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天然: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新思想
陆天然:人类的危机呼唤全新的世界观
陆天然:人类的危机呼唤全新的世界观《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十七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一书指出,人类今天的一切危机,推来推去最后都会推到是世界观出了问题,如果不彻底更新旧的世界观,人类就没有希望和未来。
今天,几乎全世界有远见的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网络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从不同角度在正视人类的危机,在研究人类的危机,在为人类迅速摆脱危机开出全新的处方。
下面是一系列全世界顶级的专家学者的实验结论:1967年,一位细胞生物学家做了一个生物干细胞克隆实验。
他用一个基因通过一分为二的裂变形式培植出了一些具有相同结构的基因,而后将这些相同的基因分别放入三个大小形状不同的容器,而且还使三个容器中的生存环境不同,如水、空气、光线等。
最后奇迹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容器却在一段时间内分别生成了肌肉细胞、骨骼细胞和脂肪细胞。
这完全打破了基因决定命运的主流理论,显然是环境重塑了细胞的命运,环境成为了改造基因的主要因素。
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用已有的思想去解决今天的巨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认同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是由于科学工作者不可能研究所有的问题,因此将整体科学细分为7000门微观的学科,各自选择其中某个学科甚至某个点进行研究,这并没有错。
遗憾的是研究者研究来研究去,到最后居然忘记了整体关联性,独自钻牛角尖,钻到某个细分领域出不来了,认为世界本来就是有无数互不相干的小块组成的,认为世界是分裂的,是由许许多多独立的物质机械地拼接而成,从而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藩篱。
一位全球著名的网络学家做实验得出:社交网络最新发现,我们关系密切的人如果身体肥胖,那么我就会影响我们自己的身体;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情绪、情感变化,也会导致我们的情感、情绪的波动。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有机体,都是被环境塑造的,这里没有“你”,也没有“我”。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
论当代中国信仰危机问题1.什么是信仰信仰一词,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兴起,如陈独秀先生把科学作为一种真实的信仰。
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
《辞海》认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为之行动的准则”。
汉语大词典认为,信仰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
这是从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或者理论体系等的一种坚定不移的确信来说。
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追求。
荆学民教授认为,“信仰问题是一个价值和价值观念的问题,但不是一般的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统摄整个价值观念的核心问题,因而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另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认为,信仰是通过人的思维达到的人的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促使我们坚定地去行动,并使我们的行动更加具有效率。
还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信仰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与人密不可分。
综合不同角度上的描述,我们认为,信仰是构成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意识等的相对稳定的东西,是人们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终极发展状况的总体性把握。
2.信仰的基本特征2.1信仰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家庭背景中,一定个人的社会体验等的结果。
信仰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东西,人与人的信仰也不一样,信仰是与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历程,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的。
2.2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精神升华性。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不但具有认识功能,而且还满足了人的情感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
人不仅是有物质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一定精神上的需求,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信仰后,他的精神是有所寄托,是不会在物欲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
2.3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一种极高的确信信仰一经形成,其核心原则很难轻易变动,信仰渗透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喜怒哀乐,影响人的做事方式,情感的体验。
对于人的实践,信仰起到了精神指导作用,相比一般的认识,知识具有更加强烈的精神力量。
陆天然: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世界观—关系宇宙
陆天然: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世界观—关系宇宙《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十二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一书在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全新世界观时说,互联网时代迫切需要跳出低窄浅的斗争哲学,站在全球化的格局下重构一种全新的文明。
一旦继续沿用旧的斗争哲学指导,人类必然会陷于新的苦难之中,若不能跳出旧的思维模式、思维格局,结果依然只会是一方战胜另一方,一方的成功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甚至以多方失败为代价。
因此,中华民族在人类面临歧途、正在进行重大历史选择的关头,应头脑清醒,扩大视野,用全球化的眼光来思考中国的未来。
过去大规模的社会转型都是通过战争(包括宗教战争)、暴力革命、血腥镇压来完成的,再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在科学高度发展、权力空前集中的今天,人类的前途只有毁灭。
