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  ppt课件

以上诸多联系都是人体的整体性的表现。
ppt课件 20
生 理
意义:经络是联络脏腑组织,沟通内 外上下的纽带。 表现:人体在结构上相互联系,在功 能上相互协调,彼此为用
病理表现: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
ppt课件
21
感应传导信息
含义: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 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机理:通过运行于经络之中的经气对 信息的感受负载作用而实现。
太 阴 阴 少 阴
ppt课件 厥 阴
阳 明 太 阳 少 阳 阳
8

络 经 皮

脉 筋 部
9
脏ppt课件 腑
经脉与络脉
手足三阴经
十二经络 (正经)
手足三阳经
是气血循环的 主要通路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循行部位和交接顺 序,其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 直接的络属关系,是人体气血循行的主要通 道。
ppt课件
14
生理功能
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体平衡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 ppt课件 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含义:气血通过经络传注,布散 全身,以营养脏腑组织。
途径:循十二经脉流注衔接顺序,与任、 督两脉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周流 不息,循环往复。
ppt课件 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
经络学说向临床实践方向发展(秦汉 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65年) 《难经》首创“奇经八脉” 《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
ppt课件
4
经络学说的总结时期 (晋以后)
晋 •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宋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元• 滑寿《十四经发挥》 明•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 清• 姚澜《本草分经》 清•陈惠畴《经络图考》 黄谷《明堂经络图册》 ppt课件

十二经脉PPT课件

十二经脉PPT课件

2、命名
整个经络系统的命名大致采用了以 下四种方法: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 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装束来命名,如奇经八脉。 D、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面的经脉 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面的经脉为阳经。 一阴一阳衍化为三阴三阳,相互之间具有相 对应的表里相合关系,即肢体内侧面的前、 中、后,分别称为太阴、厥阴、少阴;肢体 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称为阳明、少阳、 太阳。 脏为阴,腑为阳:每一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 每一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各经都以脏腑命 名。 上为手,下为足:分布于上肢的经脉,在经 脉名称之前冠以“手”字;、分布于下肢的 经脉,在经脉名称之前冠以“足”字。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 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 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交于手三阴。 这样构成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 环无端的径路。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 阳降”。
因经脉的循行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和区 域,根据经脉的不同分布和病变出现的具 体部位,就可以进行辨证归经。以头痛为 例,前头痛,当属阳明经,中药用葛根、 白芷;后头痛,当属太阳经,中药用羌活、 川芎;侧头痛,当属少阳经,中药用黄芩、 柴胡;头顶痛,当属厥阴经,中药用吴茱 萸、蒿本。这样就可分别选用相应经脉的 穴位来治疗,或相应的引经药来治疗。 (所谓经络辨证当包括两部分,即根据其 分布部位和各经脉的病候——脏腑辨证)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2024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完整版
刮痧 通过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 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 等作用。
注意事项 艾灸和刮痧等操作前需了解患者体质和病情,选择合适的 部位和方法,注意防止烫伤和感染。同时,对于孕妇、心 脏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谨慎操作。
19
05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2024/1/28
气血流通原理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 在经络中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当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2024/1/28
6
02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2024/1/28
7
脏腑功能在经络中体现
2024/1/28
脏腑功能通过经络实现相互联系
小儿消化不良
通过经络刺激,调整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改善小儿营养不良。
2024/1/28
产后缺乳
依据经络理论,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乳腺分泌,增加乳汁 量。
22
运动损伤康复中经络应用
肌肉拉伤
运用经络穴位按摩或针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肌肉修复。
韧带扭伤
通过经络治疗,调整关节稳定性,促进韧带修复,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医基础理完论整经版络》ppt课件
2024/1/28
1
目录
2024/1/28
•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 经络与脏腑关系探讨 • 常见穴位分类及其功能解析 • 针灸、拔罐等操作方法介绍 • 临床应用举例与案例分析 • 现代科技在经络研究中应用前景展望
2
01
经络概述与基本概念
2024/1/28
3
经络定义及作用

