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心得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心得
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我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1. 明确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意见,积极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想法。
在与他们交谈时,要用平和而理性的语气,避免过度情绪化的反应。
2. 从容应对情绪:孩子的情绪经常变化,我们要学会从容应对他们的情绪表达。
在他们因为不开心而发脾气时,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然后用平和的语气询问他们的感受,并提供安慰和支持。
3. 激发积极能量: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当他们做出一些积极的表现时,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倡导亲子互动:在家庭中要积极推动亲子互动,例如共同制定家庭规则,一起参与家务,一起阅读或玩游戏等。
这有助于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和亲密感。
5. 爱的表达方式:要向孩子传递出充满爱意的信息。
我们可以通过拥抱、深情的目光、亲切的语言等方式,告诉孩子他们是被无条件地爱着的。
6. 适度宽容和限制: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适度地宽容他们的错误和过错,并且给予合理的纠正和限制。
这样的教育
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7. 尊重个体差异:孩子的天性和兴趣各有不同,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总的来说,心理抚养在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沟通、关注情绪表达、激发积极能量、亲子互动、爱的表达方式、适度宽容和限制、以及尊重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培养出健康、快乐和自信的孩子。
《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心理抚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感到压力和疲劳。
这时,进行心理抚养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紧张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本文将探讨心理抚养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心理抚养的方法。
一、心理抚养的定义和意义心理抚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方法来调节自身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灵愉悦和平静的状态。
心理抚养有助于缓解焦虑、恢复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增加快乐和幸福感。
心理抚养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对社会和家庭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一个人心理平衡和愉悦时,他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二、心理抚养的实践方法1. 放松技巧放松技巧是心理抚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疲劳。
常见的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温水浸泡、按摩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促进身心的舒缓和放松,从而让我们恢复精力,提升心情。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心理抚养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的方法包括自我认知、积极思考和情绪释放。
当我们学会了正确的情绪管理技巧,就能更好地处理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态度。
3. 兴趣爱好拥有一项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是进行心理抚养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当我们参与到自己热爱的事物中时,能够轻松地放松心情,忘却烦恼。
例如,听音乐、阅读书籍、做手工艺品等都是很好的心理抚养方式。
4. 社交互动与他人的良好互动也是心理抚养的一种方式。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与他人沟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孤独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或者加入兴趣小组都是很好的社交互动方式。
5.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心理抚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善于换位思考的能力。
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减少冲突和争吵。
同时,善于换位思考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三、心理抚养的注意事项在进行心理抚养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尊重自己的感受心理抚养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而不是强制自己完成某些任务。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
相比于物质的给予和知识的传授,心理抚养是对孩子内心世界的滋养和呵护,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良好性格和健康心态的关键。
心理抚养,简单来说,就是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安全感和信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和长期陪伴。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如同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婴儿时期,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温暖的怀抱和及时的回应。
当他们哭闹时,父母的安抚能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当他们发出咿呀之声时,父母的微笑和鼓励能让他们建立起对交流的信心。
这种早期的情感互动,为孩子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幼儿和儿童时期,心理抚养的重点也在发生变化。
此时,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
父母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要轻易否定或批评。