这一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变动要求我们重新定义人类状况,反思我们需要塑造怎样一个世界,需要建立怎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应付这新的、影响全球的复杂局面。
这就向全人类提出了一个值得普遍反思和自觉的问题。
早在20世纪初,《西方的没落——世界历史的透视》一书已经相当全面地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和批判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到了21世纪,这种自觉达到了更加深刻的程度。
在反思的基础上,西方学者提出了人类需要一个多极均势的社会世界,一个文化开化、多元发展的联盟。
要达到这个目的,人类精神需要发生一次“人类心灵内在心灵的巨大提升”,它表达的是对另一个全球化的期待,也就是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积累的可持续性的文明”。
记得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教授说过,如果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那么即使有了巨大的经济规模,即使是一个物质生产的大国,仍然还是个小国。
怎样才算是具有足以影响世界的思想体系,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生产大国呢?这就是要以中国的方式建构一个社会理念,一种生活理想,一套价值观。
重塑中国的价值共识
重塑中国的价值共识作者:徐景安来源:《文化纵横》2010年第05期当今中国最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很可笑,绝大多数会回答:最缺的是钱!政府以发展为第一,民众以挣钱为首位。
中国思想界中不少人认为是制度。
必须建立制衡权力、维护人权的制度,否则就会违反正义和平等。
这种意见固然不错,但是制度建立的前提,需要理念的指引。
这就引起了文化决定制度,还是制度决定文化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谈什么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把制度建立起来。
然而,究竟要建什么制度认识不统一,怎么能推进制度建设呢?所以我认为,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正确的价值理念。
这是一切制度改革都面临的问题。
要冲破阻力,需要力量,而力量要靠神圣、正义的理念来集聚,越来越多的人在价值理念上达成共识就成为关键。
自由主义的主张与缺陷自由主义从维护人的权利出发,肯定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动机与行为。
亚当·斯密则把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解释为人的理性,人人追求物质利益必然带来社会的繁荣,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文明的前提。
中国自由主义学派对经济改革是肯定的,因为改革释放了人追求利益的权利,并使中国人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人身自由。
自由主义要求推进经济改革,启动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实现经济民主、政治法治和思想自由。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维护人的权利,亦即人要爱自己。
爱自己,这本来是个常识问题。
人不爱自己,就不能生存。
但是,传统社会主义是不允许爱自己的,私是资本主义尾巴、修正主义温床。
改革开放以来,追求物质利益,不仅行为合法,而且在舆论上受到鼓励,但在意识形态上依然得不到承认,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集体主义的原则。
自由主义关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的主张,往往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旧社会主义理念,不允许人爱自己,这是对人性的蔑视,造成了经济的落后、政治的专制、思想的僵化。
所有忽视个人的主张,不管罩上多么神圣的光环,最终将酿成对人的压制和摧残。
但是,中国的现实是一方面表现为自由精神的缺乏,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利己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泛滥。
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
100现代交际·2018年14期作者简介:陆树楠,中共唐山市委党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
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研究陆树楠(中共唐山市委党校 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提升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我们要通过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业务精湛、师德高尚、信仰坚定的高校教师队伍,有效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等路径来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00-03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深刻意义,对广大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目标和方向。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是核心价值观发挥其主导作用的重要基础。
因此,探索提升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直接关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效,应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价值观认同的内涵在现代汉语的日常用语中,“认同”有着确定的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认同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
在《辞海》中,对认同有三种解释:一是共同认可、一致承认;二是社会学中泛指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即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自己的感情和经验足以同化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心默契的状况或情形;三是心理学中的“自居”作用,指个体通过潜意识模仿某一对象而获得心理归属感的过程。
人们对价值观的认同一般可分为认知与同化两个阶段。
第0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练习)(原卷版)
