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暑假专题2 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 相互作用(二)受力分析专题
相互作用(二)受力分析专题特殊法判断。
4.如何防止“多力”或“丢力”(1) 防止“多力”的有效途径是找出力的施力物体,若某力有施力物体则它实际存在,无施力物体则它不存在。
另外合力与分力不要重复分析。
(2) 按正确的顺序(即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进行受力分析是保证不“丢力”的有效措施。
冲上粗糙的【典例2】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的1 kg,现在它们在拉力对A、B分别画出完整的受力分析。
、B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多少。
B.3只分析外力。
【典例5】倾角θ=37°,质量知识点二正交分解法1. 力分解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分力的方法称为正交分解法。
例如将力F沿x和y两个方向分解,如图所示,则F x=F cos θF y=F sin θ多的力,也就是说需要向两坐标轴上投影分解的力少一些。
这样一来,计算也就方便一些,可以就是将物理问题的某些研究对象或某些过程、状态从系统或全过程中隔离出来进行研究的方知识点三【典例探究】【典例=5 N,f2=0,f3=5 N=5 N,f2=5 N,f3=0=0,f=5 N,f=5 N现行高考要求,物体受到往往是三个共点力问题,利】用绳是其它-1先减小,后增大 B.F 先减小后增大(B)F1个力中其中两个力是绳的拉力,由于是同一根点位置固定,A 端缓慢左移时,答案与解析1.【答案】A2.【答案】(1) 见规范解答图 (2) 0 (3) 4 N【解析】(1) 以A 为研究对象,A 受到重力、支持力作用;以B 为研究对象,B 受到重力、支持力、压力、拉力、地面对B 的滑动摩擦力作用;如图。
(2) 对A :由二力平衡可知A 、B 之间的摩擦力为0。
(3) 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由于两物体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如图,水平方向上由二力平衡得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即F =F f =μB 地F N B ,而F N B =G B +G A ,所以F =0.2×(1×10+1×10) N=4 N 。
近6年高考物理真题分项版精解精析:专题02《相互作用》Word版含解析
(1)实验记录 如题 11-1 共
作用时 拉力 F1 和 F2 的方向 别过 P1 和 P2 点 一个 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 拉力 F3 个力的大小 别 F1 和 F2 的合力 F1 3.30 N F2 3.85 N 和 F3 4.25 N 请 据 中
的方向过 P3 点 给 的标度作 求
(题 11-1 (2)仔细 析实验 小明
一简易秋千 某次 修时将两轻 各 去一小段 但 保
F1 表示木板所 合力的大小 F2 表示单 轻 对木板拉力的大小 A F1 B F1 C F1 D F1 F2 F2 大 F2 小 F2 大 小 大 小
3.
2014·浙江卷 的振幅
列说法 源无关
确的是(
)
A 机 B 机
的传播速度 介
身的性
定
C 物体 到的静摩擦力方向
1 15.71 29.96
2 19.71 35.76
3 23.66 41.51
4 27.76 47.36
第 21 题表 1 (1)某次测 如 (2)在 2 所示 指 示数 ________ cm. 得到指 速度 g A B 的示数 LA 和 LB 10 m/s2) 表 数据
性限度内 将 50 g 的钩码逐个 在 簧 端 的劲度系数 ____ N/m(重力 簧 的劲度系数
重复 述过程 再次记录
N 的轨迹
(题 11-2 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题 11-3
)
(题 11-3
)
所示 过 O 点作一 直线 轨迹交于 a b 两点 Fb 的大小关系 ______
实验中橡皮筋 别被拉伸到 a 和 b 时所 拉力 Fa (3) 据(2)中的实验 可 得 A 橡皮筋的长度
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 母)
2014高考真题(相互作用)
【2014高考真题】1.【2014·广东卷】如图7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 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2.【2014·山东卷】如图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A.F1不变,F2变大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大D.F1变小,F2变小3.【2014·浙江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无关B.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C.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D.动摩擦因数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无关4.【2014·重庆卷】(2)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6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的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根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题6图3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点)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QC的拉力大小T P和T 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点到C点的距离增加10 cm,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得到T P、T Q与绳长PC的关系曲线如题6图4所示.由实验可知:题6图4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点与P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该曲线为________(选填“T P”或“T Q”)的曲线.②在重物从P移到Q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________(选填“P”或“Q”)点所在的立柱.③在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T0=________ N,它与L、D、m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T0=________.5.【2014·浙江卷】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第21题图1第21题表1(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 A和L B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 N/m(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由表Ⅰ数据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第21题图26.【2014·新课标Ⅱ卷】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0、P1、P2、P3、P4、P5、P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取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cm.(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 n 图像.图(b)(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③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与其自由长度l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____④__N/m.7.【2014·江苏卷】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题11-1图所示,O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1和F2的方向分别过P1和P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3的方向过P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1=3.30 N、F2=3.85 N和F3=4.25 N.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题11-1图)(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题11-2图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题11-2图)(题11-3图)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题11-3图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答案】(1)(见下图,F合=4.6~4.9 N都算对)(2)F a=F b(3)BD(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2013高考真题】(2013·新课标II卷)15.如图,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F的作用,F平行于斜面向上。
2014高考复习 第二章相 互作用 第5讲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五讲
效果相同,都是使同一条一端固定的橡皮条伸长到某 点,所以这个力F'就是那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力F' 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F1和F2的合力F 的图示,比较F和F'的大小和方向是否相同.
