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戏剧《皮格马利翁》的言语幽默从不和谐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所震撼。
首先,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表面上是一个和善、宽容的老人,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无尽的阴暗面。
他的行为和言行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
这种复杂的性格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又能否真正了解他们呢?
其次,书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也让我深感震撼。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作者
通过描绘底层社会的贫困和不公,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
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德沦丧等问题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
地思考着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作品,它引导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去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被誉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讲述了两对恋人之间的爱情纠葛和误会。
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喜剧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情感表达。
故事的开端是由两位年轻的恋人——比安卡和克洛维奥相爱而不得。
由于比安卡的哥哥,奥尔西诺对克洛维奥并不满意,于是他们决定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谎言来解决问题。
奥尔西诺的朋友——佩德罗和克洛维奥的朋友——贝内迪克特也被卷入了这场谎言之中。
佩德罗和比安卡设下了一场圈套,让克洛维奥相信比安卡对他的爱已经变心,而贝内迪克特则被朋友们误导认为贝亚特丽克丝对他有好感。
然而,这些误会和谎言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笑料。
在佩德罗和比安卡的策划下,贝亚特丽克丝和贝内迪克特也陷入了一场爱情的误会之中。
而在另一方面,克洛维奥和比安卡也在误会和猜疑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
然而,最终一切都在一场闹剧般的混乱中得到了解决。
通过一系列的误会和揭露,所有的角色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幸福和爱情。
皮格马利翁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比安卡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她勇敢地面对误会和困难,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克洛维奥是一个忠诚而又热情的年轻人,他对比安卡的爱从未动摇。
贝亚特丽克丝和贝内迪克特则是一对性格迥异却又深爱对方的情侣,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争执充满了喜剧色彩。
整部作品以欢乐和幽默为主旋律,却又在细节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观察。
莎士比亚通过皮格马利翁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狡诈、爱情和友情。
他用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勾画出了每一个角色的形象,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人生的真谛。
在皮格马利翁故事中,莎士比亚还通过一系列的戏剧性事件展现了对爱情的理解和表达。
他描绘了爱情中的误会和猜疑,同时也表达了对真爱和忠诚的赞美。
在这个故事中,爱情被描绘得如此真挚和动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故事是一部充满喜剧色彩和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
《皮格马利翁》-2019年文档
《皮格马利翁》神话中,爱神受感动把雕像变为美女让她伴君左右;电影中,平民姑娘转变为身价显赫的贵族。
麻雀变凤凰的故事经久不衰,这也是萧伯纳的戏剧《皮格马利翁》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
但萧伯纳制作的“麻雀变凤凰”和普通雕像变为美女的故事不尽相同,虽说借鉴了神话原型,但剧中的女主人公不是被动转变的,而是充满着现代独立新女性的特点、为谋生权而奋斗的女权主义者。
一、《皮格马利翁》是女权主义的产物女权运动以社会学说以及政治运动为中心,主要以妇女经历为基础广泛提供一个社会关系的评论,许多女权运动的支持者也致力于研究性别歧视和妇女权利的提高,如沃尔夫的“谋生权”。
女权运动是《皮格马利翁》不可或缺的外在推动力。
在过去,男性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妇女处于第二阶级的位置。
女权运动支持妇女的权利,但这并不是说妇女可以获得一等阶级,换句话说,女权运动只是为性别平等而战,并没有要凌驾于男性之上的奢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妇女应当被平等对待并在抗争中有了各种形式的组织。
