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WORD教案3

合集下载

鲁科版选修3《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鲁科版选修3《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

鲁科版选修3《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说课稿一、教材背景《鲁科版选修3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是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微观解释,以及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和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掌握静电的概念,了解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静电荷的产生和变化的原理。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4.能够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测量静电现象,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静电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理解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4.1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静电的概念和现象:包括静电的产生方式和性质。

2.静电荷的产生和变化:讲解通过摩擦、接触和感应等方式产生静电荷,并介绍静电荷的变化规律。

3.静电力和电场:引入电荷之间的静电力和电场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并讲解它们在求解静电现象问题中的应用。

5.静电现象的应用:介绍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墨打印机、静电除尘器等。

4.2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静电相关的生活场景,引起学生对静电的兴趣。

2.介绍静电的概念和现象(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静电的概念和静电现象的基本性质。

3.讲解静电荷的产生和变化(20分钟):通过实验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静电荷的产生方式和变化规律。

4.引入静电力和电场的概念(15分钟):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分析,向学生引入静电力和电场的概念,并讲解它们的基本关系。

5.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20分钟):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和库仑定律,并通过具体问题的求解展示它们的应用。

物理选修3-1鲁科版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物理选修3-1鲁科版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第1章电荷的相互作用1.1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荷量意义、符号、单位和元电荷的概念;(2)知道自然界存在正负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感受人们认识电现象的初始过程,通过学习元电荷,认识实验是重要的学习物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通过观察、分析各种静电现象和实验,培养透过现象揭示物理规律的意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同时培养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的习惯;(2)收集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关“静电的防范和利用”的事例,了解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趋利避害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难点:静电实验中的电荷泄漏及验电器的检验功能;通过静电现象挖掘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重点:了解静电现象,理解电荷量、元电荷的概念.三、实验器材准备:雷电图片、辉光球、高压放电仪器、雅各布天梯视频、玻璃棒、橡胶棒、毛皮、丝绸、验电器、手摇感应起电机,气球、铝罐,塑料薄膜扎带四、教学过程板书第1章电荷的相互作用1.1 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一、静电现象: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二、产生静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

实质:电子的转移。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三、电荷量: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用Q或q表示)单位:C(库仑),微库——μc,1μC=10-6C元电荷:最小电荷量e叫做元电荷,元电荷就是电子电荷量的绝对值,即e=1.6×10-19C。

四、静电的产生和测量设备(1)产生设备:手摇感应起电机、超高压电源、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等。

(2)测量设备:验电器、电荷量表、静电电压表等。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名师课件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名师课件
导入新课:冬季的教室内,同学们在触摸物品或相互接触时, 常常被电着,带来瞬间的麻痹或疼痛。那么手上的静电是怎么产 生的呢?我们又如何来防止呢?今天的课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问 题。
物理-选修3-1
1.静电的产生
(1)一切静电现象都是由物体带电引起的。使物体带电的方
式有三种,初中学过的两种是①摩摩擦擦起起电电和②接接触触起起电电。导体因 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带电的现象叫作③静静电电感感应应。利用静电
物理-选修3-1
1.毛皮和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 A.毛皮上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 B.毛皮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 C.橡胶棒上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 D.橡胶棒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答案】A
物理-选修3-1பைடு நூலகம்
2.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许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答案】A
物理-选修3-1
4.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
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则两球相互吸引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则两球相互吸引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则两球相互
吸引
D.棒和球不接触,先用手碰一下乙球,再将手移走,然后移走
棒,最后把两球分开,则两球相互吸引 【答案】A
物理-选修3-1
5.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 A、B 带有相等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 现让第三个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先后与 A、B 接触后再移开。 (1)若 A、B 带同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2)若 A、B 带异种电荷,求接触后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教学建议:摩擦起电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可以通过演示实 验,再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应起电较难理 解,可通过实验引入,重点剖析。电荷守恒定律与起电原理密切联 系,是起电现象的理论升华,要深刻理解。静电的应用与防护知识 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上网等途径广泛搜集资料,扩大知 识视野。

