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合集下载

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
压力大了,没有足够的能力,男性就容易采取暴力的方式毁灭他人毁灭自我的前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觉得此书不错,孩子
的种种问题,都有迹可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
庭的影响是深远且长久的,孩子在校园里的一些行为,大多来自家庭的影响,本书中的很多案例也为家校共育提
供了指导。
有家长问我怎么看待这本书?我答:这本鸡汤有点毒。但我无法赞同她强调家长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
却被称为书呆子
父母在意并强调的
东西会成为孩子的
观念
情感是上天为人设
计的紧箍咒
不幸遇到毫无人性
的人会怎样
一个人尚有情感就
尚有人性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
来认人的
人性中的情感是养
育而来的
谈恋爱也有气味相
投的现象
02
04
06
依恋情感是
教养孩子的
心理资本
未成年人弑
母多有幼年
脱离母亲的
背景
养不出情感
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
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
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有点震撼,之前感觉培养孩子是漫长从容的,现在感觉就非常紧迫了,心灵的窗口在六岁之后就会悄然关上。
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
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心得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心得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心得
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我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明确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在与他们交谈时,要用平和而理性的语气,避免过度情绪化的反应。

2. 从容应对情绪:孩子的情绪经常变化,我们要学会从容应对他们的情绪表达。

在他们因为不开心而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然后用平和的语气询问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安慰和支持。

3. 激发积极能量: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当他们做出一些积极的表现时,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倡导亲子互动:在家庭中要积极推动亲子互动,例如共同制定家庭规则,一起参与家务,一起阅读或玩游戏等。

这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亲密感。

5. 爱的表达方式:要向孩子传递出充满爱意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拥抱、深情的目光、亲切的语言等方式,告诉孩子他们是被无条件地爱着的。

6. 适度宽容和限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度地宽容他们的错误和过错,并且给予合理的纠正和限制。

这样的教育
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7. 尊重个体差异: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各有不同,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总的来说,心理抚养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沟通、关注情绪表达、激发积极能量、亲子互动、爱的表达方式、适度宽容和限制、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和自信的孩子。

心理抚养 案例

心理抚养 案例

心理抚养案例
《心理抚养案例》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哈,就拿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刚来说。

小刚这孩子小时
候可调皮捣蛋了,经常惹出一堆麻烦事儿,比如说把人家花盆给打碎了呀!那邻居呢,一开始总是简单粗暴地骂他一顿,甚至有时候还会动手打他。

但小刚反而变得更加叛逆了,这咋回事呀?这不就是没找对方法嘛!
咱再想想,要是孩子每次犯错后,家长不是一味地责骂,而是静下心来,跟他好好聊聊,问清楚原因,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情况会不会不一样呢?这就好像是种一棵树,你得精心呵护,给它合适的土壤、水分和阳光,它才能茁壮成长啊!
还有个例子也特有意思。

我朋友的孩子明明,性格特别内向,在学校都
不太敢和同学们说话。

朋友急得不行,到处找办法。

后来呀,她每天都会花时间陪着明明聊天,听他讲学校里的事儿,还鼓励他多去参加一些活动。

慢慢地,明明变得开朗起来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不少呢!这不就像是给花施肥,一开始可能没啥效果,但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惊喜呀!
咱们想想看,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块柔软的土地,需要我们用爱和耐心去耕耘呀!如果只是简单地撒下种子,而不去照顾,那怎么能长出健康的幼苗呢?就像小刚的父母一开始那样,只是打骂,不注重心理抚养,能行吗?当然不行啦!而明明的妈妈就做得很好啊,她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孩子的心,这才是正确的呀!心理抚养真的太重要啦,难道不是吗?大家可别小瞧了它呀!最后,我觉得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才能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地成长,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稳、更顺!。

《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心理抚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压力和疲劳。

这时,进行心理抚养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本文将探讨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心理抚养的方法。

一、心理抚养的定义和意义心理抚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来调节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灵愉悦和平静的状态。

心理抚养有助于缓解焦虑、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增加快乐和幸福感。

心理抚养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对社会和家庭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人心理平衡和愉悦时,他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心理抚养的实践方法1. 放松技巧放松技巧是心理抚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疲劳。

常见的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温水浸泡、按摩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身心的舒缓和放松,从而让我们恢复精力,提升心情。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抚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方法包括自我认知、积极思考和情绪释放。

当我们学会了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就能更好地处理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

3. 兴趣爱好拥有一项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是进行心理抚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我们参与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时,能够轻松地放松心情,忘却烦恼。

