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义经济学通论第十四-十六章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宏观经济学第十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外债——构成真实负担。 若推迟外债归还会影响政府信誉,使用要更
为谨慎。
4.自动(内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 Automatic stabilizers:
财政工具具有一种自动调节、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 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萧条时自动增加需求。
调节经济波动 的第一道防线, 适用于轻微经 济波动。
税收自动 变化
每1元钱的货币创造=1/(1-0.8)=1/0.2=5
一般推导 D=存款总和,R=原始存款,rd=法定准备金率,则有:D=R/rd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k=1/rd
货币创造乘数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 第一,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准备。商业银行得到的存款扣除法定准备金
后全部放贷出去,自己没有留下用以准备客户提取的现金。 第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支付完全以支票形式进行。
(2)贴现政策。

通过增减贴现贷款数量和贴现利率,来影响货币供给量。
(3)法定准备金。
通过提高和降低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量,增 减货币供给量。
直接货币政策 力度强、见效快
6.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机制: 货币量 利率 总需求与总
供给
扩张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总需求<总供给。 放松银根,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刺激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工具: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贴现率、 放松贴现条件;降低准备率。
紧缩货币政策。繁荣时期,总需求>总供给。 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抑制总需求,降低物价,防止经济过度增长。
工具: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贴现率、严格贴现条件; 提高准备率。
四、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前奏。
准确判断财政政策取向的预算标准:以充分就业作为目标来确定预算规模。 关注就业。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4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五版西方经济学14
y k t b t t 1b
经国济世
产出增加
产出减少பைடு நூலகம்
y
IS曲线的水平移动
西方经济学·宏观·第14章 17
影响IS曲线移动的因素
1、投资需求的变动:同样的利率水平上投资增加,IS曲线 会向右移动,移动的量△y=k △i。反之左移。 2、储蓄的变动:人们储蓄意愿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投资 需求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会向左移动,移动的量 △y=k △S。反之右移。 3、(在考虑三部门经济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G 变动相当于投资支出的作用,政府购买支出增加,IS曲线右 移量△y=k △G。 4、税收的变动:增加税收会使得消费或投资减少,IS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资本边际效率MEC曲线:不同数量的资本供给,其不同的边际效率所形 成的曲线。经过个体的加总,整个社会的资本边际效率线是一条连续的 曲线。MEC向右下方倾斜。
i=投资量
r=利率
r%
投资越多,资本的边际效率 越低。
即利率越低,投资越多 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小。
经国济世
MEC
i 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主要介绍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IS-LM模 型。这一模型是英国学者希克斯根据凯恩斯的《通论》发展 出来的,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最核心的理论。I 指投资,S 指储蓄,L 指货币需求,M 指货币供给。
切入点:上一章我们假定投资为常数,本章认为投资是变 量。要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必须研究投资本身是怎么决定的。 投资是利率的函数,利率又是货币供求关系确定的,从而引 入货币市场。
美国的詹姆斯·托宾( Jamas Tobin 1918200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q是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 q=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20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23)

20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 (23)
56% 21%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外资经济
就业人数 %
2%
16%
82%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外资经济
工业总产值 %
31%
38%
31% 国有经济 民营经济 外资经济
微观经济效率改善与中国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微观经济的效率发生 了巨大改变。这一改变导致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在 GDP的增长方面明显加快。中国的GDP保持了平均 8 %以上的增长速度,排在同期世界各国的首位, 成为一个世界的奇迹。
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目标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以后,中国进一步 确立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道路。为了实 现这一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就是 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培育多元化的非国有产权主 体形成竞争性的市场体制,以提高微观经济活动 的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中国竞争性市场的形成
私营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
近年来,私营企业的组织形式逐步规范化,有限责任 公司所占的比重逐年得到提高。1995年《公司法》 的颁布促进了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迅速扩展。到 1997年,有限责任公司在私营企业中所占的比重已 超过独资公司,成为私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1999年,全国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已占私营企业总户 数的58.3%;公司投资者人数已占私人投资总量的 70.88%;就业人数占私营企业就业人员总数的 50.73%;注册资本占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的 83.24%。
组成部分
转型期私人资本的形成和积累
自1992年党中央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以后,中国的私营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与提高。下图为 1993-2003年全国私营企业注 册资本发展情况(单位:亿元)。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当代社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当代社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当代社会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社会经济体系1.1 社会经济体系的定义与特征社会经济体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种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经济体系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1.2 社会经济体系的分类与比较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经济体系可分为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等。

