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上《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3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地震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本课重点聚焦“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呢”三个问题,按照“由内部原因到外部现象,再回归生活实际”的顺序安排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并通过搜集资料了解地震发生时自救、互救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地震”这一自然现象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运动”的理解,为解释“弯曲岩石”的现象找到更为充分的依据。
【学情分析】地震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对于地震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并且知道它是一种灾害性地质现象。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地壳运动对岩层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认知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地震导致地形地貌的具体变化并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思维: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探究实践:运用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证据,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态度责任: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具有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运动会改变地表形态。
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
学生:1.每组提供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分层泥土、木片;2.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出示地震后的地表照片,提问:这些是发生地震后的场景,你观察到了什么?2.提问:你想了解关于地震的哪些知识?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板书)。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章节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主要内容是介绍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需要先了解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然后再深入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震的定义、分类以及地震的危害。
2. 了解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3. 能够简单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
教学难点:地震的成因和作用的深入理解。
四、学情分析:本章节是小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中的第三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对地球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震的成因和作用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老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地震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
例如,展示地震中房屋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场景。
2.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例如,老师可以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你们知道地震是怎么引起的吗?”第二环节:讲授1. 地震的定义和分类。
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地震波,它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根据地震的震源深度,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2. 地震的危害。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破裂、人员伤亡等。
例如,老师可以说:“地震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它可以把房屋倒塌、道路破裂,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3.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所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的热力学活动,包括地球内部的热流、地幔对岩石的变形和地球自转等。
当这些能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引起地震。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放置一个弹簧,让学生在弹簧上不停地加力,当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会弹起来,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看视频资源、进行模拟实验,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认识到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思维: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探究实践:运用观察、模拟实验、体验活动的方式获取证据,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态度责任: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具有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地壳运动会改变地表形态。
难点: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每组提供两个塑料小盒(裁成两半)、陶泥土、竹筷、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01.聚焦导入(预设7分钟)。
1.孩子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如诗如画的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也有触目惊心的场景令我们胆战心惊,这节课就让我们忍泪回眸那永远的伤痛《唐山大地震》,去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观看电影片段《唐山大地震》。
2.观看了本视频,大家心情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呢?刚刚谈到的这些就是地震发生时的情景,也是这节课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那这令人伤痛的场景是怎样形成的呢?聚焦本节课的后两个问题,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02.探究实践(预设30分钟)。
(一)了解成因,模拟实验。
1.成因猜测。
(1)观察两张地震后的路况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路面裂开了,地面隆起来了)(2)根据看到的现象,猜一猜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吗?(3)地震是由地球的内部力量引发的。
那地球的内部是怎样的呢?(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作为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它是由岩石组成。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了岩石圈,这个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因为地球的深部(地核)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驱动地球的岩石圈(地壳、上地幔)持续运动,导致整体圈层发生断链,断链后形成了大块的岩石,这些大块岩石称之为板块。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附课堂活动记录单:
1.地震成因模拟实验的记录。
观察对象观察到的现象
铺在小盒中泥的变化用线条简单画出
原先的样子:
拉开后用线条简单画出拉开后的样子:
挤压后用线条简单画出挤压后的样子:
时,怎样
做才会保
护好别人
和自己。
研讨引导学生研讨:
1.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
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
2.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
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交流:
1.地壳中的板块相互碰撞、挤
压。
2.地震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也
可以说板块剧烈地碰撞导致
岩层断裂变动形成的)
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
陷,铁轨也扭曲变形;使山体
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
湖等。
这个改变是剧烈的。
(教师在
适当位置板书“剧烈”)
研讨环节
是对本课
内容的巩
固。
研讨
问题1是
引导学生
对自然现
象的再次
解释,使
学生更加
了解自然
现象。
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地球内部力量→板块的不停运动:碰撞和分离(地壳运动)
(剧烈)
地震
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岩层断裂、错位、扭曲等)。
