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
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第一章引言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第二章农业现代化概述 (3)2.1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 (3)2.2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与问题 (4)2.2.1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4)2.2.2 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问题 (4)第三章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基础 (4)3.1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 (4)3.1.1 产业经济学理论 (5)3.1.2 农业现代化理论 (5)3.1.3 农业产业化系统理论 (5)3.2 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5)3.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5)3.2.3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5)3.2.4 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模式 (6)第四章农业产业化政策环境分析 (6)4.1 国家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 (6)4.2 地方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 (6)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 (7)5.1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类型与特点 (7)5.2 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发展 (8)第六章农业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8)6.1 农业产业链的构成与功能 (8)6.1.1 构成要素 (8)6.1.2 功能 (9)6.2 农业产业链整合的关键环节 (9)6.2.1 产业链上游整合 (9)6.2.2 产业链中游整合 (9)6.2.3 产业链下游整合 (9)6.3 农业产业链优化策略 (10)6.3.1 政策引导 (10)6.3.2 市场驱动 (10)6.3.3 技术创新 (10)6.3.4 人才培养 (10)第七章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 (10)7.1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作用 (10)7.1.1 内涵 (10)7.1.2 作用 (10)7.2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11)7.2.1 市场导向原则 (11)7.2.2 创新驱动原则 (11)7.2.3 协同发展原则 (11)7.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11)7.3 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 (11)7.3.1 政策支持 (11)7.3.2 技术创新 (11)7.3.3 金融服务 (11)7.3.4 市场营销 (11)7.3.5 人才培育 (11)7.3.6 信息化建设 (11)7.3.7 社会化服务 (12)第八章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 (12)8.1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12)8.1.1 现状 (12)8.1.2 问题 (12)8.2 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策略与措施 (12)8.2.1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12)8.2.2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12)8.2.3 拓展融资渠道 (13)8.2.4 加强风险保障 (13)第九章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 (13)9.1 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 (13)9.1.1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3)9.1.2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3)9.1.3 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13)9.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3)9.2.1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13)9.2.2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4)9.2.3 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14)9.2.4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14)9.3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 (14)9.3.1 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政策 (14)9.3.2 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14)9.3.3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14)9.3.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4)第十章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 (14)10.1 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摸索 (14)10.2 农业产业化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 (15)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关键领域。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论文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论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生产组织调整和农业经营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思考。
通过深入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可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一、引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将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纳入市场化、产业化的轨道,通过组织、规模化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和经营效率,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1.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农业企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环节的紧密合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规模化生产:通过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
3.科学技术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发展。
4.品牌塑造:通过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路径1.农民合作社模式:通过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农民收入。
2.农业企业化模式:通过规模化经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农业科技推动模式:通过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问题1.农业生产环节薄弱:农业生产环节经营水平相对较低,缺乏创新和科技支撑,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2.产业链断裂问题:由于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产业链的断裂和不协调。
3.政策支持不足:当前农村扶持政策和金融机构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不够,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受限。
五、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战略思考1.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和法规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金融扶持,鼓励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基本思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二、农业产业化基本特征简介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传统封闭的农业生产经营相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市场化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和归宿。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我服务的封闭式状态,其资源配臵、生产要素组合、生产资料和产品购销等靠市场机制进行配臵和实现。
区域化即农业产业化的农副产品生产,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连片,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以防生产布局过于分散造成管理不便和生产不稳定。
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等等,这些只有通过专业化才能实现。
特别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的农副产品生产,要求把小而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稳定的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的适度规模之间的矛盾。
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其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只有达到相当的规模,才能达到产业化的标准。
农业产业化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才能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农业产业化挑战与对策录CHAPTER农业产业化概述农业产业链整合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市场化运作030201农业产业化定义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历程农业产业化重要性0102030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CHAPTER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资源配置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理论03产业协同01产业链整合02附加值提升产业链理论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可持续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强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发展。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CHAPTER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家庭经营规模适度市场化导向家庭农场模式民主管理专业服务自愿联合农业合作社模式1 2 3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合技术创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模式社会化服务模式社会化服务组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CHAPTER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01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0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03培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产品营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CHAPTER农业产业化挑战与对策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农业产业链协同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业生态环境压力面临挑战根据地区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区域,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链协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的深度融合,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
