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察报告审图中一些问题的讨论(转发顾宝和大师手稿)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章节一: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影响章节二: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的常见问题- 地质勘察不充分,隐患未发现- 地质资料不准确、不完整导致设计不合理- 勘察数据分析不够全面,相关性不强- 数据采集不正确,误差较大- 开展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和技术不当章节三: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的应对措施- 改进勘察工作流程,加强勘察数据质量- 开展多种勘察技术应用- 加强勘察文件审查工作- 重视勘察工作的质量管理,做好勘察工作的资料归档工作章节四: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 问题及其处理流程- 问题的教训及启示章节五:总结-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探讨的启示-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应对对策- 对于岩土工程勘察审图的展望及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章:引言岩土工程勘察审图是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岩土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岩土工程项目的勘察审图工作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地质勘察不充分,地质资料不准确、不完整导致设计不合理,数据采集不正确,开展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和技术不当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岩土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工期和造价,甚至还会对社会和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深入探讨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促进岩土工程勘察审图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章将通过以下内容阐述岩土工程勘察审图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的常见问题及其影响。
1.1岩土工程勘察审图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岩土工程勘察审图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到岩土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勘察工作充分、准确、科学,有助于发现设计中隐蔽的问题,对采用什么施工方法、采取什么措施、如何组织施工,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质量,甚至直接关系到岩土工程的成功与否。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建议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工作质量,文章针对其中存在的工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次研究发现,在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普遍面临着准备工作不充分、工作缺乏规范性、技术水平有限和勘察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问题,相关单位需要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同时,进行工艺和技术的革新,配合勘察制度的完善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提升,保障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能够按照既定规划有序落实。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建议1、勘察工作的问题1.1勘察的准备工作不充分要想保证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在勘察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勘察工作提供详细的资料参考。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勘察和施工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运用准确的数据对施工现场的结构形式以及场地平整度等进行科学的表示。
一些勘察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勘察前没有进行合理充分的准备,缺乏施工工程的详细的资料和数据,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和效率。
1.2勘察工作缺乏规范性在勘察工作中,部分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不规范、不科学的操作,严重影响了勘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也有一些勘察人员在编写勘察报告时,没有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过于考虑自身的经验,盲目编写勘察报告,勘察报告内容不完整,形式不规范。
勘察报告中缺乏详细科学的内容,有些报告只是对结果进行了阐述,没有问题和勘察建议的探讨。
1.3勘察技术水平受限根据工程项目建设的需要,在岩土勘察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才能保证勘察的顺利进行。
但是受资金和管理方面的限制,目前勘察设备还比较落后,大多数勘察企业仍然用最基础的方法,不能满足勘察要求,影响了工程质量。
1.4勘察质量不高由于很多勘察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经营中一些单位只注重经济效益,对勘察数据和勘察质量没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后期又没有进行细致的审核。
一些单位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勘察工程任务,故意降低勘察工作的报价,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按照勘察要求进行,甚至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个别单位为了赶进度,在勘察中故意减少勘察所需要的取样样本,导致在勘察中不能够结合当地的岩土情况进行分析,降低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审图中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审图中常见结构问题分析 (2)
1
工程汇总
2
审核意见1:由于基础设计根据是中间勘察报告,且无本 工程试桩报告,基础结构图说明中增加1条。本图纸仅 用于工程招标、工程量统计及土方开挖,待业主提供详 勘报告且经过施工图审查后方可正式施工。