2022-2023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

2022-2023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

2022-2023学年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1.1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案知识点一、静电的产生1、两种电荷及作用(1)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2)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量(1)定义:电荷的多少,简称电量,常用符号Q或q表示。

(2)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库仑,符号:C。

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1 C=106μC=109 nC。

(3)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是电荷的最小单元,记作: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3、“中性”与“中和”(1)中性:物体内有电荷存在,但正、负电荷的绝对值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2)中和:两个带有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相接触达到电中性的过程。

4、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用途(1)构造(2)原理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3)应用①检验物体是否带电;②估测物体带电的多少。

【典例精析】例1、(多选)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质上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10-19 CD、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密立根用实验测得的【答案】BCD。

例2、小华有一次不小心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他发现有一个关键数字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字中的哪一个()A、6.2×10-19 CB、6.4×10-19 CC、6.6×10-19 CD、6.8×10-19 C【答案】B。

例3、(多选)如图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分别为a吸引d,c排斥a,b排斥c,d吸引b,则()A、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B、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C、c、d小球带同种电荷D、c、d小球带异种电荷【答案】BD例4、有一质量较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吊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先相互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净电荷D、接触后,A球一定带负电荷【答案】B。

高中物理选修3-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3-1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告诉学生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电这样一种自然现象和规律,我们要想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来进行学习和分析。

接下来,回顾初中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规定:_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__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规定:_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_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_相互排斥__异种电荷:_相互吸引_带电体还可以吸引_轻小物体_。

2、展开核心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介绍摩擦起电的微观实质,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的实验现象,小组讨论解释其中的道理。

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因为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原子将会失去一些电子,那么另一个物体就会得到这些电子。

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橡胶棒容易得电子,而毛皮容易失电子,所以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就显正电性,橡胶棒就显负电性了。

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个实验探究。

让学生接触验电器,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分析其中的原因和道理。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同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平分原来所带电荷量的总和。

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平分。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和加分。

继续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让带电棒靠近金属球,观察实验现象。

动员小组协作进行思考和分析。

引出感应起电的概念和微观解释。

当带电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

例如,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金属球时,受玻璃棒上所带正电荷的影响,金属球中的自由电子会沿金属杆向下移动,那么,验电器下方的金属箔就聚集了较多的负电荷,那么金属箔就会张开。

3、知识小结总结三种起电方式的微观实质,总结归纳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出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1.1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1.1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2.当堂检测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进行了以下当堂检测:
(1)选择题
1.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静电现象的产生方式?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热起电
D.感应起电
2.下列哪种现象是静电感应现象?
A.摩擦起电
B.接触起电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D.静电感应
(2)填空题
1.静电现象的产生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1静电现象及微观解释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必修第三册,第13章“静电现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静电的产生:介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等静电产生方式。
2.静电现象的表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力、静电感应现象等。
3.静电的消除:接地、使用静电中和器等方法。
4.静电的应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等。
5.微观解释:电荷的本质、原子结构与静电现象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学生对静电产生、静电现象和静电应用的理解,以及微观解释的掌握。同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最新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4.doc

最新新课标鲁科版3-1 选修三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案4.doc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 教Z.X.X.K]例1. 一绝缘球A带正电,用绝缘丝线悬挂的一轻小物体B被A吸引,如图所示,试分析B的带电情况。

解析:A、B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一是A、B带异种电荷;二是其中一个带电,另外一个不带电。

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B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

答案:见“解析”。

例 2.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绝缘柄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解析: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分配。

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转移的电子数个答案:电子由B向A转移个。

例3.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验电箔,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 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 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已闭合解析: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 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 同种的电荷。

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

C只要一直在A、B附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能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新课标)】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学设计【物理鲁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新课标)】

第1节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并定性了解两种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2.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及原理。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不同表述。

4.了解元电荷的含义,掌握电荷及元电荷的国际符号及单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理解物体带电的原理、元电荷的含义、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元电荷的含义。

教学准备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展示闪电图片)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电学部分。

