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干旱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对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策略
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适应策略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适应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 降水变化:气候变化对草地降水量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气候变暖,降水模式可能发生变化,导致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
草地生态系统对不同降水条件下的适应性较强,然而,极端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失调,破坏草地植被的平衡。
2. 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导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高温可能导致草地植物受热量胁迫,影响其生长与繁殖。
同时,温度升高还可能导致草地生态系统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资源供给不足,使草地退化加剧。
3. 气候变异:气候变异指的是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异的影响。
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暴雨等)和气候变动周期的改变,会导致草地物种的适应能力受到挑战,引发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1. 多样化植被结构:建立多样化的草地植被结构能够增加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多样化的植被组合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态位空间,增加草地物种的多样性,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能力。
2. 水源管理:加强草地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源,提高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率。
同时,加强水源保护,减少水源污染,保持草地水环境的良好状态,有助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适应。
3. 持续管理和保护:加强草地的持续管理和保护,包括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强草地的恢复与重建,保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强化生态监测与研究: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研究,及时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和适应机制,为制定更科学的适应策略提供依据。
结论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其降水和温度变化、气候变异等因素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干旱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干旱对草原生态的影响干旱是指地区降水量极度不足,导致环境水分供应不足的自然现象。
干旱的发生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分循环、植物生长、动物迁徙以及土壤侵蚀等方面来探讨干旱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1. 水分循环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干旱导致降水量不足,草原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减少。
此外,干旱还加剧了土壤的蒸发速度,使地表水分蒸发掉,进一步加重了水分短缺的现象。
这种水分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草原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饮水。
2. 植物生长干旱条件下,由于水分不足,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或停滞。
部分植物无法承受干旱环境,甚至出现枯萎死亡的现象。
干旱还会使得植物叶片萎缩,导致蒸腾作用减弱,细胞内水分亏缺,影响植物的正常代谢活动。
这对于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3. 动物迁徙干旱条件下,草原上食物供应不足,草原动物会面临食物匮乏的困境。
为了寻找水源和食物,许多动物会进行长途迁徙。
这种迁徙会导致动物种群的分散和减少,对于物种的繁衍和生态链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动物在迁徙过程中还容易遭受捕食者的袭击,使得动物的死亡率上升。
4. 土壤侵蚀干旱还会加剧土壤侵蚀的程度。
在干旱地区,由于没有足够的水分滋润,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土壤的能力减弱。
而降水时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得草原土壤的肥力减弱,甚至形成裸露的岩石地表。
土壤侵蚀不仅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还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干旱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干旱条件下,草原植被受限,动物生存面临困难,土壤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我们应该加强对干旱地区的保护和治理,减缓干旱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以及促进草原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珍贵的草原资源,维护好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草地退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草地退化是指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物种多样性减少、土壤质量恶化等现象。
草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草地退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草地退化的原因1. 过度放牧和过度利用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将导致草地的植被丧失平衡,影响草地的更新和生长。
过度利用草地,如频繁的割草和采草,也会破坏草地的生态稳定性。
2. 土壤侵蚀对草地的退化起到严重影响。
水土流失是最常见的土壤侵蚀形式之一,它会剥夺土壤肥力并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水土流失往往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森林砍伐和地表覆盖变化等因素有关。
3. 入侵物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外来入侵植物,如忍冬、一年生杂草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快速繁殖能力,会占据草地的生境并抑制原生植物的生长。
4. 气候变化也对草地退化产生了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和降水分布不均,这对草地的生长和恢复造成了不利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如干旱和洪涝灾害会破坏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1. 合理管理放牧和利用草地资源。
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放牧制度,合理安排放牧强度,防止过度放牧。
采用轮牧和休牧,以促进草地恢复生长。
2. 实施水土保持措施。
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立梯田、植树造林、修建防护林带等,减少水土流失。
合理选择耕作方式,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技术,保持土壤肥力。
3. 控制入侵物种的扩散。
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如人工清除入侵植物、喷洒除草剂、引入天敌控制等,以减少入侵物种的对草地的影响。
4. 适应气候变化,加强灾害防治。
通过建立降水收集、水资源管理和洪水排涝设施等,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开展合理的气候变化适应研究,推动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适应。
综上所述,草地退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草地退化原因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植物的草地与草地生态学