到了十九世纪,妇女运动最基本的追求便是平等的受教育权以、就业权以及在法律和经济上的独立了。
二十世纪早期,英国妇女的公民平等权从法律上得到了认可,英国的女权运动随之迎来了第一个高峰,《皮格马利翁》应运于1914年出版;但这次高潮却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这也在剧中反映为伊莉莎生活环境的困窘。
女权运动是影响伊莉莎这个人物形成的原因之一。
萧伯纳母亲早年的受教育经历和她教育孩子的方式深深影响了萧伯纳,并让他也成为早期的女权倡导者。
在《皮格马利翁》中,他对于男权统治下妇女生活的困境十分同情,并且想把神话中沉默的雕像变成现实中独立的新女性。
从《皮格马利翁》产生的内因来说,女权运动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早期,选举中妇女们的激烈斗争最终使她们获得了投票权,但一战的影响很难用语言去概括,它使很多妇女走出家门寻找就业机会,然而战后随着男性从战场上的回归,女人们又变回了没有任何的报酬和认可的家庭主妇。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戏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误会和
幽默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讲述了四对情侣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一对混乱的双胞胎兄弟之间的误会和困惑。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两对情侣展开,分别是赛西利亚和奥利维亚,以及海丽
娜和德米特里奥。
赛西利亚爱上了奥利维亚,而奥利维亚却爱上了海丽娜。
而海丽娜则爱上了德米特里奥,而德米特里奥却爱上了赛西利亚。
这样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误会和笑料。
另一方面,故事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塞巴斯蒂安和安东尼奥。
由于一场海难,两人被分开,并且相互失散。
塞巴斯蒂安被一位海员雷昂托救起,并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
而安东尼奥则在另一个城市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
在整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误会和混乱不断升级,直到最后才得以解开。
通过
一系列的戏剧性的场景和情节,故事最终以幸福的结局结束。
所有的情侣都得到了他们所爱的人,双胞胎兄弟也在最后的时刻团聚。
皮格马利翁故事以其生动有趣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莎
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和误会的元素,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
同时,故事中对爱情、友谊和命运的描绘也让人深思。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故事是一部充满了喜剧色彩的戏剧作品,通过对爱情和
人性的描绘,展现了莎士比亚独特的戏剧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至今仍然被广泛演出和研究,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皮革马利翁》看萧伯纳的女性观
通过《皮革马利翁》看萧伯纳的女性观作者:柳月江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2期摘要:《皮革马利翁》是萧伯纳的代表剧作之一。
在希腊神话中,皮革马利翁最终娶到了貌美的妻子,然而萧伯纳的剧作却有着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从来没说明伊莉莎是否会如希金斯所愿回到他身边。
我们可以从这一安排中看出,萧伯纳对于女权的特殊态度。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分析《皮革马利翁》中伊莉莎的转变来探讨萧伯纳的女性观。
关键词:皮革马利翁;转变;女权主义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020-01萧伯纳一生写过51部剧本。
他对待戏剧认真、全心全意的态度,为他赢得了许多文学评论家的赞誉。
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皮革马利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剧本刻画了主人公伊莉莎在语言学家希金斯的帮助下,由一个贫穷的卖花女逐渐转变成一位行为举止得体的淑女,最后成为一位自我意识觉醒的女性的过程。
一、伊莉莎的转变剧本的开始,伊莉莎作为一个街边的卖花女登场,她操着奇怪的口音,装束怪异。
即便这样,我们仍对她的天真和聪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生活艰难,她仍对生活充满希望,因此她找到希金斯,希望通过语音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在这一刻,伊莉莎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经过希金斯和伊莉莎的不懈努力,伊莉莎终于变成了一位优雅高贵的淑女。
而这时,伊莉莎的思想转变跟不上其举止和口音的变化。
尽管她成为了一位淑女,但正如皮革马利翁的雕塑一样,吸引人的只是外表,她的思想还没有真正的觉醒。
外表和口音的改变并不能使伊莉莎成为一个思想独立的淑女,她从没想过她想要去做什么。
对于伊莉莎来说,一切都似在梦境中一样。