教科版五上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 深入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探究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 调查地震防灾减灾措施在本地的实施情况,了解其效果和不足之处。
- 学习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技能。
- 探索地震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 鼓励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地震知识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 重点知识点:地球板块构造、地壳运动、岩石断裂、能量释放、地震波传播。
- 关键词:板块、地壳、断裂、能量、地震波。
- 重点句:地震是地壳运动导致岩石断裂,释放出能量,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② 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
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地震知识科普读物》:介绍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预防措施以及地震后的救援技巧等。
- 《地球科学》:包含地球板块构造、地震成因及作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科学。
-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探讨地震等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习《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思考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 阅读地震逃生演练指南,了解地震逃生技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震相关问题。
- 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应对地震的应急能力。
- 地形变化
- 地貌改变
- 次生灾害
- 地震带分布
3. 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我发现学生对地震基本概念和地震波传播特点的掌握程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地震成因和作用的理解尚需加强。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源自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3节“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程内容包括:
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突然释放能量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2. 地震的成因:讲解板块构造理论,阐述地震与板块边缘相互作用的关系,重点介绍断层地震和滑坡地震的成因。
板书设计:
地震的基本概念与成因
- 地震: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突然释放能量而产生的震动现象。
- 成因:板块构造理论、断层地震(地壳板块断裂错动)、滑坡地震(地表运动)。
地震的分类与特点
- 分类:断层地震、滑坡地震等类型。
- 特点:断层地震-地壳板块断裂错动;滑坡地震-地表运动。
地震的测定与预警
- 测定方法:地震波传播特点、地震级数测定。
- 关键词:地表形态、地貌、人类活动、影响。
- 句例:“地震可以改变地表形态和地貌,造成山崩、泥石流等灾害。”、“地震对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等。”
5. 地震的防范与应对
- 知识点:地震防范措施、地震应对策略。
- 关键词:防范措施、应对策略。
- 句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如躲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危险。”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 地球科学模型或图示;
- 地震相关视频资料;
- 地震模拟实验器材(如震动桌、地震波演示仪等)。
2. 课程平台:
- 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管理系统(LMS);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震成因及作用 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3《地震成因及作用》教案新课聚焦1.引入:展示本课首页的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的路面被破坏,出现了隆起、断裂等现象。
2.提问:地震是怎样形成的?(预设:因为板块相互碰撞摩擦。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预设:小地震时,身边的物品会微微颤动,大地震时,房屋可能会倒塌;地震发生时房屋会倒塌,地面上的物体会晃动,让人措手不及。
)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预设:地震会让地球上的物体有微小的移动;地震会使地层构造发生变化,形成高原、海沟、裂谷、山脉。
)3.揭题: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板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思考问题观看视频设计意图:路面的真实情景使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由此提出本课聚焦的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的过渡。
科学探索与研讨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指导学生小组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有依据地猜测地震形成的内部原因。
2.展示:全班展示交流,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课件出示断开的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小铲子,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模拟实验方法。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教学提示: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学生分组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成因、搜集证据、建构解释三个过程,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探索二: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提问:你们知道地震发生时有哪些现象吗?(预设:地震时,房屋在摇晃。
)是从哪里了解到的?(预设:从电视或网络上了解到的。
)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预设:地震会使地表出现塌陷;会引发泥石流。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对地形地貌产生的影响,培养从学生阅读、分析资料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
因此,了解地震的成因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教学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并能够描述地震的发生及其影响;2. 掌握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学生对地震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幻灯片和投影仪;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地震发生时的场景;3. 各种不同密度的果汁或色素水,两个透明杯子,盐。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异常情况,例如:地面摇晃、建筑物倒塌、人们逃离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讲解地震的定义和成因(约10分钟)给学生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运动造成的地壳震动的一种现象。
然后,讲解地震的成因,简单说明地球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运动,当板块间发生断裂时,就会引发地震。
引导学生理解地震是由板块运动产生的。
三、展示地震的作用(约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如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等。
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作用是什么?接着,给学生讲解地震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地貌形成:地震活动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例如山脉的形成和海底火山的喷发。
2. 地壳运动调整: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重新分布的结果,可以帮助地球维持一种相对平衡。
3. 矿藏形成:地震有助于矿物资源的形成和富集,例如金矿、铜矿等。
四、实验活动(约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活动来模拟地震的成因:1. 取两个透明的杯子,分别装满不同密度的果汁。
然后,在一张纸上放盐,再平均撒在两个杯子中。
2. 示意杯子为地壳板块,果汁为地壳板块下的岩石。
3. 将两个杯子分别固定在桌面上,然后同时拨动杯子。
五年级上《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地壳运动→地震→地形地貌改变
模拟实验:两个盒子→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泥土→岩层
拉开、挤压泥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教
学
反
思பைடு நூலகம்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两半拼接的塑料小盒、泥土、记录单]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猜测成因
师:你们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地震的呢?可以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说明你们的理由。
预设:①地壳运动、②地球内部运动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引起地震的是地球内部结构的哪个部分?