第一章_经络概述

第一章_经络概述

(二)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1.临床:内脏病在体表相应部位可现病理现象(压痛、 结节、皮疹、皮色变化……) 例胃痛:足三里至丰隆穴下2寸,汗毛竖起(头 针研究) 肝炎:肝俞穴处有压痛 心绞痛:沿左上肢内侧放射至小指 2.文献 《十一脉》、《灵》、《甲》、《大成》均在每一条 经脉循行路线之后记述有关病症,是经络内外联系的典 型反应之一。 说明内病反应于体表,途径即经络
2.流注:
(1)起于肺经,止于肝经,周而复始,如环无端。 (2)阴阳表里经脉相传。 (3)手足同名阳经相传。 (4)阴阳经脉均按阴阳气衰减相传。 (5)与督任相通构成十四经循环流注。
• 十二(四)经流注图
①手太阴· 肺 任 ( ) 督 ( ) ④足太阴· 脾 ⑤手少阴· 心 ⑧足少阴· 肾 ⑨手厥阴· 心包 ⑿足厥阴· 肝
治法: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
规律: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的错误, 提示禁例。 《经络学》是针灸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中医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与气血津液学说,脏象学说 等在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成体系,各 具特点,同时彼此相互补充印证,成为中医学阐述正 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学说。
经:纵丝,织物的纵线,犹主干。 络:网络,纵横交错,犹分支。 经脉:主干、纵行、深层,少有计数,运行气血的主要 通路,经络系统的主体。 络脉:分支,横行,浅表,多难以计数,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为诸经渗灌气血,形成整体循环,分属于经脉
一脉相承,彼此衔接→整体循环
2.经脉与络脉的区分
水 渠 主 干 道 : 经 脉
(2)头和躯干部:
手三阴 手太阴—上胸外侧(第三侧线上端) 手厥阴—乳房 手少阴—腋下 足太阴—胸腹第三侧线 足厥阴—阴部,胁部 足少阴—胸腹第一侧线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走向图课件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 每条经络都连接着一定的脏腑,是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通 道。
十二经络的组成
01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 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 少阴心经。
02
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 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 手太阳小肠经。
03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 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 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起始于食指末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到达头部。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末端,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过肩部、颈部,最后 到达头部。这条经络与大肠相关,对于调节肠道功能、促进排便等方面具有重要 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沿头顶至项后,下行至背部两侧,经过臀部和大腿后侧,最后在小腿后侧和足底交会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目内眦,沿着头顶、背部两侧等部位下行,经过臀部、大腿后侧等部位,最后到 达小腿后侧和足底。这条经络与膀胱相关,对于调节水液代谢、促进排毒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上肢内侧中线 上行,经过肘部、上臂内侧、腋窝等 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VS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手中指末端,沿 着上肢内侧中线上行,经过肘部、上 臂内侧、腋窝等部位,最后到达胸部。 这条经络与心包相关,对于调节心悸、 胸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运动表现提升
将十二经络走向图应用于运动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了解自 己的身体状况,提高运动表现和竞技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十二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足少阳胆经
起始于目外眦,沿头部侧线,下行至耳后,沿着颈部下行 ,到达肩部,然后沿着胁部,经过髋关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达大腿外侧 ,最后在小腿外侧和足背交会。

第四章经络

第四章经络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三)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十二经脉是
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分布于机体
各部,经脉中气血的运行是依次循环贯注的,
即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注于肺,在前肢太
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后肢厥阴肝经,
再复注于前肢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
端,构成十二经循环。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脏腑还通过经络的循行、交叉和经别、 络脉等的分支,或与其它脏腑贯通连 接等,从而构成了经络与脏腑之间广 泛而复杂的联系,称为“脏腑络属”。
中医学导论
(四)外连经筋、皮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 部分,故称之为“十二经 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 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3.奇经八脉
共有八条,即督脉、 任脉、冲脉、带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 和阳维脉,合称为“奇 经八脉”。 具有密切十二经脉 的联系和调节十二经脉 的气血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第四章 第一节
4.正经与奇经的区别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
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
2.浮络——循行于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 现的络脉。 3.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中医学导论
(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联系全身的组织、 器官,布散于体表各处,并 深入体内连属各脏腑。 正经、经别、奇经、 络脉都与脏腑有一定联系。 其中十二经脉起着主要和直 接的连属作用。
第四章 第一节
中医学导论
鼻旁
心中 肺 中 目内眦
胸中
目外眦

经络26475ppt课件

经络26475ppt课件

精选ppt
12
2.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
针刺体表穴位之所以能够治疗内脏疾病,就是因为 穴位基本分布在经络上,而经络能够感受和传导针 灸的刺激作用。对特定的经络俞穴,给予不同程度 的刺激,借助于经络的感受和传导作用,达到调理 气血或振奋脏腑的功能,从而使遭受失调的阴阳重 新趋于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
精选ppt
3
从功能上说,经络是动物体内运行气血、传递 信息、联络全身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 表里,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的系统。是经脉和 经络的总称。它们把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关 节、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紧密地连接起来, 使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精选ppt
4
二.经络的起源
“经络”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内经》 中关于经络的叙述非常丰富,但关于经络的起源 并无详细记述。经过后人研究整理,认为经络的 起源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4 感传的宽度有粗有细: 在四肢多较细,在0.2—
0.3mm之间,多数反应为琴弦状或电线状,进入躯干后, 可变宽达10cm/s左右。
5 感传速度较慢:一般来说感传速度较植物神经、躯
体神经都慢(大多数经络敏感人的自感速度为10cm/s 左右)
精选ppt
17
6 感传可阻性:当感传自刺激点双向感传时,对任何
精选ppt
2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经络的涵义:
经:即经脉,经含径(路径)之意。经脉是经络 系统的主干。
络:即络脉。络有网络之意。络脉为经脉的分支,
象网络一样遍布全身。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从分布上讲,经脉和络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有规律地循行,错综复杂的交合,形成一个纵横 交错的网络系统即经络系统。
方向一点施加压力,多数可阻断感传自压迫点继续前

