻反思,课前的深度备课不仅仅体现为备课本与教参,还要备学生的学情,方式多种多样,调查问卷呀,作业试题呀,课前预习呀等等,都需要自己多花些时间与心思尝试着去实践,所以在平时备课时一定要克服惰性,多花精力研究学生的学情,这样上课才能更高效。
这堂课也让我开始思考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我们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1-5的必修教材和若干本选修教材,必修教材以模块单元文本确定的,以一篇一篇的文本为着力点,所以要一篇一篇的去细致地教。
而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和必修课都不一样,选修课个人认为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我们没办法做到一篇一篇去教,也不能企图通过单一的一篇文章的教学向学生传输知识点,反思我在上选修教材时大多数时候和上必修教材时一样,没有所区分,把选修课文认真仔细地咀嚼一遍喂给学生,所以我上选修课时时常面临着许多困惑难题:那么多篇章都很重要,很优秀,难以取舍,都想讲给学生,可是课时不够呀,讲不完呀!即使挤着赶着把课赶完了,回过头来才发现上了和没上没什么区别,学生依然像没学过一样,对选修课的知识掌握得少得可怜,不由得感慨:白辛苦了!所以这样不能集中组织更好的更优质的资源,照本宣科,用教材占领时间,占领课堂的教学模式来教选修课,选修课就形同虚设了。
晋灵公不君中的词类活用
晋灵公不君中的词类活用晋灵公不君,这个话题真是有意思。
你看啊,晋灵公这个人,明明是个王,但偏偏不把自己当回事,真是个“自己给自己挖坑”的高手啊。
说实话,想当年他可是个风光无限的角色,可是他的行为就像是掉进了“牛角尖”,让人捉摸不透。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位不太“君”的王,看看词类活用在他身上如何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咱得说说他的“君”。
这“君”字本是个尊称,放在这儿却像是个笑话。
说白了,灵公这位老兄,根本不配当个“君”字。
他整天忙着寻欢作乐,享受自己的奢华生活,根本不理朝政,简直是“门口的野狗”了。
这“君”在这儿活用了,变成了一种讽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不然,王怎么会“君”得不争气呢?再说那“不君”的“君”字,按照字面意思,是说他不行,然而,实际上却也映射出当时的政治环境。
想想看,别的国家王公大臣可都是日夜操劳,想着怎么治理好百姓。
可咱们的灵公倒好,倒是把“君”的责任丢得一干二净,像个甩手掌柜。
哎,真是让人心痛。
这个“不君”听起来就像是他在做反面的教材,警示后人别步他的后尘。
再说他那些个手下,真是群狼狈的角色。
你说,明明是个王,身边却围着一群只想捞好处的人。
这不就跟“鱼龙混杂”一样吗?那些臣子个个精明得很,谁也不想为国家操心。
灵公给他们的感觉就像是个“空心大佬”,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是空荡荡。
你看,这里的“空心”二字,也真是活用得淋漓尽致。
对了,咱们再来聊聊灵公的那些疯狂行为。
为了寻欢作乐,他竟然不惜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
想想啊,为了几个酒肉朋友,灵公可真是“千金散尽”。
这种行为在旁人眼里,就像是“猪八戒照镜子,自找麻烦”。
这活用的“散尽”,不仅仅是金钱的流失,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危险。
再来看看他的悲惨结局。
众所周知,灵公最后是个悲剧。
身边人都在捅刀子,真是“自作自受”。
他曾经的辉煌都化为乌有,成了历史的笑柄。
这“笑柄”用得恰到好处,形象生动,简直是对他的讽刺。
灵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个“好君”可不容易,尤其是当权者的责任感,不是随便说说的。
晋灵公不君译文
晋灵公不君译文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
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
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
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
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
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违背了,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
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
”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
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
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
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
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
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
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
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
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
”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为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
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
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
”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
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
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
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性。
《晋灵公》是一部古典名著,讲述了晋灵公的传奇故事。
他是一位勇敢的将军,他把自己的国家置于危险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
晋灵公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忠贞不渝,死而不屈”。
晋灵公的故事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忠诚和勇敢让我深受鼓舞。
晋灵公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英雄无惧,死而不悔”。
晋灵公的故事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
晋灵公的故事也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话:“英雄有恒,死而不改”。
晋灵公的故事证明了这句话的真实性,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他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他的坚毅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
晋灵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敢,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毅和忠诚。
晋灵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敢,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毅和忠诚。
读完《晋灵公》,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敢,他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毅和忠诚。
晋灵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忠诚和勇敢,他的故事也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的坚毅和忠诚。
《晋灵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他的勇敢和忠诚让我深受鼓舞,他的故事也。
晋灵公不君
• 4、写灵辄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一个孝子的形象。灵辄按子 道而行,三天没吃饭,都快饿死了,当得到一点吃的,还不忘 留下一半带给母亲。这可谓是大孝。
• 5、董狐认为是赵盾弑君。这看起来不公,但文章结尾为赵盾婉 惜说:“为法受恶,惜也。”这里所说的这个“法”就是儒家 的君臣之道啊!《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理想的,《左传》号 称是解释《春秋》的。《春秋》说赵盾弑君就是要求一个臣子 要“忠之至”,忠到极致才成。也就是说赵盾忠的还不够。
所以记“赵盾合弑其礼君而”不是合合史乎礼法的。
第二、简约含蓄,微言大义。
“厚敛以雕墙”: 仅一“厚”字,即批判灵公不仁寡德。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患”字表现出晋灵公行事悖礼,赵、士二人之忠。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数词“三”的运用,反映灵公不愿、厌恶忠谏的
心理。
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观念的?