预设:地壳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2.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能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生能直到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
师:地震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它能使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对于地震,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
预设: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变化呢?
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直接引入,直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聚焦。)
预设:迅速拉开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分离,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发生了断裂。迅速挤压小盒的两半,“板块”会相互碰撞,在“板块边缘”附近的“地面”出现了隆起、褶皱。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壳运动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地震引起地形地貌改变)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2017)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断层构造、地震波传播等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地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教授了五年级科学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总结。
首先,关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在讲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时,我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波的传播、断层构造等难点知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他们对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仍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未来,我考虑引入更多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此外,关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成果展示、小组讨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我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策略。但在评价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容易产生自卑或自满情绪。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2017)
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案
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
能基于证据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2.那么地震又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地震又会给地球表面的形态带来哪些改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3.板书课题: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探索
活动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教师引导:地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请大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以及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来做一个预测,谈一谈自己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2.3.地震的形成及作用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及运动。本课和第4课,将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
地面的震动简称为地震,是岩石圈内能量积累到一定时候释放的一种形式,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质作用。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有两种:一种是“构造地震”,是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产生的地震;另一种是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火山地震”。人工地震是用大为方法产生的地震,如工业爆破或地下核爆炸等。本课主要研究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又称断裂地震,是由地下岩石发生快速错断引起的。地下岩石由于地壳的运动会长期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一旦这种作用力的强度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强度,岩石就要破裂或错开,同时将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出来从而发生地震。构造地震分布广、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升、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等。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中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_(教案)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为地球一直处于运动状态,当地壳板块在活动时,就会产生大小不一的地震。
2.地震的危害巨大,强烈的地震能导致山崩地裂,地面沉降与隆起,地表错位,河道堵塞,房屋倒塌。
3.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有关地震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聚焦问题向同学展示地震图片,图片呈现的是地震后公路被破坏了,房屋倒塌了。
师:地震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地震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含义。
比如,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土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收到的作用力。
然后挤压和拉开小盒观看小盒的变化。
(2)给学生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图片。
2.实验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师:同学们,挤压和拉开小盒后,会发生什么呢?通过演示实验,我们现实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呢?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师:我们的模拟实验模拟的是地壳运动发生地震的情形。
现实中,组成地球岩石圈的六大板块会相互碰撞,彼此分离。
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漂移,褶皱,断裂等。
板块边缘是地震的高发地区。
师:同学们,看过图片后,地震时会出现那些情景呢?生:思考并回答。
师:汶川地震后,7万人遇难,将近2万人失踪,三十多万人受伤,一千多万人失去住所。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根据我们所掌握的事实,我们能为先前对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吗?【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地震是地壳运动形成的?2.地震发生时,会破坏公路及房屋,导致人员伤亡。
3.当我们感到地震将要到来时或已经到来时,要赶紧远离房屋,跑到安全且没有建筑物的地方。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是地壳内部因构造运动而产生的能量释放现象,它是地球上最强烈的自然现象之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地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地震的成因和分级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参与地震逃生演练时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设计地震逃生游戏、组织地震逃生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震知识的学习中来。