例如,听音乐、阅读书籍、做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心理抚养方式。

4. 社交互动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也是心理抚养的一种方式。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孤独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加入兴趣小组都是很好的社交互动方式。

5.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理抚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善于换位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减少冲突和争吵。

同时,善于换位思考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三、心理抚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理抚养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自己的感受心理抚养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而不是强制自己完成某些任务。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

相比于物质的给予和知识的传授,心理抚养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滋养和呵护,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良好性格和健康心态的关键。

心理抚养,简单来说,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安全感和信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和长期陪伴。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婴儿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温暖的怀抱和及时的回应。

当他们哭闹时,父母的安抚能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当他们发出咿呀之声时,父母的微笑和鼓励能让他们建立起对交流的信心。

这种早期的情感互动,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幼儿和儿童时期,心理抚养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此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

比如,当孩子兴奋地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时,父母认真的倾听和适当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小觑。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抱怨和退缩,孩子很可能也会养成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优秀的品质。

同时,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能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反,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家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

心理抚养还包括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

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比如,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时,父母不能一味地迁就或责骂,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同时教他们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心理抚养六章心得体会

心理抚养六章心得体会

心理抚养六章心得体会心理抚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主要是对心理健康上遭受困扰和伤害的个体进行帮助和抚慰。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心理抚养的实践和方法,对此我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这里分享给大家。

第一章:信任的力量在心理抚养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须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必须对他们保密。

如果被抚养者有任何背景或敏感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保证保密性。

通过信任,我们才能够让被抚养者接受我们的帮助和建议。

第二章:倾听的技巧倾听是心理抚养的核心技巧,也是被抚养者情绪释放的最佳途径。

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们必须认真聆听他们的话语,不能插话或打断他们。

我们还必须对他们的话语给予最大的尊重,要认真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三章:正面情绪的培养正面情绪的培养是心理抚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正面情绪可以提高被抚养者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我们可以通过赞美、肯定和鼓励等方式帮助他们培养正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逼近而非远离有时候我们会对被抚养者的情绪或问题感到恐惧,想要离开或者回避。

但是这样的做法会使得被抚养者感到孤独和失落。

我们应该学会逼近而非远离,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一起面对和克服问题。

第五章:包容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心理抚养者,我们不能对被抚养者的情况进行过度评价和批判。

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给予被抚养者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第六章:相互支持和鼓励相互支持和鼓励是心理抚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应该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我们彼此支持和鼓励,一起面对和克服困难。

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激发被抚养者内在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和克服自己的问题。

总之,心理抚养的实践和方法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心理抚养第二章的心得体会

心理抚养第二章的心得体会

心理抚养第二章的心得体会心理抚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对个体进行情感上的抚慰和疏导,以达到心理平衡和健康状态的修复和提升。

而心理抚养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困扰,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通过学习这一章节,我对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扰和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压力、抑郁等。

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抚慰,这些负面情绪有可能会逐渐积累,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而心理抚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内心的困扰,积极应对负面情绪,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学会心理抚养对我们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都至关重要。

其次,心理抚养需要通过具体的方法和实践才能实现。

在第二章中,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抚养方法,比如情绪倾诉、正面思考、放松训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的内心状况,寻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调整,缓解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

例如,当我感到焦虑和压力时,我可以选择情绪倾诉的方式,将自己的困扰分享给亲友或心理专家,从而得到安慰和支持。

同时,我也可以运用正面思考的方法,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的实践,我相信自己可以更好地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心理抚养也需要与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相结合。

在书中,提到了朋友、家人以及心理专家等在心理抚养中的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与亲友进行有效的沟通,将自己的内心困扰与他们分享,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如果遇到较为困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支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心理抚养的目标。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参考资料]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参考资料]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

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摘要:
一、婴幼儿期:依赖父母,安全感建立
二、儿童期:逐渐独立,对父母情感需求的转变
三、青少年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内心依恋的转移
四、成年期:情感独立,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正文: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依恋阶段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它伴随着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婴幼儿期,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尤为强烈。

这一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安全感依赖建立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父母的爱抚、照顾和回应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儿童期个体开始逐渐独立。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发生转变,他们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父母在此时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在尝试和犯错中积累经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个体对同伴关系的重视逐渐超过对家庭的依赖。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开始对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试图寻找自我认同。

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建立自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此时,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友谊和恋爱观念。