讲授新课一、静电的产生1.1.1 摩擦起电教师展示图片集:闪电,梳头发起电,梳子吸引小纸片,脱毛衣起电等。

提出问题:为什么头发会飘起来,梳子怎样才能吸引小纸片呢?我们在接触门把手、笔记本电脑时时常会被电一下,在雷雨天时常会看到闪电。

那么我们身上的电和闪电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讨论并回答: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电释放出来就是闪电,琥珀摩擦后带电才能吸引羽毛。

教师活动: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发现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提出了电荷的概念;后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并命名了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以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为代表,负电荷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为代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摩擦后带上电的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1.1.2电荷的定义和单位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用Q表示,有时也可以用q来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1.2 接触起电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吗?演示验电器验电过程。

教师讲解验电器的构成、原理。

1.3 感应起电带电体接触验电器可以使其带电,那么不接触可以使验电器带电吗?教师演示感应起电实验。

受附近带电体影响而使导体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的现象叫作静电感应。

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3-1-鲁科版高二选修3-1

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3-1-鲁科版高二选修3-1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1.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富兰克林把它们命名为正、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任何方式起电的实质都是电荷的转移,起电的过程中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3.电子或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最小的电荷量,这个电荷量叫元电荷,e =1.6×10-19 C 。

4.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小球,其电荷量为q 1、q 2,那么接触后带电的原那么是先中和后平分,每个小球的电荷量为q 1+q 22,q 1、q 2包含了电性。

一、静电的产生1.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2)接触起电:通过与带电体接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

(3)感应起电:通过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静电感应:导体因受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带电的现象。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1.原子结构如图1­1­1所示图1­1­1 原子⎩⎨⎧ 原子核⎩⎪⎨⎪⎧ 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电子:绕核旋转,带负电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3.物体带电的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4.元电荷(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其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 表示。

(2)最小的电荷量叫元电荷,用e 表示,那么e =1.60×10-19C 。

(3)对元电荷的三点理解:a.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也不是实物粒子;b.质子及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与元电荷相等,但不能说它们是元电荷;c.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自然界中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e 的整数倍。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1.静电的应用(1)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利用静电力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或分布。

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鲁科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1.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案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运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静电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将梳过头发的塑料植立刻靠近细小纸屑,纸屑会被吸起。

雷雨天,你能看到撕裂长空的闪电,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

这些都是静电现象。

那么,静电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本节将学习产生静电的常见方式,并从微观角度对静电现象进行分析。

二、新知学习知识点一静电的产生[观图助学]俯视逆时针转动俯视顺时针转动观察上图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观图助学][思考判断](1)原来不带电的丝绸和玻璃棒相互摩擦后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说明通过摩擦可以创造电荷。

(×)(2)不带电的物体一定没有电荷。

(×)(3)带等量异种电荷的两个导体接触后,电荷会消失,这种现象叫电荷的湮没。

(×)(4)感应起电过程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用途1.构造2.原理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3.应用(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物体带电的种类。

[注意]摩擦起电适用于绝缘体,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适用于导体。

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或物体间电荷的重新分配。

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拓展]金属结构中性是指物体内有电荷存在,但正负电荷的绝对值相等,对外不显电性。

三、核心探究核心要点1 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观察探究](1)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小球,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金属箔片张开。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

(2)观察下述操作过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案C在远处,金属箔片不张开,C移近后金属箔片张开,枕形导体分开,金属箔片仍张开,移走C,金属箔片张开。

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鲁科版选修3-1学案:课堂互动第1章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版含解析高品质版

物理鲁科版选修3-1学案:课堂互动第1章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版含解析高品质版