植物的草地与草地生态学草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由多种植物组成的草本植物覆盖的地表。
草地生态学研究植物与草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草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的草地以及草地生态学的相关内容。
一、草地的定义与特征草地是由多种草本植物构成的植被类型,常见于高纬度地区、干旱地区、高海拔地区和人为干扰较少的地区。
草地的特征包括:1. 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通常为矮小、多年生且茎叶柔软;2. 植物株型单一或簇生;3. 植物的生长点位于地面以上,容易受到风、火和动物的影响。
二、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1. 碳循环:草地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固定碳元素,将其存储在植物体内和土壤中。
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保护土壤和水源:草地的浅根系统能够有效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并且能够吸收地下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 生物多样性维持:草地是许多动物和昆虫的重要栖息地,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同时,草地的植被结构和种类丰富性也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
4. 气候调节:草地植物能够调节气候,并影响当地的温度、湿度和风速。
草地的覆盖能够减缓土地的日辐射吸收,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三、草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植物群落结构:研究草地中不同植物种类的组成、分布和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生态位与竞争:通过研究草地植物在环境中所占据的生态位和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来理解植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功能。
3. 草地演替: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过程,以及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种类的变化和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4. 植物与土壤关系:研究草地植物与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关系,以及草地中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
5. 草地的保护与恢复:研究草地的保护与恢复策略,探讨草地的持续利用和管理方式,以达到保护和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结语植物的草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它不仅对地球的生态环境稳定和生态功能发挥起到重要作用,也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经济资源。
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退化特征及围封效应研究
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退化特征及围封效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的退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围封措施对退化草地系统的恢复效果。
呼伦贝尔草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天然草原之一,近年来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草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也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的退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和现场调查数据,研究草地沙化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以及影响因素,揭示草地沙化的主要驱动力和机制。
同时,通过对草地植被、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退化程度。
本文将探讨围封措施对退化草地系统的恢复效果。
围封作为一种有效的草地管理措施,可以通过减少人为干扰、促进植被恢复、改善土壤质量等方式,促进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本文将通过对比实验和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围封措施对草地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围封措施的恢复效果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沙化草地系统的退化特征和围封效应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草地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呼伦贝尔草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草地沙化防治和生态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区域概况呼伦贝尔草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麓,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31′~126°04′,北纬47°05′~53°20′之间。
这片广袤的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天然草原之一,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草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成为了生态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地区。
该区域的气候属于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温暖。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最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之一。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复杂而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与运行规律。
本文将概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其气候、土壤、植被等基本条件,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背景。
文章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方面,揭示其丰富多样的生物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以及对生态服务功能的贡献等方面。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的生态系统功能表现,揭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研究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
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多个方面。
植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拥有众多特有的高原植物种类,如藏亚菊、藏嵩草、垫状驼绒藜等。
这些植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下,通过长期的适应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生态位。
它们不仅为高原生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还通过不同的生活型、生长周期和生态策略,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动物方面,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是许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
干旱对林业和草原的影响与保护
干旱对林业和草原的影响与保护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导致的干燥气候现象,对林业和草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林业和草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保护措施。