第四章经络

第四章经络
(2)浮络指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古医家观察浮络色泽以诊病。如《素问》说:“视其部中有浮 络者……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儿科 诊断中的“三关”指纹诊法的理论依据在于此。
(3)孙络最细小的络脉,是络脉再分而至最细微者。如《灵枢》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有渗灌血气于脏腑组织和抗御邪气的作用。《素问》称其有“溢奇 邪”“通荣卫”的作用。
3.连属部分
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包括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十二经筋指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即
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关节统称。经筋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 运动的作用。经筋的病变,主要为痹证、筋肉拘挛或痿软不收。 (2)十二皮部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反映区。全身体表的皮 肤,分为十二份,分别由十二经脉之气来分布和主司,则称为十二皮部。 如《素问》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皮部有反映十 二经脉气血盛衰或运行是否正常的作用。
(2)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上述分布规律中有一例外,即在小腿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部位,
足厥阴肝经行前线,足太阴脾经行中线,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两 经交换位置。

3.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1)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2)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3)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4)足三阳经阳明经在前(胸腹面)、太阳经在后(背面)、
阳维脉构成,主要作用是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 (3)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别出的经脉,主要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
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的作用。
2.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1)别络经脉较大的分支,是络脉中最大者,故又称大络,有加强十二经脉相表里的两经在 体表联系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十五支: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各一支,加脾之大络(大 包),共十五别络。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PPT课件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3.连属组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
筋肉、关节的体系,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 调节,称为十二经筋。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
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也称 十二皮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别络 孙络 浮络 十二经筋 连属组织 十二皮部
经脉
经别,亦有十二条,称十二经别。 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 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正经别出, 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 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 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合 于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 条阳经,称为“合”。 每一对为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十二 经别共组成“六合”。
三阳经 足 (面)


足三阴经
2.交接规律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 端交接;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异名手、足阴经在胸腔内交接。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交接
指端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小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环(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大趾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经络系统
络脉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循行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命名原则
上为手,下为足 内为阴,外为阳 脏为阴,腑为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循行部位 阴经 阳经 阴经行于内侧 (属脏) (属腑) 阳经行于外侧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太肠经 前缘 上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中线 肢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后缘

经络优秀PPT资料

经络优秀PPT资料

(3)躯干部的分布 阳经:手三阳——行于肩胛部;足三
阳——阳明经行于躯干前、少阳经行于 侧面、太阳经行于后面。 阴经:手三阴——均从腋下走出;足 三阴——均行于腹面。 行于腹面的经脉,以肚脐为基准,自 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 足太阴、足厥阴肝经。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部位(略)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 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病理及其与 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神等相互 关系的学说。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黄帝内经》成书,标志着经络学说的形成 (1)系统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属络脏腑及其病
变等。
(2)记载了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内容。 (3)对奇经八脉的论述。 2、形成的客观依据 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2)属络脏腑
经络系统深入体内,直接与脏 腑联系。阳经皆属腑络脏,阴经皆 属脏络腑。
a.“属”:十二经脉与其本经脏 或腑直接相连的关系。
b.络”:十二经脉与其相互表里 经的脏或腑相联系的关系。
3. 流注次序
根据前面交接规律,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足厥阴 肝经止。P98
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头面部的分布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分布
一、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一)循行分布规律 1、走向与交接 (1)走向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 足三阳: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 足三阴:从足走腹(胸),交于手三阴。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a.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足少阳胆经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分支与冲脉皆行于脊柱前。 c. 冲脉:与足少阴经并,挟脐、布胸,经喉绕唇
到目眶下。分支行下肢内侧到足底。 2、带脉的循行概况 起于季胁,斜下至带脉穴,绕身一周。

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 经络

(三)表里关系

手/足阳明-----手/足太阴 手/足少阳-----手/足厥阴 手/足太阳-----手/足少阴

(四)流注次序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二)任脉:担任、妊养 1.循行 2.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调节月经,促进生殖功能, 与妊娠有关。

(三)冲脉:冲要 1.循行部位 2.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2)与女子月经及孕育功能有关--“冲为血 海” 。
胸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第四节
经络
十二经脉
3.流注次序
食指端 鼻孔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趾端
手少阴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