【说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第 1.0.3条(强条) 各项建设工程在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按基本建 设程序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3.3.4条 从成桩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于承载力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 立方体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预制桩(含钢桩)在施工成桩后, 对于砂土,不应少于7d;对于粉土,不应少于10d;对于非饱和 黏性土,不应少于15d;对于饱和黏性土,不应少于25d;对于桩 端持力层为遇水易软化的风化岩层,不应少于25d。2 当采用低 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时,受检桩桩身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设计强 度等级的70%或预留立方体试块强度不得小于15MPa。 3 当采用钻芯法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达到28d或预留立方体 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18
10
审核意见15:《高规》第7.1.3条 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 梁宜按框架梁设计。《高规》第6.3.3.2条 沿梁全长顶 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 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 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 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 AP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分析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分析前言勘察抽审是土地规划、建设工程等重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质量合格的重要保证。
然而,在勘察抽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需要及时发现、解决和规避,以确保勘察抽审的高效进行和有效达成。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1. 资料不全在勘察抽审过程中,申报单位提交的资料不全,可能导致审批部门审批难度加大,审批时间延长。
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
资料不全的原因可能是申报单位马虎,也可能是缺乏了解勘察抽审标准和要求。
2. 技术标准不清勘察抽审标准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工程类型有特别之处,但是申报单位往往没有掌握这些特殊标准,从而无法按照标准提供相应的资料。
这可能导致审批部门无法对勘察报告进行审核,拖延整个工程进度。
3. 检测不到位在勘察抽审过程中,检测不到位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检测不到位会导致勘察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被发现,这可能导致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等。
勘察抽审典型问题1. 勘察范围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申报单位在提交勘察报告时,勘察范围可能不合理。
如果勘察范围不合理,就无法反映实际情况,导致勘察报告出现偏差。
勘察范围不合理可能是因为申报单位没有对勘察范围进行前期评估,或者是由于勘察人员不了解地形地貌而产生的。
2. 表述不清勘察报告在表述上要简洁明了,但有时申报单位在表述过程中会存在词汇冗长、句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审批部门对于勘察报告的理解出现问题。
表述不清可能是因为申报单位没有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勘察人员在现场勘察时没有记录清晰等原因导致的。
3. 分析不到位在勘察报告中,分析不到位也是一个常见问题。
分析不到位可以包括勘察报告中存在的疏漏、勘察数据与实际地形不符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实施工程项目时可能会给项目带来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为解决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提醒申报单位,必须按照标准提供全部资料,且在提交前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
2.给申报单位提供勘察抽审标准要求的解释和说明,使其更加准确明了地理解标准的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浅析
一.相关责任的问题
勘察单位的资质不具备
资质证书过期; 越级勘察:乙级勘察单位只能从事“建筑
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分级标准”规定的二级 及以下一般公共建筑; 单位公章与资质证书不一致:资质证书 是总公司或总院,单位公章则是某下属 分公司或部门。下属部门不具备承担项 目的法律地位。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浅析
按《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要点》的顺序进 行分析,其中涉及到强制性条文的问题分 散至各相关章节。本次讲座主要阐述容易 忽视的多发问题,未涵盖审图中发现的所 有问题。
强制性条文难以界定的词汇: 搜集----行为,强调主动性; 精心勘察---态度,强调认真细致。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浅析
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图不规范(如缺坐标、 设计高程、地下室位置不明),或提供 的是一层平面布置图而非总图,勘探点 如何定位?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浅析
提示
有时搜集资料会遇到困难,如建筑总平 面图上没有坐标和地形,基础形式和埋 置深度尚未最后确定,荷载性质和大小 尚不清楚,此时应主动与设计单位充分 沟通,了解基本资料,如建筑总平面图、 层数、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和预计埋深等, 否则详勘工作难以布置。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常见问题浅析
一份合格的勘察文件必须满足:
符合《工程技术强制性条文》和其它有关工程 建设强制性标准;
提供的参数、结论与建议不存在安全隐患; 不损害公众利益; 达到勘察文件深度规定的要求; 符合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作为勘察依据的文
件要求。 从政府层面上讲:经过法定施工图审查机
工程建设标准
依据的工程建设标准不完备,如高层建 筑未选用高规,致使勘察工作没有针对 性;
依据的工程建设标准已失效,如桩基规 范、地基规范选用已失效的版本;对局 部修订的规范未及时更新,如《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版本于2008-07-30 实施,其中抗震设防分类和山区建筑场 地的问题与勘察有关;