一、干旱对林业的影响1. 水资源缺乏: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
林木作为水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干旱会导致森林水分不足,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使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 森林火灾频发:干旱条件下,森林蓄水能力下降,易燃物质增多,更容易引发森林火灾。
火灾不仅破坏了林木本身,还危及生物多样性,甚至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损害。
3. 林木枯死:干旱使得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树木根系供水不足,从而导致林木枯死。
大量树木死亡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降低了森林的水源保护功能。
二、干旱对草原的影响1. 草地退化:干旱使得草原缺乏水源供应,草原植被无法正常生长。
长期以来,草原受到干旱的威胁,导致草原退化,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系统恶化。
2. 畜牧业受损:草原是重要的牧场资源,干旱使得草地枯黄,草量减少,牲畜的饲养难度增加。
干旱还会导致饮水困难,加剧了牲畜生存困境,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3. 沙漠化扩张:干旱条件下,草原植被覆盖度减少,大量的裸露土壤暴露在外。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沙尘暴频发,加速了草原的沙漠化进程,严重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三、林业和草原的保护措施1.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林木和草原的用水需求,确保森林和草原的正常生长。
2. 开展人工降水:通过人工方式增加降水量,补充土壤水分。
人工降水可以有效缓解干旱对林业和草原的威胁,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长。
3. 提高草原保护意识:加强对草原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提高草原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对草原的监测与管理,合理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
4. 加强火灾防控:建立健全森林和草原火灾防控体系,提高防火意识,加强火灾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扑灭火灾,减少对林木和草原生态系统的损害。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草地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覆盖着大约40%的陆地面积,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畜牧业区。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1 气候变化加剧草原干旱化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是加剧干旱状况。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降水量和水资源供应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大面积草原干旱化。
干旱的草原面对缺水和缺乏营养的局面,影响草原的生态功能,损害草原植被的生长,也使得生物多样性出现不断的下降。
1.2 暴风雨和洪水的风险不断加大气候变化还会极大地影响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降水特征。
除了干旱外,草地还面临着暴风雨和洪水的风险增加。
随着降雨量增加,可能导致庞大的洪水和泥石流以及其他灾害,从而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1.3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受到极大的威胁通过观察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看出草原中的许多动植物都遭受了重大的威胁。
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一些草原植物和动物已经开始逐渐消失,配合草原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效应,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影响到其他的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二、应对策略2.1 加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加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应是重要的工作。
通过加强对草原植被和动物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一些草原植物和动物的消失,并保持草原生态的平衡。
同时,加强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例如修建护林、植被恢复和生境保护等,可以提供多样性的生境,吸引和保持活跃的生物群落,从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
2.2 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策略。
国家可以采取更加环保的能源政策,以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此外,抵制浪费和珍惜资源也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举措。
气候变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草地退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气候变化对草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升高、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方面。
这些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草地温度升高。
高温对草地植被生长影响巨大。
长期高温会导致草地植物蒸腾加剧,水分蒸发速度加快,使草地土壤干燥。
这种干旱条件下,草原上的植物无法得到充足的水分供给,长期以往会引发植物的死亡,导致草地退化。
其次,降水变化也是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气候的变暖,草地的降雨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部分地区降雨量减少,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了强降雨事件。
降雨减少会导致干旱,而强降雨则可能造成草地水土流失,甚至导致泥石流等灾害。
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水,都会对草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草地退化进一步加剧。
另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也是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使得台风、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会引发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破坏草地植被覆盖,导致草地退化。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还可能使得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
草地退化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草地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草地退化导致了大量物种的丧失。
这不仅使得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也削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
此外,草地还承载着许多牧民的生活和经济来源。
草地退化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也损害了当地牧民的生计。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草地退化问题的挑战,国际社会积极采取行动。
在全球范围,国际公约和政府间组织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和计划,以促进草地保护和恢复。
同时,一些科研机构也致力于研究草地管理和适应性措施,帮助牧民调整生态农牧业方式,减缓草地退化的进程。
在国内,政府也加大了对草地退化问题的关注和治理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草地生态补偿制度、退化草地恢复计划等,以推动草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草地草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机制
