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
教高[2000]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对专业设置、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

”那么在具体设置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因素、遵循那些原理和原则才能设置好专业呢?
一、设置高职专业的理论依据
(一)终身学习理论的启迪。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tve)大会上,围绕一系列有关全民终身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对21世纪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不少全新的观念和要求,不少有识之士把职业教育在未来的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提到了“核心地位”的高度。

高职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终身学习理论的基本条件。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启迪。

所谓“多元智力”(multiple intelligences),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来的。

加德纳认为,多元智力观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

高职学生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在语言智力和数学逻辑智力方面或许表现为弱项,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呈劣势,他们的优势完全有可能表现
在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空间能力、资质能力等智力方面。

(三)素质教育理论的启迪。

在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

具体到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成为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有用人才。

职业教育的对象——人,既要为适应周围环境对自身进行改造,又要改造周围的环境。

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绝不是被动的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

(四)教育创新理论的启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二、设置高职专业的基本原则
(一)区域性与开放性统一。

所谓区域性,简单说来,就是指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

这是由高职专业设置的基础决定的。

美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这一点上就很是值得我们加以认真借鉴。

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其高职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融社区经济发展,专业设置紧盯社区经济发展需要。

(二)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

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适应,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这是长期以来在教育学上被公认的正确命题,也是教育工作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与社会经济天然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的适应性特征更为突出。

(三)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

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高职院校及其专业设置的形成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工作良好秩序的保证。

但相关调查表明,专业数量增长过快,变化频繁,缺乏相对稳定骨干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的较突出问题。

(四)必要性与可行性统一。

我国高职教育的专业体系从建国以来基本上保持了小专业模式这种专业体系,其特点是专业目标比较窄,针对性较强,直接对应于相应的具体职业。

采用这种专业模式,是与我国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为主,重视统一性的特点相吻合的,并且对于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设置高职专业的具体策略
(一)讲实际,超越时空局限。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制订政策、解决问题是邓小平同志的真知灼见,也是高职教育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法宝。

具体来说,高职教育在调整专业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切实保证学校的一切出发点都符合实际需要。

(二)重实用,超越工具主义。

高职教育是根据生产建设管理和
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

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实用”,即职校学生毕业就要能“上岗”顶岗。

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

专业课程内容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现实太远;知识和专业技能既要够用,又要有一定发展潜力。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在重实用的基础上,要超越工具主义的倾向,从人才合格性的角度和职业学员就业的角度出发,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的调整过程中与人文教育加以整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求实效,超越急功近利。

高职院校不管是新设置专业还是对专业结构进行改造、调整、优化,都要注重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高职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这实际上是我们改革和完善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

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指引下调整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当然是个正确的思路和方向。

但在办学实践中,迫于现实的竞争压力和就业压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仅是单纯地被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大批的就业者,对专业的设置、调整工作也出现了某些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对于专业设置的完善和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在调整、优化的过程中必须在求实效的基础上超越急功
近利,力图创新,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上和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