勘察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案例二:某商业中心设计优化方案
问题描述
经验教训
某商业中心设计方案过于保守,导致 建筑空间利用率较低,影响商业效益 。
在商业中心设计中,应注重实用性和 创新性,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商业价值 。
解决方法
引入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优化平面布 局,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强商业氛围 。
案例三:某桥梁工程地质勘察问题解决
勘察设计中的常见问 题与解决方法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9
目录
CONTENTS
• 勘察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 解决方法与应对策略 • 勘察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 案例分析
01 勘察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地质勘察问题
总结词
地质勘察是工程设计的基础,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详细描述
常见问题包括勘察点布置不合理、勘察方法选择不当、勘察深度不够、地质勘 察报告不准确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设计依据不充分,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经 济性。
设计方案不合理
总结词
设计方案是工程设计的核心,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 。
详细描述
常见问题包括设计标准不符合规范要求、设计方案不符合实际需求、设计参数选 择不当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工程无法满足使用要求,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施工图设计问题
总结词
施工图设计是工程施工的依据,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关系 到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住宅楼勘察设计问题
01
02
03
问题描述
某住宅楼在勘察设计阶段 ,发现地质条件复杂,存 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解决方法
采用地质勘探技术,对地 质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优 化基础设计,确保建筑安 全。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郑长成)1、附件不全:缺《勘查任务书》或《现场见证报告》。
2、签章不全:报告责任页无法人代表签章;现场见证报告无见证单位负责人签字或无见证单位盖章;附图中签字不全。
3、勘察依据不当或不合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已失效;勘察任务书不符合常德市住建局的有关签字、签章要求。
4、拟建工程概况缺少重要内容:高层建筑主楼与郡楼的关系未作说明;地下室的分布范围未说明,而平面图中的界限又不清楚;建筑物周边环境(如既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岸坡等)未说明。
5、勘探工作量不足:对于临近边坡不做任何测绘或勘探工作;基坑工程和岩溶区的钻孔间距过大;不主动搜集场地覆盖层厚度的资料,也没有布置控制性钻孔,随意给定覆盖层厚度;对于有基坑降水或截流设计的工程,不提供承压含水层厚度。
6、取样和现场试验有疏漏:取土样孔的数量达不到钻孔总数的1/3;软弱夹层不取样或不做原位测试;不取水质分析样也不说明任何引用资料,凭空认定地下水的腐蚀性为微;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浅基础,不取土质分析样;对多层地下水,水位观测和取样没按要求做止水工作;对可能具有膨胀性的高塑性老粘土,不做膨胀性指标的测试;对需要做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不提供压缩试验曲线。
7、分析评价不全面:对于临近拟建建筑物的边坡和切方形成的路堑边坡不做稳定性评价;浅覆盖型岩溶区不做地面稳定性评价;对紧邻既有建筑物的桩基工程,不分析成桩对环境的影响,更没有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对桩基设计、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予说明;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不予评定;对底板位于大厚度承压含水层中的基坑工程,不提出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盲目提出难以实施的侧壁和底板全封闭帷幕等方案。
8、其他问题:勘察报告未经过认真校对、审核,文字和图表错误较多,如:出现不相关的工程名称;工作量与见证报告不一致;图表与文字不一致;岩土层的厚度、名称前后不一致;结论与分析评价不一致,等等。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浙江建筑,第27卷,第1期,2010年1月Zhejiang Constructi on,Vol .27,No.1,Jan .2010收稿日期6作者简介邵水松(—),男,浙江萧山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勘察审图和审核工作。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D iscussi ons on Commo n P r obl em s in D raw ingC heck of Geo 2Techni ca l Engi nee ri ng邵水松SHAO Shui 2so ng(杭州天元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1201)摘 要:回顾和总结了勘察审图以来执行规范的情况,着重从勘察设计方案、勘察方法、勘察工作量、分析评价、施工勘察、跟踪服务、审图角度等方面,依据对现行规范的理解并结合工作实践展开讨论,简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预防措施。
关键词:岩土勘察;常见问题;处理要点中图分类号:TU19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0)01-0026-05 审图对控制勘察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仍有一些工程,没有严格执行规范,以至于出现勘察设计方案考虑不周、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量不足、分析评价力度不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1 勘察阶段存在的常见问题1.1 野外勘察阶段的问题1.1.1 勘察手段单一 (1)有的对山区别墅群采用全钻探,当遇地形高差起伏较大、基岩露头、陡崖(坎)、墓穴(防空洞)或树木等障碍物时,钻探可与调查和人工挖掘方法相结合;(2)在圆砾(卵)石、风化岩持力层中打钻孔灌注桩时,仍配以静探是不妥的;而对于预应力管桩,静探能够触入到持力层顶面,能够满足强度和变形的要求,若在审图中提出这种做法使孔深未满足规范勘探深度的要求时,可以理解为:“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是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 B 5002122001)》4.1.17.5”强制性条文精神的,配以静探是可行的,但须在勘察报告中作必要的说明;(3)对甲级高层建筑多没有在凹进凸出的转角部位配以静探,此部位结构最复杂,因此,宜在其转角部位选以静探,有利于查明各土层的不均匀性和正确分层;(4)如遇勘察精度较高的场地,且场地较小或丙类建筑时,可采用全静探。