草地草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草地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地不仅提供食物和棲息地,还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作用。
草地草种的多样性是草地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其影响因素与机制也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影响草地草种多样性的因素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方式、气候、土壤环境、人类干扰等。
首先,地理位置是影响草地草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草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所处的气候、土壤性质等环境条件,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草地草种的生存和分布。
例如,高纬度地区存在温带草原和寒带草原等不同类型的草地,因为气候环境的差异,这些草地中草种的种类和特点也不同。
其次,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影响草地草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地的生长环境和生态条件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直接影响草地草种的多样性。
例如,在人类干扰较小的草原上,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比较稳定,草种多样性也相对较高;而在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农业区,草地受人为干扰较大,草种多样性较低。
第三,气候对草地草种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气候对草地的生长环境和生态条件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温度、降水和日照等因素。
在同一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也会导致草地草种多样性发生变化。
例如,干旱地区的草地种类和特点与湿润地区的草地大不相同。
第四,土壤环境也是影响草地草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土壤环境决定了草地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条件,从而影响草地草种的多样性。
例如,土壤类型、质地、酸碱度等因素对草种的生长和分布都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土壤环境导致不同的草种分布格局。
最后,人类干扰也对草地草种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过度的放牧、采伐、垃圾污染等都会对草地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草地草种的多样性。
人类干扰使草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影响草地草种的繁殖、分布和生存状态,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草地草种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草地草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结果。
干旱区草地生态恢复与荒漠化治理
干旱区草地生态恢复与荒漠化治理干旱区草地生态恢复与荒漠化治理干旱区是指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这种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匮乏,土地易于退化,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在干旱区,草地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是草食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维持地表水循环和土壤保持的关键因素。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干旱区的草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导致草原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
草原荒漠化是指草原退化为沙漠或半沙漠的过程,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采伐、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草地退化和土地沙漠化。
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包括水资源减少、土壤侵蚀、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等问题。
为了保护干旱区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草地生态恢复和荒漠化治理。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1. 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通过种植适应干旱环境的植物来恢复草原植被,增加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常用的植被恢复方法包括直播、插秧、撒播等。
2.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草地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人类活动对草原的破坏。
比如限制放牧、控制开垦、禁止采伐等。
3.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质量和水资源。
常用的水土保持方法包括建设防风林、修建沟渠、植被覆盖等。
4.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管理草原生态系统,提高草原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
比如建立草原保护区、制定合理的放牧计划、推广科学的农业技术等。
总之,干旱区草地生态恢复与荒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保护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放牧干扰对高寒草场的影响
I lue e o a i s u ba e o Al ne Gr s l nd. ZHOU u - nf nc f Gr z ng Di t r nc n pi a s a H a kun。 ,Zho Li , u
Z HAO nq a 。 Xi—u n ,YAN u - a g ,L U W e ,S Ya 2( . rh s lt u Z ol n 。 I i i HI 。 n 1 No twet a e P a I s t t o Bil y h n s Ac d myo c ne , nn 8 0 0 ; . ra fL n nt uef i oo ,C iee a e g fS i cs Xi ig, 1 0 1 2 Bu e uo a d e Plna d M a a e n , Xi ig a n n g me t nn , Qi g a rvn e Xi ig 8 0 0 , h n : n h iP o ic , n n 1 0 1 C ia)
g a i g s r t g e fap n r s l d we eas u o wa d.Th e t y d v l p n f r n t a e i o l i e g a s a r o p tf r r z s n l eh a h e eo me t l o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5 4 期
v0. 4 No 5 12 .
中
国 草
地
20 02年 9月
Sp20 e . 2
Grsln fChn asa do ia
放 牧 干扰 对 高 寒 草 场 的 影 响
周华坤。 ,周 立。 ,赵 新 全。 ,严 作 良。 ,刘 伟 。 ,师 燕
Gr sl d o as an fCh n ia,No 5 2 0 , P 5 ~ 6 . . ,0 2 p .3 1
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
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草地是草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生态群落类型之一,其所处的气候区域、海拔高度和土壤性质均会影响其群落结构和功能。
气候因素作为影响草地群落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主要从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的分布、物种组成、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
一、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的分布影响气候因素是影响草地群落分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草地群落多生长于地处北纬20°~70°之间,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100 mm ~1000 mm 之间。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常见的草地群落有针茅草原、灰茅草原、高寒草甸等。
