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
理解诗中的哲理,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哲理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如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的大意。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引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诗篇。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来感受诗中的景色和情感。
4. 结构与韵律分析:分析诗的结构,解释诗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关系。
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特点,如平仄、对仗等。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和赏析。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翻译和赏析作业进行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1. 比较学习: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六年级语文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2.教师讲解词牌、词律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结构特点。
3.教师对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解析,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4.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等。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型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归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品味、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词是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400字。
4.家长参与作业:与家长一起欣赏并讨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了解孩子对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孩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5.预习下一课的内容,提前了解课文背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4.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词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词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三、教学过程(一)明确内容,回顾方法1.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查工具书结合注释借助资料联系生活想象画面(二)解题意,知作者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意思是夜晚行走在黄沙道上。
从题目我们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2.师生交流资料,加深对作者及此词的了解。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有两个最突出的标签——爱国诗人、豪放派诗人。
他一直怀着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志向。
然而,现实是他大多数时间闲居农村,无法实现报国之志。
他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还把自己的庄园取名为“稼轩”。
他欣赏乡村的闲适宁静,更期待农民丰收、生活富足。
(三)读古词,品节奏1.请一位同学朗读文本,其他同学评价这位同学(读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正确)。
2.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què],清风/半夜/鸣蝉[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xiàn]3.全班齐读。
(四)明词意,悟词情1.默读整首词,请借助注释、插图及其他资料,还可以和同桌交流,弄懂整首词的意思。
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与第1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反复诵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作者介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有《稼轩长短句》。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写作背景作者曾两次罢官,隐居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
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
诵读知诗意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音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 / 别枝 / 惊鹊,清风 / 半夜 / 鸣蝉。
稻花香里 / 说丰年,听取 / 蛙声 / 一片。
七八个星 / 天外,两三点雨 / 山前。
旧时/ 茅店 / 社林边,路转 / 溪头 / 忽见。
阅读全词,思考:1、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全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想象赏画面诵读诗歌,以“我从一句中,仿佛看到了画面。
”的句式,说说从词中读出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象美。
品读析技法细读全词,选择你所欣赏的一句品析精妙之处。
(提示:可从用词凝练、写景角度、艺术手法等方面赏析)辛弃疾历来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大家,他的词中蕴含着豪气和杀气,应该是那种“醉里挑灯看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然而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我却找不到他的豪气和他剑下的杀气。
难道是多年的闲适带湖让词人学会了做个“闲人”,从此不再过问国事,以至于找不到他的豪气?难道是岁月的流逝,使词人老矣,只能饭否,所以他的剑下没有了杀气?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七年级古代诗词西江月教学设计
七年级古代诗词西江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辛弃疾这位词人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词义和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感受诗词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词,积累古典文化精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感悟词中描绘的意境。
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词中个别词句的含义,如“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感受词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想象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初,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在南宋时期,有一位爱国词人,他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复国,但却壮志未酬。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融入到了诗词之中。
这位词人就是辛弃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二)了解词人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让学生对辛弃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重点介绍他的爱国情怀和词作风格,为理解这首词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初读诗词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3、学生按照划分的节奏再次朗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词义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小组交流,互相答疑解惑。
3、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进行讲解,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中“别枝”的意思。
(五)感悟意境1、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教师提问:“词中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体会到夏夜的清幽和宁静。
(六)体会情感1、思考:词人夜行黄沙道中,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词人通过描绘美好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
1.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和情感,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2.请列举出本节课所学的关于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3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作者夜间行走在黄沙道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学生能够培养想象力、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提高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和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学生能够培养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宋代词人的经典作品,包括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等。
-《词人辛弃疾》:介绍了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风格,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诗词鉴赏辞典》:收录了许多古诗词的鉴赏文章,供学生查阅和参考。
3.请尝试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要求符合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难点: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准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文本或投影片。
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
准备朗读和讨论的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产生兴趣。
提问学生是否有过夜行经历,激发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思考。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注意语气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3. 词语解释与意象分析: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西江月”、“黄沙道中”等。
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4. 结构与韵律分析: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如诗句的排列、押韵等。
引导学生理解结构与韵律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朗读和背诵。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意象分析和结构分析,准备在下节课上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
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等,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并寻找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提升审美能力。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体会诗人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诗人的生活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与鉴赏。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诗人内心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背景、内容、意境及写作技巧。