比如,当孩子兴奋地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时,父母认真的倾听和适当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视,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不可小觑。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父母在面对困难时总是抱怨和退缩,孩子很可能也会养成消极的应对方式;如果父母诚实守信、友善待人,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优秀的品质。
同时,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能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相反,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家庭,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焦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他们的性格和心理发展。
心理抚养还包括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恐惧等。
父母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比如,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而发脾气时,父母不能一味地迁就或责骂,而是要让孩子知道发脾气不能解决问题,同时教他们用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心里抚养》读后感
《心理抚养》读后感历时3天,读完了李玫瑾《心理抚养》,让我受益匪浅。
在物质丰富的当今,封面的一句话“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给我们父母惊醒。
人的心里发展四个重要台阶。
第一台阶:情感抚养。
0~3岁,主要是情感抚养,抚养人要用全部的爱去耐心呵护和帮助孩子。
当一个婴儿出生后,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孩子人生的第一份感情-依恋。
通过喂养,换尿布,各种接触,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全身心的爱,这是孩子生命最初的情感来源,也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保证。
第二台阶:性格教养。
3-6岁,主要由孩子所依恋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完成。
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规范和约束孩子。
从3岁开始,孩子可以说出自己的要求了,会有些不合理的索求,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
这一过程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带来的体验时常是痛苦和磨难。
因此,若无情感抚养作为基础,亲子关系存在缺陷是,性格教养就难以为继。
第三台阶:能力培养:6-18岁,能力包括智能,技能,特殊能力等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断增长,孩子对父母有依恋之情,有些孩子会出现叛逆,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
记住“和善而坚定”的原则。
这个时期,能力需要培养。
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天赋异禀,二是后天努力。
所以父母需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关注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给孩子创造学习氛围,投入教育资本,不管提高孩子的能力。
第四台阶:自我修养。
18-n岁。
自我,需要修养,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
孩子18岁以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再替子女选择和决策,否则,子女会成“巨婴”,“啃老族”在前三个台阶的基础上,一个人自我的修为会决定人生的高度。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作为父母,要多关心孩子的身,心,灵。
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爱。
在养人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修行。
抚养孩子心理教育的重要节点
抚养孩子心里教育的重要节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有哪些关键的节点?抚养孩子心理重要的节点,到底我们带孩子有哪些心理教育的最佳时点?身边有很多无助的甚至是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的是什么呢?发现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面目可憎,可怕又陌生,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的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我们无奈地说起孩子问题的时候,往往答案只有一句话:为时已晚,为什么?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有最佳的一个时机的。
既然说我们的孩子还没有到这么严重的程度,所以现在赶快来审视一下目前我们对于孩子的教育到底有没有适应到他现阶段的发展?我们给他提供的到底是不是孩子在年龄段当中他最需要的?通过孩子的不同年龄的节点要了解清楚他心理发展的一些特征,给予相应的一些比较科学的养育方式,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可能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
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甚至到了未来的某一天,突然你觉得怎么变得这么陌生,这么冷漠,怎么变得好像我不认识了,我控制不了他了,怎么变得跟我之间如此地有隔阂,就是因为在之前的(一定是在之前的,不是突然间到那一天才发生变化,而是之前)一直以来你们之间的一些相处的方式、养育的方式造就了今天他这样子的结果。
(一)第一节点就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源自于12岁之前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方式。
比如孩子出现的行为像是逃学、厌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自我伤害、打架、抢劫……这些行为的发病期大都数在12岁—18岁的前后,但是这些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是在12岁之前,不是说孩子到了12岁突然一下子有这样的问题了,而是一直我们都埋下了这样的一个种子。
我们要看一看你有没有做过这些事情:1、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如果你需要挣钱,如果你事业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来哺育,那你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挣来的钱,等你挣到钱的时候,孩子已经成为败家子了;事业做大的时候,孩子跟你已经成为陌路人了,那个时候我们再去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这么辛苦!”没有人给你回应的,所以我们要先审视一下,做父母之前我们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现在已经做了父母,再去看看怎么挤一些时间出来给孩子充足的陪伴。