(三)实验器材 方木板,白纸,⑥弹簧测力计(两只),⑦橡皮条,细绳套(两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五讲
(5)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
2.实验注意事项 (1)不要直接以橡皮条端点为结点,可拴一短细绳连两
细绳套,以三绳交点为结点,应使结点小些,以便准确地 记录结点O的位置. (2)在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长时结点O的位置一定 要相同. (3)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拉橡 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
匀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图线的斜率表示弹簧的劲度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五讲
系数.
【规范全解】(1)将x轴每一小格取为1 cm,y轴每一小
格取为0.25 N,将各点描到坐标纸上,并连成直线,如图 乙所示. (2)由图象得F=20x.
乙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五讲
`(3)函数表达式中的常数表示该弹簧每伸长(或压缩)1 m,
曲线(包括直线),所画的点不一定正好在这条曲线上,但 要注意使曲线两侧的点数大致相同.尝数或其他函数. 5.得出结论 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应得出④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 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的单位由F和x的单位决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五讲
的不是正比例函数,关系较为复杂.根据实验目的要用 弹簧的伸长量.如果弹簧伸长量的单位用米,弹力的单 位用牛,函数表达式中常数k的单位是牛每米,即N/m.
专题02 相互作用——力(讲义)(原卷版)
专题02 相互作用——力01专题网络·思维脑图02考情分析·解密高考03高频考点·以考定法04核心素养·难点突破05创新好题·轻松练习考点内容要求 考情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运算 c 2023·重庆·1、广东·2、山东·2、浙江6月· 6 浙江1月·2、海南·3、江苏·72022·辽宁·4、浙江1月·4(·5和·7)、浙江6月·10、广东·1、河北·7、湖南·5、重庆·1、海南·7、2021·重庆·1、广东·3、湖南·5、浙江1月· 4 2020·海南·2、北京·11、山东·8、浙江1月· 2、 浙江6月·3(·10)、全国III ·22019·天津·2、全国I ·6、全国II ·3、全国III ·3、浙江6月·6(·11)牛顿运动第一第三定律的运用 c 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 c 共点力的静态平衡分析方法 c 共点力的动态平衡分析方法c学 习 目 标 1. 熟悉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计算,熟练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求解合力或分力的大小。
2.清楚牛顿第一第三定律的内容,理解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3.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清楚对各种性质力的分析步骤,理解整体法和隔离法的使用条件,能做到对判别不同题型优先使用哪种受力分析方法和各研究对象的优先受力分析次序。
4.清楚静态平衡的分析方法:合成法或分解法,正交分解法的使用条件。
5.熟练掌握动态平衡分析方法,即解析法、图解法、相似三角形法、辅助圆法等的使用条件。
【解析版】2014高考物理模拟题精选分类专题02 相互作用(05)个别图片不清晰
1.(2014上海十三校调研)如图所示,两梯形木块A、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B之间的接触面倾斜。
A的左侧靠在光滑的竖直墙面上,关于两木块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2014湖北省黄冈中学期末)如图所示,物块A放在直角三角形斜面体B上面,B放在弹簧上面并紧挨着竖直墙壁,初始时A、B静止;现用力F沿斜面向上推A,但A、B仍未动。
则施力F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质量m1=3 kg、m2=2 kg、m3=1 kg的三个物块按照如图所示水平叠放着,m1与m2、m2与m3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1,水平面光滑,不计绳的重力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作用在m2上的水平力F=8 N.(g=10 m/s2),则m2与m3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5.物块A、B的质量分别为m和2m,用轻弹簧连接后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对B施加向右的水平拉力F,稳定后A、B相对静止在水平面上运动,此时弹簧长度为l1;若撤去拉力F,换成大小仍为F的水平推力向右推A,稳定后A、B相对静止在水平面上运动,弹簧长度为l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弹簧的劲度系数为F l1-l26.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倾角为θ的斜面体上,斜面体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力F拉物体m使其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M始终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7.两个中间有孔的质量为M的小球AB用一轻弹簧相连,套在一水平光滑横杆上。
两个小球下面分别连一轻弹簧。
两轻弹簧下端系在同一质量为m的小球C上,如图7所示。
已知三根轻弹簧的劲度系数都为k,三根轻弹簧刚好构成一等边三角形。
则:7 .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物体平衡、胡克定律及其相关的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整体法、隔离法、对称性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10分)如图所示,左端是倾角为60°的斜面、右侧是1/4圆弧面的物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圆弧面底端切线水平,一根两端分别用轻绳系有质量为m1、m2的小球跨过其顶点上的小滑轮。
2014年高考物理三轮冲刺 专题二 相互作用课件
3.(2009·广东高考)某缓冲装置可抽象成 如图所示的简单模型.图中k1、k2为原长相 等,劲度系数不同的轻质弹簧.下列表述正 确的是( ) A.缓冲效果与弹簧的劲度系数无关 B.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相等 C.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长度保持相等 D.垫片向右移动时,两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改变
2.(2009·天津高考)物块静止在固定的斜面上,分别按图示的 方向对物块施加大小相等的力F,A中F垂直于斜面向上,B中F垂 直于斜面向下,C中F竖直向上,D中F竖直向下,施力后物块仍 然静止,则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增大的是( )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在什么情况下施加力F之 后物块的下滑趋势增大.再进一步利用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 件来判断静摩擦力的变化.