第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模拟精练+真题演练)1.(2023·浙江·模拟猜测)杭州一名学校生在作文中指出,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有一个很大的“学问漏洞”,那就是遍布于西域各国的菜名竟然绝大多数是“中餐”,而且主要是吴承恩老家的江淮美食,其中米饭、蘑菇、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几乎是师徒四人每顿必点菜品。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①意识在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的内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反映方式③意识反映的主动制造性带来内容的多样性④意识的内容根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2023·海南海口·海南华侨中学校考二模)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苦苦思考如何“振兴中华”,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大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如今,中国高铁奔驰领先世界,大路纵横遍布城乡,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时的设想。
材料表明( )①正确的理念总是先于社会变革而消灭②战略性谋划对社会进展具有打算作用③正确的意识对实现改造世界的目标具有乐观意义④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制造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23·福建·校联考三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不论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需从既有的事实动身,因而在自然科学中必需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动身;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能虚构一些联系放到事实中,而是要从事实中发觉这些联系,并且在发觉了之后要尽可能地去验证。
”下列诗句中与恩格斯这一观点全都的是( )A.尘世浑浑兮俗眼茫茫,乾坤浩大兮各有行藏B.木叶初下,洞庭始扬波;夜光彻地,翻霜照悬河C.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D.叹不完今朝对月思乡,笑不语杯落白泪成霜4.(2023·浙江杭州·统考二模)国产影视剧《狂飙》中安欣和高启强的博弈并不是简洁的警匪对弈,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狂飙突进”的现代化进程中法理精神与人情传统的冲突,是一部兼具广度、深度与力度的现实主义作品。
中国的创新到底缺少什么
中国的创新到底缺少什么作者:刘道玉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第03期我国创新理念滞后如今,全国掀起了一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宣传的热潮。
其实,关于创新的话题这已不是第一次了,大约在1998年5月,当时已经头一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时,大多数中国人对“创新”一词比较陌生,这个口号给人们以新鲜的感觉。
于是,全国各地有关创新的宣传铺天盖地,各条战线迅速召开了各种创新的会议,纷纷提出经济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等等。
而且,在那一拨的宣传中,还提出了许多新鲜的口号,如自主创新、源头创新、创新极、创新板、创新树、创新团队等,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可是,自从那一拨宣传创新至今快20年了,我国又有多少堪称为原创性的成果呢?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是寥若晨星。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寨工厂、山寨商店、山寨一条街等,却遍布城乡。
而且,这种明明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剽窃行为,在各制造行业屡见不鲜,人们见怪不怪,执法部门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显现出典型的利己主义,因为这能让GDP增长,也能够缓解就业的压力。
然而,这些功利主义行为,却是对创新的最大打击。
我不得不指出,创新的理念在我国至少滞后了差不多一个世纪,这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1912年,时年29岁的奥地利裔美国经济学家约塞夫·熊彼特创立了创新理论,他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
100多年以来,创新理论已经在欧美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可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却缺失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宣传和践行。
当然,究其原因,其中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但我们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以迎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时不我待啊!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倡导创新,同时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遏制一切剽窃、抄袭、仿造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国家及时推出并开展“双创”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新时代新思想
新时代新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在逐步加剧。
在这个万物互联,信息畅达的时代,我们需要更为深刻、全面、开放的思想来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深刻认识到的。
新思想的产生是基于新时代的背景,它需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新时代最迫切需要的是创新、开放和共享。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既需要通过技术和经验积累来不断推进科学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开放及合作的方式来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而实现这些,需要的正是新思想的引领。
新思想必须有普适性和实践性。
它应该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界,而应该融入到各个领域中去,例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
同时,它还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并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思想的积极作用,推动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新时代中,新思想的核心应该是站在科学的基础上,遵循公正和平等的原则进行判断和决策。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它以客观的事实为媒介,以理性的思考为切入点,推动着我们走向一个真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因此,在新思想的引领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与民主,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与探索,推动科技与教育的发展,让人民真正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不断破除旧有的观念,拥抱前沿的思维和理念。
