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

苗寨调研报告范文标题:苗寨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苗寨进行调研,并分析苗寨文化、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总结出苗寨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引言苗寨是中国苗族人民居住的聚居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究者的关注。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苗寨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困境和经济转型的挑战。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调查:我们选择了某苗寨进行实地考察,并观察了苗寨的生活环境、住房建筑、民俗风情等。

2. 访谈:我们采访了当地苗族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承和经济状况。

3.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苗寨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三、苗寨文化1. 建筑特色:苗寨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形式独特,融合了苗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元素。

2. 服饰习俗:苗族人民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服饰,尤其是女性的花裙子以其独特的花纹和绣工闻名。

3. 语言和音乐:苗族保留了独特的苗语,并以苗族音乐为表达方式,传承着历史和文化。

四、社会经济状况1. 传统农业:苗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水稻、茶叶等农作物。

2. 旅游业发展:苗寨的独特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业成为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3. 就业问题:苗族年轻人普遍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苗寨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五、文化保护与传承1. 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当地居民对于苗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较低,导致传统技艺和知识逐渐流失。

2. 教育体系薄弱:苗寨的教育条件有限,缺乏对苗族文化和传统的系统传授。

3. 旅游利益驱动:旅游业的发展使得部分苗寨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六、改进建议1. 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加大对苗族文化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2. 支持农业发展: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 合理发展旅游业: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杜绝过度商业化的现象。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

浅谈贵州省少数民族乡村贫困问题及其对策作者:吴玫来源:《智富时代》2016年第11期【摘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有苗族、侗族、汉族、布依族、水族、瑶族、壮族、土家族等33个民族,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8.27%。

受到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我国的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乡村地区,目前还有很多没有实现脱贫,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不高。

本文中,笔者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首先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乡村贫困的现状,紧接着研究了存在贫困的原因,最后针对性了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希望能对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乡村;贫困;原因;对策一、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贫困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针对少数民族乡村的贫困问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村的贫困是较为普遍的,并且较为严重。

要想实现有效的扶贫开发和脱贫致富,就需要找到病根,全面的分析少数民族乡村出现贫困现象的原因所在。

(一)政府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较少黔东南州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存在普遍贫困的问题。

全州还有13个全国贫困县。

每年国家和贵州省都会下拨一定的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由于该地区贫困的地方较多,看上去国家和省上下拨了数额不小的扶贫资金下发到各乡镇各个村组就显得微不足道。

黔东南州整体的经济就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所以在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中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少数民族乡村获得发展。

镇上的管辖的少数民族乡村较多,受到财政的影响,也没有多少扶贫资金下拨到村,这些都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乡村的脱贫发展面临着首要问题就是短缺的发展资金。

(二)人口增长过快对于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乡村的发展来说,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过活。

在黔东南地区,由于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其他少数民族,都具有一定的人口生育政策。

苗族历史太惨了

苗族历史太惨了

苗族历史太惨了引言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然而,苗族的历史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光辉,他们也经历过很多不幸的遭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苗族历史中的苦难和挣扎。

宗族迁徙与分裂苗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徙,这是苗族历史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苗族是一个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历了多个迁徙的阶段。

在他们的漫长历史中,苗族曾经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定居,并形成了不同的苗族分支。

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苗族的宗族经常迁徙和分裂,导致苗族社会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文化的消失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历史中的一些苦难也导致了他们独特文化的消失与演变。

苗族的传统文化在长期的迁徙和分裂中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传统的苗族文化元素逐渐消失,包括语言、服装、宗教等。

现代化的影响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渗透也加剧了苗族文化的消失。

苗族人民在继承和传承自己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困难,他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

宗族习俗的消亡苗族的宗族习俗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苗族历史的长河中,一些宗族习俗也逐渐消亡。

这些宗族习俗包括传统婚礼仪式、祭祀活动、节日庆祝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一些苗族人民选择放弃传统的宗族习俗,接受现代社会的观念和习俗。

尽管这个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意味着苗族文化的一部分正在逐渐消亡。

社会地位的边缘化苗族在中国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也是苗族历史中的一个痛苦之处。

在长期的历史中,苗族人民常常被排斥在社会边缘,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这种边缘化反映在教育、就业、卫生等方面,苗族人民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苗族的社会地位。