心理抚养六章心得体会
心理抚养六章心得体会心理抚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主要是对心理健康上遭受困扰和伤害的个体进行帮助和抚慰。
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心理抚养的实践和方法,对此我也有了一些心得和体会,这里分享给大家。
第一章:信任的力量在心理抚养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必须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必须对他们保密。
如果被抚养者有任何背景或敏感问题,我们必须给予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保证保密性。
通过信任,我们才能够让被抚养者接受我们的帮助和建议。
第二章:倾听的技巧倾听是心理抚养的核心技巧,也是被抚养者情绪释放的最佳途径。
要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我们必须认真聆听他们的话语,不能插话或打断他们。
我们还必须对他们的话语给予最大的尊重,要认真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第三章:正面情绪的培养正面情绪的培养是心理抚养的一个关键环节。
正面情绪可以提高被抚养者的情感状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我们可以通过赞美、肯定和鼓励等方式帮助他们培养正面情绪,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学会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逼近而非远离有时候我们会对被抚养者的情绪或问题感到恐惧,想要离开或者回避。
但是这样的做法会使得被抚养者感到孤独和失落。
我们应该学会逼近而非远离,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在一起面对和克服问题。
第五章:包容和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困难。
作为心理抚养者,我们不能对被抚养者的情况进行过度评价和批判。
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和理解,给予被抚养者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第六章:相互支持和鼓励相互支持和鼓励是心理抚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们应该让被抚养者感受到我们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我们彼此支持和鼓励,一起面对和克服困难。
通过相互支持和鼓励,我们可以激发被抚养者内在的力量和勇气,让他们敢于面对和克服自己的问题。
总之,心理抚养的实践和方法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简述个体在成长中内心依恋的阶段过程
摘要:
一、婴幼儿期:依赖父母,安全感建立
二、儿童期:逐渐独立,对父母情感需求的转变
三、青少年期:对同伴关系的重视,内心依恋的转移
四、成年期:情感独立,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正文:
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依恋阶段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它伴随着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婴幼儿期,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尤为强烈。
这一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安全感依赖建立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
父母的爱抚、照顾和回应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为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儿童期个体开始逐渐独立。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需求发生转变,他们渴望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父母在此时应适当放手,让孩子在尝试和犯错中积累经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入青少年期,个体对同伴关系的重视逐渐超过对家庭的依赖。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开始对内心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试图寻找自我认同。
他们在与同伴的互动中建立自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此时,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友谊和恋爱观念。
成年期个体逐渐实现情感独立,有能力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在这个阶
段,人们应学会珍惜和维护身边的亲朋好友,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父母在此时应鼓励孩子拓展社交圈,为今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总之,了解成长过程中内心依恋的阶段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个阶段的需求,为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解读《心理抚养》
解读《心理抚养》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况。
而在这其中,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重要。
《心理抚养》一书,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心理抚养方法论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抚养。
简单来说,心理抚养就是父母通过关爱、尊重、理解和支持等方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和处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抗压能力,以应对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抚养呢?《心理抚养》一书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 关爱和尊重: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增强自信心。
2. 沟通与倾听: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关注他们的需求。
在沟通过程中,要避免指责和批评,而是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3. 情感支持:父母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及时给予适当的情感支持。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当孩子取得成绩时,要给予表扬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
