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黄热病-殷慧明
屯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殷慧明 2016年
• 一、黄热病流行趋势和风险评估 • 二、黄热病诊疗方案(2016版)
3
当前国内外疫情概况
• 本地发生和传播
– 安哥拉 – 乌干达
• 输入病例、并引起本地传播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仅输入病例(安哥拉输入)
– 中国(11例)
– 肯尼亚(2例)
安哥拉疫情
• 起于2015年12月份,2016年2月WHO首次通报
• 至4月24日,疑似病例2023例,死亡258例,病死率13%
• 确诊病例653例,首都卢安达占67%,万博省占16%,其 他11个省份占17% • 全国18个省97个地区(58%)有疑似病例报告,13个省67 个地区有确诊病例报告
WHO风险评估(4-6)
• 发生持续的局部传播的风险极低
– 内罗毕的埃及伊蚊密度极低
– 2个病例没有病毒血症
• 从肯尼亚到其他国家的国际传播的可能性低
• 在未免疫的国际旅行者中发现黄热病病例,而该病例来自
于一个强制接种黄热病疫苗的国家,说明仍需加强疫苗接
种
我国疫情
• 至5月5日,我国共报告11例输入性黄热病确诊病例,死
– 蚊媒密度仍较低 – 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从未发生过持续的本地传播。 – 黄热病疫苗可有效预防黄热病毒感染,疫苗应急接种可有效控制疫情
扩散
– 我国的疾病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及传播苗头,应急反应 体系健全有力
我国已采取措施
• 我国驻安哥拉大使馆不间断发布防范黄热病提示 • 3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防止安哥拉黄热病传入我国的公告》
暴露史和疫苗接种史
• 暴露史
– 10例发病前6天内有明确蚊虫叮咬史,1例不详
黄热病防控技术方案
黄热病防控技术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症、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CYellowFeverVirus)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ll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纳、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一蚊媒一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实验室研究表明,白蚊伊蚊也可能具备传播能力。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
黄热病疫苗注意事项黄热病是一种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肌肉酸痛等,严重可导致肝脏损伤、肾脏功能衰竭以及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为了预防和控制黄热病的传播,疫苗被广泛应用,但在接种疫苗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注意事项。
1. 对于接种黄热疫苗的人群限制:黄热疫苗适用于9个月以上的人群,包括儿童和成人。
对于下列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孕妇:黄热疫苗尚未进行孕妇的安全性研究,所以孕妇不建议接种黄热疫苗,除非旅行风险非常高且无法避免。
- 哺乳期妇女:黄热疫苗的安全性在哺乳期妇女中尚未确定,但是一般认为哺乳期妇女可以接种疫苗。
- 免疫抑制者:黄热疫苗可能不适合接种免疫抑制者,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应答,从而导致疫苗无效。
- 对黄热疫苗成分过敏的人:如果你对黄热疫苗成分中的任何物质过敏,比如鸡蛋蛋白,那么你可能不能接种黄热疫苗。
2. 接种疫苗前的评估和咨询:在接种黄热疫苗之前,最好先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尤其是对于有慢性疾病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
医生将根据你的个人情况来评估黄热疫苗的适用性和安全性,以便你能做出明智的决定。
3. 接种疫苗的时间和地点:接种疫苗最好在旅行前至少10天进行,因为这样可以允许足够的时间让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
此外,黄热疫苗只能在正式的接种点接种,比如公共卫生部门的疫苗接种点,或由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
请勿购买来路不明的疫苗或到非法接种点接种。
4. 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在接种黄热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副作用,比如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发热和乏力等。
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数天内自行消失。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5. 接种疫苗后的保护时间:一次完整的黄热疫苗接种通常可以提供长达10年的保护。
如果你打算继续在黄热疫区旅行,那么在原先接种的10年期限内,你只需要做一次加强免疫,以确保持续的保护。
总的来说,黄热疫苗是预防黄热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但在接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接种的人群限制、评估和咨询的重要性,以及接种疫苗后的注意事项和保护时间。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目录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3)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17)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3)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7)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2)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35)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40)西尼罗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45)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50)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
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
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