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尽管苗族历史太惨了,在面临各种困难的同时,苗族人民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设立文化机构等,苗族人民积极参与到维护苗族文化的努力中。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近年来,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也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就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导致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师资力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理念与时代不符。

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低,教师的收入也比城市的要低,导致一些优秀的教师流失,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来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3. 学生贫困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普遍较为贫困,一些家庭甚至无法提供孩子正常的生活条件。

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学业成绩不理想,甚至有很多孩子因为没有经济条件而辍学。

4. 教学内容滞后: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符。

尤其是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城市学校。

应对策略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应该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财政拨款的比例,增加专项扶贫教育基金,加强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条件。

2. 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农村教师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激励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从事教育工作。

3. 扶贫助学政策:建立健全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支持,保障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对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使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贵州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

贵州民族教育面临的问题

贵州民族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一)贵州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1.黔东南苗族侗族白治州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难以全面落实。

虽然国家和各级政府做了巨大努力,可谓投入很大,但离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

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到了发放教师工资和改善办学条件上,真正用到生均公用经费上是很少的。

黔东南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山区,白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n}源有限,白身支持教育发展的能力很低。

因之,学校校舍、图书、仪器设备等的增设及正常运转都严重缺乏资金,按标准本应购置的校产无力添置,严重影响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经济贫困,导致初中生辍学率高。

目前,该州小学在校生年均辍学率在2%左右,初中在校生年均辍学率在5.5%左右(三年前为10%)”造成学生流失及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家庭经济困难,难供了女上学;学生白身学习跟不上,厌学;家长和学生受打工潮影响,提早外出打工挣钱;认为读书无用,还要花钱,不合算,以及重男轻女等。

三是广大群众对教育增长的需要与目前办学条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高中教育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

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组织实施,“普九”人口覆盖率的不断增长,要求升入高一级学校(高中阶段)学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高中教育已成为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

高中阶段入学率全国是53%,该州仅达23 %,落后30个白分点。

四是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顶尖教师少。

全州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0.3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1.5%,普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7.9%,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63.46%,职业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3.7 %,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34.4 %,中小学校教师均无研究生学历者,离中发(1999)9号文件到2010年的教师任职学历要求差距甚大。

五是仍有10个县尚未实现“普九”目标,“两基”攻坚任务艰巨。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如何提升质量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如何提升质量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如何提升质量贵州千户苗寨,这座承载着苗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老村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的山水之间。

然而,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乡村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升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教育资源的匮乏是千户苗寨乡村教育面临的首要难题。

由于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学校的硬件设施往往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求。

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课桌椅、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教育资金,用于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图书馆和实验室等。

同时,社会力量也可以通过捐赠物资、援建学校等方式,为千户苗寨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千户苗寨,由于条件艰苦,很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来此任教,导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通过提供更好的工资福利、住房条件等,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来。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可以组织定期的教师培训活动,邀请教育专家进行授课,让教师们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此外,还可以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让城市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同时让乡村教师到城市学校挂职学习,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影响千户苗寨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一些村民的观念中,读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

为了改变这种观念,需要加强对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可以通过开展教育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村民们普及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让他们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从而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苗族学者李云兵认为其主要因素是苗族的民族素质。

我是认同这中观点的。

一个民族的民族素质对其发展是至关重要,而且是起着先决作用的。

但是一个民族要具备相当的民族素质,这是和民族的文化素养及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的。

拥有知识文化不等同于拥有良好的民族素质,而有民族素质也不等同于就会有自己的思想。

民族文化、民族素质只是民族思想的一个奠基,因此苗族要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就得从自己内部来挖掘。

英国有句谚语:“良好的心是花园,良好的思想就是根茎,良好的说话是花朵,良好的事业就是果子”。

是的,一棵果树没有良好的土壤和良好的根茎,那么花朵、果子也是虚无的。

苗族人民的思想对苗族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作用。

因此,苗族要发展,在苗族精神脉络里流淌的血液也必须是良好的卓越的。

记得有位作家这样说过:“不能改变自己思想架构的人,永不能改变现实。

”同理,对于苗族而言,不能改变自己思想架构或者说没有自己思想架构,就没有清晰的前行方向和原动力,也就永远无法摆脱苗族滞后的发展状况。

苗族也是个勤劳的民族,之所以勤劳,苗族的发展才会有今天,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苗族的发展中的不足更需要卓越的思想来补充和引导。