但是细微的变化仍在产生,伊莉莎受到的教育以及环境的改变都对她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皮克林上校触动了伊莉莎的自我觉醒,他称呼伊莉莎为“多莉特小姐”,并从始至终像对待淑女一样对待她。
但是从大使馆回来后,他们庆祝胜利时,即便是皮克林上校也把成功归因于希金斯的教导,而完全忽视了伊莉莎的努力,伊莉莎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金句摘抄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1.引言在文学课堂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莎士比亚的名著,其中最为经典的就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而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极其耐人寻味的角色——皮格马利翁。
皮格马利翁不仅是一名热心的和平主义者,更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幽默感的人物。
在他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令人感慨的金句,这些金句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角色的特质,更为我们敞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2.皮格马利翁的金句摘抄2.1 "人类的道德准则越少,他们的生活就越美好。
"这是皮格马利翁在剧中的名言之一。
这句话既流露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表达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在这个道德混乱的世界中,皮格马利翁用一种特立独行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深思。
2.2 "珍妮,让我跟你说,如果你对何时去教堂感到有疑问,就在你下定决心将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时候去,因为我敢打赌,有很多未婚女子也正在那里为着同一目的进行祈祷。
"皮格马利翁在这句话中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宗教及人们对宗教的态度的讽刺。
他以一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态度去看待宗教仪式,并通过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人文的一面,引人深思。
2.3 "女人是我看到过的最罕有的物种。
无论她们是聪明还是愚蠢,美丽还是丑陋,她们的言行却总是令人难以捉摸。
在这句话中,皮格马利翁表达了对女性的独特理解和认知。
他看似赞美同时又带着一丝戏谑的口吻,展现出对女性的钦佩和对于生活的浪漫主义。
3.皮格马利翁金句的思考皮格马利翁的金句中,融入了对人性、宗教、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着对现实的直面,也有着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金句以皮格马利翁独特的智慧和幽默展现出来,不仅让人感到新奇,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扇观察世界的全新窗口。
4.结语皮格马利翁的金句让我们感受到了莎士比亚作品中人物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世界观。
或许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隐藏着一个皮格马利翁,那个即刻吐露真情,又能以幽默从容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自己。
皮格马利翁故事
皮格马利翁故事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喜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对年轻情侣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在家族仇恨的阻挠下,经历了一系列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
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是两个年轻的意大利贵族子弟,他们的家族分别是蒙塔古家和卡布莱家,两家世仇已经延续了数代。
然而,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却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爱了。
在家族的反对下,他们决定私奔。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他们找到了一位善良的修道士,希望他能帮助他们逃离这个家族的世仇。
修道士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制定了一个计划。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误会和混乱,导致了一连串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的爱情却变得更加坚定。
最终,皮格马利翁和朱丽叶成功地逃离了家族的追捕,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终于可以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再受到家族的干扰。
他们的爱情也得到了家族的原谅和祝福。