成年期个体逐渐实现情感独立,有能力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阶
段,人们应学会珍惜和维护身边的亲朋好友,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父母在此时应鼓励孩子拓展社交圈,为今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总之,了解成长过程中内心依恋的阶段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个阶段的需求,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心理抚养经典语录

心理抚养经典语录

“心理抚养”是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要想孩子发展出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心理抚养。

以下是一些心理抚养的经典语录:
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
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2.真正的养育过程,肯定是唠叨的,这叫有亲情抚养。

言语发育和社会性发展、认知等能
力都会在有亲情抚养和无亲情抚养的孩子身上出现差异。

3.人在生命早期,他的情感发展不充分,就会形成很多性格上的缺陷。

4.亲自抚养,会让孩子产生可依赖的情感,从而建立安全感。

5.早年的情感关系决定了孩子的言语表达方式,孩子在与人交流时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

6.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人格出现问题会影响人的一生。

7.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父母真正的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

8.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父母要与孩子建立情感依恋关系,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

这些语录强调了心理抚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也提醒父母们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解读《心理抚养》

解读《心理抚养》

解读《心理抚养》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

而在这其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心理抚养》一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抚养方法论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抚养。

简单来说,心理抚养就是父母通过关爱、尊重、理解和支持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抚养呢?《心理抚养》一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 关爱和尊重: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增强自信心。

2. 沟通与倾听: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关注他们的需求。

在沟通过程中,要避免指责和批评,而是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情感支持:父母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及时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4. 培养抗压能力: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和压力,引导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学习兴趣爱好等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心理抚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父母,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支持,陪伴他们度过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
XXX心理学教授、XXX副会长XXX教授指出,社会问题归结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结于早年的性格形成,而早年性格形成归结于家庭和教育。

因此,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XXX认为,“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

XXX提出,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即依恋期。

在依恋期中,1-6岁时最为关键。

如果孩子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到18岁时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因此,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

这样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而在青春期时,人已经进入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

家教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教育者应该清晰明了,了解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借助学校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

因此,家庭健全并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氛围以及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方法及其重要性,以提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导。

一、关注情绪表达有效的心理抚养需要父母愿意倾听并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当孩子感到害怕、伤心或愤怒时,父母可以通过安抚、鼓励和理解来帮助孩子处理他们所面对的情绪困扰。

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不屑一顾,而是耐心地给予支持与理解。

二、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信心。

父母需要创造一个亲密、开放和包容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彼此交流、分享和支持。

此外,表扬和赞美是建立积极家庭氛围的有效手段,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并与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决策权。

四、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矩在家庭教育中,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父母应该为孩子设定适当的规矩和限制,并向他们解释规矩背后的原因。

同时,父母也需要在界限的执行上保持一致性,并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通过规矩和界限的设定,孩子可以学会自律、负责和尊重他人。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和压力。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示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并帮助孩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鼓励孩子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助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篇1父母都想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这样的家长只在乎宝宝的身体健康,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各种心理疾病频发,专家介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做好对子女的“心理抚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

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

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

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专家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很多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心理抚养》是一本关于育儿的新理念的书籍,作者李玫瑾强调了心理抚养在养育孩子中的重要性。

与许多父母一样,我也曾将关注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如饮食、穿着、身体健康等,视为爱的全部内容。

然而,由于对婴幼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了解和关注不足,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父母传达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为重要。

心理抚养主要涵盖情感、性格、观念和能力这四个方面,父母需要全程参与心理抚养的过程,通过陪伴、关爱和建立依恋感来获得教育孩子和制定规则的权威性。

对于这种理念,我深感赞同。

通过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进行情感抚育,教导他们做人做事,比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为重要。

根据作者的观点,“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很多时候,父母们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他们选择出去工作挣钱,以期能够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

然而,这种做法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疏离。

孩子们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们无法获得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他们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通过阅读《心理抚养》,我认识到了父母参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导师,积极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安全感和依恋感。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充分发展他们的情感、个性、观念和能力。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践方法,供父母们参考。