就目前而言,尽管苗族人民中有些是比较有头脑、有思想的,也有许多同胞通过各种渠道正主动积极地加入到学习的大潮中来,这是令人欣喜的,但这只是苗族总人口中的一小部分,从这点看又是值得去正视和直视。

智慧既有先天的血液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吸取知识文化来弥补的。

当然,思想和知识是相连而不相等的。

因此在谈到民族思想的时候必须把知识文化放在首位。

而吸取知识文化也是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

1、对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承。

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不能忘却和遗弃的,因为它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比如苗族的“花山节”、“踩花节”、传统的婚丧礼节以及苗族的宗教信仰等都得以较好地传承了下来,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已出现了某些危机现象,文学、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如意的传承。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

乡村教育改革者如何思考:民国的经验汇报人:日期:•引言•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背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实践目录•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改革的影响和启示•结论01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导致了农村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低下。

农村经济落后在乡村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均衡现象尤为突出,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机会不均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认为农村孩子不需要接受太多教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传统观念束缚乡村教育改革的背景民国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亡图存,当时的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教育改革。

改革背景改革目标改革措施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乡村学校、推广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等。

030201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02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改革背景政府支持民国政府在某些时期对于乡村教育给予了重视和支持,这为乡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政治体制民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是半新半旧的,既有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又有传统的遗留。

这种政治体制对于乡村教育改革既有推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

社会动荡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如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给乡村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推动乡村教育改革。

农村经济落后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落后,这导致了乡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城乡差距民国时期的城乡差距较大,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而乡村则相对匮乏。

这种差距也促使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推动乡村教育改革。

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也影响了乡村教育的改革进程。

传统观念束缚乡村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等,对于乡村教育的改革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教育不公在民国时期,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也使得乡村教育处于劣势地位。

浅谈偏远苗族山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谈偏远苗族山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

浅谈偏远苗族山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及对策作者:熊状强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13期[摘要]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本文谈论了偏远苗族山区的基础教育问题,并提出几点对策,旨在推动偏远苗族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关键词]苗族山区基础教育问题对策一、偏远苗族山区的基础教育问题(一)师资不足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但偏远的苗族山区基础教育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由于苗族山区地域偏远,苗族公办教师不多,加之大多数苗族孩子学前都讲苗语,一般三年级之前的教学是将苗语融入普通话进行教育,实行“苗语+普通话”的双语教学对师资有一定的限定,外地不会苗语的教师根本不能进行授课,“双语”教学水平欠佳,小学生的汉语关过得不好,学习跟不上,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兴趣。

偏远苗族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信息闭塞,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这一地区任教,该类学校师资极度缺乏。

另外,这一地区学校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很多,且解决无望。

形成外面的老师分不来,里面的老师留不住的现象。

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使得教学设备稀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比较低,教学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不高。

(二)就学率不高偏远苗族山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供给孩子最基本的读书费用,加上思想落后,导致学生入学率不高。

另外,该地区山大人稀,由于财力、师资及学生数量等原因,无法设立更多的校点,不少学生不能就近读书,学生的学习时间、安全、生活难以保证,学生流失严重,学生入学率低,辍学率高。

由于受经济发展以及人们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偏远苗族山区的人民群众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的。

教育为本的观念没有真正地树立,人们的思想还固守在小农经济时代,还认识不到新时代的到来,认识不到读书是少数民族下一代青少年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还认为“‘普九’是政府要孩子读书,不是孩子要上学”等等。

浅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

浅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

浅析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源作者:张旭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6年第06期我从教已有二十多个春秋,和大多数教师不同的是,我是在农村基层学校度过的,经历了几个学校的兴衰更替,从中找出几点规律,供教育同仁借鉴。

一个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都有一个从建成到发展壮大,到衰退的过程,就像一个朝代的更替一样有规律可循,其原因我感觉有两大点。

其一是与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校的扶持力度大小有关;其二与全校领导和教师的努力程度有关。

政府对农村学校扶持力度越大,学校发展的势头就会越好。

如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非常好,为农村中小学校投放大量资金,建教学楼,建餐厅,建住宿楼,确实大大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