收集相关的资料,如诗人的生活背景、其他作品等。
准备教学课件、道具等辅助教学物品。
2. 学生准备:预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了解诗歌的大意。
搜集关于诗人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简介诗人辛弃疾及其生活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问题。
3.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学生闭眼聆听朗读,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 分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的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中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教学文本为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师应准备诗文的打印稿或电子版,并在课堂上展示。
2.2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释。
诗人辛弃疾的生平介绍和创作背景的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于“夜行”和“黄沙道中”的印象和感受。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对于夜晚行走于黄沙道中的体验,引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背诵: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和语气的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提供一些记忆的策略和方法。
3.3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明月别枝惊鹊”中的“别枝惊鹊”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和感悟。
3.4 诗人介绍与创作背景:教师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包括他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于诗文的影响。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学生完成诗文的背诵。
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短文,可以是对诗中意象的描述,也可以是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4.2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作业质量和课堂讨论的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
古诗三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逐字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逐字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词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教学过程】一、联系已知,理解词作题意师:都说,宋词“唯美"了中国的古典文学,她初读时的惊艳、细读时的动情,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走进这首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题目时,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下?生:“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师:还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西江月"都是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但都不是词的题目。
那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生:夜行黄沙道中。
师:是啊!透过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词人夜行的地点在哪里?生:黄沙道。
师:黄沙道,今在何处?生:江西上饶。
师:是的。
借助注释,我们能够知道黄沙就是指黄沙岭,在今天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根据注释,谁能解读一下这首词的题意?生:夜晚,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小路上。
二、初读感知,把握词作大意师: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大意。
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现在我们就根据学习提示,四人小组合作再来温故学习这首词。
(师出示要求:1.小组合作读这首词,比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还能读出词的韵味;2.凭借注释、工具书,和小组同学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师:现在,老师邀请两位同学来读这首词,正确、流利地朗读。
西江月教案作业
西江月教案作业教案名称:西江月教案作业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西江月》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西江月》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2. 掌握古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西江月》的课件或教材。
2. 古诗《西江月》的注释和解读材料。
3. 学生的课堂作业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西江月》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教师讲解《西江月》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帮助他们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第三步: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第四步: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理解体会,让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
第五步: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诗《西江月》,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步: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西江月》的读后感或是对古诗的解读和理解,加深对古诗的印象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江月》这首古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
西江月教学设计
西江月教学设计西江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西江月教学设计1教育目标:(一)知识储备点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设想1.重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阅读赏析课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着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5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5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5篇篇一:西江月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辛弃疾的《西江月》。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教材分析: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正是辛弃疾光复故国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从而把一腔忠愤转向词的世界,也就是这样,造就了南宋词坛上的一代大家。
《西江月》是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西江月》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写的是一次夜行的经历。
辛弃疾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写了一副鲜明生动逼真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以及词人忘怀于大自然的快乐。
抒发了词人的闲适的心情。
说学情:本节课面临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告别迷恋动画片的时代,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本节课能够让他们联想到动画片中的画面,所以讲课的时候把他们接触过的动画画面引入到课堂上来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教学目标: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赏析,在表达中再现意境,在学习中感受宋词的魅力。
目标概括起来为三个字,即:读、品、悟。
读词,品词,悟词。
从而了解词人的基本信息和词的有关常识。
理解词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体会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特殊句式,了解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能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词的意思。
3、能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能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4、在感受到自然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收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教学设计
《西江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江月》这一词牌的格律特点,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词的诵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西江月》。
4、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西江月》的格律特点,能够模仿创作简单的词作。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所营造的意境,理解词人的深层情感。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讲授法:讲解词的格律、词义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欣赏法: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化的氛围。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词这种文学体裁,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词。
(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词牌《西江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3、诵读感知(1)教师示范诵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4、词句理解(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的词句。
5、意境感悟(1)提问学生:词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中的意境。
(3)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词的意境。
6、情感体会(1)思考:词人通过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从词中的景象和词句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理解诗词的背景和意境,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来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诗词的背景和意境的理解。
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诗词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的全文、背景介绍、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和意境。
2. 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辛弃疾的背景和这首诗词的背景。