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ï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ô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
黄热病防控知识
黄热病黄热病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黄疸、出血为主要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还染病。
主要流行于非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
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人群普遍易感。
一、病原学黄热病病毒颗粒呈球形,有致密的核心和包膜,包膜表面有棘突,整体直径约40-60nm。
病毒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黄热病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不耐酸,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按照传播方式,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丛林型和中间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循环;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以“猴-非洲伊蚊-猴”的方式循环,人因进入丛林被蚊叮咬而感染;中间型的主要传染源是人类和非灵长类动物。
2、传播途径黄热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蚊媒传播,埃及伊蚊是人间传播的主要媒介。
黄热病的三种传播模式:丛林型、城市型和中间型。
在非洲,这三种类型均存在,在美洲,仅有丛林型和城市型。
3、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黄热病普遍易感,城市型以儿童居多,丛林型多为成年男性,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4、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黄热病目前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内的热带国家,我国也有输入性黄热病病例的报告。
(2)时间分布黄热病在流行地区全年均可发病,蚊媒活跃季节高发,每年3-4月,美洲和非洲病例较多。
(3)人群分布人群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差异。
三、临床表现感染黄热病病毒后,大多数为无症状或轻症感染,少数起病急,临床表现以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及蛋白尿等为主,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一)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长可达14天。
(二)传染期病人出现发热前较短时间内至发病后的3-5天,最长发病后10天仍可在血中检测到病毒。
(三)临床类型按照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黄热病可分为极轻型、轻型、重型及恶型。
1、极轻型持续数小时至1-2天的发热、头痛,随后退热、恢复健康。
黄热病的预防三原则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黄热病的预防三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
患者宜就地收治,予以防蚊隔离,这在病程最初4日内尤为重要。
加强国境检疫,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书,必要时留检观察。
(二)切断传播途径
防蚊灭蚊是防止黄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方法包括发现和消灭孳生地、捕捉和杀灭成蚊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对耐223、666蚊株宜改用马拉硫磷、杀螟松等新杀虫剂。
巴西等南美国家采用防蚊、灭蚊措施已取得显著效果,1942年以来在城市中未发现黄热病患者。
对来自疫区的各种交通工具如舟、车、飞机等给予严密灭蚊处理。
(三)保护易感者
预防接种是防止暴发流行和保护个人的有效措施。
当黄热病流行时,宜在一定人群中普遍进行预防接种,而以易感儿童为重点对象。
许多国家已生产和接种鸡胚减毒活17D疫苗,皮下注射0.5ml 一次即可,成人和儿童剂量同量,95%的接种者可于接种后7~9月产生免疫力,并维持10年或更久。
对鸡蛋过敏者禁用,或用疫苗作皮试后再决定是否接种。
6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能接种疫苗,最好在1岁后接种,以免发生脑炎。
免疫功能低下者也不宜接种疫苗。
防止人员、进入疫区的部队、林业人员、猎民及与黄热病病毒有接触的实验室人员,以及去疫区的旅客等均需接种。
如何预防黄热病
如何预防黄热病黄热病,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寄生虫疾病,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虽然目前已经存在了疫苗预防黄热病的方法,但是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黄热病的流行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疫苗的投放也相对不够充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黄热病的预防已经成为了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预防黄热病。
一、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保持清洁,使用防蚊液和蚊帐,可以有效地减少受到蚊虫叮咬的概率,从而预防黄热病。
特别是在进入森林和丛林等地区时,要及时使用防蚊液等措施,不要随意穿短袖短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侵害。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个人防护意识,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加强环境卫生治理是预防黄热病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蚊子是黄热病的主要传染媒介,而蚊子会在潮湿、阴暗等环境中大量繁殖。
因此,采取环境卫生干预措施,如及时清理污水、垃圾,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防止蚊虫滋生和繁殖,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疫苗预防黄热病疫苗是防止黄热病流行的有效措施之一。
有数据显示,黄热疫苗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疫苗,可保护人群长达十年。
而且,在出现疫情或高峰期时,要加强疫苗的投放,尽快控制和消灭疫情。