政府又发放“贫困生补助”,实行“两免一补”,使大量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重返校园,平等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近来国家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在晋级晋职方面向农村中小学校教师顷斜,这就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以上这些因素能促进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

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如果操作不当,不但不能促进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壮大,反而会影响农村中小学校的发展。

比如学校建设方面,有的学校急需建楼房却因种种原因建不了楼房,而有些学校在校学生很少,甚至都快要没有学生了,还能建几层教学楼,建好后里面空空如野,有的刚建好教学楼,学校就夸了,没有学生了。

这样以来,宝贵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很多群众都说难道上级领导的眼瞎了吗?拿国家的钱乱投。

再有国家拿钱资助贫困生的“贫困生补助”和“两免一补”在有的地方也变了样,且不说有虚报乱领的现象存在,就是实际名额的补助也有猫腻。

每当补助通知下来时,同校教师就会向班主任打招呼说亲戚朋友的孩子需要照顾,有时一名教师的亲戚朋友的孩子就占去几个名额,而往往这些孩子都是家庭殷实不需要资助的,而那些真正急需资助的留守儿童,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得不到应有的资助,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论苗族教育的发展

论苗族教育的发展

论贵州苗族教育的发展【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发展靠教育,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苗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贵州苗族又占了全苗族的很大部分,因此贵州苗族教育的发展关系着贵州甚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影响教育的因素来阐述贵州苗族教育发展的历程,希望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加大推动苗族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推动贵州甚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关键词:贵州苗族教育发展一、贵州苗族教育情况的概说贵州苗族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明代以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和偏见,对于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无学可言。

正如《黔书黔士制义》说“黔,三苗鬼方,习格斗,喜兵戎,不可以文章治也”。

到明代,贵州开始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出现,并且,明统治者在贵州很多苗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统治阶级逐渐意识到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聚集地,为“变其夷俗”,便于统治,于是在汉族苗族杂居的边沿地区,开始有极少数苗族上层子弟在“怀柔”政策的允许下入学读书,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清代时期,苗族地区统称“苗疆”,统治者在苗疆地区为少数民族子弟创建义学,让苗族子弟入学读书,学习汉语。

在科举入仕方面,统治者主张“加额”和取消“加额”上反反复复的周折、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为了关心苗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民国期间,中小学堂的设立,师范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为苗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渠道。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普及小学作为发展民族教育的重点,各村中小学的设立,各地区民族学校的创立为苗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平台,各种优惠政策也推动了苗族教育的发展。

因此贵州苗族教育从整体上是一个不断发展发展的过程。

二、贵州苗族教育的主要形式和内容过去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只能通过口头教育来传承,以口头教育为主是苗族教育的主要特征。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苗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社会以及地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原因苗族地区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其社会结构相对落后,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苗族地区没有得到外界的大规模投资和开发,限制了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二、政治原因政治因素也是导致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

苗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扶持方面的投入不足。

政府在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相对不够积极,导致该地区的经济脱节。

三、社会原因苗族地区的社会问题也是导致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

种族歧视、社会不公以及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

苗族地区的人口基数较小,市场规模相对狭窄,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力,无法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崛起相比肩。

四、地理原因苗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区、丘陵以及高海拔地带较多,导致农业、交通等方面的限制。

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对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苗族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历史、政治、社会和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苗族地区的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苗族地区的发展水平。

此外,还需要消弭种族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只有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苗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发展。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及改善的对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问题。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由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偏远、经济落后,文化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1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原因1.1经济发展落后对教育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首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经济发展的落后。

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社会和家庭都有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彼此形成良性循环。

而在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力量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限,接受教育和受教育的程度偏低,这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教育的落后。

1.2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教育观念落后建国以来,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少数民族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没有根本改变,在教育观念上尤其如此。

由于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素质比较低,对教育缺乏长远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投入、高投入难以理解,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

同时,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意识至今依然盛行,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女儿出嫁也就意味着女儿的教育投资的全部收益也将流向夫家。

这一观念使得对于家庭收入尚不宽裕的少数民族家庭而言,投资于女儿的教育显然成为了一种没有回报的消费行为,因此对女儿在教育方面的投资积极性自然不如“固守”家庭的儿子。

1.3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自从国家重点关注民族教育事业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一些教育资金援助,办学条件得以改善。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发展如何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发展如何