统仍静止,且O1、O2始终等高,则( A.Ff变小 B.Ff不变 C.FN变小
) D.FN变大
【审题视角】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分析: (1)
(2)
【精讲精析】以两个木块m和重物M整体作
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Ff
2mMg, 2
与挡板间的距离无关,A错误,B正确;如
图所示,以轴O点为研究对象,杆对轴O的 作用力为 F M再g 以,木块m为研究对象,
【解析】选D.在施加力F之前,物块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等 于物块受到的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即Ff=mgsinθ.选项A、B 对物块施加的是垂直于斜面的力,所以平行于斜面的力没有改
变,静摩擦力也不变,即Ff=mgsinθ,A、B错误;选项C、D 中对物块施加竖直方向的力而物块没有运动,物块仍然平衡,
专题二相互作用(讲解部分)(完整版)
擦力Ffm。α继续增大,木块将开始滑动,静摩擦力变为滑动摩擦力,且满足:
Ffm>Ff滑。
(4)木块相对木板开始滑动后,Ff滑=μmg cos α,此时,滑动摩擦力随α的增大而
减小,按余弦规律变化。
(5)最后,α=
π 2
,Ff滑=0。
2.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③ 三、平衡条件重要推论
F合=0
,若正交分解则
Fx合 Fy合
0。
0
1.二力平衡
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 ④ 相等 ,方向⑤ 相反 ,为一对平衡力。 2.三力平衡 (1)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 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⑥ 相等 、方向⑦ 相反 。
一、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受力分析顺口溜 地球周围受重力,绕物一周找弹力,其他外力细分析,合力分力不重复,只画 受力抛施力。 受力分析的顺序:一重、二弹、三摩擦、最后其他力。 受力分析时,有些力的大小和方向不能确定,必须根据物体受到的能够确定 的几个力的情况和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判断,总之,要确保受力分析时不漏 力、不添力、不错力。 2.受力分析的角度和依据
方向满足:tan α= F2 sin θ 。
F1 F2 cos θ
3.合力范围的确定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范围:|F1-F2|≤F合≤F1+F2。两个力的大小不变时,其合力 随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当两力反向时,合力最小,为|F1-F2|;当两力同向时,合 力最大,为F1+F2。
四、力的分解 1.遵循的原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或三角形定则。 2.效果分解法 (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以两个分力为邻边、合力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 (3)取平行四边形中的一个三角形,由数学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3.正交分解法 (1)将已知力按 互相垂直 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 (2)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最新高中物理高频考点专题讲解《专题2:相互作用》(附强化训练与答案解析)
最新高中物理高频考点专题讲解《专题2:相互作用》一、考点汇总:1、对称法解决非共面力问题2、摩擦与自锁现象3、绳(杆)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4、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的关系二、核心考点考向分析与例题讲解【考点1】对称法解决非共面力问题1、考向分析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中,经常遇到物体受多个非共面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的情况,而在这类平衡问题中,又常有图形结构对称的特点,结构的对称性往往对应着物体受力的对称性.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根据物体受力的对称性,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及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求解结果.2、例题讲解【例1】课堂上,老师准备了“∟”型光滑木板和三个完全相同、外表面光滑的匀质圆柱形积木,要将三个积木按图示(截面图)方式堆放在木板上,则木板与水平面夹角θ的最大值为()A.30°B.45°C.60°D.90°【答案】 A【考查内容】本题是以三个圆柱形积木在“∟”型光滑木板上处于平衡状态为情境,主要考查共点力的平衡等知识。
侧重考查推理能力,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运用特殊值法解决实际问题。
体现相互作用观念与科学推理等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例2】如图所示,三个粗细均匀完全相同的圆木A、B、C堆放在水平地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每个圆木的质量为m,截面的半径为R,三个截面圆心连线构成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O1=120°.若在地面上的两个圆木刚好要滑动,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不考虑圆木之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则( )A. 圆木间的弹力为mgB. 下面两个圆木对地面的压力均为1.5mgC. 地面上的每个圆木受到地面的作用力为1.5mgD. 地面与圆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答案】ABD【考点2】摩擦与自锁现象1、考向分析(1)力学中有一类现象,当物体的某一物理量满足一定条件时,无论施以多大的力都不可能让它与另一个物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物理上称这种现象为“自锁”.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自锁现象,例如维修汽车时所用的千斤顶就是根据自锁原理设计的.(2)摩擦自锁现象是指当主动力合力的作用线位于摩擦角以内时,无论主动力合力多大,约束力都可与之平衡.摩擦自锁在生活中也大量的存在,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3)最大静摩擦力Ffm与接触面的正压力FN之间的数量关系为Ffm =μFN.其中,静摩擦系数μ取决于相互接触的两物体表面的材料性质及表面状况.2、例题讲解【例1】如图,质量为m的物块静止于斜面上,逐渐增大斜面的倾角θ,直到θ等于某特定值φ时,物块达到“欲动未动”的临界状态,此时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物块m的平衡方程为F N-Gcosφ=0,F fm-Gsinφ=0.