勘察报告存在问题及需要注意问题
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未说明填土的堆积年限,对场地内大面积厚 层新近填土重视不够,不能正确评价填土的固结 程度、湿陷性、及对桩侧负摩阻力情况; (2)粘性土状态、砂土、碎石土密实度划分与岩 土指标存在前后矛盾; (3)未进行场地地基土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地 基均匀性评价过于简单或没有评价,宜从岩土层 厚度、岩性相变、层面变化、是否混合持力层等 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4)碎石类土含漂石、块石,以及浅部素填土夹 块石,对预制桩成桩的影响分析不够; (5)当采用基岩风化层做为预制桩桩端持力层, 持力层面起伏较大时,未说明终止沉桩标准以最后 的压桩力(打入力)为主,桩尖设计标高为辅; (6)未评价地下水(承压水)对桩基施工的影响。
(4)勘探点测放未说明所采用的坐标系统及高程 系统; (5)测量控制点位于图外时未说明控制点与拟建 场地的相对位置; (6)引用资料时未说明其资料来源,无拟建建筑 的控制坐标,高程引测点位置确定不规范。 (7)工作方法和勘察仪器、设备的描述过于简单 或没有描述,测量、钻探、原位测试、波速测试、 抽水试验、室内试验等工作方法、仪器、设备应 尽量详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存在的问题 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工程概况
(1)未提出地基允许变形要求; (2)未说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桩基设计 等级、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2、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部分项目由甲方(设计方)布置工作量,但明显不 符合规范要求,在报告中应当说明工作量由甲方(设计方) 布置; (2)部分勘探点受地形、地物影响,位置做了适当位移, 2 文中未说明; (3)完成工作量一览表中未见室内试验工作量,对主要 受力层内原状土样采集测试数量偏少,个别工程取样孔的 数量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地基主要受力层的取样间距 未能满足要求。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勘察抽审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分析
附件一:勘察抽审共性问题及典型问题分析一、勘察报告勘察报告中需要关注并应持续改进的问题有:(一)勘察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突出表现在勘察工作依据不充分,任务委托书没有有效签署,依据的标准规范版本无效、缺漏,其中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完成的道路项目对于执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还是《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不明确,中佳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对拟建管线的施工工法在工程概况中均未明确。
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完成的项目只有勘察技术要求,无拟建物概况及勘察范围,(二)勘察图件。
平面图没有比例或比例严重不恰当、剖面图比例不恰当、剖面图中标准数据不应该为修正后的数据、原位测试记录与剖面图中标贯次数完全对应不上。
其中北京航勘建设有限公司完成的勘察项目平面图比例1:46,北京集美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完成的勘察项目多个钻孔原始记录中标贯次数和剖面图中不一致,如其中1个钻孔原始记录标贯为9次,而剖面图中为17个,另1个钻孔原始记录标贯13次,剖面图中为19个。
(三)土、水腐蚀性判别。
判别依据不足,主要表现在取水样数量不满足规范要求,部分含水层未进行取水试验判别、CFG桩进入的含水层没有取水进行试验判别。
如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第2层地下水未采取水样进行腐蚀性判别。
(四)室内试验。
岩石地层未进行室内岩石试验,个别报告缺少个别钻孔试验数据,快剪试验偏少,5-9m厚的粘质粉土素填土缺少室内试验数据。
如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完成的项目中的岩石除鉴别描述外,未做任何其他岩石试验。
北京市顺义区工程勘察所完成的勘察项目中填土厚达10m,未做任何室内试验,明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完成的项目关键土层取土8组,快剪指标只有2组。
(五)地基方案。
市政工程勘察地基方案无明确建议,线路工程地基方案不同地段持力层未分段提供承载力,市政工程地基方案建议埋深与工程概况不一致,主楼和裙房没有分别进行地基方案评价。
个别中小勘察单位提交的报告中,地基基础方案建议明显不合理并缺乏针对性,反映出项目负责人和审核人员的岗位能力不足,勘察单位的技术管理亟待加强。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出现的一些问题
浅谈岩土工程勘察出现的一些问题1 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1. 1 勘察依据不充分、目的不明确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 2001) 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
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收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
对涉及公众利益方面的安全、环境环节不够重视,忽视对工程场地原有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调查。
如某勘察报告在工程场地内有多个钻孔遇到防空洞,防空洞距地下室底板仅3 m ,可勘察文件在平面布置图上不标示,在报告中不予以查明、评价,又不提请注意。
又如某住宅小区,原为丘陵地带的山间盆地,人工渔塘较多,堆填后用于住宅开发。
某勘察单位没有搜集原有地形资料,也不向附近居民访问,仅根据钻探成果推荐了天然地基,施工开挖发现实际情况与勘察报告大相径庭,原来建筑物的所有钻孔均布置在塘堤上,致使业主不得不进行基础变更。
1. 2 勘探工作量及测试取样分布不合理GB50021 - 2001 对不同建、构筑物的勘察间距、勘探点的数量、位置及深度布置都有明确规定。
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布设计勘察点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于在建筑物周边、角点没有勘察点,孔距超规范、孔深不合要求。
如桩基勘察达不到GB50021 - 2001 第4. 9. 2 和4. 9. 4 的规定;对需要进行建筑场地和液化判别的勘探孔孔深达不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 2001) 的深度要求;测试、取样孔小于勘探孔的1/ 3 ;测试取样达不到强制性条文规定。