讲堂互动三点分析一、静电感觉与感觉起电1.感觉起电用一根与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凑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注意:不要接触),会看到验电器的指针发生偏转,这说明验电器的指针带上了电.保持玻璃棒的地点不变,用手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指针偏角为零 .先把手移开,再把玻璃棒移开,会发现指针又发生了偏转.这类把一带电物体凑近导体也能够使导体带电的方式叫感觉起电.感觉起电和摩擦起电的不一样是前者没有接触不过凑近,后者一定直接接触.2.为何能发生感觉起电的是导体而不是绝缘体?感觉起电的本质是在带电体上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上的正负电荷发生了分别,使电荷从导体的一部分转移到了另一部分.只有导体上的电子才能自由挪动,绝缘体上的电子不可以那么自由地挪动,所以导体能发生感觉起电,而绝缘体不可以.【例1】如图111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开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1-1-1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而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去,而后从头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 上的金属箔片闭合分析:固然A、B开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挪动,使得A端累积了负电荷,B端累积了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因为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C只需向来在A、B邻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 的作使劲不行能中和,因此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觉电荷,此时即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可以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但假如先移走C,A、B上的感觉电荷会立刻在其相互之间的库仑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C 错.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旧带电,但从头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觉电荷完整中和,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答案:二、电荷守恒定律1.在近代物理学中,一对正、负电子的湮灭,转变为一对光子;一此中子衰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这类事实与电荷守恒定律矛盾吗?不矛盾.这类状况下带电粒子老是成对湮灭和产生,两种电荷数量相等、正负相反,而光子和中子都是中性的,自己不带电,所以电荷的代数和不变.所以电荷守恒定律也能够表达为: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互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老是保持不变的.2.完整同样的带电金属球接触后的电荷量分派原则(1)若带同种电荷,两金属球接触后总电荷量均分.(2)若带异种电荷,两金属球接触后电荷量先中和再均分.图1-1-2【例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邻近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1-1-2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则可能的状况是( )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挤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立刻把a排挤开分析:因a带正电,b带负电,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将向b聚拢并与b接触,当小球a与b接触后,将对两球所带的电荷进行从头分派,结果两球带同种电荷将会被排挤开;若a、b本来带电荷量相等,则a、b接触后中和而都不带电,a、b将自由分开.答案:B温馨提示电场的性质就在于对放入此中的电荷或细小物体有力的作用,两球本来带异种电荷必定会相互吸引.固然两小球不必定完整同样,但相互接触后电荷量仍旧会从头分派,相互作使劲会发生变化.三、静电的应用和防备1.静电危害产生的主要原由:静电力和静电火花2.防备静电危害的主要门路、方法及其举措1)尽量减少静电的产生,如改造起电激烈的工艺环节;采纳起电较少的设施,使用抗静电资料等.(2)给静电开释供给通道,如设施接地,适合增添工作环境的湿度等.【例 3】为了防备静电的危害,应赶快把产生的静电导走,以下举措中不是防备静电危害的是( )油罐车后边装一条拖地的铁链B.电工钳柄上套有绝缘胶套C.飞机轮上装搭地线D.印刷车间中保持适合的湿度分析:防备静电危害是不让其产生火花、高压,而钳柄上的绝缘胶套是防备操作时漏电,而不是防静电的,其他几个均是防备静电危害的,所以应选 B.答案:B类题操练 1 各个击破如图1-1-3所示,在带电体C的右边有两个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座上.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 A_______电,B_______电.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带_______电,B带_______电.分析:导体B带正电,若答案:不带图1-1-3A、B放在电荷邻近,A、B两头出现等量的异种电荷,若分开C先移走,则A、B上的电荷会中和.不带负正A、B,则A带负电,变式提高 1如图1-1-4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A凑近验电器的小球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则( )图1-1-4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D.金属球必定带负电分析:验电器的金箔之所以张开,是因为它们都带有正电荷,而同种电荷相排挤.张开角度的大小决定于两金箔带电荷的多少.假如A球带负电,凑近验电器的B球时,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金箔上的正电荷逐渐“上移”,进而使两金箔夹角减少,选项B正确,同时否认选项C.假如A球不带电,在凑近B球时,发生静电感觉观象,使A球电荷发生极性散布,凑近B球的端面出现负的感觉电荷,而背向B球的端面出现正的感觉电荷 .A球上的感觉电荷与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发生相互作用,因距离的不一样而表现为汲取作用,进而使金箔张角减小.答案:AB类题操练2把两个完整同样的小球接触后分开,两球相互排挤,则两球本来带电状况可能是()A.此中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B.两个小球本来带等量异种电荷C.两个小球本来带同种电荷D.两个小球本来带不等量异种电荷分析:两个完整同样的小球接触后分开,两球相互排挤,说明接触后两小球必定带同种电荷.A、C、D.答案:ACD变式提高 2有一质量较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吊着,当用毛皮摩掠过的硬橡胶棒B凑近它时,看到它们先相互吸引,接触后又相互排挤,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选项是( )A.接触前,A、B必定带异种电荷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C.接触前,A球必定不带任何净电荷D.接触后,A球必定带负电荷分析:用毛皮摩掠过的硬橡胶棒B凑近小球A时,先相互吸引,说明接触前A不带电或带正电,故B 对,而接触后,两者相互排挤,说明两者又必定带了同种电荷,但是何种电荷我们没法判断.故只好选 B.答案:B类题操练 3人造纤维比棉纤维简单沾上尘埃,这是因为( )人造纤维的导电性好,简单吸引尘埃B.人造纤维的导电性好,简单导走静电,留下尘埃C.人造纤维的绝缘性好,不易除去尘埃D.人造纤维的绝缘性好,简单累积静电,吸引尘埃分析:人造纤维比棉纤维简单沾上尘埃是因为人造纤维易带电,使尘埃产生静电感觉而被吸引.而易带电的原由是绝缘性好不易导走静电而使电荷累积,所以D正确.答案:D对爸爸的印象,从记事的时候,就有了,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缄默少言的,但是脸上却一直有浅笑,不论家里碰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只需有爸爸在,全部都能够雨过天晴的,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作为孩子的我们(我和哥哥),却很幸福。