译文: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的手,便询问厨师被 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 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 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 “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过错了,打算改正。”
• C.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多次。
• D.使鉏鏖贼之。
贼:暗杀。
B (阙:破损。)
2020/2/19
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 实录
《晋灵公不君》是如何体现“春秋笔法”的?
文学常识简介
• 1.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 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 2.“灵”是其谥号,“乱而不损曰灵”。谥号:古代帝王、 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 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战火硝烟,纷纭事态。
霸业在凯歌中书写,又有多少路骨冻尸融化在历史于烟云?尽瞻天下的王侯,忠肝义胆的将相他们在前台挥剑嗜血,大义凛然,在历史的笔墨中诠释出人的价值。
但,使能堪比王侯将相呢?一个个英雄华美的辉煌可能会被自命非凡得人追求,而平凡的你我去总是在向往,或者干脆说:“他很伟大,但我不想成为他”。
鉏麑一个不堪启口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却看到了他所有的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刺杀的时刻,他却不是被杀意充满,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鉏麑“退之”的根本原因。
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而非仅仅臣服于君主。
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
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而这一点,有多少一览天下的君王可以比拟?辉煌的霸业抹去了谦卑的心智,多舛的命运剔除了清高的灵魂。
当时光转盘扭转至当下,不管是追名逐利的狂徒,还是满腔热血的愤青,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庶民小人,都想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宗教、派别、阵营、团伙,一个一个小帮子就是人们心中一个一个历史的卡槽,人们安居其中,如井底之蛙一样融进了一井天的世界。
鉏麑之死,开始被世人嘲笑,虽不能否认活着的意义,但这嘲笑的背后,多少成为人们蝇营狗苟的借口。
殊不知我们找寻的并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位置,而是我们心中历史的位置。
我们所讲的忠义,从来不是书本上字典里黑白无声的解释。
那只不过是告诉你忠义“画”的是什么,而水墨油彩,才是你之于忠义的价值。
有人会说,鉏麑乃是夸张的缩影,根本不惧历史价值。
但如果说这是古人笔法的夸张,那至于今天,就是空想的虚构。
不只是鉏麑,像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配角,在记载历史的人眼中,却在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否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在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保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目标呢?我并不是说心存大义就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晋灵公不君
田:打猎。 舍:住宿。 食之:给他东西吃。 宦:给人当奴仆。 遗:送给。 箪:盛饭的圆筐。 食:饭。 橐: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
与: 介:
田:打猎。 舍:住宿。 食之:给他东西吃。 宦:给人当奴仆。 遗:送给。 箪:盛饭的圆筐。 食:饭。 橐:两头有口的口袋,用时以绳扎紧。
与:参加。 介:
提弥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灵公的阴谋, 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臣侍君 宴,过三爵,非礼也。”以此作为让赵盾离开 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晋灵公不仅没有 理睬提弥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 赵盾,这再次表现出晋灵公的“不君”。提弥 明与猛犬和甲士们英勇搏斗,最终不敌身亡。
第三段中提到的武士是提弥明。
“悬揣” ——根据当时的情境、事情的结果和 人物的性格行为进行的合理想象。
钱钟书解释说:“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 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氏设身处 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饮: 伏: 甲: 趋登: 三爵: 爵: 死:
饮: 给……喝。 伏: 甲: 趋登: 三爵: 爵: 死:
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 这表现了他的贪婪;
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这表现了他的荒唐;
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 使妇人载以过朝。” 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
及: 溜: 靡: 初: 鲜: 克: 终: 赖: 衮: 阙: 仲山甫:
本段写赵盾骤谏,招来杀身之祸。 一方面可以看出赵盾的忠诚,另一方面 也能深刻地记住鉏麑的光辉形象。鉏麑 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 “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 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