我们应该摒弃过时的教条主义,追求更加真实的知识和客观的认知。
此外,“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主题对新思想的提出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我们不能仅仅想着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长远的未来发展,为人民谋福利、谋幸福。
因此,新思想的提出不仅应该关注社会整体,还需要深刻关注每一个人的命运和福祉。
综上,新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是因新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在新时代中,我们需要新思想的引领,推动科学与民主、人民为中心等理念的发展。
这需要我们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不断探索中开创新时代的奇迹,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陆天然: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新思想
陆天然: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新思想——《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五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指出,当今中国目前最缺的是什么?钱?人才?技术?资源?不可否认,以上这些都缺,但不是最缺的,因为这些都可以随着发展而得到解决。
那最缺的究竟是什么?是新思想,尤其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只有新的世界观,才能引爆一系列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政治观、经济观等。
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符合新时代的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论。
我们的身子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却还在使用旧的思维模式和旧的方法论。
国家、组织和个人的真正危机和隐患,都源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如果不开启全新的世界观,那么,每个国家都会继续沿用老一套相对封闭的政体和市场规律,高层就不可能实事求是设计出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政治模式和市场模式来。
正如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李稻葵说:全球经济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面对投资不利、入不敷出、金融市场混乱、收入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想要解决,必然依赖崭新的经济学思维。
其实,面临转折点的又何止经济学?各行各业都到了转型期。
中国目前最关键的转型有三个:思维转型、社会治理体系转型和经济转型。
这三个转型中,尤以思想转型最为重要。
没有思想转型,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转型;没有正确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等也会不彻底不到位。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改革开放首先应从观念改革出发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了。
今天重启改革,依然还得从思想观念改革开始!改革未动,观念先行。
要想有伟大的改革,就得有伟大的观念。
从历史看,任何伟大文明的出现,都得首先拥有伟大的思想体系,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中华文明、美国文明等,都是如此。
中国要想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得首先创造出适合当今时代的全新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到故纸堆中去复古翻新传统文化,更不是抄袭西方思想体系。
究竟如何认识当今中国,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智力和道德难题-如何认...
如何认识今日中国:对“小康社会” 的一种解读崔之元究竟如何认识今日中国,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智力和道德难题。
一方面,从孙志刚事件,腐败和下岗职工增加等现象来看,可以说社会矛盾已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改革还是取得了许多成绩。
我到俄罗斯开会,在一些大城市里要找一家中档餐馆很难,看到的要么是马路上卖饼干等零食的手推车,要么就是豪华的五星级宾馆。
这似乎说明:虽然中国改革中的收入不平等、地区差异都在加大,但总的来说,中国改革的受益者比俄罗斯多。
对中国很难下一个完整的判断,很多人从不同角度的观察都有一定道理。
黑格尔说真理是全体,而我们的观察往往是局部的。
如何在各种片面,但又不无道理的观察中理出头绪?这就需要一个统筹全局的新概念框架,对具体的局部观察进行重新整理。
照我的个人解读,“小康社会”的提出,就是对这一新概念框架的探索和追求。
“小康社会”的实践和理论,需要丰富的精神资源,需要批判地借鉴人类已有的理论成果。
我认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可以成为“小康社会” 的精神资源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约翰.穆勒(John S. Mill),亨利.乔治(H.George)和普鲁东(J.Proudhon)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进行过深刻地批判,认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不能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历史辩证法的狡讥在于,当社会主义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成功之后,共产党不能让无产阶级当一辈子无产阶级。
马克思早已指出,共产主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也要消灭无产阶级。
严格说来,社会主义社会不应该再存在单纯出卖劳动力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
但共产党显然也不能只让一少部分人富起来。
因此,“小康”或“共同富裕”的一种解读可以是“小资产阶级普遍化”。
事实上,我国改革进程中已经大量地借鉴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理论。
最突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任何读过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穆勒和普鲁东的著作的人都知道,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核心经济观。
当今青少年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关于“理性思维疲软”的一点浅思
I
2 11 01 /
. .
.