不同的经济体系具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体系。

1.3 社会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发展不同社会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受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如市场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发展需要协调政府与市场,引导着民间资本的发展等。

第二章:市场与价格2.1 市场与价格的基本概念市场是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价格是交换商品和服务所需支付的代价。

市场和价格是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基本的经济机制。

2.2 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供求关系是市场上商品与服务的供求关系,它影响着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2.3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市场出现资源浪费或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

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失灵现象时常存在。

第三章:企业与产业3.1 企业的基本概念企业是生产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利润追求者。

3.2 企业生产与成本企业生产与成本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3.3 产业结构与竞争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比重和竞争关系。

良好的产业结构有益于经济发展,促进企业和产业的竞争。

第四章:劳动力与人力资源4.1 劳动力的人口规模与结构劳动力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利用和管理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2 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劳动力的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经济学家通过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分析,来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动向。

4.3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论》

《通论》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

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停滞膨胀)。

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

《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

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 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十四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第二版)第十四章

埃德温•勒默特对越轨类型的划分
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即偶尔卷入违 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 社会角色扮演发生持续的影响。
次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卷入违反社会 规范的行为,并被其他人标签为越轨而且越轨 者本人也这么接受了。在次级越轨中,越轨者 必须围绕越轨者的角色来认知他们的行为和自 我观念。
第十四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目录
第一节 越轨行为 第二节 社会控制及其类型 第三节 社会控制体系
第一节 越轨行为
一、越轨的定义及类型 (一)社会越轨的含义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差
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 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的类型
失范是一种社会状态:社会规定 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 规范不一致。
失范是指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 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 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 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即用 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 己的文化目标。
适应类型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1.附和
+
+
2.创新
+
-
3.形式主义
无助于预测当某个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 反应。
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不同的民族、阶层、地域的人的信仰、 信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当不同集团的 利益和目标发生矛盾时,往往引起冲突,这种冲突往 往导致越轨。 四种情形:
✓ 当某个文化集团的文化法律规范被扩展至另一个文化集团的领 域时;
罗伯特•默顿对越轨的区分
(1)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指基本上接受社 会规则的合法性但却因个人目的而违法的人,大多数的 犯罪行为归入这一类。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赞成这种反常 越轨,即使越轨者在大多数场合也不赞同。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十九-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十九-二十章

实际产出持续超过潜在产出水平将最终引起企业经营成本的上升, 一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此时若亏损企业退出,实际总供给曲线左移,社 会价格水平上升,盈利水平上升,新企业进入使总供给曲线右移。由于 企业“只能生不能死”则亏损企业不退出,总供给曲线不能左移,企业 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引起职工收入下降,总需求曲线左移。
第19章 总供给与总供求均衡
本章阐明总供求均衡与全社会资源得到最充 分使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揭示转型经济条 件下,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对我国总供 给决定以及对总供求均衡产生的影响。
目录
一、潜在总供给 二、潜在总供给变化与长期经济增长 三、实际总供给的决定 四、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 五、我国转型期宏观经济特征分析
1、 “企业只生不死”与我国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
2、转型经济中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共谋与投资 膨胀
3、经济转型与高自然失业率
本章思考题
1.决定中国潜在总供给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潜在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社会资源得到充分 利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出水平。影响潜在总供给的主要 因素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和质量、经济结构变化和制度变革 等因素。
(2)以要素市场定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技术冲击及其对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
技术冲击是潜在总供给变化一种重要形式。科技革命引起的 技术冲击会短期引起潜在总供给曲线的向右移动,从而使得短期就 业水平上升,实际产出扩大可能伴随着物价总水平的下降。
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 总供给曲线也可以用 于说明过去十年来, 我国宏观经济从通货 膨胀到通货紧缩再转 向经济过热的动态调 整过程。
图19-10 我国宏观经济的动态调整
五、我国转型期宏观经济特征分析
转型经济过程特有的制度特点,使我国存在 着从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的特殊机制,同理,走 出通货紧缩转向经济过热的转型经济特点也非常明 显。此外,经济转型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也具有特殊的和深刻的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通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通论》
1883年,出生于英国剑桥。其父亲为剑桥大学 班伯露克学院院士,母亲担任 过剑桥市长
1902年,伊顿公学毕业,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数学和文学 1906年,参加文官考试,第二名,被派到印度事务部任职,并开始着手概率 论研究。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工作,回剑桥大学任经济学讲师。 1911年,28岁时,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191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印度的通货和财政》,以一篇关于概 率的论文获剑桥皇家学院院士资格,同年受聘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1914年被任命为财政部官员,1918年,为执行 秘书长,为财政部第四把交椅。 1919年,出任英国财政部凡尔赛和会的首席代表,写下《凡尔赛和约的经济 后果》 引起欧美各界争论。成为欧洲经济复兴问题的风云人物。