因此,加强疫苗预防也是防止黄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提高卫生宣传意识在防止黄热病流行过程中,卫生宣传意识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不乏一些人对疾病预防、个人卫生等方面并没有太多的概念和理解,因此有效的宣传才能提高人们的卫生防护意识,确保人们能够履行个人卫生保护措施,从而减少疾病的传播。
总之,预防黄热病的措施比较多,防范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卫生,加强环境治理,尽可能预防蚊虫叮咬。
在疫情期间,我们应该加强疫苗的投放,及时开展卫生宣传,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控制黄热病的传播,确保全民身体健康。
黄热病的知识及治疗
黄热病的知识及治疗
一、概述
夏季来到,蚊虫增多了,外出不免会被蚊子叮上几处,这让某同事联想到了一个可怕的传染病--黄热病,黄热病是十大传染病之一,是由黑热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蚊子,大家一定要重视蚊虫叮咬后可能产生的不适反应积极预防黄热病的发生。
二、步骤/方法:
1、黄热病的潜伏期为3至6天,轻型感染者症状会表现为发热、头痛、背痛和恶心呕吐,而严重者则会出现热度持续上升,心率减慢,声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频繁呕吐甚至呕血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2、黄热病的一般处理方法为,患者应卧床休息直至完全恢复,要加强患者的皮肤及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食物中要加大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的含量,给患者食用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多喝水,保持患者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治疗还要对症处理,高烧时宜采用物理降温,可服用少量镇静剂,腹痛明显的患者可服用阿托品,呕吐频繁的患者应服用胃复安,有出血时应用大剂量维生素K,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实在严重者一定要尽快就医。
森林黄热病的健康宣教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避免焦虑等
02
避免接触传染源,如避免前往疫区、减少与感染者接触等
0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04
康复护理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和睡眠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避免擅自停药或减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虑和抑郁
4
森林黄热病的健康教育
疫苗接种的种类: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疫苗接种的时间:根据疫苗类型和接种计划进行接种
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接种前、接种后需要注意的事项
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应对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01
02
03
04
穿长袖衣物:穿着长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
保持环境整洁: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减少蚊虫滋生
使用驱蚊剂:使用含有DEET、Picaridin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5.
4.
3.
2.
1.
3
森林黄热病的治疗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治疗
03
补液治疗:如静脉输液、口服补液等,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02
抗炎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01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可抑制病毒复制
04
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可增强免疫力和恢复体力
辅助治疗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
04
学校教育:将森林黄热病的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05
教育内容
森林黄热病的定义和症状
森林黄热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森林黄热病的治疗方法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8.07.12•【文号】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施行日期】2008.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等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1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有效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等输入性传染病,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并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我部组织专家编写了埃博拉出血热、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热、马尔堡出血热等6种输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现印发给你们,以指导各地做好上述6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疗工作。
其中马尔堡出血热临床诊疗方案参照《卫生部关于推荐<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通知》(卫医发〔2005〕285号)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二日附件1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
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
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
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70-90nm。
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