其中高寒草甸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昆仑山等高寒地区。
二、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气候因素还对草地群落的物种组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物种会形成不同的草原生态系统,草原内各类草本植物的组成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以中国草原为例,中国北方的较为干旱的草原上,草原植被通常为以黑麦草、细叶羊茅等为主要构成的草本草原。
在比较湿润的环境下,羊草、羊茅等多种类似的麦草草质植物就成为了草原中的主要物种。
还有几个特殊的物种,如蒙古锦鸡儿、紫花苜蓿等,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它们的分布模式也有所不同。
三、气候因素对草地群落生产力的影响草甸和草原生态系统作为中小型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其生产力(又称植物生物量)能够反映其特性和功能状态。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主要受到温度、水分及其他环境和人类干扰因素的影响。
在地处温带的草原上,温度变化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温升高能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产能,进而提高植物的生产力。
但是,夏季温度过高则会影响植物的抗逆性,同时过高的温度也会影响两种永不同时期相邻的植物之间的生长,使生产力发生降低。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和水分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土壤水分正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草地成因与分类
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
生态养殖
在草地上养殖牛、羊等家畜,同时注重保护生态 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草地农业
利用草地资源发展农业,种植草本植物,提高土 地利用率。
生态旅游
开发草地景观资源,开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 展。
草地保护政策与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
政府应制定草地保护政策,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监管力度。
湿润型草地生态系统较为复杂,生物多样性较高,是许多年降水 量在400-800mm之间的地区, 如温带湿润气候区、亚热带半湿
润气候区等。
这类草地的特点是植被较为茂盛, 草本植物种类较多,覆盖度较高,
生长速度适中,生物量适中。
半湿润型草地生态系统较为稳定, 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生态保护
区域。
干旱型草地
干旱型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 量低于400mm的地区,如温带 大陆性气候区、热带沙漠和草 原气候区等。
这类草地的特点是植被较为稀 疏,草本植物种类较少,覆盖 度较低,生长速度较慢,生物 量较小。
干旱型草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 的干扰,但也是一些特殊生物 种群的栖息地。
03
草地生态功能
水源涵养
01
02
03
涵养水源
草地植被可以减缓地表径 流,增加雨水渗透,从而 涵养水源,保持地下水位。
水质净化
草地植被可以通过吸收、 过滤和分解等作用,降低 地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调节洪水
在雨季,草地植被可以吸 收多余的雨水,减轻洪水 的危害。
土壤保持
减少水土流失
生态平衡
草地植被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 气等,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
环境。
高寒荒漠化过程与防治对策
高寒荒漠化过程与防治对策高寒地区是指纬度较高、气温较低、环境条件恶劣的地区。
由于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这些地区很容易发生荒漠化现象。
高寒荒漠化是指高寒地区的土地逐渐变得贫瘠、植被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最终无法维持农牧业生产和人类居住的现象。
本文将介绍高寒荒漠化的过程以及防治对策。
高寒荒漠化的过程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
在自然因素方面,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温度低、降水少、蒸发高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植物生长缓慢,植被覆盖度低。
同时,高寒地区的地形多为山地和高原,土壤肥力低,水分渗透性差,容易发生水土流失。
此外,自然灾害如雪崩、泥石流等也会加剧高寒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也是高寒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造成高寒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之一。
由于牲畜数量过多,草原植被被过度消耗,土壤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进而导致土壤贫瘠化、水分流失等问题。
此外,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发水资源、过度耕种等也加速了高寒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为了防治高寒荒漠化,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高寒地区自然资源的保护。
建立保护区、采取静态管理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高寒地区的影响,减少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其次,加强植被恢复工作。
采取植被覆盖的措施,如人工种植草地、植树造林等,以增加植被覆盖度,稳定土地,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防治高寒荒漠化的重要措施。
修建水利设施,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
同时,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高寒地区生态环境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人类活动对高寒地区的破坏。
对于高寒荒漠化的防治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高寒地区的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护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
社会组织应发挥积极作用,组织植树造林、环境教育等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高寒荒漠化防治中来。
个人也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
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影响放牧是家畜在草地的一种牧食行为,是使人工管护下的草食动物在放牧地上采食牧草并将其转化成畜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
而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和排泄对草地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影响草地牧草的产量、品质和植物学组成,反之,这些因素又受草地牧草属性的影。
青藏高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天然草地约115亿hm2 ,约占我国草地面积的30 %。
其中,高寒草甸草场约0.7亿hm2,约占青藏高原草地面积的49%。
草地资源丰富,草质柔软,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以及纤维素含量低,热值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高原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但是,由于长期对草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超载过牧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优良牧草因丧失竞争和更新能力而逐渐减少,毒杂草比例增加,致使草地退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青藏高原约有0.45×108hm2退化草地,约占青藏高原草地总面积的1/3,其中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黑土滩”,约占退化草地面积的16.5%,这已经威胁到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一、放牧对草地微生物、植物生物量的影响(一)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土壤有机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与循环的动力。