经典著作
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29--1933年,资本主义 各国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 萧条,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 跌,失业急剧增加。其中, 尤其以美国最为严重,农场 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 ,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
经典著作
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 失业是经济危机的特征。危机 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 破坏性特别大。在经济危机的 冲击下,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失 业,人们只能到职业介绍所前 排长队寻找就业机会,但往往 不能如愿。
第六编 通论引起的几篇短论
第一篇
第一章 正名 第二章 经典学派之前提 第三章 有效需求原则
第二编



第三编

第四编
第五编
第六编
第一编
第四章 单位之选择
第二编
第五章 预期与就业 第六章 所得、储蓄及投资之定义

经济学通论要点

经济学通论要点

第一章供给、需求(xūqiú)与市场均衡需求(xūqiú)规律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jiàgé)上升,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上升。

供给(gōngjǐ)规律是指: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jiàgé)上升,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其供给量减少。

均衡价格是指使商品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价格。

均衡数量是指当商品价格调整到使该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时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替代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增加,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互补品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的减少,则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正常商品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需求价格弹性是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由于不同物品物品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因而其弹性系数也会有差异。

供给价格弹性可以衡量供给量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

需求交叉弹性衡量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如何变动。

第二章消费者选择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消费者的实际收入,进而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产生影响。

替代效应是指由于一种商品价格相对于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好处或满足的总量。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增加以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不是以恒定的速率增加,而是递减的,也就是说,随着单位时间内同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总收益是指企业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获得的全部收入,它等于该企业生产的总产量乘以该产品的价格。

《经济法律通论》(仅供复习参考)

《经济法律通论》(仅供复习参考)

经济法的体系
市场主体 市场行为规制 宏观调控 社会保障
案例 股东出资形式
A、B、C三人经协商,准备成立一家有限责任 公司甲,主要从事家具的生产,其中:
A为公司提供厂房和设备,经评估作价28万元, B从银行借款20万元现金作为出资, C原为一家私营企业的家具厂厂长,具有丰富的
管理经验,提出以管理能力出资,作价12万元。 A、B、C签订协议后,向工商局申请注册。 【问题】 (1)本案包括哪几种出资形式? (2)请分析A、B、C的出资效力。 (3)甲公司能否成立?为什么?
第三章 经济法原理
第三节 经济法的本质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一)联系 1.经济法与民法都是规范商品经济的普通法。 2.相互吸收互相补充。 (二)区别 1.主体不同:一是主体范围不同,二是主体
法律地位不同。 2.调整对象不同。 3.调整手段不同。 4.民法是最典型的私法,经济法则是以公为
第三章 经济法原理
第二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介入经历了三个发展 阶段,即干预、参与和管理。现时期,三 种方式常常并存并行,综合调整。
国家应该是“一身三任、三种职能、三 次权利分离” 。
关键在于确认国家的经济管理者地位和 经济管理的职能。
第三章 经济法原理
第二节 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范围
第五章 企业法
第二节 独资企业法
6.独资企业之经营和收人为业主的经营和收 入,由业主个人缴纳各种税收。
独资企业的财产和责任与业主个人的财产和责 任同一。
(二)独资企业设立的条件 第一,投资人为一个自然人。 第二,有合法的名称。 第三,投资人要申报其必要的经营资金。该经
营资金不是注册资本。
法的特征:
1.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利益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流派简介

