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走进分子世界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问题驱动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激发他们对分子世界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能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讨论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雪融化、酒精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讲解:讲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氢键的形成、分子间的吸引力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分子理论,讨论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具有不同的气味、为什么水沸腾时会产生蒸汽等。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分子理论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
可以组织参观实验室或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分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四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主要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包括分子的定义、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2. 能够描述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3. 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气四溢、蒸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同时,教师展示分子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结构。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掌握分子理论的应用。
例如,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等。
4.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为什么冬天室内空气中会有水珠?为什么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
5.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6. 板书设计: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作用力。
7. 作业设计:1.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香水浓度越高,香气越浓郁;2. 请用分子理论解释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更容易晾干;3. 请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可以用分子理论解释的现象。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分子世界。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分子理论,探索更多现象背后的原因。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等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子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分子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 解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0分钟)1. 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碰撞。
2. 解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分子的运动情况,如蒸发速度等。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与分子动理论的关系。
五、分子动理论的应用(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物体会在手中发热等。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解答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
活动重难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难点: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一、走进分子世界_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的运动: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分子的扩散:分子通过扩散现象表现出来。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3. 让学生掌握分子的运动规律,明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4. 让学生通过扩散现象,理解分子的扩散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味四溢的饭菜,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的运动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分子的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力斥力3. 分子的运动规律无规则运动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 题目:请描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答案: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借助实例和模型进行讲解。
在课堂上,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分子动理论在现代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的运动轨迹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间引力的解释分子间引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3.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点1.描述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2.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2.学生掌握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与物质和分子有关的实物和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模型等;2.教师准备好板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质的实物,如水、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中有什么?2. 探究分子(15分钟)教师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概念,并与学生共同探究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教师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分子,并让学生估算分子的大小和分子间的距离。
3. 实验探究分子(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酒精分子的扩散现象。
具体步骤如下: 1.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一些酒精; 2. 在容器的另一侧放置一片纸巾,并滴上几滴食用香精; 3. 观察并记录纸巾上的现象。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酒精分子的扩散规律。
4.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分子在物质中的特征以及分子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的相关知识点。
六、课堂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分子模型和相关实验器材,并与实验室老师进行交流,深化学生对分子世界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的习题;2.搜集更多有关分子世界的资料。
以上是教学设计的大纲,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需要详细内容的文档,请提供更详细的要求。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分子的性质。
2. 让学生观察分子运动的现象,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分子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香味四溢的饭菜,湿漉漉的地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基本概念的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分子模型,向学生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
3. 分子运动现象的观察: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验现象,如热水的温度升高,颜色的变化等,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现象。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实际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7.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概念,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的现象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8. 作业设计:(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试着用分子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做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分子的基本概念,性质,运动现象以及相互作用力。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更多的日常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课外资料,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教学设计完毕。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讲解。
《第七章 一、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理解分子的性质,如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运动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学习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分子运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微观世界的奥妙,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子的运动,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将宏观现象与微观分子世界联系起来,建立微观观念。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烧杯、水、红墨水、滴管、放大镜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分子世界的动画视频、图片等。
3.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相关内容,准备问题回答。
4. 安排课堂讨论和实验任务的时间。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思考以下问题:(1)红水在扩散过程中颜色有什么变化?(2)为什么会发生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相互讨论后回答上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分子运动及分子概念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和原子之间存在空隙,并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经常能闻到各种物质的气息,品尝到各种食物的滋味,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分子的运动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观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其周围的电子组成。
当原子结合形成分子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围绕彼此旋转。