又F fm=μF N,解得μ=tanφ,φ称为摩擦角,只与静摩擦系数μ有关.显然,当θ≤φ时,物块保持静止.此时如果在物块上施加竖直方向的压力F,不管F有多大,物块都不会下滑.我们称θ≤φ为物块的自锁条件.这一特性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有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答案】(1)μsinθ-μcosθmg (2)tanθ0=λ(2)若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应有Fsinθ≤λF N⑤这时,①式仍成立.联立①⑤式得sinθ-λcosθ≤λmg F⑥现求解使⑥式成立的θ角的取值范围.注意到⑥式右边总是大于零,且当F无限大时极限值为零,有sinθ-λcosθ≤0⑦使⑦式成立的θ角满足θ≤θ0,这里θ0是题中所定义的临界角,即当θ≤θ0时,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推不动拖把.故临界角的正切为tanθ0=λ.【例2】一般教室门上都安装一种暗锁,这种暗锁由外壳A、骨架B、弹簧C(劲度系数为k)、锁舌D(倾角θ=45°)、锁槽E以及连杆、锁头等部件组成,如图甲所示.设锁舌D的侧面与外壳A和锁槽E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最大静摩擦力F fm由F fm=μF N(F N为正压力)求得.有一次放学后,当某同学准备关门时,无论用多大的力,也不能将门关上(这种现象称为自锁),此刻暗锁所处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乙所示,P为锁舌D与锁槽E之间的接触点,弹簧由于被压缩而缩短了x.(1)试问,自锁状态时D的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的方向.(2)求此时(自锁时)锁舌D与锁槽E之间的正压力的大小.(3)无论用多大的力拉门,暗锁仍然能够保持自锁状态,则μ至少要多大?【答案】(1)向右(2)2kx1-2μ-μ2(3)0.41【解析】(1)锁舌D有向左的运动趋势,故其下表面所受摩擦力F f1方向向右.(3)令F N趋近于∞,则有1-2μ-μ2=0,解得μ=2-1=0.41.【考点3】绳(杆)上的“死结”和“活结”模型1、考向分析(1)绳模型①“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不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死结”两侧的绳因结而变成了两根独立的绳,因此由“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的弹力不一定相等.②“活结”可理解为把绳子分成两段,且可以沿绳子移动的结点.“活结”一般是由绳跨过滑轮或者绳上挂一光滑挂钩而形成的.绳子虽然因“活结”而弯曲,但实际上是同一根绳,所以由“活结”分开的两段绳子上弹力的大小一定相等,两段绳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这两段绳子夹角的平分线.(2)杆模型杆可分为固定杆和活动杆.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弹力方向视具体情况而定,活动杆只能起到“拉”和“推”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插入墙中的杆属于固定杆(如甲、乙两图中的杆),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而用铰链相连的杆属于活动杆(如丙图中的杆),弹力方向一定沿杆.2、例题讲解【例1】城市中的路灯、无轨电车的供电线路等,经常用三角形的结构悬挂。
2014高考真题汇编-专题2 相互作用
专题2 相互作用1. [2014·广东卷] 如图7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 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答案:A解析: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所以M处的支持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即竖直向上,N处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即垂直MN向上,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支持力垂直,故选项C、D错误.2.[2014·山东卷] 如图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 F2变大A.F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大D.F1变小,F2变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在轻绳被剪短前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木板所受的合力都为零,即F1=0 N.因两根轻绳等长,且悬挂点等高,故两根轻绳对木板的拉力相等,均为F2.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竖直方向平衡方程:2F2cos θ=G,轻绳剪去一段后,θF2变大.选项A正确.3. [2014·浙江卷]A.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无关B.机械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C.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D.动摩擦因数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无关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机械波、静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等知识.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有关,选项A错误;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选项B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也可以互成一定的夹角,选项C错误;动摩擦因数描述相互接触物体间的粗糙程度,与材料有关,选项D错误.4.[2014·重庆卷] (2)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6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的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根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题6图3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点)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QC的拉力大小T P和T 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点到C点的距离增加10 cm,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得到T P、T Q与绳长PC的关系曲线如题6图4所示.由实验可知:题6图4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点与P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该曲线为________(选填“T P”或“T Q”)的曲线.