再次,我注意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合作学习环节,如分组讨论、团队合作项目等。这些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教学软件,分析地震数据,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地理观察能力。
3. 网络资源:邀请地震专家进行在线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地震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测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地震观测站、地震遗址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实践素养。
5. 虚拟现实(VR):利用VR技术模拟地震发生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3课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地震的成因及作用;b. 知道地震对人类和地球造成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地震的科学态度和正确认识;b. 培养学生对地震灾害中的援助和互助精神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 地震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物模型(如弹簧振动模型、玻璃瓶装水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入地震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地震的基本认识。
讲解与实践(30分钟):2. 通过使用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地震的成因。
老师可以使用弹簧振动模型或玻璃瓶装水模型等,解释地震的产生过程,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地震的震动。
3. 讲解地震的作用。
解释地震对地球的改变以及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如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地面的震动、房屋和建筑物的倒塌等。
实践与探究(40分钟):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探究一个地震案例,并总结该地震对人类和地球造成的影响。
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或在课件中查找相关信息。
5. 每个小组进行简短的汇报,并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拓展与归纳(10分钟):6. 教师总结成因和作用的内容,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以建立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五、巩固与评价: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写一篇小短文,描述地震的成因和作用,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和体会。
2. 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地震成因及作用的准确理解,进行个人评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实物模型的展示、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有机会归纳和总结地震的相关知识。
将地震的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培养学生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和关心。
同时,通过给学生布置写作业的任务,能够加深学生对地震的思考和理解。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3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开始进入地球的内部运动对于地球表面地形的影响。
在第二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的基础的地球内部结构,了解了地壳的组成以及运动。
本课和第四课,将通过指导学生研究地震和火山的喷发两种自然现象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震基于学校的定期演练以及四川地区由于地震带影响,本校学生对于地震是有一定的基础认识的,但是大部分学生理解中“地震”仅仅只是地面的震动可能会导致对建筑物的破坏的一些相关内容,并不能够将地震与地球内部的运动联系起来,同时他们也较难意识到地震会造成地形上的改变。
【学习目标】1.能够在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中基于实验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从而认识到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成因;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会发生巨大的变化;3.知道抗震减灾的基本常识并制作相关的防震减灾知识简报宣传防震减灾相关内容知识。
【评价任务】1.学生通过探究地震现象的模拟实验找到岩石弯曲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实验结论。
(检验目标1)2.学生能通过资料的阅读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认识到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对于地表形态的改变。
(检验目标2)3.学生能够将地震的成因以及防震减灾的知识制作成知识简报。
(检验目标3)【学习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单(各小组模拟实验的成因)分组材料:泡沫小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准备:科学书、学生活动手册、笔【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 1)学生活动 11. 观察图片,说一说: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教师活动 11.图片引入:这是一幅地震震中的实拍老照片。
2.提出聚焦问题: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图片呈现出地震对于地球表面的改变与对建筑物造成的巨大影响力,使学生对于地震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认知,通过提出问题聚焦问题中心,引发学生对于地震的成因以及如何避震进行探索和思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2020出版新教材)
2020年出版教科版新教材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震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懂得避震小常识。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PPT课件、木棍毛巾若干。
学生收集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之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地球的内部也是分层分圈的。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地球的表面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上网最惨重的一次。
后来,国家把每年的5月12日设置成防灾减灾日,警示人们一定要注意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地震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分组讨论,交流资料。
在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一些地震的资料。
我们每个人收集到的资料是有限的,但是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下面分小组进行资料交流并讨论地震形成的原因。
预设:汶川地震资料、唐山大地震资料、日本9级大地震。
三、授新:地震形成的原因1.大胆假设:想要解开地震成因之谜,我们需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根据现象做出假设,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上发现了各种海洋生物的化石。
(PPT课件播放地震场景、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生物的化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