4. 培养抗压能力: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挫折和压力,引导他们学会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可以通过参加户外活动、学习兴趣爱好等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5.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心理抚养》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作为父母,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需求,用心去倾听、去理解、去支持,陪伴他们度过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迎接各种挑战。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
XXX心理学教授、XXX副会长XXX教授指出,社会问题归结于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归结于早年的性格形成,而早年性格形成归结于家庭和教育。
因此,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成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
XXX认为,“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
XXX提出,家教最佳期是12岁以前,即依恋期。
在依恋期中,1-6岁时最为关键。
如果孩子在早年没有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又缺乏正确的性格培养,到18岁时就可能会出现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问题。
因此,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6岁之前要对孩子说“不”,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时父亲不要离开孩子。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
这样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是这份爱又是有原则的,从小生活在原则中,他们长大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而在青春期时,人已经进入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的时期,这一时期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
家教的关键是教育家长。
教育者应该清晰明了,了解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如何借助学校向家长传递教育信息。
因此,家庭健全并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在家庭教育中,心理抚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氛围以及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方法及其重要性,以提供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导。
一、关注情绪表达有效的心理抚养需要父母愿意倾听并关注孩子的情绪表达。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当孩子感到害怕、伤心或愤怒时,父母可以通过安抚、鼓励和理解来帮助孩子处理他们所面对的情绪困扰。
不要对孩子的情绪不屑一顾,而是耐心地给予支持与理解。
二、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关键。
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和信心。
父母需要创造一个亲密、开放和包容的家庭氛围,鼓励家庭成员彼此交流、分享和支持。
此外,表扬和赞美是建立积极家庭氛围的有效手段,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并与孩子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和决策权。
四、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矩在家庭教育中,设定明确的界限和规矩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和安全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父母应该为孩子设定适当的规矩和限制,并向他们解释规矩背后的原因。
同时,父母也需要在界限的执行上保持一致性,并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通过规矩和界限的设定,孩子可以学会自律、负责和尊重他人。
五、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让他们学会应对挫折和压力。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示积极面对问题的态度,并帮助孩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同时,鼓励孩子面对困难时积极寻求帮助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助能力和社交能力。
总结起来,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抚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
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精选23篇)家庭中的心理抚养观后感篇1父母都想培育出优秀的孩子,这离不开优秀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否健康喔。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老年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不磕着碰着就可以了,这样的家长只在乎宝宝的身体健康,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事件越来越多,各种心理疾病频发,专家介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做好对子女的“心理抚养”,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些人认为,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抚养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抚养。
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
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人的心理问题则与其6岁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
对于家庭教育,建议父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亲自抚养幼儿子女。
0-12岁的孩子处于“依恋期”,父母与孩子长期、持续的亲密接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依恋”心理,给孩子带来生命初期的愉悦记忆,这是孩子形成心理自制力的基础和资本。