贵州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发展如何贵州千户苗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和历史韵味的土地,不仅以其独特的苗族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其乡村教育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千户苗寨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这些因素曾经给当地的教育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

过去,教育资源的匮乏是一个突出问题。

学校数量少,教学设施简陋,许多孩子需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

教室里的桌椅破旧,教学用具稀缺,甚至有些学校连基本的课本都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有。

师资力量更是薄弱,优秀的教师不愿意到这样艰苦的地方来任教,本地的教师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且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千户苗寨的教育状况逐渐有了改善。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建了许多学校,改善了教室条件,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工具、电脑等。

孩子们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能够更直观地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和先进的知识。

在师资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来到千户苗寨。

同时,加强了对本地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如今,学校里的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

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

除了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改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转变。

过去,家长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孩子读书不如早点帮忙干活赚钱。

但现在,通过政府的宣传和教育,家长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支持孩子上学读书。

学校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另外,千户苗寨的教育还注重传承和弘扬苗族的传统文化。

学校开设了苗族语言、苗族歌舞、苗族手工艺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不忘本民族的文化根脉。

这不仅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是,千户苗寨的乡村教育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苗族女生教育困境初探王

苗族女生教育困境初探王

苗族女生辍学问题初探开远市和营小学:王丽是什么原因导致苗族教育发展滞后呢?从根本上来说,生产条件落后、生产力水平落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是制约苗族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二,苗族的传统思想、风俗习惯的消极影响是约束苗族教育发展的内部原因:1、生产力水平低下,打工成为出路首先,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社会不需要太多的现代教育,一个社区、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对教育发展的需求,决定了教育的形式和教育的内容。

大塘子村苗族地区整体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我们苗家人很勤快,娃娃当大人用,大人当牛马用”这是大塘子村一名老村长的话,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苗家人非常勤劳。

孩子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劳动,五六岁就可以割草放牛、七八岁可以扛锄头、十一、二岁可以背背箩、十三四岁可以耕田犁地、十五六岁可以谈婚论嫁。

苗家人十几岁就学会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各种技能。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只需借助祖辈传下来的经验,就可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

其次,打工比教育回报更快,相比在家务农来说,打工是更好的出路,打工更容易提高生活质量。

父母希望子女能够长大,为家庭创造财富。

显然,打工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大塘子村苗族大多家庭都非常贫困,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元甚至更低。

家访中一位苗族人说道“吃饭不成问题,现在愁的是没钱用。

”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改变家庭经济状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年人都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主要是中老年人。

十五六岁辍学打工的苗族人很多。

在17岁到19岁年龄段的苗族男生92%有打工经历。

打工成为这个苗族村的潮流与时尚。

第三,教育成本过高,投资见效慢。

我国已全面普及初等教育,人们可以免费接受初等教育。

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高中三年的教育和大学三四年的教育成本是昂贵的,人们很难看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很难看到教育对改善生活的作用。

相反,人们所看到的往往是文盲和小学生的收入差不多,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收入也差不多,受过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中青年农民与其父辈、祖辈的行为方式相差不大。

试论苗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

试论苗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

在带来社会繁荣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科学家们提出: 21世纪人类的头号敌人就是生态环境灾难 。

在一些地方,由于发展农业时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已经搞到山穷水尽人逃亡的地步。

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目前偏重于粮食,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经济作物应占耕地面积的一定比率。

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找到适合本地发展的甘蔗、烤烟、蔬菜、果树等产品,发展成为骨干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落在我们这代人身上的历史重任,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特别是农业,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3、加强法制教育,抵制非法宗教传播江泽民同志指示: 民族无小事,宗教无小事 、 全党都要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 。

要充分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引导并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组织一些必要的巡回放映和演出活动,进行无神论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把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引导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上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试论苗族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云南省马关县第一中学 杨平荣作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主体民族之一,苗族人口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居自治州第三位。

然而,苗族人民经济文化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受教育程度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历史因素:历代反动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的恶果,使苗族历史发生了六次大倒退。

第一次是黄帝、炎帝、蚩尤时期,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

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

蚩尤先败炎帝, 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民众的证据意识及其启示

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民众的证据意识及其启示

作者: 杨彦增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法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96-10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1期
主题词: 黔东南;苗族;证据意识;启示意义
摘要:清至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民众具有较强的证据意识。