例如,与孩子保持沟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给予他们适当的责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通过学习心理抚养的理念和方法,我深刻理解到了人际关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而是要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给予他们心理安全感和温暖。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苯体胺
生理上 乳汁
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 美的,最完美的。 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 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 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 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有的妈妈生完孩子后不分泌本体胺原因有可能是: 1、生理上不健康; 2、心理上有情绪。 此时爸爸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本体胺三个月后就会慢慢消失。
家庭系统基本构成
有问题的家庭关系呈现
冷漠
冷漠
对抗
讨好
夫妻和谐友爱 父母分工合作
祖先 列祖列宗 古圣先贤
父母
孩子
国家 学校
社会 家庭
老师
老师
兄弟姐妹 同学亲友
自然万物
4: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做自己,负责任。人类的天性是想独立自主、做我自己。我有能力去做我自己、能够独立,我有选择的权利,我有自由做我自己,当一个人不能做自己时,会很郁闷!就会凋谢! 孩子本来是想负责任地,只是父母教的,孩子不负责任了,或者是孩子没有机会负责任。孩子依赖一个人,而内心深处却是恨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损害了我独立自主!
青少年出现 问题的表现
人际关系 出现问题
情绪经常失控
偏差行为的出现
早恋
叛逆
自杀率最高 的是青少年
自我缺失
生病
网瘾游戏瘾
独生子女自杀 会要家里人的命
成年的问题源于童年,童年的问题源于家庭。 一个成年人的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家庭 环境中寻找到答案。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 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NO.1 in life 生命中的至重
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母亲很容易做到,因为分泌一种物质叫:苯体胺

12岁前重视孩子心里抚养

12岁前重视孩子心里抚养

12岁前重视孩子心里抚养01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

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短期要当父亲或母亲。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02孩子在依恋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孩子在一岁内,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03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知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是指在成年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和照顾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份纯真、善良、好奇和幸福感。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导致这个内心的小孩变得沮丧、失落、焦虑或者愤怒。

因此,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去照顾和满足这个内心的小孩。

首先,我们需要重拾那份纯真和好奇心。

试着去感受周围的美好事物,像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等等,这些都能让心灵愉悦。

其次,我们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小孩。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瑜伽、冥想、呼吸练习等等,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和内敛。

最后,我们要给予内心的小孩足够的关爱和呵护。

比如,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尝试和朋友们聊聊心事,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小孩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这样他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

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

“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

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个例子。

”李玫瑾教授说,溥仪年幼调皮,着实把大臣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老师拿古代圣贤为例子苦劝也无效,最后还是奶妈出面才“镇”住了他。

“奶妈把小皇帝往怀里一搂,告诉他,大臣太监也是人,以后别折腾人家了好吗?小皇帝立马点头了”。

听了李玫瑾说的故事,家长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李玫瑾趁热打铁:“孩子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岁之前,父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

所以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

”“糖果训练”培养控制力李玫瑾认为,现在不少孩子缺乏一个自我控制的教育过程,导致成年后控制力较差。

大人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给他一些糖果等喜欢的零食,分量比平时多一些,并与他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如果零食还能剩下来一些,他就能再得到双份零食。

第一次训练时,大多数孩子会忍不住吃掉所有的零食,家长看到了也别吭气。

第二天再按约定,拿了糖果找孩子,哟,违约了?马上收起糖果走人。

这时候孩子虽然很沮丧,但是明白了控制住“馋虫”的好处。

如果之前家长们做过“说不”的训练,孩子也不敢跟你哭闹。

隔一段时间再训练第二、第三次,孩子们自然会吸取教训,学会自我控制。

杀亲案:家庭教育的悲剧“北京李磊杀亲案等这些杀亲案是有共同性的,主要就在于人格方面的缺陷。

”李玫瑾认为,“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如果没能抚养孩子而形成情感依恋关系,后期就很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管理权,你管他,他就会恨你。

”据李玫瑾分析,李磊性格好斗,常与人打架。

这些都体现出他不太成熟、不太懂事的性格特点。

始终令人惊诧的是,作案之后,李磊没有寻找藏身之处,而是选择去海南三亚旅行,被捕后还称“三亚真好,如果有来生,一定来三亚”。

“他杀了那么多人,还有心思去享受。

那么对这种人而言,藏起来是很痛苦的,是需要忍的。

他忍不了,就一定要挥霍。

”据报道,李磊在逃亡期间疯狂挥霍,每天花钱过万元。

李玫瑾分析认为,李磊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

接触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杀人案件之后,李玫瑾发现,早期的教育和抚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她利用自己的博客“农家小院”来发表“心理抚育”系列博文。

她写道:“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的‘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这种人容易形成冷漠、拒绝他人、无情残酷等性格。

”李玫瑾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要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同时还要有性格方面的教育,要让他想到别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认为,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性格教育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弱能的情况,体现为自尊心特强、脾气大。

“当其成年以后,只要遇到问题,遇到麻烦,就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结果。

他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处理,只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李磊就是其中的典型,情感教育的不连续和性格的缺陷,使他最终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骨肉至亲。