父母亲自抚养,才有爱的言语滋润,才有父母与孩子的目光对视,而缺乏目光对视的孩子,往往伴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在孩子3岁前主要实施情感抚养,4-6岁实施性格抚养,要学会在孩子6岁前对其说“不”。
人的性格形成期是0-1岁,定型期是12-17岁。
在培养孩子性格的过程中,父母要克制其任性,防止其压抑,抵制其冲动,避免其自私和娇气。
针对目前一些大学生因生活挫折而自杀的事件,专家认为,这是当前部分青年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在幼儿期,父母应在心理抚养中重视意志的培养,可通过长跑、游泳等体育训练磨炼儿童的意志。
很多的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与其幼年心理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醒家长朋友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生理上 乳汁
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 美的,最完美的。 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 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 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 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有的妈妈生完孩子后不分泌本体胺原因有可能是: 1、生理上不健康; 2、心理上有情绪。 此时爸爸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本体胺三个月后就会慢慢消失。
家庭系统基本构成
有问题的家庭关系呈现
冷漠
冷漠
对抗
讨好
夫妻和谐友爱 父母分工合作
祖先 列祖列宗 古圣先贤
父母
孩子
国家 学校
社会 家庭
老师
老师
兄弟姐妹 同学亲友
自然万物
4: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做自己,负责任。人类的天性是想独立自主、做我自己。我有能力去做我自己、能够独立,我有选择的权利,我有自由做我自己,当一个人不能做自己时,会很郁闷!就会凋谢! 孩子本来是想负责任地,只是父母教的,孩子不负责任了,或者是孩子没有机会负责任。孩子依赖一个人,而内心深处却是恨这个人,因为这个人损害了我独立自主!
青少年出现 问题的表现
人际关系 出现问题
情绪经常失控
偏差行为的出现
早恋
叛逆
自杀率最高 的是青少年
自我缺失
生病
网瘾游戏瘾
独生子女自杀 会要家里人的命
成年的问题源于童年,童年的问题源于家庭。 一个成年人的行为都可以在他幼年时期家庭 环境中寻找到答案。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疗愈;不幸的人, 一生都在疗愈童年。
NO.1 in life 生命中的至重
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母亲很容易做到,因为分泌一种物质叫:苯体胺
心理抚养读后感1000字
心理抚养读后感1000字这本书让我对人的成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就够了。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心理抚养是多么的重要。
就像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内心的感受才是真正影响我们性格和行为的关键因素。
书里讲到的很多案例都特别真实,感觉就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
比如说有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听话,但是内心却很压抑,这往往就是因为心理抚养的缺失。
这就好比是一棵小树苗,你只给它浇水施肥,却不关心它周围的环境是不是有太多的狂风暴雨或者是不是被其他的大树遮挡了阳光。
小树苗的成长不仅仅是需要物质的滋养,还需要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孩子也是一样的。
我自己就联想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
我爸妈那时候忙着工作,虽然在生活上没有亏待我,但是在情感交流上确实是比较少的。
我小时候就特别希望爸妈能多陪陪我,听我讲讲学校里发生的那些小事。
有时候我考了好成绩,最希望的就是能第一时间看到爸妈脸上那种骄傲的笑容,可是他们总是忙得顾不上。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其实是缺乏心理抚养的。
这也让我意识到,等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还要注重他们的心理需求。
从这本书里我还学到了,心理抚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不是说你今天关心了孩子,明天就可以不管了。
就像建房子,每一块砖都很重要,每一次的心理沟通、每一个陪伴的瞬间都是在构建孩子健康的心理大厦。
而且,心理抚养是要根据孩子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的。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多的安全感,那我们就要多抱抱他们,多给他们一些温暖的回应。
等孩子长大了,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想法,和他们平等地交流。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的道理呢。
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心理需求,也要学会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
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正处于一个需要被关心的阶段,我们就不能只是嘻嘻哈哈地和他们打闹,而是要真正地去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他们一些支持。
这就像书里说的,心理抚养不仅仅是在家庭内部,在整个社会关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是指在成年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关注和照顾我们内心的那个孩子。
这个孩子是我们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份纯真、善良、好奇和幸福感。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难,导致这个内心的小孩变得沮丧、失落、焦虑或者愤怒。
因此,我们需要懂得如何去照顾和满足这个内心的小孩。
首先,我们需要重拾那份纯真和好奇心。
试着去感受周围的美好事物,像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等等,这些都能让心灵愉悦。
其次,我们要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我们内心的小孩。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瑜伽、冥想、呼吸练习等等,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和内敛。
最后,我们要给予内心的小孩足够的关爱和呵护。