在食物中,分子会运动并相互作用,形成我们品尝到的各种味道。
例如,甜味来自于糖分子的扩散,咸味来自于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相互作用,而酸味则来自于氢离子的释放。
这些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取决于温度、压力、电磁场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分子运动理论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描述了物质和能量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通过研究分子的运动,科学家们能够理解许多自然现象,如热力学、化学反应和量子力学。
1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1 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教科书八年级第七章第1课《走进分子世界》。
下面,我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而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是学习有关物质结构内容的启蒙课。
并且对前面物态变化一章的内容有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向孩子们打开物质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建立结构模型的猜想研究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和遥远宇宙世界奥秘的兴趣。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现的巨大推动作用。
3、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结构模型方法.2、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2、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3、教学重点、难点及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认识以及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主题活动——《走进分子世界》。
一、设计意图1. 认识分子,了解分子的基本特征;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的基本特征;2. 能力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放大镜、实验器材等;2. 学具:每人一份实验器材、记录本、彩笔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激发他们对分子的兴趣。
2. 观察分子模型(5分钟):让孩子们观察分子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分子的基本特征,如分子的大小、形状等。
3.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观察分子运动的原理,如布朗运动等。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和分子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活动结束后,我让孩子们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分子现象,并与家人分享。
这样一来,既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感受科学的无处不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的课堂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子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在情境引入环节,通过动画故事《小分子的一天》来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概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7.1 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主要涵盖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3. 学习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通过实例理解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性质,能用分子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掌握分子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问题。
3. 认识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能解释一些化学变化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定义和性质,分子基本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黑板板书,详细讲解分子的定义、性质和基本特征。
同时,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分子相关的例题,如解释气体膨胀、溶解现象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观点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教师通过讲解和实例,阐述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定义和性质;2. 分子的基本特征;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4. 分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分子的定义和性质。
2. 请列举三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3. 请解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分子的本质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5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下《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5一、走进分子世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要紧内容,明白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 明白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说明一些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微观世界隐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对我们生存的空间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
教学策略: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观看摸索和实例分析来加深明白得。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分子模型的深刻明白得。
教学策略:通过动画手段关心学生克服困难、达到把握的目标【设计思路】: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练习的资源,从学生的最近进展区动身,通过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差不多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课题。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因此课件就有了用武之地。
本节的所有课件差不多公布到苏科版物理支持网站。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炭笔、报纸条、显微镜,高锰酸钾颗粒(放在烧杯中,配有药钥匙)、烧杯(内有适量的水),酒精、水(放在烧杯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注射器(配有针头)2.教师器材:烧杯(内有水)、滴管,划有彩色笔迹的纸,手帕、香水。
3.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动。
重要组分。
3.阶梯训练第三关:深化题目填空选择说明: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是一个机动题,即使时刻承诺也可不能给同学们答案,目的是给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感受,从而保持对科学的持久爱好,同时为下节内容作铺垫。
板书设计:【教后感】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三维目标,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立足与学生的长远进展,注意表达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
教案:走进分子世界第一章:分子的概念与特性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2. 掌握分子的大小和组成。
3. 理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分子定义: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2. 分子大小:介绍分子的尺寸,分子直径一般在0.1纳米到几纳米之间。
3. 分子组成:介绍分子的组成元素,包括氢、碳、氧、氮等。
4. 分子作用:讲解分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如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参与化学反应等。
教学活动:1. 引入分子概念:通过展示分子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定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的特性,如大小、组成等。
3. 实验观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让学生观察分子的运动和作用。
4. 小组汇报:每组汇报分子的特性和作用,进行互动交流。
第二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2. 掌握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3.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相互作用: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概念,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等。
2. 分子间引力:介绍分子间引力的概念和特点,如万有引力、dipole-dipole 引力等。
3. 分子间斥力:介绍分子间斥力的概念和特点,如电子云的重叠排斥。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性质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子间相互作用概念:通过展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图示或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类型。
2.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表现。
3. 物质性质分析:让学生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水的氢键作用导致其熔点和沸点较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章:分子的运动与动力学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的运动特性和动力学原理。
2. 掌握分子的平均动能和速率分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我的教学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分子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我希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重点是分子的基本性质。
为了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动向,引导他们正确操作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安全进行。
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会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观点。
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同时,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们在课后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会对分子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同时,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分子概念的引入,我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引导,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分子的概念。
通过显微镜观察分子的形态,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存在,这对于他们建立分子观念非常重要。