,
L
篓
能接触到不 同年份 莘莘学 子的许 《 普通 高中语 文课 程标准》 早就 明确 指出 , 中语 文 加高考作文 阅卷 , 高
璧
当今 青少 年 学生辱 的是什 么
— —
关于“ 理性 思 维疲 软 ” 的一点 浅思
口 周红 阳 王孟浩
( 暨 市教 育局 教 研 室 , 江诸 暨 诸 浙
3 10 ; 暨 市 学勉 中学 , 江诸 暨 180 诸 浙
3 10 ) 1 80
倘 以高 中语 文教学 为基本 视角 ,有人 这样发 形 成 , 了行为 主体 自身的不 断实践 、 除 积极 探求 和 问 :当今青 少年学生最缺 的是什 么?” “ 回答 肯定 见 认真思 索外 , 还离不开各种形式 的科 学引导和精 心 仁 见智 , 说纷纭 , 花八 门。或许 是问题 过于尖 培 育 。 众 五
人” 之全责 。
最 起码 的文章 内容 ( 事情 节 ) 不够 具体 、 故 也 完整 ,
2 宽度 不广 。任何 科学思 维均 具备 一定 的宽 . 度, 理性思维亦 A然如此 。 简言之 , 思维的“ 宽度” 主 三是变化频 。向( ) 就是思维 的取 向 , 角 度 体现 了思
当然 , 者将复 杂而 高深 的“ 笔 思想 ” 意简化 、 思维 缺陷显 而易见 。 刻
其实 , 只要我们稍 稍留意一下学生 在课 堂上 的
是不科学 的。 诚然 , 如今 的“0 ”生活存相对宽松 各种发言 和作 为思 维外 化的重要形式——作 文 , 9后 , 当
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100题
目录新思想 (4)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4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5)5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5)6 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6)7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6)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7)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7)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8)11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8)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8)13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9)14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10)15 以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 (10)16 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11)17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1)18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11)19 必须自觉划清四个界限,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 (12)20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21 “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13)2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324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4)25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4)26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5)27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15)28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6)2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6)30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6)31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7)32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17)33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34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8)35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19)36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19)37 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0)38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20)39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 (21)40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1)41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2)42 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2)43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3)44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3)45 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24)新知识 (24)46 八国集团与G20 (24)47 “金砖四国” (25)48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25)49 碳排放与碳交易 (25)50 次贷危机 (25)51 包容性增长 (26)52 离岸金融 (26)53 标准.普尔混合指数 (26)54 软实力与巧实力 (27)55 “两型社会” (27)56 战略性新兴产业 (27)57 大部制 (27)58 三网融合 (28)59 物联网 (28)60 云计算 (28)61 幸福指数 (29)62 绿色GDP (29)63 绿色能源 (29)64 观光农业 (29)65 人口红利 (30)66 生态文明、生态补偿 (30)67 学习型组织 (30)68 世博会 (31)69 “博客”、“微博”、“播客” (31)70 创意产业 (32)71 非物质文化遗产 (32)72 虚拟财产 (32)74 ERP技术 (33)75 基因工程 (33)76 树根理论 (33)77 蝴蝶效应 (33)78 帕金森定律 (34)新经验 (34)7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4)80 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必须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35)81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5)82 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36)83 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6)84 