比如,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尝试和朋友们聊聊心事,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我们要让自己的内心小孩感受到我们的爱和支持,这样他就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 1 -。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看了李玫瑾老师讲的心理抚养,真的是感觉像被人敲了一记警钟,又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神秘大门。
李玫瑾老师那讲话啊,就跟拉家常似的,可话里的道理却是沉甸甸的。
她一讲心理抚养,我就明白了,原来养孩子可不是光给吃给喝就行的。
就像你种一棵小树苗,你以为光浇水就行了吗?不,你还得给它除虫、修剪枝叶,时不时还得跟它说说话呢,孩子也一样。
以前我觉得孩子只要不生病,在学校成绩好,那就是养得成功。
现在才知道,心理上的滋养那才是根基。
你看那些在外面调皮捣蛋或者是长大了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很多都是小时候心理抚养没跟上。
比如说,孩子小时候哭了,你要是不管不顾,以为哭会儿就好了,其实那孩子心里可能就有个小疙瘩,觉得自己不被在乎。
这就好比小树苗被风吹歪了,你不赶紧扶一把,等长大了就长歪了。
她讲的一些案例也特别吓人又特别真实。
有些孩子长大犯罪了,追溯起来,小时候家庭里就缺少那种温暖的心理抚养。
家长可能就忙着赚钱,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小世界。
我就想啊,赚钱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孩子能过得好。
结果呢,钱是赚了,孩子的心却凉了,这可真是本末倒置。
而且心理抚养这事儿还得从小就开始抓。
不能说等孩子都青春期了,开始叛逆了,你才想起来要和他好好沟通。
那时候就有点像亡羊补牢,虽然补比不补强,但是那羊可已经丢了几只了。
就像孩子小时候你没给他养成好的心理品质,等大了再去纠正,就难上加难。
看完之后我就觉得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本养娃秘籍。
不过这秘籍还得好好研究,不能生搬硬套。
我得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家庭的环境,把李玫瑾老师说的那些智慧灵活地运用起来。
比如说,我要多花时间陪孩子玩,在玩的过程中了解他的想法,就像潜入到他的小星球去探索一样。
还有啊,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能上来就骂,得先了解他为啥这么做,这就像是给他的行为做个“心理剖析”。
总之呢,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观念,让我这个当家长(或者即将当家长)的人,像是在黑暗里看到了一盏明灯。
李玫瑾心理抚养讲座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抚养讲座观后感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讲座,那感觉就像是被人拿小锤子敲了敲脑袋,突然就开窍了不少呢。
以前总觉得养孩子嘛,不就是给他吃好喝好,供他上学就得了。
可这讲座一听,才发现自己是大错特错。
李玫瑾教授就像个智慧的长者,坐在那慢悠悠地把育儿的那些事儿,从心理的角度给剖析得透透的。
先说这心理抚养的重要性吧。
教授讲得特形象,说孩子小时候你要是没给他足够的情感滋养,那就像给小树苗浇水的时候总是抠抠搜搜的,这树长大了也是病恹恹的。
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爸妈忙着工作,有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个小野草,虽然也长大了,但心里好像总有点空落落的地方。
现在明白了,原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就像小怪兽,得按时给它喂饱,不然它就会在心里捣乱。
教授还提到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
就像打游戏闯关似的,每个关卡都有特定的任务和挑战。
比如说孩子在幼儿期,那就是建立安全感的时候。
要是这时候家长老是变卦,今天说带孩子去游乐园,明天又因为自己想睡懒觉就不去了,孩子的小世界就会“地震”,安全感就像被偷走了一样。
这就好比你盖房子,地基没打牢,上面盖得再漂亮也是白搭。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我也被教授点醒了不少。
以前我觉得孩子犯错了就得严厉批评,让他知道错了就不敢再犯。
可教授说,这就像治病,你得对症下药,有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他不懂,你得给他解释清楚,就像给小迷糊指条明路。
要是上来就一顿骂,那孩子就懵了,只知道害怕,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哪了。
这就像你本来想让马往正确的方向跑,结果你一鞭子下去,马只知道乱跑了。
而且啊,心理抚养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那是相当关键。
一个在充满爱和理解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就像小太阳一样,自带光芒,性格开朗又积极向上。
反之,要是成长过程中总是被忽视或者打压,孩子就容易变得自卑又敏感,像个小刺猬,随时准备竖起刺来保护自己。
我就想到身边那些性格有些古怪的朋友,说不定就是小时候没被好好心理抚养呢。
看完这个讲座,我就觉得自己要是以后有孩子了,或者现在对待身边的小朋友,都得换一种方式。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最近看了李玫瑾老师讲的心理抚养相关的内容,那可真是让我有种豁然开朗又惊出一身冷汗的感觉呢。
先说说这豁然开朗的部分吧。
李玫瑾老师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侦探,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心理,跟他们小时候所受到的抚养方式一一对应起来。
比如说,一个孩子要是小时候缺乏足够的陪伴,那长大之后可能就会在人际关系里特别渴望别人的关注,或者是对亲密关系感到特别的迷茫和不安。
就像我们看到有些成年人,在爱情里特别作,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看似无理取闹,可按照李玫瑾老师的说法呢,这可能就是小时候在心理抚养上缺了一块。
这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的每一个表现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很可能就藏在他们的童年里。
还有,关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
以前我总觉得性格嘛,天生的成分居多。
看了之后才知道,家庭环境、父母的抚养态度那简直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大工匠啊。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胆小怯懦或者是极度叛逆。
相反,如果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和爱,孩子性格里的阳光面就会更多。
这就好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在孩子心里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性格的孩子。
这惊出一身冷汗又是咋回事呢?我自己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又想想自己在教育孩子或者对待身边小朋友的时候一些做法,就觉得有些后怕。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经意间就做了一些不利于孩子心理抚养的事。
孩子在兴高采烈地跟我们分享他在幼儿园画的一幅画,我们却因为忙自己的事而敷衍地回应几句。
按照李玫瑾老师的观点,这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心理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这就像在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孩子的心理成长走偏了路。