黄热病防治知识
黄热病防治知识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头痛、黄疸、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主要表现。
本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呈地方性流行。
由于黄热病的死亡率高及传染性强,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之检疫传染病之一。
据外媒报道,世界卫生组织12日称,刚果(金)已有21人死于黄热病,其中一些人是在邻国安哥拉感染的。
报道称,安哥拉爆发的黄热病疫情已造成225人死亡,感染病例达到1600人。
此前有报道称,安哥拉的疫情首先从首都罗安达市开始。
卫生专家称,疫情爆发与罗安达及其他城市的卫生服务崩溃和垃圾聚积有关,这导致携带该病毒的蚊虫数量大增。
目前,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已有45万人接种疫苗,而目标人群有将近160万。
预防1.管理好传染源由于我国已经发现输入性病例,所以黄热病的预防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对于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书,以防止该病传入我国。
对来自黄热病流行区的人员开展体温检测、医学巡查、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重点关注有发热、黄疸等症状人员。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防止本病的重点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黄热病减毒活疫苗。
一次皮内接种0.5ml,10天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并可持续达10年以上。
在进入疫区、已知或预测有黄热病疫情活动的区域,对9个月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预防接种。
但不宜用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
各地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均有疫苗接种。
黄热病临床表现潜伏期3~6天。
多数受染者症状较轻,可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轻度蛋白尿等,持续数日即恢复。
重型患者只发生在约15%的病例。
病程经过可分为4期。
1.感染期急起高热伴有寒战、剧烈头痛及全身痛,明显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患者烦躁不安,结膜充血,面、颈潮红。
心率与发热平行,以后转为相对心搏徐缓。
本期持续约3天,此时病毒在血中达高滴度,成为蚊虫感染的来源。
期末可有轻度黄疸、蛋白尿。
2.缓解期发热部分或完全消退,症状缓解,持续数小时至24小时。
黄热病防控的方案
黄热病防控方案(2016年版)黄热病(Yellow Fever) 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的检疫传染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出血等。
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
我国于2016年3月12日确诊首例输入性病例。
由于与黄热病流行的国家/地区有人员往来,病例输入我国的风险持续存在。
为做好我国黄热病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40-6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基因组长度约为11kb。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根据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可分为多个基因型。
该病毒可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寨卡病毒、西尼罗病毒等产生血清学交叉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黄热病毒外界抵抗力弱,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按照传播模式,黄热病主要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5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黄热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通过叮咬黄热病毒感染的人或动物而被感染,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播。
不同种类的伊蚊和趋血蚊种可传播该病毒。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城市型黄热病:以人-蚊媒-人的方式循环。
在既往流行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要的传播媒介。
如果受感染的人把病毒带入人口稠密、免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且该地区有伊蚊生存繁殖,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再叮咬健康人,就可导致人群感染。
目前,黄热病主要通过这种方式导致人群中的暴发流行。
黄热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黄热病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传染病科。
黄热病(yellow fever)是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伊蚊传播,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中、南美洲,临床特征有发热、剧烈头痛、黄疸、出血和蛋白尿等。
二、临床表现:本病的潜伏期为3~6天,最长可达13天。
感染后大部分病人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者,仅少数病人病情严重终至死亡(约占5%~15%)。
(一)感染期(病毒血症期):急起高热,可达40℃以上,可伴畏寒或寒颤、剧烈头痛、背痛、腿痛和全身衰竭、眼部充血、鼻衄、恶心呕吐,舌尖及舌缘鲜红,中央有苔,相对缓脉,上腹不适,压痛明显。
随病情逐渐加重,病人烦躁不安,第3天出现黄疸,第4天出现蛋白尿。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
本期持续3~4天。
(二)中毒期(器官损伤期):病毒血症期后,病程第4天左右,病人症状可出现短暂的缓解,体温降低,症状改善。
但几小时~24小时后症状再度出现并加重,表现为热度上升,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降低,黄疸加深,尿蛋白量增多,频繁呕吐,上腹痛更明显。
各种出血征象相继出现,如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瘀斑,呕血,黑粪,血尿,子宫出血等。