微生物量碳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土壤碳、氮、磷等的植物有效性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产生深刻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量碳对环境变化极敏感,能够较早地指示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可作为土壤质量和土壤总有机质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土地利用状况明显影响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与分布,与未放牧样地相比,放牧样地的微生物量碳氮均有明显升高,地下线虫种群也发生明显变化,放牧对维持土壤营养物质的周转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过度放牧不仅使土壤养分输出增加、土壤肥力下降,还会使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消失殆尽。
畜禽肥料的投入比化肥更能促进微生物量的成,土壤中枯枝落叶的加入能明显增加微生物量,土壤速效氮、全磷、缓效钾及PH值对土壤微生物量磷的直接影响较大,上层土壤全磷含量是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磷累积的重要因素。
高寒区草地退化及其治理研究
高寒区草地退化及其治理研究高寒区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是维系区域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和生态旅游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高寒区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亟需进行研究和治理。
草地退化是指原本生态健康的草地系统逐渐失去生态功能,土壤质量下降,植被退化,甚至形成荒漠化。
造成此现象的因素众多,首先是气候变化。
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长期的极寒天气容易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冻害或干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其次,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垦活动也是引起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
过度放牧导致草地植被过度磨蚀,土壤侵蚀严重,造成土壤贫瘠。
不合理的开垦活动破坏了草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破坏了水土保持功能,使得草地退化加剧。
针对高寒区草地退化问题,需要开展科学的治理研究。
首先,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科普教育。
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和教育,引导他们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其次,加强草地的水土保持工作。
建设防风林带和植被屏障,增加草地的抗风抗沙能力,减轻侵蚀的程度。
落实草地禁牧和轮牧制度,合理利用草地草食动物资源,避免过度放牧。
另外,科研机构和相关专家应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寻找更有效的草地治理技术。
例如,引进并推广适应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的牧草品种,提高草地的抗逆性和恢复力。
探索科学的生态恢复方法,通过耕种、播种、施肥等手段恢复退化的草地。
此外,还应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研究,掌握草地退化程度和原因,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退化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农牧民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管理和监督,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农牧民应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草地利用方法,主动参与生态治理。
科研机构应加大科研力度,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为高寒区草地退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草地退化治理的同时,也需要探索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陆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高寒草地的基本概况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以其鲜明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特色在我国以及世界的草地畜牧业领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寒草地面积之大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59亿公顷,其中:西藏0.57亿公顷,青海0.38亿公顷,川西北0.073亿公顷,甘南0.036亿公顷,占全国北方草原区2.2亿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
高寒草地的分布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
高寒草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寒冷干燥,长冬无夏,仅有冷暖季之分,绝大多地区年均温在0℃以下,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
由于受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0-18℃,绝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大于0℃的年积温小于2000℃,大于10℃的积温多在500℃以下,持续期不多于2个月。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不少学者将青藏高原列为地球南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颇有道理。
高寒草地水源充沛,降水不均。
大河纵横湖泊遍布,年均泾流总量6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泾流总量的23%,相当亚洲全部泾流量的3.8%,全区降水不均,年降水量100nn-1000mm以上不等,但就牧区而言,降水偏少。
高寒草原区土壤发育年轻,植被稀疏由于高原面上气候干寒,土体中微生物活动程度低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畜牧业集中区的土壤类型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普遍表现质地粗松,土层浅薄,砾砂化严重。
生长在各类高寒草原上的植被均受到气候条件的抑制,植株大多矮小,干物质产量低,植被覆盖度差,有机质积累明显减少。
高山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腐殖化程度低,形成明显的草根层。
未开发的河滩阶地、堆积扇风蚀沙化严重。
高寒草地寒旱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总盖度约达70%,植物种类较少,每平方米草种不超过15种,禾本科植物在高寒草地植被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是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的主要牧草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因子主要位 I 、 壤 降水 、温度 、日照 、风吹 、 冰雹及牧草品质等等,南于在一定时期内样地土壤状 态 、牧 草 品质 基本保 持平衡 ,风 吹 、冰雹 等 自然 因素
2 监 测地点与方 法
7
共 和 县 位 于青 藏 高 原 东 北 部 ,地理 坐 标 为 9 。 8
4 一 0 。 2 ( 6 11 2 E) 和 3 。 2 ~ 6 5 ( , 5 7 3。 6 N)
在 自然地带上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和干旱荒漠
收稿 日期 :2 1— 9 1 0 0 — 3 1
数 2 0 ~ 0 ,全年总辐射量为 56 68 J m,年 0 28 h 6 0 8~ 2K / e 均 降水 量 3 14 31 1.- 2 . 1 mm,大部 分在 4 0 0mm以下 ,多 集中于6 9 - 月,年降水变率一般高达 2% 2%,年均 0 5 蒸 发量 1 5.~ 4 . 82 18 1 mm,年湿 润度 04 ~ . ,年 5 2 .1 05 2
均 风速 21 . ms .~2 /,年 均大 风 日数 l.~ 32 ,无绝 7 774 .d
对无霜期 。 1 草地 畜牧 业 生产概 况 . 2
因素 、 人为因素与牧草产量的关系作一量化分析 ,探
寻 主导制 约 因子 ,为合理 保护利 用草 地资 源 ,发展可
据 20 年对共 和县草场 、牲畜资 源调查 表 明 :天 06
22 天 然草地资 源动 态监 测 、载 畜量统 计及 数据 处理 .