西方经济学流派简介
15
二、供给学派旳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
(一) 萨伊定律 生产产品发明需求; 某些货品生产过少,别旳货品才形成过剩。一般来说一种产品供给不
足一种产品供给过剩旳情况不会永久存在。
(二) 税收政策旳影响 美国政府增长税收,造成工人工作主动性和劳动生产率下降,造成储
蓄和投资供给不足,经济增长停滞; 美国政府旳福利支出,劫富济贫,造成美国旳生产率和生活水平下降。 过高旳边际税率使个人投资者旳革新、发明、发明精神丧失殆尽,对
技术上,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无数个相互冲突旳目旳上,难以到达。
政治上,计划经济与民主政治不相容; 法制上,集体主义难以实现法治。 社会上,集体主义破坏个人自由。
政府行为必须受到事前要求并宣 告旳规章制度旳约束;法律面前 人人(机会)平等;
集体主义旳计划当局往往不受以 往要求约束;为不同旳人提供不 同待遇,以法律形式掩盖人治。
13
三、当代货币主义旳经济政策
当代货币主义者以当代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反对国家过多敢于经济, 以为经济自由是经济政策主张旳基调,强调正确旳货币政策旳主要作 用。
正确旳货币政策应该能制预防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混乱旳主要根源,为 经济运营和发展提供稳定旳北京,抵消经济体系中其他原因引起旳比 较主要旳干扰。
12
(三)经济自由论
(一)市场机制旳合理性
社会资源要得到优化配置,就必须合理利用有关每个社会组员需求旳 完备知识,而这些知识分散在无数个体中间,所以经济决策应该分散 化。
为防止个体决策旳误差,信息要在决策主题之间通畅无阻旳传递,市 场机制恰能完美地分散信息。
(二)对集体主义旳批判来自经济上,集体主义损害了市场机制旳作用,所以是低效旳;
6
(三)滞胀理论
通货膨胀与失业加剧并存。 凯恩斯旳理论无法解释滞胀,新古典综合派从微观解释: 1. 微观部门供给异常。 2. 微观财政支出构造变化。 3. 微观市场旳不完全性和劳动力市场旳不完全性。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十二章

现阶段以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为前提的劳动 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劳权主体身份的独立性。 2.劳动(职业)选择的自主性。 3.劳动报酬与主体劳动贡献的对应性。 4.劳权主体再生产费用的自负性。
劳动者的就业
就业的概念: 是劳动者个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获得劳动
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具体说,就业是(1)劳动者必须从事某种有 酬劳动或经营活动,(2)这种劳动为社会所承认, 并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份,(3)要获得一定的劳 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家庭收入与家庭储蓄
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在不作投资用时,主要用 于消费和储蓄,用Y表示可支配收入,C表示消费, S 表示储蓄,可以用公式表达为:Y=C+S 。一 定时期内,家庭可支配收入影响着该时期家庭的 储蓄和消费行为。
当前我国家庭收入差距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所有制结构、就业 结构、企业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 之个人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机遇以及企业、 行业的特点不同,我国家庭收入开始逐渐拉开 档次。

3.我国居民储蓄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降低居民储蓄率的可行措施是什么?
原因在于,社会保障不完善,储蓄倾向高,收入差异大等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的主要来源主要有:
1.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及政府机 构和事业单位改革中分流人员的安置。
2.新增劳动力的就业。 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大学生就业矛盾日渐突出。
作为投资主体的家庭
12.4.1 家庭投资的兴起与投资方式
家庭投资是指: 家庭将其货币资金转换为其他形式的金融资 产或实际资产,以期将来获得与所承担的风险相 对应的经常性收入或资金升值收益。 家庭投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投资,即 用自己的货币购买生产要素,直接进行生产经营 活动,如目前城乡中广泛存在的个体经营者、私 营业主、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联产承包条件下 的农户等等。二是间接投资,即购买各种有价证 券以及其它资产。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二十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二十六章
工业化不仅是一个国家从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 导向以城市非农业部门为主导的转变过程,而 且也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演变的过程。
工业化的测度: (1)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工业化的测度:
(2)工业化阶段性指标和人均收入及主导产业的关系
26.2.1 传统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时 间:
1952-1978年,中国开始了全面的、 大规模的工业化。
发展过程: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初期,服 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 的推进,服务业逐渐得到发展,与国民生产 总值基本上保持同步增长;当进入后工业化 社会时,服务业在经济中已占据重要地位, 其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超过 50%。
第三产业的作用:
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工业化的结果,同时它又 大大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
第四篇 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二章)
第二十六章 二元经济中的城市经济与城市化进程
26.1 工业化的内涵、过程与测度 26.2 中国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6.3 城市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6.4 城市化的进程、问题及对策 思考题
26.1.1 工业化的内涵与意义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人口和各种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中 的过程,称为集中型城市化——工业化初期 二是生产要素由大城市向城郊或中小城市转 移的过程,称为分散型城市化——工业化后 期
城市化的测度
城市化的程度一般可以用城镇人口规模和城镇 土地规模来测度。通常所说的城市化水平一般 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987年版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词典》将工业化表述 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特征是,第一, 来自制造业的活动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一般上 升,……;第二,从事制造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人口一般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版)教学课件 第一章