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6)85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7)86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37)87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8)8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889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8)90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39)91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39)92 注意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干部 (39)93 湖南实现富民强省奋斗目标必须把握的五个指导原则 (40)94 以“四化两型”推动湖南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40)95 湖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 4196 推进“3+5”城市群建设,努力实现“三个率先” (41)97 湖南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牢牢守住“四条底线” (42)98 用行政程序规范政府权力运行 (42)99 把“弯道超车”精神贯穿于富民强省全过程 (42)100 让学习成为湖南各级党组织的精神品格 (43)新思想1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陆天然:中国急需大国思维模式
陆天然:中国急需大国思维模式——《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导读之二十二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二卷《互联网时代的方法论•高宽深思维模式》一书指出:从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应承担的责任及使命来看,中国急需大国思维模式。
目前地球人都知道,中国已是经济强国,全球排位老二,从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速度来看,也许十年后就成长为全球经济总量老大了。
但经济上的老大并不等于思想上的老大;物质上的老大并不等于精神上的老大。
30多年来,美国在经济上是老大,同时在管理思想上也是老大;美国文化中的绝大多数优秀的部分,几乎都被中国人学习了一遍,如从政治治理到市场管理,从产品定位到品牌塑造,从文化到艺术等。
十年之后,假如中国已是经济上的老大,那么全球许多国家都来向中国取经,到那时我们拿什么经来传给求学者呢?是拿前30多年来抄袭美国市场文明的知识给他人,还是拿知乎者也的传统文化给他人?显然都不合适。
那么,怎么办呢?最佳的方案切当下之境,取百家之长,淘汰中西两者旧知识和过时的老智慧,并从中提炼出全新的知识体系来。
大国思维是倡导全球互助共生共存共赢的思维,凡是只偏执一端的思维都是小国思维。
今天的中国,既不能倡导中国掌控世界全球中国化,也不能全盘倡导美国文化全球美国化。
无论是全球美国化,还是全球中国化,都是极端主义思维,都是错误的。
一旦出现这种雏形,就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
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目前虽然已有市场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旅游全球化、资源全球化等,但这只是一种以物质为基础的全球化,而非以思想为一体的全球化。
如果没有思想的全球化,其它一切全球化都会只是一种表面繁荣的假相,都不具有彻底性,到最后都会由于局限文化思想的阻碍而停滞,甚至转化为新的冲突。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大国思维,能真正站起来承担维护全球共生共赢共发展的局面。
论中国目前缺失的信仰
论中国目前缺失的信仰关于信仰,或许很多人一提起它就会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就会有一种恐惧,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就是这样死板的知识灌输,仿佛就像洗脑一般。
其实像我们那么小的年纪,正处青春年少,是该疯狂,该有激情的年龄,我们该有自己的思想,即使没有马克思主义那么崇高的理想信念也是很正常,但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却要求我们树立如此崇高的信念,岂不笑话!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未来尚未可知,一切道路需要我们去探索。
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歧途,会走一些弯路。
例如“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
还有,我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如果发展大方向都搞错了就会导致混乱。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信仰的引领。
作为90后,我是深有体会。
看着身边的人日复一日的重复着那无趣而又无趣的生活,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对未来感到迷茫,也就只能随波逐流了。
像我们这个弱冠年华,是该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然而很多人却似乎已看透一切一般显得如此沧桑,人没老,心却早已老了。
鲁迅曾经说过“最大的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在你的面前。
”那些为生活而忙碌,茫然的人们对自己的潜能视而不见,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浪费了在一些没意义的事情上了,多么可惜!以后到老连一点可以值得回忆的东西也没有,这是多么可悲啊!但是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说到底还不是中国的扭曲的教育制度,发展历史惹的祸。
我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外国列强对我国大肆欺凌,无所不用其极,不仅搞垮了我国的经济,也搞垮了我们身为“天朝上国”子民的民族自尊心。
而且在外国的船坚利炮的强大科技面前,很多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本来这很好,但有些人却过于极端,崇洋媚外,完全否定咱们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
“新文化运动”就是一场彻底的否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运动。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是有糟粕,但是这毕竟是咱们的“根“啊,也是有精华的,外国的东西再好,我们要做的也只能是借鉴,不能东施效颦。
马克思主义不是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嘛。
这也就需要我们辩证对待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
陆天然:“一分为二”不如“找多选一”
陆天然:“一分为二”不如“找多选一”——《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七十七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国务院研究室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一书论述了从“二生一”的哲学到“多选一”的哲学,得出了“一分为二”不如“找多选一” 结论。
观点突破: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下化外为内葛剑雄教授说:“如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说什么叫复兴,复兴就是重新兴盛,前提就是承认,曾经衰落过,曾经落后过,所以才叫复兴。