实验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生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够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理论解释现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走进分子世界》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物质结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教学旨在带领学生沿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的路径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在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科学的研究方法一一建立模型法,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应用这种方法去研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想象和收集证据.密切联系生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分子概念,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会用语言描述分子模型.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方法.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过程与方法:1.经历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及逻辑推理的能力.3.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探究更小微粒的兴趣.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3.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 关系.【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白纸、 6B 铅笔、放大镜;烧 杯、温水、高锰酸钾颗粒、药匙;冷水、酒精、玻璃 管;铁丝圈、肥皂水;注射器、冷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千纸鹤、 钟罩;量筒、黄豆、菜籽;烧杯、滴管、水;香水; 铁丝圈、肥皂水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一、引入 教师演示: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一)建立分子模型 学生活动:观察笔迹和放入高锰酸钾的温水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选择模型) . 学生活动: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 教师演示:用黄豆和菜籽混合 . 学生类比活动和演示现象,收集证据检验猜想, 难点】 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 建立分子模型 .纸鹤变红得出结论.学生归纳自己经历的研究过程,得出研究方法. 学生阅读:知道分子的概念及特点.(视频)模拟分子一一一滴水,巩固分子的概念.(视频)展示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收集证据检验猜想(模型).师生讨论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二)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1.探究分子的运动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学生活动:模拟科学家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进行探究.小组汇报探究过程,得出结论.2.探究分子间的吸引力小红的困惑: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检验猜想.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得出结论.3.探究分子间的排斥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学生活动:压缩水和金属块. 学生交流活动感受,体验排斥力的存在.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生活动:压缩空气.(置疑:学生思考压缩空气学为什么与压缩固体、液体不同?)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读一读” . 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归纳得出结论.(三)了解纳米材料的奇特性质及应用(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三、课堂小结学生交流收获、提出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解释千纸鹤变红的原因,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四、反馈练习五、课后拓展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构成物质的更小微粒.【设计反思】1.本课教学设计紧扣“真学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导入新课时的魔术表演,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教学时的活动,不断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如学生完成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后,无法解释总体积为什么会变小?教者及时完成类比实验“黄豆和菜籽混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交流、展示等逐步展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不在完善分子模型、断地培养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解释为什么千纸鹤会变红时,教者只演示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同时又多次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使知识全面、系统化.2.本课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只有尝试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物理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注意以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主线,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一方面,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宏观现象(如铅笔的笔迹、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香水的香味等),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建立分子模型、分子的运动等),既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同时又是研究方法的渗透(如模型法、转化法等);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观看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等,将物理知识回归社会,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走进分子世界8-苏科版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结构模型,了解分子动理论。
分子世界对学生来说又比较陌生和抽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少,尽管对这部分教学总体要求不高,但还是有相当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问题—猜想—实验—总结”的形式进行。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采用科学家探究未知世界时常采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建立模型法;教师要潜移默化利用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等知识;教师更要巧妙利用推理法阐述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等知识。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要具体形象的实验来支持!所以八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有欠缺。
但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知识。
本节课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直观的实验、直观的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利用这节实验探究课创设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锻炼能力。
3.教学方法实验法、阅读法、建模法、类比法、推理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3.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视野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4.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角度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5.通过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猜想、动手、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活动逐步建构分子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从微观分子角度定性的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教学资源】PPT、炭笔、玻璃管、酒精、水、红墨水、酱油、醋【课型】实验探究课【教学过程】。
物理八下《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6)
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知道显微镜的观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体会分子世界的物理性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究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分子模型的深刻理解三、教具学具炭素笔、白纸、高锰酸钾、红墨水、放大镜、烧杯、长玻璃管、酒精、水、香水、内聚力演示器、针筒、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四、设计思想充分利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浅入深,亦步亦趋的完成教学任务、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质疑能力。
五、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学生活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极小和极大的世界?◆投影:极小和极大的世界引入课题:§7.1走进分子世界(二)主要教学过程1、分子模型(1)分子模型的建立活动7.1 选择一种模型◆问题:宇宙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什么构成呢?物质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物质可分吗?具体一点:你知道一支笔、一张纸是有什么构成的吗?◆学生活动:分粉笔◆投影:研究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演示实验:吸管中的水从外观上看是连成一片的,现将它挤出,你看到什么?◆学生活动:用放大镜对炭素笔迹观察结论: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问题: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宏观上的连续体的呢?请想象一下!◆视频:酒精和水的混合◆投影:模型照片◆得出结论:物质由不连续的微粒构成,微粒间有空隙,微粒在运动(2)分子概念的建立◆投影:分子的定义◆投影:认识分子(分子的大小)◆投影:显微镜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在超级电子显微镜下分子的图片。
《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5)
一、走进分子世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过程和方法〔1〕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测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引入新课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
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
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
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方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