②在重物从P移到Q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________(选填“P”或“Q”)点所在的立柱.③在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T0=________ N,它与L、D、m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T0=________.答案:(2)①60(56~64之间的值均可) T P②Q③4.30(4.25~4.35之间的值均可) mgL L2-D2 2(L2-D2)解析: (2)①从曲线Ⅱ可读出,拉力最大时C点与P点的距离为60 cm左右,对绳子的结点进行受力如图所示,重物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有T P sin α=T Q sin β,当结点偏向左边时,α接近零度,sin α<sin β,则T P>T Q,故可推断曲线Ⅱ为T P的曲线,曲线Ⅰ为T Q的曲线.②通过①的分析结果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受到最大拉力的是Q点所在的立柱.③曲线Ⅰ、Ⅱ相交处,T P=T Q=T0,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列方程如下,T0sin α=T0sin β,得α=β,T0cos α+T0cos β=mg,对绳子,设左边长度为l1,由几何关系有l1sin图(a)α+(L -l 1)sin β=D ,以上方程解得T 0=mgL L 2-D 22(L 2-D 2). 5. [2014·浙江卷]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第21题图1第21题表1(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 、B 的示数L A 和L B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 N/m(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由表Ⅰ数据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第21题图2答案: (1)(15.95~16.05)cm ,有效数字位数正确 (2)(12.2~12.8) N/m 能解析: (1)由图2可知刻度尺能精确到0.1 cm ,读数时需要往后估读一位.故指针示数为16.00±0.05 cm.(2)由表1中数据可知每挂一个钩码,弹簧Ⅰ的平均伸长量Δx 1≈4 cm ,弹簧Ⅱ的总平均伸长量Δx 2≈5.80 cm ,根据胡克定律可求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12.5 N/m ,同理也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6. (10分)[2014·新课标Ⅱ卷] 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取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像.图(b)(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③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④__N/m.答案:(1)①81.7 ②0.0122 (2)略(3)③1.75×103n(在1.67×103n~1.83×103n之间均同样给分) ④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同样给分)解析: (1)①k =mg Δx =0.100×9.80(5.26-4.06)×10-2=81.7 N/m ;②1k =181.7m/N =0.0122 m/N. (3)由作出的图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8×10-4,故直线方程满足1k=5.8×10-4n m/N ,即k =1.7×103 n N/m(在1.67×103n ~1.83×103n之间均正确)④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 ,则n 圈弹簧的原长满足n l 0=6011.88×10-2,代入数值,得k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7.[2014·江苏卷] 小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1)实验记录纸如题111图所示,O 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 1和F 2的方向分别过P 1和P 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 3的方向过P 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 1=3.30 N 、F 2=3.85 N 和F 3=4.25 N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1和F2的合力.(题111图)(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实验装置如题112图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点,下端N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在白纸上记录下N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的轨迹.(题112图) (题113图)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题113图所示.过O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b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和b时所受拉力F a、F 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答案:(1)(见下图,F合=4.6~4.9 N都算对) (2)F a=F b(3)BD (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 解析: (1)用力的图示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并量出其大小.(2)画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橡皮筋的拉力F与手的拉力F手的合力F合总与重力G平衡,故F cos θ=G,两次实验中的θ角相同,故F a=F b.(3)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 次的长度较长,A错误,B正确;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 次受到的拉力较小,C错误;根据轨迹越向右相差越多,说明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D正确.。
2014高考物理最后冲刺杀手锏:专题2 相互作用.pdf