如出现频繁呃逆或呕吐鲜血,黑便,昏迷,谵妄,无尿等,均为病情转危的先兆,常于第7~9天内死亡,偶见暴发型病例在病程第2~3天死亡,而无明显肝肾损害。
该期一般3~4天,少数病例可延长至2周以上。
(三)恢复期:从病程第7、8天开始体温下降,尿蛋白逐渐消失,黄疸渐退,食欲渐渐恢复。
乏力可持续1~2周。
一般无后遗症。
三、检查:(一)一般常规及生化检查:早期中性粒细胞数减少,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减少。
血清胆红素、ALT、AST等升高。
病程等4~5天尿蛋白可增高至3~5g/L。
大便隐血常呈阳性。
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正常。
心电图可示ST~T波异常、PR和QT间期改变等。
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见于黄疸病例。
(二)病毒分离取病程4日以内的患者血液注入乳鼠脑内或传代的Vero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并用血清免疫学进行鉴定。
黄热病疫情应对防控保障工作应急预案
黄热病疫情应对防控保障工作应急预案
背景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热带地区的一种
重要传染病。
近年来,黄热病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暴发疫情,引
起全球关注。
针对黄热病疫情,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防控措施,
对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应急预案
防控措施
1. 加强对进口生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监管,减少病原体进口。
2. 加强各类动物疫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
3. 保证病例的及时报告和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4. 加强公众宣传,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5. 加强医疗机构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物资储备。
6. 增加疫苗储备和加强疫苗接种工作。
7.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黄热病疫情。
应急响应流程
1. 发现疫情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和专
家组,建立疫情信息发布机制。
2. 组织开展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等工作。
3. 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防控措施,加强对疫情区域的
封闭和隔离。
4. 组织开展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疫情的认识和防范
意识。
5. 加强医疗机构的协同合作和物资保障,开展医护人员的应急
处置培训。
6.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黄热病疫情。
结论
建立完善的黄热病疫情应对防控保障工作应急预案,加强防控
措施和应急响应流程的建设,对有效应对黄热病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需要拓展国际合作,加强全球疫情监测和响应能力,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抗黄热病免疫护理
4
接种后注意事项:观察接种部位,避 免感染,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等
个人防护
01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
03
接种黄热病疫苗
05
避免在黄热病流行地区旅行
02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04
穿着长袖衣物,防止蚊虫叮咬
卫生教育
01
提高公众对黄热病的认识
02
宣传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防蚊等
03
教育公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等
病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01
蚊虫叮咬:伊蚊叮咬是黄
热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免疫护理的重要性
预防感染
01
接种疫苗:接 种黄热病疫苗 是预防感染的 关键措施
02
保持个人卫生: 勤洗手、洗澡、 换洗衣物等, 保持个人卫生
03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等, 避免蚊虫叮咬
04
避免接触感染 者:避免与黄 热病患者密切 接触,减少感 染风险
接种后观察
观察接种部位 是否有红肿、 疼痛等不良反 应
观察接种者体 温、脉搏等生 命体征是否正 常
观察接种者是 否出现头晕、 头痛等不适症 状
观察接种者是 否出现呼吸困 难等严重不良 反应
观察接种者是 否出现其他异 常情况,如过 敏反应等
谢谢
及时发现 并治疗并 发症,降 低死亡风 险
03
加强患者 护理,提 高生存质 量
04
提高患者 及家属对 疾病的认 识,增强 治疗信心
05
提高医疗 资源利用 效率,降 低医疗成 本
免疫护理的措施
疫苗接种
1
接种对象: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 人、孕妇等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黄热病毒(yellow fever virus)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黄病毒属(Flavivirus),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7-50 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约由11000核苷酸组成,分子量约为3.8×106。
黄热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该病毒可与黄病毒科其他成员如登革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脑炎病毒产生交叉血清学反应。
黄热病毒有嗜内脏如肝、肾、心等(人和灵长类)和嗜神经(小鼠)的特性。
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可获得能够作为疫苗的减毒株。
1936年,通过鸡胚连续传代生产出黄热病17D减毒活疫苗,沿用至今,很多黄热病流行国家用其对9月龄婴儿进行常规免疫。
美国每年有25万前往热带地区的旅游者和军人接种黄热病疫苗以预防此病。
但近年来发现,黄热病疫苗可能引起某些重要脏器发生感染和病变,尤其是60岁以上接种者的发生率可达1/50,000,因此仅建议对前往流行国家且具有真正暴露危险的人群接种此疫苗。
该病毒抵抗力弱,易被热、乙醚、去氧胆酸钠和常用消毒剂等迅速灭活,在50%甘油溶液中可存活数月,在冻干情况下可保持活力多年。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城市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特别是发病4日以内的患者。