“当你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李玫瑾教授说,“可惜的是,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试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学会对孩子说“不”孩子没人照顾不行,但过分宠爱也不行。

李玫瑾教授说,许多“逆子杀亲”案件的凶手,很多是小时候父母惯出来的。

小时候惯得太厉害,长大后再管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子”倾向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施”。

在李玫瑾看来,孩子3~6岁期间一定要进行性格培养。

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他可能会哭闹、打滚,最后仍会服从;要是拖到12岁以后再说“不”,孩子可能会反抗,比如离家出走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李玫瑾教了家长们一招,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要遵循“四不”原则:不打、不骂、不急于讲道理、不走开。

家长只需做一件事——把孩子带回卧室或书房,关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教育。

首先告诉孩子,今天这件事是你不对,然后可以笑眯眯地坐下,看孩子哭闹。

等孩子哭累了,再找条热毛巾帮孩子擦擦脸。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要是不吃这一套,家长们也可以先问他“你这样做对吗”?在孩子争辩的时候,静静地盯着他看,等他安静下来。

总之,家长需要表达一种态度: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再闹也没有用,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不吭气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个商量的机会。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好好跟大人说,我们会好好考虑。

比如,想吃第二根冰棍?现在不行,下午几点以后可以吃;想买玩具?现在不行,期末考试以后我们再买。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李玫瑾教授常常听到朋友的抱怨:我的孩子有这个那个毛病,怎么改啊?在她看来,问题的根源常常在父母身上。

大人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长们于是开始了“现场学习”。

有位母亲举手提问:9岁的女儿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哭,与同学有矛盾了也哭,怎么办?李玫瑾分析说,这跟孩子小时候被照顾得太周到有关。

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要做任何事情,让她哭个够。

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有反应,反而不好。

如果事发原因很重要,家长可以干预一下;如果不重要,可以暂时不理睬。

另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送孩子上了一些兴趣班,如围棋、钢琴、舞蹈等。

刚开始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却出现了逆反心理,对大人的督促非常抗拒。

李玫瑾表示,家长的过度控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由度少了,产生了排斥心理。

每天给孩子安排1/3的时间学习就够了,其余时间让他自己玩耍。

另外,家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性太强了,比如学钢琴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为了考级。

要是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学会弹一首曲子,全家人一起唱,其乐融融,孩子也就有动力了。

一名家长紧接着问,孩子7岁多了,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去别人家时不仅要吃东西,还要把东西带回来。

这是不是自私?大家都笑了起来,李玫瑾也笑着建议说,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在大家庭的聚会中,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切好的西瓜等水果食物,给每一个人分发过去,形成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李玫瑾教授提出,青春期(13-18岁)是成长转折的关键期。

心理变化出现几种情况:独立意识增强,尊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突出,抽象能力+想象内容不平衡,同伴影响力上升,性意识觉醒。

面对这些变化,李教授认为要了解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学校学习的失败——学校教育的特征是比较和竞争,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同一模式,容易忽略素质差异。

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适时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1、命令变商量2、以朋友般的态度尊重待之3、让孩子为家庭的重大问题分忧分责4、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5、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6、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尽可能共同欣赏,引导良好的兴趣7、要给孩子以信任8、为他的善良、成长、负责的表现而骄傲!李教授还指出了父母在进行青春期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一、有些话要点到为止。

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二、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1、对孩子的兴趣表示肯定;2、经常与他讨论他感兴趣的内容;3、鼓励并拓展他发展其他的有益的兴趣;4、不要太焦虑三、当发现孩子初恋时,对策——给孩子写封家书,祝贺孩子长大了,有很好的社会性发展;告诉孩子你的恋爱开始于何时,有何感想;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他把握分寸。

(中学可以交朋友,但不要确定男女朋友关系。

)帮助孩子提高鉴赏异性的水平。

二、有一万个理由,都不可原谅时代周报:近期发生了数起震惊全国的杀害儿童等无辜者的案件。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存在“报复社会”一说,媒体报道也多有集中于凶手多元、矛盾的人性,困窘的生活,这样的视角存在什么盲点吗?李玫瑾:这些行为伤害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于这类犯罪,我们全社会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不能把这种原因归为社会,也不能归类于弱者,这是不正确的,还有谁比孩子们更弱的?如果允许这种方式的话,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疯狂,所有人都会疯狂。

我在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曾经说过这个话,这种案件就应该当场击毙犯罪分子,绝对不让它再拖延,只有这样才能震慑这些犯罪人,因为这些人在他发狂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