2014高考物理最后冲刺杀手锏:相互作用 如图所示,A、B两球质量均为m.固定在轻弹簧的两端,分别用细绳悬于O点,其中球A处在光滑竖直墙面和光滑水平墙面的交界处,已知两球均处于平衡状态,OAB恰好构成一个正三角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 A.球A可能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B.弹簧对球A的弹力大于对球B的弹力 C.绳OB对球B的拉力大小一定等于mg D.绳OA对球A的拉力大小等于或小于1.5mg 【答案】ACD 【解析】对球B受力分析,据共点力平衡可知弹簧和绳对球B的作用力大小均为mg,选项C正确。
对同一弹簧而言,产生的弹力处处相等,故弹簧对球A的弹力等于对球B的弹力,选项B错误。
对球A分析可知,一定受重力、弹簧的弹力、墙面的支持力作用,可能受地面的支持力和绳的拉力,地面的支持力和绳的拉力也可能有一个为0,当地面对球A的支持力为0时,绳上的拉力最大,等于重力和弹簧竖直方向的分力之和,即1.5mg,故选项A、D正确。
如图所示,重为G的光滑球在倾角为的斜面和竖直墙壁之间处于静止状态.若将斜面换成材料和质量相同,但倾角稍小一些的斜面,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球对斜面的压力变小 B.球对斜面的压力变大 C.斜面可能向左滑动 D.斜面仍将保持静止 【答案】AD 【解析】选取球(m)和斜面(M)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m)g,地面支持力N,墙壁的弹力F和地面的静摩擦力f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有:N-(M+m)g=0,F=f。
再以球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mg,斜面对它的支持力N1,墙壁对它的弹力F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根据平衡条件有:N1?cosθ=mg,N1sinθ=F,解得F=mgtanθ,所以静摩擦力f=F=mgtanθ,N1?=mg/( cosθ)。
倾角减小时,N1?变小,由牛顿第三定律知球对斜面的压力变小,A正确B错误;倾角减小时,静摩擦力f减小,斜面仍将保持静止,C错误D正确。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相互作用2.pptx
7.如图所示,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两端悬挂着重物 A 和 B,当用一水平力 F 将 A 压在竖直 墙上时,悬挂 A 的绳恰好竖直。已知物体 A 重 GA=10 N,A 与墙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4, 水平压力 F=5 N。要使物体匀速下滑,物体 B 的重力应为多大?(不计细绳的质量及滑轮的摩
忽略线的重力及风对线和小朋友的影响(g 取 10m/s2,sin37º=0.6,cos37º=0.8),求:
1 若该小朋友质量为 m 2=20kg,则小朋友对地面的压力 F N 为多大;
2 风筝所受风力 F 的大小。
F
sinα=F
T
0
sin37 …………3
分
F
cosα=F
T
cos
0
37 +
m 1g…………3 分
学海无涯
2014 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方案新题之相互作用 2 1.如图所示,物体 m 放在质量 M 的斜面体上,m 可沿斜面体匀速下滑。现用一沿斜面向下的力 F 推物体,使其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运动,则水平地面对斜面体 A. 无摩擦力 B. 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有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D. 支持力大于(M+m)g
9.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着一个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弧的柱状物体 A,A 的左端 紧靠竖直墙,A 与竖直墙之间放一光滑圆球 B,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若把 A 向右移动少许
后,它们仍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 对墙的压力增大 B.A 与 B 之间的作用力增大 C .地面对 A 的摩擦力减小 D.A 对地面的压力减小
2014年高考物理真题分类题库考点2 相互作用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2 相互作用选择题1.(2014·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解析】选A。
原木P的支撑点M、N处弹力垂直于接触面,M处的支持力竖直向上,N处受到的支持力垂直MN斜向上,故A项正确、B项错误;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C项错误;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D项错误。
【误区警示】本题B选项中N处受到的支持力容易按照惯性思维错误地认为是竖直向上,而忽略了弹力的方向要垂直于接触面,应为斜向上,故错选B;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M处相对运动趋势沿水平方向,N处相对运动趋势沿MN方向,容易出错。
2.(2014·山东高考)如图,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
木板静止时,F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A.F1不变,F2变大B.F1不变,F2变小C.F1变大,F2变大D.F1变小,F2变小【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木板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应从物体的平衡条件出发进行分析。
【解析】选A。
由于木板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木板所受合力为零,故选项C、D错误;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平衡条件得:2F2cosθ=G,当轻绳被剪短后,θ增大,cosθ减小,则F2增大,故选项A正确,B错误。
3.(2014·上海高考)如图,光滑的四分之一圆弧轨道AB固定在竖直平面内,A端与水平面相切。
穿在轨道上的小球在拉力F作用下,缓慢地由A向B运动,F始终沿轨道的切线方向,轨道对球的弹力为N。
2014高考复习 第二章相 互作用 第1讲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4)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 如一个圆形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一个铁环的重心就不 在铁环上.
计算.不论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 、解三角形等数学知识解答
5.共点力的平衡
Ⅱ 6.实验:探究弹簧 弹力和伸长的关
力每年都有所考查,要正确把握其 共点力平衡问题,会结合整体
大小和方向的计算.3.高考对本章 的考查是通过与其他知识综合的 法与隔离法处理系统平衡问 题,会用图解法分析三力平衡
形式出现的,主要涉及弹簧弹力、 问题.3.掌握常见的求合力的
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应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于力的方向的画法,不要求作出标度.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 mg.
3.方向: 竖直向下.