皮格马利翁故事以其幽默风趣的对白和曲折离奇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这个故事,莎士比亚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以及家族仇恨所带来的痛苦和悲剧。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喜剧,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皮格马利翁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即使面对着家族的仇恨和世俗的偏见,也能够坚定不移地走向幸福。
这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勇气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家族和社会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也看到了家族仇恨所带来的悲剧和痛苦。
最终,爱情战胜了一切,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皮格马利翁故事永远都是一部经典之作,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感动和启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让人们相信,只要有爱,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
《皮格马利翁》中的语言危机和身份危机[摘要] 萧伯纳的剧作《皮格马利翁》源自希腊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卖花女伊莉莎如何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基础,分析卖花女伊莉莎在学习上流社会语言时遇到的语言危机及随之而来的身份危机。
[关键词]萧伯纳;《皮格马利翁》;语言危机;权力—话语理论一、前言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可分为两部分的两幕剧,每部分都是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第一部分卖花女被训练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淑女;第二部分为从淑女到独立女性的蜕变。
初读这部剧本,读者会误认为这是一部灰姑娘的故事:出租车是童话故事里的南瓜马车,把戴着鸵鸟毛帽子、穿着粗布外衣的灰姑娘带到了希金斯的实验室。
通过语言学教授希金斯对其六个月发音、讲话方式和行为举止的训练,灰姑娘伊莉莎成为语音纯正、谈吐文雅、仪态端庄的淑女。
在萧伯纳的笔下,卖花女是无知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差异,只是着眼于较为肤浅的外在品质,即高贵的谈吐方式和优雅的礼仪风度,并没有意识到金钱和物质是隐藏在华丽外表下的经济基础。
显然,皮格马利翁式的神话在萧伯纳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体现出了社会的不平等:上层阶级的语言及生活方式被用作下层阶级的“正面的”参照,实际上它们实施的是符号权力。
社会学家认为权力不是存在于词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词语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语词的人的信仰。
六个月后,卖花女掌握了上流社会的高贵语言,却把自己的cockney accent完全忘记了,就是想用以前的发音说话也已经做不到了。
从某一层面上说,蜕变后的卖花女伊莉莎成为语言的奴隶,然而她并不是放弃反抗的权利而一味地妥协。
相反的,她是在跟希金斯代表的父权制社会暗暗地进行着斗争,这种意识源自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也是对拥有话语权力一方的积极反抗。
正如福柯所说“:反抗与权力是共生的、同时存在的……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就会存在反抗的可能性。
浅析萧伯纳的作品——皮格马利翁
2542018年13期总第401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萧伯纳的作品——皮格马利翁文/康莹【摘要】萧伯纳是爱尔兰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唯一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25)的剧作家。
他对文学和奥斯卡的贡献(1938)都是很杰出的。
他写了60多部戏剧,在二十世纪英国戏剧中被普遍认为是主流。
几乎所有的剧作都高度关注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教育、宗教、婚姻、政府、卫生保健和阶级特权等,但同时也有一种喜剧性使其严肃的主题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这对他的戏剧特色有很大的贡献—在滑稽的气氛中揭露剥削阶级社会现实和丑恶嘴脸。
皮格马利翁是Shaw著名剧作之一。
皮格马利翁在Shaw的全部戏剧中都很有特色。
Shaw的戏剧不重视情节,但皮格马利翁情节很有趣且很吸引人。
虽然这部戏剧与政治或经济无关,然而我们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却处理了一个全新的话题——语音学。
Shaw在戏剧中提出了他的社会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即穷人的言论是僵化的阶级制度的起因和象征。
任何一位语音学习者都可以在六个月内克服语言上的差别。
由此语音学的辉煌首次在舞台上产生。
【关键词】萧伯纳;皮格马利翁;Eliza;希金斯;语音【作者简介】康莹(1986.4- ),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级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Eliza的人物特点Eliza出生在利森树丛,一个远离伦敦市中心的地方。