如果一直在发展,有什么复兴不复兴呢?这是个前提。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国力,曾经衰落过?那就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的知识体系,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农业社会,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适应农业社会的,等到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那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对斗争哲学和因果合作哲学的比较,我们必须从斗争哲学的思维模式转化升级到因果合作的思维模式中来,必须从“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必须引进“知多找一”的思维模式。
需要做一些调整,需要变了有人会说:因果关系也是一种辩证关系,合作中也有斗争啊。
不对。
因果关系中包含了辩证关系,但不等同于斗争关系。
因与果不存在相克,因可以“克”果,但是不能“克”因。
协同合作过程中也有斗争但合作要化解的、要排斥的,正是斗争。
因此因果法是排斥斗争性的。
因与果,这是两个有逻辑先后的东西,因在前,果在后。
辩证关系与因果关系、层次关系,也是有先后关系的。
即:先有——因果关系存在;再有——辨证关系发生;后有——层次关系出现。
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要承担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使命,一定要善用因果法,学会要素分解,学会化外为内。
三个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观点今天,我们必须记住三个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观点:一是在战略层面上是外因大于内因;二是在战术层面上是改“一分为二”为“知多找一”;三是在理论基础上是强调“因果法”,弱化“斗争法”。
海口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海口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9分) (2019高三上·高邮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乐黛云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
书--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
直到今天,我国书籍还很少在国际上出现过如此盛况。
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己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
中西文化对话中,中国面对的往往是强势文化的灌输和覆盖。
中国现代文化和当代学者在国际上也常受轻视。
今天,是根本改变这种局面的时候了。
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
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
因此,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所谓“礼”,就是讲社会关系中的人如何存在,而非强调抽象的人。
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
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更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作为欧美对外政策基础的“帝国理论”,曾经带来三个世纪的战争灾难,已经走到尽头。
中国哲学家赵汀阳,几年前出版《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帝国理论的、拥有普世正当性的中国的世界秩序模式。
陆天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已的独立思想体系
陆天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创造出属于自已的独立思想体系——《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六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一书中援引撒切尔夫人的观点说:“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
”她为什么敢下此断言?或许黑格尔的名言可为答案:“一个民族总要有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注脚下的事,那就没有未来。
”前些年我们中国多的是关注GDP的人,有多少人“关注天空”呢?一个人没有思想和主见,就只能充当他人思想的工具;一个企业没有思想和主题,就只能赚一点廉价的加工费;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思想和梦想,就只能成为精神的荒漠。
经济危机对谁是危机?当然对没有思想的产品、个人和企业是危机,对劣质的产品、个人和企业是危机。
这里的个人劣质不是指品德而是指智力、思想和差异性价值。
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战胜国民党凭的是什么核心竞争力?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
足见思想的威力有多大,思想对政治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今天所运用的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基本上是从西方学习过来的。
我们向西方文化已学习了什么?首先,从产品文化来讲,我们学习了造飞机、汽车、电视、冰箱、音响、电脑、洗发精、皮鞋、手机等各种产品,几乎从头顶到脚底都是从西方人那里学来的。
其次,从制度文化来讲,我们学会了管理、战略、执行等企业规范;我们还学会了银行、法院、律师等多种管理制度。
最后,从观念文化来讲,我们学会了民主、自由、人权,学会了经济学、心理学、哲学、生物学、化学等几乎所有观念文化。
思想继续跟风能实现中国梦吗?跟风可以做大,但很难做强,跟风可能追得很快,但很难超越。
30多年来,中国已基本完成了市场思想观念的跟风。
今天还能往下抄袭和模仿他人的思想吗?不可能。
今天,如果我们还是拿外国的思想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总是用别人的模式来发展自己,这显然是没有国际话语权的,也是没有充分的自主权的。
我们缺的是什么德_当前中国道德危机审视
诚然,目前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但当前大家 广泛热议的中国道德危机主要还不是发生在“私德”领 域,而是发生在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 生等“公共”领域,发生在作为社会公共道德、社会性道 德的“公德”领域。历史上中国最不缺乏、最完备的是 “私德”,而现时代我们最缺的是“公德”,当代中国道德 危机事实上是“公德”的危机。中国人过去拥有的“德” 与当前中国人所缺的“德”,事实上不是同一个“德”。