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测,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测,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三、新课局部选择一种模型:教师: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
〔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教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再注入酒精,在液面的最高处做一记号。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水与酒精总体积是否和混合前酒精和水的体积之和相等。
如不相等,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推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
20242025学年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一节走进分子世界教学案我设计这节《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旨在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感受分子的运动,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的概念,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理解分子运动的原因。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观察。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分子的概念,解释分子运动的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进行分子运动实验,观察分子的运动,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讨论分子运动的规律。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分子运动的原理。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孩子们的反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进行一次分子运动的观察实验,加深对分子运动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的概念,认识到分子运动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走进分子世界》这节课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的概念和分子运动的原理是本节课的两个主要重点。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而分子运动则是物质性质变化的基础。
分子运动的原理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让孩子们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些困难,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难点。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魔法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到分子运动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兴趣。
《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9)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宏观性质的最小单位,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了解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以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5〕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科学家在探究微观物质结构时采用模型法的意义。
【学习重点】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分子间作用力【学习难点】建立分子模型【实验器材】酒精、水、一端开口的直玻璃管、红墨水、热水、滴管、两个外表磨得很平的铅块、醋和酒精、NO2气体等【学习过程】一、展示交流:活动一:认识分子模型实验:〔1〕用素描炭笔在纸上画一条线,用放大镜对这一条线进行观察,看到什么现象?〔2〕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变小。
猜测:科学家们根据上述的现象,设想了三种物理模型。
模型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 :固体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
请同学们思考哪种模型能够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尝试解释一下。
讨论:〔讨论2分钟后答复〕口头展示总结:〔1〕分子〔2〕分子模型活动二:分子的运动实验:1. 装NO2气体瓶子在下,空气瓶子在上2将等量的红墨水分别滴到等量的冷、热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讨论:学生讨论后进行如下答复。
①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
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总结:活动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验:将两个外表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强调要将外表刮光滑,且要用力挤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走进分子世界》这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物质结构问题的研究,因此本课教学旨在带领学生沿科学家探究物质结构的路径进行微观世界的研究,在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的过程中学习研究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并用这种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微观世界的强烈愿望.通过小组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能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应用这种方法去研究解决新的问题.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并能利用工具进行观察想象和收集证据.密切联系生活,展望未来,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分子概念,对分子大小有感性认识,会用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模型方法.
4.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子模型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及逻辑推理的能力.
3.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交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和谐,激发学生探究更小微粒的兴趣.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
作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建立分子模型.
【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白纸、6B铅笔、放大镜;烧杯、温水、高锰酸钾颗粒、药匙;冷水、酒精、玻璃管;铁丝圈、肥皂水;注射器、冷水、金属块.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氨水、酚酞试液、千纸鹤、钟罩;量筒、黄豆、菜籽;烧杯、滴管、水;香水;铁丝圈、肥皂水.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千纸鹤变红
(创设情境,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
(一)建立分子模型
学生活动:观察笔迹和放入高锰酸钾的温水.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选择模型).
学生活动:将水和酒精混合,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用黄豆和菜籽混合.
学生类比活动和演示现象,收集证据检验猜想,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自己经历的研究过程,得出研究方法.
学生阅读:知道分子的概念及特点.
(视频)模拟分子――一滴水,巩固分子的概念.
(视频)展示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收集证据检验猜想(模型).
师生讨论建立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二)研究分子的物理属性
1.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香水味?
学生活动:模拟科学家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方法,进行探究.
小组汇报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2.探究分子间的吸引力
小红的困惑: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
验检验猜想.
小组展示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3.探究分子间的排斥力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既然分子间有空隙,且分子间存在吸引力,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压缩任何物体.)
学生活动:压缩水和金属块.
学生交流活动感受,体验排斥力的存在.
4.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学生活动:压缩空气.(置疑:学生思考压缩空气为什么与压缩固体、液体不同?)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读一读”.
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归纳得出结论.
(三)了解纳米材料的奇特性质及应用
(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
三、课堂小结
学生交流收获、提出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
(解释千纸鹤变红的原因,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中,让学生观察思考并解释.)
四、反馈练习
五、课后拓展
上网查阅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构成物质的
更小微粒.
【设计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紧扣“真学课堂”的基本要求,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导入新课时的魔术表演,激活学生的思维.新课教学时的活动,不断地优化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培养.如学生完成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后,无法解释总体积为什么会变小?教者及时完成类比实验“黄豆和菜籽混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是通过学生的阅读、分析、交流、展示等逐步展开,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完善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的过程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解释为什么千纸鹤会变红时,教者只演示将氨水滴入酚酞试液后变红,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同时又多次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使知识全面、系统化.
2.本课教学设计始终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得到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只有
尝试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有了他们的切身经验体会才能让物理课堂充
满生命活力.因此,在本课设计时注意以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主线,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一方面,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宏观现象(如铅笔的笔迹、高锰酸钾放入水中、香水的香味等),将学生带入微观世界(建立分子模型、分子的运动等),既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又是研究方法的渗透(如模型法、转化法等);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观看视频“神奇的纳米材料”等,将物理知识回归社会,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