她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父亲是一个失业的醉汉。
她没有亲戚,住在一个简陋的小房子里,属于社会底层。
她每天都要在街上卖花谋生。
Eliza的语言劣势剥夺了她生存的权利。
她在社会的底层挣扎。
她拼命卖花就是为了赚钱,她用卖花的钱支持她贫穷的家庭以及经常喝得烂醉的父亲。
有一次,Eliza在希金斯教授家里见到了父亲,她知道她父亲来这里的目的:向希金斯教授要钱,就像他对Eliza所做的那样。
她认为她父亲是她的耻辱,瞧不起父亲的工作,他把钱从别人的口袋里塞到自己的口袋里。
阿芙洛狄忒与皮格马利翁的读后感
阿芙洛狄忒与皮格马利翁的读后感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感觉像是吃了一口超级奇特的糖果,味道复杂又有趣。
先说这个皮格马利翁吧,这哥们儿可真是个怪人,不过又怪得有点可爱。
他对现实中的女性那是完全看不上眼啊,就像现在那些特别挑剔的人,看啥都不顺眼。
但他呢,又特别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动手雕了个超级美的雕像,这雕像估计比那些选美冠军还美呢。
他对这个雕像那可是爱得深沉,就像咱们对自己最喜欢的宝贝似的,整天守着,又是送花又是给雕像穿漂亮衣服的。
我就在想,这得是多孤独又多浪漫的一个人啊。
然后阿芙洛狄忒就出现了,她可是爱与美的女神啊。
我感觉她就像那种特别神通广大又有点调皮的神仙。
她看到皮格马利翁这个样子,估计心里想:“这家伙有点意思啊。
”然后就施了魔法,让雕像变成了活人。
这就好比是神级别的丘比特之箭,直接把皮格马利翁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这个故事里,我觉得皮格马利翁的爱情有点像我们平常说的梦想成真。
他对美好爱情的那种极致追求,虽然开始有点走偏,只喜欢自己创造的完美雕像,但最后还真就得到了。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我们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个完美形象,说不定也会有奇迹发生呢。
不过呢,可不能像他一样完全排斥身边真实的人,毕竟现实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生活的地方。
阿芙洛狄忒的这个举动也很耐人寻味。
她好像在告诉我们,爱和美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打破现实和幻想之间的界限。
她就像一个超酷的魔法使者,看到皮格马利翁对爱的渴望,就给他开了个超级大的后门。
但同时也让我觉得,爱情可能就是这样,有点不讲道理,神都能被皮格马利翁的深情打动,那我们凡人之间的爱情,可能也有很多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奇之处吧。
这个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爱情里的执着、幻想还有那种神来之笔的奇迹。
虽然这是个神话故事,但里面的情感却感觉离我们很近很近,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一样,只不过披上了一层神话的绚丽外衣。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摘抄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摘抄《皮格马利翁》是一部由莎士比亚创作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富有的意大利商人皮格马利翁如何用他的财富和智慧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皮格马利翁》兼具幽默和深刻的文学内涵,通过对人性、爱情、友谊和社会道德的探讨,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趣味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皮格马利翁是这个城市里最富有的商人,但他却因为对自己的感情和财富过于紧张而令家人和朋友为之头疼。
皮格马利翁有一个儿子巴西尼奥和一个养女李维西亚。
巴西尼奥爱上了维罗尼卡,但因为感受到父亲的冷漠和苛刻,他不得不去找法官换取认同和支持。
在另一个同时,皮格马利翁的好友安东尼奥因为未能偿还债务,被新近的法官,即皮格马利翁自己以善意解决了问题。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是一个既固执又有见识的商人,他用财富和智慧处理了不少的问题,在城市中变得富有名望。
除了这些家庭问题之外,这部作品还涉及到了更大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例如,巴西尼奥用不同身份对人对待皮格马利翁对待人的态度不同,这也使作品形成了诙谐的对比,不失铺开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真理。
以巴西尼奥的行为为例,他为了追求爱情,不辞辛苦地在城市里四处奔走,换取了认同。
这个角色使得皮格马利翁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并最终改变了自己固有的想法和行为。
另外,《皮格马利翁》还意涉及到了社会时局的变迁,法官的权力如何行使,金钱与诚实的关系等等问题。
可以看到,《皮格马利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展示,向观众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在皮格马利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贪婪和自私的一面,也可以看到智慧和善意的一面。