共和县每年年初各类牲畜头数 ,再折算成羊单位进行 统计 ;数据处理是根据共和县 18 ~ 07 95 20 年草地动态 监测资料经分析 、选择整理与气象数据 ( 见图 1 ) 、2 进行 回归分 析 。
900 850 800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3 50 3 00
1 8 9 98 9 9931 9 9 9 5 1 871 91 9ll 9 5 1 971 9 2 012 0320 2 7 99 0 0 05 00
8
的作用,对牧草地上生物量影响极大。
・
草业 与畜牧 22 1 总 1期 0 : 期 第9 1  ̄ 4
COE U U U AY Y XM
试验研 究
32 牧草地 上 生物 量与各 因素的关 系 .
通 过对 表 1 计分 析 ,天然 草地 牧草地 上生 物量 统
根据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基本生态特征和地上生物 量生态特征 ,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 自 然因素 、人为 因素与牧草地上生物量的回归模 型,对模型中的 自变 量( 与依变量(进行分析 ,研究各因素对牧草地上生 x ) y ) 物量 的影 响 ,而且可 以看 出这些 因素对牧 草地 上生 物 量决定 程度 的大小 。
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呈梯度增加 随 ] ,随载畜量的增加
而 呈梯 度减 少 。因此 ,在草地 建设 、改 良和 草地畜 牧
业生产 中应加大草地水利建设投资力度和进行以草定 畜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 ,提高草地生产能力 ,维持草
地 永续发展 。
[] 8 郭连云, 张旭萍, 公保才让, 共和盆地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与水、 等.
业 与 畜牧 2 2 期 总 1 期 0 ̄ 1 ̄1 第9 4
COE U U U A Y M YX
验
拉 毛 才 让
( 青海省草原 总站 ,青海 西宁 800 ) 10 8
摘要 :以天然草地为研 究对象 ,对共和县天然草地的牧草产产量与主要 自然因素 、载畜量进行 了研究分析。结果表 明 :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受降水 、≥0 ℃积温 、载畜量三因素的制约和干扰 (> ,,其 中降水为主导 因素 ,其 ̄ 4 F Fl n) #s -
较恒定 , E照平均 每 日近 8 左右 ,能基本满 足牧草生 l h
长发 育的需要 ,因此 ,以上 因素未加 考虑 。而 降
水 、≥0 ℃积温 在 牧草 生长 发 育过 程 中起 着至 关 重要
地经营者素质和管理水平单一 、鼠虫在 自然生存状态 的天然草地上,上述几方面因素对牧草地上生物量影
受降水 、载畜量 、≥ 积温三因子影响 ,尤其是降 0
水 、载畜量 对天 然草地 牧草地 上生 物量 影 响最 大 ,而 且 对牧 草地 上生 物量 的决定 程度最 高 。牧草 地上 生物
化及对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 J 草业科学, 0,) 18. ] 2 958—4 0 (:
[] 5 仁青吉, 崔现亮, 赵彬彬. 放牧对高寒草句植物群落结构及 生产
4 讨 论
参 考 文 献
[] 1 邬祥光. 昆虫生态学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 . M] 北京: 出版 农业
社 .9 52 8 3 1 1 8 .6 — 4 .
[] 2 林波, 谭友 良, 汤少勋, 草地 生态系统载畜量与合理放牧率 等.
研究方法进展 [ . J 草业科学, 0 ,)29 . ] 2 889— 5 0 (:
3 结果 与分 析
3I 指 标 因 子 的 确 定 .