3. 朗读和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词,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词,提高记忆力。
4. 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
6. 总结和拓展: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诗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读后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词的意义和美感。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诗句和意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词。
3.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古诗词三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
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中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作品,词中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绘除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二、设计思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作品,词中描写了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
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绘除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
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三、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四、教学重点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品读优美语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资料、参考点评、诵读诗文、由所读诗文展开联想等方式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新课导入上阕写晴,当其中的“明月”、“清风”这样的平常景物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带着喜悦兴奋的语气范读题目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内探究三、四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承上,作者抓住夏夜农村最具有特点的事物,进一步加以生发。
《西江月》《天净沙》教学设计一等奖
《西江月》《天净沙》教学设计一等奖1、《西江月》《天净沙》教学设计一等奖【教材分析】两首古诗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古风”和”近体诗”两种诗歌体裁的基础上所要学习的内容,它们是宋词和元曲中的经典之作,为学生领会和学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供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课例。
【学生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设计理念】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情之能力。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欣赏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学会如何阅读欣赏古代诗歌。
【教学流程】师: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投影课题并板书:《西江月》(词)、《天净沙·秋思》(散曲)师:我们知道古代诗人往往借助唐诗、宋词、元曲等多种古诗体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那么,这两首古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这两首诗歌,细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感情。
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那么,这两首诗歌分别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应答热烈)(答案众多,但都言之有理)师:都答得很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首诗歌,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西江月》是怎样来抒发的高兴喜悦情感的,《天净沙·秋思》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情调呢?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朗读第一首。
师: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怎样?生对此进行评议,并纠正两个错误读音:见、社。
师:第二首谁来读?我希望读的同学能改正刚才出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争取读得更好,谁来?生踊跃举手,一生起来高声有感情朗读,完毕,全班学生用掌声给予充分肯定。
师:同学们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你读得很棒!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们成功地体会到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体会到的思想感情。
师:这两首诗歌有没有直接写到悲伤、喜悦?生:没有。
《西江月》教学设计
意境感悟与情感体验
详细描述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体验《西江月》所描绘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词的主题和情感。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总结词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 感体验。
详细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西江月 》,注意节奏、韵律和情感的表 达,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味和意境 。
内容和意境。
总结词:分析手法
详细描述:讲解《西江月》所 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互动环节
01
总结词:小组讨论
02
详细描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江月》的主题思想和情 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03
总结词:提问与回答
04
详细描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通过回答问题进一步加深对《西江月 》的理解。
《西江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西江月》的词 牌知识和创作背景。
学会运用意象分析法 鉴赏词作。
理解词中意象和意境 的营造,体会词人情 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默读、齐读等多种 方式,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学生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 否高,有无有效的互动和合作。
教学手段运用
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实验等,以提高教学
效果。
教学过程反思
时间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无前松后 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
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有无过于沉闷或过于活跃的 情况。
教师引导作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和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资料的搜索和整理,锻炼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理解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 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诗人生平和词作背景的掌握。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词典。
3. 教学场所: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介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词作风格,引导学生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
(2)学生跟读,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自主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3. 词意解释(10分钟)(1)教师讲解诗中难懂词语的意思。
(2)学生通过词典自主学习词义。
(3)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意象与意境分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全班交流,总结诗的意境特点。
5. 情感教育(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
(3)总结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语文版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词的有关常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词的能力。
3、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画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4、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体会写景的作用。
2学情分析属年级第一层次班,感悟能力强,思维比较活跃。
3重点难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句子。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西江月》一、导入新课我们30课五首诗词中,有写春景的,有写冬景,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写景衬情,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春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词《西江月》。
1、对词的介绍。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词牌是词的音调的名称,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分为豪放,婉约两大派流。
2、感知作者。
辛弃疾,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
他的词以沉雄激越著称。
但也有清新自然的词作。
宋孝宗淳熙八年,词人被奸佞中伤、弹劾以致罢官后闲居上饶,有机会充分领略黄沙道上的风景。
写了一组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词。
《西江月》便是其中之一。
《西江月》是词牌名,原有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课文,体会节奏美。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如:见:xiàn。
(2)练读(齐读)。
(3)听录音。
(4)老师讲读诗要读破句,注意停顿、压韵、情感等,感受词的节奏美。
(5)再点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熟读课文,体会画面的美。
1、默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看注解、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江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者
第一轮教学设计
教学教程:
教学要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
1、感知作者: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2、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
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
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
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四、作业:预习《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补充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