同时,作品也对人们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了质问——一个人的行为和品格到底该由什么因素来决定?是金钱?是权力?还是爱情和友情?此外,这部戏剧还对欲望、理想和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审视。
在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欲望和理想,比如对财富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等等。
同时,皮格马利翁也意味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困难和选择。
皮格马利翁
第二天L跑去系里找导师,放弃即将到手的保送名额和全额奖学金,准备前往美国西岸重新开始。
就像他说的:仪式感很重要。
我记得他去递交签证申请的那天,伦敦地铁遭遇恐怖袭击。
人群匆促走
计算,如果9位数以后的数无限放大,错误就无限放大。
”
“各种错误累积,原来没有负负得正这种事
魂。
三个人不同的经历终究还是被同一主题驱动——爱,当然在此处更是爱而不得。
这是最能跨越国界、文化的主题,在人类最强烈的感情中留下的缺憾,可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
[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篇一 :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比较相似。
但是罗森塔尔效应是指他人告诉自己两组存在差异,皮革马利翁效应则是指由于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产生具有偏向的期待。
皮革马利翁对主试和被试都有作用,对主试来说,他会给被试更多机会,而被试会应证这种期待,在测试之后会在被试身上得到体现。
而在罗森塔尔效应中,被试不会因为主试的期待而达到预期,这是与皮革马利翁效应是不同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_皮格马利翁效应 -简单介绍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1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1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1个人获得另1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1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该理论提出者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论《皮格马利翁》中喜剧冲突之美感
论《皮格马利翁》中喜剧冲突之美感
朱晓荣
【期刊名称】《知识经济》
【年(卷),期】2008(000)007
【摘要】冲突是戏剧不可替代的重要构成要素。
但长期以来喜剧冲突一直被忽视。
本文旨在证明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通过误会局面设置,深化了揭示阶级差距的
主题性并产生张弛有度的戏剧节奏关感,体现了喜剧冲突的美学价值。
【总页数】2页(P176-176,180)
【作者】朱晓荣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3
【相关文献】
1.喜剧美感及其品类探究 [J], 秦长栓
2.喜剧美感及其品类探究 [J], 秦长栓;
3.“笑与美”:试论当代高票房喜剧电影的美感体验 [J], 张建;李佳蓓
4.喜剧性矛盾与喜剧性冲突 [J], 于成鲲
5."永恒回归"的游戏
——荒诞喜剧电影美感探究 [J], 王思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
管理中的皮格马利翁热情与冷漠都是有感染力的在乔治·伯纳德·肖的《皮格马利翁》(George Bernard Shaw’s Pygmalion)中,伊莱扎·杜利特尔(Eliza Doolittle)说道:你看,真真切切,除了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情(穿着打扮,以适当的方式讲话,等等)之外,淑女与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其行为举止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她。
对于希金斯(Higgins)教授来说,我将永远是个卖花女,因为他总是并且将永远像对待卖花女那样对待我;但是我知道,我对你来说可以是个淑女,因为你总是并且将永远像对待淑女那样对待我。
有些管理人员总是用引导下属作出优秀业绩的方式对待下属。
但是,大多数管理人员都像希金斯教授一样,无意识地以一种引导下属作出低于其实际能力水平的业绩的方式对待下属。
管理人员对其下属的期望微妙地影响着他们对待下属的方式。
如果管理人员的期望高,其下属的生产率就可能会是优秀的;如果期望低,其下属的生产率则可能会是不佳的。
这就好像有一种法则,左右着下属人员工作绩效的提高和降低,使之符合管理人员的期望。
医生和行为学家早就认识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具有巨大的影响;而且,最近,教师们也已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迄今为止,管理人员的期望对于个人及群体工作绩效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
在过去10年里我为企业界关心的重大问题所准备的大量案例研究中,我已经证明了这个现象。
(参见后文中“回顾性注释”)。
这些案例以及从科学研究中得到的其他证据揭示出以下结论:●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以及对待下属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这些下属人员的工作绩效和职业进步。
●优秀管理人员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其有能力创造一种下属能够实现的高绩效期望。