一些勘察企业在承担业务时,不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 GJ 89 - 92) 进行,对所取试样不及时封蜡、标识、送检;在取样数量上钻规范空子,不论场地范围多大,不管地基土状态如何,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 件(次) 的低层次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中常见问题的探讨实践
作者简介 :孟 庆刚 (1986一),男 (布依 族 ),贵州独 山县 ,岩 土工程 助理 工程 师 ,大学 本科 ,从 事岩 土工程 勘察 、设 计 、施 工 工 作。
42
第 1期
孟庆刚 :岩土工程勘察审图 中常见 问题 的探讨实践
目的勘察 审 图工作 、地 基 的 复杂 情 况 、岩 土 工 程项 的经验是 有 限 的 ,对 于该 岩 土 工 程 项 目施 工 现 场
岩土 工程 勘察 审 图工 作 在 岩 土工 程 项 目的施 断 ,得 到最终 的结 果 。 因此 ,只有 将 勘察 审 图理 论
工 过程 中发 挥 着重 要 的作 用 ,因此 ,岩 土 工 程企 业 知识和工作经验之 间相互结合 ,才能更好 的完 成
应该加强岩土工程 的勘察 审图工作 ,在不 断的实 岩土工程项 目勘察审图工作。
现场 的实 际情 况 ,从而 科 学 、合 理 的建 立 起 与 之 相 程 中的安 全 以及 合 理 性 。而 具 体 的实 施 办 法 ,应
对应 的模 型 ,充 分 的 利 用 勘 察 审 图 的参 数 进 行 判 该 严 格遵 守 国家 制 定 的划 分 标 准 ,对 岩 土 工 程 项
是 在 这些 理 论 知 识 内容 的基 础 上 ,经 过 相 关 技 术 充 分对 岩 土 工 程 项 目的 勘 察 审 图工 作 量 进 行 科
工作 者 自身 的经 验 ,并 且 结 合 岩 土 工 程 项 目施 工 学 、合 理 的分配 ,从 而保 障 岩 土工 程 项 目在施 工 过
工程 项 目勘 察 审 图工 作 开 展 的经 济 科 学 合 理 性 特 点 之后 ,尽 可 能 的避 免 岩 土 工 程 项 目勘 察 审 图
关于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问题
关于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问题摘要:本文主要对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可供大家参考!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查;问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在保证外业和实验资料准确可靠的基础上,文字报告和有关图表应按合理的程序编制。
要重视现场编录、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检查校核,使之相互吻合,相互印证。
地基岩土分层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根据岩土地质时代、土的成因类型、岩土性质、状态、岩石风化程度和物理力学特征合理划分。
岩土的工程力学性质是根据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值综合判定。
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建筑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因此,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依据十分重要。
1报告审查中发现的常见问题作者通过对大量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1)报告资料不全缺少实验资料、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平面位置图、柱状图、岩芯照片等。
(2)工程概述不清或未叙述内容包括:工程项目、地点、类型、规模、荷载、拟采用的基础形式;工程勘察的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勘察任务和技术要求;勘察场地的位置、形状、大小;钻孔的布置者和布置原则,孔位和孔口标高的测量方法以及引测点;施工机具、仪器设备和钻探,取样及原位测试方法;勘察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质量评述;勘察工作所依据的主要规范、规程等。
(3)岩土工程性质方面问题①无地质地貌概况说明,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导致对建筑工地的场地条件和地基岩土条件评价缺乏依据。
②野外对岩土的定名及状态鉴定与实验资料和原位测试数据不吻合,未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出现野外定名与实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实验资料相矛盾等。
勘察大纲专家审查意见
勘察大纲专家审查意见通过专家近几年对施工图审查意见的收集整理,结合专家的亲身体会,归纳以下几点意见和大家一起探讨。
勘察手段不当,控制程度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钻探孔、静探孔分配比例不当,该问题主要表现在桩基础勘察报告中静探孔深度不能控制桩基础持力层厚度:当桩基础持力层为砾砂或上覆有砾砂薄层或砾砂呈透镜体出现,下卧层为软可塑粘性土,却离桩基础持力层还有一定深度。
这种情况在柯桥、袍江、城东生态园区出现。
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勘探孔全部采用钻孔控制。
控制性孔未达到桩基础变形计算深度: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桩基础类型为大口径钻孔灌注桩,持力层为砾砂层或硬塑状粘性土地层。
针对这种情况,控制性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对需要沉降验算的桩基,勘察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
2、勘察点数量不足当前施工图审查要求比较规范,对配电房、门卫等建筑也要有地质资料,建议适当采用静探孔进行控制。
另外,勘察点孔距大于30m也时有出现(绍兴市勘察协会规定勘察点孔距不得大于30m)。
3、取样孔数量不足,取样竖向间距过大绍兴市勘察设计咨询业协会规定:勘察点个数在100个孔(含)以内,取样孔为总勘察点个数的四分之一。
勘察点个数在100个孔以上,取样孔为总勘察点个数的五分之一。
但个别勘察报告还会出现取样孔过少这个问题。
至于取样间距过大则较为普遍,由于当前勘察市场竟争激烈,收费很低,在少取几个土样就是利润的错误观点驱动下,取样间距任意放大,规定每个孔要保证每一层土都有土样,在此基础上在主要受力层或持力层内每隔12m取一土样,其它土层2~3m取一土样,巨厚层淤质土可放宽到4到6m取一土样。
建议:1、编制和落实好勘察纲要。
2、技术管理部门应加强落实、复核、检查制度。
3、每年不定期地请岩土工程方面专家及施工图审查人员进行讲座。
4、培养特殊工程勘察方面技术人才和施工人才。
5、制订一套符合有关规范、适合本勘察院现状的统一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图集。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第一篇: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图中常见问题(郑长成)1、附件不全:缺《勘查任务书》或《现场见证报告》。
2、签章不全:报告责任页无法人代表签章;现场见证报告无见证单位负责人签字或无见证单位盖章;附图中签字不全。
3、勘察依据不当或不合要求:依据的技术标准已失效;勘察任务书不符合常德市住建局的有关签字、签章要求。
4、拟建工程概况缺少重要内容:高层建筑主楼与郡楼的关系未作说明;地下室的分布范围未说明,而平面图中的界限又不清楚;建筑物周边环境(如既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岸坡等)未说明。