与把智慧作为根本追求的西方哲学不同,儒家文化不 仅把伦理道德作为中心议题,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作为 道德楷模,把成圣成贤作为理想追求,而且也把伦理道德 作为整个文化的统领和核心价值取向。诚如宋儒刘彝所 说:“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 乐,历代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 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 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 范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道德”区分为“公 德”和“私德”。所谓“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可称为 社会性道德,一般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在人 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 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所谓“私德”则是私 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既是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 惯,也是指存在于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规范,是个人 生活中处理亲缘、姻亲、邻里、朋友等关系的道德规范, 是人们为了维护小群体或自我利益而约定俗成应该做什么 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内容和特点是被该 社会的格局所决定的。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 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 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 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了。” [9] 被这个由无数私人关系网络组成的差序格局、 熟人社会所决定的道德,顺理自然地,就是“私德”。诚 然,儒家也倡导“推己及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孔 子 最 注 重 的 就 是 水 纹 波 浪 向 外 扩 张 的 “ 推 ” 字 。 儒家最重视的是人伦。“伦”是有差等的秩序,是从自己 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 轮波纹的差序。费孝通认为, 《礼记》 祭统里所讲的十伦: 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 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 近、亲疏。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 路。 《中庸》 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 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这种富于伸 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做中心。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
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
[1]这是我从汪中求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感受最深的两句话。
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粗一看这题目,似乎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了,可是仔细一读这本书,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不断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寓伟大于平凡的真理.书中“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在中国,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这段话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通病.再高的山都是由细土堆积而成,再大的河海也是由细流汇聚而成,再大的事都必须从小事做起,先做好每一件小事,大事才能顺利完成.一个细节的忽略往往可以铸成人生大错,可以造成事业颠峰之危,而一个细节的讲究,可以让企业咸鱼翻身,可以在谈判中力挽狂澜于既倒.海尔总裁张瑞敏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古语有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汪中求说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就是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天然:当今中国最缺的是新思想
——《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导读之五
由陆天然、叶舟、胡均亮合著《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第一卷《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观〃关系宇宙》指出,当今中国目前最缺的是什么?钱?人才?技术?资源?不可否认,以上这些都缺,但不是最缺的,因为这些都可以随着发展而得到解决。
那最缺的究竟是什么?
是新思想,尤其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为只有新的世界观,才能引爆一系列全新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观、政治观、经济观等。
这个时代最缺的,就是符合新时代的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论。
我们的身子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却还在使用旧的思维模式和旧的方法论。
国家、组织和个人的真正危机和隐患,都源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新思想。
如果不开启全新的世界观,那么,每个国家都会继续沿用老一套相对封闭的政体和市场规律,高层就不可能实事求是设计出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政治模式和市场模式来。
正如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李稻葵说:全球经济已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面对投资不利、入不敷出、金融市场混乱、收入差距加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矛盾,想要解决,必然依赖崭新的经济学思维。
其实,面临转折点的又何止经济学?各行各业都到了转型期。
中国目前最关键的转型有三个:思维转型、社会治理体系转型
和经济转型。
这三个转型中,尤以思想转型最为重要。
没有思想转型,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转型;没有正确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文化转型、社会转型等也会不彻底不到位。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改革开放首先应从观念改革出发的正确性和伟大意义了。
今天重启改革,依然还得从思想观念改革开始!
改革未动,观念先行。
要想有伟大的改革,就得有伟大的观念。
从历史看,任何伟大文明的出现,都得首先拥有伟大的思想体系,如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中华文明、美国文明等,都是如此。
中国要想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就得首先创造出适合当今时代的全新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到故纸堆中去复古翻新传统文化,更不是抄袭西方思想体系。
当然,我们不是说传统文化不好,只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条件和特殊性,我们应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解决当下困局,而不是靠孔子、老子或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千万不要以为他们能包治百病。
(作者/《互联网时代方法论丛书》主编、中国互联网方法论课题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