说明:在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而在不同地点 g值不同,物体所受重力随其所在地球上纬度的不同而 改变,随物体所在高度的不同而改变. 4.等效作用点——重心:物体的每一部分都受到重力的
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
触的弹力
体
高考第一轮复习用书· 物理
第二单元 第一讲
点与面接
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
触的弹力
接触面的切面)而指向受力
专题02 相互作用-2014高考物理模拟题精选分类解析(第06期)(原卷版) Word版含解析.pdf
1.(2014洛阳市二模)如图甲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静置一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的斜劈A,其质量为M,两个底角均为300.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均为m的小物块p和q?恰好能沿两侧面匀速下滑.若现在对两小物块同时各施加一个平行于斜劈侧面的恒力F1、F2,且F1>F2,如图乙所示,则在p和q下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斜劈A仍保持静止. 斜劈A受到地面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斜劈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M+m)g 斜劈A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m)g C.D. 4. (2014河北省唐山一模)牛顿在总结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研究结果后,提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阐述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与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形成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
下列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先对地面产生压力,然后地面才对物体产生支持力 B.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互相平衡 C.人推车前进,人对车的作用力大于车对人的作用力 D.物体在地面上滑行,不论物体的速度多大,物体对地面的摩擦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始终大小相等 6.(14分) (2014年4月太原五中月考)如图所示,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夹角θ可以随意改变,当θ=30°时,可视为质点的一小木块恰好能沿着木板匀速下滑。
若让该小木块从木板的底端以大小恒定的初速率v0=10m/s的速度沿木板向上运动,随着θ的改变,小物块沿木板滑行的距离x将发生变化,重力加速度g=10m/s2。
(结果可用根号表示) (1)求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当θ角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物块沿木板滑行的距离最小,并求出此最小值。
7.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一个倾角为θ=30°的斜劈,质量为m.一个光滑小球,质量也为m,用绳子悬挂起来,绳子与斜面的夹角为α=30°,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1)求出绳子的拉力T;(2)若地面对斜劈的最大静摩擦力fm等于地面对斜劈的支持力的k倍,为了使整个系统始终保持静止,k值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物理分类复习 专题2:相互作用1. [2014·广东卷] 如图7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关于原木P 在支撑点M 、N 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 .N 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C .M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 方向D .N 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14.A [解析] 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所以M 处的支持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即竖直向上,N 处支持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即垂直MN 向上,故选项A 正确,选项B 错误;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平行,与支持力垂直,故选项C 、D 错误. 2. [2014·山东卷] 如图所示,用两根等长轻绳将木板悬挂在竖直木桩上等高的两点,制成一简易秋千.某次维修时将两轻绳各剪去一小段,但仍保持等长且悬挂点不变.木板静止时,F 1表示木板所受合力的大小,F 2表示单根轻绳对木板拉力的大小,则维修后( ) A .F 1不变,F 2变大 B .F 1不变,F 2变小 C .F 1变大,F 2变大 D .F 1变小,F 2变小14.A [解析] 本题考查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在轻绳被剪短前后,木板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木板所受的合力都为零,即F 1=0 N .因两根轻绳等长,且悬挂点等高,故两根轻绳对木板的拉力相等,均为F 2.对木板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则竖直方向平衡方程:2F 2cos θ=G ,轻绳剪去一段后,θ增大,cos θ减小,故F 2变大.选项A 正确. 3. [2014·浙江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杆的弹力一定沿杆方向B .重力的方向不一定指向地心C .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其运动方向相反D .动摩擦因数的数值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无关14.B [解析] 本题考查机械波、静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等知识.机械波的振幅与波源有关,选项A 错误;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选项B 正确;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也可以互成一定的夹角,选项C 错误;动摩擦因数描述相互接触物体间的粗糙程度,与材料有关,选项D 错误. 4. [2014·重庆卷] (2)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6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的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 的两根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 和Q ,P 低于Q ,绳长为L (L >PQ ). 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 点10 cm 处(标记为C 点)系上质量为m 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 、QC 的拉力大小T P和T Q .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 的位置,每次将P 点到C 点的距离增加10 cm ,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后得到T P 、T Q 与绳长PC 的关系曲线如题6图4所示.