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2、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草原风光图片并配以《塞上曲》,通过美景和乐曲将学生带入课堂。

过渡:欣赏了美景和乐曲后,请同学回想:谁修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引出匈奴。

强大的匈奴不断南下掠夺,河套地区再度被匈奴占据,当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并筑起万里长城将中原与北方隔绝,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呢?【学习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自秦汉更迭以来,匈奴的发展情况如何?什么人的统治使匈奴达到了鼎盛?2、统一蒙古草原给匈奴带来了怎样的发展?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过渡:此时的匈奴如此强盛,中原地区此时又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呢?预言:匈奴与中原汉朝的关系会如何?1、阅读小字部分后讨论汉初统治者对待匈奴,为什么要委曲求全?讨论西汉初年的历史背景以及与匈奴和亲的原因、效果。

过渡:西汉初年的国力决定了她与匈奴交往的被动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西汉的国力以及与匈奴的关系都在发生变化。

2、播放卫青画像、霍去病墓图片,及二人生平简介,并提问:汉武帝为什么给他们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他们立下了怎样的功勋?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说明了什么?3、展示西汉匈奴地区地图,结合地图学习汉武帝时期与匈奴的战争。

学习漠北战役。

4、西汉初期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5、总结:结合前面的知识,谈谈汉武帝的“大一统”包含哪些内容?三、昭君出塞:1、出示四大美女的图片,向学生询问“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用来形容哪一位美女的,从而引出昭君出塞。

2、简述这一时期,昭君出塞和亲的原因、对象、影响。

3、以表格的形式归纳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原因、结果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历史挂图、示意图、小黑板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图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与授课内容有关的相册视频,配以古筝曲《王昭君》(创设一个历史情景,由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观看这个相册视频的同时也听到了一首旋律优美的古筝曲子,曲子幽怨动人,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一种情怀,一个动人的故事,一种惆怅的感觉。

这首优美的古筝曲是以一个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

曲子讲述了中国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及现代民族关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会找到你们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幕:单于英武凯中原,西汉求和觅安宁1.匈奴的兴起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你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

)2.统一蒙古草原课件出示:冒顿治军图。

课件出示问题:(1)人们称冒顿单于是匈奴最伟大的单于,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他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人教新课标)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1、卫青、霍去病破匈奴(∨∨)2、昭君出塞(∨)【知识梳理】1、秦汉时期,匈奴的兴起及发展兴起:匈奴的首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发展:匈奴的、发展起来,从汉人那里学会,进入鼎盛时期。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时间:战役:影响:3、昭君出塞朝代:影响:4、小结: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朝时对匈奴的政策:战:和:【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少数民族是()A.越族B.匈奴族C.蒙古族D.鲜卑族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3、下列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在于西汉对抗的是()A.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破匈奴B.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C.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D.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4、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A.王昭君B.卫青C.霍去病D.文成公主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起不到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1)该诗前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2)该诗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拓展视野】1.(河南郑州卷)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

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A.鲜卑族 B.匈奴族 C.藏族 D.蒙古族2.(安徽安庆卷)对右图历史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国力强盛B.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了松赞干布C.东汉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D.此事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梳理】1.冒顿单于畜牧业、冶铸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2.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开始西迁3.汉朝为匈奴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4.漠北战役昭君出塞【自主检测】一.选择题1.B 2.D 3.B 4.A 5.B二.非选择题: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⑵昭君出塞【拓展视野】B D。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

2.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学难点】匈奴与两汉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明长城图片。

[教师提问]这是哪一历史古迹?[学生回答]长城。

[教师提问]这是明朝修建的长城,那么在此前哪个朝代也曾大规模修建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秦朝,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提问]当时匈奴敢不断进扰强秦的北部边疆,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匈奴很强大。

[教师提问]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匈奴族与秦之后的汉朝关系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进入今天的揭秘行动。

翻开课本77页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学习新课】过渡:这一课的揭秘行动我们将从“四个一”入手,一个游牧民族、一封塞外来信、一纸中原战书、一片匈奴瓦当,从中我们将逐一揭秘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关系。