新课标鲁科版31选修三《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1选修三《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教案3

新课标鲁科版31选修三《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WORD教案3【教学目的】(1)把握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定性了解自然界仅有的两种电荷间的作用特点(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3)了解电荷守恒规律。

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规律说明静电现象【教学重点】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电荷守恒定律【教学难点】感应起电的原理——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教学媒体】1. 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2. 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来源:《新民晚报》】【教学安排】【新课导入】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激发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分析缘故。

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我们许多同学觉得电既奇异又危险,对电存在专门多错误的认识,甚至觉得带电就不能碰。

事实上不然,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反之在某节目中主持人说电流电死人大约要1A左右,事实上只要几个mA就能电死人了。

因此作为现代生活在电器时代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电学。

因为这不仅是常识,依旧生存的能力。

人类从专门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觉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

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然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阻碍十分庞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进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

在当前显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进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运算机。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明白得电的知识。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件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讲授式)

鲁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1课件1.1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讲授式)

【例3】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 QA=6.4×10-9C,QB=-3.2×10-9C,让两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 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
解析 首先弄清电荷接触后先中和后平分. 在接触过程中, 电子由 B 球转移到 A 球, 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
且继续转移,使 B 球带 Q′B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 当两个小球接触时, 剩余的正 为电荷再重新分配.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 ΔQ=-QB+Q′B=3.2×10 两小球带电荷量.
若A球不带电
A.金属球可能不带电 B.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C.金属球可能带正电 D.金属球一定带负电
夹角 变小
同理可判断金属球可能带负电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模拟复印机的构造(成像)
感光鼓
清洁刮板
载体
磁辊
加热辊
碳粉
碳粉回收刮板 压力辊 复印纸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静电喷漆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尽快导走多余的电荷,避免静电积累;调节空气湿度;保持通风;加油、加气 员应避免穿化纤衣服,应穿着防静电,或棉织品的衣服……
-9
C+1.6×10