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
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
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
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
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
美国农业部基于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 and Fiber 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
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
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农业产业化简要分析
行业研究分析报告农业产业化简要分析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简要分析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变革一直没有停止过。
1.1早期我国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定义与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体制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政社分离为前提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安排下,将集体所有的土地与生产资料在一定时期内的试用权交给承包农户或生产小组,并要求承包者对生产和经营的效果负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许多缺点与矛盾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传统的生产模式B.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封闭性,而且许多地方集体层次缺乏实力,作为基础层次的农户经营则更加分散化和非组织化。
C.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D.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严重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1.2因运而生的农业产业化为了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一些地方在政府的推动下,生产了许多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资源配臵方式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也因此因运而生。
农业产业化是政府为解决农业和农村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并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
农业产业化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农业产业化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早起步于山东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二、农业生产化的思路在我国农业生产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思路的争论。
它们分别是:思路一:以人为主,要在农村中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使一部分有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鼓励这类‚能人‛在农业中创业、致富和发展,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和生力军。
(简要说:一部分人首先致富然后走共同富裕路线)思路二:以企业为主,要形成一大批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浅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浅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作者:张曦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9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比较成本理论、内部经济理论、帕累托最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专业化人力资本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分析,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基础,以求用更加科学全面的视角审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9-046-02农业产业化,又称为农工商综合经营,或农业一体化(Agricultaral integration)。
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念是针对和区别于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目标的自然经济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相分离的计划经济提出来的,以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为其重要特征。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大背景下,美国率先出现了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格局,西欧各国和日本等国纷纷效仿。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成熟的经济学理论被应用到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引导人们以更科学的绩效观审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比较成本理论资源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在不同区域存在着初始禀赋、利用条件等较大差异。
正是因为资源的需求方与资源的现有分布存在不对等性,才使得世界各国、一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了经济联系的内在基础和原始动力,这也构成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
相互依赖和优势互补理论与比较成本学说和地域分工理论有着密切联系。
亚当·斯密(Adam Smith)早在18世纪就论述了绝对优势在国际贸易和分工中的重要作用。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即使一国没有绝对优势,而只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通过贸易和交换也是可以得到比较利益,绝对优势不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具备的。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应该将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贸易的核心产品。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论文
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论文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加强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
本论文旨在探讨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并提出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定义和内涵农业产业化是指将农业生产从传统的分散、小规模的农户经营转变为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产业经营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是提高农业效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和安全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包括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的工业化、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的商业化、物流化等方面。
它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
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1.农业现代化理论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农业现代化理论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理论、农业科技创新理论、农产品市场化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推动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思路。
2.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主要研究农业生产要素的组织形式、市场结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
通过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可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业效益和降低成本。
3.农业产业链理论农业产业链理论是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它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角度,研究农业产业链的链条构成、链条主体的组织形式、链条中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等。
农业产业链理论可以指导农业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生产链条的优化。
4.农产品市场化理论农产品市场化理论探讨农产品市场化的关键问题。
它包括农产品市场规模、需求与供给关系、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农产品市场化理论为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途径1.加强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方法等,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复杂性。
因此,应加强研究方法的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利用市场机制,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和管理,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和销售。
本文将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供需关系、市场机制和农业产业链三个方面。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依赖于供需关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是根据市场需求,提供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通过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市场机制的支持。
通过市场竞争,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激发农业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效益。
同时,市场机制也能够提供价格信号,引导资源的配置,推动农业产业链的顺利运行。
最后,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通过整合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农业产业链可以实现农产品的降本增效、提高附加值,从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案例。
以果蔬产业为例,中国的大规模农业企业在果蔬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进行了深度整合,形成了一条从品种选择、种植管理、采摘包装到市场营销的完整产业链。
这些企业通过建立品牌形象、提供优质产品、开拓市场渠道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农村合作社也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民资源、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保障等措施,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销售。
展望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通过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措施,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对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的分析
布和空间结构 等内容。以实证分析 为基础 总结产 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 产业结构理论为研究产业化农业 内部结构 的演变规律 、内部结构 理论 在 方法 论上 的特 色 。产业 结 构理 论 是产 业 经济 学 的 “ 准宏 观 的调整和优化 、主导产业 的选择 、 产业 的区域 分布和空间结构等提供 了理论依据。 部 分 ” 。 农业与其关联产业 间关 系的实质是投 入产出关系。产业关联理论 对 产业间存在 的生产技术上 直接和 间接 的投入产 出关系 的研 究 , 形成了产业关 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与其 说是 一种理论 ,不如说是产 以一般 均衡 理论为基 础 ,运用投入产 出表来揭示产业 问的关联关 系 , 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 。它利用投人 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 从而为产业经济分析 、也为产业化农业 内部的经济分析提供定量化的 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 ,从 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 分析工具 。利用投入产 出表不仅 可以揭 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 区农业和