5、勘探工作量不足:对于临近边坡不做任何测绘或勘探工作;基坑工程和岩溶区的钻孔间距过大;不主动搜集场地覆盖层厚度的资料,也没有布置控制性钻孔,随意给定覆盖层厚度;对于有基坑降水或截流设计的工程,不提供承压含水层厚度。
6、取样和现场试验有疏漏:取土样孔的数量达不到钻孔总数的1/3;软弱夹层不取样或不做原位测试;不取水质分析样也不说明任何引用资料,凭空认定地下水的腐蚀性为微;对于地下水位以上的浅基础,不取土质分析样;对多层地下水,水位观测和取样没按要求做止水工作;对可能具有膨胀性的高塑性老粘土,不做膨胀性指标的测试;对需要做地基变形计算的建筑物,不提供压缩试验曲线。
7、分析评价不全面:对于临近拟建建筑物的边坡和切方形成的路堑边坡不做稳定性评价;浅覆盖型岩溶区不做地面稳定性评价;对紧邻既有建筑物的桩基工程,不分析成桩对环境的影响,更没有提出环境保护措施的建议;对桩基设计、施工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不予说明;基坑工程的安全等级不予评定;对底板位于大厚度承压含水层中的基坑工程,不提出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的建议,盲目提出难以实施的侧壁和底板全封闭帷幕等方案。
8、其他问题:勘察报告未经过认真校对、审核,文字和图表错误较多,如:出现不相关的工程名称;工作量与见证报告不一致;图表与文字不一致;岩土层的厚度、名称前后不一致;结论与分析评价不一致,等等。
关于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存在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关于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存在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快速发展,工程事故屡见不鲜,一旦工程事故出现,建设单位以地质情况复杂为推卸责任最佳借口,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因此,国家为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将工程勘察立为法定程序(即工程建设前必须进行地质勘察)。
1、勘察市场运行现状2、扩大化审查的问题由于审图人员大多为某公司或单位的领导及总工级别,以及部分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资历较老,审图工作还是按照原单位的习惯,将审图视野扩大到审查对象技术标准的全领域,不仅审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还要审一般性技术标准,就连错别字都审查,太累。
这不仅违背了审查制度建立的初衷---只审查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而且增加勘察单位内部审查的惰性。
实际上可以理解这些领导和老专家,他们怕犯错误,宁可审广一点。
扩大化审查将规范标准当作勘察工作应执行边界,从而限制工程师的思维发展,将影响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不利于发挥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审查工作存在不闭合问题施工图审查工作开展十多年,审查机构提出涉及增加经费的意见在施工很难执行,应由哪个部门监督执行,目前尚未具体明确,审查提出的意见也相当于一张废纸,无人问津,最后实际情况不明。
如某审查机构提出“在较破碎的泥岩体上的建一级建筑,室内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存在安全隐患,地基承载力需由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勘察单位回复“因地基持力层埋藏较深,待施工开挖至持力层满足试验条件后再做”,由于业主质量意识淡薄,试验需要增加经费,做与不做由业主决定,无监管部门,审查机构也不会去追究,导致审查意见提出后监管真空出现。
4、审查结论问题根据《贵州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审查结论有三种:①必须修改反馈:存在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②通过:没有违反强制性条文及严重安全隐患问题,对于违反一般性条文要求自行修改,不再反馈;③不通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勘察报告中常见问题探析1
六、场地土腐蚀性(环境类别确定)和视电阻率的确定 在腐蚀性评价中,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录G场地 环境类别分类表G.0.1的规定,场地土的环境类别应为II类(各 气候区湿、很湿的弱透水层)及III类(各气候区稍湿的弱透水 层、各气候区地下水位以上的强透水层),不存在I类。有些单 位将所有地层均判定为III类,漏分了湿、很湿的弱透水层的划 分。另外有个别单位在腐蚀性评价中将对三种建筑材料的腐蚀 性单独评价后加以综合评价,这是完全错误的,必须分别评价 介质对三种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在视电阻率的确定中,大部分 单位不管场地土成分、含盐量及湿度,均提供大于100Ω·m,判 定对钢结构为微腐蚀,这种判定结果是有缺陷的。电阻率和土 的颗粒成分、含盐量及含水量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走访物探专 业人员得知以下经验资料:
十二、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 在大的场地勘察中,一般在办理土地手续时,国土部门都要 求作地质灾害评估,对作过地质灾害评估的场地,稳定性和适宜 性评价中应结合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正确分析评价场地的稳定性和 适宜性,同时还要兼地震效应评价。前几天审查的一个勘察报告 中,地震效应评价中定为不利地段,结论和建议中评价场地是稳 定场地,适宜拟建物建筑。这是不对的,抗震规范明确对不利地 段应提出避开要求,说明是不适宜建设的。
三、勘察场地高程的采用及高程引测点的标注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条,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 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实际勘察中,由于我省地域较广, 建筑物地理位置比较分散,测绘工作程度不深。很多地方无 1:1000以上地形图,所以在详勘中,场地坐标很多采用假设 坐标,按规范这样做是不对的。但考虑到我省实际,我个人 认为,在比较偏僻乡村,由于测绘程度不高,甲方无法提供 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时,可以用假设坐标,但引 测点设置时,必须具备: 1、相对固定;2、拟建物的施工及 人类活动不影响引测点。在审查过程中发现,有的高程引测 点设在建筑基坑开挖范围内,这样的话,施工过程中高程引 测点即被破坏。开挖中发现地层有出入时,勘察单位就失去 了相应有力的证据,势必很被动,大家都知道,剖面图地层 埋深最科学的应该是层底标高,标高是绝对的,不会因施工 开挖而产生影响,建议大家在剖面图中加注层底标高,在高 程引测点的设置上应兼顾设计及施工。
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中有关问题的探讨
2014年岩土工程勘察施工图审查中有关问题的探讨1、“取土试样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1/3"。
此条虽然有一些争议,但作为国家规范的严肃性及对勘察工作量的控制,应严格执行。
实际工作中,对于基岩较浅且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的场地可以除外;在地层起伏较大时增加的判别层面变化的鉴别孔,以及专为基坑工程等布设在拟建物边线以外的勘探孔也可不在此列.2、“每一主要土层的原状土试样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应少于6件(组)”.对主要持力层的理解有不同看法,个人趋向于认为“天然地基的主要压缩层、桩基的持力层以及层位较厚的桩侧土层”较为合适。