-9
C=4.8×10
-9
C,
9 4.8 × 10 C -9 -9 ΔQ 10 × 10×10 -3.2 × 10 转移的电子数 n= e = = 3.0 (个 ). -19 6.4 1.6 × 10 = C Q′A=Q′B=(QA+ Q C B)/2
2
=1.6×10-9 C.
【例 4】 如图所示,有一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金属球 A 靠近验电器的小球 B(不接触)时,验电器的金箔张角减小, 则( AB )

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学案 鲁科版选修3-1-鲁科版高中选修3-1物

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学案 鲁科版选修3-1-鲁科版高中选修3-1物

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学习目标] 1.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了解三种带电方式之间的异同点,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物理观念)2.了解原子结构,能够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科学思维)3.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态度与责任)一、静电的产生1.三种起电方式(如图所示)(1)摩擦起电。

(2)接触起电。

(3)感应起电。

2.电荷的性质(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静电感应:导体因受到附近带电体的影响而带电的现象。

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1.原子结构: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中子呈电中性,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3.物体带电(1)实质:电子发生转移,电子数与质子数不变。

(2)结果: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1.静电的应用(1)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利用静电力控制带电粒子的运动或分布。

(2)应用:静电应用有激光打印、静电喷雾、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

2.静电的防护(1)静电危害产生原因:静电力和静电火花。

(2)防护方法:尽快把静电导走,如印刷车间内保持适当的湿度,传送带上镀银,油罐车车尾拖地铁链等。

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一导体靠近带正电的物体,其靠近端带负电。

(√)(3)带电体靠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仍然带电。

(×)[提示]拿走带电体,原来感应出来的电荷重新中和,导体不带电。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等静电产生方式。

2. 理解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即电子的转移。

3. 能够运用静电现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方式、微观解释。

2. 教学难点: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相关知识、实例及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静电现象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电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讲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等静电产生方式。

3. 探究静电现象的微观解释引导学生思考静电现象产生的微观机制,讲解电子的转移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实例,让学生体会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讨论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及解决方法。

7. 板书设计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静电现象:1. 摩擦起电2. 接触起电二、微观解释:1. 电子的转移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应用8.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游戏:静电现象体验让同学们用手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尝试用塑料尺、纸张等物品检验静电现象。

2. 实验演示:摩擦起电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实验,使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产生的静电现象。

3. 探究活动:接触起电让学生分组进行接触起电实验,使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将橡胶棒接触金属钥匙,观察钥匙是否带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1节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目的】
(1)掌握两种电荷,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定性了解自然界仅有的两种电荷间的作用特点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3)了解电荷守恒规律。

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规律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
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感应起电的原理——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教学媒体】
1. 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
2. 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来源:《新民晚报》】
【教学安排】
【新课导入】
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析原因。

这是一种静电现象,我们不少同学觉得电既神秘又危险,对电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甚至觉得带电就不能碰。

其实不然,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反之在某节目中主持人说电流电死人大约要1A左右,其实只要几个mA就能电死人了。

所以作为现代生活在电器时代的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电学。

因为这不仅是常识,还是生存的能力。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

在东汉初年就有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但是人类对电磁现象的系统研究却是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到十九世纪才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电磁学及其应用对人类的影响十分巨大,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能生产和利用,是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飞跃,打开了电气化时代的大门。

工农业生产、交通、通讯、国防、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

在当前出现的新技术中,起带头作用的是在电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新技术领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为了正确地利用电,就必须懂得电的知识。

在初中我们学过一些电的知识,现在再进一步较深入地学习。

【新课内容】
(二) 研究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的成因(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
1.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

提问一:为什么橡胶棒会吸引碎纸片?
答:橡胶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若将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碎纸片,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毛皮带上正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教师用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

提问二:注意观察带电橡胶棒吸引碎纸片情况,会发现被橡胶棒吸起的纸片中,较大的纸片先落下来,这是为什么?
答:带电体在空气中不断放电,使它带电量不断减少,因而吸引轻小物体的力也相应减小,所以较大纸片先落下来。

师:在初中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有机玻璃棒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有机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

物体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这种摩擦起电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物体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摩擦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不带电物体,正负电荷等量)失去一些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得到一些电子的物体带负电。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这又是一个守恒的过程。