一
在上述几个方面 中,大家对第 二方面有 比较一致 的认识 ,但在其 它方面均存在不 同程度的意见分歧 。
系列独立的 、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 其 次 ,从准宏观 的产 业结构层次来 看 ,在农业 产业分化 的同时 , 农业与农业关联 产业的经济联 系越来越密切 ,相互 依赖性越 来越强 。 1 产 业 经 济 学 及 其 理论 架 构 方面 ,农业 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 了一个离开现代工业 、服务业 产业经济学是一 门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 的特殊 矛盾关 系 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 。这里 , “ 产业发展 的特殊矛盾关 系”简称 便 不能独立存 在的经济部门。另一方面 ,农业关联产业部 门对农业 的 “ 产业关系” ,它是指构成 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问 的关联关 系和产业 内企 依 赖性也 大大加强。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 门的销售市场 ,又 业 间的关 系。产业 间关联关 系的实质是产业间 的投入产 出关 系 ,具 体 是农产 品加工 部门的原料供应者 。在这种条件下 ,食 品和以农产 品为 表现为直接关联 和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是指产业 间在 生产和技 术上存 原料制成 的其它消费品,已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 的共 同产物。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分析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方向。
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传统的小农户、小农场依靠自然资源、自有资金、少量借贷、个体经营等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的自然经济模式,转变为集约、规模化、资本化经营与管理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理论。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1. 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理论认为,同行业内的企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在共享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之间的协同作用与规模效益也得到了增强。
在农业领域,农业产业化需要农民走向集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产业集聚可实现原料、技术和市场的有效集中,推动农产品的加工、贮运、营销等环节的发展。
2. 供应链管理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强调在供应链条上的各级经营单位之间合作关系的建立,将农产品从农民手中走向企业并进行加工、贮运、营销的责任与收益分配形成供应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满足消费者产品需求。
3. 资本组织理论资本组织理论指出资本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是必要的。
资本对于电气化、自动化,集中化等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至关重要。
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设施、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通过企业管理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农业产业化由默默无闻,逐渐成长为国家政策指向的产业。
20世纪70年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彻底改变了国家经济结构。
80年代,我国进入了农历改革的新时期,对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度改革。
90年代,农业产业化的理念逐渐普及,特别是经济运作企业发展壮大的条件逐渐完善。
21世纪,农民收入的增长与农业新型工业化深度互动,也一定程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当前,农业产业化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随着经济转型,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人口增加,自然资源变得更加紧张。
同时,乡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导致企业寻找相应人力资源的困难。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是将农业从传统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
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论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市场需求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动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市场对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契机。
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供给水平。
尤其是现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意义更加重大。
二、产业链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产业链是指从农业生产到加工、运输、销售和服务的一系列流程,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途径。
通过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产业链可以形成一种分工协作的产业合作关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三、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效率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四、政策支持是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政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政策体系可以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政策可以调整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的协调和优化,推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增强行业的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化。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市场需求的挖掘和开发,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
只有在这些理论基础的支撑下,农业产业化才能够顺利发展。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发展背景入手,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在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供给,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发展趋势,同时对农业产业化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指引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加深了对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理解,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理论基础, 重要性, 生产要素, 优化配置, 市场经济环境, 科技创新, 农业现代化, 发展趋势, 建议1. 引言1.1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生产逐步转变为工业化生产模式的过程,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农业生产要素的选择、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方面都需进行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产业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引导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向高端、特色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化趋势,是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路径。
通过推动农业产业化,可以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1.2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背景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农业产业化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一、引言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旨在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在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进步的重要力气。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目标、路径、模式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进步提供参考。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目标与路径(一)进步目标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进步。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整合和优化资源,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提高产品的品质、安全性和附加值,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二)进步路径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路径上,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建立健全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规范化的生产和加工流程,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严厉惩罚,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
2.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
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 加强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实现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通过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协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 进步农产品品牌和营销渠道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营销渠道的拓展,提高农产品的著名度和形象。
通过多种形式的销售和宣扬手段,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领率和价格竞争力。
三、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多种多样,依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可以实行集团化、专业化、联合化和示范化等不同模式。
1. 集团化模式集团化模式是指通过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步。
农业产业化——魏海涛
三、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主要有:
1、面向国内外大市场;2、立足本地优势;3、依
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4、实行专业化分
工;5、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6、充分发挥“
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
务功能的作用。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四、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
确定主导产业, 实行区域布局,依 靠龙头带动,发展 规模经营,实行市 场牵龙头,龙头带 动基地,基地连农 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That All ,Thank You!