第一篇 第一章
17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的探索和积累的演化过程
苏联十月革命前后,占统治地位的观念,是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取消论”。 30年代初提出创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 和研究对象。 1936年末,联共(布)中央决定在高等院校开设 广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并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单列专篇讲授,开始编写包括社会主义部分在内 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第一篇 第一章
2
研究中国转型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 包括产权制度或所有制形式和结构、收入分配 制度、资源配置方式或者说经济协调机制、经 济系统开放或封闭的状态、政府在经济中的职 能定位五个方面。经济协调机制是划分体制模 式最基本的标志,因此,我们就以它为线索来 从总体上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的演变和转型 问题。
第一篇 第一章
30
一、注重中国的体制改革和转型研究
*转型经济学与改革理论不同:
改革理论并不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经济理论,而是 同改革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许多比较松散的 对策研究。
经济改革理论是经济改革本身的一个构成因素, 是改革中的一种现实力量。
改革理论对改革措施的事先研究不但可以从理论 上对利益关系的调整结果进行预测,而且可以对 改革措施的公正性做出判断,减少改革的风险。
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内在矛 盾运动及其转化的规律。马克思运用辩证法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的趋 势,传统政治经济学则强调社会主义经济中 “同志式的合作关系”,只讲和谐,不讲矛盾。
第一篇 第一章
23
马克思的抽象法强调的是,理论表述应当按照 概念范畴抽象程度的不同,也就是内涵丰富程 度的不同建立体系。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主要包括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概括 出的七大规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概 念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没有抽象程度和内涵丰 富程度上的差异。

《社会经济学》讲义

《社会经济学》讲义

第一部分导论1、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互动1.1 对“经济社会学的”各种界定“经济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涂尔干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中,该年鉴把社会学分为若干分支,包括一般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美学社会学等。

在涂尔干那里,是将社会学看作广义的社会研究之学,而将当时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如何界定“经济社会学”,在使用这一用语来表示某一研究领域,并且常常也关心该领域发展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当中事实上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比如,熊彼特在1912年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存在一种特殊的社会学时,使用了“经济社会学”这个概念。

而他所说的“经济社会学”,指的是“同事件的经济进程的社会结构相关的”研究,而社会结构因素则包括劳动分工、土地私有制的起源、经济自由、法律上的安全等。

(熊彼特,1912/1990,第67页)后来在《经济分析史》中,他又对经济分析和经济社会学做了这样的区分:“经济分析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在任何时候怎样行为以及产生什么经济效果;经济社会学处理的问题是他们怎么会这样行动的。

”在研究怎样会如此行动时,他特别强调指出社会制度的作用。

(熊彼特,1952/1996,第页)富永健一主编的《经济社会学》——这是中国国内翻译最早的“经济社会学”教材——中,对“经济社会学”是这样定义的:“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富永健一,1974/1984,第3页)在较新近的著作中,斯梅尔瑟和斯维特博格给经济社会学以这样的定义:“经济社会学——使用韦伯和涂尔干提出的用语——可以十分简单地被定义为将社会学视角应用于经济现象。