即: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反之,如果正电荷和负电荷相接触呢?
答:会中和。

电量消失。

师:很好,中和就是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师: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质子带有最小的正电荷,它们电量的绝对值相等,一个电子电量
e=1.6×10-19C。

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量要么等于电子(或质子)电量,要么是它们的整数倍,因此,把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板书:
一、电荷与电量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电荷不能创造,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

带电体的电量q=Ne(N为整数)。

e=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三) 研究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及接触起电。

提问三:除了吸引轻小物体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答:用验电器。

将待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就说明物体带电。

师:为什么带电物体会使下方的金属箔片张开呢?
答:两箔片带上了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因而两箔片互相排斥。

师:两箔片为什么会带上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能解释一下吗?
答:验电器的金属球与箔片都是金属,金属具有大量自由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金属球时,多余的电子彼此排斥,跑到了离金属球与箔片的表面上。

而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箔片上的电子将过来补充,导致箔片上也缺电子而带正电。

师:所以用接触的办法得到的是与原物体同种的电荷。

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中和的现象。

如果两个一模一样的金属物质相接触,它们的电荷就要平均分配到两个物体上去,即(式中q含正负号)。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都是-Q/2)
例2: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C均不带电,怎样能使B带
上3Q/8的电量?(先AC碰,然后BC碰,再AB碰)
板书:
二、电荷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三、起电方式:①摩擦起电②接触起电③感应起电
(四) 研究静电感应现象和感应起电
提问:不用接触,能否用一个带电体A使另一个原本不带电的物体B带上电荷呢?实验方法一:使A带电,B、C端将出现感应电荷,把B、C分开,各自出现净电荷,从而带电。

操作:利用起电机使绝缘金属球带电,从而产生电场,把感应电机靠近A摆放,且接触良好。

将不带电验电球A先与B接触,再与验电器金属球D接触,如此反复,可见D 金属箔张开。

同样,可让A与C接触,再与E接触,反复几次,可见E金属箔也张开。

由此可知B、C两端带电。

此时,若将A上电荷放掉,让A与C接触后与D接触,反复
几次,可见D金属箔张角变小,可见B、C两端电荷异号。

板书并解释:
四、静电感应
(1)什么叫静电感应:将不带电的导体靠近带电
体时,其自由电荷发生带电体电荷的作用下,发生
定向移动,从而重新分布,在其表面不同部分出现
了正、负电荷的现象。

分析实验:可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指出本实验中距A近端(B端)有与A 异号的电荷,距A远端(C端)电荷与A同号。

播放课件——静电感应现象的微观解释
实验方法二:如图所示,A带正电,若感应电机C端接地,问B、C端各带什么电荷?(B端带负电荷,C端无净电荷)
若此时断开 C与地的连线,B、C端带什么电荷?(B端负电荷,C端无电荷)整个导体净余什么电荷?(负电荷)
若B端接地,整个导体净余什么电荷?(负电荷)
教师实验演示。

(接地可用手接触来代替)
归纳过程:①将不带电导体B靠近带电体A;②用手轻触B
(随便哪一端);③将手移开;④挪开A;⑤B上带与A相反的电荷。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反。

关于手指触碰哪一端的问题,可参考学习手册P3/例例:学习手册P4/4:验电器早已带正电,现将一导体球移近验电器的小球,但不接触,在移动过程中箔片张角减小,则:(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A球P一定带正电B球P一定带负电C球P一定不带
电D球P可能不带电
例:利用静电感应的知识解释带电体为什么会吸引轻小物体?(提示:电荷作用力的大小还与远近有关,越近作用力越大。


(五)静电的防护与利用(自学为主,课上阅读归纳)
1.利用
1)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等
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
3)放电产生臭氧:强氧化剂,可杀菌
2.防止危害——放电导致火花,电击等危害
预防方法——尽快导走静电(利用金属或潮湿的空气导电)
——α射线照射,使空气电离导电【课后作业】
书P8/ 4、5
《教材全练》P1-2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