七、成功的原因
1.按照"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 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倡导"一县一品"的模式; 2.以优势产品带动,以中心区域辐射,实行一调一个 大系列,一调一个大区域,从而实现了区域化生产,规 模化经营。 3.通过招商建基地,建好基地促招商,形成了市有区 域,乡有特色,村有专业的产业格局; 4.以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着力培育国内市场, 开拓国际市场; 5.同时注重发挥地理优势,建设创汇农业基地,培植 出口创汇龙头,打造优势产业和名牌产品,标准生产和 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无缝接轨。
什么是农业产业化
----by 魏海涛
一、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 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 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 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 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 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确定主导产业,实 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 带动,发展规模经营, 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 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 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 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 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 型、农科教结合型、专 业协会带动型。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收集资料)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收集资料)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意义(收集资料)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它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
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
它的目的之一是使农民真正得利。
实行产加销一体化,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使农民富裕起来。
实行农业产业化还会使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转化为商品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的生产与市场流通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龙头”企业来内联千家万户,外联两个市场,从而引导、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并且建设一批主导产品、“龙头企业”、服务组织、商品基地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定义,其基本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的基本思路,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市场连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科教结合型、专业协会带动型。
我地区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多种形成相结合的综合形式。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思考【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定义和重要性入手,探讨了其理论基础、模式、发展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分析,得出了关于其启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结论。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未来,应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背景、定义、重要性、理论基础、模式、发展趋势、成功因素、影响、启示、发展方向、必要性。
1. 引言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农业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广可以帮助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安全和多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经济奖励,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背景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通过整合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和要素,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和营销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其核心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纵深发展,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定义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整合资源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作用。
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
中国农业产业化理论探析刘葆金(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南京210095)摘要 着重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背景、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和发展类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及其意义作用等问题,以求从理论上对农业产业化的上述内容作些阐述。
关键词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分类号 F 32511Ana lysis of theory i n Ch i nese agro -i ndustr i a lcomm erc i a l i n tegra tionL iu B ao jin(Co llege of Econom ics and T rade ,N an jing A gric U n iv ,N an jing 210095)ABSTRACT Specical stress is layed on analysing the background ,the basic featu res ,the o rgan izati onal structu re and developm en t patters ,the operati on m echan is m and the sign ificance ,and etc .of the agro 2indu strial comm ercial in tegrated operati on .A systi m atic exp lanati on to the above issues is p rovided by com b in ing theo ry w ith p ractice .Key words ch inese agricu ltu re ;agro 2indu strial comm ercial in tegrati on ;operati on ;theo ry1 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背景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市场农业发展的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农业产业化基础的急待加强(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农业和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
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
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
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
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
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
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
据农业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
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
总的说来,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
他们大都认为。
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
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
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
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当(秦少伟,1997)。
②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
即由于受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产业,要用技术和现代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
总之,要把农业“化”到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
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
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的总和”(张慎,1996)。
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
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
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
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
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1997)。
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
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
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
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2)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的并不多见。
实际上,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
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
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
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基础的必要性“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从以上的可知,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①。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
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计划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
因此,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二、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钧,1997)。
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
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
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一(农机工业)一农业”。
产业间的全部关联总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
显然,如果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发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
以实证为基础总结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论上的特色。
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
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
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
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
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
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
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3)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学的主体。
一般认为,学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
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和家计)的行为。
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
以国民收入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
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