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使用时间:2012、4、28 制作人:申洪光审核人:坚永乐编号:18024【课程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重点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旧知新学】1、“一五”计划的特点与成就。
2、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课前预习】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1.背景:(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文革结束后,安徽和四川率先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2.内容:(1)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使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大力发展。
3.意义:(1)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的改革)1.原因;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②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迈开了步伐。
2.概况:①年,中共全会,在全国全面展开。
②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3.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 年, 第一次写入宪法。
3.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巩固练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2、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3、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学案6】.doc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时♦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1)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结合本课《学案导学》细读教材第各目,思考每一目的内容中心及表现或构成,并在教材上勾划出知识要点。
2.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探究案I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1、常握屮共十一届三屮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掌握改革在农村率先实现的原因、主耍内容及意义。
3、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特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4、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建议: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上述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惑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II•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
……中国很长的历史都是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
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集中的行政管理阻止任何除农业以外的新尝试……迅速滋长贪官污吏,导致农民起义……(1)就经济而言,材料一中所说“中央集中行政管理与小农自主生产相结合,存在哪些负面作用?请结合明清时期的有关史实予以说明。
(4分)材料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这种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进行,只应该促进而绝不能损害社会的安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国家财力的增强。
学案】高一历史岳麓版课件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
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积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村行 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 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使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 和城镇化的发展。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3.推行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4.作用、影响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86页“安徽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图片,思考:图中画面出 现的背景是什么?
自主预习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史料导入
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
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安徽凤阳率先实行以包产到户为特
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获得大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
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
国有企业改革
1.经过 (1)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2)1984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 自主思考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曾经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 呼吁。随后“松绑”之风吹向全国,试推测“‘松绑‟之风吹向全国”最早可能是在哪 一年?为什么?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意义。
1.联系必修一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运用比拟法把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过程、实质与影响。
3.采用列表法比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4.运用归纳法整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展阶段。
知识点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立方面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开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根底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试点:安徽省和四川省。
(3)特征:包产到户。
(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根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农村经济的开展。
知识点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场: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方案的商品经济。
(1)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①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②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安康开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实立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开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开展的进程。
第19课学案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预习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基础知识梳理:一、经济体制改革:(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2)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________(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过于平均(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实行___________、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3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概况(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乡镇企业的发展:作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______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_______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1)国企存在弊端,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农村改革的推动2.时间:_______年10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_______________4、目标: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________。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计划经济体制⑴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doc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实质: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生产力。
(4)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过程(1)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知识体系】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试点时期(1978—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全面展开(1984—199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进一步深化(1992------)1992年,了“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明析概念】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编者: 李颖秋教 学 过 程【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进入新课 】 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问题1:我国改革开端的标志是什么?改革的进程怎样?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由农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群众自发到政策推进。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改革的目的、内容、原则、实质、必要性。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心环节、目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及意义。
☆★ 过程与方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目先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师生共同总结意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由教师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则重点讲述建立过程与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理解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
————————————————————【 教学难点 】改革的必要性;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归纳法和讨论法。
————————————————————【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及投影仪、大屏幕等问题2:十一届三中全会怎样揭开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明确指出: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含答案)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含答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中共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掌握中共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知识整合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掀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展______企业。
(3)意义①以__________为要紧特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进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历程⎩⎪⎪⎨⎪⎪⎧①开始:以 为中心环节的都市经济 体制改革开始。
②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都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打算的商品经济。
③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 目标——建立 制度 (2)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固的进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①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进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创新:2021年,“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的经济格局差不多形成。
(2)阻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进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展的进程。
二、重点深化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缘故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进展水平,严峻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第19课学案
学科组长:杨永升执笔教师:韩栋林日期:2015.5.16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①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②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学案】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内容: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经济体制改革:③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④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提出)⑤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知识梳理】一.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间:1978年12月⑵内容:A.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B.确立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的方针。
⑶实质:大幅度地提高________________。
⑷意义:揭开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探究一】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⑴概念:是指在________________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⑵试点:安徽和________________ ⑶特征:________________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___________,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
⑸成果: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突破4亿吨,基本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时期。
2.乡镇企业⑴概念: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⑵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________________的推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导学案: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专题十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一、知识整合1.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改革内容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指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______企业。
(3)意义①以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国有企业改革(1)历程⎩⎪⎪⎨⎪⎪⎧①开始:以 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②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
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③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 目标——建立 制度(2)意义: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增加了国有资产, 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确立过程①提出: 1992年, “十四大”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发展: 1993年, 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创新: 2019年, “十五大”指出: “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重点深化主题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知识体系】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③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过程:(1)试点时期(1978—198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试点时期。
(2)全面展开(1984—1992)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进一步深化(1992------)1992年,了“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
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
(3)发展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建立: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探究与点拨】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不在于是否有计划、有宏观调控,有政府指导,这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都有,而是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2.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三维设计)3. 以“包产到户”的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的不同?(1)背景不同:小:通过消灭封建剥削,进行土地改革后形成;家:在纠正人民公社的弊端中形成(2)所有制不同:小: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家:土地公有,不能买卖(3)经营方式不同:小:家庭分散经营;家: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走进高考】例1.(2011.四川高考).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图6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例2.(2011.山东高考)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例3.(2011.新课标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收利总额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例4.(2011.江苏高考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例5 (2011.浙江高考2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例6.(2011年上海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难点解析】1. 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
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不同(1)所有制形式方面: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2)生产目的: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下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
(3)后果: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全面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目的、前提、本质、内容和意义)(详见三维设计)【巩固训练】一、选择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2、率先放宽政策,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省区是A.山东、陕西B.安徽、四川C.河南、河北D.江苏、江西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1978年安徽凤阳民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概括了包干到户的优点②表达了对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③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④说明农民已经过上小康生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4、右图为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的秘密协议。
与之相关的信息有①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②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③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④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据统计,199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8%,与此同时,全国注册的工商业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4947家,从业人员4200万人,三资企业23.6万家,股份制试点企业68万家,注册资金17302亿元。
这一现象反映了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成效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经济增长力量的多元化D.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迅速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有①改变单一集中的管理模式②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③关键是改变所有制形式④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7、(2003年全国春季,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B.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和私营经济为补充的基本经济制度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8、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
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
这表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中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9.十四大确立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C.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化D.建立综合性企业集团10.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建立公司体制的标准有①产权清晰、权责明确②政企分开、负盈不负亏③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④管理科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例1—例6 ACCADD课时训练:1—5 DBBCC 6—10DACAD11、答案如下:(1)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