而且啊,我觉得李玫瑾老师的这些观点也特别实用。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听不懂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能用到生活里的指导手册。
就像我们知道了孩子如果犯错误的时候,光打骂是没用的,得去了解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从心理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治水,堵不如疏,找到根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李玫瑾老师在书里就像个经验老到的领航员,带我们在人的心理成长这片大海里航行。
我就被“心理抚养”这个概念给吸引住了。
以前吧,老觉得抚养孩子就是给吃给喝,供他上学就得了。
但李玫瑾老师说,心理上的抚养那才是根基啊。
就好比盖房子,你光把楼的框架搭起来,里面的水电线路、软装啥的都不管,这房子能住得舒服吗?孩子的心理就像那房子的内里,心理抚养不到位,外表看着再光鲜,里头也是乱套的。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提到的关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陪伴。
她就说啊,孩子小时候你要是没给他足够的情感回应,就像你对着一个小树苗,老是不浇水,那小树苗能茁壮成长吗?肯定不能啊。
她讲了很多例子,那些小时候缺乏情感陪伴的孩子,长大以后就像个没装满东西的瓶子,晃晃悠悠的,在人际关系里、在面对自己的情绪的时候,都表现得很糟糕。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小孩,他爸妈老是忙生意,把他一个人扔家里。
那孩子看起来总是怯生生的,也不怎么爱说话,跟其他孩子玩的时候也放不开。
现在看来,就是缺了那种情感上的精心抚养啊。
还有一点特别有趣的是关于性格的形成。
李玫瑾老师就像是个超级侦探,把性格形成的线索一条一条给你捋出来。
她说性格可不是天生就定死了的,后天的抚养环境就像一把神奇的雕刻刀,慢慢地把孩子的性格给雕琢出来。
要是家长老是在孩子面前发脾气、争吵,那孩子的性格可能就会变得敏感、胆小或者也很暴躁。
这就好比把一个泥巴捏成一个小人,你要是手法粗暴,那捏出来的小人肯定也是歪歪扭扭的。
我就想啊,我以后要是有了孩子,可不能在他面前老是吵吵嚷嚷的,得给他一个温暖平静的家庭氛围,就像一个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花园,让他的性格像花朵一样健康绽放。
书里谈到的教育方式也很接地气。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能用到生活里的方法。
她强调教育孩子得有耐心,就像牵着一只小蜗牛在散步一样。
你不能老是催着孩子,“你怎么这么慢,你得赶紧这样做,赶紧那样做。
”那样只会让孩子变得很紧张,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
李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内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转载了一些李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一、听李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在河北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李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健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李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李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打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阳光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李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正如很多凶手穷凶极恶,在生活中即非常懦弱,这要从他的童年找根源。
家长们发现孩子行为异常,往往在他12岁左右,却殊不知孩子的异常心理也许早在6岁左右就形成了。
“孩子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在幼小时,大人的陪伴和教育非常重要。
正如,孩子成年后喜欢的食物,取决于小时候父母常给他吃的;孩子小时候脱离了熟悉的环境,会变成沉默内向;小时候没人管,孤弱无助的感觉会伴随直至他长大。
“抚养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末代皇帝溥仪就是个例子。
”李玫瑾教授说,溥仪年幼调皮,着实把大臣和太监们折腾得够呛,老师拿古代圣贤为例子苦劝也无效,最后还是奶妈出面才“镇”住了他。
“奶妈把小皇帝往怀里一搂,告诉他,大臣太监也是人,以后别折腾人家了好吗?小皇帝立马点头了”。
听了李玫瑾说的故事,家长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李玫瑾趁热打铁:“孩子12岁之前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3岁之前,父母一定要自己带孩子。
当孩子眷恋你,离不开你时,你才对他有教育和控制的能力。
所以家长们要多陪陪孩子。
”“糖果训练”培养控制力李玫瑾认为,现在不少孩子缺乏一个自我控制的教育过程,导致成年后控制力较差。
大人可以这样训练孩子:给他一些糖果等喜欢的零食,分量比平时多一些,并与他约好,明天的这个时候,如果零食还能剩下来一些,他就能再得到双份零食。
第一次训练时,大多数孩子会忍不住吃掉所有的零食,家长看到了也别吭气。
第二天再按约定,拿了糖果找孩子,哟,违约了?马上收起糖果走人。
这时候孩子虽然很沮丧,但是明白了控制住“馋虫”的好处。
如果之前家长们做过“说不”的训练,孩子也不敢跟你哭闹。
隔一段时间再训练第二、第三次,孩子们自然会吸取教训,学会自我控制。
杀亲案:家庭教育的悲剧“北京李磊杀亲案等这些杀亲案是有共同性的,主要就在于人格方面的缺陷。
”李玫瑾认为,“心理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早期如果没能抚养孩子而形成情感依恋关系,后期就很容易在管理过程中失去管理权,你管他,他就会恨你。
”据李玫瑾分析,李磊性格好斗,常与人打架。
这些都体现出他不太成熟、不太懂事的性格特点。
始终令人惊诧的是,作案之后,李磊没有寻找藏身之处,而是选择去海南三亚旅行,被捕后还称“三亚真好,如果有来生,一定来三亚”。
“他杀了那么多人,还有心思去享受。
那么对这种人而言,藏起来是很痛苦的,是需要忍的。
他忍不了,就一定要挥霍。
”据报道,李磊在逃亡期间疯狂挥霍,每天花钱过万元。
李玫瑾分析认为,李磊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缺陷。
接触了很多耸人听闻的杀人案件之后,李玫瑾发现,早期的教育和抚养,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她利用自己的博客“农家小院”来发表“心理抚育”系列博文。
她写道:“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的‘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分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这种人容易形成冷漠、拒绝他人、无情残酷等性格。
”李玫瑾认为,父母一定要亲自抚养孩子,“要建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同时还要有性格方面的教育,要让他想到别人,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认为,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性格教育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弱能的情况,体现为自尊心特强、脾气大。