●低效的管理人员没有建立那样一种高的期望,结果,其下属的生产率受损。
●通常,下属人员会去做他们认为管理者期望他们做的事。
对生产率的影响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洛克威地区办事处(the Rock-away district office of the 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 )经理艾尔弗雷德·奥伯兰德(Alfred Oberlander )于1961年所做的组织实验研究是极其全面地描述管理者期望作用的记录之一。
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中会话含义的作用
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中会话含义的作用
徐虹
【期刊名称】《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3)002
【摘要】交谈是人类传递信息和获得信息的重要交际手段.在日常生活的会话中,人们有时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有时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即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戏剧语言作为会话的一种,在人物的对话中往往运用了不少会话含义的技巧.通过对萧伯纳戏剧<皮格马利翁>文本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探索剧作家所特意勾画出的人物的态度和性格中会话含义的作用.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徐虹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 [J], 骆洋
2.语境在会话含义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廖运全;
3.会话含义和话轮转换在戏剧作品中的艺术效果——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J], 王晗
4.会话含义与戏剧对白翻译——以王佐良与巴恩斯合译的《雷雨》为例 [J], 肖婵
婵
5.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 [J], 骆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伯格森创造进化论视角探析《皮格马利翁》中卖花女伊莉莎变形的内外因素
从伯格森创造进化论视角探析《皮格马利翁》中卖花女伊莉莎变形的内外因素一、前言萧伯纳作为伟大的剧作家,其艺术创作及思想主张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他是易卜生主义之集大成者,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倡新戏剧。
他主张以缓和渐进的改良方式,完成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费边主义的代表人物。
因此,他一生中创作的51部剧本,基本上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
《皮格马利翁》这部戏剧正是萧伯纳社会改良思想的表达。
《皮格马利翁》英文名为Pygmalion,又译《卖花女》。
皮格马利翁出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第十卷。
皮格马利翁不爱凡间女子,却深爱着自己雕刻的象牙雕塑。
他像对待妻子那样抚爱它,装扮它,为它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萧伯纳对此神话故事进行了现代演绎:语言学教授希金斯是擅长语音教学的“皮格马利翁”,也是个厌恶女性的黄金单身汉;伊莉莎是整日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卖花女,满口伦敦土言土语,曾被希金斯鄙视为烂菜叶子。
一次偶遇,希金斯教授和皮克林上校打赌,他要在短时间内把伊莉莎培养成为语言发音标准、谈吐高雅的贵族。
于是,伊莉莎开始了变形之旅,伊莉莎成了希金斯的“加拉泰亚”。
经过六个月的训练,伊莉莎在晚会上十分吸睛,人们完全相信她是一位奥地利公主。
至此希金斯的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伊莉莎却陷入了困扰:她是伪贵族,只会说标准英语,却没有经济基础,她不知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深夜,她和希金斯愤怒地吵了起来,最终离开了希金斯,另嫁他人,并开了一家蔬果店。
伊莉莎的变形看似富有戏剧性,实则有其多层次的因素。
萧伯纳将社会整体的改良寄托于社会个体的进化,这基本上遵循萧伯纳缓和渐进的费边主义改造方式,而这种个体进化的方式,则深受伯格森创造进化论的影响。
下面笔者将简要地叙述伯格森创造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二、伊莉莎变形的内外因素探析伊莉莎原是伦敦的卖花女,经过希金斯教授的语言训练,伦敦土言土语进化成了标准的皇室英语,这一语言进化的过程,不仅有希金斯教授提供的夜以继日的训练,而且还有伊莉莎自身主动学习标准英语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戏剧《皮格马利翁》的言语幽默从不和谐
作者:王雅雅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3期
【摘要】萧伯纳的戏剧对话机智幽默,不仅反映人物性格而且刺激读者反思言语背后的社会现象。
研究其言语幽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和谐——消解理论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幽默理论;关联理论与其相互补充,可以揭示不和谐产生与消解的认知过程。