晋灵公不君知识点总结分享
晋灵公不君知识点总结分享《晋灵公不君》这个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它讲述了晋灵公不但不听进良言,还不接受忠言逐臣,并且对鲁缙之和中行病等贤臣予以杀戮。
这个故事历来都是中国历史教育的经典教材之一,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这个故事的一些知识点必须要进行总结和分享。
一、认真听取忠言“不听进良言”是导致晋灵公不君的重要原因,现在我们仍旧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领导者身上。
因此,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认真听取忠言,关注被自己所雇用的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同时保持自身的谦虚与包容心,这也是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二、坚持正义原则故事中的鲁缙之和中行病向晋灵公递上了忠言,提出了对外交方略的建议,但是晋灵公为了自私的目的,对鲁缙之和进行了致命的攻击,这样的行为与“充耳不闻,满腹空谈”的无法无天的领导并无二致,因此,坚持正义原则,要么在决策层次,要么在激进行为面前持续保持右面颜色的站在底线之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三、珍爱人才中行病是晋国的重要谋士,他对晋国的发展贡献良多,被晋灵公杀害后给国家带来了不可预期的损失。
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珍爱人才,是一个优秀企业的举报,任何一个企业或国家都不能忽视这一点。
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并提供个性化的发展通道,区别对待人才并尽量留住人才。
四、重视团队故事中,晋国为了达成个人利益,把鲁缙之和、中行病等人逐一击败,没有形成一个团队协作。
因此,领导者与团队应该互相激励,加强团队合作,营造团结协同的凝聚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这样才能推进组织事业的发展,取得更出色的工作业绩,为公司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
五、切勿自私自利在故事中,晋灵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杀死这些为国尽忠的臣子,完全没有考虑到晋国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一个真正的领导必须放弃短视、自私的想法,时刻考虑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在领导日常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并在推进企业文化时以宏观深度思考,助力社会目标实现。
总之,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历史故事中的知识点是我们学习思考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读后感
战火硝烟,纷纭事态。
霸业在凯歌中书写,又有多少路骨冻尸融化在历史于烟云?尽瞻天下的王侯,忠肝义胆的将相他们在前台挥剑嗜血,大义凛然,在历史的笔墨中诠释出人的价值。
但,使能堪比王侯将相呢?一个个英雄华丽的辉煌可能会被自命不凡得人追求,而平凡的你我去总是在向往,或者干脆说:“他很伟大,但我不想成为他”。
鉏麑一个不堪启口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却看到了他所有的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刺杀的时刻,他却不是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鉏麑“退之”的根本原因。
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而非仅仅臣服于君主。
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
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而这一点,有多少一览天下的君王可以比拟?辉煌的霸业抹去了谦卑的心智,多舛的命运剔除了清高的灵魂。
当时光转盘扭转至当下,不管是追名逐利的狂徒,还是满腔热血的愤青,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庶民小人,都想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宗教、派别、阵营、团伙,一个一个小帮子就是人们心中一个一个历史的卡槽,
人们安居其中,如井底之蛙一样融进了一井天的世界。
鉏麑之死,开始被世人嘲笑,虽不能否认活着的意义,但这嘲笑的背后,多少成为人们蝇营狗苟的借口。
殊不知我们找寻的并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位置,而是我们心中历史的位置。
我们所讲的忠义,从来不是书本上字典里黑白无声的解释。
那只不过是告诉你忠义“画”的是什么,而水墨油彩,才是你之于忠义的价值。
有人会说,鉏麑乃是夸张的缩影,根本不惧历史价值。
但如果说这是古人笔法的夸张,那至于今天,就是空想的虚构。
不只是鉏麑,像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配角,在记载历史的人眼中,却在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否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在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保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目标呢?
我并不是说心存大义就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对于旧认识,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新观点,不能盲从,要去眼见为实,了解后自我判断。
只有这样,你才能主宰人生。
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
鉏麑之死于今,也绝不
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着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反观现实浮华中的定海神针。
小人物书写历史。
而如鉏麑云者,正是这样的在历史天平上毫无分量的小人物,才更见平凡中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