“当其成年以后,只要遇到问题,遇到麻烦,就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结果。
他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处理,只会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
”李磊就是其中的典型,情感教育的不连续和性格的缺陷,使他最终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骨肉至亲。
“当你拥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李玫瑾教授说,“可惜的是,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试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的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学会对孩子说“不”孩子没人照顾不行,但过分宠爱也不行。
李玫瑾教授说,许多“逆子杀亲”案件的凶手,很多是小时候父母惯出来的。
小时候惯得太厉害,长大后再管束,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逆子”倾向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家长们要学会“恩威并施”。
在李玫瑾看来,孩子3~6岁期间一定要进行性格培养。
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他可能会哭闹、打滚,最后仍会服从;要是拖到12岁以后再说“不”,孩子可能会反抗,比如离家出走甚至采取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
如何对孩子说“不”?李玫瑾教了家长们一招,孩子哭闹、不听话的时候,要遵循“四不”原则:不打、不骂、不急于讲道理、不走开。
家长只需做一件事——把孩子带回卧室或书房,关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教育。
首先告诉孩子,今天这件事是你不对,然后可以笑眯眯地坐下,看孩子哭闹。
等孩子哭累了,再找条热毛巾帮孩子擦擦脸。
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要是不吃这一套,家长们也可以先问他“你这样做对吗”?在孩子争辩的时候,静静地盯着他看,等他安静下来。
总之,家长需要表达一种态度:这件事是你不对,你再闹也没有用,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不吭气了,这时候家长可以给他一个商量的机会。
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就好好跟大人说,我们会好好考虑。
比如,想吃第二根冰棍?现在不行,下午几点以后可以吃;想买玩具?现在不行,期末考试以后我们再买。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李玫瑾教授常常听到朋友的抱怨:我的孩子有这个那个毛病,怎么改啊?在她看来,问题的根源常常在父母身上。
大人们学会从自身找原因,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家长们于是开始了“现场学习”。
有位母亲举手提问:9岁的女儿特别爱哭,被老师批评了哭,与同学有矛盾了也哭,怎么办?李玫瑾分析说,这跟孩子小时候被照顾得太周到有关。
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要做任何事情,让她哭个够。
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有反应,反而不好。
如果事发原因很重要,家长可以干预一下;如果不重要,可以暂时不理睬。
另一位母亲诉苦说,自己送孩子上了一些兴趣班,如围棋、钢琴、舞蹈等。
刚开始孩子进步很快,现在却出现了逆反心理,对大人的督促非常抗拒。
李玫瑾表示,家长的过度控制,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由度少了,产生了排斥心理。
每天给孩子安排1/3的时间学习就够了,其余时间让他自己玩耍。
另外,家长送孩子参加兴趣班的目的性太强了,比如学钢琴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是为了考级。
要是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孩子学会弹一首曲子,全家人一起唱,其乐融融,孩子也就有动力了。
一名家长紧接着问,孩子7岁多了,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但去别人家时不仅要吃东西,还要把东西带回来。
这是不是自私?大家都笑了起来,李玫瑾也笑着建议说,父母要多给孩子创造机会,比如在大家庭的聚会中,交给他一个任务:把切好的西瓜等水果食物,给每一个人分发过去,形成与别人分享的习惯。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李玫瑾教授提出,青春期(13-18岁)是成长转折的关键期。
心理变化出现几种情况:独立意识增强,尊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突出,抽象能力+想象内容不平衡,同伴影响力上升,性意识觉醒。
面对这些变化,李教授认为要了解孩子发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可能是学校学习的失败——学校教育的特征是比较和竞争,学校教育的模式是同一模式,容易忽略素质差异。
因此,作为父母的我们要适时对教育方式进行调整:1、命令变商量 2、以朋友般的态度尊重待之 3、让孩子为家庭的重大问题分忧分责 4、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 5、要关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及相关家庭背景 6、关注孩子的兴趣取向,尽可能共同欣赏,引导良好的兴趣 7、要给孩子以信任 8、为他的善良、成长、负责的表现而骄傲!李教授还指出了父母在进行青春期教育过程中,要注意的几点:一、有些话要点到为止。
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二、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1、对孩子的兴趣表示肯定;2、经常与他讨论他感兴趣的内容;3、鼓励并拓展他发展其他的有益的兴趣;4、不要太焦虑三、当发现孩子初恋时,对策——给孩子写封家书,祝贺孩子长大了,有很好的社会性发展;告诉孩子你的恋爱开始于何时,有何感想;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他把握分寸。
(中学可以交朋友,但不要确定男女朋友关系。
)帮助孩子提高鉴赏异性的水平。
二、有一万个理由,都不可原谅时代周报:近期发生了数起震惊全国的杀害儿童等无辜者的案件。
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存在“报复社会”一说,媒体报道也多有集中于凶手多元、矛盾的人性,困窘的生活,这样的视角存在什么盲点吗?李玫瑾:这些行为伤害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对于这类犯罪,我们全社会的态度应该很鲜明,不能把这种原因归为社会,也不能归类于弱者,这是不正确的,还有谁比孩子们更弱的?如果允许这种方式的话,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疯狂,所有人都会疯狂。
我在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曾经说过这个话,这种案件就应该当场击毙犯罪分子,绝对不让它再拖延,只有这样才能震慑这些犯罪人,因为这些人在他发狂的时候跟他讲道理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