响较为 恒定 ,因此 。加 以忽略 。而载畜量 的强 弱直接 影 响着牧 草 生长 发 育 ,对牧 草地 上生 物 量影 响较 大 。
在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其生长发育 的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有诸多方面 ,因此在建立 气象 因子指标 及人 为 因子 指标时 应进行 综合分 析 。人
[] 玉壁, 3姚 张秀云, 良. 高山草 句类草地牧草 生长发育与气 段永 亚 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J. 草业科 学, 0 , ) 2 5 . 2 9f : — 5 0 35 [] 4 魏永林, 马晓虹, 宋明理. 青海湖地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
分析 结果 表 明 ,共 和县天 然草地 牧草地 上生 物量
力的影响[] J. 草业学报,0 8() 0 — 0 . 2 0 , : 3 17 61 [] 6 赵哈林, 大黑俊哉 , 李玉霖, 人 类放牧活动与 气候 变化对科 等. 尔沁沙质草地植物 多样性的影响[] J. 草业学报, 0 , ) — . 2 8( : 5 0 51 [] 宗玖, 7孙 范燕敏, 安沙丹. 放牧对天山北坡 中段草原群落结构和 功能群 生产力的影响[] J. 草原与草坪,0 8 12 — 8 20,)6 2. (:
l 00 6
生物
量
50 D
40 0 30 0
2 0 0
l 00 4
l 00 2
l 00 0
年份
18 l8 1 8 1 9 19 19 1 9 1 92 02 0 2 0 2 0 9 5 9 7 9 9 9 19 3 9 5 9 7 9 90 10 3 0 5 0 7
图 2 共和县历年地上生物量、年 降水量、≥O ℃年积温的变化
图1 共和县历年地上生物量和载畜量的变化
1 00 2 l1 O0
28 00
26 00
(gh )1 0 k /m 0 0
24 O0
22 00
( ) 90 mm 0
年 降水量 8 O O
地 上
70 0
60 0
20 00
1 0 ≥O 80 ℃年 积 温
F 回归关 系极显著 ( 。 见表 1。 )
表 1 天然草地牧草地上生物量与降水、>0O /  ̄积温 、载畜量的方差分析
由此可见 ,降水 、I0 积温 、载畜量为影 响天 > o C 然草地牧草地上生物量的主导因子 ,从回归模型系数 可看 出,这种影响的大小排序为降水> 载畜量>I0 > ℃ 积温 ( 系数绝对值 0 0 > . 8 0 0 ) . 8 0 3 > . 9 。牧草地上生 7 6 1 物量与降水 、/0 积温 、载畜量呈线性关 系,其中 > o C 降水 、> ℃积温与牧草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 ,而载 1 0 畜量与牧草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 [] 50 - 7
然草地 面积 189 万公 顷 ,人T草地 面积 1 4 7 0. 9 . 0 万公 6
持续性草地畜牧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
1 监测地概 况
顷 ,可利 用草 地面 积 1 1 13 0 . 5 万公 顷 ,天然草地 平均 0
1 自然概 况 . 1
鲜草产量 7 5 k/m ,理论载畜量为2019 万个 9. g 93 h 1 6. 7 4 羊单位 ,当年年初实际载畜量为3 5 6 5. 万个羊单位 , 7 超载9 .13 5 0 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 3. 2 6 6 5%。草地生 7 产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 ,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 ,品种 退化严 重 ,畜牧业 生产受 阻。
栽 畜量 ,再 次 为  ̄0c积 温 。 > o
关键词 : 自然因素 ;载畜量 ;牧草产量 ;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 :S 1 82
文献标识 1 )1 0 0 — 3 6 3 8 0 (0 2 0 — 0 7 0
共 和县是 青海 省畜牧 业生 产的 主要基地 和半 细毛 羊 改 良培育 的重 点 地 区之 一 。草 场类 型 以高 寒 草 甸 类 、高寒 干草 原 类 、山地 干 草 原类 、温性 荒 漠 草 原
均计算 ,计算 出每个 草地 型的牧 草产量 ,再用 加权计 算 出全 区单位 面 积 的牧草 产 量 ( 干重 ) 风 ;载畜 量 由
测实施方案 ,以共和县高寒草甸类 、高寒干草原类 、 山地 干草原类 、温 陛荒漠草 原类作 为监测 对象 ,从 中 筛选 出 1 个草地型作为监测点为典型样地作为监测 0 地 ,每个样地设 3 个重复 (m ) 1 。每年天然草地资源 产草量 动态监测时 间为 8 中上 旬至下旬 。 月
草原 的过 渡 生 物 气 候 亚带 。境 内大部 分 地 区海拔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