由实验可知:题6图4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 点与P 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 ,该曲线为________(选填“T P ”或“T Q ”)的曲线.②在重物从P 移到Q 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________(选填“P ”或“Q ”)点所在的立柱.③在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T 0=________ N ,它与L 、D 、m 和重力加速度g 的关系为T 0=________.[答案] (2)①60(56~64之间的值均可) T P ②Q③4.30(4.25~4.35之间的值均可) mgL L 2-D 22(L 2-D 2)[解析] (2)①从曲线Ⅱ可读出,拉力最大时C 点与P 点的距离为60 cm 左右,对绳子的结点进行受力如图所示,重物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有T P sin α=T Q sin β,当结点偏向左边时,α接近零度,sin α<sin β,则T P >T Q ,故可推断曲线Ⅱ为T P 的曲线,曲线Ⅰ为T Q 的曲线.②通过①的分析结果和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受到最大拉力的是Q 点所在的立柱. ③曲线Ⅰ、Ⅱ相交处,T P =T Q =T 0,根据力的正交分解,可列方程如下,T 0sin α=T 0sin β,得α=β,T 0cos α+T 0cos β=mg ,对绳子,设左边长度为l 1,由几何关系有l 1sin α+(L -l 1)sin β=D ,以上方程解得T 0=mgL L 2-D 22(L 2-D 2).5. [2014·浙江卷]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1连接起第21题表1(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 cm.(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 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 、B 的示数L A 和L B 如表1.用表1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 N/m(重力加速度g 取10图(a)m/s 2).由表Ⅰ数据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21. [答案] (1)(15.95~16.05)cm ,有效数字位数正确 (2)(12.2~12.8) N/m 能[解析] (1)由图2可知刻度尺能精确到0.1 cm ,读数时需要往后估读一位.故指针示数为16.00±0.05 cm.(2)由表1中数据可知每挂一个钩码,弹簧Ⅰ的平均伸长量Δx 1≈4 cm ,弹簧Ⅱ的总平均伸长量Δx 2≈5.80 cm ,根据胡克定律可求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12.5 N/m ,同理也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6. [2014·新课标Ⅱ卷] 某实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重力加速度取9.80 m/s 2).已知实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kn 图像. (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若从实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③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④__N/m. 23.[答案] (1)①81.7 ②0.0122 (2)略(3)③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同样给分) ④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同样给分)[解析] (1)①k =mgΔx =0.100×9.80(5.26-4.06)×10-2=81.7 N/m ;②1k =181.7m/N =0.0122 m/N. (3)由作出的图像可知直线的斜率为5.8×10-4,故直线方程满足1k =5.8×10-4n m/N ,即k =1.7×103 n N/m(在1.67×103n ~1.83×103n之间均正确)④由于60圈弹簧的原长为11.88 cm ,则n 圈弹簧的原长满足n l 0=6011.88×10-2,代入数值,得k =3.47l 0(在3.31l 0~3.62l 0之间均正确).7. [2014·江苏卷](1)实验记录纸如题11-1图所示,O 点为橡皮筋被拉伸后伸长到的位置,两弹簧测力计共同作用时,拉力F 1和F 2的方向分别过P 1和P 2点;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筋时,拉力F 3的方向过P 3点.三个力的大小分别为:F 1=3.30 N 、F 2=3.85 N 和F 3=4.25 N .请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作图求出F 1和F 2的合力.(2)仔细分析实验,小明怀疑实验中的橡皮筋被多次拉伸后弹性发生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他用弹簧测力计先后两次将橡皮筋拉伸到相同长度,发现读数不相同,于是进一步探究了拉伸过程对橡皮筋弹性的影响. 实验装置如题11-2图所示,将一张白纸固定在竖直放置的木板上,橡皮筋的上端固定于O 点,下端N 挂一重物.用与白纸平行的水平力缓慢地移动N ,在白纸上记录下N 的轨迹.重复上述过程,再次记录下N 的轨迹.(题11-2图) (题11-3图)两次实验记录的轨迹如题11-3图所示.过O 点作一条直线与轨迹交于a 、b 两点,则实验中橡皮筋分别被拉伸到a 和b 时所受拉力F a 、F b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3)根据(2)中的实验,可以得出的实验结果有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 .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B .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次的长度较长C .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次受到的拉力较大D .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 (4)根据小明的上述实验探究,请对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提出两点注意事项.11.(1)(见下图,F 合=4.6~4.9 N 都算对) (2)F a =F b (3)BD (4)橡皮筋拉伸不宜过长;选用新橡皮筋.(或:拉力不宜过大;选用弹性好的橡皮筋;换用弹性好的弹簧.)[解析] (1)用力的图示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并量出其大小.(2)画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橡皮筋的拉力F 与手的拉力F 手的合力F 合总与重力G 平衡,故F cos θ=G ,两次实验中的θa b(3)根据两次描出的不同轨迹说明橡皮筋的长度与受到的拉力不成正比.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橡皮筋第2 次的长度较长,A 错误,B 正确;两次被拉伸到相同长度时,橡皮筋第2 次受到的拉力较小,C 错误;根据轨迹越向右相差越多,说明两次受到的拉力相同时,拉力越大,橡皮筋两次的长度之差越大,D 正确. 8. 【2013广东高考】.如图8,物体P 静止于固定的斜面上,P的上表面水平。
现把物体Q 轻轻地叠放在P 上,则 A .P 向下滑动 B .P 静止不动C .P 所受的合外力增大D .P 与斜面间的静摩擦力增大 答案:BD9. (2012海南卷)如图,墙上有两个钉子a 和b ,它们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两者的高度差为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