本文试从不和谐-消解理论和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解读《皮格马利翁》中的言语幽默。
【关键词】不和谐-消解理论关联理论《皮格马利翁》言语幽默
一、引言
言语幽默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述的幽默,它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的语境,运用轻快而诙谐的笔调,通过影射、讽刺、夸张、双关等手法来达到幽默的目的。
也就是说,幽默通常不是语言所表达的字面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语境下传达的蕴含义。
因此,本文运用不和谐-消解理论,语用认知理论即关联理论,分析戏剧对话中幽默产生与理解的过程,以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二、理论基础
不和谐-消解理论是最有影响的幽默机制理论。
当人们的预期与现实中的事件出现不相容、不和谐时,人们会努力找出原因,重新寻找答案解释整个事件,从不和谐中找出合理的解释,幽默也就随之产生了。
很多哲学家认为不和谐是一切幽默制笑之基础。
觉察出不和谐只是第一步,要领悟幽默,我们还必须使不和谐得到某种方式的协调。
“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包含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关联理论将言语交际看做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
关联性由两个因素决定,即加工努力和语境效应。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关联性和语境效应成正比,和加工努力成反比。
”我们可以把一个幽默文本大体分为两部分:“前文”和“妙语句”。
前文会使听话者根据百科知识去选择一个最大关联的假设,之后的“秒语句”与前面命题相反,这时不和谐就产生了。
不和谐就是关联理论中的明示刺激,为得到最佳关联不得不重新理解整个语篇的含义,找到“前文” 和“秒语句”的结合点,不和谐也就消解了。
幽默也就产生在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相互矛盾中。
幽默文本通常需要听话者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才能建立前文和妙语句之间的联系。
解读该幽默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心智方面产生的语境效应补偿了解读过程中智力和体力的付出。
三、解读《皮格马利翁》言语幽默
本部分应用以上理论,解读戏剧中主人公的幽默言语。
HIGGINS....Take her away, Mrs.Pearce.
MRS.PEARCE.But I’ve no place to put her.
HIGGINS.Put her in the dustbin.
对话来自第二幕,皮尔斯太太说,没有地方安置她。
根据语境和百科知识能推断出,她的意图是询问能否找到房间让她住。
但希金斯教授回答把她放在垃圾箱里。
读者肯定会吃惊,因此重新理解上文。
其实,put一词也有放置东西、事物的意思,他的回答也可以理解。
读者贯通理解对话后,不仅体会到希金斯教授的幽默,同时也了解他的性格:冷漠、骄傲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他把她当做从路边捡来的一个东西,而不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Example 2
MRS PEARCE.... but there is a certain word I must ask you not to use....It begins with the same letter bath....
HIGGINS.[loftily]I cannot charge myself with having ever uttered it...Except perhaps in a moment of extreme and justifiable excitement.
MRS.PEARCE.Only this morning, sir, you applied it to your boots, to the butter, and to the brown bread.
HIGGINS.Oh,that! Mere alliteration,Mrs.Pearce, natural to a poet.
对话出自第二幕,皮尔斯太太希望希金斯教授给利莎树立好的榜样,不要说脏话。
希金斯教授反驳道,在极兴奋时脏话是可以理解的。
皮尔斯太太又质问他,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却巧妙回答说是为了头韵。
重新理解这个对话,会发现这个回答也在情理之中,但理由实在牵强,给自己的粗俗找借口。
读者不仅会心一笑,也察觉希金斯教授学识渊博,甚至有些卖弄;另外他爱狡辩,不服输,行为有些粗俗。
四、结语
结合不和谐-消解理论和关联理论解读萧伯纳戏剧《皮革马利翁》,阐释理解幽默的心理过程,同时再现人物性格—希金斯教授固执傲慢,唯我独尊,略带粗俗的行为实在与上流社会所谓的教养格格不入,他的真实更衬托上流社会的虚伪。
参考文献:
[1]刘平.英语言语幽默的语用认知赏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2):31-34.
[2]王勇.由关联理论看幽默言语[J].外语教学,2001,22(1):23-27.
[3]刘乃实.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幽默乖讹与消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8(1):16-23.
作者简介:王雅雅(1991.10-),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词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