另外原状土样和原位测试满足一项即可。
3、“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评价应有针对性.山区、丘陵场区,边坡、沟谷等对工程的影响应进行具体阐述。
可溶岩分布区,应明确可能岩溶对场区稳定的影响。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应有明确结论。
4、勘探孔深度不足的问题1)天然地基的勘探孔深度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土的主要受力层或地基变形计算深度,应按GB50021 4.1。
18及JGJ72 4.1。
4执行.2)桩基的勘探孔深度对端承桩,桩端持力层为可压缩层(包括全风化、强风化层)时,一般性钻孔孔深至桩底下3~5m或3~5d,控制性孔孔深5~10m或6~10d,以桩底控制.持力层为分布稳定的中微风化时,一般性钻孔至岩面下1~3d,控制性孔至岩面下3~5d,以岩面控制,Ⅲ级以上的基岩可适当放宽.但对于多韵律层状强中微风化互现,或有破碎带夹层的情况,应应以桩底为控制,并保证进入桩底下持力层一定厚度。
武汉地区的志留系粘土岩,多数属此种情况。
对摩擦桩,桩底地层为可压缩地层时,孔深应至桩底下不小于3m;桩底地层为稳定基岩时,孔深应进入预计持力层面。
3)“需设置抗浮桩和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要求”.由于现在地下建筑越来越多,勘察工作量布置时应落实抗浮设计的要求(有明确的设计委托或方案)。
各地勘察报告材料的审查过程中的疑问问题汇总情况
各地勘察报告审查过程中的疑问问题汇总发布时间:2012-09-13 阅读(3099)字号:T|T各勘察单位:前不久某某省建设厅组织一次勘察技术交流会,形成了《勘察报告审查过程中的疑问问题汇总》,现予公布。
各勘察单位可根据情况学习和执行。
对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可向某某市勘察设计审查服务中心反响。
附件如下。
各地勘察报告审查过程中的疑问问题汇总一、地基与根底问题1.现行地基规X取消了承载力表,承载力如何确定?89规X承载力表是否可以使用?还是以“某某地基根底勘察设计指南〞方法确定,其中表1-3~1-7是否按89规X方法乘回归修正系数?以潍坊现状是可以按89规X确定承载力,通过载荷试验验证相差太多〔Q3前粉土、粉砂、粘性土〕,有时相差30%~50%。
答复:〔1〕承载力特征值确实定应按照载荷试验或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
承载力表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据;如果载荷试验值与查承载力表中的数值不一致,应以载荷试验数据为准。
〔2〕如果勘察报告中所建议的承载力特征值与审查工程师所掌握的经验值出入较大,应让勘察单位提供依据。
(3)作为审图工程师,只要勘察报告中提供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依据充分、符合现行技术标准,在合理的X围内就可以了。
2.承载力确实定没有地区经验,确定标准不能统一。
答复:原如此上按照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等方法综合确定。
地基承载力不是一个定值,应充分发挥岩土工程师的聪明才智,根据地基土的实际工程特性,结合拟建工程的设计要求,合理选定地基承载力。
3.能否建议用预应力管桩做抗拔桩?答复:抗拔桩的类型选用应根据其受力特点和桩身的结构特点确定。
一般情况下对专门抗浮设计的工程其预应力管桩不适宜,原如此上不建议该方案;对以抗压为主兼做抗拔的一般工程,如果其抗拔力要求不高,桩身构造条件许可也可采用,但要进一步论证。
4.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天然地基和桩基是否都需要评价?答复:地基土的均匀性是指其分布的均匀性和土质的均匀性,在勘察报告中要有评价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勘察报告中一些问题的讨论顾宝和前几年参与勘察报告的审查,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天拿出来讨论。
这些基本上都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不涉及施工图审查,不涉及规范,只是就事论事,谈些个人看法。
读者如有兴趣,也可用参与讨论。
1 地质和岩土描述方面(1)半成岩与凤化这里的“半成岩”指的是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早期沉积的似岩非岩、似土非土,介于岩和土之间的岩土。
由于沉积年代很短,划分风化带的意义不大。
有的地方将比较坚硬的划为中等风化,比较松软的划为强风化、全风化,㪚体状的称残积土,恐怕是有问题的。
半成岩的坚硬程度主要取决于胶结程度,主要取决于成岩作用时间的长短。
成岩作用与风化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随时间越来越硬,后者随时间越来越软。
风化程度分为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最适用于岩漿岩、变质岩,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岩石。
石灰岩、砂岩、泥岩等,有的地方就很难按四级划分。
(2)残积土的地质年代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残积土定为第四纪;㣲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全风化按原岩的地质年代确定。
这样做法似乎有一定道理:风化岩是“岩”,按原岩;残积土是“土”,是第四纪。
但还是有点不协调:风化岩和残积土都是原岩风化的产物,全凤化与残积土之间并无客观存在的实际界限,划分的标准是人为主观规定的。
所以总觉得有点牵强。
有些国家对残积土不确定其地质年代,或与风化岩一样,按原岩确定。
(3)黏性上的描述黏性土描述的内容,规范已有规定。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状态(坚硬、硬塑、可塑、流塑)。
因为黏性土的状态与土的强度、变形,与地基承载力相关性最强,务必准确鉴定和记录。
野外记录的是“天然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的结构性,比试验室测定的“重塑土状态”更重要。
对野外记录的状态与试验室测定的状态对比,既可互相校核,还可估计土的灵敏度。
有的勘察报告还描述干强度、韧性、摇震反应。
其实,这些都是鉴别粉土、粉质黏土、黏土的方法,不必在报告中叙述。
(4)不应遗漏的记录事项有一次参加勘察报告审查,口头介绍吋说,钻探过程中曾发生掉钻,但柱状图上没有反映。
钻探过程中掉钻,说明地下可能有洞穴,是非常重要的现象,钻探记录绝对不能遗漏,柱状图上必须有反映。
还有漏浆,说明地下可能有溶洞或破碎带,必须记录。
再有如发现土中混有砖瓦等非天然物质,对判断上层土的成因和年代有重要意义,也不能遗漏。
2 岩土特性指标方面(1)更新统的欠固结土更新统到今天至少已经一万年以上了,但某工程的勘察报告中竟然还存在欠固结土,并称经多次勘察进行高压固结试验,结果都是如此。
更新统的土为欠固结土,并非完全不可能。
譬如说,浅表有较厚的新沉积土,在覆盖压力作用下,使本已固结的更新统土重新压缩,超孔隙水尚未完全排出,又回到欠固结状态,但极少见。
遇这种情况,应反复推敲后再做结论。
现在确定固结状态的方法是,用先期固结压力与上覆有效压力比较,确定欠固结、正常固结还是超固结。
但先期固结压力不易准确测定,卡萨格兰德的作图法是经验方法,人为因素不小,不能对由此确定的固结状态寄过高期望。
应结合浅表新沉积土的厚度、年代和“欠固结土”的排水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2)反常数据有经验的工程师都注意试验数据与野外记录比对,分析试验数据与野外描述是否一致;注意物理性指标、力学性指标之间是否匹配,室内试验成果与原位测试成果是否匹配。
如有反常数据,一定要找出原因,予以解决。