揭秘一:一个游牧民族出示三个问题,学生自学教材P77-78子目录“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2)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 (2)
(二)草原帝国与大汉王朝的和战
汉初:设置问题,
汉武帝:反击匈奴
三次战役(漠北战役)
卫青霍何?
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学生配乐介绍
出示相关资料,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欣赏配乐朗诵《昭君出塞》,体会昭君的心情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多媒体、视频、白板、电子检测等信息技术。
多媒体的使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如导入:以配乐诗歌的形式进行,渲染气氛,营造历史课堂独特感觉。课中:关于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播出无声动漫,由学生配音,使学生参与到历史情境中来,从而延伸课堂教学;关于漠北战役,采用背景音乐,在战马嘶鸣中与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再如通过欣赏配乐朗诵《昭君出塞》,体会昭君的心情,完成情感体验。总之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视频用于讲述匈奴帝国的消逝,使学生对于匈奴族的兴起、发展、消逝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形成完整的民族史观。
白板用于总结,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发挥其主动性,创新性。
电子检测,快速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
导入
情境引入: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诗人王昌龄那首著名的《出塞》吗?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在齐诵中创设历史情境,以最后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引出匈奴族。
教学主题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史课,课文主要介绍了匈奴族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关系。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正确认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奠定基础,所以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最终定稿)第一篇: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匈奴的兴起及贡献(2)匈奴与两汉关系(包括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两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受到后人的称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研讨法、讲解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分析资料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渗透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资源教材、课件、网站资料。

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背景音乐、长城画面,在我国北方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万里长城,提问:谁修筑的;用来抵御哪一少数民族的。

(学生回答)教师设问:万里长城真的能有效阻止匈奴的进攻吗?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四边互动)图片展示:内蒙古大草原,提问:今天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古代史上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学生答)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互动1秦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遏制了匈奴的南下。

但是到了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请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结合图片回答)展示冒顿统一蒙古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设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设计
2西汉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三、昭君出塞
1昭君初塞和秦(呼韩邪单于)
2匈奴的分裂
强调小结:
历史上汉朝和匈奴的和战,都促进了两族之间的交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祖国的历史是各族共同创造的。
联系现实今天56个民族和睦相处。

教师活动
问题:
1西韩的建立?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秦修长城的目的?
师:
介绍匈奴的起源、生活风俗。匈奴强大时,也就是西汉建立初期,面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汉武帝时开始反击。
策略和方法
分组讨论
教学媒体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两汉与匈奴的民族关系。简要介绍了匈奴的兴起和两汉与兴奴的交往,共同促进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同学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游牧)
2冒顿统一草原
3匈奴的发展
二、卫请、霍去病破匈奴
1汉初的和亲政策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课题名称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匈奴及两汉的关系,(卫青,霍去病,王昭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识图和查阅能力
教育目标
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友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主流
重点、难点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各民族友好是主流
3阅读课文78页回答是谁?为什么汉武帝能够胜利?小组讨论?
4总结前两课,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