其较强的证据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发挥中人的证明作用;二是重视契约的制作与保存;三是将官府“减负”告示等刻碑留存。

苗族传统纠纷解决文化、国家诉讼法律文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对黔东南苗族民众较强证据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黔东南苗族传统的证据意识在当前的民事诉讼改革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了解黔东南苗族民众较强证据意识的形成机理,对当前人们民事诉讼证据意识的养成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普九”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普九”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普九”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 本文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视角,以调查数据对黔东南州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将给黔东南州未来教育发展一些启示。

[关键词] 基础教育“普九”现状成因分析对策分析一、黔东南州基础教育的现状及普及程度1.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基础教育是普通国民教育中的基石。

基础教育在我国大致划分为小学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几个方面。

当前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主要以“两基”攻坚为重点。

相对过去而言,黔东南州的基础教育发展已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据2001年黔东南州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全州中小学在校生人数73.79万人,其中小学54.0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16.04万人,普通高中2.24万人,2000年招收新生16.23万人,比1999年增加0.35万人,其中小学新招收8.12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52万人,普通高中1.04万人。

全州有锦屏县、天柱县和凯里市现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全州以县为单位验收的“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25.1%,比1999年提高10.48个百分点,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06%,比1999年下降0.1个百分点,高中扩招比例为3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

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也得到发展。

全州现有幼儿园169所,比1999年增加26所,在园人数4.69万人,比去年增加0.23万人;2000年全州举办扫盲班(点)2894个,参加扫盲学习人员达到5.22万人,其中妇女3.68万人,完成州政府下达任务100.94%;全州现设有特殊学校5所,在读生有0.26万人,比1999年增加191人。

全州各级各类学校有专职教师33683人,比1999年增加815人,其中:幼教1389人,小教21599人,中学教师8791人,职业学校教师787人。

教育素质普遍提高,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9.76%,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38%和58.8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06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06,2018
(总第1 8 9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Serial 
No.189[收稿日期]2018-04-
09[作者简介]粟远荣(1971-),女,侗族,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李玲(1964-)
,女,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
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粟远荣 李 玲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 [摘 要] 民国时期,
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村寨里能读书识字的人非常稀少。

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苗族村寨的学校少,无书可读;二是苗族民众经济困难,读不起书;三是政府的政策,导致一些苗族民众不敢去读书。

了解民国时期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8)06-0009-
02 一、
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基础教育状况民国时期,因黔东南经济发展落后、灾难频繁以及国民政府对苗民教育的不够重视,在黔东南设立的学校数量较少,并经常发生时废时立现象,苗族接受教育的机会少。

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苗族村寨,生活贫困的苗族村民无力送子女读书,读书识字的更是稀少。

例如,雷山县报德棉花寨,到民国
初年,还找不到一个识字的人[1]。

民国时期,白岩
是1941年永从和下江两县合并时改为乡的,属从江县三区管辖。

全乡苗族为主,习称“生苗”,汉族、水族仅20余户,
文化非常落后,能识文字者寥寥无几[2]。

据统计,黔东南自治州解放前夕,入学儿童
只占各族适龄儿童的21.13%,
苗族劳动人民的儿童能够入学的就更是微乎其微了[3]。

1949年,
黔东南全州每百人中只有2.7人认字,
文盲占总人口的97.3%[4]。

另外,
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许多苗族民众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和交流,导致很多人不会说汉语。

二、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分析
(一)黔东南苗族村寨学校少,苗族民众读书难在黔东南,从清朝末期开始,小学堂及国民学校开始兴办。

例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台拱(今台江县)设立台拱初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设台拱高等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改学堂为学校。

1913年小学校更名为国民学校。

但由于黔东南经济发展落后,政府对苗族教育重视不够,黔东南学校数量较少,苗族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非常少。

例如,至1949年台江解放前夕,台江县全县有乡镇中心国民学校7所,甲级保国民学校4所,保国民学校13所,
共有学生2971人,教职员108人[5]。

由于学校少,
并且学校大都位于乡镇及县城,使得苗族民众上学非常困难。

因为在民国时期,黔东南地区的交通非常落后,苗族村寨基本上没有通村公路,出行主要靠步行。

而许多苗族村寨比较偏僻,离乡镇或者县城往往是几十甚至上百里路,上学往返非常艰辛。

民国年间,虽然黔东南一些苗族村寨还办了私塾,教材有《三字经》《四书》《五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但那些私塾都是村寨中少数有钱人开办的,贫苦苗族民众读不起。