如野外描述为硬塑,室内试验为软塑:静力触探阻力不小,标贯锤击数很低;淤泥质土的含水量并不太高,抗剪强度指标却非常低等等。
不固结不排水剪的内摩擦角应接近于0,试验报告却在七八度以上;纯砂的天然休止角是内摩擦角的最小值,试验结果却明显高于内摩擦角的经验值等等,都是反常数值。
数据反常的原因,或是某项试验操作上出了问题;或是野外记录不准;或是岩土自身特性而致。
土粒比重常采用估值,不实测。
对于砂粒以石英为主、黏粒以黏土矿物为主的通常情况,误差很小。
但当砂粒以云母、碳酸钙为主的特殊情况,则必须实测,不能估计。
(3)不易准确测定的指标土工指标中,有些指标很易准确测定,如土的含水量,有些指标则不易准确测定。
不易准确测定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有的试验项目对原状土的质量要求高,如先期固结压力、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强度试验等;其次是有的试验项目对试验过程中的操作要求高,如三轴压缩试验、水位以下的载荷试验等;再次是有的试验项目环境条件恶劣,如海上钻孔十字板试验等。
而这些试验项目的成果,往往都非常重要,被设计者直接用于计算,因而使用勘察报告时应特别注意审阅。
标准贯入试验极为常用,但成果比较粗糙,且操作不当极易造成成果失真,使用时应予注意。
(4)应附曲线图的指标有些试验指标一定要附曲线图,否则,信息是不完整的。
如土的抗剪强度试验,无论直剪还是三轴剪,有了曲线图才能看清楚强度包线是否准确,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数据误差多大,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再如高压固结试验,有了曲线图才能知道先期固结压力的作图是否正常,先期固结压力点之前、之后的曲线形态如何,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如何。
再如载荷试验,有了曲线图才能知道随压力、随时间的沉降变化过程,是否存在直线段,是否加载到破坏,试验过程中是否有异常。
还有十字板剪切试验,有了强度与深度的关系曲线,才能知道同一层土十字板强度随深度的变化,并可推算土的内摩擦角和土的固结状态,也利于判断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5)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现在勘察报告提供的抗剪强度指标,大多基于三轴试验,这与规范要求有关,设计者也普遍知道,三轴试验优于直剪试验。
与三轴试验相比,直剪试验的缺陷是明显的。
首先是直剪限定在固定的剪切面上剪切,与理论剪损面并不一致,试样中的应力分布也比较复杂。
最重要的是直剪不能控制排水,因而既不能测定土的有效应力强度指标,也不能真正测定总应力强度指标。
所谓快剪、固结快剪、慢剪,只是粗略的强度指标而已。
三轴试验可以测定土的有效应力和总应力两种强度指标。
但由于很难估计实际工程剪切时的孔隙水压力,故有效应力强度很少应用;总应力法的不固结不排水剪(UU) 、固结不排水剪(CU),都是特定固结条件和特定排水条件下的指标,必须充分理解其特定条件,结合经验使用。
不过,怎样应用总应力法强度指标?何种情况用何种指标?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专家之间也有不同意见。
三轴试验的优势是显然的,但是,不是有了好的仪器、好的方法,就一定能做出好的成果。
没有高素质的试验人员,做出好的试验成果是不可能的。
同时,没有高质量的不扰动试样,再好的仪器,再高明的试验人员,也做不出高质量的成果,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直剪试验虽然不理想,但操作简易,经验较多,挡次较低的勘察单位容易掌握。
现在就全国来说,勘察设计界真正理解三轴压缩力学原理的似乎并不多,多数只知道UU指标偏低,CU指标偏高,CD试验一般不用。
有些设计人员甚至连这个简单概念也不请楚,勘察报告给什么数据就用什么数据。
殊不知不同的固结排水条件,试验成果差别非常大。
用得不恰当,会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
有个工程,设计要求提供固结排水剪(CD)指标,也就是有效强度指标,我很担心,说不定会做出危险的判断。
所以,当我审阅三轴试验抗剪强度指标数据时,我要先要了解提供数据单位的技术实力,实力较强的可信度高一些,反之可信度就低。
目前就全国而言,可信度一般不高,有些试验成果很不靠谱。
有份勘察报告,粉砂UU试验的黏聚力为25kPa,内摩擦角为20o。
粉砂为什么还要做UU试验?这两个数据能代表粉砂的抗剪强度指标吗?只能误导设计。
也就是说,虽然从试验方法本身来说,三轴优于直剪,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普遍要求做三轴试验似乎未必现实。
3 地下水(1)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开始,就有“初见水位”“稳定水位”两个术语,并列入规范,一直应用到今天。
稳定水位的意义很明确,就是勘探点所在位置地下水的水位标高(或深度)。
对于潜水,就是潜水面标高(或深度);对于承压水,就是承压水的水头标高(或深度)。
但对于初见水位,在我的脑子里长期觉得很困惑。
顾名思义,初见水位是钻探时初始见到的水位。
如果稳定水位与初见水位齐平,就是潜水;如果稳定水位高于初见水位,就是承压水。
但初见水位怎样量測?如在钻探过程中见水立即测量,对于砂层中的潜水,可以得到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相等的正确结论;但对于黏性土中的潜水,由于渗水延迟,稳定水位会略高于初见水位,出现误判。
对于砂卵石层的承压水,一旦钻穿覆盖层,水位立即上升,真正的初见水位是测不到的。
其实,是潜水还是承压水,根据稳定水位标高(或深度)和含水层顶面的标高(或深度),是很容易判定的。
在一次修订规范的会议上,我提出取消“初见水位”这个术语,不要求钻探时量测初见水位。
由于因他事请假,未能参加接下来的讨论。
会后会议主持者告诉我,多数代表不接受我的建议,仍旧保留初见水位这个术语。
理由是几十年都是这样规定的,没有听到执行中有什么问题,也没有要求修改的意见。
但并未解除我心中的疑问,我实在不知道初见水位该怎么量测。
(2)稳定水位的规律性天然情况下,不论潜水还是承压水,稳定水位都是有规律的。
钻孔数量较多时,能勾划出等水位线图。
但现在,相当多的勘察报告,稳定水位忽高忽低,没有规律。
有时,即使两个钻孔距离很近,水位差别却不小。
原因很明显,稳定水位不准确。
现在的工程地质钻探几乎都是泥浆钻进,有泥浆护壁的情况下是无法测定水位的。
有人说可以在旁边专设一个测水位的钻孔。
这当然可以,但报告中并未说明,我也怀是否真正做到。
地下水位是十分重要的工程地质信息,我年轻时大家都非常重视,确保测得准确。
野外工作时间长的工程,完工后还要统一测一次稳定水位。
哪时工程地质钻探都是干钻,不用泥浆,严禁向钻孔内加水。
现在有的工程专门打几个钻孔,实测地下水的流速流向。
其实,测试结果只代表这几个钻孔位置的局部情况。
如果稳定水位測得准,有了等水位线图,全场区的地下水流向就一目了然,流速也可以大致估算出来。
(3)潜水和承压水场地有地下水时,勘察报告总要明确是潜水还是承压水。
但是,实际工程遇到的地下水,并非透水层、不透水层黑白分明,而是强透水、中等透水、弱透水连续过渡。
譬如上下各有一层粉细砂,中间夹一层粉土,三层均有一定透水性,就很难明确说,是两个含水层还是一个含水层,下层粉细砂是潜水还是承压水。
还有,如果砂上与黏性土以薄层状交互成层,也很难说得清楚是潜水还是承压水。
这时,应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套用潜水承压水的概念。
(4)上层滞水是否有水浮力关于上层滞水是否有浮力的问题,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各持己见,有时争得脸红脖子粗。
有没有浮力,本来是个极为简单的物理问题,连小学生都知道,为什么专家之间还在争论呢?问题可能在于对上层滞水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一般认为,所谓上层滞水,就是在潜水位以上,局部相对不透水层上面存在的地下水体,是局部存在,厚度和面积都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