丛林型的主要传染源为猴及其他灵长类,在受染动物血中可分离到病毒。
黄热病的隐性感染和轻型病例远较重症患者为多,这些病例对本病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传播途径
本病通过蚊叮咬传播。
城市型以埃及伊蚊为唯一传播媒介,以人-埃及伊蚊-人的方式流行。
丛林型的媒介蚊种比较复杂,包括非洲伊蚊、辛普森伊蚊、趋血蚊属(Hemagogus)、煞蚊属(Sabethes)等,以猴-非洲伊蚊或趋血蚊属等-猴的方式循环。
人因进入丛林中工作而受染。
蚊吮吸病人或病猴血后经9-12天即具传染性,可终生携带病毒并可经卵传递。
3.易感者
人对黄热病毒普遍易感。
在城市型中因成年人大多因感染而获得免疫,故患者以儿童为多。
在丛林型中则患者多数为成年男性。
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未发现有再感染者。
4.地理和季节分布
黄热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等热带地区,亚洲的热带国家也有分布。
我国的地理、气候、及蚊、猴等媒介和动物条件虽与上述地区相似,但至今尚无本病流行或确诊病例的报道。
黄热病可分为城市型和丛林型两种。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3-4月份的病例较多。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本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病情可从轻度自限性到致死性感染。
典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4期。
(一)病毒血症期。
急性起病,寒战、发热,可达39-40℃,相对缓脉。
剧烈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痛,恶心、呕吐。
结膜和面部充血,鼻衄。
可有蛋白尿。
症状持续3-5天。
(二)缓解期。
感染期发病的3-5天后出现12-24小时的缓解期,表现为体温下降,头痛消失,全身基本状况改善。
此期体内病毒被清除,血中可以查到非感染性免疫复合物。
轻度患者在此期可以痊愈。
(三)肝肾损伤期。
此期持续3-8天,约15-25%患者自缓解期后进入此期。
体温再次升高,全身症状重新出现,频繁呕吐,上腹痛等。
出现黄疸并逐渐加深,出血表现如瘀点、瘀斑、鼻衄、粘膜广泛出血,甚至腔道大出血。
肾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蛋白尿。
心脏损害心电图可见ST-T段异常,少数可出现急性心肌扩张。
可出现脑水肿,脑脊液蛋白升高但白细胞不高。
高血压,心动过速,休克,顽固性呃逆提示预后不良。
此期患者约有20-50%在发病后的7-10天死亡。
(四)恢复期。
此期患者极度疲乏虚弱,可持续2-4周。
也有报道患者在恢复期死亡,部分是由于心律失常。
转氨酶升高可持续至恢复后数月。
一般无后遗症。
三、诊断、报告和治疗
本病无特殊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或支持疗法为主。
医疗机构应按照《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做好诊断和治疗。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四、实验室检测
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患者标本中病毒抗原阳性,黄热病毒RNA阳性,分离到黄热病毒,均可以确诊。
(一)血清学检测。
由于黄病毒之间存在抗原性交叉,在进行血清学实验时应设立合适的对照,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捕获法检测IgM抗体的结果较为可靠。
一般发病后第5-7天出现IgM抗体。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抗体测定、免疫层析等方法检测。
患者恢复期血清IgG 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 倍以上升高可确诊。
(二)病原学检查。
1.抗原检测:由于黄热病患者早期血中病毒滴度较高,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抗原进行诊断。
抗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低于病毒分离,但所需时间较少。
使用黄热病毒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可以避免和其他黄病毒的交叉反应
2.核酸检测:应用RT-PCR、Real-Time PCR等核酸扩增技术检测黄热病毒RNA,这些方法特异性强灵敏性高,可用于早期诊断。
3.病毒分离:发病4天内血清、全血或死亡病例的肝组织均可分离到病毒。
可用新生乳鼠脑内接种或Vero细胞和C6/36细胞等敏感细胞培养等方法分离病毒。
对于黄疸前的患者,应及早采取血标本做病毒分离和抗原、核酸检测,后期主要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1.对前往疫区的人员开展免疫预防和旅游卫生知识宣教
黄热病可采用疫苗进行预防。
接种减毒黄热病毒17D株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的预防黄热病毒感染。
抗体于接种后7-10天出现,持续至少30-35年。
建议对所有到疫区居住或旅行的有真正暴露危险的9月龄及以上人群实行主动免疫。
教育前往黄热病疫区的旅游者提高防范意识,采取驱蚊剂、长袖衣物等防蚊措施,防止在境外感染并输入黄热病,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游史告知医生。
2.加强国境卫生检疫,严防疾病输入
对来自流行地区的入境人员要加强卫生检疫,来自疫区的人员必须出示有效的预防接种证明书。
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3.做好病例的报告和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黄热病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并对疑似和确诊病例隔离治疗,避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
病房内采用喷洒杀虫剂、使用蚊帐等方式防止蚊虫叮咬。
疾控部门要及时对病例的感染来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搜索病例、评估疫情扩散风险。
4.开展蚊媒应急控制
与其他蚊媒传染病相同,降低蚊虫密度是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
一旦发现病例报告,要立即采取消灭蚊虫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措施控制媒介密度,防止发生疾病传播。
5.提高黄热病发现和应对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省级疾控中心和口岸城市的疾控中心建立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做好技术和试剂储备。
各地卫生部门应组织印发国家的相关技术指南,提高医务人员对黄热病的发现、识别能力,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