一个类似但更为精确的版本是,将社会学的参考框架、变量和解释模型用于有关稀缺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活动的复合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经济体制转型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二、转型期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三、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比较
一、经济体制转型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研究一个经济体的宏观经济运行要从以下三方面着 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形成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微 观基础。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行为特征 决定于特定的经济体制,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形成 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第三篇
现代宏观经济学 与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本篇概要
本篇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题,尽可能突出把握一 系列重大转型问题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全面完 整地对转型期的重大经济现象进行分析,验证并 深化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应用。
本篇共包括11章,涵盖总需求、总供给、宏观经 济政策和开放经济四大部分。
失业率(%)
6.0 5.0 4.0 3.0 2.0 1.0 0.0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GD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的国际比较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过程是在保持传统体制运转的 条件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机制,市场和计划体制 双轨运行、此消彼长,分步渐进地完成市场经济 对传统计划体制的替换,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 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显著提高,对我国宏观经济运 行产生了持续的积极影响。
1、我国经济增长的国际比较 持续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中国占全球现价总产出的份额从改革开放初的约 1.5%上升为2002年的3.9%(数据引自World Bank (2003), 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 2004, P280. )。
表14-2 世界各地区及部分国家2003年国民收入指标比较
1、转型期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及表现 改革开放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路径。 改革开放提高了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转型期间劳动者收入份额不稳定。 资本存量持续增长,资本-产出比更加稳定。
2、我国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变化及内在联系
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胀率的变化与经 济增长率变化间存在着不稳定的正向关系。
变化率(单位:%)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975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1980
1985
GDP增长率
1990 年份
1995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2000
200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已达历史最高水平, 且居亚太地区第一位
亚太区13个市场的消费者信心指数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宏观经济 学前沿发展方向,国际、国内重大宏观经济动态。
教学目标:掌握七十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的主要 进展;能够运用中级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中国及全 球经济的宏观分析,特别是运用基本模型进行实 证分析的能力。
第14章 转型期中国宏观经济
本章从经济体制转型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 特征的改变出发,分析转型期我国宏观经济增长 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并研究和比较转轨经济中宏 观经济的稳定性。
思考题答案提示
1.与其它转轨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何特点?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转轨特点是,以“开天窗”的方式,在计划经济 体制内形成和发展市场机制,经过计划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双轨并存,逐 步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渐进式的市场化转轨过程又集中表现为 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和非国有经济的逐步壮大。一方面,由于市 场机制的引入,宏观总供给能力因资源配置效率和微观效率的改进而大 幅度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与充裕的劳动力相结合,提升了 我国资本形成、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保持了总供给能力较快增长。另 一方面,非国有经济的逐步壮大直接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中微观主体行 为的变迁,从而使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均呈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行 为的特征,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因此而提高。由于转型期政府行 政行为及传统的国有经济对经济活动还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深刻变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产生了我国特有的转型期的宏观经济运行特征。 总之,改革开放启动的我国经济转型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 了
图14-1 我国1951~2003年的通货膨胀率
130
120
110
100
90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指数为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1951 1954 1957 1960 1963 1966 1969 1972 1975 1978 1981 1984 1987 1990 1993 1996 1999 2002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来比较, 1992~2001年的10年期间中欧国家增长了40%,前 苏联加盟国家下降了16%,中国则增长了120%。
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两个转变。
图14-3 1953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
我国经济稳定性高于东亚其它经济体。
表14-3 1980-2001年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年产出增长率变化
注:表中将所有30万人口以上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三类,其中低收入国家(LIC)人均国民总收入不超 过765美元;较低中等收入国家(LMC)为$766–3035; 较高中等收入国家(UMC)为$3036–9385; 高收入国家为$9386以上。
相对于前苏东国家,我国以渐进式方式进行的体制 转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更加有效。
传统体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是:预算软约 束和投资饥渴引起粗放式的增长,高增长与大幅度 经济波动共生,粗放式增长最终转向经济停滞。
经济体制转轨的核心在于以市场经济机制取代计划 经济体制。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转轨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中国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保持了持续增长。宏观经 济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运行中,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失 业率与经济增长间的替代关系。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GDP的就业弹性不断下 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下降。
图14-2 我国失业率的长期变动与经济波动
GDP增长率(%)
20.0 就业增长率(%) 15.0 10.0 5.0 0.0
0
泰国 中国台湾
新加坡 菲律宾 新西兰 马来西亚
韩国 日本 印度尼西亚 印度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澳大利亚
20
40
60
80
100
62.4 23.8
42.9 51.8 65.6
43.3 54.5
9.4 41 59.6 44.2 79.1 50.8
二、转型期我国中长期宏观经济均衡
宏观经济学关心国民经济短期总供求均衡问题, 也关注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和增长的实际绩效的变 化。过去四分之一世纪,我国经济转型极大提升 了福利水平,显著缩小了与发达发达国家的经济 社会发展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