教学设计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设计3: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导入新课:
从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作用说起,过渡到本课的内容。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课的主线。
一、匈奴兴起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谈谈对匈奴的认识,教师加以小结。
过渡:匈奴强大起来后,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会怎么做呢?此时的汉朝情况又如何?让我们来看看以下材料。
二、汉初和亲
出示材料,进入到第二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生:没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的内部关系。现在我们对汉匈关系进行总结(出示幻灯片)
国力强盛,大力反击匈奴。
汉元帝时,尽管国力比匈奴强,但还是采取和亲政策。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1、汉朝根据自身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匈奴的政策。说明国力是制定国家政策的根本。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课题
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设计老师
教学目标
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思考与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重点
匈奴兴起、 汉武雄风
难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教具
多媒体
教时
1
教学修正栏
教学过程设计:内容分四部分:
三、汉武雄风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设问面对汉匈双方国力的变化,汉武帝
会如何对待匈奴?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和补充。
四、昭君和亲
出示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西汉与匈奴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关系,东汉和匈奴又有什么交往呢?一起看资料。(展示资料)
提问:今天我们56个民族有匈奴族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1、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统一对匈奴发展产生的历史影响:匈奴的生产迅速发展,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表现:1)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漫山遍野。
2)冶铸业发展。
3)出现了农耕。(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已经有了交往。)(放映幻灯片)
(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匈奴族吗?
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2)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3)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启示:1、国家政策要根据国力制定。 2、中华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是历史的主流。
领域
成就
地位
文字
天文
1、与当时匈奴的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怎样 ?
经济萧条,社会荒凉
2、汉初,统治者针对匈奴的进犯采取了什么政策?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
“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汉朝时,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并每年送给匈奴大量宝物和纺织品,以求得暂时的和平的政策。) 国力有限
3、“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漠北大战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不同点:汉初“和亲”是被迫的,没有阻止匈奴南下侵扰;“昭君出塞”是主动的,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国力不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精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时间1.匈奴的兴起:人物经济发展的表现汉匈战争2. 民族关系汉匈和亲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2.看图谈感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墓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3.各抒己见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

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第 14 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首领称为单于2、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汉元帝把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

四、东汉与匈奴的战争: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攻击匈奴,取得胜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2014年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人教版)

2014年山东省郯城三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人教版)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1匈奴的兴起:他们生活在___,过着___生活。___之际,___单于统一了蒙古.
2匈奴的经济生活:畜牧业___,冶铁主要用于___、___、___,他们跟___学会耕地种田。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条件___,时间___,概况___,著名的战役___,意义___。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认真读材料结合教师补充内容从而掌握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小结(教学反思)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讲述)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案【课标要求】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史上所作的贡献。

了解汉匈的和战。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能力目标:评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匈奴的兴起;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当时的民族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在自学的基础上完成下列知识点)时间1.匈奴的兴起:人物经济发展的表现汉匈战争2.民族关系汉匈和亲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1.学以致用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不再听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①你认为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②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的历史现象的?2.看图谈感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墓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达了这位名将的什么品质?(从他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英勇善战对当时的边防产生了什么影响?3.各抒己见关于匈奴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于它的强大,造成中国北部边患严重,既增加了国家的负担,也给北部边民带来了灾难。

因此,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没有贡献。

另一种观点认为: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北疆,首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创造的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说说你的理由?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精品】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精品】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

【关键字】精品第14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第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学习重点和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重点。

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是本的难点。

堂导入:前播放歌曲《天堂》,学生随唱,营造学习本气氛,欣赏汉武大帝片尾曲《等待》师:在刚才的乐曲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广阔、优美、和谐的草原风光,还听到了古代草原的金戈铁马和前方战士的奋勇拼杀。

让我们穿过历史的长河,共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与边疆各民族的是是非非。

认识和了解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匈奴的兴起及汉朝的和战》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间: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条:______________2时间:_____________战役: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呼韩邪单于归汉:时间____________影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2、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哪三次战役?(识图P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4、回顾前两内容,结合本,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精讲点拨:、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战与和。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配套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配套教案1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代的和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把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把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把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进程与方式1.通过引导学生试探和探讨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和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缘故,培育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进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育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觅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自古以来确实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尽管中原地域与边疆地域的社会进展并非平稳,但中华文明具有超级壮大的凝聚力。

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进展的趋势。

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尽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正确明白得民族关系。

教学方式1.诗词导入法。

关于描述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能够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爱好。

2.讲解法。

关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

关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判,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

关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能够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

关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进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爱好。