(二)苗族民众经济困难,读不起书
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民众的经济非常困难,例如,1919年至1933年,由于军伐混战,烧杀掳掠,
存粮耗尽。

加之省政府命令民众大种鸦片,致使粮食大量减产。

特别是1924至1926年,各县先后遭受百年未遇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乡民食不裹腹,一些地方荒无人烟,其惨状目不忍睹。

国民政府入主黔政后,各派首领大肆兼并土地,更加残酷地剥削农民。

为加紧实施新粮政,国民政府制
·
9·
定了若干政策法令,进一步勒索人民。

1948年时,赋粮已预征到1953年。

由于物价暴涨,国民政府印发的纸币,买不到一粒粮食,到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6]。

直到解放前,苗族村民依然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

由于经济非常困难,绝大多数苗族民众读不起书。

(三)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导致一些苗族民众不敢去读书
民国时期,政府在黔东南实施民族压迫政策。

一是推行民族同化政策。

1932年王家烈主持贵州政局,开始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在全省成立专门机构,强迫少数民族妇女改穿汉服。

蒋介石控制贵州以后,省主席吴鼎昌、杨森等人更是变本加厉。

二是借“剿匪”为名,滥杀无辜。

国民党中央军入黔后,实行所谓“中央化”,“统一政令”,在少数民族地区,对地方武装的头面人物及民族自然领袖,不分善恶,一律视为“地方恶势力”予以杀害。

人民既不敢怒,更不敢言。

三是借抗日战争的名义抓兵派款。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号召”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而有很多官吏则借机敲诈勒索,贪污成风。

除田赋等正税外,又加派大包军米。

更使人不能忍受的是,在送兵途中,所有新兵,以绳索串绑,形同囚徒。

饮食则是糙米掺河沙,而且只能半饱,稍有怨言,动辄拳脚交加。

由于官府的民族压迫,黔东南人口不仅没有随着年代增长,反而不断下降。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修《大清一统志》时,黔东南已发展到110多万人。

由于民族压迫,到民国二十—年(1932年),黔东南已经过100多年,人口却降到77万多人[8]。

官府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极大地伤害了苗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加剧了苗民对官府的仇恨,加深了苗民和官府的矛盾,使得苗族民众不敢轻易到官府开办的学校读书。

三、对当前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启示
民国时期,由于国民政府对苗族教育的重视不够,苗族村寨学校少,苗族民众经济困难等原因,黔东南苗族村寨的基础教育非常落后,村寨里能读书识字的人非常稀少。

了解民国时期黔东南苗族村寨教育落后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我国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人人有学上”的问题。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存在明显差距。

这需要政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人人上好学”的目标,从而使国民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二)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应适当保留村办小学和教学点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中小学布局结构的大调整,撤点并校作为主要的措施办法在农村中小学校广泛施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实际情况,走得太快、太过,相关的配套设施跟不上,导致学生上学路程变远、上下学交通安全隐患增加、教育成本加重等问题,造成学生新的上学难。

因为当前有些农村地区仍然较偏僻、交通不方便,农村学校的大量撤并导致学生上学困难,不少学生因此而辍学,从而最终影响农村村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对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方,应适当保留并办好一定数量的村小学或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

(三)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
学校布局调整后,大部分学生被集中到离家较远的乡镇学校寄宿,相应地增加了学生上学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教育成本。

而当前许多农村学生的家庭经济仍然比较困难,上学费用的增加将会导致学生上学困难,导致辍学率的上升。

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必须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增加贫困学生的生活补贴,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参 考 文 献]
[1]李国章,等.报德苗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贵州省从江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从江文史资料第二辑[M].凯里:凯里市第一印刷厂,1991.
[3]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
[4]贵州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苗族分组.苗族简志[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59.
[5]政协黔东南州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黔东南文史资料第3辑[M].凯里:凯里市第一印刷厂,1985.
[6]苗医药教材编写组.苗族文化[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7]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州志·粮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8]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地理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曾 宏]
·
0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