教学进程【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刻阅读讲义,找出以下问题并经历。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时刻: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 经济进展:________________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条件:______________2.时刻:_____________ 战役: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三、昭君出塞1、呼韩邪单于归汉:时刻____________阻碍__________2、昭君出塞:时刻: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讨】:一、与那时匈奴强盛相较,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是如何的?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什么缘故要采取和亲政策?二、什么缘故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还击匈奴?其中阻碍较大的有哪三次战役?(识图P78页西汉和匈奴战争示用意)3、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奉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4、回忆前两课内容,结合本课,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此刻哪些方面?【精讲点拨】:一、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主若是战与和。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匈奴对我国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通过描述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昭君出塞与汉初和亲政策的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能力方面:通过课前安排学生搜集课本人物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搜集的内容,提高表述历史现象的技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

思想方面:通过组织学生角色模拟,加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认识到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贡献,树立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观念。

认识到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既有民族之间的战争矛盾也有和平往来。

和平相处是主流,不仅符合人民的意愿,而且也是各自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教学难点:汉初和亲与汉元帝时昭君和亲的异同点。

三、教学思想:由于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而对本课的有一定了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适当的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学好这一课。

四、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万里长城图)同学们回忆.在前面课文里,我们学习过秦始皇统治时期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匈奴。

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秦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结合事先找的资料、课本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2)、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3)、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做的?结果怎样?(4)、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读材料结合教师补充内容从而掌握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小结(教学反思)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讲匈奴与汉的关系。我们先讲了匈奴的兴起和统一蒙古草原,这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为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为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为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
五、巩固练习:
1.统一蒙古草原的是
A.头曼单于B.冒顿单于C.郅支单于D.呼韩邪单于
答案:B
2.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
A.河套地区B.河西走廊地区
C.漠北地区D.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D
3.汉武帝派遣打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奴的将领是
A.卫青、霍去病B.卫青、窦固
C.窦固、窦宪D.蒙恬、蒙毅
答案:A
回顾学过内容回答:是为了抵御匈奴。
主备人
于艳红
课型
新课
验收结果:
合格/需完善
时间
年月日
分管领导
孟庆超
课时
1课时
第周第课时总第课时
重点、难点:汉与匈奴的关系对中华民族统一进程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复习导入:
秦朝时期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那一少数民族?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但到了汉朝匈奴与汉的关系出现了战与和两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战争。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高:
阅读以下资料,你怎样理解它?
材料一:书上摘录的《汉书》内容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教师解释:烽烟:指战争。鸣镝:响箭,鸣镝无声,指匈奴没有入侵)
(教师补充)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快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知识体系梳理。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引导,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组长总结并展示本组答案。
认真听教师讲述,仔细观看教师展示的图片,从而了解匈奴的军事发展,经济和生产生活状况,感受游牧民族各方面的特色。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活动同学们踊跃表现,展示劳动成果增添课堂气氛。
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组长总结答案派代表展示。
[教师引导]展示《匈奴骑兵铜像》,这是出土于今蒙古共和国境内一座匈奴王墓中,造型为匈奴骑兵,头戴尖盔,骑马拉弓,有着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交流自己课下搜集的卫青、霍去病的故事。然后,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汉武帝的名义拟写一份"表彰卫青、霍去病"的诏书,要求说明两人的功绩以及评价,随后当众"宣读诏书"。
(一)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教师引导]回顾秦朝同匈奴关系中发生的几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阅读教材,思考"冒顿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讲述)冒顿单于励精图治,严于治军,训练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骑兵队伍,军事力量增强,秦末汉初统一蒙古草原,匈奴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教师引导]然后设计问题展开教学:同学们,我们刚学习了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又知道卫青、霍去病的故事。那么,接下来请大家看以下问题:
问题一:与当时匈奴强盛相比,西汉初年的经济是什么状况?
问题二:什么是"和亲"政策?西汉对匈奴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
问题三: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补充解释进一步完善答案。
二、自主探究,梳理知识:
1匈奴的兴起:他们生活在___,过着___生活。___之际,___单于统一了蒙古.
2匈奴的经济生活:畜牧业___,冶铁主要用于___、___、___,他们跟___学会耕地种田。
3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条件___,时间___,概况___,著名的战役___,意义___。
三、展示交流,合作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